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及世界的農業發展現狀怎樣,未來發展趨勢
中國農業的發展趨勢
(1) 低碳經濟模式是未來中國農業的發展方向
從農產品生產的產業鏈分析,農業生產消耗用碳大致有三種途徑:①化學性農業投入品的生產和使用,如化肥、農葯、農用薄膜等;②農業機械的製造和使用,如拖拉機、耕地機械、水泵等;③農產品的加工流通過程中能源使用,如加工過程、運輸和包裝等。那麼就需要針對性的改變原有高碳的農業生產方式,向低碳農業生產方式轉變。
(2)節約資源能源的耕作技術
(1)保護性耕作技術。中國傳統農作制度中精耕細作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一種好的耕作習慣,
但過分的精耕細作不但消耗大量能源,也是沒有必要的,甚至有負面作用。
(2)節水抗旱技術的推廣。
由於應對氣候變化是全球性的挑戰,由此而來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和發展理念深刻的影響了世界各國。農業作為依賴自然再生產提供產品的重要產業部門,與全球氣候變化和溫室氣體減排之間發生雙向影響關系,即農業生產活動影響全球氣候變化,而氣候變化又對農業生產活動帶來直接的影響。低碳農業經濟實質是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和理念,在這種模式和理念下農業生產方式和活動發生改變,改變的方向是「低碳化」,改變的內容是在盡量不減少農業產出和收益的前提下,各種農業活動減少含碳能源和自然資源的使用消耗。本研究以產業鏈和技術的視角,討論了耕作技術、農用化學品投入、農業生物技術和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的低碳化發展方向,以及農業生產組織形式的演化和產業鏈末端的農產品加工流通環節的低碳化發展趨勢。可以預見,傳統的以高碳、高耗能、不節約資源、環境不友好的現行農業生產方式已經走向末路,以低碳、節約資源能源、環境友好為顯著特點的低碳經濟模式必將成為中國農業的發展方向,這將會對未來中國農業生產方式和技術發展方向產生深遠影響。
2. 國外目前第三產業研究現狀
第三產業:在再生產過程中為生產和消費提供各種服務的部門。包括除第一和第二產業外的其他各行業。
國際服務貿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第三產業的對外貿易,它包括服務的出口和進口,涉及國際金融保險服務、通信視聽服務、交通運輸服務、旅遊觀光服務、法律服務、會計服務、廣告服務、租賃服務等十餘項通常項目。從世界范圍看,服務貿易是最近30年才發展起來的貿易領域,但它發展的速度卻是驚人的。1970年全球服務貿易出口額為710億美元,而1998年已高達12901億美元。在1970~1998年的28年間增長17.2倍,平均每年增長10.9%,高於同期世界貿易出口總額的增長速度。服務貿易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也日益提高。
當今世界,服務貿易已發展成為世界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服務貿易的年均增長速度大大快於貨物貿易的年均增長速度。浙江服務貿易的發展,除了要繼續擴大遠洋運輸服務、涉外旅遊、對外承包工程和對外勞務合作等傳統服務貿易項目外,還要努力發展咨詢服務、計算機軟體服務、租賃服務以及綜合技術服務等新興服務貿易項目,從而進一步促進第三產業的開放和外向發展。
3. 世界上一共有多少行業,各行業的發展狀況如何
隨著世界經濟、科技、社會的迅速發展,不銹鋼餐廚具製品品種、規格日益繁多。不銹鋼餐廚具製品在炊具產品中屬於中高檔產品,具有高貴、美觀、耐用等優點,符合現代人審美要求以及飲食習慣,其不光發揮傳統烹飪的功能,更成為提升主人品位、家居裝飾檔次的表現。隨著全球炊具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不銹鋼餐廚具製品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的需求也日益增多。雖然其本身屬於家庭必需消費品,但由於產品款式外觀的快速更新,以及高新技術在該產品生產中的逐步應用,產品智能化、個性化、功能多樣化特徵日益凸顯,更新換代周期縮短,該類產品目前在國外已具備快速消費品特徵。 從全球范圍來看,各地區受經濟發展、生活習慣等因素影響,不銹鋼餐廚具市場也各具特點。例如,歐洲與北美地區不銹鋼餐廚具產業發展歷史悠久,市場發展較為成熟,消費者眾多,市場規模較大且逐年穩步增長,2010年分別約佔全球市場份額的40%與25%;亞洲地區市場規模的增長則主要依賴於日本及中東等新興市場強勁需求的拉動,2010 年約佔全球市場規模的26%。隨著發達國家勞動力成本的不斷升高,使得全球不銹鋼餐廚具行業格局發生重大調整,其生產製造環節逐步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作為新興發展中國家,我國依靠人力成本和製造能力優勢,吸引國際知名不銹鋼餐廚具企業在我國投資建廠。目前全國現有600多家不銹鋼餐廚具生產企業,53%集中在廣東,21%在浙江,13%在山東,中國已經成為全球不銹鋼餐廚具產品的主要生產基地,90%以上產品出口到海外市場。我國不銹鋼餐廚具行業市場發展狀況分析根據中國海關總署信息中心「不銹鋼制餐桌、廚房或其他家用器具及其零件」項數據統計,我國不銹鋼廚具出口金額除2008、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小幅下降之外,其餘年份均保持平穩增長。2010年出口總額達到18.41億美元,較2009年上升30.66%。根據中國海關總署信息中心「其他餐匙、餐叉、勺等類似的廚房或餐桌用具」項數據統計,2010年隨著金融危機影響的逐漸消除,餐具出口金額已超過歷史最高水平,達到14.02億美元,較2009年上升了26.87%。根據中國海關總署信息中心數據顯示,我國不銹鋼餐廚具雜件製品出口額歸入「不銹鋼制餐桌、廚房或其他家用器具及其零件」項統計,約占不銹鋼廚具出口總額的10%,2010年出口額達到1.84億美元。1、國內不銹鋼餐廚具行業發展現狀我國不銹鋼餐廚具產業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起步逐漸發展。進入21世紀之後,出口規模迅速擴大,至今已出口至全球六大洲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市場佔有率不斷提升。不銹鋼餐廚具出口的不斷擴大,在增加創匯的同時,也帶動了相關行業發展。如原材料生產、上游裝備工業、中游加工工業、下游產品製造業以及模具生產等配套產業。如今,國內企業生產工藝已日趨成熟,產品質量逐步提高,OEM/ODM代工合作關系相對穩定,勞動力成本相對低廉。產業轉移在促使國內企業規模不斷擴大、數量不斷增多、技術水平不斷提升的同時,也對國內不銹鋼餐廚具市場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目前,國內不銹鋼餐廚具市場呈現出以下特點:(1)國內城鎮化進程的發展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推動不銹鋼餐廚具消費升級近三十年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加快,城鎮家庭數量上升,未來20年將有大量居民遷入新居。同時,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6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759元,到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9,109元。城鎮家庭數量上升和中產階層數量增多將使人們的消費能力進一步擴大,從而對消費品的數量和質量提出新的要求,給消費品行業帶來巨大的增長空間。消費者對於不銹鋼餐廚具製品的需求日益增多,其考慮不僅僅是餐廚具功能化,其便捷化、智能化、美觀化也已成為消費者關注的重要因素。此外,消費者對自身健康的關注也將提高其對不銹鋼餐廚具製品質量的要求,這必將帶動中國不銹鋼餐廚具行業的快速發展和產業提升,為行業帶來巨大的消費動力。(2)不銹鋼餐廚具製品種類繁多,各類產品增長勢頭良好不銹鋼餐廚具製品種類繁多,包括鍋、壺、盆、盤、桶、盒、碗,鏟、勺、餐刀、叉、匙、夾等等,按功能大體可劃分為不銹鋼鍋具、不銹鋼餐具、不銹鋼餐廚雜件製品三大類。其中,不銹鋼鍋具是不銹鋼餐廚具的主要產品,其所佔比重約為50%。近年來隨著不銹鋼餐廚具市場需求不斷上升,鍋具、餐具、雜件製品產品銷售額均保持較高的增長勢頭。(3)國內不銹鋼餐廚具市場品牌集中度較低國內不銹鋼餐廚具市場產品眾多,但總體上缺乏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品牌。目前國內知名品牌主要有蘇泊爾、愛仕達、雙喜、老闆電器、凌豐等,但市場品牌佔有率較低,單一品牌市場份額不超過5%。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以及消費者品牌意識逐漸增強,品牌消費將越來越受到重視,國內品牌消費將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4)行業技術不斷提升,逐步與國際接軌國內不銹鋼餐廚具行業技術方面,在20世紀60—90年代以前基本沒有發展,其技術主要以冷沖壓、普通的模具製造和手工操作表面處理為主,科技含量很低。近年來,在國家產業政策的指引下,國內企業逐步淘汰了落後設備,加大技術研發力度,引進先進生產製造工藝。例如在材質方面,運用多材質復合底超導熱技術,可將不銹鋼、銅、鋁、銀、導磁不銹鋼等熱導材料利用強力熱壓成型,從而使鍋具達到超導熱性能;在模具製造方面運用模具數控加工技術來提升加工精度達到微米級;在材質檢測方面通過金相分析技術從微觀上對材料的成形性進行研究;拋砂光技術由傳統的人工手動拋砂光向自動化拋光方向發展,傳統的人工拋砂光質量不穩定,工人勞動強度大,採用多頭自動拋光技術能夠使鍋具表面處理由原來的人工操作改為自動化機器操作,同時可使鍋具表面的光亮度達到產品相關標准,從而提高效率。由此可見,行業技術的不斷升級,將促進我國不銹鋼餐廚具行業可持續發展。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費觀念的逐步轉變,智能化、多功能化、節能環保等不銹鋼餐廚具產品正逐步替代傳統經濟適用型餐廚具,這對產品的技術含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餐廚具企業經過多年來為發達國家進行OEM/ODM代工生產,在生產中不斷摸索與研發,在材質、工藝、檢測等領域都累積了相當的技術,與國際水平的差距正逐步縮短。(5)國內高端市場規模增速明顯,品牌競爭逐步體現國內不銹鋼餐廚具市場的品牌格局劃分明顯,分為高端、中高端、中端和低端的市場。目前高端市場多為國際知名品牌所佔據,但還沒有出現一家或幾家壟斷該市場的局面。中高端市場品牌較多,如蘇泊爾、愛仕達、雙喜等,品牌實力和渠道向三四級城市及農村市場拓展與延伸。中端市場聚集大量的品牌,廠家眾多,競爭激烈;低端市場主要以雜牌為主,多由一些小企業生產。目前國內很多產品在質量上完全可與國際知名品牌媲美,但因為缺乏品牌知名度,只能在中低端市場徘徊。隨著生活水平和高收入人群需求的不斷提高,客戶將越來越注重產品品牌,國內外知名品牌將逐步進入國內不銹鋼餐廚具高端市場,呈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資料來源:中金網
4. 我國的大豆產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
問題很大啊。罄竹難書。簡單說兩句吧。
受國際國內諸多因素影響,我國大豆產業陷入低谷,瀕臨崩潰。
國際上,美國、巴西、阿根廷等大豆生產大國受政府和公司支持,早已成為magic bean,經濟效益為大田作物第一。而國內扶持不力,僅東北有補貼。種植大豆效益慘不忍睹,種植面積持續大幅下滑。加上目前政策首重糧食安全,大豆更是雪上加霜。
當前國內大豆唯一可提的就是常規大豆(非轉基因大豆),如能在廣適性和產量上得以較大突破,行形成規模效益,中國大豆尚有一席之地。
5. 我國產業結構發展現狀
發展緩慢
6. 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狀況如何
一、經濟全球化進程不可阻擋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大趨勢,盡管它在進程中會有曲折,會有人反對,但其勢頭不可阻擋。
經濟全球化是指商品、資本、服務、技術、信息、勞務(人才)在全球范圍內流動空前加快,形成世界統一大市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進入新世紀以後,全球化進程加快,各國開放的程度越來越高,相互依存度越來越高,市場自由化的程度越來越高。
之所以說經濟全球化的勢頭不可阻擋,這一進程不會中斷,最重要的原因在於,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兩個輪子一直往前轉,這兩股力量不可阻擋。這就是市場化的力量和網路化的力量,也稱作市場革命和技術革命。
冷戰結束後,世界市場化的規模和速度大大提高。前蘇聯東歐國家走上市場化道路;中國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大步推進;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市場的控制也大為松動。整個世界的開放度、市場的自由度前所未有。
信息產業的迅猛發展,突破了地域時空的限制,互聯網使世界各國之間的距離縮小,使商品、資金、技術、信息的流動空前加快,成本空前降低。
WTO的成立,統一的國際經濟規則的形成,對民族國家的約束力逐步加強,又大大推動了全球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進程。
但是,由於經濟全球化的負面效應的顯現,南北差距的拉大,國際經濟貿易規則的不合理(這些規則是以發達國家為主體制定的),財富越來越向少數富國集中,不發達國家有被邊緣化的危險。產業結構的全球整合,使發達國家一部分人失業;工業化的步伐使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因此,從上世紀90年代起,世界出現了一股反全球化的浪潮。
反全球化浪潮的興起提醒世界,全球化進程應當調整,需要反思,應當給全球化「以人情、人道色彩」(歐盟語),應使全球化成為一個共贏共享、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全球化,這就要求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
二、世界經濟形成三大主體、三大市場
與經濟全球化一道,區域經濟合作(即區域經濟集團化),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又一個重要趨勢。
現在,全世界經濟合作組織大大小小多達140多個,但在世界經濟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佔有最大市場份額的是三大主體: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正在籌劃並形成中的東亞自由貿易區。世界經濟的興衰起落,與這三大區域經濟板塊密切相關。
經過五次擴大,歐盟今天已成為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地區組織。25國人口4.5億,GDP逾10萬億美元,佔世界總GDP的30%。歐盟已建立起歐元區,統一了貨幣,這是目前惟一可以在經濟領域與美國相抗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