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農業產業發展的技術投入

農業產業發展的技術投入

發布時間:2021-01-21 00:11:11

1. 如何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一是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企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農產品基地建設。二是規劃區域化產業專發展。依託農業龍屬頭企業,建立自屬農產品生產基地,引導標准化種養企業所需農產品,使農業生產區域化發展,規模化種植,產業化經營。三是實施品牌戰略。要使產品走得出,叫得響,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增加農產品知名度和美譽度。四是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揮農業經濟發展的橋梁作用。推行「企業+合作社+農戶」、「企業+合作社+基地」的發展模式。使合作組織一頭連著企業,一頭連著農戶。五是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查。把好農產品生產源頭關,標准化生產,無公害生產。加強農產品檢測,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六是發展外向型農業經濟。走出狹小的發展空間,走向全國各大城市和地區,發展出口農業。七是加強政府的引導職能。搭建平台,完善工作機制,激勵機制,科技機制,人才機制,投入機制,環境機制,加強企業與企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溝通。

2. 如何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的調研報告

(XX年XX 近日,本人圍繞如何加快推進全縣農業產業發展步伐為主題,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在全面調查了解全縣農業產業發展情況的基礎上,認真總結分析 2012 半年農業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並就如何開展好下半年工作進行深入調研,現提出如下建議。 (一)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含義。農業產業化經營就是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當地農業的支柱產業、主導產品為重點,優化各種生產 要素組合,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規模化建設、系列化加 工、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農工商、農科教 一體化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經營體系、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概括起來 說就是將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依靠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走市場化和集約 化的道路。實現一體化經營的農業。 設過程中,農戶小生產與大市場大流通的矛盾,一直未能徹底地解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解決好一家一戶分散的小生產與逐漸擴大的市場之間的矛盾,必 須進行組織制度的創新;城鄉關系、工農關系不協調,農業比較效益低,農民務 農積極性不高,投入嚴重不足,農民收入增長減緩;隨著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農業與非農產業的利益分配的矛盾,農村經濟運行機制與市場經濟發展要求不相 適應的矛盾日趨明顯;農業領域市場法規不配套、不完善,通過規模經營和多層 次加工,既提高了流通效率,又實現了產品增值,從而改變了原始產品供應狀況, 有效地提高了農業的經濟效益。 (三)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意義。加快農業產業 化發展是農業農村經濟工作中帶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是堅持科學發展、加 快轉變發展方式、建設富裕和諧生態XX 的重要舉措,也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統 籌城鄉發展、拉動財政增長、提高農民組織化經營程度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必 然選擇;是使農業走上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約束、自我調節的良性發展軌 道的現代化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實質是指對傳統農業進行技術改造,推動 農業科技進步的過程,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 有利於豐富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解決一家 一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對接的矛盾;有利於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戰略 性結構調—2— 整,發展規模經營和標准化生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有利於擴大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 (一)強化基礎夯實基地。把加快農田水利建設作為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條件,根據產業布局穩步推進中低產田地改造和農田水利建設,突出以骨幹水 源、農田排灌、農田林網、土地整治、機耕道路、流通設施和通訊信息為重點的 基礎設施建設,力爭到「十二五」末,圍繞 12 類優勢特色產業,建設專業化、規 模化、優質化、標准化的農業產業化原料基地 40 萬畝;加強職業型農民培訓, 培育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勞動者3 萬人,打牢農業產業化發 展的基礎。 (二)培育特色優勢產業。圍繞建設富裕和諧生態縣的目標,依託資源,依靠科技,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綠色產業和新興產業。培育優質稻、烤煙、甘蔗、茶 葉、中葯材、果品、蔬菜、核桃、木蘭植物、香料、畜牧、水產等 12 大主導產 業。建設集生態、旅遊、休閑為一體的特色農業試驗、示範、培訓科技園區。建 設原料生產基地,做好生物資源開發創新,培育示範類龍頭企業,突破加工營銷, 推進系列產品開發,促進機構配置,不斷提高規模化集約化水平,提升產業的規 模和效益。 商引資優惠政策(試行)》《XX縣招商引資工作獎勵辦法(試行)》,採取獨資、 合資、合作、股份制等多種形式,招商引資,吸引國內外參與XX 農業產業化建 設。促進農業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繼續加大對重點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 重產業體系的配套完善,發揮龍頭企業帶動和聚合作用。每一個區域性的特色主導產業,都要重點培育一個龍頭企業、建設一個無公害標准化生產基地、配套 一個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完善體系,形成不同層次、各具特色的農業產業化體系。 促進資源的綜合利用和循環經濟發展,推進龍頭企業和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壯 (四)拓展市場打造品牌。加強市場與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市場功能,構建輻射州內外的現代市場體系,形成有利於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市場流通網路。在 加快建設興街進出口加工貿易區的同時,建設農產品綜合交易市場,大型活畜禽 交易市場,發揮貨物集散功能、物質倉儲功能、市場信息功能、物流配送功能、 市場交易功能、配套服務功能,集產品展示、現貨批發、期貨訂單、貨物保險、 資金結算等現代商品交易提供便利條件,促進商品快捷貿易。鼓勵龍頭企業通過 「創造一個名牌,激活一個企業,帶動一片產業」,生產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 和有機食品,申報「三品」、原產地認證和知名商標、引導企業實施名牌戰略,提 升XX 農產品綠色、營養、生態、安全、健康的整體形象。 (五)科技創新技術支撐。加快建設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構建農產品加工科技創新體系和推廣應用平台,增強科技自主創新能力。鼓勵龍頭企業開展技術 研發和技術創新,改進加工生產工藝,不斷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進 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不斷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和產品檔次。構建以 龍頭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大力培育科技人才隊伍。 支持龍頭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4— 發機構,對關鍵技術開展聯合攻關。扶持一批在生物技術、良種培育、豐產栽培、節水節能、冷鏈保鮮、疫病防控等領域取得創新成果的科技型龍頭企業,提 高科技對產業化發展的支撐能力。 (六)建立完善經營機制。鼓勵產業化經營組織與農戶簽訂產銷合同;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形成相對穩定的購銷關系;鼓勵龍頭企業採取 設立風險資金、利潤返還等多種形式,與農戶建立更加緊密的利益關系;鼓勵產 業化龍頭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引導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資金、技術、勞 動力等生產要素入股,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與龍頭企業結成利益共享、 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 (七)開發產品注重質量。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加強質量管理工作,推動按標准進行生產加工。堅持和完善農產品質量標准、產地環境標准、生產技術規范,開 發系列特色優質農產品,不斷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效益。支持龍頭企業開展國際 質量體系和食品安全管理等質量管理體系認證,通過定量包裝、標識標志、商品 條碼等手段,提高農產品流通領域的標准化管理水平。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控, 切實落實農產品生產、收購、儲運、加工、銷售各環節的質量安全監管責任。建 立健全農產品生產檔案、質量認證和市場准入三項制度,杜絕不合格產品進入市 場,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長效機制。 (八)培育專業合作組織。大力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為分散經營的農戶提供市場信息、農資供應、技術輔導、信貸資金和產品加工、 貯藏、運銷等系列化服務。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與農業龍頭企業形成「風險共 擔、利益共 享、相互協作」的聯結機制,建立穩定的產銷關系,加快形成「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基地+農戶」、「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戶」等組織形式,大力發展訂單 農業,降低農業風險,不斷提高農民組織化經營程度。 一是全縣總人口XX萬人,共有耕地XX 萬畝,人均耕地XX 畝,耕地總量不 足且零星破碎,局部地區水資源極度缺乏,現代化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 加之近幾年不斷出現的乾旱、洪澇、冷凍等自然災害,給全縣糧食增產、農業豐 收帶來許多困難和不確定因素,特別是今年7 月份持續強降雨天氣,造成大部分 地區洪澇災害,導致全縣各鄉(鎮)農業生產不同層度受災;二是各鄉(鎮)對 農業產業發展的認識不夠,重視程度各異,相關發展政策和扶持措施還需要完善, 引進企業扶持產業發展的力度不夠,農業產業發展不平衡,多數產業難以形成規 模,農業產業發展後勁不足;三是生產資料價格較高,且穩定性差,部分群眾收 入較低,生產資料投入受到制約,加之農村中科技知識較豐富、栽培管理技能較 強的大量青壯勞力外出務工,造成農業生產和科技措施推廣的落實難度增加,農 業生產成效不明顯;四是全縣扶貧面較大,財政困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後, 部分山群村寨交通條件差,種植養殖業銷售不利,制約了農村農業產業化發展步 伐;五是招商引資力度還需進一步加強,吸納社會各農業產業發展扶持力度不夠, 規模以上產業較少,嚴重製約了全縣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 五、下步工作建議針對當前農業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在一步工作下,需進 一步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州關於農村工作的決策部署,深入推進帶動農民參 與發展現代農業、帶動農民持續穩定增收,切實改變農業發展方式,增強農業競 爭力、建設現代農業,促進我縣農村經濟加速發展,加快推進農業產業發展步伐。 (一)高度重視,提高認識。農業產業發展是促進農民增收,加快農村經注發展的重要途徑,是提高發展水平,促進農業增收的有效方法。改革開放二十多年 來,隨著我國農業生產力 水平的不斷提高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不斷優化,特別 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定,農業生產的高效、持續發展對科學技術、信息 技術、生產資料供應、農產品質量、農業生產者素質的要求愈來愈高,加快農業 產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思,因此,全縣要樹立發展意思,在推廣理念、推廣 內容、特別是在機構設置、運行機制、管理方式、投資渠道等方面要創新方法促 進農業產業發展。 (二)突出特色,優化結構。以市場為導向,立足自身優勢,因地制宜,大力發展適銷對路特別是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名優特新農產品,增強特 色產品的競爭力。此外,我縣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光照充足,沿線耕地質量 較好,有利於發展糧食、果蔬、中草葯、畜禽、水產等農牧漁業,要逐步優化區 域布局,打造主導產業,加快特色農業生產基地和產業帶建設。一是抓住「XXX」 發展規劃的實施戰略,大力發展以金銀花、貓 豆、石斛、重樓等為主的生物葯材;二是利用全縣小壩子交通水利優勢,著力發展優質大米、菜籽油為主的糧油產品;三是走「公司加基地連農戶」的「訂單農 業」路子,按照先示範後規模和基地建設、企業引進、市場連接同步進行的原則, 大力發展甘蔗、烤煙、烏骨雞、生豬等種養業。 (三)培育龍頭,促進經營。繼續扶持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培育一批起點高、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把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環節作為推進特 色農業發展的重要突破口。加大對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扶持力度,加強引導 和規范管理,力爭在蔬菜、水果、食用菌等營銷協會建設上實現新突破。同時搞 好農民經紀人培訓,壯大經紀人隊伍,提高經紀人素質,引導他們在積極調整結 構、發展特色農業生產中發揮更大作用。要以興街江龍專業合作社為試點,積極 探索推廣「農村合作社加公司連基地帶農戶」的發展模式,整合資源和力量,狠抓 特色產業培育,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四)強化宣傳,示範引路。採取電視、網路、標語、會議、信息等宣傳方式,廣泛宣傳農業產業發展的重要意義、目標任務、工作重點、方法措施,引導全縣 各級各部門、各族群眾和社會各界關注、關心、支持和參與農業產業發展,營造 聲勢,形成凝聚人心、堅定信心、振奮精神、齊心協力做好全縣農業產業發展的 良好氛圍;與農業科技示範基地建設相結合,堅持先示範、後推廣的原則,每個 產業興辦1—3 個示範樣板,每個養殖業建—8— (五)強化培訓,提高能力。一是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等視聽媒體進行科技宣傳報道,結合科技示範項目實施及春季動物防疫等工作,以出版報、印發宣傳資 料、街天宣傳、舉辦專題培訓、科技人員進村入戶等各種形勢,廣泛開展農村實 用技術宣傳培訓活動,力求使科技宣傳培訓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不漏村戶,不 留死角。二是通過抓良種工程,加快新品種更新換代步伐,完善良種培育、選育、 引育體系,推動良種繁育、推廣應用的市場化進程。特別是強化農業科技推廣和 培訓工作,圍繞主導產業開展培訓,大力推行實用新技術,開展勞動力技術培訓 和多渠道、多形式的農業實用技術培訓;三是在認真做好退耕還林基本口糧田、 萬頭豬場建設等在建項目實施的同時,認真研究中央、省州農業發展項目投資意 向,結合縣情實際及時編制適宜的農業發展項目申報,加強項目對接協調工作, 提高項目預期可行性,以項目實施帶動各項農業科技事業的發展,努力提升農業 裝備水平和科技服務能力,促進農業科技創新發展。 (六)健全制度,落實責任。要進一步健全完善各項制度,緊緊圍繞促進群眾增收目標,加大農村實用科技推廣應用力度,著力培育發展產業,加快產業結構 調整,強化惠農政策和各項科技措施的落實,促進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健康 發展。一是縣委、政府分管領導經常深入農業農村進行檢查督促指導工作,認真 研究協調解決農業發展進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二是縣 農科局全體領導班子成員在產業培育、防汛抗旱等工作中,實行分片掛鉤聯系責任制度,深入各鄉鎮指導檢查各項工作;三是各級黨委、政府和涉農部門認真 貫徹落實縣委、政府的決策部署,狠抓各項工作措施的落實,在抗旱救災、科技 推廣、項目建設等工作中相互配合協作,促進各項工作的有序開展。 (七)統籌協調,形成機制。農業科技推廣工作面向的是廣大的農業、農村和農民,科技服務的陣地在農村、服務的對象是農民群眾。在新的科技管理體制下, 如何理順管理關系,明確職責,確保各項科技推廣措施的落實實施,是農科部門 在改革發展進程中必須要高度重視的重大事項。因此,在新形勢下,縣農科局要 通過鼓勵龍頭企業建基地、合作經營組織建基地、農民合作建基地等多種形式, 促進耕地向種田能手、合作組織、龍頭企業集中,實現集約化經營、標准化生產、 市場化發展。堅持農戶的市場主體地位,堅持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兼顧農 民土地權益和經營者權益;要切實加強與鄉鎮、部門的協調配合,理順各種工作 關系,特別是怎樣理順對鄉鎮農業技術綜合服務中心的業務管理關系

3. 現代農業到底該如何發展

現代農業和傳統農業的最大區別在於是否有盈利點和盈利的商業模式。成功的農業園區要做好市場定位,打造主導產業優勢,形成支撐自產自銷的產業鏈,找准贏利點,才能區別於傳統農業。現代農業規劃機構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現代農業未來發展將朝著以下五個方向發展。
1、循環農業模式
所謂循環農業,簡要說就是採用循環生產的方式。具體來說,即改善 (農業生產環境)、保護(農田生物多樣性)、最小化
(適度使用對環境友好的「綠色」農用化學品,實現環境污染最小化)、最優化(利用最新技術優化循環經濟,實現資源利用最優化)、延長產業鏈(通過要素耦合方式與相關產業形成延長產業鏈)。
2、精品農業模式
所謂精品農業,是運用先進科技提升傳統農業,生產出高品質、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品農產品,並通過產業化市場運作,獲得高效益。
3、設施農業模式
設施農業屬於高投入高產出,資金、技術、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它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設施,使傳統農業逐步擺脫自然的束縛,走向現代工廠化農業、環境安全型農業生產、無毒農業的必由之路。
4、旱作農業模式
所謂旱作農業是在指無灌溉條件的乾旱和半乾旱地區,農業生產主要依靠天然降水從事農業生產的一種雨養農業。
5、休閑農業模式
所謂休閑農業是一種綜合性的休閑農業產業,遊客不僅可以觀光、采果、體驗農作,了解農民生活,享受鄉間情趣,而且可以住宿、度假、游樂。

4. 農業產業主要包括哪些農業產業規劃該怎麼做

農產品產業體系。包括糧食、棉花、油料、畜牧、水產、蔬菜、水果等各個產業,以確保國家版糧食安全和主要權農產品供給。
二是多功能產業體系。包括生態保護、休閑觀光、文化傳承、生物能源等密切相關的循環農業、特色產業、生物能源產業、鄉村旅遊業和農村二、三產業等,以充分發揮農業多種功能,增進經濟社會效益。
三是現代農業支撐產業體系。包括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農產品加工、市場流通、信息咨詢等為農服務的相關產業,以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提高農業抗風險能力、國際競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

5. 中國哪些農業產業較有優勢

我國農業在自然資源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優勢,我國農業自然資源具有多樣化特點,在整個地圖板塊中,自北至南跨越九個熱量帶,地域遼闊、多山多草原、生物資源種類繁多、品種豐富,中西部地區尤其是東北、西北、西南地區,綠色資源多,為發展各類特色綠色農產品創造了有利條件。

第二,我國在人力、物力中,發展綠色農業具有哪些特點?

中國農業在人力、物力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特點,中國農民經過幾千年積累,具有豐富的精耕細作技術和綠色農業的傳統基礎。中國勞動力資源極為豐富,且價格低廉,可發展勞動密集型與技術密集型相集合價值大的綠色農產品。大部分地區雖遭破壞,但處於低工業污染或未達到難以逆轉的化學中毒地步;中國有數千年食品烹飪史、中醫葯史、保健史及傳統綠色食品的多樣性。

第三,發展綠色農業,國家給予綠色發展哪些支持?

中西部地區綠色農業也在迅速崛起,綠色農副產品深加工、精加工、環保生態產業等二、三產業正迅速發展。東部地區技術、人才、資金與西部綠色資源相結合,將迅速發展出口創匯綠色農業與農產品的農工商一體化基地。國家在交通、電力、通訊、農業項目資金補貼等基礎設施的投入,為開發綠色農業創造了有利條件。

尤其是中國這屆政府提出的新農村建設發展方向,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加大,從而全面提高農村生存環境的改善,基礎教育和素質教育雙重投入,都會引起一系列經濟和生活變化。所以,這是農業產業結構變化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

6. 我國農業發展現狀 運用所學經濟常識,談談我們應該如何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如何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信息來源:縣政府 作者:周金平
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是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穩糧、增收、強基礎、重民生」目標,全面做好「三農」工作的必然要求。

近年來,我縣認真貫徹中央決策部署,戰勝了重大自然災害,克服了多種困難風險,農業農村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局面。2008年全縣糧食種植面積20.35萬畝,總產7.86萬噸,增長5.1%,單產441.8公斤。生豬飼養量14.7萬頭,出欄9.2萬頭;家禽存籠56萬羽,出籠195萬羽;肉類總產量10484萬噸。漁業生產面積4.2萬畝,水產品總量2.82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800元,增長3.7%。現有龍頭企業18家。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南梨北茶」的發展思路得到體現,「奇味」食品、「饞妹」果蔬糕、「嘉鴻」面條等一大批特色產品已打開市場。沼氣池建設、陽光培訓工程等民生工程項目進展順利。農民專業合作社達40餘家,涉及成員327戶。科技興農的理念深入人心、舉措扎實有力。農村公共事業加速發展,黨群干群關系繼續改善。

但當前農村發展仍存在許多突出矛盾和問題,農業基礎設施依然薄弱,農民穩定增收依然困難,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依然滯後。農業發展還處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階段。目前我縣農業發展的關鍵,就是要加快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步伐。

下面,我就我縣如何發展現代農業談四點看法:

一、夯實農業基礎,加快現代農業設施建設。

改善農業設施裝備,是發展現代農業,實現「穩糧、增收、強基礎、重民生」的根基。必須下決心增加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改變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落後的局面。

1、大力抓好農田水利建設。農田水利建設是優化農業用水配置,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改善農村水土環境的關鍵,是直接為農業、農村和農民服務的基礎性事業。要把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作為現代農業建設的一件大事來抓。就我縣而言,一是要加快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搞好末級渠系建設,重點抓好蘇家壋、蓼南、澤泉、蛟塘等沿湖鄉鎮的引水渠系疏浚和排澇泵站改造;二是要加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綜合開發力度,提高水庫的灌溉能力、防汛能力和收益能力,在確保水庫安全的同時,對水庫進行綜合開發利用,爭取在2009年4月底全面完成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並加大對觀音塘水庫、中堂水庫等水庫的綜合開發利用;三是要加強血防工程和人飲安全工程規劃,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引導農民開展直接受益的工程建設。

2、切實提高耕地質量。一是強化和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制,實行最嚴厲的耕地保護政策,嚴格控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規模,穩定耕地數量。二是加快實施沃土工程,在全縣范圍內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重點支持有機肥積造和水肥一體化設施建設,鼓勵農民發展綠肥、秸稈還田和施用農家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農業綜合開發投入,積極支持高標准農田建設。三是合理引導農村節約集約用地,切實防止破壞耕作層的農業生產行為,加大土地復墾、整理力度,基本實現農田土壤肥沃、田地平整、路渠配套、旱澇保收、高產穩產。

3、加快發展農村清潔能源。繼續增加農村沼氣建設和太陽能使用的投入,以新農村建設示範點為中心,在全縣范圍內大力普及沼氣和太陽能使用。加快實施鄉村清潔工程,形成邊遠鄉鎮「戶集-村手-簡易填埋」和縣城周邊鄉鎮「戶集-村收-鄉轉運-縣處理」兩種鄉村垃圾無害化處理模式,推進人畜糞便、農作物秸稈、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綜合治理和轉化利用。

4、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鼓勵發展循環農業、生態農業。大力推進生態林保護、退耕還林及「一大四小」造林綠化等重大生態工程建設,並建立健全相關制度鞏固現有成果。加強森林防火工作,嚴格執行「三個一樣」和「七不準」的防火要求。

二、加快科技創新,強化現代農業技術支持。

加快科技創新,是發展現代農業,實現「穩糧、增收、強基礎、重民生」目標的支撐。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必須著眼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提高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促進農業集約生產、清潔生產、安全生產和可持續發展。

1、推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開展科技人員直接到戶、科技成果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位的技術服務方式,切實抓好「151」掛牌服務,組織科技人員對全縣種養大戶開展一對一掛牌服務。繼續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大力實施「陽光培訓工程」和「雨露工程」免費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同時要健全經費保障機制,改善推廣條件,提高主講人員素質。推進農科教結合,發揮農業院校在農業技術推廣中的積極作用。繼續支持水稻豐產技術、果樹栽培技術、特種數產養殖技術、庭院經濟綜合開發技術等重大農業技術推廣,加快實施科技入戶工程。

2、大力推廣資源節約型農業技術。要積極開發運用各種節約型農業技術,提高農業資源和投入品使用效率。擴大測土配方施肥的實施范圍,進一步推廣診斷施肥、精準施肥等先進施肥技術,為農民節本增效。改革農業耕作制度和種植方式,開展免耕栽培技術推廣,普及水稻拋秧、水稻直播、水稻少(免)耕、油菜免耕機開溝、水梨梳花梳果套袋、農作物精量半精量播種等技術。積極推廣集約、高效、生態種養技術,推廣稻(魚)鴨共棲、頻振燈誘殺、豬-沼-稻(池、果)有機肥、生物農葯等技術,降低飼料和能源消耗。

3、積極發展農業機械化。要改善農機裝備結構,提升農機裝備水平,走符合我縣實際的農業機械化發展道路。加快糧食生產機械化進程,拓展沿湖鄉鎮農業機械化的作業和服務領域,在重點農時季節組織開展跨鄉鎮的機耕、機播、機收作業服務。建設農機化試驗示範基地,大力推廣水稻插秧、土地深松、化肥深施、秸稈粉碎還田等農機化技術。鼓勵農業生產經營者共同使用、合作經營農業機械,積極培育發展農機大戶和農機專業服務組織,推進農機服務市場化、產業化。

4、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用信息技術裝備農業,對於加速改造傳統農業具有重要意義。健全農業信息收集和發布制度,整合涉農信息資源,積極發揮氣象為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服務的作用,每旬定時發布氣象預報。農技部門及時發布病蟲害預報。推動農業信息數據收集整理規范化、標准化。加強信息服務平台建設,充分利用市「農信通」發布的農業信息。

三、加快產業升級,健全現代農業體系。

加快產業升級是發展現代農業,實現「穩糧、增收、強基礎、重民生」目標的保障。農業不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功能。建設現代農業,必須注重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促進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

1、促進糧食穩定發展。努力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提高單產、優化品種、改善品質。繼續實施優質糧食產業、種子、植保和糧食豐產科技等工程。推進糧食優勢產業帶建設,鼓勵蘇家壋漿灘聯圩等有條件的地方適度發展連片種植。加大「天鵝湖」米廠等糧食加工轉化企業的扶持力度。

2、大力發展特色農業。一是發展綠色產業。抓好以蘇家壋、沙湖山、澤泉、蓼南、蓼花、蛟塘等沿湖鄉鎮為重點的無公害綠色優質大米生產基地建設,做大無公害優質大米生產規模。抓好溫泉、白鹿、澤泉等沿山鄉鎮為重點的茶葉基地建設,搞好精深加工,提高產品品質和品位,打響「饞妹」奇味生薑糕、酸棗糕綠色品牌。二是做大「兩水」產業。要結合區位優勢和資源條件,盡快做大水產水果兩大產業。圍繞河蟹、珍珠、鱖魚、小龍蝦、黃鱔等特種水產,著力抓好以蘇家壋、蛟塘、沙湖山等鄉鎮為重點的特種水產養殖基地建設;重點抓好沿山鄉鎮水梨、澤泉蜜桔、溫泉西甜瓜等基地建設。三是做優農家樂產業。把新農村建設與環廬山旅遊休閑觀光農業帶相結合,抓好環廬山沿線村莊整治美化和生態建設,打造農業生態觀光旅遊帶。大力發展農家樂旅遊,加快105國道沿線特色美食帶、溫泉特色餐飲區和沿環山路鄉村風俗餐飲區等特色餐飲開發,培育一批「農家樂」旅遊示範點。

3、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龍頭企業是引導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帶動力量。通過貼息補助、稅收優惠等政策,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和龍頭企業開展技術引進與改造。落實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各項政策,逐步增加對農業產業化的資金投入。農業綜合開發資金要積極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加快萬畝油茶基地建設,鼓勵如廬山艾格菲種豬有限公司、御景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天鵝湖精製米廠等企業實行「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金融機構要加大對龍頭企業的信貸支持,重點解決農產品收購資金困難問題。有關部門要加強對龍頭企業的指導和服務。

4、發展健康養殖業。健康養殖直接關系我縣養殖業長久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轉變養殖觀念,調整養殖模式,做大做強畜牧產業。按照預防為主、關口前移的要求,積極推行健康養殖方式,加強飼料安全管理,從源頭上把好養殖產品質量安全關。加大動物疫病防控投入力度,加強基層獸醫隊伍建設,健全重大動物疫情監測和應急處置機制,建立和完善動物標識及疫病可追溯體系。水產養殖業要推廣優良品種,加強水產養殖品種病害防治,提高健康養殖水平。

四、壯大現代農業的人才隊伍。

培養新型農民,是發展現代農業,實現「穩糧、增收、強基礎、重民生」的動力。建設現代農業,最終要靠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必須發揮農村的人力資源優勢,大幅度增加人力資源開發投入,全面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為推進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的人才智力支持。

1、加強農民素質教育。要抓好農村幼兒教育,提高農村中小學的九年義務教育質量,同時辦好成人教育學校,為農民開展中、短期培訓,把提高農民「應知應會」的知識水平和能力作為素質教育的重點。對於從事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的人員,切實加強農業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知識培訓,提高其實際水平和能力,努力培養和造就新一代知識型農民。

2、轉變農民思想觀念。要樹立和運用大資源、大農業、大食物、大市場和大生態的理念,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要培養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為農業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智力支持。

3、聯合鬆散農民。以行業為類屬、以利益為紐帶,大力發展茶、果、禽等產業合作社,繼續壯大沙湖山養牛、溫泉甜瓜、澤泉生豬、蘇家壋養鴨、蘇家壋土雞等全省農業產業化「雙十雙百雙千」工程項目,鼓勵成立發展前景好,符合本地實際的新合作社。實現千家萬戶的個體化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社會化大市場有機結合,增強對市場的「話語權」,共演現代農業發展「大合唱」。

加快建設現代農業,意義重大,任務艱巨。我們要緊密結合我縣實際,揚長避短。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堅定信心,扎實苦幹,奮力開拓,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動我縣經濟社會平穩較快增長作出新的貢獻。

7. 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工作規律

機械化和高科技結合的集約化大規模農場的運營模式。

8. 如何發展特色現代農業產業

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強農返州業物質技術裝備,健全農業產業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漏仔蔽產率,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國際競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要明確目標、制定規劃、加大投入,集中力量辦好關系全局、影響長遠的大事。為此,要:(1)把發展糧食生產放在現代農業建設的首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2)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科技創新為手段、質量效益為目標,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3)大力推進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4)加強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大規模實施土地整治,增加高產穩產農田比重,推廣節水灌溉,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5)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託、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幹、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6)按照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發展節約型農業、循環農業、生態農業,加戚橡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7)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提高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能力,拓展農業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

9. 農業產業綠色發展是要合理的使用()的投入品

以綠色食品引領農業品牌化,以品牌化帶動農業標准化,以標准化來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促進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實現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推動綠色食品事業持續健康發展。

10. 如何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一是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企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農產品基地建設。版
二是規劃區域化產權業發展。依託農業龍頭企業,建立自屬農產品生產基地,引導標准化種養企業所需農產品,使農業生產區域化發展,規模化種植,產業化經營。
三是實施品牌戰略。要使產品走得出,叫得響,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增加農產品知名度和美譽度。
四是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揮農業經濟發展的橋梁作用。推行「企業+合作社+農戶」、「企業+合作社+基地」的發展模式。使合作組織一頭連著企業,一頭連著農戶。
五是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查。把好農產品生產源頭關,標准化生產,無公害生產。加強農產品檢測,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
六是發展外向型農業經濟。走出狹小的發展空間,走向全國各大城市和地區,發展出口農業。
七是加強政府的引導職能。搭建平台,完善工作機制,激勵機制,科技機制,人才機制,投入機制,環境機制,加強企業與企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溝通。

閱讀全文

與農業產業發展的技術投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