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產業鏈」一詞的概念在我國最早是誰提出的
官方用詞,查無此人!
但如今把這詞概述很好的學者算是極視智庫的郎咸平教授。
2. 企業貿易中的6+1產業鏈具體是指哪些~
具體指:
「6+1」產業鏈,整個產業鏈分成產品設計、原料采購、產品製造、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和終端零售七個部分。
「6+1」產業鏈是由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提出的。「6」指的是:第一產品設計,第二原料采購,第三倉儲運輸,第四訂單處理,第五批發經營,第六零售;「1」指的是:產品製造。
從2006年開始至今,郎咸平對於製造業的支招就是著名的「6+1」理論,整合全產業鏈。他認為「中國不是製造業大國,真正的製造業大國是美國」,「中國越製造,美國越富裕」。他的理由是當今是產業鏈競爭時代,中國只負責產業鏈中的製造環節卻只拿到一丁點利潤,還導致環境污染,剝削勞工等問題,其他利潤全被歐美國家拿走,所以中國越製造,美國越富裕。「6+1」理論:「中國企業在應對外部競爭中僅僅占據了生產這個「1」的環節,利潤少得可憐。」整個產業鏈的「6」——包括產品設計、原料采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以及終端銷售,這6大塊能創造的價值是90%。 這個理論開始逐步在各地引起重視,並得到一些企業的實踐。
推動企業大轉型解決通脹
對於大家關注的通貨膨脹現象,郎咸平認為這不是流動性過剩引起的,而在於中國存在的二元經濟現象,即同時存在過熱部門和過冷部門。「哪些部門過熱?與投資建設有關的領域是過熱部門,比如鋼鐵、水泥、房地產行業,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靠這些固定資產投資拉動,而大部分的民營企業則是過冷部門。」郎咸平說,在二元經濟環境之下,資金產生一種逆流轉現象——從過冷的部門轉到過熱的部門,所以,過熱部門越來越熱,所有和過熱部門有關的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
政府對過熱和過冷部門的宏觀調控要區別對待,不能搞一刀切。首先對過熱的部門要採取行政手法壓抑他們的過熱行為,對過冷部門不僅不應該打壓,反而應該通過政府的力量協助民營製造業走向比較好的明天,要扶持要鼓勵。過冷企業這么多部門,不是簡單的融資可以幫助他們,不是簡單的優惠政策能夠幫助他們,而是推動我國企業大轉型。怎麼轉呢?那就是從「1」進到「6」。
3. 社會是怎樣一個產業鏈
社會是一個巨大的產業鏈
包含諸多行業
以及諸多工種
4. 產業鏈閉環是什麼意思
產業鏈中大量存在著上下游關系和相互價值的交換,上游環節向下游環節輸送產品或服務,下游環節向上游環節反饋信息形成產業鏈閉環。
產業鏈是產業經濟學中的一個概念,是各個產業部門之間基於一定的技術經濟關聯,並依據特定的邏輯關系和時空布局關系客觀形成的鏈條式關聯關系形態。產業鏈是一個包含價值鏈、企業鏈、供需鏈和空間鏈四個維度的概念。
這四個維度在相互對接的均衡過程中形成了產業鏈閉環,這種「對接機制」是產業鏈形成的內模式,作為一種客觀規律,它像一隻「無形之手」調控著產業鏈的形成。
產業鏈整合是對產業鏈進行調整和協同的過程。產業鏈整合是產業鏈環節中的某個主導企業通過調整、優化相關企業關系使其協同行動, 提高整個產業鏈的運作效能,最終提升企業競爭優勢的過程。
(4)產業鏈是一個擴展閱讀:
注重農業產業鏈閉環設計,日本做強農業。
1、日本農副產品品質優良。
無論是大路貨,還是新優品種,都是色澤亮麗,規格統一,令人賞心悅目。在市場上,所有待銷的農產品都是經過精心整理包裝的,沒有散裝,更沒有帶泥、帶枯葉出售的。農產品的包裝箱上都印有產品名稱、產地、生產者姓名。
2、品種優是質量優的先決條件,精明的日本農民深諳此道。
日本政府除對大米的生產和流通實行一定的干預外,對其餘農產品一律放開,由農民根據農協提供的市場信息和良種自行選擇栽培。日本農民從事生產的一個重要目標是追求質量。以稻米為例,一般每畝產量只有300~400千克,但所產大米無論在外觀,還是在口感上都屬上乘。
3、生產模式先進、管理細致,是日本農產品質量佳的重要原因。
在日本,無論種植何種作物,都能體現出日本農民「綉花」般的細心與精緻。在一些地區,實行了無土栽培,溫室大棚內種植的草莓、番茄等,其培育管理比苗圃、花圃還要精細,就像花卉盆景展示園一樣。因此,稱日本農業為「觀光農業」、「旅遊農業」並無誇大之嫌。
4、日本農戶的專業化生產格局更為明顯。
一般來說,日本的農民都是專業戶,種草莓的都種草莓,種番茄的都種番茄,種鮮花的都種鮮花。一般農戶全年只生產1~2個品種,最多不超過3個品種,而且生產的產品幾乎全部為商品,農產品的商品率極高。
5. 產業鏈一體化什麼意思
產業鏈一體化顧名思義就是從產業的源頭開始做起,有很多好處;
有利於提高經營效率,實版現規模經權濟,提升控制力或獲得某種程度的壟斷。
生產或經營過程相互銜接、緊密聯系的企業之間實現一體化,按物質流動的方向又可以劃分為前向一體化和後向一體化
企業獲得對分銷商的所有權或控制力的戰略。推動前向一體化戰略的有效形式是特許經營(franchising)。
但也是存在缺點的;
脫離行業困難、管理復雜、可能產生能力不平衡,不利於技術和產品研發風險。
不熟悉新業務領域所帶來的風險;
5555.gg一般涉及的投資數額較大且資產專用性較強,加大了企業在該產業的退出成本。企業所選擇得不同就會有不同的形式呈現。
6. 貴金屬產業鏈是什麼。。。它是怎麼樣一個產業鏈
明確來說貴金屬加工的可以說是產業鏈,但是貴金屬投資這塊只是一個產品
7. 什麼叫信息產業鏈包括哪些方面
信息產業鏈是一個包含價值鏈、企業鏈、供需鏈和空間鏈四個維度的概念。這四個維度在相互對接的均衡過程中形成了產業鏈 這種「對接機制」是產業鏈形成的內模式,作為一種客觀規律,它像一隻「無形之手」調控著產業鏈的形成。
產業鏈是產業經濟學中的一個概念,是各個產業部門之間基於一定的技術經濟關聯,並依據特定的邏輯關系和時空布局關系客觀形成的鏈條式關聯關系形態。產業鏈主要是基於各個地區客觀存在的區域差異,著眼發揮區域比較優勢,藉助區域市場協調地區間專業化分工和多維性需求的矛盾,以產業合作作為實現形式和內容的區域合作載體。
產業鏈的本質是用於描述一個具有某種內在聯系的企業群結構,它是一個相對宏觀的概念,存在兩維屬性:結構屬性和價值屬性。產業鏈中大量存在著上下游關系和相互價值的交換,上游環節向下游環節輸送產品或服務,下游環節向上游環節反饋信息。
產業鏈的內涵
(1)產業鏈是產業層次的表達;
(2)產業鏈是產業關聯程度的表達;
(3)產業鏈是資源加工深度的表達;
信息產業鏈分為接通產業鏈和延伸產業鏈。
接通產業鏈是指將一定地域空間范圍內的斷續的產業部門(通常是產業鏈的斷環和孤環形式)藉助某種產業合作形式串聯起來;
延伸產業鏈則是將一條既已存在的產業鏈盡可能地向上下游拓展延伸。(4)產業鏈是滿足需求程度的表達 [編輯本段]產業鏈的類型。
8. 到底什麼是郎咸平所說的:做每一個產品的「6+1」產業鏈的高效整合
早些年,中國流傳一句話,叫做一條龍服務。如果放在今天的產業鏈上,就是,圍繞你所在的行業,統統都自己來做,而不是只做一個領域,或者一塊。那樣的話,你就大大節約時間、成本。從而會節約和產出出大量的利潤。但是,這是高效的管理所至的,不像國內企業那麼樣的管理水平的。
9. 產業鏈一體化的好處是什麼
1、產業鏈一體化的好處是有利於提高經營效率,實現規模經濟,提升控制力或獲得某種程度的壟斷。
2、但也存在脫離行業困難、管理復雜、可能產生能力不平衡,不利於技術和產品研發風險。
3、類型:
縱向一體化
縱向一體化也稱為垂直一體化,是指生產或經營過程相互銜接、緊密聯系的企業之間實現一體化,按物質流動的方向又可以劃分為前向一體化和後向一體化。
1、前向一體化,指企業獲得對分銷商的所有權或控制力的戰略。推動前向一體化戰略的有效形式是特許經營(franchising)。
有效的前向一體化戰略應當遵循以下6項基本准則:
① 企業當前的分銷商要價太高,或者不大可靠,或者不能及時滿足企業分銷產品的要求;
② 企業可以利用的合格分銷商非常有限,以至於進行前向一體化的企業能夠獲得競爭優勢;
③ 企業當前參與競爭的產業增長迅速,或者可以預期獲得快速增長。因為如果企業主營業務所在的產業增長乏力,那麼,前向一體化只會降低企業多元化的能力;
④ 企業擁有開展新的獨自銷售自身產品所需要的資金和人力資源;
⑤ 獲得生產高穩定性的優勢。企業通過前向一體化可以更好地預測產品的未來需求,減少產品生產的波動;
⑥ 企業當前的分銷商或零售商獲利豐厚。在這種情況下,企業通過前向一體化可以在銷售自身產品的過程中獲得豐厚利潤,同時給出自身產品具有競爭力的價格。[1]
2、後向一體化,指企業獲得對供應商的所有權或控制力的戰略。
有效的後向一體化戰略應當遵循以下7個基本准則:
① 企業當前的供應商要價太高,或者不可靠,或不能滿足企業對零件、部件、組裝件或原材料等的需求;
② 供應商數量少而企業的競爭者數量卻很多;
③ 企業參與競爭產業正在高速增長,一個基本事實是,如果產業處於衰退中,一體化戰略會削弱企業的多元化能力;
④ 企業擁有開展獨自從事生產自身需要的原材料這一新業務所需要的資金和人力資源;
⑤ 獲得保持價格穩定的優勢。一個基本事實是,企業可以通過後向一體化穩定原材料的成本,進而達到穩定產品價格的目的;
⑥ 企業當前的供應商利潤空間很大;
⑦ 企業需要盡快獲取所需資源。
好處:
① 有利於節約與上、下游企業在市場上進行購買或銷售的交易成本;
② 控制稀缺資源;
③ 保證關鍵投入的質量;
④ 獲得新客戶。
弊端:可能增加企業的內部管理成本。
企業採用縱向一體化戰略的主要風險包括:
① 不熟悉新業務領域所帶來的風險;
② 縱向一體化,尤其是後向一體化,一般涉及的投資數額較大且資產專用性較強,加大了企業在該產業的退出成本。
橫向一體化
橫向一體化也稱為水平一體化,是指與處於相同行業、生產同類產品或工藝相近的企業實現聯合,實質是資本在同一產業和部門內的集中,目的是實現擴大規模、降低產品成本、鞏固市場地位。
主要目的:
① 減少競爭壓力
② 實現規模經濟
③ 增強自身實力以獲取競爭優勢。
有效的水平一體化應當遵循以下5項基本准則:
① 企業可以在特定的地區或領域獲得壟斷,同時又不會被聯邦政府指控為對於削弱競爭有「實質性的影響」;
② 企業在一個呈增長態勢的產業中競爭;
③ 可以由此藉助規模經濟效應的提高為企業帶來較大的競爭優勢;
④ 企業擁有成功管理業務規模得到擴大的企業所需要的資金和人力資源;
⑤ 競爭者因缺乏管理人才,或者因為需要獲得其他企業擁有的某些特殊資源而陷入經營困境之中。如果競爭者效益不佳是整個產業的銷售總量下降造成的,則企業不應選擇水平一體化。
混合一體化
混合一體化指處於不同產業部門、不同市場且相互之間沒有特別的生產技術聯系的企業之間的聯合。
包括三種形態:
① 產品擴張型,即與生產和經營相關產品的企業聯合;
② 市場擴張型,即一個企業為了擴大競爭地盤而與其他地區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進行聯合;
③ 毫無關聯型,即生產和經營彼此之間毫無聯系的產品或服務的若干企業之間的聯合。
10. 一個產業鏈上游利潤最大還是下游利潤最大
一般情況是產業鏈下游的利潤最大。往往深加工的最終產品的附加值最大,技術含量最高,比如紡織服裝行業的就是服裝成品這塊的利潤最大。它含有服裝設計,精工製作、熨燙、上漿、整形等等高技術,企業加工絕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