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制葯,生物科技和生命科學是什麼產業
制葯,生物科技和生命科學是什麼產業
生物制葯技術作為一種高新技術,是70年代初伴隨著DNA重組技術和淋巴細胞雜交瘤技術的發明和應用而誕生的。三十多年來,生物制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醫療業、制葯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因此,世界各國都把生物制葯確定為21世紀科技發展的關鍵技術和新興產業。
就業前景
從現今情況看從事生物醫葯產品研究與開發的人才嚴重不足,已成為制約我國生物醫葯產業發展的瓶頸,因此該專業的就業前景非常好,畢業生可從事生物葯物的資源開發、產品研製、生產、技術管理、質量控制等工作。
發展前景
生物制葯專業特色是生物制葯已成為國際和國內增長最快的行業之一,21世紀是生物技術的世紀,生物制葯已成為偵破中國高新技術發展的重點。
在全球金融危機的陰影下,新興國家醫葯市場卻表現得風光這邊獨好,中國作為「金磚四國」之一,生物制葯市場也分外亮麗。國家發展改革委安排新增中央投資4.42億元,支持生物醫葯、生物育種、生物醫學工程高技術產業化專項以及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公共服務條件建設專項的建設。此舉為今後生物制葯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雖然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生物醫葯產業已經有了一個良好的基礎,但是與世界先進國家的生物醫葯產業相比,中國生物醫葯產業還存在不少差距。中國生物醫葯產業的發展從科研到產業化,將是一條艱難的路。從國家到地方各級政府不斷加大力度支持生物醫葯產業的發展。到2020年,中國將基本實現工業化,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制。同時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將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醫療衛生體系。這兩個因素將為生物醫葯產業創造巨大的市場空間和良好的發展環境。
Ⅱ 生物技術領域的發展趨勢有哪些
前,我國生物技術已廣泛用於農業、醫葯、環保、輕化工等重要領域,為生物技術創新和產業化奠定了良好基礎。生物技術與產業已經開始從跟蹤仿製到自主創新的轉變;從實驗室探索到產業化的轉變;從單項技術突破到整體協調發展的轉變。中國生物科技發展中心主任王宏廣說,我國生物技術在讓企業積極參與產業化的同時,還要加強有獨立知識產權成果的創新。努力培養技術、管理人才,建立產品標准化體系,組建相關行業協會,規范市場秩序。??我國生物技術產業通過20多年的發展已經初具規模,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已建立了20多個生物技術園區。目前,涉及現代生物技術的企業約500家,從業人員超過5萬人,其中涉及醫葯生物技術的企業300多家,涉及農業生物技術的企業200多家。??人均壽命從1949年35歲增長到1996年70.8歲生物技術功不可沒??據新華社北京19日電記者楊維漢報道科技部有關負責人近日表示,我國生物技術要積極穩妥地促進產業化,努力使生物技術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正在召開的"新世紀生命科學論壇"上,科技部有關人士介紹,我國將通過生物技術重點領域和關鍵技術的發展,進一步發展生物高科技,培育生物新產業,力爭使生物技術產業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支柱產業之一。??水平在發展中國家領先??據新華社北京19日電記者楊維漢報道經過近20年的發展,我國生物技術總體水平在發展中國家處於領先地位,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我國生物技術基礎研究不斷取得突破,為生物技術創新和產業化奠定了良好基礎。中國作為惟一的發展中國家成員參與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完成了1%測序工作;中國科學家獨立完成了雜交水稻父本9311(秈稻)的基因組序列草圖;在國際上首次定位和克隆了神經性高頻耳聾基因、乳光牙本質Ⅱ型、汗孔角化症等遺傳病的致病基因。醫葯生物技術為提高人民平均壽命和健康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人均壽命從1949年的35歲增長到1996年的70.8歲,生物技術功不可沒。近年來,中國醫葯生物技術發展明顯加快,進入臨床研究的生物醫葯已達150多個,有基因工程干擾素等21種生物技術葯物投入生產.??為農民增收做出了貢獻??我國農業生物技術成就顯著?為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增加農民收入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我國首創的雜交水稻技術已經推廣到20多個國家,累計增產糧食3500多億公斤。我國是世界上第二個有轉基因抗蟲棉花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2002年種植面積占棉花總種植面積的40%,五年來累計為農民增收50多億元。??開發再生清潔能源有功??我國在利用生物技術開發可再生清潔能源方面成就顯著。利用玉米等糧食生產燃料酒精的技術分別在河南、黑龍江已具備了數十萬噸的年生產能力,乙醇汽油已在部分地區推廣試用;日產量20餘噸的生物柴油生產企業2002年在四川問世,填補了我國生物柴油工業化生產的空白。參考資料:/9.html
Ⅲ 中國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前景
植物轉基因技術的概況
本文提要:本文淺顯地介紹了植物轉基因技術的概況和前景。具體包括:人們利用哪些基因改造植物?用什麼裝載這些基因?用植物的哪一部分接受這些基因?用什麼方法使這些基因進入植物細胞?所產生的新植物對人是否安全?
生物技術是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一門新技術,也稱為生物工程,具體包括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和發酵工程。其中的基因工程,又稱為轉基因技術,它將一種生物的遺傳物質片段取出來,再放到另一種生物中去,使後一種生物具備新的性狀。前一種生物改造後一種生物的遺傳物質稱為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一般需要裝到合適的載體上,才能進入後一種生物。前一種生物稱為供體,後一種生物稱為受體。目的基因進入受體而使受體產生新性狀的過程通常稱為轉化。
用於創造植物新類型的轉基因技術,稱為植物轉基因技術,所產生的植物新類型稱為轉基因植物。以下簡要介紹植物轉基因技術的當前概況和前景。
一、目的基因
植物轉基因技術應用的目的基因,分別從微生物、植物、動物甚至人類分離出來,目前國內外已經復制和鑒定的有100種以上。其中最常見的有種子貯藏蛋白基因、抗除草劑基因、抗病毒基因和抗蟲基因等。
種子貯藏蛋白基因中,研究得較深入的有玉米、小麥的醇溶蛋白基因、水稻的谷蛋白基因、馬鈴薯的塊莖蛋白基因等。導入這些基因可望提高某些植物的種子蛋白質含量,或改善蛋白質的氨基酸組成。
抗除草劑基因至少有三類。第一類能改變植物酶對除草劑的敏感性。例如avoA的突變基因,它合成的EPSP酶的脯氨酸被絲氨酸所取代,酶的活力不受影響,但是對非選擇性除草劑草甘膦的結合力只有原來的25%,從而使植物對除草劑表現不敏感。第二類能解除除草劑對植物酶的抑制。例如Bar基因,能合成乙醯轉移酶,解除選擇性除草劑PPT對植物谷氨醯胺酶的抑制,避免植物細胞因為氨的積累而死亡。目前已將這個基因導入小麥、煙草、馬鈴薯、甜菜等作物,其中轉基因馬鈴薯已進行大田試驗並取得良好效果。第三類能補償被除草劑破壞的植物酶。例如經過修飾的EPSP酶基因,所表達的酶大幅度增加,以致草甘膦的濃度不足以破壞植物體內所有的EPSP酶,植物因此免於死亡。目前已將這種修飾過的基因導入煙草和矮牽牛,並產生了抗性。
抗病毒基因主要有這樣幾類。目前主要利用病毒蛋白外殼基因,導入這類基因獲得了抗煙草花葉病毒的番茄,抗黃瓜花葉病毒的煙草和番茄,抗馬鈴薯X或Y病毒的馬鈴薯,抗苜蓿花葉病毒的苜蓿,抗大豆花葉病毒的大豆,抗番木瓜環斑病毒的番木瓜等,其中不少已進入大田試驗。其次,還可利用反義RNA,也就是將病毒基因反向接在強啟動子後面,所產生的大量反義RNA能封閉復制酶的結合位點,阻止病毒繁殖。但是這方面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因為目前表達的反義RNA量還未達到所需要的水平。再其次,是期望利用抗體基因的產物,使病毒的復制酶失效,但是這類工作還處於試驗階段。
抗蟲基因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毒蛋白基因,例如蘇雲金桿菌的Bt基因,它所表達的晶體蛋白對鱗翅目和鞘翅目昆蟲有毒殺作用。毒蛋白在昆蟲消化道內經過蛋白酶激活後造成消化道損傷而導致昆蟲死亡,對其他生物則沒有任何危害。目前已將Bt基因導入煙草、番茄、馬鈴薯、棉花、玉米、大豆等,並取得明顯效果。今後還需要研究如何提高毒蛋白表達量,研究在毒殺害蟲的同時如何保護益蟲等。另一類抗蟲基因是蛋白酶抑制基因,它的產物能幹擾害蟲體內蛋白酶的活性,阻礙對食物的消化而使害蟲致死,殺蟲作用廣泛。這例如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劑基因(CPTI),已導入煙草等作物,並產生抗蟲效果。
植物轉基因技術應用的目的基因,此外還有固氮基因,有抗菌作用的幾丁質酶基因和毒肽基因,與抗鹽鹼關系密切的脯氨酸基因,與雄性不育有關的核酸酶基因,與果實成熟有關的ACC合成酶基因,甚至人類的干擾素基因,生長激素基因等等。雖然目前它們還處於試驗階段,但具有十分誘人的應用前景。
二、載體
用於裝載目的基因的載體,應用最多的是細菌中發現的質粒。它是一種小型環狀DNA,被某種酶切開後能夠裝載具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植物轉基因技術中應用最多的質粒是Ti質粒,它原本具有致瘤作用,但目前已經將它改造。過去認為這種質粒只能進入雙子葉植物細胞;現在發現,在一定實驗條件下它也能進入單子葉植物。
為了便於在受體中檢測到載體的存在,通常需要選用具有特殊遺傳標記的質粒。目前植物轉基因技術常用的遺傳標記有以下幾種。一種是抗生素的抗性基因,例如Cat基因可使植物細胞表現抗氯黴素。另一種是GUS基因,它可使植物細胞在X-gluc底物溶液中顯示藍色。還有一種是熒光素酶基因,可使植物細胞發出藍綠色熒光。
植物轉基因技術還有一些可望利用的潛在質粒。例如Ri質粒,可以誘導植物細胞產生根,這個根的細胞能分化形成植株。又例如酵母人工染色體,能裝載巨大的DNA片段,已用於動物基因工程,可望不久的將來用於植物基因工程。
三、受體
植物轉基因技術往往需要先將目的基因導入受體植物的離體單細胞,然後使單細胞分化發育成為轉基因植株。為什麼呢?這首先是因為高等植物與單細胞的微生物不同,前者是多細胞有機體,弄不好往往只有部分細胞接受目的基因,形成"嵌合體"。其次,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不同,前者具有很強的全能性,在離體條件下容易分化發育成完整的植株。正因為這樣,所以植物轉基因技術一般有必要也有可能和組織培養相結合。作為組織培養的植物材料,多是原生質體或懸浮培養細胞。目前已經利用這種方法在許多植物中得到了轉基因的植株。
四、轉化方法
植物轉基因技術實現轉化的方法很多,但主要有兩種。
一種是農桿菌介導法,又稱為"共培養法"。這種方法是將農桿菌與植物細胞共同培養,用農桿菌含有目的基因的質粒去轉化植物細胞。通常是在含有適量抗生素的培養基上,篩選具有抗生素抗性標記的轉化細胞,然後用特定培養基誘導這些細胞形成植株。這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已獲得轉基因株的植物大多數採用這種方法。
另一種是基因槍法,又稱為"高速微彈法"。這種方法用表面附著DNA分子(含目的基因)的金屬微粒,經過加速裝置,轟擊植物細胞,將DNA直接射入植物帶壁的細胞。這種方法不受受體種類限制,快速簡便,但是設備昂貴。目前這種方法的轉化率已達到8%-10%,還在研究如何進一步提高。
五、轉基因植物
目前國內外已經得到60種以上轉基因植物,其中玉米、大豆、油菜、馬鈴薯、番茄和棉花等,已經大面積種植。1999年世界各地轉基因植物種植面積已達到4000萬公頃。但另一方面,國際上爆發了關於轉基因植物對人體和環境是否安全的爭論。這個爭論同歐盟與美國的貿易戰有關。目前美國已經設立專門機構,規定詳細辦法,對每一項轉基因的田間試驗和成果發放進行逐個的審批。我國農業部也頒發了《農業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實施辦法》,到1999年底為止批准商品化生產的轉基因植物共有六種,包括兩種抗棉鈴蟲的棉花,一種耐儲存的番茄,一種抗黃瓜花葉病毒的番茄,一種甜椒,和一種轉花色的矮牽牛。可以預期,轉基因植物將對世界和我國的農業做出更大的貢獻,為滿足世界和我國人民對生活必需品日益增長的需求,發揮更大的作用。
Ⅳ 中國生物化工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生物化工產業來是生物源技術與化學化工技術相互交錯而成的一個產業,在當今生物技術迅速發展轉化為商品的時代,生物化工產業的發展十分迅猛。世界各國已競相開展生物化工研究開發工作,建立了獨立的政府機構,成立了研究組織,制訂了近期及長遠的發展規劃,並在政策上、資金上給予了大量支持。與此同時,許多大型的化工企業都在投入巨資和龐大的科技力量進行生物化工技術的研究
中國生物化工產業發展也存在著諸多問題,如生產上發酵周期長、分離提純技術落後、產品收率低、產品成本和單耗高,生產廠經濟效益不佳等,更重要的是對生物技術產業缺乏足夠的認識,尤其是對生物化學工程重視不夠。突出問題是:產業化程度低,許多科研成果尚未轉化為生產力;生物化工產品開發周期長、速度慢;生物化工技術及裝備水平還有待於進一步提高;缺少一支強大的生物化工技術企業隊伍;對生物化工產品的開發投資不夠,且投資渠道單一,缺乏應有的經濟支撐。
中投顧問發布的《2009-2012年中國生物化工產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將幫助業界人士、投資者、產業鏈條各環節更准確地把握生物化工行業發展脈動、更深入地梳理相關領域變遷軌跡。
Ⅳ 發展生物技術有什麼重要意義
發展生物技術和生物產業具有重大意義,發展生物經濟正成為許多國家應對金融危版機戰略措施.
生物權技術與產業發展迅速.過去10年,生物技術與醫葯領域的論文佔全球自然科學論文的49%%,一些國家把政府基礎研究經費近一半用於生物與醫葯領域.近年來全球生物產業銷售額幾乎每5年翻一番,增長速度是世界經濟平均增長率的近10倍.事實表明,生物技術引領的新科技革命正在加速形成,生物經濟正在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發展生物經濟已成為應對金融危機的重要措施之一.
我國政府將把生物科技作為未來高技術產業迎頭趕上的重點,作為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作為應對金融危機的重點措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把生物技術作為科技發展的五個戰略重點之一.國家確定的16個重大科技專項中,重大新葯創制、轉基因植物、重大傳染病防治等三個專項與生物技術相關.國家還出台了《生物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
Ⅵ 生物技術行業在我國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我國當前的生物技術在基因工程(或稱遺傳工程、基因重組技術)、細胞工程專、酶工程、發酵工屬程等的現代生物技術發展迅猛。已取得很好的成果。生物技術應用於醫葯產業,用以開發特色新葯或對傳統醫葯進行改良,使醫葯產業發生重大變革,生物制葯也得以迅速發展。生物制葯利用克隆技術和組織培養技術,對DNA進行切割、插入、連接和重組,從而獲得生物醫葯製品。生物葯品是以微生物、寄生蟲、動物毒素、生物組織為起始材料,採用生物學工藝或分離純化技術制備,並以生物學技術和分析技術控制中間產物和成品質量而製成的生物活化制劑,包括菌苗、疫苗、毒素、類毒素、血清、血液製品、免疫制劑、細胞因子、抗原、單克隆抗體及基因工程產品(DNA重組產品、體外診斷試劑)等。這些產品在診斷、預防、控制乃至消滅傳染病,保護人類健康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Ⅶ 寧波市富都生物科技產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怎麼樣
寧波市富都生物科技產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是2018-11-29在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注冊成立的有限版責任公司權(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法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梅山七星路88號1幢401室D區B0004。
寧波市富都生物科技產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30206MA2CL0JW9D,企業法人劉可璟,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寧波市富都生物科技產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生物科技項目投資;生物產業園區規劃、建設、管理;建築工程設計、規劃、管理,建築工程施工;房地產開發;房屋租賃;醫院管理;生物醫學技術的開發、咨詢、轉讓。(未經金融等監管部門批准不得從事吸收存款、融資擔保、代客理財、向社會公眾集(融)資等金融業務)(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寧波市富都生物科技產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Ⅷ 未來我國生物產業將重點發展哪些方面
經過近20年的發展,我國生物技術產業取得了快速發展,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總體水平已經在發展中國家處於領先地位。目前生物技術在我國已廣泛用於農業、醫葯、環保、輕化工等重要領域,對提高人類健康水平、提高農牧業和工業產量與質量,改善環境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000年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產值已經達到200多億元,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已建立了20多個生物技術園區。目前,涉及現代生物技術的企業約500家,從業人員超過5萬人,其中涉及醫葯生物技術的企業300多家,涉及農業生物技術的企業200多家。
一、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中國生物技術已經取得了明顯的進展,突出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生產快速發展,涉足領域不斷擴展。我國生物技術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基因工程制葯產業發展迅猛,1996年,基因工程葯物和疫苗銷售額為2.2億元,1998年增長到7.2億元,2000年達到了22.8億元,平均每年增長79.42%,其中干擾素所佔比重最高,其次為乙肝疫苗、白細胞借素-2。
二是生物技術研發取得重要成果。為加快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我國始終把生物技術列為國家重大科技計劃,政府大幅度增加了研發投入,同時鼓勵國家加大科技投入,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獲得了一批具有知識產權的新基因,新表達系統、生物工程、葯物進入了創制階段,建立了一系列關鍵平台技術,動植物轉基因技術已經成熟,具備了大規模基因測序、生物基因的研究條件;雜交水稻大面積推廣,抗基因的棉花、番茄已經進入了商業化的發展。有數十種基因葯物已經進入了實用性階段。
三是我國已具備了生物技術方面研究開發的良好基礎。目前從事生物技術研究與開發的技術人員有兩萬人,每年還有4500名大學生和研究生畢業,有許多優秀的畢業生出國深造,在生物技術研究與開發方面已經形成了初具規模和有一定競爭力的研究隊伍,進入生物技術,加大科學研究的深度和其他技術的滲透,將形成新的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並推動他們的發展,使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產生質的飛躍。
四是生物技術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由於生物技術前景廣闊,發展潛力巨大。我國從事生物技術產品開發的企業,如雨後春筍,不斷涌現。2000年生物技術公司就超過了200家,同時已有60多家上市公司直接或間接從事生物技術產業,出現了深圳科新、天津泰達等生物基因技術龍頭企業。
二、國際發展現狀與趨勢
目前,我國生物技術產業集中化程度低,沒有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產業。2000年實現產值200多億元,相對於美國2000年的200多億美元的生物技術產業產值差距很大。
全球生物技術行業發展表現出以下特點:
出現一批影響未來的重大技術:人類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幹細胞技術與組織工程、生物信息學、轉基因技術、克隆技術、生物晶元/蛋白晶元/組織晶元、基因治療與細胞治療、反義核酸技術、單抗技術等對現代生命科學及生物技術產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生物技術產業格局從治病為主向治病、保健、提高生活質量的健康產業過渡。
跨國公司平均R&D投入與銷售收入的比例已超過10%,創新型重磅產品不斷涌現,美國最大的生物技術公司2000年銷售收人為24億美元,凈利達6億多美元。
兼並重組愈演愈烈,大企業愈來愈大,協作型競爭已成為當今生物技術產業的主流;1998年以來,世界生物制葯業格局發生了劇烈變化,全球市場排名前五強中四席是重組的結果,二十強的市場集中度高達67.8%;
小型企業走向專業化的道路,在生物制葯行業尤其明顯。如Amgen公司、Genentech公司、Celera公司、Isis公司等分別成為基因工程葯物、大規模基因組測序與生物信息學、反義核酸葯物等領域的典範。
三、我國生物技術產業存在的問題
與國際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相比,我國生物技術行業與國際水平差距明顯。具體表現為:
1.自主知識產權過少,競爭能力有限。
在美洲,生物技術高新企業在創建的時候,在第一期、第二期的融資中(即種子資金期和風險投資期的時候),一般都是技術出資者控制了50%以上的股權,而資本出資方是小股東,這種情況在北美非常普遍。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企業融資的不斷增多,創業者(技術擁有者)才逐漸失去了絕對的控股權,但企業本身卻是一個完整的現代企業機制。目前我國在這個問題上還存在缺陷,直接表現為無形資產在股權結構中都在35%以下。
目前,我國在生物技術產業及產業發展所需的重要儀器、設備、試劑等支撐技術與裝備方面十分落後,主要依靠國外進口。生物技術產業的支撐技術與裝備具有兩大特點,一是涉及多學科、多技術領域的交叉;二是絕大多數生產經營專用儀器、裝備的公司都擁有國際市場,只有佔有國際市場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生存和發展。目前我國尚不具備自主研製和生產並佔有國際市場的能力。
2.投入嚴重不足,研究開發能力非常有限。
生物技術產業是資金密集型產業,是高投入、高風險和高回報的產業,因此,資金短缺是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目前在我國,存在許多貸而不還的現象。缺少完整的信譽系統已成為阻礙中國產業發展的嚴重問題。如何建立完善信譽系統,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在國家加大生產技術投資力度的同時,還要充分利用銀行貸款以及尚待健全的風險資金市場,尋找各種資金渠道。政府應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參與生物技術的研究與開發。
目前,我國企業資本融通渠道只有創業者個人出資;上市公司、民營企業投資;政府的風險投資;國家科技部的中小企業擔保基金;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基金五種。其中上市公司、民營企業的投資因為上面所說的缺乏對無形資產的認識和認可,導致他們常常希望在所投資的企業中依靠他們所提供的有形資本來控股,嚴重地打擊了創業者的積極性。而在全球生物技術最為發達的北美,中小企業資本融通渠道要多得多,他們可以通過創業者個人出資、私募資金、政府中小企業擔保基金(由銀行管理,政府擔保比例從75%—90%以上)、工業研究基金(通過審批後的撥款,如:美國的國立研究院、加拿大的工業科技部)、風險投資、銀行貸款、企業並購(兼並、合作、戰略聯盟)戰略投資、上市融資(IPO)、政府的養老基金投資高新技術企業等渠道融通資金。
3.無序競爭嚴重,導致整體優勢缺乏。
我國目前尚沒有全國性統管生物技術產業研究開發及產業化的組織管理機構,缺乏全局性的戰略部署。目前國家各類科研計劃雖然都在不同程度上注重基礎性創新性研究,但在具體實施和操作過程中,往往傾向於選擇短期能產生效益的研究項目,導致創新的源頭匱乏。更為嚴重的是,各類計劃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與協調,各部門、各地方自成一體、封閉運行,導致科研力量分散,形不成合力,而且造成低水平重復。
4.產業化人才缺乏,研發與產業化脫節。
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同樣離不開人才。由於研究開發人員培養周期長,大量優秀的科研人員滯留在國外,國內缺乏優秀人才,尤其缺少技術兼經營型人才。此外,我國現有生物技術人才偏重於理論研究,產業化人才相對缺乏。在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發展中,常出現實驗室里的科研成果難以產業化,或產業化成本很高而無經濟價值。
5.產業發展的整體環境欠佳。
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整體環境的改善,雖然我國有些地區制定了相關政策,形成了一定的有利於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的環境。但從整體上來說,還亟待改善,亟須建立一種有效的機制,促進科研成果的產業化,特別是需要建立風險投資機制,使之與國家投資相配合。
四、快速發展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的對策思考
1.健全和完善管理體制,建立行業組織管理機構。
發展我國的生物技術產業,必須結合我國具體國情,同時運用政府和市場兩種資源配置的調節手段,盤活我國技術、設備與設施、人才等方面的存量,使各方面的優勢系統有效地集成;必須同時調動國家、地方和企業以及科技人員的內動力和凝聚力;必須下決心解決部門地方條塊分割、低水平重復的頑症。
為此,建議國家適時成立全國性的組織管理機構,對全國生物技術產業及產業發展進行總體規劃和協調指導,從而做到整體協調,避免多頭指揮和政出多門,實現決策、協調和實施系統的統一、簡便和高效。
2.進行戰略布局調整,形成產業聚集區。
國外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的經驗表明,在一些地理、交通、信息、政策等環境較好的地域,容易形成生物技術產業研究開發和產業的「聚集區」。
根據目前我國生物技術產業及產業發展情況,結合現有國家級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可選擇技術力量比較雄厚、投資環境好並已有一定生物技術產業基礎的上海、北京、沈陽等地作為生物技術產業化基地,給予更為優惠的財政和稅收扶持政策。集中力量有選擇地發展3—5個生物技術產業聚集區,發揮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的聚集效應,盡快形成較大的生物技術產業規模。
3. 加大政府投資力度,建立國家生物技術產業重大項目孵化器。
我國科技成果轉化難、轉化率低制約了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影響了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作用的發揮,已成為普遍關注的問題。生物技術產業因其自身的綜合性、多學科特點,生物技術產業轉化更具有特殊性。在目前我國資本市場尚不完善的條件下,孵化器的作用尤為重要。
孵化器的作用是通過與研究開發機構建立廣泛聯系,並有力地引導企業介入,密切生物技術產業上下游的結合,有效地使單一技術的突破盡快孵化為成熟配套的技術和工藝,向產業進行技術轉移和輻射,從而加速具有商業前景的技術和產品盡快形成商品化和產業化。為此,應在已有的工作基礎上,擇優建立數個生物技術產業國家重大項目孵化器,結合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獨特性的生物技術產業重大項目和重大產業工程的實施。
4.大力發展生物技術產業中介組織,協調生物技術企業發展進程。
國外成功經驗表明,中介組織在高技術產業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介組織是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應大力發展從事生物技術產業信息咨詢、技術評估(包括生物安全評估)、專利(特別是國外專利)代理、投融資等方面的中介機構。
我們認為,應盡快組建生物技術產業協會。組建生物技術產業協會有利於信息溝通和協作,有利於規范市場和公平競爭,亦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復,有利於逐步形成社會化發展的格局。協會組成以企業法人和高級主管為主,吸納大學和研究機構的技術、管理、營銷專家參加。政府主管部門可以通過協會進行全局性組織協調工作。積極引導支持有條件的科研機構和企業建立研究開發機構,提高信息採集、技術引進、智力引進、人才培養和國際合作與交流乃至產品出口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