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文化產業發展動力不足舉例子

文化產業發展動力不足舉例子

發布時間:2021-01-21 21:30:21

❶ 舉例說明文化產業經濟發展當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產業是符合國情特點,有利於發揮我國比較優勢,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戰內略性新興產業容
1、文化產業是典型的綠色經濟,是符合我國國情特點,有利於發揮我國比較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2、文化產業是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內容產業,發展空間廣闊、潛力巨大
3、文化產業是現代服務業的核心產業,其中間產品和服務是最具創造性的生產要素,與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具有廣泛的關聯帶動作用
4、文化產業具有就業容量大和靈活就業的特點,是吸收大學生、研究生等知識階層就業的重要產業部門
5、文化產業具有很強的傳播力、滲透力和影響力,是增強國家軟實力的主要支撐性產業

❷ 什麼是文化產業它的特徵是什麼舉例說明。

為提升人類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品質而提供的一切可以進行商品交易的生產與服務,都可以稱之為文化產業
不用的地區或者說部門有著不同的分類 下邊是其中的一種:

1.書報刊出版、印刷和發行業;
2.文化藝術業;
3.文物保護業;
4.廣播電影、電視業;
5.文化娛樂業;
6.體育;
7.攝影及擴印業;
8.園林業(包括公園、動植物園和自然保護區);
9.廣告業。

特徵:

1.它應該具有提升人類生存尤其是生活品質的內涵,更應該注重於提升人類精神生活品質的內涵。
2.它應該具有可以進行商品性生產、流通以提供人們消費的特性。
3.它應該與雖然可以提供人們消費但同時又具有商品性特徵的某些純社會公益性文化事業(如公共圖書館)相區別。

舉例來說:

通信文化產業

現代傳播媒介的高速發展,寬頻技術、多媒體傳播、數字化與互聯網的興起,對傳統的經濟與文化運行方式產生了巨大的沖擊,這種飛速發展的電子、數字通信、信息技術給當代社會產業結構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由此誕生了通信文化產業。

❸ 當前都市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有哪幾類,舉例說明

根據功能將文化創意產業園分為四種類型:產業型、機構型、博物館型、都專市型。
1、產業型。這類型的文屬化創意產業園主要是以積極的外形、地方文化、藝術和工藝傳統為基礎而建立的。此類園區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工作室效應」和「創意產品的差異。」。
2、機構型。這種類型的文化創意產業園主要是以產權轉讓和象徵價值為基礎而建立。其基本特徵是有正規機構,並將產權和商標分配給受限制的生產地區。
3、博物館型。這種類型的文化創意產業園主要是以網路外形和最佳尺寸搜尋為基礎而建立。園區通常是圍繞博物館網路而建,位於具有悠久歷史的城市市區。其本身的密度能造成系統性效應,吸引旅遊觀光者。
4、都市型。這種類型的文化創意產業園主要是以信息技術、表演藝術、休閑產業和電子商務為基礎而建立。通過使用藝術和文化服務,賦予社區新生命以吸引市民,抵抗工業經濟的衰落,並為城市塑造新的形象。
前瞻產業研究院創意產業園建設行業研究小組表示,盡管目前創意產業暴露出了各種問題,但從整個國際發展趨勢來看,未來創意產業仍有廣闊前景。一些地方出台的「十三五」規劃中把發展創意產業園區提到了重要位置,在積極的產業政策推動下,創意產業園區也將迎來美好的發展前景。

❹ 如何理解傳媒效益舉例分析(50分懸賞在線等待)

試論大眾傳媒的社會效益問題
摘要:本文強調大眾傳媒作為文化產業要把社會責任放在首位。大眾傳媒在經濟協調發展、社會政治穩定、社會法律道德、社會人文關懷、社會文化引導、精神文明建設等六大方面肩負著社會責任,由此,在這六大方面產生社會效益。明晰社會效益是傳媒文化產業生存發展的根本目的,經濟效益是基礎和手段的辯證關系,減少或避免其負面效益的產生。
關鍵詞:大眾傳媒;社會效益;論述

一、大眾傳媒屬文化產業的核心層

傳統的大眾傳媒包括報紙、期刊、廣播和電視,加之音像製品和網路新媒體等構成了一個龐大的現代傳媒群體,進行信息傳遞、文化交流。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以及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大眾傳媒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功能日趨凸顯。在「三個代表」中要求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黨的十六大報告第一次提出文化產業的概念。2003年7月,由中宣部協調,國家統計局牽頭,文化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和國家文物局等部門聯合參與成立「文化產業統計研究課題組」,課題組將「新聞、書報刊、音像製品、電子出版物、廣播、電視、電影」歸為「文化產業核心層」。
大眾傳媒被稱之為「文化產業核心層」是因為隨著社會的發展,媒體不僅傳遞、承載各種信息與經濟的濟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且自己也生產文化產品。如,廣播電視節目、電視電影作品等。大眾傳媒由於其性質與功能,在文化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在國家相關部門的政策推動和產業規范下,已形成傳媒文化產業。

二、從社會責任層面出發,探討社會效益的內涵

人們對大眾傳媒業的經濟效益與社會影響力較為關注,對其社會效益尚處在初步探討階段。筆者認為,社會效益建立在社會責任的基礎之上。目前,人們對社會責任認識仍較為模糊。一般只局限於論及新聞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感,傳媒從業者的職業道德范疇。由於傳媒業的迅速發展,應該突破這種狹隘觀念,本文力求從大眾傳媒是文化產業的角度出發,從其社會責任的層面探討其社會效益的科學內涵。
在國外,1947年3月2日(美)新聞自由委員會組織發表的《自由和負責任的新聞界》第一期報告中確立了傳媒業應具有社會責任的思想。後來,在《報刊的四種理論》一書中,彼德森撰寫了其中的一種,即「社會責任傳播理論」。1998年帕特里森·帕森斯等撰寫的《有線與衛星電視產業》一書中闡述有線電視和衛星電視傳播中的社會問題。
傳媒業的社會責任理念,不僅是20 世紀西方傳媒的新理論,國內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理論中,也闡述其根本任務就是要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顯然文化與經濟相比,文化的影響力更大、更深遠、更持久,作為文化核心產業的傳媒文化產業影響面廣泛、影響力巨大,傳媒文化生產者其社會責任涉及面既廣泛又重大。

三、大眾傳媒的社會責任決定其對社會產生六大效益

1、經濟協調發展方面的社會效益。從宏觀經濟的層面來看,文化消費將成為真正拉動消費結構升級的主力軍。而且隨著社會發展,我國人民生活水平越過溫飽走向小康,社會對文化層面的消費還將日益增加。其中,傳媒業已劃歸為我國最重要的文化產業,其產值已達到3千多億元的規模,並還在不斷攀升。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明的需求正是傳媒業的使命,也是評估其社會效益內涵之一。
2、社會政治穩定方面的社會效益。本世紀世界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的競爭都轉向以文化為中心。傳媒產業涵蓋面廣泛,影響力大。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日益擴大,加之國際形勢的千變萬化,傳媒產業承擔著維護國家文化安全,防範和打擊各種敵對勢力的顛覆和破壞的重大責任。傳媒業若缺失此項責任,那將給社會的穩定、國家的安全、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現代先進文化的建設等帶來不堪設想的嚴重後果!
3、社會法律道德方面的社會效益。一是,傳媒業本身要加強文化法治建設;二是,傳媒業要宣傳遵守道德規范和法律准繩。我國有3.67億未成年人,現階段,在網路傳播中的問題對社會影響尤其值得研究。
4、社會人文關懷方面的社會效益。傳媒產品可視為公共文化產品,其內容包涵社會各階層。如,社會人口老齡化趨向,就業競爭,兒童教育,天災人禍等,通過傳媒文化產品可以形成社會輿論,引導整個社會關懷的注意力,盡到社會人文關懷責任。
5、社會文化引導(包括傳統文化承傳)傳播方面的社會效益。隨著人們更多的關注文化上的、精神上的需要,注重個體的全面發展和人的生存質量的變化,傳媒引導人們對本土文化中優秀內涵的認知和理解,樹立對本土文化的自信及先進文化的建設,由此產生文化承傳與發展的社會效益。

❺ 1.文化產業對宏觀經濟的促進主要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實現的,試分別舉例說

文化產業屬於第三產業,文化產業的發展有利於優化產業結構,推進經濟健康持續發展。

❻ 舉例說明旅遊業為什麼能夠成為雲南省的支柱產業

1.自然資源以及氣候:抄雲南自然資源豐富,山林覆蓋面積大,氣候宜人,四季如春,經濟發達地區的人一般都希望感受一下污染程度低大自然,雲南的環境就符合大多數人的選擇。2.擁有獨具特色的少數名族風情與文化:雲南少數民族多,民族氣息濃郁,民族文化多,還有就是雲南很多地方都很好的保留了物質文化遺產。3.其他方面:雲南地處西南邊疆,其他產業發展不具優勢,但具有廣闊的旅遊業市場,因此政府也大力支持發展旅遊業。

❼ 說明我國重視發展文化產業的重大意義

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越來越需要文化產業又好又快發展。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是新時期新階段文化建設一項十分重大而又緊迫的戰略任務,是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迫切需要,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選擇,也是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抓手,對於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增強綜合國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❽ 舉例說明文化產業的強大與否對一個國家政治經濟的作用。8號之前要。1100字左右。

文化的創造能力
1876年,美國費城世博會,機械廳展出世界上最強有力的機器──科利斯蒸汽機。在這次博覽會上,展出的還有縫紉機(現藏美國工業博物館)、愛迪生發明的白熾燈。
1878年,巴黎世博會,貝爾發明的電話機首次亮相。
1889年,法國巴黎世博會,建造了300米高的主題塔──埃菲爾鐵塔。當年的主題塔如今仍雄踞巴黎,成為今日巴黎乃至法國的永久象徵,也成為世博會歷史上燦爛的一筆。
1904年,聖•路易斯博覽會,展出了萊特兄弟發明的飛機。
1958年,布魯塞爾世博會,其標志物是一個巨大的原子結構模型,象徵著安全、和平地使用原子
1964年,紐約世博會。因組織者違反國際展覽局的規定,對參展國家和地區以及私營公司收取租金,所以這一屆世博會並沒有得到正式批准,歐洲大部分國家也沒有參加。在只有36個國家和地區參展的情況下,組委會不得不邀請美國的21個州加入進來。美國許多大公司也出資興建自己的展館,展館總數達到140個。
2000年,德國漢諾威世博會。德國媒體自世博會開幕以來,作了大量的報道,認為世博會為德國創造了3萬個就業機會,提高了德國的國際聲譽,改善了德國的投資環境,促進了消費需求,還帶來了額外的稅收。
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產出影響」將達到794.77億元人民幣,其中「增量消費」468.64億元人民幣。園區內外,更可帶動62.7萬人的就業。帶動了中國企業的技術創新,促進了相關產業的升級發展,提升上海的城市形象與中國的國家形象。

因此,可以看出經濟、政治決定文化,文化反映經濟、政治,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對經濟、政治具有反作用。現在文化經濟越來越「值錢」。文化經濟化是指文化越來越具有經濟價值,文化已經開始作為產業進入市場。文化已經不是單純的文化,它已進入了社會生產領域。或者反過來說,經濟活動滲透到了文化領域,出現了專門從事文化生產、文化經營的產業──文化產業。並且文化產業的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構成中佔有越來越大的比重。可見,文化已經成為了一種生產力,它被認為是社會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文化和科技特別是高科技的互動與結合,使文化的載體、文化製作與傳播的形式更加現代化、多樣化。而文化的載體、文化製作與傳播形式的現代化、多樣化,也使文化的表現力、感召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揮和提高。文化與政治的關系也越來越密切。提高個人文化素質已成為參加政治生活的必要條件。此外,由於經濟和科技發展形勢的變化,文化已經成為進行政治斗爭、國際斗爭的主要形式之一。一些西方國家總是企圖把自己國家的信仰、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強加給其他國家。對文化市場的爭奪不僅僅是爭奪票房價值、爭奪經濟效益,更主要的是對受眾對象的爭奪,對受眾注意力這種特殊的稀缺資源的佔有,以及在此基礎上對輿論的控制與引導。因此,失去文化市場就意味著失去政治優勢,意味著政治影響力的萎縮和喪失。

❾ 世界著名的文化產業集群舉例,最好由各個方面的

橫店算吧

閱讀全文

與文化產業發展動力不足舉例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