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變化
1、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過去,人們主要依靠提高勞動強度來提高勞動生產率。二十世紀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主要是通過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工人素質和技能的不斷提高,勞動手段的不斷改進,來提高勞動生產率。
2、它促進了社會經濟和社會生活結構的重大變化。
20世紀的科技發展主要是通過第三次科技革命來實現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導致國民經濟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比重下降,第三產業比重上升。
3、人類的衣食住行都發生了變化。
二十世紀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等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們對生活的需求更大。為了適應科學技術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加強了對科學技術領域研究的支持,大大加強了對科學技術和財政投入的支持。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類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服裝、食品、住房、交通和使用。
4、科技進步顯著,為世界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20世紀計算機、原子彈等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全球文化聯系日益緊密,現代化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在學術上,各學科之間有相互滲透的新特點,新的學術和技術思潮不斷涌現。
5、社會進步
科學技術所開拓的生產力創造了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但對科學技術的使用不當,又引發了世界范圍內極其嚴重的環境問題。
『貳』 關於科技發展帶來的變化
1、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科技發展推動了社會的前進和人類進步。如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蒸汽機的發明和改進,將人類推進到了蒸汽時代,社會生產力極大發展。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電力的應用使人類進入到電氣時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電子計算機的發明應用,信息技術的應用,使人類進入了信息時代。
再如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的電話電報的發明與應用,促進了人類電訊事業的發展,使人們的交流更加便捷,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還有現在的互聯網,能使人們盡早的了解國家大事,時事新聞,在家飽覽群書,就是「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
2、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重大變化。
20世紀的科技發展主要通過第三次科技革命實現。第三次科技革命造成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下降,使得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
3、人類的衣食住行發生變革。
20世紀經歷了一戰、二戰等世界重要戰爭,戰後人們對生活的需求更甚。為了適應科技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加強國家對科學領域研究的支持,大大加強了對科學技術的扶持和資金投入。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在發生了重大的變革。
4、科學技術大幅度提高,為世界文化的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20世紀的科技發展,如計算機、原子彈的發展,使得全球的文化聯系越來越密切,現代化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在學術上,出現了各學科之間的相互參透的新特點,新的學術與科技思潮不斷涌現。
5、給全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既帶來了機遇,又面臨了嚴峻的挑戰。
1945年,美國成功地試制原子彈後。1949年,蘇聯也試爆原子彈成功。1952年,美國又試製成功氫彈。1953年~1964年間,英國、法國和中國相繼試制核武器成功。原子能的技術首先被應用於軍事領域,和平利用原子能工業也有一定發展。
1959年,出現晶體管計算機,運算速度每秒在100萬次以上。1964年達到300萬次。
90年代出現光子計算機、生物計算機等。大體上每隔5年~8年,運算速度提高10倍,體積縮小10倍,成本降低10倍。 中國自行設計研製的「銀河」大型計算機每秒也可計算上億次。
『叄』 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工業革命和社會革命的關系
科學革命、技術革命、產業革命和社會革命的關系 實際上是指科學
革命、技術革命、產業革命的相互關系及其和社會革命的關系。科學革命
是科學的基本觀念、基本理論和科學觀的根本變革、質變。是人對客觀世
界認識的飛躍階段。19世紀的細胞學說、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達爾文進
化論的三大發現;20世紀的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三論的確立。都是科
學革命的標志。技術革命是指技術上具有廣泛影響的根本性變革。蒸汽機
的出現、電力的廣泛應用、原子能和電子計算機的產生,標志著三次技術
革命。產業革命是產業全面的巨大飛躍,包括生產體系、組織結構、經濟結
構等的根本變化。歷史上農牧業的產生、小商品生產的出現、工業革命均
屬重大的產業革命。上述三大革命的相互關系是:科學革命是技術革命的
前導和理論基礎,科學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突破,必然要引起技術革命。技
術革命的成果在生產中的廣泛應用,就會引起生產力的革命,即生產力的
技術方面(生產工具和工藝過程)和社會方面(勞動方式)的全面根本的變革,從而引起產業革命。全面的產業革命已不僅是生產力的革命,還包括某些生產關系的變革。這三大革命的關系並非是單向性的,而是雙向性
的。產業革命又會對科學和技術產生巨大的反作用。技術革命在尚未引起
大規模的產業革命之前,只要它一旦發生就要不斷地反作用於科學,推動
科研向縱深發展。當代新技術革命的特點,更加體現著三者關系的密不可
分,科學——技術——生產一體化,形成不可分割的鏈條,而科學在發展
鏈條中是決定性的因素。
社會革命是社會形態從低級向高級轉變的社會運動。在階級社會,它
是通過革命階級自覺運用革命手段解決社會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以先進的社會制度代替不符合生產力發展的過時的社會制度,解放生
產力。技術革命、產業革命的發展必然要求從根本上全面變革生產關系,
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而經濟基礎的根本變革又必須首先變革上層建築。
所以,技術革命、產業革命是社會革命的先導:首先,對社會革命的根源和
條件起制約作用;其次,科學、技術和產業革命的水平、狀況對社會革命的
形勢、進程、結局起制約作用,同時還對社會革命的方式和方法、戰略和戰
術以及裝備等起制約作用。反之,社會革命的成功,又為三大革命的進一
步發展,掃清障礙,拓寬道路,調動起勞動者積極性,促進科研和生產向廣
度和深度更迅猛地發展。
『肆』 科學技術與工業革命的關系
工業革命對19世紀科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工廠手工勞動時積累的經驗和生產技術的進步,由於英國較早地廢除了行會制度,城鎮手工業的發展不受地方行會勢力的限制,具有更加自由的環境。資產階級政府對發明創造的支持與獎勵調動了勞動生產者的生產發明積極性,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生與發展。
商業革命使得英國商人更加富裕,同時英國殖民擴張為工商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海外市場和豐富的原料,此外英國殖民地印度不僅擁有豐富的紡織經驗,同時與印度棉布競爭也成為了推動英國紡織業改進生產工具的動力之一。此外英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戰艦來保護海外貿易的安全和市場秩序。
英國本土擁有豐富的煤炭資源,使用機器生產所消耗的能源成本低於歐洲大陸國家,使得採用機器生產代替手工生產的生產成本更低,有利於先進生產技術的推廣。這一條件也是小農經濟根深蒂固的法國所不具備的(勞動力成本低、能源成本高)。
(4)科學發展的變化是產業革命的結果擴展閱讀
以信息技術為中心的當代科技革命在全球蓬勃興起,標志著人類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的歷史性跨越。信息技術包括微電子技術、光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成像技術、顯示技術等。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向數字化、高速化、網路化、集成化和智能化迅速發展。它的高速發展及其廣泛應用,引導著眾多高新技術領域的變革,形成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科技創新畫面。
『伍』 科技進步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科學技術是推動社會進步和文明發展的動力。世界市場形成與發展的專過程中,決定性因屬素是科技的進步。當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與西方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結合起來後,世界市場因新航路的開辟而開始形成;兩次工業革命改進了生產技術,人類生產能力大幅提高,世界市場聯系更加緊密,社會生產和分工再不是以一個狹小地區內的職業分工為標志,而變成世界范圍內地區間的分工,人類生產的相互依賴性和互補性增強,世界市場的聯系也更加快捷。股份公司廣泛流行標志著資本主義生產組織形式的重大變革,它極大地促進了科技進步創新和擴大世界市場對人類的影響力。
『陸』 科學發展帶來的變化
科學發展觀給新疆生態環境帶來巨大變化
高山常青,碧水長流,天空湛藍,人們都生活在綠色家園,這是新疆人民世世代代夢寐以求的。如今,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的重大戰略思想的指導下,新疆人民正用自己的雙手實現著這個千百年來難以實現的綠色家園之夢。
新疆地處歐亞大陸腹地,遠離海洋,降水稀少,屬典型的內陸乾旱荒漠性氣候,荒漠化土地面積佔全區國土總面積的近一半,綠洲面積僅佔4.3%,風沙災害頻繁,生態環境極其脆弱。
新疆的經濟要發展,新疆的生態環境建設也要發展,如何在發展經濟過程中又保護好原本已非常脆弱的生態環境?只有全面貫徹以人為本,堅持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協調好社會發展和環境的關系,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才能真正解決好這一對矛盾。
正是因為樹立了科學發展觀,加上黨中央的大力支持,新疆的生態建設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時期。
這些年,新疆大力實施各項生態建設工程,生態環境呈現出改善的趨勢。據遙感監測顯示,到2005年底,新疆有植被覆蓋的區域面積達到109.34萬平方公里,佔新疆總面積的65.96%,較2000年增加了15.8%。第三次新疆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的結果顯示:「十五」期間,新疆荒漠化土地比「九五」時期減少了1.4萬多平方公里。
這固然有新疆正處於歷史豐水期的原因,但起了決定性作用的還是新疆實施的各項生態建設工程:植樹造林、圍欄封育、塔里木河生態治理等等 ,這些工程的實施使得新疆植被覆蓋面積總體呈現增加趨勢。
植被覆蓋增加的最直接的作用就是防風固沙。和以往相比,「十五」期間,新疆沙塵天氣的發生次數少了,影響范圍和程度也小了。
如今,新疆生態建設的步伐大大加快了。以林業部門為例。「十五」期間的5年,是新疆林業發展史上最快最好的5年,全疆累計完成造林面積達2200多萬畝,是「九五」期間的3.9倍;全疆有12個地州、81個縣市實現了農田林網化,93%的農田得到了林網的有效保護;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野生動植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工程等林業重點工程都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新疆生態建設取得的成就表現在各個方面。影響新疆生態的幾大根源都已得到有效的治理:塔克拉瑪干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等沙漠的治理日見成效;塔河綜合治理工作、艾比湖的治理也效果顯著。與此同時,各地都在大力整治當地的小環境,和普通老百姓生活聯系最為密切的城市、鄉村的環境都發生了可喜的變化。近幾年,人們都能明顯地感到:周圍的樹多了,鳥多了,一些絕跡多年的小鳥又回來了。
『柒』 產業革命的發生是科學發展的結果嗎
第一次工業革命有時又稱產業革命(近年來一些學者認為這兩個概念之間有區別版1),指資本主義工業化權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一般認為,蒸汽機、焦炭、鐵和鋼是促成工業革命技術加速發展的四項主要因素
『捌』 科技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有哪些
1、經濟發展
中國的勞動生產率只有發達國家的1/40。科學技術一旦轉化為生產力,將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從而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其作用遠遠超過了資本和勞動力在經濟轉型中的作用。
2、軍事上戰鬥力
在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然而,「冷戰」心態依然存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然是威脅世界和平與穩定的主要根源。科技力量已成為現代國家的共同選擇。
3、政治上影響力
現代科學技術水平已成為國際政治斗爭中的一塊籌碼,是大國地位的象徵。鄧小平曾經指出:「如果中國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沒有原子彈、氫彈和發射衛星,它就不會成為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大國,也不會像現在這樣具有國際地位。」
4、社會進步
科學技術的生產力創造了一個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但是科學技術的不當使用,在世界范圍內造成了極其嚴重的環境問題。
5、造福人類
科學的目標和任務是造福人類,讓社會擺脫愚昧迷信,在與社會進步的相互作用中,科學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得到不斷加強,科學體系本身也不斷壯大,它是人類的本然需求,對人類歷史的影響日趨顯著。
『玖』 產業革命帶來的根本變化是什麼是機器的出現嗎
兩次產業革命的帶來的根本變化:
第一次:機器大生產取代手工工場;
第二次:以電力版為標志的科學技權術的突出發展。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和化學工業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