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中國產業鏈齊全優勢

中國產業鏈齊全優勢

發布時間:2021-01-21 15:44:04

㈠ 在全球產業鏈中,中國製造業擁有哪些顯著的比較優勢

我國形成了比較獨立完整的產業鏈體系,成為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內類當中全容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
隨著中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科技和專業技能人才隊伍優勢,正全力打造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促進產業增值鏈條不斷延伸。
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不斷鞏固提高,反映的是我國比較優勢和綜合實力的發展變化,體現了經濟全球化下的世界各國分工協作的深化,這一發展基礎和態勢不會因疫情的短期影響而改變。
當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工業大國、第一製造大國、第一貨物貿易大國、吸引外資第一大國和對外投資大國,在國際分工格局中,成為全球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㈡ 我國製造業在全球競爭中的優勢有哪些

中國製造面臨的新困境與新挑戰
中國三十多年的工業化進程世人矚目,中國製造也登上了歷史舞台,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不過,正如其他工業化國家所經歷的發展歷程一樣,中國製造目前也面臨著比較優勢減弱、生產過剩和轉型升級乏力等困境以及全球新工業革命浪潮的全新挑戰。
1。中國製造「低成本優勢」逐步衰減
由於中國「人口紅利」高峰期將過,中國的勞動力供求關系進一步逆轉將帶來工資的進一步上漲。盡管勞動力成本在一些行業中占據的比例相對較低,但快速收窄的工資差距使其成為一個重要因素。根據我們的測算,以美元計算的中國工資預計每年將增長15%-20%,這將超過中國的生產率增速。以中美兩國做對比,在考慮美國的生產率後,中國沿海地區與美國部分低成本州之間曾經巨大的勞動力成本差距,預計將縮減至目前水平的40%以下。
如果說,成本差距還只是中長期因素影響,那麼決定中美製造業競爭力的關鍵——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則是更直接的因素。
本世紀以來,以跨國公司為主導的要素和產業價值鏈縱向分工方式的形成和高度細分化,產業間分工、產業內分工和產品內分工並存,推動了新一輪產業在國家間的轉移。產業鏈縱向的高度分工化,即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占據研發、品牌銷售渠道等高端環節,而把加工、組裝、製造等相對勞動密集度高的產業環節轉移到低成本的發展中國家。比如,作為北美後花園的「墨西哥」正在通過北美自貿區和自身的後發優勢成為美國新的產業基地。
毋庸置疑,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一製造業大國,製造業佔全球比重上升到19.8%,但製造業研發投入僅佔世界製造業研發投入的3%還低。且整體看,中國工業生產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還比較低,技術與知識密集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還較弱,工業勞動生產率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還較大,工業企業平均規模還較小,可持續發展能力還較差,許多傳統產業還存在著「貧困化」增長的現象。
比如,2008年到2010年,中國的年均GDP增速為9.9%,但經濟增長總量中2/3以上為資本積累的貢獻。如此大規模的投資帶來的卻是資本效率的下降。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資本產出率為3.79,到了2000年至2007年已增加到4.25,再到2008年至2009年則上升到4.89,資本的擴大對生產率增長產生了「擠出」效應。
據測算,中國製造業勞動生產率、增加值率較低,只相當於美國的4.38%、德國的5.56%。中國製造業在質量上與發達國家仍存在差距。從中間投入貢獻系數來看,發達國家1個單位價值的中間投入大致可以得到1個單位或更多的新創造價值,而中國只能得到0.56個單位的新創造價值,價值創造能力相差巨大。反觀美國,金融危機以來,美國企業通過縮短工時壓縮用工投入,從而削減勞工成本,勞動生產率得以持續提高。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美國非農業部門勞動力產出按年率計算環比增加4.2%,勞動生產率按年率計算環比上升2.9%,大大超出預期。
2。中國製造面臨新一輪全球技術和產業革命沖擊
迄今為止,中國製造業發展趨勢與典型工業化國家的一般規律基本吻合,同時也表現出追趕國家的一些特點。從已經出現的行業峰值時點看,與國際經驗吻合度較高。當前,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不足、處於全球價值鏈低端帶來國際貿易利益分配失衡等問題,對中國製造業的升級提出了諸多挑戰。
特別是金融危機之後興起的新一輪產業革命,既是一場數字化革命,更是價值鏈革命。互聯網+、物聯網、機器人技術、人工智慧、3D列印、新型材料等多點突破和融合互動將推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興起,一個後大規模生產的世界正在來臨。這場革命不僅將影響到如何製造產品,還將影響到在哪裡製造產品,將重新塑造全球產業競爭格局。現在,美歐等國實施「再工業化戰略」,促進製造業迴流,信息技術、大數據、雲計算、工業4.0、工業互聯網+等對中國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新沖擊,中國製造業面臨著「前堵後追」的雙重擠壓。
3。製造業後發優勢與創新投入嚴重不足
根據OECD資料庫數據計算,2014年,美國研發支出達460億美元。中國在研發領域的支出自1998年起增長了3倍,研發投入佔GDP比重從2006年的1.32%,提高至2012年的1.98%。2013年中國製造業研發強度低於發達國家在2008-2009年的研發強度。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製造業基地,2013年中國的製造業研發強度只有0.88%,而2008年美國已經達到3.3%,德國為2.4%。
在所有產業中,高技術:主要發達國家的高技術製造業的研發強度最高,2007年美國達到16.9%,日本在2008年為10.5%,相對比2013年我國為1.75%;中等技術:美國研發強度最高,達到7.5%;英國為5.1%,日本為5.9%;低技術:這幾個國家的中低或低技術製造業的研發強度都很低,基本都是低於1%。
相比之下,中國高技術企業研發強度仍顯滯後。《科技經費統計公報》顯示,2013年中國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企業R&D經費支出2034.3億元,占規模以上製造業的比重為25.6%;R&D經費投入強度為1.75%,比規模以上製造業平均水平高0.87個百分點。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設備製造業的研發強度最高為6.12%。具體深入到細分行業這種差距更為顯著。

㈢ 全產業鏈的競爭優勢

(一)創新性、差異化:全產業鏈模式是一種創新的商業模式,具有顯著差異化特點,可以形成競爭優勢,對手難以模仿;
(二)盈利和抗風險能力:平滑盈利的波動性,帶來較高的、持續的、穩定的、成長性好的盈利;
(三)戰略協同效應:整個公司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價值鏈各環節之間、不同產品之間實現戰略性有機協同;
(四)規模、效應和成本優勢:有上游供應鏈的優勢;
(五)信息傳遞順暢:快速反映消費者的信息,促進上游環節的創新與改善,使整個企業對市場的反應更敏感、更及時;
(六)食品安全:可控度高、可追溯性強,食品安全更有保障;
(七)行業領導力和產業優勢:以終端消費引領產業鏈,可以形成產業領導力與產業優勢;
(八)產業升級:以客戶需求為導向,推進技術進步,有利於產業整體提升;
(九)社會信譽、影響力、知名度:有利於打造品牌,提升影響力。

㈣ 為什麼說:當中國開始製造一種商品時,中國人就會把它做成白菜價,完全擠垮其他競爭者

那是完全錯誤的說法。很多東西我們想做還做不了,比如高科技產品,很多東西我們專的成本比屬發達國家還高,比如我們很多農產品的價格都遠高於美國,你說的是製造業中的某些產品。本身沒有多少技術含量,在適當的技術轉讓和學習之後,中國人的策略不是升級往深里走,而是盲目擴大產能生產出全世界都消費不完的東西,數量一多,價格必然下來,更不說諸多的惡性競爭,我們的大企業,哪怕是民營的,出口都帶有政治性質,政府補貼你,價格上當然是優勢。說穿了我們出口的最大優勢也就是價格。

㈤ 為什麼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處於世界產業鏈的低端

有幾方面原因:(1)中國是全世界的製造業大國,中國製造業產值占據了時間的四分之一,所以很多的製造工序在中國進行是合情合理的。(2)蘋果選擇中國供應商基於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保證了低成本和蘋果的高利潤。(3)中國的製造業產業鏈比較完善,製造業的工藝和管理水平高於東南亞國家和印度,這也是蘋果選擇中國的重要原因。

㈥ 這么多年的發展,為什麼中國的文旅產業鏈依然不完整

我們在文化旅遊產業這一塊發展不起來,主要是缺乏相關的人才,另外國家對於這一塊的支持力度仍然有提高的空間,特別是從行政管理方面可以努力改進提高的地方有很多,只有為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和空間,並著力培養專業人才,我們的文化旅遊產業的前景應該說是非常廣闊的,是大有可為的。

㈦ 中國製造受世界青睞,因為價格便宜還是產業鏈齊全

隨著中國各種製造技術的發展,中國製造業逐漸走向世界。許多知名品牌企業在中國建立了工廠,越來越多的外國企業將產品銷往中國。正因為如此,中國製造的商品幾乎遍布世界各地,英語單詞“中國製造”也出現在各種產品的包裝上。這表明中國的製造業在全世界都很受歡迎,也表明中國很強大!

總之,中國製造在世界上變得越來越受歡迎,不僅是中國製造的產品,還有中國製造的產品。我相信,隨著中國製造業水平和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中國製造業將在未來變得更加普及。通過中國製造使我們國際在國際市場上有了與生俱來的驕傲。

㈧ 討論所謂全產業鏈的內涵、本質、特點與優勢,思考縱向一體化戰略的含義、特徵

經濟學上,沿產業鏈占據若干環節的業務布局叫做縱向一體化。縱向一體化是一個戰略性的計劃,它是組織核心能力在企業內部擴張的一種形式,與它相同的還有橫向一體化戰略和加強型戰略。
縱向一體化又叫垂直一體化,指企業將生產與原料供應,或者生產與產品銷售聯合在一起的戰略形式,是企業在兩個可能的方向上擴展現有經營業務的一種發展戰略,是將公司的經營活動向後擴展到原材料供應或向前擴展到銷售終端的一種戰略體系。包括後向一體化戰略和前向一體化戰略,也就是將經營領域向深度發展的戰略。
前向一體化戰略是企業自行對本公司產品做進一步深加工,或者資源進行綜合利用,或公司建立自己的銷售組織來銷售本公司的產品或服務。如鋼鐵企業自己軋制各種型材,並將型材製成各種不同的最終產品既屬於前向一體化。
後向一體化則是企業自己供應生產現有產品或服務所需要的全部或部分原材料或半成品,如鋼鐵公司自己擁有礦山和煉焦設施;紡織廠自己紡紗、洗紗等。
縱向一體化的目的:是為加強核心企業對原材料供應、產品製造、分銷和銷售全過程的控制,使企業能在市場競爭中掌握主動,從而達到增加各個業務活動階段的利潤。

閱讀全文

與中國產業鏈齊全優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