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十四五時期我國產業發展如何做好動能轉換風險管理
樓主你好,我曾向中大咨詢咨詢過有關十四五時期產業升級的內容,當時談到,十四五期間。希望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❷ 簡述我國建國70年以來的主導產業轉換過程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工業化進程進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時期,積極探索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工業化道路,工業化的戰略重心逐步轉向在配置資源中發揮市場作用、低成本出口導向、建設開放型經濟、基於產業演進規律不斷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以市場化改革為維度,這個時期經歷了1978年—1993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向探尋階段、1994年—2013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構建完善階段,以及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新時代這三個階段。
在第一階段,由於前期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引領農業迅速發展,後期城市改革推進輕工業迅速發展,這一階段呈現出矯正計劃經濟時代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造成的結構失衡的特點。
在第二階段,伴隨著居民消費重點轉向耐用消費品,這一階段體現出重化工主導的特徵,促進了經濟結構快速升級,同時經濟的外向性極大提升,出口導向工業化戰略取得巨大成效。2003年中國明確提出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
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戰略。
在第三階段,中國的工業化戰略更加強調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發展,更加強調滿足創新驅動、包容和可持續的工業化要求,中國經濟呈現出增速趨緩、結構趨優和動力轉換的「新常態」的特徵,中國經濟正從高速增長逐步轉向高質量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取得巨大成功,中國成為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二的經濟大國,國內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3679億元達到2017年的82712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1979年—2017年平均增速達到9.5%。
以2010年不變價美元計算,中國經濟總量在世界佔比從1978年的1.8%提高到2017年的15.2%,1979年到2017年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了18.3%,2013年到2017年的平均貢獻率更是達到了28.1%,超過美國11.5個百分點。
1979年到2017年三次產業平均增速分別為4.4%、10.7%和10.5%,第二產業發揮了龍頭帶動作用;貨物進出口總額從1978年的355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278101億元,平均增速達到18.6%,2017年實際利用外資1310億美元,累計使用外商直接投資超過2萬億美元。
2017年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1395億美元,對外投資總額達到1.9萬億美元,對外開放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十分突出。新中國成功開啟並快速推進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進程,具有偉大的世界意義。
其一,新中國的工業化,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的工業化。70年工業化進程的成功推進,無疑對整個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巨大。
其二,伴隨著「一帶一路」建設,中國的工業化進程為後發國家提供了新的工業化經驗,促進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產業升級、經濟發展和工業化水平的進一步提升,這對世界工業化進程的推進意義巨大。
其三,新中國開啟並成功推進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的工業化道路,在國家主權完整和堅持共產黨領導的前提下,有效推進了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成功解決了計劃經濟體制下社會主義工業化模式存在的問題。
糾正了蘇聯不曾解決的重工業化優先發展戰略造成的經濟結構失衡弊端,不僅對世界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作出重大貢獻,也對當今世界主流經濟學的創新發展具有重大指導意義。從落後的農業國到世界性工業大國——70年工業化進程取得了輝煌成就
70年來的工業化進程,給中國這個古老國度帶來了歷史性巨變,中國的工業化水平實現了從工業化初期到工業化後期的歷史性飛越,中國的基本經濟國情實現了從落後的農業大國向世界性工業大國的歷史性轉變。中國已經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征程上邁出了決定性的步伐。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快速推進了工業化進程,實現了從工業化初期到工業化後期的歷史性飛越。工業化是發展經濟學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指由一國工業增長引起的、體現為人均國民收入水平增加和經濟結構高級化的經濟發展和經濟現代化過程。
基於發達國家經驗,經濟學中的工業化理論一般把工業化進程劃分為前工業化、工業化初期、工業化中期、工業化後期以及後工業化五個階段。關於中國的工業化進程,近些年大多數研究籠統地指出中國處於工業化中後期。
基於對工業化內涵的基本理解,我們利用人均GDP、三次產業產值比例、製造業增加值占總商品增加值比例、人口城市化率、第一產業就業占總體就業比重五個指標並賦予不同權重,取發達國家這五個指標在不同工業化階段的經驗數值范圍作為標准值,構造了工業化水平綜合指數。
基於對工業化水平指數多年連續跟蹤計算,我們發現,2011年以後中國工業化水平就進入了工業化後期。中國進入工業化後期與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時間節點大體一致。基於工業化規律,在工業化後期經濟體的產業結構將由重化工主導轉向技術密集型主導。
經濟增速也相應地將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速增長,這與近些年中國經濟運行所呈現出的經濟發展新常態特徵——增速趨緩、結構趨優、動力轉換——基本一致,說明中國的確已步入工業化後期階段。進一步地,我們基於工業化水平綜合指數預測。
到2020年中國會基本實現工業化,再經過10年到20年的工業化深化過程,到2035年中國將全面實現工業化。經過70年工業化進程步入工業化後期並即將全面實現工業化,新中國的工業化速度是令人驚嘆的。一個大國要從工業化初期步入到工業化後期。
即使獲得成功也往往需要上百年時間,考慮到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經濟整體上還處於工業化初期階段,實際上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從初期到後期僅經歷了40年左右時間。雖然一般而言,後發國家在追趕實現工業化進程中一般都會在工業化中期有一段時間的高速增長。
但能夠保持40年接近兩位數增長的大的經濟體,在人類歷史上還沒有過。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這種輝煌的歷史成就無疑是值得驕傲的。
(2)產業發展動力轉換擴展閱讀:
伴隨著快速的工業化進程和工業化階段的飛躍,中國的基本經濟國情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大國轉變為世界工業大國,當代人見證了一個千年文明古國是如何發展成為世界性工業大國的。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全國人口為5.42億,其中農業人口有4.84億。
當時農業和傳統手工業收入占國民收入比例接近90%,人均國民收入不足印度的一半,也遠低於亞洲平均水平,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在世界的份額可以忽略不計,當時的基本國情就是「一窮二白」落後的農業大國。
今天的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產出國,非農產業增加值佔比已超過90%,主要工農產品產量大都居世界前列,糧食、油料、肉類、原煤、水泥、粗鋼、鋼材和發電量連續多年居世界首位,500多種主要工業品中有220多種產量位居全球第一。
❸ 如何將「中國機會」轉換為企業發展的動力
當前,中國正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因此,實體經濟想要實現轉型升級和內戰略升級,最簡單的方式容就是創新驅動,包括技術創新、經營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組織創新等。
圍繞以客戶為中心,以客戶需求為導向,進行產業布局,聚合不同的經營場景。其核心就是將產業鏈進行多元整合,實現「產業-驅動-保障」的生態協同,打造「多產業、內金融、自循環」的戰略體系,形成外向價值的放大和影響力的提升。
❹ 企業要如何實現新舊動能轉換
新舊動能轉換,概括來說,即改造提升傳統動能。一方面加快培育新動回能,發展新經濟;一方面答讓舊動能實現產業轉型升級。企業要實現新舊動能轉換,首先要分析舊動能消失的原因。基於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需求有了變化,從物質需求、精神需求、高層次的社會需求幾方面都有了改變,而傳統的生產要素、生產模式也有了變化,導致舊動能沒能充分利用。其次,要明確新動能的發展方向,企業應分析自身產品業務的特點,並根據區域發展選擇合適的新動能投資方向。最後,要構建新動能的發展平台。企業可以把創新、信息數據等要素集中到包括行業數據平台、物流信息平台等生產要素平台,藉助智能化的生產模式、娛樂旅遊等新產品載體,構建新業態設備,如特色小鎮等。企業要在國企改革中,探索出適合企業自身的新舊能源轉換的方向。建議你還是向專業咨詢公司了解,國內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的,應該是中大咨詢,他們的官網有很多這方面的參考案例的。
❺ 產業轉型升級和心就動能轉換有什麼區別
1、上半年經來濟運行保持在合源理區間,主要經濟指標趨穩向好。
2、有信心、有能力應對各種風險挑戰,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3、尤其是5、6月份以來,反映增速向上、結構優化、後勁增強的積極因素增多
4、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要公開透明長期穩定健康發展
5、有信心、有能力實現今年經濟增長7%左右的預期目標
6、中國的產業在升級,增長動能在轉換
7、中國經濟仍面臨下行壓力,一些深層次矛盾凸顯,但這是「成長中的煩惱」
8、從歷史上看,危機之時
9、結構性改革最重要的是要激發民眾積極性和創造力,使經濟增長保持生機和活力
10、青年人的就業穩定增加,靠的就是改革創新
11、下最大決心努力實現到本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
12、中國市場廣闊,具有巨大的韌性、潛力和迴旋餘地
13、城鎮化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和現代化建設提供持久動力源泉。
❻ 我國經濟發展呈現什麼動力轉換三大特點
當前,我國經來濟發展呈現速度源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三大特點。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要深刻認識我國經濟發展新特點新要求,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問題。要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性戰略調整,把創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繼續深化改革開放,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強大動力。「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創新的競爭。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企業創新、市場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管理創新等,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❼ 為什麼要加快實現發展動力的轉換
加快復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能促進制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出的重要方針,也是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 從總體上看,以往我國經濟增長主要是依靠增加物質資本和勞動投入,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0%,加之我國生產技術與管理水平、產業結構層次都比較低,經濟體制不合理,導致地區間低水平重復建設等原因,造成經濟增長投入大、消耗高、效益差,對環境污染加劇 我們必須轉變發展方式 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性新特徵。面對新形勢新變化,我們必須做出重大的歷史性戰略選擇,即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的「十二五」改革。 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性新特徵。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堅持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❽ 從哪些方面體現動能轉換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的相互關系
內部: 產業內部要素的有無,如農業,工業,建築業,服務業等。 產業內部要素經濟總量的多少。 產業內部要素的相互關系正常還是緊張。 產業內部要素分布是否合理,是否科學。
外部:新增要素對整體影響消極還是積極。
概括的講,動能轉換是指培育新動能、改造舊動能。
新動能是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形成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等。
舊動能是指傳統動能,它不僅涉及高耗能高污染的製造業,更寬泛地覆蓋利用傳統經營模式經營的第一、二、三產業。
(8)產業發展動力轉換擴展閱讀:
產業結構高度化表現為一國經濟發展不同時期最適當的產業結構,其主要衡量標準是:
(1)收入彈性原則(所得彈性標准),即每增加一個單位收入與增加對某商品需求量之比。如果由於收入擴大而增加的需求能轉化為收入彈性高的商品,出口增長率則可隨之提高,對整體經濟增長則較為理想;
(2)生產率上升率原則(生產率上升原則)。為了使收入彈性高的商品能夠出口,必須具備充分的國際競爭能力,因而最佳選擇是把生產上升率高的產業或技術發展可能性大的產業作為重點;
(3)技術、安全、群體原則,即從長遠觀點看,經濟發展的動力是技術革新,從而對於能成為將來技術革新核心部門的產業,目前雖然處於比較劣勢地位,也不能輕易放棄;
為了一國經濟的穩定發展,事實上要求有某種程度的國家安全保障或能夠保障國家威望的產業;為了產業部門之間的平衡發展,必須形成范圍較廣的產業群體。
符合上述三條標準的產業結構狀態,就可稱之為一定時期一國產業結構的最適狀態,同時也就表明該國階段上產業結構高度化達到水準狀況。
產業結構,包括:產業結構本身,以及技術結構,產業布局,產業組織,產業鏈五個要素。
在經濟研究和經濟管理中,經常使用的分類方法主要有兩大領域、兩大部類分類法,三次產業分類法,資源密集度分類法與國際標准產業分類。
兩大領域、兩大部類分類法
這種分類法就是按生產活動的性質及其產品屬性對產業進行分類。按生產活動性質,把產業部門分為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和非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兩大領域。
前者指從事物質資料生產並創造物質產品的部門,包括農業、工業、建築業、運輸郵電業、商業等;後者指不從事物質資料生產而只提供非物質性服務的部門,包括科學、文化、教育、衛生、金融、保險、咨詢等部門。
❾ 如何實現製造業新舊動能的接續轉換
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要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加快成長,以體制機制創新促進分享經濟發展,建設共享平台。
三是加快新舊發展動能接續轉換。經濟發展必然會有新舊動能迭代更替的過程,當傳統動能由強變弱時,必須培育壯大新動能。運用信息網路等現代技術、躍上新台階,妥善應對挑戰,使中國經濟這艘巨輪破浪遠航。
二是大力推進結構性改革。當前發展中總量問題與結構性問題並存,結構性問題更加突出,要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突出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前我國發展正處於這樣一個關鍵時期:
一是牢牢抓住發展第一要務不放鬆,需要新動能異軍突起和傳統動能轉型,形成新的「雙引擎」,才能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現代服務業等新興產業集群,打造動力強勁的新引擎,既做減法,又做加法,使之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加快發展新經濟,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加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使供給和需求協同促進經濟發展。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推動生產、管理和營銷模式變革,重塑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改造提升傳統動能。今後五年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階段,各種矛盾和風險明顯增多。發展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必須著力把握好三點。必須毫不動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科學發展,做大高技術產業
❿ 產業結構轉換,粗放的高投入重化工業將逐漸被替代,什麼製造業將上升
春節黃金周市場年味濃、消費旺;外貿下滑但先行指標預示二季度出口壓力有望緩解;吸收外資與對外開局良好;消費物價溫和上漲,工業價格降幅收窄……陸續發布的首月核心經濟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經濟實現平穩開局,盡管趨穩基礎仍需進一步鞏固,但經濟發展潛力巨大、勢頭強勁。
民生指標「穩」字當頭
新常態下評判中國經濟需要新視角。除了速度指標外,更需時常掂掂經濟發展的「含金量」。
「只要就業比較充分,物價能夠平穩,我們並不追求高速度」,在國新辦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徐紹史面對中外媒體如是說。
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1.8%,盡管漲幅較上月有所反彈,但去年以來消費物價溫和上漲的態勢得以延續。
業內專家分析認為,1月份物價漲幅反彈明顯受到食品價格上漲的拉動,而春節市場需求上升、消費高峰期間出現大范圍惡劣天氣等因素,加劇了食品等價格上漲壓力,不過這種季節性波動對全年CPI走勢影響不大。
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指出,由於工資水平和服務需求的剛性增長,1月份服務價格同比上漲2.2%,超過了同期CPI漲幅,成為驅動消費物價上漲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這種變化也體現了我國消費結構升級、經濟結構優化的新趨勢。」
就業「穩」,中國經濟大的基本面就能「穩」。
「十二五」期間,我國城鎮新增就業累計達到6431萬人,年均新增1286萬人,這兩項指標比「十一五」時期均增加11.4%。來自中國網的消息顯示,今年1月份,我國調查失業率統計范圍擴大至全國所有地級市,調查失業率仍保持在5%以下。
就業形勢穩定,一方面得益於經濟增量不減、服務業發展、人口結構變化等因素;另一方面,在大力推進「雙創」、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等方面的政策出台後,創新創業逐漸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在吸納就業方面功不可沒。
2015年,我國全年新登記443.9萬家,增長21.6%,這意味著平均每天「誕生」的新登記約1.2萬家。去年大學生自主創業比例比上一年提高了6.8%,初步統計有240多萬返鄉農民工在創業。
當前中國經濟仍然面臨較大下行壓力,鋼鐵、煤炭等行業去產能任務艱巨,下一步就業形勢是否可能發生逆轉?
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趙辰昕對此明確表示,我國就業增長具有穩定的經濟基礎,加上創業帶動就業的能力將進一步增強,有關部門也將多措並舉做好化解過剩產能職工安置工作,不會出現新一輪「失業潮」。
宏觀經濟「新」意正濃
當中國百姓歡度農歷新年假日時,國際資本市場在人們對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憂慮中出現動盪,日本、歐洲股市重挫,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下探,避險情緒則不斷推升金價。
「今年全球經濟增長堪憂。」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分析,目前全球債務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超低利率帶來的負面效應逐步積累,而去杠桿將不可避免地影響全球經濟增長,此外美聯儲加息為全球經濟帶來不確定性,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進入了中速增長軌道,總需求不足將成為常態。
嚴峻復雜的國際經濟環境中,中國經濟難以獨善其身。今年1月份,我國進、出口再次出現「雙降」且降幅加深;當月製造業PMI小幅回落,顯示經濟趨穩基礎還需進一步鞏固。
然而,中國經濟從來都是在挑戰中成長的。壓力之下,中國經濟結構調整、轉型發展的「新」意更加凸顯。
——網路消費和服務消費蓬勃發展。1月份,商務部重點監測網路零售同比增長34.5%;當月全國電影票房收入38.5億元,增速接近50%。春節黃金周,全國零售和餐飲約7540億元,增長11.2%。
——更加註重通過有效惠民生、穩增長。國家發展改革委披露,今年1月份,發展改革委共審批核准固定資產項目21個,總541億元,且集中在水利和能源等民生領域。
——1月份,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占外貿總值的57.4%,較去年同期上升0.5個百分點,成為拉動出口的主要力量,特別是民營進出口佔比進一步提升。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認為,外貿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加快、發展質量效益進一步提高的勢頭在新一年得以延續。
——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國際產能合作等引領下,1月份我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同比增長18.2%。在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的同時,中國經濟的平穩態勢,也使得外資對中國市場充滿信心。1月份,全國利用外資金額882.5億元,增長3.2%,外資水平和質量進一步提升。
從最新公布的數據看,1月份我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同比降幅比上月縮小0.6個百分點,結束了此前PPI連續5個月-5.9%的運行態勢。
民生證券宏觀分析師張德禮認為,PPI降幅收窄既有低基數效應和人民幣貶值帶來輸入型通脹壓力等原因,也有供給側改革加快去產能,從而對上游原材料領域價格產生一定支撐的影響。隨著推進去庫存去產能,年內PPI同比跌幅有望繼續收窄。
放眼全年「變」中求進
今年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開年以來,各項改革頻頻發力、利好頻傳:
進一步加大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力度,持續為松綁減負,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清障搭台。
確定支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五項重磅政策措施,部署建設雙創基地發展眾創空間,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動能。
居住證制度實施,放寬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條件,完善土地、城鎮住房等制度……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進一步打破城鄉「二元制」堅冰,更大釋放內需潛力。
一方面確定進一步化解鋼鐵煤炭行業過剩產能的措施,促進脫困和產業升級;另一方面打出金融支持工業增效升級、持續清理規范涉企收費等一系列「組合拳」,從不同層面發力,壯大實體經濟。
美國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斯蒂芬·羅奇表示,中國已經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這些舉措令人振奮。對於中國經濟未來面臨的挑戰,關鍵在於落實改革措施。
潘建成表示,當前中國經濟的主要問題是結構性問題,宏觀政策取向要把握供給側改革與需求側管理的平衡,兼顧長期目標與短期問題。例如,下一步應注意遵循「補短板」原則,投向生態治理、扶貧攻堅等薄弱環節、關鍵領域,既能發揮在經濟增長中的關鍵作用,又為長遠發展積蓄力量。
他表示,改善供給環境是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應加快研究全面推開營改增,盡快清理規范非稅費用,有效降低負擔。
「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大力度。」對於今年宏觀經濟政策的著力點,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李雪松表示,這表現在四方面:領域加強以基礎設施為主的公共產品;生產領域完善營改增、降低製造業增值稅稅率;收入領域結合扶貧攻堅工程,通過加強轉移支付加快中低收入者收入增長;消費領域要打通流通中的薄弱環節,改善消費環境。
不少專家認為,當前我國經濟面臨更加復雜的國內外環境,應在保持宏觀政策基本穩定的基礎上,加大改革力度,切實改善經濟運行環境,堅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徐紹史表示,物質基礎比較雄厚,市場需求比較大,區域空間廣闊,生產要素質量提升,宏觀調控的經驗在不斷豐富,這些因素決定了中國經濟發展具有較強的內在支撐、彈性空間和抵禦風險的能力。
他說,盡管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依然存在,一些領域風險還在積聚,但我們完全有信心克服困難,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