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二戰以前歐美文化產業ppt

二戰以前歐美文化產業ppt

發布時間:2021-01-21 23:25:12

⑴ 歐美文化ppt英文版

http://wenku..com/link?url=__b6UJaofVY-nEtNIIYhdYGC

⑵ 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PPT或資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
(World War II)
簡稱二戰或二大戰。
戰爭的相關信息
1939—年,德國、義大利、日本法西斯國家發動了一場人類歷史上空前規模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軍民死亡1億零221萬餘人,最後以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的徹底失敗而告結束。

1939年9月1日凌晨,波蘭戰役爆發,德國軍隊利用夜幕的掩護,在2300多架飛機的支援下,對波蘭發動突然襲擊,波德戰爭和中國抗日戰爭的打響,意味著一場世界性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當航空兵和裝甲部隊結合起來時,全世界第一次領教了「閃擊戰」。9月3日,英國和法國對德國宣戰,雖然英國和法國之前已經保證會確保波蘭的安全,但是波蘭軍隊的奮力抵抗並沒有得到英法兩國任何有效的軍事支持。最終波蘭的軍隊還是被裝備精良的德軍擊敗。9月6日,波蘭政府逃離華沙。9月17日,華沙保衛戰開始,幾乎在同一天,蘇聯紅軍進入波蘭東部。9月27日,德軍佔領華沙。波蘭再一次遭到瓜分。波蘭在復國20年後,又一次消失了。
與此同時西線的法德邊界卻毫無動靜,英法等國違背了自己許下的「如果德意志帝國膽敢入侵波蘭,英法聯軍將直搗魯爾谷地」的諾言,屯重兵卻躲在鋼筋水泥的工事後面,眼睜睜地看著一個唐•吉訶德式的小國抵抗著強大鄰國的侵略,取而代之的只是在外交上的譴責而已。從1939年9月1日戰爭爆發開始,直到1940年5月10日,德意志帝國才和英法爆發正式沖突,這段和平的時期被德國人叫作「靜坐戰」,西方則稱為「假戰」。希特勒在佔領波蘭後,對西方的綏靖一語道破:「對於這種結局,波蘭人應該感謝他們的英法朋友」。

⑶ 概括二戰後歐美關系的變化,美歐關系的變化對世界格局帶來什麼影響

從以歐洲為核心轉變抄為以美國為核心襲。
一戰之前,世界長期處於以歐洲為核心的格局。一戰之後,美國崛起,與歐洲(主要是英國)爭奪世界霸權。由於在一戰中,英法遭到很大戰爭打擊,無力遏制美國,美國實現在海軍力量上與英國平起平坐,並且取得了東太平洋及拉丁美洲的實際控制權。二戰中,法國滅亡,英國本土遭受沉重打擊,海外殖民地也大量遭到德日法西斯侵佔,國力受損嚴重,依靠美國的支援(後來美國直接參戰)才支撐下來。二戰結束後,德國被四國(美、英、法、蘇)分佔,法國剛剛復國,百廢待興,英國本土在戰爭中也受到德國空軍長期轟炸,加上殖民地被侵佔,國力衰弱,無法維持世界霸主地位,加上因政治原因與蘇聯冷戰,需要一個強有力的盟國支援。在這個前提下,美國通過操縱聯合國取得了世界霸主地位,歐洲(主要是西歐)為美國馬首是瞻,世界從此變成美蘇對抗局面。
歐洲對美國的態勢從主導轉為跟隨,打破了千年來以歐洲為世界中心的局面,變成兩極對抗。

⑷ 求二戰後歐美經濟政策的演變的文章!!

⑴二戰後到60年代末,美國政府奉行凱恩斯主義,國家干預經濟,實行充分就業,危機發生時政府動用赤字財政、通貨膨脹等手段。這些手段雖然減輕了危機但造成巨大的財政赤字、高額國債和嚴重的通貨膨脹。 ⑵70年代,美國經濟陷入「滯脹」。政府交替使用緊縮財政政策和赤字財政政策,但只能緩解,不能消除「滯脹」 。 ⑶80年代裡根政府減少對經濟干預,大規模削減政府開支、抵制通貨膨脹、減稅,美國經濟開始回升並持續增長,通貨膨脹和失業得到緩解,但因加大國防開支導致財政赤字年年攀升。 ⑷90年代柯林頓上台實施「宏觀調控,微觀自主」的經濟政策,消滅了財政赤字,解決就業問題,美國經濟再度繁榮。 二戰結束後,美國在世界貿易自由化方面,如推動烏拉圭回合談判等發揮了重要作用。美國的市場准入相對寬松,歐洲、日本以及東亞一些國家的經濟發展都曾受惠於美國市場。相當時期內,美國曾對建立區域經濟組織不感興趣。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面對歐洲大市場及亞洲的挑戰,美國開始重視區域合作,轉向建立雙邊自由貿易區。以美國為主導的北美自由貿易區有相對的開放性,但對非成員國的差別待遇也很明顯。該貿易區通常運用原產地原則、環境保護標准以及關稅及非關稅壁壘等措施限制域外國家的市場准入。近來,美國越來越注重發展雙邊貿易關系。如在決定與歐盟發展跨大西洋經濟一體化的同時,還積極與韓國展開建立自貿區的談判。美國參與雙邊貿易談判和建立雙邊自貿區以追逐市場份額的動力顯然超過重新啟動WTO談判和完善多邊貿易體系的積極性。 在此背景下,歐美跨大西洋經濟一體化的未來走向對能否建立世界多邊主義貿易秩序起著關鍵作用:倘若跨大西洋經濟一體化將全球治理作為目標,堅持非歧視的對外經濟政策,保持經濟一體化的開放性,它有可能成為經濟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的重要基石;反之,如果歐美將跨大西洋經濟一體化當作放大了的「民族國家合作的『互助組」』,追求自身利益,針對「第三國」採取所謂「共同政策」,將會激起受打壓的國家採取保護措施加以抵制,而實力不抵的國家則可能迫於壓力簽署違背自由競爭原則的協議。這將助長世界新貿易保護主義浪潮,多邊主義的貿易體系和經濟秩序將成為空中樓閣。 美國財政部副部長金密特在2007年3月就德國總理默克爾建立歐美跨大西洋經濟夥伴關系倡議所做的講話,初步展示出美堅持多邊主義的意願:跨大西洋經濟夥伴關系與加強多邊貿易相互不排斥,既不是排他性的經濟合作體制,也不是針對其他亞洲門檻國家的雙邊體系。相反,歐美將積極推進WTO多哈回合談判,促使談判取得最終成果。美國將繼續在多邊框架下協調各個地區之間不同的標准和規定,並維護在美外國企業的利益。如果這是深思熟慮的政策目標,而且歐美能夠言行一致,那麼多邊主義的經濟秩序或許尚存光明前途。其前提是歐美在跨大西洋經濟一體化框架內對世界經濟關系和世界經濟秩序發揮積極影響。 首先,歐美在構建跨大西洋經濟一體化時,應淡化建立經濟陣營的思維,並遏止內部日益抬頭的新貿易保護主義,對全球經濟關系的和諧發展承擔大國責任。為此,作為最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歐美應引導全球經濟行為體,包括歐美國家,不是誇大新興國家崛起的威脅,而是注重全球經濟穩定、協調和公平發展的「質增長」。針對新興國家的經濟崛起,加強與這些地區的經濟相互依存,維護市場開放性和自由貿易原則。總而言之,歐美能否減少日益增多的、對第三國的非關稅貿易限制措施,是其願否奉行自由貿易的一個試金石。 其次,歐美金融市場一體化將提高歐美相互融資水平,一定程度降低其金融風險,歐美更能憑借「資本」主導國際金融與貨幣秩序。與此同時,發展中的新興市場國家正在培育金融市場,面臨建立和穩定金融體系的艱巨任務。因此,歐美在實現金融一體化的同時如何相應調整其發展政策,包括與新興國家的金融關系、防止世界經濟失衡和防範世界性金融風險,也應成為跨大西洋經濟合作的一項政策目標。 此外,歐美應將經濟一體化政策與改善國際經濟秩序的任務結合在一起。美國和歐盟在制定世界經濟秩序和規則方面居於主導地位。在世貿以及區域一體化談判中,歐美可憑借其經濟與政治優勢,在商品、服務和資本的市場准入、制度和標准以及貿易沖突等爭端中獲得有利條件,並善於利用其具有「成熟法規」的優勢,制定有利自身發展的規則。跨大西洋經濟一體化啟動後,歐美在國際法規與制度方面將更居優勢,有可能將其一體化框架內統合的規則與制度演變成「國際通用規則」,讓各國接受和遵守。盡管歐美在市場經濟的法規領域有多年經驗,可為發展中國家完善市場經濟秩序提供借鑒,但歐美在其「規則與秩序一體化」過程中應該避免「強加於人」,更不能把它作為獲取競爭優勢的工具。 未來,無論跨大西洋經濟一體化向哪個方向發展,它都將對世界經濟的總體環境產生重要影響。預計在全球范圍內,圍繞市場、資源和規則的競爭可能進一步從國家間、地區間發展到經貿集團和經濟一體化組織之間。歐美以外的國家,特別是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國家應該從戰略角度認清,新興國家的經濟崛起正改變著國際政治與經濟關系發展趨勢。新興國家一方面應在國際金融、貿易、能源、氣候與環境政策等方面擔負起有利於全球發展的責任,共同參與全球治理;另一方面,須盡快與國際法律法規和生產標准接軌,並加強與歐美的經濟戰略對話,積極融入多邊世界貿易體系。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也應積極推動雙邊或多邊區域化進程。就歐美經濟一體化對全球區域化和國際經濟關系的影響來看,這一全球最大的一體化工程能否順利發展,不僅取決於歐美之間的相互利益平衡,而且有賴於歐美能否贏得新興國家和地區的合作,成功地將全球眾多的雙邊和區域一體化引向多邊主義的合作進程。

⑸ 【歷史】ppt二戰題材。。。

我已將兩個ppt上傳附件 可直接下載

滿意請採納

⑹ 二戰後到二十世紀末歐美的經濟變化及原因

1.影響二戰後經濟發展的原因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展開,成為最強有力的推動因素;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空前發展,採用多種形式干預經濟生活;二戰後確立的雅爾塔體系,有一個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國家調整內外政策,擴大國內和國際貿易;資本主義國家廣大民眾積極的勞動;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力獲得了巨大的發展。

2.戰後資本主義經濟方式新變化的主要表現

(1)國家對經濟的大力干預,主要包括實行國有化、制定經濟計劃、利用稅收(通過抑制過高收入和收入的持續繼承性,以減弱國內收入分配的嚴重不公,使資本主義統治下的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也有一定的緩和)等財政政策調節社會生產等,用國家力量調節經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資本生產的盲目性,保證了生產的社會性。

(2)實行「人民資本主義」和「經營者革命」,二戰後股票分散化(雇員持股)和經營人員的專業化,出現資本社會化的趨向,是企業經營戰略的重大調整。

(3)建立社會福利制度:①「福利國家」的實質:國家運用社會保障政策和社會服務開支,來保障個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經濟安全,並保證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較好的社會服務。②社會福利的資金由個人繳納、企業繳納和國家補貼三部分組成。福利制度成為國民收入進行再分配的一種形式,反映了分配領域社會化的趨勢。③評價:福利國家的出現使低收入階層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緩解了社會矛盾,也擴大了社會消費。但是發達國家的福利政策也使一些國家財政支出擴大,造成財政赤字,降低了人們的工作積極性。④發展:20世紀六七十年代,「福利國家」的發展日漸完備。1973年經濟危機後,「福利國家」的發展在一些國家受挫,但仍在繼續發展。20世紀80年代以後,美、英、法等國在不同程度上減少政府的公共開支,縮小「福利國家」的規模。

(4)第三產業蓬勃發展,提高了經濟競爭力,拓展了經濟活動領域,增加了就業,擴大了市場,改善了資源配置。高科技產業部門發展迅速,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代表高新科技第三次工業革命蓬勃發展。

(5)首先在美國出現「新經濟」的新趨勢。「新經濟」的發展,推動了美國經濟的長達十年的持續增長。

3.本質特徵:這些新變化,主要表現在經濟體制、經濟運行方式、產業結構等方面。當代資本主義出現的新變化是資本主義主動地尋求自我調節和調整的結果,它促進並帶領了世界經濟的向前發展。國家大規模干預社會經濟生活;或調整生產關系,緩和階級矛盾;或國家計劃與市場調節相結合或普遍強化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4.對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認識

(1)變化:① 進入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市場調節和政府調節相結合)② 出現了所謂「人民資本主義」(普通職工也擁有股票)③「經營者革命」的新趨勢出現。(企業所有者退出經營第一線,由專門的管理人員和科技人員從事經營)④福利國家的出現(普遍和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是國家干預社會財富分配的一次成功實踐。⑤ 第三產業蓬勃發展(產業結構因科技進步和需求結構變化而變化)⑥20世紀90年代知識經濟首先在美國興起(美國出現以知識經濟為基礎,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新經濟增長模式)

(2)評價:①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增強了計劃調節的能力,但不能從根本上克服資本主義市場機制的缺陷,不可能消除資本主義經濟周期危機。科技進步和政府幹預只能使周期擴展期延長,衰退期縮短,衰退程度也相對溫和;②周期性問題與結構性問題結合,生產問題與金融問題結合,使衰退問題更趨復雜化。資本主義的發展伴隨著各種失衡、失調、動盪和衰退同步進行。

(3)認識:首先要實事求是地看待資本主義的新變化。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生產力、生產關系,上層建築的各個方面較過去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戰後資本主義經濟高速發展的事實表明,其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之間並非只有對立,還有相互適應和可協調的一面,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對現階段生產力的發展還具有相當的容納能力,還有發展潛力和生命力。其次,要辯證地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既要看到它發生深刻變化的一面,又要看到它沒有變化的一面,在諸多的發展變化中有一些實質性的東西沒變,資本主義進行自我調整的最低限度是不改變資本主義制度,這些調整隻能暫時緩解而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資本主義社會面臨著新的矛盾沖突和問題。20世紀70年代,發達國家出現"滯脹"現象就是突出反映。同時也應該認識到資本主義國家的政策是否加強或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上左右搖擺。具體表現在:①這些新變化的實質是資本主義的自我揚棄,是在資本主義內部的自我改善,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自我調整。②這些新變化並沒有解決它固有的矛盾和問題。③這些新變化一方面使其自身有了更好發展,提高了實力,同時也帶來與自身相否定的因素④這些新變化是資本主義主動地尋求自我調節和調整的結果。資本主義之所以要主動地變化,既是利潤最大化的需要,同時也是在與社會主義制度較量的過程中,不得不採取的一些改善措施,包括借鑒社會主義的一些良好的經驗

【難點分析】

一、二戰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產生於19世紀末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時期,是私人壟斷組織與資產階級國家政權相結合的資本主義。理論來源是凱恩斯主義,目的是避免資本主義生產的盲目性。20世紀30年代,在經濟大危機的影響下,各國為了盡快結束危機,紛紛以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地加強對經濟的宏觀管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產生。20世紀30年代羅斯福新政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發展新模式,是凱恩斯主義的第一次成功的應用。二戰後,達國家普遍放棄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利用國家權力對經濟進行大力干預,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有了新發展,其主要原因是:①生產力的發展使私人壟斷資本主義必然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②戰爭的特殊作用促進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③經濟危機呼喚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揮干預和調節作用。④戰後出現的高科技產業需要國家投巨資並進行有效管理。

戰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內容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①國有企業的發展;②國家財政收支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年升高;③實行中央銀行國有化,加強中央銀行對國家金融的干預和調節作用;④加強國家對社會經濟的管理和調節作用。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壟斷的一種新形式,它和私人壟斷沒有本質區別。但在當時具有一定的積極性:第一,它突破了私人壟斷的局限性,使生產、技術改造以及勞動力再生產過程的社會化,從而可在更大程度上容納生產力的發展。第二,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壟斷資本局限性以及它同現代化巨額投資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緩和生產和消費的矛盾,從而在一定時期內緩和經濟危機,促進生產的發展。

但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不可能消除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並且在發展過程中會使矛盾進一步加劇,最終加深資本主義經濟的停滯趨勢。20世紀80年代以後,美國里根政府開始採取減少國家對經濟干預的政策。

二、市場經濟中的「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

當今世界各國普遍具有混合經濟的特徵,即一方面依賴市場機製作為經濟活動的主要形式,另一方面政府通過計劃、管制、財政貨幣政策等促進宏觀經濟的增長和穩定,調節市場的不足,各類主要市場的演化軌跡通常是兩只手共同努力的結果,一隻是「看不見的手」,現代經濟學的開山鼻祖亞當·斯密用這只手概括了市場機制的作用;另一隻「看得見的手」,主要指政府主管部門對市場的調控和干預,代表人物凱恩斯。面對著迅速發展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統治階級和統治集團希望一種新經濟學,要反對自由放任主義,主張國家干預主義;凱恩斯適應這一趨勢,他主張政府對經濟的積極干預,突出了政府赤字支出對總需求的擴張作用,認為在總需求不足,即經濟陷入產出水平遠遠低於潛在產出水平的狀況下,如果政府增加其購買量,總需求就會增加。在現代經濟中這兩者都占據重要地位,兩只手的痕跡更是所在皆是。1929年,波及全球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來臨,美國損失慘重。富蘭克林·羅斯福的「新政」開創了看得見的手(政府)和看不見的手(市場)共同作用於經濟的混合經濟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市場規律這只「看不見的手」和政府幹預這只「看得見的手」聯合起來,共同影響經濟,市場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時得以發揮。

【學法導航】

1.資本主義經濟的問題應當立足於當時資本主義經濟的實際運行狀況去尋找原因。

2.「戰後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是對戰後乃至當今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體制調整的一個總結。20世紀30年代以後資本主義突破自身的發展困境,在保持資本主義根本制度不變的前提下,通過對經濟運行機制的調節,經濟獲得了迅速和長足的發展。

3.資本主義國家三大領域的調整與經濟發展:(1)建立健全的民主制度,協調勞資關系,緩和社會矛盾;(2)不斷調整經濟政策,加強對經濟的宏觀調控,以保障經濟高速發展;(3)不斷調整國家間的矛盾,實現國際領域的經濟合作。

4.應當運用發展的觀點來看待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其運行機制是隨著客觀條件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的,理解資本主義經濟的新變化和新特點。

5.人類社會發展具有統一性和多樣性,努力學習、吸收其他民族和國家發展經濟的經驗,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

⑺ 親 結合電影阿甘正傳 談談你對二戰以後美國文化發展的認識

20世紀60年代,美國歷史學家霍夫斯塔特在《美國生活中的反智主義》中,標新立異地創造了「反智主義」一詞, 隨即在美國國內引起了巨大反響。在該著作於次年榮獲了普利策非小說類獎之後,此詞開始廣為流行。19世紀的美國,曾被認為是一個以手工業佔主導的時代,也是一個輕理論而重經驗的世紀。在以艾森豪威爾為代表的大企業利益者的粗魯統治下,特別是其奉行的「麥卡錫主義」對當時知識分子造成了身心雙重壓榨。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霍氏以歷史學家的眼光著作此書,試圖解讀這段美國文化傳統中不尊重智力的「反智主義」源流。書中霍氏一再強調:「反智主義作為一種態度,不是單一的情感取向,而是正反情感並存――他們對理智和知識分子的絕對排斥是罕見的。」但是,此時的「反智主義」顯然還是具有一定的貶義成分的。這一觀點在當時頗具積極意義和震撼力,一時間洶涌而出,波及整個文藝領域。此後,其影響在世界范圍內逐步擴大,使得「反智主義」本身已經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問題視閾,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斷地被關注。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隨著美國社會的反智情緒再次高漲,此類題材順理成章地出現在歐美電影中,好萊塢推出了一批貶低現代文明、崇尚低智商和回歸原始的影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經典影片當屬《阿甘正傳》。此時的「反智主義」內涵又隱約有了新的變化。可以說美國本土的「反智主義」是對美國當時的社會政治及教育現狀的一次謹慎而人性化適度反思,而並非是一種對於知識或者知識分子的極端排斥。正如評論家卡特沃爾夫(Ku rtH.Wolff)所言:反智主義不是一種純粹的態度而是一種矛盾的態度,不是一條穩定的歷史線路而是波動的歷史脈絡。其觀點在《阿甘正傳》中得到了最完美的詮釋。
《阿甘正傳》根據美國作家溫斯頓・格盧姆同名小說改編而成,作者1945年生於華盛頓,後來做過越戰隨軍記者,從戰場回來後從事專業寫作。此小說是他1986年發表的諷刺喜劇作品。《阿甘正傳》的導演羅伯特・澤米吉斯1952年出生於芝加哥,成功執導過多部影片。他早年致力於創作劇本,後來投入到影片後期製作、舞台效果等技術領域。在1995年第67屆奧斯卡獎的激烈角逐中,《阿甘正傳》滿載而歸,一舉獲得13項提名,當年久居全美十大票房影片榜首,並在有史以來最賣座的影片排行榜上名列第四,4年後該片又進入美國史上最偉大的百部電影之列。因此《阿甘正傳》可以說是美國電影史上一部反智電影的神話。此外,導演羅伯特・澤米吉斯還摘得金球獎最佳導演獎和美國導演協會最佳導演獎。從作者到導演兩者生平來看,都恰逢「反智主義」從產生到盛行的歷史時段,共同的時代背景,為如實解讀詮釋《阿甘正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男主角的扮演者湯姆・漢克斯的精湛演技,將大智若愚的阿甘從歷史符號演繹成有血有肉的真人。《阿甘正傳》講述了一個智商只有75的美國人阿甘的人生經歷,通過對阿甘三十餘年的生活經歷,反映了美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影片中的阿甘更像是美國這段歷史的化身,以主人公的形式參與或見證了美國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重大歷史事件:阿甘巧遇了黑人民權運動,參加了越戰,目擊了水門事件,參與了打破中美外交僵局的乒乓球比賽;當然也不會在民眾生活中缺席――影片不僅安排他成為時代偶像貓王最著名舞台動作的老師,還讓他啟發了約翰・列儂,創作出最著名的歌曲,甚至在痴愚的奔跑中發明了80年代美國最著名的口號。該片以一個智障的獨特角度對美國幾十年來社會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做出了「提綱式」展現,奇跡般地串聯在這個代表著美國國民典型個性的小人物的生活中。通過阿甘這個只有不完整的智力,卻有著完整的善良與執著「低能兒」的生平,使美國人重新審視國家的歷史和個人的過去,重新反省美國人的本質。影片以阿甘自傳為表象,以反思人生情感乃至人生觀為本質,在阿甘囈語般的自述中緩緩展開,開篇和結尾採用視覺化的比喻:一根羽毛從空中悠揚落下,從空寂闖入喧囂,飄過人群與街道,與無數人擦肩卻又離去,一切自然優雅卻平淡無奇,隨意而又必然,最終被阿甘收留,宛若一個成就「美國夢」的機遇。阿甘在影片中集誠實、守信、認真、勇敢、重情重義於一身,幾乎是美和理想的化身,但卻又不幸是天生弱智,強烈的矛盾沖突,越發烘托出他單純、豁達、坦盪、積極樂觀的生活觀。同時,劇中阿甘的生平經歷不僅具有高度的美國國民生活代表性,更是對歷史中美國精神的直接解讀。

⑻ 美國的歷史文化ppt

1607殖民時期以前
在四萬多年前,有一批來自亞洲的流浪者,經由北美到中南美洲,這些人就是印第安人的祖先。當哥倫布到達他認為的新大陸時,居住在美洲的印第安人, 約有3,000萬,其中有大約2000萬人住在現在的加拿大和美國中北部, 其餘絕大部分住在現在的墨西哥和美國南部。大約1萬年前,又有另一批亞洲人, 移居到北美北部,這是後來的愛斯基摩人。而最早到美洲的白種人大概是維京人,他們是一群喜好冒險的捕漁人,有人認為他們在1,000年前曾到過北美東海岸。
1607~1753殖民時期
1607年,一個約一百人的殖民團體, 在乞沙比克海灘建立了詹姆士鎮,這是英國在北美所建的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 在以後150年中,陸續涌來了許多的殖民者,定居於沿岸地區,其中多來自英國,也有一部分來自法國、德國、荷蘭、愛爾蘭和其他國家。18世紀中葉,13個英國殖民地逐漸形成, 他們在英國的最高主權下有各自的政府和議會。這13個殖民區因氣候和地理環境的差異,造成了各地經濟形態、政治制度與觀念上的差別。
1754~1783獨立運動
費城獨立廳:1776年美國獨立宣言於此簽訂
18世紀中葉,英國在美洲的殖民地與英國之間,已有了裂痕。殖民地的擴張,使他們產生某種自覺,自覺到英國的迫害,而萌生獨立的念頭。 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反英國殖民者傾銷。 1774年,來自13州的代表聚集在費城,召開所謂第一次大陸會議,希望能尋出一條合理的途徑,與英國和平解決問題。然而英王卻堅持殖民地必須無條件臣服於英王,並接受處分。1775年,在馬薩諸塞州萊剋星頓點燃戰火; 1776年5月,在費城召開第二次大陸會議,堅定了戰爭與獨立的決心,並發表著名的《獨立宣言》,提出充分的理由來打這場仗。 1777年10月,薩拉托加大捷,扭轉了獨立戰爭初期的不利的態勢。此役使美國人民信心大增,並得到了國際上的支援。 1778年2月法美簽訂軍事同盟條約,法國正式承認美國。法國、西班牙、荷蘭相繼參戰。 1781年,約克城戰役大捷,美軍贏得決定性的勝利。約克敦戰役後,除了海上尚有幾次交戰和陸上的零星戰斗外,北美大陸戰事已基本停止。
1784~1819新政府成立
革命的成功,使美國人民有了以立法形式表達他們政治觀念的機會。 1787年,在費城舉行聯邦會議,會中華盛頓被推為主席,他們採取一項原則,即中央的權力是一般性的,但必須有審慎的規定和說明,同時,他們也接受一項事實,那就是全國性政府必須有稅收、鑄造貨幣、調整商業、宣戰及締結條約的權力。 此外,為了防止中央權力過大,而採取孟德斯鳩的均權政治學說,即政府中設置三個平等合作與制衡的部門,即立法、行政、司法三種權力相互調和,制衡而不使任何一權占控制地位。 1812年,英國再度入侵剛成立的美國,史稱第二次獨立戰爭,戰後美國各州更加團結。
1820~1849向西擴張
19世紀初期,數以千計的人,越過阿帕拉契山,向西移動。有些開拓者,移居到美國的邊界,甚至深入屬於墨西哥的領地、以及介於阿拉斯加與加利福尼亞的俄勒岡。開拓者勇敢、勤奮地向西尋求更好的生活。 1846年,美墨戰爭爆發,美國擴充了自己的面積。
1850~1869南北戰爭
引起南北戰爭的原因,不單是經濟上、政治上、軍事上的問題,還包括了思想上的沖突。內戰暴露了美國的弱點。對這個國家的存在,作了一番考驗。經過了這次考驗, 美國才步向一個中央集權化之現代國家的坦途。南北之間,為奴隸問題而起爭執,南方在全國政治上的主要方針,就在保護和擴大「棉花與奴隸」制度所代表的利益;而北部各州,主要是製造業、商業和金融的中心,這些生產無需依賴奴隸, 這種經濟上和政治上的沖突都是由來已久的。1860年代初期,11個南方的州脫離聯邦,另組政府,北方則表示,為了統一將不惜付出任何代價。1861年,內戰爆發了,這場美國人面對面的流血戰,打了四年,南方遭到嚴重的破壞,而且留下深深的傷痕。1865年,北方戰勝了,這項勝利不但顯示美國恢復統一,而且從此全國各地不再施行奴隸制度。
1870~1929工業化與改革
19世紀初期,美國開始工業化,而內戰之後則步入成熟階段。在從內戰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不到50年時間內,美國從一個農村化的共和國變成了城市化的國家。從1890到1917年的近30年間被稱為所謂「進步時期」。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7年,美國被捲入大戰漩渦中,並且在世界上嘗試扮演新的角色。
1930~1945大蕭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大蕭條影響的不只是美國,世界各國都受到它的打擊。經濟大恐慌使上百萬的工人失業,大批的農人被迫放棄耕地,工廠商店關門,銀行倒閉,一片蕭條。1932年,富蘭克林·羅斯福當選總統,他主張政府應拿出行動來結束經濟大恐慌,新政府雖然解決了許多的困難,但美國的經濟還是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才蘇醒起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隨著軸心國的戰敗、英法實力的衰退,美國和蘇聯成為了超級大國,世界被分成了東西方兩大陣營。美蘇及其各自陣營分別在軍事、政治、經濟、宣傳各方面加緊准備,一如戰時。這種狀態,被稱為「冷戰」。
冷戰時期
美國歷史自1960以來,許多方面仍是戰後發展的延續。經濟方面除了周期性的不景氣,仍舊是不斷膨脹;從城市移居到郊區的人口繼續增加,1970年,居郊人口超過了居城人口。1960年初期,黑人問題成為美國內部最主要的問題。 1960年代中期,許多美國人開始不滿政府的對外政策。此外,由於工業的發展與人口的集中,60年代後期,生態環境的污染廣受注意。70年代初期,由於能源危機而導致的經濟蕭條是大恐慌以來最嚴重的一次。70年代中期,美國經濟一度復甦。但到70年代未期,又出現通貨膨脹。 1976年,美國建國200周年,全國舉行各項慶祝活動。美國在冷戰中最終拖垮了蘇聯,1991年,隨著蘇聯的解體,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世界兩大陣營之間意識形態的壁壘也被打破了。1981年4月12日,美國成功發射了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將人類又帶入另一個太空新紀元。
恐怖襲擊與反恐政策
9.11事件中正在坍塌的世界貿易中心雙塔
2001年發生於紐約和華盛頓的「9.11事件」對美國及全球產生巨大的影響,這次事件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最嚴重的恐怖襲擊事件。美國政府對此次事件的譴責和立場也受到大多數國家同情與支持;全球各地在事件後都有各種悼念活動。該事件也導致了美國的外交政策集中於對付恐怖主義威脅。美國政府開始了反恐戰爭和行動,在2001年10月推翻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2003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推翻薩達姆·海珊的政權,建立了伊拉克臨時政府。2011年5月1日,本·拉登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被美軍海豹部隊擊斃。
編輯本段地理
位置
美國本土位於北美洲中部,位於西半球,領土還包括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島等。另有加勒比海島嶼波多黎各以及太平洋群島北馬里亞納等海外領地。其本土北與加拿大接壤,南靠墨西哥灣,西臨太平洋,東瀕大西洋。海岸線22,680公里。大部分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南部屬亞熱帶氣候,西部沿海地區分布有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中北部平原(中央大平原)溫差很大,芝加哥1月平均氣溫-3℃,7月24℃;墨西哥灣沿岸1月平均氣溫11℃,7月28℃。全國最低點為死亡谷(Death Valley,-86 米),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洲的東南方,與內華達州接壤;最高點為麥金利山(Mount Mckinley,6,198 米),位於阿拉斯加州的中南部,是阿拉斯加山脈的中段。政治
憲法
始建於1793年的美國國會大廈
美國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憲政立憲共和國,有世界上最早並仍在運作的成文憲法,並經立法機構批准產生。在某些州,司法系統官員也通過多數制選舉產生。1776年7月4日制定了憲法性文件《聯邦條例》。1787年5月制定了憲法草案,1789年3月第一屆國會宣布生效。它是世界上第一部作為獨立、統一國家的成文憲法。1865年和1870年通過的關於廢除奴隸制度和承認黑人公民權利的第13條和15條修正案;1951年通過的規定總統如不能行使職權由副總統升任總統的第25條修正案。憲法的主要內容是建立聯邦制的國家,各州擁有較大的自主權,包括立法權;實行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立法、行政、司法三部門鼎立,並相互制約。憲法規定,行政權屬於總統,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職權集中於總統一人,總統兼任武裝部隊總司令,總統不對國會負責。總統的行政命令與法律有同等效力。 總統通過間接選舉產生,由選民投票選出總統「選舉人」,「選舉人」成立選舉人團投票表決正式選舉總統,任期四年。除由於二戰的原因獲得長達13年任期的羅斯福總統,其它總統最多連任一次。政府由內閣部長和總統指定的其他成員組成。內閣實際上只起總統助手和顧問團的作用,沒有集體決策的權力。
國會
美國國會為最高立法機構,由美國參議院和美國眾議院聯合組成。國會的主要職權有:立法權、行政監督權、條約及官員任命的審批權(參議院)和憲法修改權。對總統、副總統的復選權等。兩院議員由各州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參議員每州2名,共100名,任期6年,每兩年改選1/3。眾議員按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名額選出,共435名,任期兩年,期滿全部改選。兩院議員均可連任,任期不限。參眾議員均系專職,不得兼任政府職務。 此外,國會可通過不需要總統簽署的決議案,它們無法律作用。國會對總統、副總統及官員有彈劾權,提出彈劾之權屬於眾議院,審判彈劾之權屬於參議院。美國設聯邦最高法院、聯邦法院、州法院及一些特別法院。聯邦最高法院由首席大法官和8名大法官組成,終身任職。聯邦最高法院有權宣布聯邦和各州的任何法律無效。 2009年1月20日,巴拉克·海珊·奧巴馬(Barack Hussein Obama Jr。)成為美國第44任總統,也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
政府
政治體制為憲政聯邦共和制(Federal constitutional republic)。美國44任(第56屆)總統貝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副總統約瑟夫·拜登(Joe Biden);眾議院議長約翰·博納(John Boehner);參議院臨時議長丹尼爾·井上(Daniel Ken Inouye);首席大法官約翰·羅伯茨(John Roberts);國務卿希拉里·柯林頓(Hillary Clinton);財政部長蒂莫西·蓋特納(Timothy Geithner);國防部長萊昂·帕內塔(Leon Panetta);司法部長埃里克·霍爾德(Eric Holder)。始建於1792年的白宮為總統的官邸及辦公室
政黨
美國有多個黨派,但在國內政治及社會生活中起重大作用的只有共和黨和民主黨。 美國共和黨 美國共和黨(Republican Party)成立於1854年。1861年林肯就任總統,共和黨首次執政。此後至1933年的70多年中,除16年外,共和黨一直主政白宮。1933年以後,曾有艾森豪威爾、尼克松、福特、里根、老布希和小布希執政。一般在總統大選中投票給該黨候選人的選民即為其黨員。 美國民主黨 美國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前身是1792年傑斐遜創立的民主共和黨,建黨初期主要代表南方奴隸主、西部農業企業家和北方中等資產階級的利益。19世紀初,民主共和黨發生分裂,一派自稱國民共和黨,後來改稱輝格黨。以安德魯·傑克遜為代表的一派於1828年建立民主黨,1840年正式定名為民主黨。19世紀50年代末,民主黨發生一次分裂,部分北方民主黨人參與組建反奴隸制的共和黨。1861至1885年在野。在1885至1933年的48年中,該黨執政16年,先後由克利夫蘭、威爾遜出任總統。1933年開始,民主黨人羅斯福、杜魯門、肯尼迪、約翰遜、卡特、柯林頓,奧巴馬先後當選總統執政。民主黨黨員是大選中投其候選人票的選民。 其他政黨 美國綠黨(United States Green Party)、美國改革黨(Reform Part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美國共產黨(Communist Party of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等。
編輯本段外交
美國具有全球性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影響力,其外交政策走向一直是世界關注和討論的焦點。美國現任總統—貝拉克·奧巴馬
美國的外交關系規模是全世界最為龐大的。幾乎所有的國家在華盛頓特區都設有大使館和派駐大使。以色列、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日本被視為是美國最親密的盟友。只有少數國家沒有與美國建立正式的外交關系,包括古巴、伊朗、朝鮮、索馬里和蘇丹。美國革命期間,美國與一些歐洲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說服了法國、西班牙、和荷蘭協助對抗英國。在接下來的開墾年代裡,美國一直在親法或親英兩個選擇間搖擺不定。當時美國對歐洲事務不願插手,專注於北美的疆土開拓。後來以門羅主義削弱歐洲在拉丁美洲的影響力,以確保在美洲地區事務的支配權。美國的擴張政策陸續引發了與墨西哥和西班牙的戰爭,兩戰均以美國的勝利告終。在南北戰爭中,美國指責英國和法國支援南部分裂的美利堅聯盟國、並試圖佔領墨西哥,但在內戰結束後,美國在北美洲的主導地位就再未受過挑戰。 隨著國力漸增,美國開始將注意力轉向海外,尤其是對外貿易的開拓。為此,美國佔領了太平洋的許多領土,包括夏威夷和菲律賓,迫使日本開放貿易,並與歐洲列強競爭在中國的影響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在聯合國的創建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並且成為安全理事會的五名永久會員之一。 冷戰期間,美國最初試圖限制蘇聯於世界各地的影響力。為了遏制蘇聯,美國、加拿大和10個西歐國家共同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以聯合盟國對抗任何向北美和歐洲的軍事入侵,後來又有14個歐洲國家陸續加入了這一共同防禦聯盟,包括土耳其和一些前華沙條約成員國以及部分蘇聯加盟共和國。出於政治上的現實考量,美國也與對抗蘇聯的共產主義國家結盟,例如中蘇分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近年來,美國專注於自身的邊界安全,防止非法移民和非法販毒進入國內—尤其是針對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國家。美國也致力於對抗恐怖主義和避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但其主要目標仍為保護在國內外的國家利益以及公民安全。 2007年,美國為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總值為3020.8億美元,增長15%。
編輯本段軍事
美國總統兼任武裝部隊總司令,三軍統帥,掌握最高指揮權。進攻性戰略武器和核武器的使用權集中控制在總統手中。國家軍事指揮系統由國家安全委員會、國防部及參謀長聯席會議組成。國家安全委員會是最高決策機構,由總統領導,成員有副總統、國務卿、財政部長、國防部長和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參聯會主席作為軍事顧問、中情局長作為情報顧問列席。國防部是總統指揮全軍的辦事機構,既是總統、國防部長和國家安全委員會的軍事咨詢機構,又是向各聯合司令部發布總統和國防部長命令的軍事指揮機關。參聯會和三軍參謀部負責擬定作戰計劃並具體實施作戰指揮。2001年「9·11」事件後,美國進一步調整軍事戰略,加快建立由核與非核進攻性打擊系統、導彈防禦系統和能迅速應付恐怖威脅的國防基礎設施構成的「新三位一體」戰略力量組合。美軍曾在南北戰爭、兩次世界大戰以及1948年至1973年期間實行過義務兵役制。1973年,時任總統尼克松廢除義務兵役制後,美軍一直實行志願兵役制(以僱傭方式招募兵員補充軍隊的募兵)至今。美國是世界第一軍事大國,在世界數十個國家和地區設有374處軍事基地,海外駐軍約為28.78萬人。美國的海外的軍事基地大致劃分為歐洲、亞太與印度洋、中東與北非以及美洲四大戰略區。2004年8月,布希總統宣布,美國將在未來的10年內把駐歐洲和亞洲的軍隊削減6萬至7萬人。2007年1月,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說,為了「反恐戰爭」的需要,他計劃在未來5年內將美軍現役部隊的人數增加9。2萬人。在全球范圍內共有五大美國戰區司令部,分別是美國北方司令部、美國太平洋司令部、美國中央司令部、美國歐洲司令部和美國南方司令部,分別負責全球幾大區域的事務。本土基地871個,其中海軍基地242個,空軍基地384個。2007年2月,布希總統批准軍方關於組建一個專門負責非洲事務的司令部的計劃,2010年組建完畢,由於非洲國家反對非洲司令部設立在其境內,總部暫設在德國。
參考資料: http://ke..com/view/2398.htm

閱讀全文

與二戰以前歐美文化產業ppt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