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白族服飾和刺綉產業發展

白族服飾和刺綉產業發展

發布時間:2021-01-21 11:01:12

⑴ 大理白族服飾特徵

我是白族!聽媽媽說白族姑娘頭上帶的頭飾有也有「風花雪月」不過具體是怎麼個說法不太清楚不過一說到大理就可想到,上關的風,下關的花,蒼山的雪,洱海的月!我的家鄉很美有機會你可親自去看看!

白族:聚居於點蒼山下、洱海之濱的白族人民,在生活習俗和服飾等方面,一直保持著本民族鮮明的傳統特點。白族男女普遍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為重。大理地區的白族男子喜纏白色或藍色包頭,多穿白色對襟上衣,外套黑領褂,下身穿寬桶褲,系拖須褲帶,有的還喜佩帶綉有美麗圖案的掛包。其他一些地區的白族男子,則又喜歡頭戴瓜皮帽,穿大襟短上衣,外套羊皮領褂或數件皮質和綢質的領褂,謂之「三滴水」。顯得敦厚英俊,灑脫大方。享有「金花」美譽的白族婦女的服飾,更是色澤鮮美,絢麗多彩。大理一帶的婦女多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是淺藍色上衣配絲絨黑坎肩,右衽結紐處掛「三須」、「五須」的銀飾,腰間系有綉花飄帶,上面多用黑軟線綉上蝴蝶、蜜蜂等圖案,下著藍色寬褲,腳穿綉花的「白節鞋」。手上多半戴紐絲銀鐲、戒指。已婚婦女梳發髻,未婚少女則垂辮或盤辮於頂,有的則用紅頭繩纏繞著發辮下的花頭巾,露出側邊飄動的雪白纓穗,點染出白族少女頭飾和發型所特有的風韻。劍川一帶的年輕女子則又喜戴小帽或「魚尾帽」。洱源西山及保山地區的白族婦女,常束發於頂,上插銀管,再以黑布包頭,穿右襟圓領長衣,系綉花腰帶,衣袖和褲腳喜鑲綉各色寬窄不同的花邊,有的還喜束護腿,顯得十分勻稱協調和俊俏美觀。總之,各地白族的服飾雖呈現出某些地區性的差異,但色彩明快、映襯協調、挑綉精美、古雅端莊等,則又是共有的特徵。白族服飾因聚居地不同而略有差異,但所體現出的總體特徵是:用色大膽,淺色為主,深色相襯,對比強烈,明快而又協調;挑綉精美,一般都有鑲邊花飾,裝飾繁而不雜。將其地域特點與白族服飾特色聯系考察大致可尋出這樣的變化趨勢:白族服裝越往南顯得越艷麗飾繁,越往北越見素雅飾簡;就山區與壩區比較,山區白族穿著較艷,壩區白族相對較素。
白族婦女的衣飾堪稱造型與色彩調配的藝術傑作。青年女性的衣飾,主要有頭帕、上衣、領褂、圍、長褲幾個部分。上衣多用白色、嫩黃、湖藍或淺綠色,外套黑色或紅色領褂,右衽結鈕處掛「三須」、「五須」銀飾,腰系綉花或深色短圍腰,下著藍色或白色長褲,或上下一體,色調一致,或衣、褂、褲、圍腰各為一色,於多色塊對比中求和諧。有的以嫩黃色上衣,配同樣顏色的長褲,點綴大紅絲絨的領褂,有的以湖藍色或綠色上衣,配上黑色絲絨領褂,再以鑲深色邊、綴深色帶的淺色圍腰抬色,明快之中顯素樸,秀艷之中見端莊,醒目大方,毫無細碎之感。
白族婦女的頭飾比較華麗,往往與其上身穿著相映成趣。不同地區的白族婦女所戴頭飾有不同特點。大理的婦女皆戴頭帕,未婚者編獨辮盤於頂,辮上多纏紅白絨線,左側垂有紅白絨線流蘇;已婚者多挽發髻,用臘大理市白族姑娘綉花服飾。
大理市白族中年婦女蠟染鑲邊服飾。染或扎染花布為頭帕。洱海東部地區婦女愛梳「鳳點頭」的發式,用絲網罩住,或綰上簪子,用綉花巾或黑布包頭;劍川的青年女子則喜戴小帽或布滿玉兔銀泡的「鼓釘帽」、「魚屬帽」之類;鶴慶一帶的白族婦女所戴帽子像個大圓盤,形狀別致,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各地婦女都愛佩戴耳墜,戴手鈞鐲。
「要得俏,一身孝」。尚白的白族,以白色作為服飾的基色(大理)。白族男子一般穿白衫、長褲、裹腿、草鞋、外罩黑領褂,或皮質或綢緞,質料考究,俗稱「三滴水」,腰系兜肚,下著黑色或藍色長褲。
劍川縣白族服飾。白族服飾既是適應於白族人生產勞動、生活文化以及氣候特點的產物,又是秀麗的湖光山色潛移默化地對白族人審美觀念陶冶的結果,具有獨特的風格。在服飾方面,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為尊貴。大理一帶的男子多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海東(洱海東部地區)男子則外套鹿皮領褂,或數件皮質、綢緞領褂,俗稱「三滴水」,腰系鹿皮或綉花兜肚,下著藍色或黑色長褲。女子服飾則各地不同。大理地區多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是淺藍色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右掖結紐處接「三須」、「五須」銀飾,腰系綉花短圍腰,下著藍色寬褲,足穿綉花「百節鞋」。未婚婦女編獨辮盤於頂,已婚者改為挽昌。海東則梳「鳳點頭」的發式,用絲網罩佐,或縮以管子,均用綉花巾或黑布包頭。劍川未婚女子則戴小帽或布滿玉兔銀泡的「鼓釘帽」或「魚尾帽」。大人小孩均喜報羊皮。約在本世紀三十年代以前,內地城鎮婦女,多有纏足者。後來,隨著社會風氣的進化,已逐步廢棄。解放後,白族人民的經濟文化生活不斷提高,民族服裝也向著更有利於生產,更美觀大方的方面發展。

⑵ 刺綉的傳承發展史是什麼

我國刺綉的起源,歷史久遠,文獻記載創於虞舜,考古出土遺物目前發現僅到商周。原版始刺綉用途權,本為裝飾衣服以表徵地位尊卑具有政治輔助工具的作用;後來始逐漸擴充為美化生活的裝飾物,並且普及民間。至於刺綉具備的藝術性,隨著發展階段變化,呈現不同的特色。
刺綉是中國古老的工藝之一,對文化生活的提升,有很大的貢獻。早期的刺綉遺物顯示:周代尚屬簡單粗糙;戰國漸趨工緻;漢代開始展露藝術之美。因為經濟繁榮,百業興盛,絲織造業尤稱發達;又當社會富豪崛起,形成新消費階層,刺綉供需應運而興,不僅已成民間崇尚廣用的服飾,製作也邁向專業化,尤其技藝突飛猛進。從出土實物看,綉工精巧,圖案多樣,呈現繁美縟麗的景象,堪稱為這項民族工藝奠定優秀的傳統。

⑶ 白族服裝特點

「蒼山綠,洱海清,月亮白,山茶紅,風擺楊柳枝,白雪映霞紅」,這正是婀娜多姿、飄然若舞的大理白族服飾的真實寫照。白族服飾最明顯的特徵,是色彩對比明快而映襯協調,挑綉精美,有鑲邊花飾,朴實大方,充分反映了白族人民在藝術上的高度才能。白族男子服飾差別較小,簡潔朴實;婦女服飾懸殊較大,既鮮艷,又素雅華美,往往是上身和頭飾比較花俏,而下身又較樸素;姑娘和小孩服飾比較艷麗,中老年服飾比較淡雅。
白族男子過去常戴八角帽、八角巾、布里子飄帶麥桿草帽以及白色包頭、黑包頭等。包頭兩邊綉花,吊有玻璃圓珠纓穗。衣飾有「三滴水」、「五滴水」、對襟褂子。多件三包多鈕普通衣。鈕子多為銀或,黑領褂。還有多層多包的麂皮褂。一丈多長的白布腰帶,短寬褲腳普通褲。中老年腰系的裝草煙的麂、羊皮兜,很有民族特色。鞋子有「象鼻鞋」、布制涼草鞋,鞋尖鞋幫往往綴上纓花。老年人穿的有紅緞萬壽鞋,翅頭鞋等。男子服飾,現多已改變成漢族服裝,只有在繞三靈、火把節等民族節日才能看到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飾。
少女頭飾極為講究,最有民族特色,喜歡梳獨辮,用一塊挑花頭巾,把它疊成長條形加在上面。再用紅頭繩繞著長長的獨發辮,把辮子挽上,發辮成龍,擠在中間,上成龍馬角,下成龍鳳尾。頭巾上的纓穗繫到左耳下,風吹飄搖,銀珠閃閃發光。額上纓花發壘成串,既顯示了少女長發美,又突出了發辮下色彩鮮艷的頭巾,非常滿酒自如地渲染了白族少女發型和頭飾所特有的風韻。
婚後女子一般不再纏獨辮裹頭巾,把頭發梳成三辮盤在後腦上成為挽髻,梳成皇後頭,上罩黑絲網,網著一橢圓型的發套,插上管子,外套鳳凰帽或繞頭巾。比起姑娘來,色彩漸趨淡雅。中老年婦女為高髻,裹以臘染,扎染黑色頭巾,給人以莊重之感。婦女的衣飾也因年齡不同而略有變化,主要是在色彩的選擇和花邊的運用及圍腰的長短上的區別。少女穿白色、水紅、粉藍的無領大襟衣或襯衣,外罩紅色、淺藍色領褂;領褂有金絨的,燈芯絨、毛呢或化纖的。色彩因年齡而定。少女、少婦喜水紅色,老年婦女喜黑、藍色。用一條寬五寸左右,長幾尺的綠色腰帶,將腰部緊緊束起,再繫上圍腰。婦女從老到少都系四方圍腰。一般少女喜短圍腰,單層,白、綠色,鑲花邊,綉福壽花、萬字花、石榴花、蝴蝶花等圖案,連以綉花「鴨舌」和飄帶。把圍腰蓋在膝蓋以上,恰到好處地顯示青春朝氣和女性柔美的體態。中老年婦女圍 腰過膝,雙層,色彩由暖色轉向冷色,花色由繁變簡。婦女圍腰上還有一條綉花飄帶,兩端是兩片雙面綉花。
常見的白族女性帽子代表大理的「風,花,雪,月」四景:帽飾中側面垂下的穗代表下關的風、帽上綉的花代表上關的花、帽頂的白須代表蒼山的雪、帽子帶上後形成的彎月形狀代表洱海的月。

⑷ 白族服飾的特點及原因

大理白族是中國西南地區各民族中經濟較為發達,文化水平較高的民族。早在3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以磨製的石斧、石刀、骨角器作為生產工具,生息和勞動在洱海地區。長期勞動形成的審美觀和民族風情,突出體現在白族服飾中,白族崇尚白色,衣物以白色為貴,再配以色彩對比明快而映襯協調、挑綉精美的披掛,充分反映了白族人在服裝藝術上的高度智慧。

白族服飾總體上看,男子的穿戴簡潔樸素,中老年服飾較為淡雅,姑娘和小孩服飾比較艷麗。以年輕姑娘的服裝為例,上衣多為白色或淺色襟衣或襯衣,緊袖管上鑲有各色花邊。外罩多為紅色,淺藍色為主的領褂。下穿白色或淺色長褲。腰系短圍裙,鑲有花邊,綴有綉花圖案。寬花腰帶和飄帶緊束腰身,頭梳獨辨,盤於疊成長條形的桃花或印花頭巾中間,再纏以紅頭繩,左側飄吊著一束雪白的纓穂,手腕上戴銀質或玉石的手鐲。腳穿綉花鞋。這一身打扮,濃艷而又不失莊重,線條美麗,婀娜多姿,飄然若舞,十分討人喜歡。

雲龍山地白族的服飾,具有白族服飾式樣上的統一性,但由於居住的環境和生產生活方式的不同,在顏色上和裝飾上與洱海地區的白族有著明顯的區別,具有別樣的藝術美和實用美。

一、白族服飾的歷史演變

白族的服飾有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並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秦漢至南北朝時期,白族先民以滇池為中心的滇僰人「頭飾羽翎」。在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青銅器舞蹈圖像中,舞者全戴羽冠,頂插長翎,上身裸露,下著獸皮羽毛帶狀裙。洱海地區,唐初白族先民之一的西洱蠻,男女以氈皮為披,女子絁布為裙,男女赤腳。《雲南志》卷五雲:「東有白蠻,丈夫婦人以白繒為衣,下不過膝。」「婦人,一切不施粉黛,以酥澤發。貴者以綾錦為裙襦」。「若子弟及四軍羅苴以下,則當額絡為髻,不得戴角;當頂撮髽髻,並披氈皮。俗皆跣足,唯頭囊特異耳。南詔以紅綾,其餘向下皆以皂綾絹。」「曹長以下得系金佉苴(即腰帶)」。「有超等殊功者,則得全披波羅皮(即虎皮)」。南詔王室及清平官、大將軍,已效漢服,上衣圓領寬袍大袖,下著寬褲緊腿,有靴。詔王頭囊為鍾鼎式,文官頭囊為黑色蓮花式,武官為虎頭式。

大理國白族服飾,王室及官員皆衣綾羅綢緞。元代,服色,「略本於漢」,「男人披氈椎髻,婦人不施粉,酥澤其發。以青紗分編繞首系,裹以攢頂黑巾。耳金環,象牙纏臂。衣綉方幅,以半細氈為上服」。

明清以來,白族服飾,一般說來,男子的服裝各地大體相同,婦女的服飾則各地有著差異。大理等中心地區白族男子的服飾,頭纏白色或藍色的包頭,身著白色的對襟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或藍色長褲,肩掛綉著美麗圖案的掛包。碧江四區一帶白族(勒墨人)男子在對襟衣外,加穿一件長可過膝的麻布坎肩,下著寬褲衩,肩掛一把護身長刀和一個花布袋,項間佩掛數串彩色珠子。大理海東的男子,頭戴瓜皮帽,足穿白布襪和「雲頭」紅鞋,身穿短大襟上衣,套以麂皮領褂,外面還加穿幾件布質或綢質領褂,腰系綠絲褲帶,掛以麂皮或綉花兜肚。

白族婦女的服飾,大理一帶多穿白色上衣,外套或紅或藍或黑色絲絨領褂,下著藍色寬褲,腰系綴有綉花飄帶的短圍腰,足穿綉花的「百節鞋」;臂環紐絲銀鐲,指戴琺琅銀戒指,耳墜銀飾,上衣右衽佩著銀質的「三須」、「五須」;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辮於後或盤辮於頭,都纏以綉花、印花布或彩色毛巾的包頭。衣外腰帶為多層厚布縫製成硬板帶,女孩五歲起系圍,使腰身如蜂形窈窕。外系綉花飄帶的雙層短圍腰,或立或行總婀娜多姿。腳穿船形綉花鞋,表示江海無阻一生順利。鄧川一帶的未婚女子則戴小帽或滿布銀鈴的「鼓釘帽」、帽檐高翹的「魚尾帽」。居住在麗江九河的白族婦女的領褂,多為氆氌,袖、腳鑲著花邊,披著背有七星圖案的輕軟羊皮。保山阿石寨婦女所穿的對襟衣,前襟齊腰,後襟過膝,臂套彩色袖筒,前系長可及地的圍腰。碧江白族婦女的服飾,頭戴鑲有海貝和白色草子的花圈帽,頂佩十數串彩色小珠子,身穿黑色或花色短衣,腰圍前後鑲著三道海貝和珠子的綉花圍腰,赤足。大理海東新婚女子的發飾,梳「鳳點頭」(鳳頭、鳳背、鳳翅、鳳尾俱全),身著大鑲大滾的紅綠衣褲;青年婦女也戴「鼓釘帽」。鶴慶壩區甸北白族姑娘則以頭頂外罩或藍或紫或黑的兩幅1尺2寸見方的頭巾,外沿頭纏3丈6尺紅頭繩,象徵一年360天。甸南壩沙河南婦女戴「千褶百皺荷包形黑色大圓帽」,象徵頭頂日月。松桂、北衙婦女用2丈4尺黑布包成尖尖頭,象徵一年24個節令。

⑸ 白族服飾資料

雲南大理白族服飾,男子頭纏白色或藍色的包頭,身著白色對襟衣和黑領褂,下穿專白色長褲,肩掛屬綉著美麗圖案的掛包。大理一帶婦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絲絨領褂,下著藍色寬褲,腰系綴有綉花飄帶的短圍腰,足穿綉花的「百節鞋」,臂環扭絲銀鐲,指帶琺琅銀戒指,耳墜銀飾上衣右衽佩著銀質的「三須」、「五須」;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辮於後或盤辮於頭,都纏以綉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頭。

⑹ 哈密維吾爾族刺綉產業如何讓農牧民脫貧致富

新疆哈密維吾爾族刺綉是中國刺綉大家庭中頗具特色的一個品種,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版遺產保護項目權名錄,其題材主要是花草動物及表現吉祥寓意的圖案。其中,以牡丹、佛手、竹、蘭等植物花卉為主題的作品,體現出哈密刺綉與祖國其他地方刺綉品種的交流與融合,在新疆傳統刺綉中獨樹一幟。

2016年3月,文化部在哈密設立了全國首家傳統工藝工作站,通過設計企業、高校與地方工作站三方合作的方式,推動傳統刺綉工藝的保護傳承與市場開發。2017年,卡德爾所在的刺綉合作社已經形成了100多人的兼職「綉娘」團隊,訂單額超過60萬元人民幣。卡德爾表示,傳統刺綉產業的發展與創新,促進了少數民族傳統工藝的有效保護和傳承,也為農牧民脫貧致富開辟了一條新路。來源:央廣

⑺ 白族服飾有哪幾個種類從身份和年齡如何區別

白族服飾總體上看,男子的穿戴簡潔樸素,中老年服飾較為淡雅,姑娘和小孩服飾比較艷麗。青年女性的衣飾,主要有頭帕、上衣、領褂、圍、長褲幾個部分。上衣多用白色、嫩黃、湖藍或淺綠色,外套黑色或紅色領褂,右衽結鈕處掛「三須」、「五須」銀飾,腰系綉花或深色短圍腰,下著藍色或白色長褲,或上下一體,色調一致,或衣、褂、褲、圍腰各為一色,於多色塊對比中求和諧。有的以嫩黃色上衣,配同樣顏色的長褲,點綴大紅絲絨的領褂,有的以湖藍色或綠色上衣,配上黑色絲絨領褂,再以鑲深色邊、綴深色帶的淺色圍腰抬色,明快之中顯素樸,秀艷之中見端莊,醒目大方,毫無細碎之感。外罩多為紅色,淺藍色為主的領褂。下穿白色或淺色長褲。腰系短圍裙,鑲有花邊,綴有綉花圖案。寬花腰帶和飄帶緊束腰身,頭梳獨辨,盤於疊成長條形的桃花或印花頭巾中間,再纏以紅頭繩,左側飄吊著一束雪白的纓穂,手腕上戴銀質或玉石的手鐲。腳穿綉花鞋。這一身打扮,濃艷而又不失莊重,線條美麗,婀娜多姿,飄然若舞,十分討人喜歡。
大理白族織綉紋樣以花卉圖案較為常見,如頭巾、圍腰、飄帶、背帶、草帽帶、鞋面等,大多以花草植物為主。
白族男子過去常戴八角帽、八角巾、布里子飄帶麥桿草帽以及白色包頭、黑包頭等。包頭兩邊綉花,吊有玻璃圓珠纓穗。衣飾有「三滴水」、「五滴水」、對襟褂子。多件三包多鈕普通衣。鈕子多為銀或,黑領褂。還有多層多包的麂皮褂。一丈多長的白布腰帶,短寬褲腳普通褲。中老年腰系的裝草煙的麂、羊皮兜,很有民族特色。鞋子有「象鼻鞋」、布制涼草鞋,鞋尖鞋幫往往綴上纓花。老年人穿的有紅緞萬壽鞋,翅頭鞋等。男子服飾,現多已改變成漢族服裝,只有在繞三靈、火把節等民族節日才能看到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飾。
婦女頭飾中少女頭飾極為講究,最有民族特色,喜歡梳獨辮,用一塊挑花頭巾,把它疊成長條形加在上面。再用紅頭繩繞著長長的獨發辮,把辮子挽上,發辮成龍,擠在中間,上成龍馬角,下成龍鳳尾。頭巾上的纓穗繫到左耳下,風吹飄搖,銀珠閃閃發光。額上纓花發壘成串,既顯示了少女長發美,又突出了發辮下色彩鮮艷的頭巾,非常滿酒自如地渲染了白族少女發型和頭飾所特有的風韻。
過去海東少女結婚前要戴一頂綉花的鳳尾勒,前有兩對細彈簧支撐的綵球,兩側為綉花的翅膀,後用銀鏈連接,套在獨辮上面,遠望去似一隻鮮艷奪目的金鳳凰。婚後女子一般不再纏獨辮裹頭巾,把頭發梳成三辮盤在後腦上成為挽髻,梳成皇後頭,上罩黑絲網, 網著一橢圓型的發套,插上管子,外套鳳凰帽或繞頭巾。比起姑娘來,色彩漸趨淡雅。中老年婦女為高髻,裹以臘染,扎染黑色頭巾,給人以莊重之感。婦女的衣飾也因年齡不同而略有變化,主要是在色彩的選擇和花邊的運用及圍腰的長短上的區別。少女穿白色、水紅、粉藍的無領大襟衣或襯衣,外罩紅色、淺藍色領褂;領褂有金絨的,燈芯絨、毛呢或化纖的。色 彩因年齡而定。少女、少婦喜水紅色,老年婦女喜黑、藍色。用一條寬五寸左右,長幾尺的綠色腰帶,將腰部緊緊束起,再繫上圍腰。婦女從老到少都系四方圍腰。一般少女喜短圍腰,單層,白、綠色,鑲花邊,綉福壽花、萬字花、石榴花、蝴蝶花等圖案,連以綉花「鴨舌」和飄帶。把圍腰蓋在膝蓋以上,恰到好處地顯示青春朝氣和女性柔美的體態。中老年婦女圍 腰過膝,雙層,色彩由暖色轉向冷色,花色由繁變簡。婦女圍腰上還有一條綉花飄帶,兩端是兩片雙面綉花。白族的褲子 過去中青年婦女要穿緄邊紅、綠衣褲,緄衣、緄褲均為寬袖寬褲管。現褲子均改變,幾乎與漢族相同。過去婦女還常穿各式綉花鞋,紅纓花碎布麻草鞋,現多已廢棄。下雨時老年人穿的厚板底市制雨鞋,是一種很有民族特色的雨鞋。 白族的首飾 白族姑娘出嫁時要制一套首飾,有蛇骨鏈,三須、五須、銀質掛鏈,懸上針筒、金魚等飾物;還有金、銀,玉、藤手鐲,紐絲錫,扁桃鐲,串珠鐲,小腿鐲等。以玉器手鐲和銀質技鏈最為名貴,戴此二物者是已婚婦女的象徵;還有各種戒指、耳環、管子、帽花、八仙、冠針、龍鳳、蝴蝶、頭排鎖、圍腰牌,頂圈等。現金、銀、玉器首飾已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名貴手錶。 白族服飾的發展 白族自稱「白子」、「白尼」等,人口159萬,主要聚居於雲南西部,以洱海為中心的地帶,少數分布在雲南保山、麗江、瀘水、姚安、昆明、元江等縣和四川、貴州、湖南等省。
白族是我國西南邊陲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少數民族之一,服飾文化表現出絢麗多姿的獨特風姿。
遠古時代,想必白族的祖先過著群居生活。以打獵、捕魚為生。以樹葉來避寒,遮羞。經考古發現距今三千年前,白彝先民已經掌握紡織技術。劍川海門口、大理挖色鹿鵝山、大理蒼山、賓川白羊村等新石器時代遺址,曾分別出土了石質紡輪,骨質或角質針具,證明紡織物開始問世。白族先民也開始有簡單的服飾,當然服飾由於受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一開始的主要功能無疑是保暖、避寒。
到了南詔時期,大理地區的絲紡織業已大量出現。「工文織」,含紋納花的絲織品大增。1974年雲省、大理州有關單位到大理州洱源縣三營火焰山塔進行調查,在塔中發現了大理國時期的絲織品,且保存情況良好,經鑒定為白絹一幅,絲綢三塊,這對於研究當時的絲織工藝確實是一份難得實物資料。
南詔時期,大凡華貴的衣服,都要用精絲織成的絲、錦、絹縫制而成。南詔王、清平宮的服飾皆用錦綉,外綴虎皮,異常燦爛。在唐代的《南詔中興二年畫卷》中,對所描繪的王族和官員的服飾,作了詳細的描述。《南詔德化碑》碑陰載用「二色綾袍」做功臣賞賜品。《釋名·采帛》:「綾,凌也,其紋望之如冰凌之,理也。」輕且薄,以精絲紡之。為了使服飾更加美麗,人們除了在衣服上製作刺綉圖案,達到美化服飾的目的。公元800年,南詔向大唐朝廷獻演大型歌舞《南詔奉聖樂》,還以別的方式來表達,演員們穿南詔民族服飾,衣裙、鞋帽上彩畫鳥獸草木花紋。「八彩」藝術從低級向高級、從簡單向復雜演進。所以說南詔時期白族織染刺綉、工藝美術方面的造型設計水平之高,在我國南方是少見的。它將織、染、繪、綉融為一體,是唐代白族地區紡織業和服飾藝術蓬勃向前發展的顯著標志,對研究當時的白族服飾藝術,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南詔大理國時期,白族上層服制、服式的基本形,式相對固定下來,相應的百姓服飾質量也有所提高,出現了刺綉的服飾,絹類面料雖沒官家華貴,仍不失質粗形美之感,總的來說,這一時期的服飾有一個顯著特點:注重色調與裝飾彩染和刺綉較普遍。服飾的類型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審美觀、社會習俗、文化情趣及生產力發展水平。構成白族的「服裝文化」。這一文化對以後元、明、清的白族服飾的演變一直起著很大的影響作用。
近代,隨著歲月的流逝,歷史的變遷和社會的變革,白族的服飾相應也發生了變化。但白族服飾的形成總是受到特定的習俗、風俗和思想方式剪裁、編排。美國著名的哲學家約翰·杜威說過:「習俗在形成個人的行為中起的作用遠超過了個人對傳統習俗所能發生的任何影響……。」故南詔大理文化在現代白族服飾中遺制猶存,賃白族服飾自成一體、別具一格,始終保持著不同於其它民族的獨特傳統。[

⑻ 白族婦女服飾有什麼特點

白族婦女的服飾抄,大理襲一帶多穿白色上衣,外套或紅或藍或黑色絲絨領褂,下著藍色寬褲,腰系綴有綉花飄帶的短圍腰,足穿綉花的「百節鞋」;臂環紐絲銀鐲,指戴琺琅銀戒指,耳墜銀飾,上衣右衽佩著銀質的「三須」、「五須」;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辮於後或盤辮於頭,都纏以綉花、印花布或彩色毛巾的包頭。衣外腰帶為多層厚布縫製成硬板帶,女孩五歲起系圍,使腰身如蜂形窈窕。外系綉花飄帶的雙層短圍腰,或立或行總婀娜多姿。腳穿船形綉花鞋,表示江海無阻一生順利。鄧川一帶的未婚女子則戴小帽或滿布銀鈴的「鼓釘帽」、帽檐高翹的「魚尾帽」。居住在麗江九河的白族婦女的領褂,多為氆氌,袖、腳鑲著花邊,披著背有七星圖案的輕軟羊皮。保山阿石寨婦女所穿的對襟衣,前襟齊腰,後襟過膝,臂套彩色袖筒,前系長可及地的圍腰。碧江白族婦女的服飾,頭戴鑲有海貝和白色草子的花圈帽,頂佩十數串彩色小珠子,身穿黑色或花色短衣,腰圍前後鑲著三道海貝和珠子的綉花圍腰,赤足。大理海東新婚女子的發飾,梳「鳳點頭」(鳳頭、鳳背、鳳翅、鳳尾俱全),身著大鑲大滾的紅綠衣褲;青年婦女也戴「鼓釘帽」。

⑼ 白族的服飾特點

  1. 白族人崇尚白色,服飾款式各地略有不同,以白色衣服為尊貴。大理等中心地區男子版一般纏白色權或藍色包頭,上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下穿白色、藍色長褲。洱海東部白族男子則外套麂皮領褂,或皮質、綢緞領褂,腰系綉花兜肚,下穿藍色或黑色長褲。

  2. 大理一帶多用綉花布或彩色毛巾纏頭,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是淺藍色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右襯結紐處掛「三須」、「五須」銀飾,腰系綉花短圍腰,下穿藍色寬褲,足蹬綉花鞋。

(9)白族服飾和刺綉產業發展擴展閱讀:

  1. 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為尊貴。大理地區的男子多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或數件皮質、綢緞領褂,俗稱「三滴水」,腰系皮帶或綉花兜肚,下著藍色或黑色長褲。在雲南洱源縣西山區,每個成年後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個小巧玲瓏的綉花荷包。

  2. 女子服飾則各地不一,大理地區多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淺色藍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腰系綉花短圍腰,下著藍色寬褲,足穿綉花「百節鞋」。

  3. 腰系綉花短圍腰,更顯得色彩鮮明,美觀大方。已婚婦女改為挽髻。洱海東岸婦女則梳「鳳點頭」的發式,用絲網罩住,或綰以簪子,均用綉花巾或黑布包頭。白族婦女有佩帶耳環、手鐲的習俗。

⑽ 白族服飾的介紹

白族是中國西南邊疆一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崇尚白色,服飾以白色為主色。女子頭飾代表大理的「風花雪月」,舞蹈道具霸王鞭;男子身著扎染馬褂,舞蹈道具八角鼓。

閱讀全文

與白族服飾和刺綉產業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