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位於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岩漿侵入形成岩漿岩(2分);後經高壓作用形成變質岩(2分);再經地殼運動,地殼抬升(2分);被外力侵蝕、搬運、堆積而形成(2分)
(2)對經濟:利於提高採集速度(提高效率),促進
經濟發展(2分);(水石屬於非可再生資源,)機械採集會加快資源枯竭速度(2分)
對生態:機械採集會使河床及兩岸山體受到破壞,滑坡、泥石流多發(2分);植被面積減少,水土流失加劇,破壞生態環境(2分)
(3)保護非可再生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帶動相關產業發展(6分)
❼ 一帶一路在中美戰略博弈中起到什麼作用
一、中國「一帶一路」的全球戰略
「一帶一路」是世界上跨度最長的經濟大走廊:沿線共有60多個國家,覆蓋約44億人口,佔全球總人口的63%,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佔全球經濟總量的29%。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一帶一路」貫穿歐亞大陸,東邊連接亞太經濟圈,西邊進入歐洲經濟圈。無論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還是應對危機、加快調整,許多沿線國家同中國有著共同利益。歷史上,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就是我國同中亞、東南亞、南亞、西亞、東非、歐洲經貿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帶一路」是對古絲綢之路的傳承和提升,獲得了廣泛認同。
二、推行「一帶一路」的戰略願景
2014年的APEC峰會上,中國擬出資400億美金,成立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基金,中國正式啟動了龐大的全球投資計劃。中國的「一帶一路」全球戰略投資計劃的最大挑戰,在於產業輸出。
在中國的產業輸出路線圖中,其實包含三個方面,一個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主要是中國與中亞國家之間的產業輸出,一個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及北部灣戰略,主要是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之間的產業輸出,一個是中國在非洲和拉美的產業輸出。與美國援助歐洲的時候,美國處於全球產業鏈頂端,對外產業輸出可謂是順勢能輸出,而中國處於全球產業鏈的中低端,這是制約中國「一帶一路」全球戰略投資計劃的最致命軟肋。
在三大路線圖中,中國最大的希望,和最大的戰略利益所在,還是東南亞。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未來,系於中國與中亞國家之間的產業互補,目前這種互補尚不存在。大勢遠未成就。中亞諸國的產業特點是,資源豐富,但是工業並不發達。中國的特點是,總體上資源缺乏,同時低端製造業發達,是聲名遠揚的「世界製造業工廠」。
中國需要中亞的石油,由此成為中亞諸國的石油和天然氣消費市場,但是,中亞諸國並不特別需要中國。中亞諸國工業處於低端水平,中國的工業亦處於全球中低端,而中國西部更是工業不振。由此,中國的製造業在中亞並無用武之地,他們只要賣油給中國的鈔票。歐美的高端產品,才是暢銷貨。他們的需要的產業,來自歐美。
西部塌陷,制約中國。未來,中國需要進行一場「西進運動」,先造就中國西部的振興,
由此,東南亞才是中國未來最大的戰略腹地,為國家長久發展之計,中國應該將東南亞作為中國最大的勢力范圍,投入最多的資源去爭取和爭奪這塊戰略要地。這是決定中國未來生命線的最重要的戰略版圖。
中國能否收服東盟,領袖亞洲,充滿了懸念。
就當下而言,中國和日本,都不是亞洲令人信服的領袖。
日本是亞洲第一強國,有經濟實力,但卻難說是實質意義上的大國。一方面日本無法繞過中國的地緣政治影響,同時,日本本土市場狹小,對於亞洲幫助有限。中國有超級大國的影響力,但是卻無法對於亞洲進行經濟輻射,由此造成了整個亞洲秩序的混亂。
近年來,中國在南海領域與眾多國家產生爭端,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中國本身不發達,無法與東盟國家形成產業落差,也就無法產生互補性。當國家間關系的競爭性大於合作性,眾多糾紛就此產生。中國無法使東盟諸國心服口服。目前中國與東盟之間是一種平行發展的關系,北部灣無法成為雙方資源流動中心,中國提倡多年的北部灣戰略之所以一直無法實現,根源也在於此。中國與東盟過去的十年,遠非「黃金十年」。
目前充當亞洲經濟「雁陣」中「領頭雁」的仍然是日本,獲得日本援助最多的3個國家都在亞洲,目前分別是印度、印度尼西亞和越南。
作為領袖,不僅意味著榮耀,更意味著責任。中國要成為亞洲領袖,成為東盟諸國可以依賴的朋友與領袖,首當其沖的,就是自身的發展能夠讓東盟諸國受益。
東盟已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第四大出口市場和第二大進口來源地。2013年中國與東盟貿易額為4436億美元,貿易順差84.5億美元。最典型的是中越貿易。中越雙邊貿易額達502億美元,中國對越南出口貿易額為 369.4億,越南對中國出口額為132.6億美元。越南對華逆差達230億,這更加深了越南對新一輪競爭的緊迫感。中越同處全球產業鏈低端,中國可以造的東西,越南基本上都可以造。形成同質化競爭。
中國與東盟的共興共榮,關鍵在於中國。亞洲為全球增長引擎,中國為亞洲第一大國,中國需要為亞洲提供足夠信心。
中國作為經濟巨人,其龐大的低端產業,成為東南亞諸國橫亘的高山,雙方貿易亦受制於產業同構,未來要實現大的貿易躍升,產業錯位至關重要。而關鍵即在於中國率先完成產業升級。
如中國夠實現跨越式發展,則中國既是亞洲大國,亦是亞洲強國,合二為一,成為亞洲無可爭議的領袖。在經濟上,東南亞可藉助中國的技術,而不是目前這樣,雙方搶西方的製造業訂單。屆時,中國龐大的市場,可以容納眾多亞洲國家的製造業,是他們的朋友與夥伴,而非對手。如此,建立在雙方產業互補的基礎上,中國可將東南亞變為自己最大的戰略腹地,徹底實現大國崛起。造福於東南亞,才能最終收獲東南亞的尊重與敬意。
同時,中國亦需要完成從生產大國,到消費大國的轉型。未來,消除貧富分化,造就廣泛的中產階層,振興大眾消費,亦為中國改革的重要議題
「一帶一路」不管是在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多方面的巨大利益,使得美國對此極為糾結。因為這種趨勢使美國的單極世界受到了很大的挑戰,使得美國對此極為關注!
如何來阻止以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利益帶的國家,實現這種規劃藍圖,是美國挑起中國周邊國家對中國發起一系列反制行動的重要目標。也是美國與中國在下一盤圍棋!
三、美國打擊「一帶一路」戰略支點
中國提出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是一種跨區域經濟戰略,其以海上貿易為切入點,力圖打造中國與沿線國家間的經濟共同體。
印度洋是該戰略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為全球貿易,能源,原材料的集中交流航線,地位日益重要。與此同時,中國對印度洋的依賴程度也在上升。印度洋已成為中國海外貿易,能源和原料運輸的「生命線」。
在這一大背景下,斯里蘭卡以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無疑將在海上絲綢之路戰略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中斯共建海上絲綢之路,將使中國在印度洋地區的國際貿易和投資體系中占據主動地位。
在地緣政治層面,中斯兩國共建海上絲綢之路可以更好的服務於中國的外交戰略布局。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戰略,中國以經濟合作帶動與沿線國家間的政治合作,進而從政治向安全領域深入,最終將雙邊經濟共同體提升至命運共同體。
此目標一旦實現,中國將突破美日印等國為應對中國崛起而形成的戰略合圍,中國的海上運輸通道安全也將獲得極大保障。但作為印度洋地區的新興勢力,中國缺乏戰略支點。而中斯間緊密的雙邊關系正好使斯為中國提供戰略支持成為可能。
正因為如此,美國和印度,將中國在斯里蘭卡的影響視為「洪水猛獸」,因此採取支持斯里蘭卡反對派推翻斯里蘭卡與中國友好的政府。
新政府上台立即停止中國投入10幾億美元的科倫坡港城的建設。企圖將中國擠出斯里蘭卡。雖然暫時不能得逞,但是已經造成了眾多的麻煩。
四、美國打擊「一帶一路」戰略咽喉----緬甸
美國曾經企圖以武力解決緬甸問題,但是後來發現沒有那麼簡單。中國的存在,緬甸國內的多股民族武裝,使得美國暫時不能動手。
但從2003年起,美國情報部門派出大批情報人員滲透至緬甸,以各種聯合國組織機構、國際民間援助組織機構以及宗教團體的名義開展工作,全面搜集緬甸軍人政府、各地方民族武裝組織以及中國邊境地區的政治、軍事情報,為美國在緬甸的戰略部署和決策提供准確的依據。
比如由聯合國某機構引進至中緬邊境一線,以醫療、衛生人道主義援助名義開展活動的XX國際組織,其後台其實就是美國中央情報局,其每年500萬美元的活動經費由美國中央情報局直接提供,其主要任務是:搜集、監視中緬邊境一線中國軍隊的軍事部署、調動,以及政治動態等情報。
收買、挑起某地方武裝阻礙中國在緬甸在建的水電項目、中國在緬甸的油氣管道的施工,以及中國投資銅礦的開采。
美國在亞太戰略中的重要的一環,就是企圖卡住中國的海上能源和貿易運輸,如果得逞就可以將中國置於死地。但是,由於中國在緬甸建造的石油、天然氣管道,將中東的石油和天然氣從緬甸西部運到中國雲南,幫助中國降低對馬六甲海峽的依賴。
由於中國在緬甸的油氣管道的建成,使得西方感到了這樣的戰略布局,對美國的亞太戰略實為不利,或將他們卡中國海上通道的這種企圖打破,使美國的如意算盤落空。在此情況下,挑起緬甸當局與緬甸的民族武裝的沖突,試圖將中國捲入此沖突之中。不但可以牽制中國在南海和東海復雜局面下的力量,而且,把局面攪亂,讓中國與緬甸打起來就更符合他們的利益。因此中國必須謹慎,小心陷入他國的圈套!
從表面上看,緬甸的政府軍與地方民族武裝發生沖突,也許這背後是否有著不可告人的「陰謀」?緬甸有眾多的地方武裝,為何單單是在中國邊境開打?
中國邊境中國居民被炸死傷多人,引起了中國民眾的憤怒。事到如今,開戰雙方都不承認是自己所為,其來龍去脈還不清晰。此事件必須有一個調查結論,給民眾一個交代。
中國軍委副主席范長龍嚴重警告緬甸當局,必須管好自己的軍隊,否則中國會採取果斷措施予以應對。而且,中國軍隊已經在中緬邊境部署了軍力,以應對可能發生的不測,這是對緬甸當局的一個警告,也是對那些後面使壞的國家是一種警示!
中國需要和平安寧的環境,反對武裝沖突,但是,中國有能力保護自己的百姓,有能力反制那些敢於侵犯中國主權的國家和勢力。
五、美國多點打擊「一帶一路」戰略
美國在亞洲、非洲無論在哪裡都把中國當成圍堵、驅趕的對象。
在亞洲利用某些中國的周邊國家,與中國在東海、南海的分歧,唆使他們「抱團」圍堵中國。
在非洲,中國人去是修路、建橋、造水壩。而美國人給非洲帶來的是戰火、無人飛機,在35個非洲國家駐軍,挑起非洲國家的內戰,僅北約轟炸利比亞就逐出了三萬中國石油工人,如此等等不一一列舉。
由此可見,美國遏制中國的長期戰略,已經滲透到了全方位的領域,最近一系列的問題出現,諸如斯里蘭、緬甸、東海、南海,無一不是包絡在美國的棋盤之上。尤其是中國所倡導的建立「一帶一路」造福世界的戰略構想,卻成為了美國重點打擊破壞的對象。
美國之所以這樣做,不外乎是中國的影響「阻礙」了美國繼續實行單級世界稱霸全球的企圖,而將中國當成了一個最具「威脅」的潛在「敵人」!
綜上所述,美國試圖扼殺中國一帶一路的全球戰略。
❽ 緬甸戰亂,新一屆公盤有變,2018的翡翠價格將如何

眾所周知,世界上絕大多數的翡翠都產自緬甸,壟斷了全球翡翠原石供給的緬甸局勢動亂,政府軍和民族裝備矛盾激化,緬北戰事進入全部晉級狀況。槍擊和重炮聲再一次響起。這對翡翠產業鏈又是何種影響?

克欽邦是緬甸境內最為主要的翡翠礦區,全球90%的翡翠原石來源於此,其坑口出產的原石也最為優異。克欽是西南絲綢之路的通道,素有「緬甸的北大門」之稱。
內戰的緊張局勢直接致使各類運送通道受阻,難民搬遷,本來因為玉石交易而昌盛的邊境口岸,因為交通阻滯和采礦勞動力的很多外流,現已無法正常展開交易,翡翠優異原石供給進一步收緊。

資本稀缺、貨源受阻和戰役影響,變成翡翠交易的三大關卡,致使了緬甸翡翠質料出口不斷收緊。
此外,跟著國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近年來民眾對優異翡翠的需求量明顯增加,供需聯系的矛盾日益明顯,翡翠價格普漲已是大勢所趨。我們再來看看緬甸公盤。

據珠寶交易會組委會消息稱,在剛剛結束的12月緬甸公盤中,共售出5054堆玉石,銷售額約為4.38億歐元。相較上一年同期舉辦的緬甸公盤,此次交易會成交額比去年交易會的3.26億歐元增加約1億歐元。
另外,本屆交易會珠寶玉石成交額超過了預期指標3億歐元,可見珠寶玉石市場的交易行情正處在一個上升通道。
與此同時,玉石公盤籌辦委員會發布消息稱:2018年公盤有變!

2018年緬甸公盤新規解讀:
1調整繳納最低保證金
最低繳納的保證金(珠寶類10000歐元,玉石類20000歐元)不變,但允許購買件數的金額從20倍縮小到10倍,即保證金由原來的5%提到10%。
2中標不提貨處罰
沒收百分之十的保證金,但不會被列入黑名單。
3取消黑名單的方式
1、目前還在黑名單處罰期內的玉商須繳納餘下次數每場1000歐元罰款;
2、繳完規定罰款者可以再次參加交易會;
3、上述處罰只限因購買玉石件缺繳貨款而被納入黑名單者;
4、用假護照或假身份欺瞞進場者,不適用此方式。

緬甸戰亂和公盤新規,將會在2018年帶來怎樣的影響,我們拭目以待~在翡翠高貨稀缺的今天,大家且擁有且珍惜吧!
欲知更多翡翠原石交易市場交易情況和掌握更多市場動態,敬請關注今日頭條:盈潤美玉
❾ 閱讀圖文資料,回答問題.圖1為緬甸翡翠玉主產區分布示意圖.該地的翡翠是岩漿岩在高壓條件下形成的.采
(復1)緬甸位於南亞,位制於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烏龍河「水石」的形成條件:板塊交界處地殼活動頻繁,岩漿侵入,高壓作用下發生變質;外力侵蝕、搬運、沉積.
(2)緬甸位於南亞,屬於熱帶季風氣候,10月至次年的4月是旱季,水位低,玉石顯露,便於採石.
(3)緬甸限制翡翠石料出口的原因:保護不可再生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延長產業鏈,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提高價格.
故答案為:(1)板塊交界處地殼活動頻繁,岩漿侵入,高壓作用下發生變質;外力侵蝕、搬運、沉積.
(2)熱帶季風氣候,6-9月是雨季,河水流量大,易搬運玉礦碎塊堆積在河床上;10月至次年的4月是旱季,水位低,玉石顯露,便於採石.
(3)保護不可再生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延長產業鏈,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提高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