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當今世界航天技術發展趨勢是怎樣
據相關統計,截至2004年12月26日,世界上進行了數十次成功的航天發射。盡管受到2003年一些事故的影響,但2004年仍是世界航天技術發展的重要一年。雖然歐洲的「獵兔犬2號」登陸器於2003年年底在登陸火星時失蹤,日本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也最終宣布失敗,但伴隨著2004年年初美國「勇氣號」和「機遇號」在火星上的成功著陸,以及美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相繼推出了各自新的航天發展計劃,人類對深空的探測再次掀起了熱潮,深空控測技術將會得到長足發展。至於國際空間站、各種用途衛星、地球軌道探測器等航天領域的技術發展則喜憂參半,一方面各種衛星技術仍是航天領域研究的熱點,另一方面,由於2003年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的失事,給國際空間站的建設與維護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另外,美國宣布不再對「哈勃」天文望遠鏡進行維修,也為地球軌道探測器的發展帶了一定的影響。
一、深空探測備受關注
2004年是世界深空探測收獲頗豐的一年,除年初美國的「勇氣號」和「機遇號」相繼登陸火星令人振奮外,其他的一些深空探測計劃也獲得了很大的進展。2004年1月,飛行已久的美國「星塵號」彗星探測器與「懷爾德2號」彗星交會,並在離彗核很近的距離用密度極低的氧化硅氣溶膠首次獲取彗核物質,現正在返回地球的途中,將實現人類首次把除地球的衛星——月球以外的樣本送回地球。2004年3月2日,歐空局發射了其第一個彗星探測器「羅塞塔」,該探測器將於10年後進入「楚留莫夫-格拉西門克」彗星軌道,並向該彗星釋放著陸器,這在人類航天史上也是前所未有。2004年7月1日,世界首個土星專用探測器「卡西尼」終於在飛行了7年後進入了土星軌道,目前已發回了許多寶貴土星圖像,並在12月25日成功向「土衛六」表面釋放「惠更斯」著陸器。2004年8月3日,因天氣原因推遲發射的美國「信使號」水星探測器成功升空,按計劃該探測器將於2011年3月進入環水星軌道。2004年11月15日,歐洲的「智慧1號」月球探測器經過13個月飛行也進入了繞月軌道,從而實現了世界首個聯合使用太陽能電池推進系統和月球引力的空間探測器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此外,2004年世界上幾個主要的航天大國還相繼推出了一系列新的深空探測計劃,進一步將深空探測推向一個新的高潮。
(一) 美國新航天計劃目標宏大
2004年1月14號,美國總統布希在首都華盛頓的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總部發表講話,宣布美國未來的宏大航天發展計劃。該計劃的主要內容包括:2008年前發射無人探測器到月球;2010年前完成國際空間站,屆時服役了30年的太空梭也將退役;2014年前用名為「機組探測飛行器(CEV)」的新型載人飛行器進行載人航天飛行;2020年前重返月球並建立月球基地,以支持載人火星探索。據估算,實現登上火星的目標,至少需要花費5000億~6000億美元,而據美國預算與政策研究中心的執行總監羅伯特.格林斯坦表示,布希的登月和登陸火星計劃成本可能高達10 000億美元。
(二) 歐洲「曙光」計劃不甘示弱
2004年1月13日,雖然「獵兔犬2號」火星登陸器至今下落不明,但是歐洲空間局(歐空局)仍宣布推出了名為「曙光」的征服太空計劃,該計劃擬在2024年首先登陸月球,之後將於2030年造訪火星。該計劃第一階段(2005~2009年)的預算經費高達9億歐元。按照「曙光」計劃,歐空局將有能力在2010年讓其自行研製的探測器漫步火星。目前,歐空局已經就「曙光」計劃的第一階段和工業界達成了合作協議。歐空局計劃於2007年發射一顆小型衛星,以測試如何才能將火星探測器連同火星土壤標本一起順利收回地球,然後在2011~2014年間真正實現將火星岩石標本帶回地球的目標。
(三) 中國「探月工程」計劃秩然有序
2004年2月25日,中國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組織召開了繞月探測工程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宣布我國繞月探測工程從即日起正式進入實施階段。整個探月工程分為「繞」、「落」、「回」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04~2006年,將研製和發射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該衛星將繞月飛行,並將收集的探測數據傳回地面。第二階段為2007~2010年,目標是研製和發射航天器,以軟著陸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進行探測。第三階段為2011~2020年,目標是月球表面巡視探測與采樣返回。該階段將分兩期完成,前期(2011~2015年)主要研製和發射新型軟著陸月球巡視車,後期(2015年後)主要研製和發射小型采樣返回艙、月表鑽岩機、月表采樣器,機器人操作臂等,並將採集的樣本送回地球,同時對著陸區進行考察,為下一步載人登月打下基礎。其中,第一階段工程將投入14億元人民幣,第一顆名為「嫦娥一號」的衛星已於2004年完成樣機設計,計劃於2006年發射升空。
此外,在努力實現月球探測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工作的基礎上,我國還將積極開展火星及其他行星探測器的可行性和方案論證,並參與國際合作,以在深空探測方面有更大的進展。
(四) 俄羅斯深空探測計劃欲重振雄風
俄羅斯聯邦航天署署長佩爾米諾夫2004年10月上旬表示,俄羅斯計劃在2009年向火星衛星「福布斯」(火衛一)發射無人探測器「福布斯-土壤」,以探測火星的土壤成分。據俄拉沃奇金科研生產聯合體總裁普奇哈澤介紹,目前該聯合體已設計出「福布斯-土壤」無人探測器草圖並已開始進行相關試驗。
據俄羅斯國際文傳電訊社報道,俄羅斯航天局副局長尼古拉.莫伊瑟夫在2004年11月8日接受采訪時表示,俄羅斯將在2020~2025年期間在月球上建立首座自動化基地。為配合有關計劃的實施,俄羅斯目前正在加緊研製新一代宇宙飛船「三桅帆船」和載人軌道平台。預計第一艘「三桅帆船」型宇宙飛船將在2012年發射升空。
(五) 印度無人探月計劃開始啟動
2004年9月11日,印度一位官方發言人表示,印度內閣已批准印度在2008年以前進行無人月球探測計劃。印度的第一個月球探測器名為「Chandrayaan-I」,計劃於2008年由極地衛星運載火箭(PSLV)將其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隨後將由一個雙推進劑系統把它從轉移軌道送入月球軌道。據估計,印度的第一個無人月球探測計劃約需8300萬美元。
(六) 日本深空探測計劃舉步為艱
2003年日本的深空探測計劃受到了很大的挫折,2003年12月該國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因故障失去了進入預定軌道的最後機會。月球探測方面,日本原計劃於2004年8月發射的「月亮A號」探測器因技術和資金困難而變更了發射日期,新日期至今仍未確定。2004年8月11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向文部科學省宇宙開發委員會報告說,預定2006年發射月球探測衛星「月神A號」計劃也難以實施,衛星3年內升空可能性不大,而且如果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也可能中止該計劃。此外,2003年日本航天局還准備實施另外一顆月球探測器「月神2號」的試驗計劃,由於得不到必要的財政支持也被迫取消。
雖然存在種種困難,日本研究人員仍計劃研製能探測火星大氣的小型衛星,並將其裝入俄羅斯計劃於2009年發射的火星探測器中,共同對火星進行考察。
二、世界衛星技術穩步發展
截至2004年12月26號已經完成的航天發射中,世界各地共將50多顆通信、軍事、地球軌道探測等類型的衛星送至太空。其中航天大國美國發射次數和衛星數量最多,俄羅斯、中國等國家緊隨其後。從2004年世界衛星事業的發展情況看,商用通信衛星仍是重點,隨著世界對移動通信、數字電視、互聯網等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通信衛星發射也呈增長之勢。在軍事衛星方面,由於世界反恐形勢日益緊張,以及應對可能發生的地區沖突,世界各大國都在加強其空間軍事力量,各種軍用衛星技術的研究也成為了重點。其中,美國在進一步完善了其GPS系統的同時,增加了導彈告警和其他秘密偵察衛星。俄羅斯也在改進其「格洛納斯」系統的同時,不斷加強其衛星偵察能力。在科學研究方面,中國2004年發射升空的10顆衛星中多數是用於對地觀測的科學實驗衛星,為世界和平利用衛星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 民用通信衛星仍是重點
2004年,通信衛星仍占據了民用衛星的主要市場。美國通信公司的AMC10、AMC11、AMC15和AMC16通信衛星,將提供電視、廣播、互聯網和寬頻等服務;由美國勞拉空間系統公司製造「電星18」、「電星14」和DIRECTV 7S通信衛星,其中前兩顆分別為亞太地區、美洲和北大西洋地區提供民用通信服務,而DIRECTV 7S則將為美國提供娛樂節目和本地信道服務。俄羅斯發射了「快船」AM-11和「快船」AM-1兩顆民用通信衛星,它們將用於數字電視、電視電話和視頻會議等服務。在法國發射升空的加拿大通信衛星公司「阿尼克-F2」通信衛星是迄今為止人類製造和發射的最大通信衛星。國際通信衛星組織發射了採用等離子推進系統進行軌道位置保持的「國際星10-02」通信衛星。為日本提供商業無線電通信服務的「超級鳥6號」通信衛星和日韓共用的首顆移動廣播衛星MBSAT都在美國發射升空。歐洲的W3A通信衛星將為歐洲和非洲用戶提供商業通信、互聯網及電視轉播服務。西班牙的「亞馬遜1」通信衛星,它將為南美洲、北美洲以及西班牙在內的歐洲西南部地區用戶提供電視廣播、電話、VSAT、數據傳輸、網際網路連接等多種通信服務。印度發射了世界上首顆專門用做教育用途的EDUSAT衛星,也是該國發射的最重的一顆衛星,它將為遠程教育提供通信服務。
(二) 軍事衛星不斷加強
2004軍事衛星仍主要集中在美國和俄羅斯兩個航天大國,兩國除分別完善其GPS和「格洛納斯」導航衛星系統外,還發射了多顆秘密軍事衛星。美國發射了GPS 2R-11、GPS 2R-12、GPS2R-13 3顆GPS衛星,NRO秘密偵察衛星,以及用於導彈告警的DSP 22衛星。俄羅斯共發射了7顆軍用衛星,其中包括3顆「宇宙」系列秘密軍用衛星和3顆「格洛納斯」導航衛星,以及一顆用於俄羅斯軍事演習的秘密軍事衛星。
軍事衛星另一重要領域軍用小衛星技術也得到各國的關注。美國國防部相繼推出了「微型衛星動能殺傷有效載荷(MKKP)」和「實驗衛星系列(XSS)」兩個微型衛星計劃;由英國國防部和英國國家航天中心共同出資研製的「戰術光學衛星」將於2005年上半年發射升空。
(三) 「先兆」地球觀測衛星成功發射
2004年7月15日,美國最新的地球觀測系統(EOS)衛星「先兆」被成功送入700公里高的預定軌道。「先兆」是為NASA建造的第二顆地球觀測系統衛星,設計壽命為6年,其主要任務是了研究大氣成分,測定污染物的移動和平流層臭氧的恢復情況以及對氣候變化的影響。該衛星與已經發射升空的「陸地」衛星及「水」衛星等一起組成了美國的地球觀測系統。
(四) 中國衛星技術蓬勃發展
2004年是中國航天史上創紀錄的一年,全年分別在酒泉、西昌、太原三大發射場進行了8次發射,共把10顆衛星送入太空,它們分別為:試驗衛星1號、納星1號、探測2號、第19顆和第20顆返回式衛星、實踐6號A和實踐6號B、風雲2號氣象衛星C星、資源2號衛星、試驗衛星2號。其中,「探測2號」衛星的發射升空標志著我國實施的「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取得圓滿成功。該衛星將與2003年發射的「探測1號」一起,與歐洲空間局「磁層探測計劃」的4顆衛星聯合布網,將實現人類歷史上首次對地球空間的6點立體探測。試驗衛星1號、2號和納星1號3顆小衛星的成功發射升空說明中國航天技術在小衛星研製領域又取得新的進展。我國首顆電視直播衛星鑫諾2號的研製工作也進展順利,並計劃於2005年5月發射升空。該衛星將大大促進中國衛星業的發展,並推動國內衛星電視直播產業的形成和發展。2004年10月9日,我國和歐盟正式簽署了歐洲民用衛星導航「伽利略」計劃的技術合作協議,中國將出資2億歐元,並承擔部分衛星的發射任務,對該系統有20%的擁有權和100%的使用權,這將對我國衛星導航事業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2004年12月14日,世界最大的小衛星研製試驗基地——小衛星及其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北京航天城落成,其設計能力為年產6~8顆衛星,該中心的成立將大大促進我國小衛星及微小衛星技術的發展。
中國國家航天局局長孫來燕表示,我國衛星技術未來發展的重點是建立長期穩定運行的對地觀測體系,分階段實現對中國周邊地區乃至全球陸地、大氣、海洋的立體觀測和動態監測。
三、國際空間站艱難維護
(一) 俄羅斯成為維護國際空間站的主力
由於2003年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的失事,美國的太空梭停飛,俄羅斯成為唯一能向國際空間站運送宇航員和貨物的國家,致使國際空間站的維護產生了一定的困難。2004年,俄羅斯共向國際空間站進行了6次發射,其中「奮進號」飛船向空間站運送了4次貨物,「聯盟號」飛船進行兩次載人飛行,俄羅斯無疑已成為了國際空間站維護的主角。另外,布希於2004年提出2010年完成國際空間站美國承擔的建造任務後,美國將退出空間站的項目,這也給國際空間站未來的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
(二) 國際空間站科學研究成果顯著
由於運力的不足,2004年國際空間站的宇航員克服食物和飲用水短缺等困難,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2004年4月30日返回的國際空間站第8次長期考察,該考察組的卡列里和福阿萊在太空軌道上進行了20多項長期實驗。為准備未來進行火星載人飛行,他們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了人體模型試驗,測試長期火星載人飛行過程中,太空輻射對人體器官的影響等。2004年10月14日,國際空間站第9次長期考察返回,宇航員帕達爾卡和芬克成功地進行了4次太空行走。前兩次成功地將4個大型陀螺儀中的一個恢復供電,使重達200噸的國際空間站能夠在飛行中保持穩定,並將太陽能電池板對准太陽。第三次是在「曙光號」功能艙外安裝由數個激光反射器組成的激光系統。第4次出艙的主要任務則是在「星辰號」服務艙外安裝3個天線。此外,他們還在空間站上進行了約40次科學實驗,帶回了國際空間站內的一些實驗數據和材料,其中包括其培育的第二代太空豌豆種子。另外,由焦立中和沙里波夫組成的第十次長期考察團將在空間站工作196天,在此期間他們將進行大量科學試驗,其中包括艾滋病疫苗效果觀察等。他們將於2005年1月和3月分別進行兩次太空行走,並為迎接明年恢復飛行的美國太空梭再次飛抵國際空間站做准備工作。
四、地球軌道探測器喜憂參半
(一) 「哈勃」太空望遠鏡將終結使命
「哈勃」太空望遠鏡無疑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太空觀測設備,它經過了4次維修,已在太空服務了14年之久。由於2004年年初美國對其航天計劃進行了調整,宣布將不再對「哈勃」天文望遠鏡進行維修,使得這一為人類天文事業作出重大貢獻的望遠鏡將不得不於2007~2008年間退出歷史舞台。這件事引起了世界各方面的爭論,無論如何,在新的設備發射升空以前,這一重要探測設備的退役無疑將給人類對宇宙的探測帶來一定的損失。
(二) 新型太空望遠鏡「詹姆斯.韋伯」仍在研製之中
1996年,美國正式開始了將取代「哈勃」的新一代太空望遠鏡「詹姆斯·韋伯」的研製工作。「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預計造價8.2億美元,設計壽命為5~10年,它將於2011年8月發射升空。該望遠鏡將攜帶一台紅外攝像機、一台近紅外光譜攝制儀以及一台組合式中紅外攝像機與光譜攝制儀,將被發射到距地球150萬公里的高空。由於距離地球太遠,無法派人進行維修,因而其設計製造要求極高。
(三) 「引力探測B」升空引人關注
2004年4月20日,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斯坦福大學聯合研製,耗時45年,耗資7億多美元的「引力探測B」終於被送入預定的太空軌道,抵達預定工作位置後,還需要2個月的時間進行准備,然後開始長達16個月的測量。這次成功發射意味著美國驗證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長達45年的夢想終於變成了現實。「引力探測B」是NASA執行的純研究項目之一,旨在通過測量地球引起的時空彎曲和地球旋轉引起的時空扭曲以驗證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該探測器將幫助科學家更好地了解宇宙的基本結構,以及更清晰地認識物質世界和相對論間的關系。
(四) 「雨燕」伽馬射線探測器升空
2004年11月20日,耗資2.5億美元,由美國航空航天局和義大利、英國的航天部門聯合發起研製的「雨燕」伽馬射線探測器經多次推遲後終於成功發射升空。該探測器僅重1470千克,配有三台望遠鏡,能夠在捕捉到伽馬風暴後的最短時間內進行暴源和余輝的多波段觀測。據稱「雨燕」是有史以來旋轉速度最快的太空科學探測器,可以完成探究伽馬風暴的起源、甄別伽馬風暴的類別、研究伽馬風暴的演化等任務,從而為揭開宇宙中黑洞形成之迷搜索進一步的證據。
五、2005年深空探測仍是熱點
由於2004年美國「勇氣號」和「機遇號」探測器成功登陸火星,深空探測仍將成為2005年世界航天技術研究的熱點。2005年1月8日,日本宣布新的太空計劃,其核心內容是在月球表面建立無人太空基地,以及在比月球更遠的地方建立「深層空間站」等。1月12日,美國成功發射了「深入撞擊號」探測器,該探測器將在幾個月的飛行後,於7月4日抵達「坦普爾1號」彗星。屆時,它將釋放一個小型撞擊艙以時速37000公里撞擊彗核,同時利用觀測艙記錄下碰撞的全過程並對飛散出的各種物質進行詳細分析。1月14日,歐空局的「惠更斯」著陸器成功登陸「土衛六」,並開始向母船「卡西尼」發送數據。5月12號,美國「發現號」太空梭將開始執行自2003年「哥倫比亞號」失事後的首次飛行任務。8月10日,美國航空航天局將發射旨在尋求火星是否有水的證據的火星偵察探測器。10月26日,歐洲將發射「金星快船」探測器,執行地球近鄰金星的無人探測任務。中國也將在2005年下半年發射「神舟六號」載人飛船。
網上復制的,寫論文時請慎重!!!!!!!!!
2. 人造衛星的未來發展趨勢
我覺得未來的衛星會用到軍事方面和探索。
3. 衛星定位的發展趨勢
GPS今後的發展趨勢將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衛星系統的更新與多個衛星定內位系統共存,將明容顯改善衛星導航定位的精度和可靠性。
● 雙頻高精度測地型接收機將繼續高度壟斷在幾個技術領先的GPS廠家手中,美國將繼續保持其絕對優勢。
● 單頻測地型接收機和導航接收機OEM板產業將擴散到世界各地,雖是低檔次的GPS產品 ,但用途廣、用戶多、市場大。美國把GPS單頻OEM板的生產技術轉讓出口,因而推動了世界各地企業投資GPS OEM的生產。
● 陸地導航定位產品將成為發展最快的GPS產業。
● 21世紀後定位系統將向著多系統相互競爭與補充的方向發展。
4. 近代中國衛星的發展
中國衛星直播廣播電視現狀及未來發展前景展望文/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無線電台管理局李楠摘要:本文介紹了我國衛星直播廣播電視的發展現狀及優勢特...
5. 如何看待通信衛星行業的現狀和前景
近年來,我國衛星通信技術得到了長足發展,並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進一步夯實了我國航內天信息的基礎。衛星容通信產業迅猛崛起,帶動了衛星通信設備進步。
據《中國衛星通信設備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全球衛星產業產值逐年增長,從2009年的1610億美元穩定升至2014年的2030億美元,其中美國占據了很大部分。
從全球衛星通信產業來看,我國還有不小差距。目前,美國仍牢牢占據著龍頭地位,其衛星產業公司的產品在全球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及影響力。
在衛星通信產業蓬勃發展的同時,衛星通信設備將顯著受益,相關產品也將隨之走出國門。不過,我國衛星通信應用起步較晚,衛星通信設備在人才、技術等方面還有很大提升空間。隨著產品升級迭代,我國衛星通信設備必然會取得較大進步,助力衛星通信產業做大做強。
6. 衛星導航的發展趨勢
是實現全球連續、實時、高精度導航,降低用戶設備價格,建立導航與通信、海空交通管制、授時、搜索營救、大地測量及氣象服務等多用途的綜合衛星系統。
12月12日,在2012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任務團隊摘得「創新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頒獎詞中有這樣一句話,「2012年11月,北斗16顆衛星成功發射,隨著北斗明年即將投入商用,中國不僅擺脫對GPS的依賴,北斗也將衍生出驚人的衛星定位產業。」這句話透露出北斗衛星導航即將商用這塊「大蛋糕」所蘊含的巨大的投資機會。
政策催動千億產值
資料顯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自行研製的全球衛星定位與通信系統(CNSS),是繼美全球定位系統(GPS)和俄羅斯GLONASS之後第三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
該導航系統由空間端、地面端和用戶端組成,現已初步具備區域導航、定位和授時能力。
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部印發的《導航與位置服務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指出:「十二五」末,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要形成1000億元以上的規模,初步建立5個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培育30家創新型企業,形成10個左右的示範和試驗應用。
《規劃》中還提到,要面向培育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和構建國家定位導航授時體系的重大需求,與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建設協同攻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拓寬導航與位置服務應用領域;促進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應用與產業化,完善自主的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鏈;形成自主可控的導航與位置服務能力,全面提升我國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此外,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也已被列為《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16項重大科技專項之一。
據中國衛星[2.50%資金研報]導航定位協會做出的預測,到2015年,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的產值將超過2250億元;至2020年,中國將建成北斗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屆時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產業的用戶規模將成為世界第一,產業年產值將超過4000億元,其中20%的貢獻來自出口收入。
將在國內打破GPS的壟斷
長期以來,我國在導航領域的關鍵技術與產量上均落後,使GPS在我國幾乎處於壟斷地位。數據顯示,GPS國內市場份額超過95%,在電力傳輸、通信、金融等領域,嚴重依賴GPS提供的精準時間。
據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咨詢中心統計,截至2011年年底,我國「北斗一號」終端社會持有量為10萬余套,參與北斗終端研發或銷售的企業數量僅為為50~60家,年產值為3億~4億元左右;而GPS導航終端2011年的總銷售量突破4500萬台,產值接近700億元,參與企業超過6800家。
「雖然目前GPS仍占據國內導航市場的壟斷地位,但今後,北斗導航有著巨大的替代需求和市場空間」,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通信行業分析師向記者表示,由於北斗衛星導航系我國自行研發,一定會得到政府的強力支持。
「首先是安全性考慮,政府或央企將會優先採購北斗產品;此外,政府也會通過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相關政策等大力支持北斗產業的發展。」他指出,北斗一定將成為與全球定位系統(GPS)相抗衡的衛星導航系統。
中科院院士楊元喜則更樂觀。2012年5月,他在廣州市科普大講壇公開表示,未來北斗的目標是實現80%的中國市場佔有率,並力爭20%的全球市場。
楊元喜還指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對全世界導航的精度、穩定性、可靠性的貢獻率可達到23.6%。與GPS相比,北斗的首次定位速度和授時精度都表現出比GPS更好的優越性。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結網完成後,系統用戶定位,電文通信和位置報告只需要幾秒鍾,而GPS首次定位卻需要1~3分鍾。
利好上下游
多家公司
上述通信行業分析師向記者表示,在北斗衛星導航產業投資標的的選擇上,可遵循兩條投資思路:一是產業鏈上游的衛星導航系統建設,即北斗衛星製造、衛星晶元及衛星運營與系統集成;二是產業鏈的下游,即北斗衛星導航面向大眾消費者的導航設備,包括手持、車載導航儀以及相關的應用軟體。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官方網站顯示,根據系統建設總體規劃,到2020年左右,其將建成覆蓋全球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屆時,空間段包括5顆靜止軌道衛星和30顆非靜止軌道衛星,地面段包括主控站、注入站和監測站等若干個地面站,用戶段包括北斗用戶終端以及與其他衛星導航系統兼容的終端。
按照計劃,未來還將有19顆北斗衛星發射,以及若乾地面基站及相應設備的建設,這對於服務北斗的零件、設備供應商以及運營商而言是一個絕佳的機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A股市場上,與北斗衛星導航上游產業鏈密切相關的公司包括國騰電子[7.31%資金研報](300101)、北斗星通[1.63%資金研報](002151)、中國衛星(600118)等。
其中,國騰電子主要從事北斗衛星導航關鍵元器件的生產、北斗系統運營以及部分軍用導航設備終端的生產。而北斗星通、中國衛星主要涉及北斗導航的系統集成以及運營服務。
北斗的下游產業則是車載及手持導航定位設備,其中尤以車載導航設備消費者最為熟知。數據現實,截止到2012年6月底,我國汽車保有量已達1.14億輛,預計到2020年將超過2億輛。汽車的普及和未來持續穩步增長的趨勢,給車載定位市場帶來無限商機。
中新社西昌4月10日電 (記者 陶社蘭)中國第八顆北斗導航衛星10日4時47分發射成功。這次發射標志著北斗區域衛星導航系統的基本系統建成,在中國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標志著北斗系統建設和應用步入新的發展階段,對中國衛星導航事業發展影響深遠。 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接受中新社訪問時介紹說,第八顆北斗導航衛星是一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是北斗導航系統組網衛星的第一次發射,也是中國「十二五」期間的首次航天發射。這顆衛星將與此前發射的北斗導航系統多顆衛星構成基本系統(由GEO和IGSO衛星組成),經過一段時間的在軌驗證和系統聯調後,將具備向中國大部分地區提供初始服務條件。
據知,中國正在積極實施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建設工作,其目標是:建成獨立自主、開放兼容、技術先進、穩定可靠的覆蓋全球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促進衛星導航產業鏈形成,形成完善的國家衛星導航應用產業支撐、推廣和保障體系,推動衛星導航在國民經濟和社會各行業的廣泛應用。
冉承其說,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按照「質量、安全、應用、效益」的總要求,堅持「自主、開放、兼容、漸進」的發展原則,按照「三步走」發展戰略,穩步推進。
第一步,2003年建成北斗導航試驗系統,該系統由3顆地球同步靜止軌道衛星和地面系統組成,投資少、見效快,具有開機定位快速、支持位置報告和信息交換等特點,可為中國及周邊地區的中、低動態用戶提供定位、短報文通信和授時服務,已應用於水利、漁業、交通、救援等國民經濟領域,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
第二步,2012年左右,將建成由十餘顆衛星組成的北斗區域衛星導航系統,具備覆蓋亞太地區的服務能力,採用無源定位體制,具有定位、導航、授時以及短報文通信功能。
第三步,2020年左右,建成由30餘顆衛星組成,覆蓋全球的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系統性能達到同期國際先進水平。
他並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將提供高質量的衛星導航服務,包括開放和授權兩種服務類型。開放服務將面向大眾用戶免費提供高可靠性的定位、測速和授時服務,定位精度10米,測速精度0.2米/ 秒,授時精度10納秒;授權服務面向專業用戶提供更高精度的定位、測速、授時、短報文通信、差分服務以及系統完好性信息服務。
「根據系統建設計劃,今明兩年中國將陸續發射多顆北斗導航衛星,完成北斗區域衛星導航系統建設。同時,將推廣衛星導航在各行業的廣泛應用,特別是建立和完善中國衛星導航產業支撐、保障與推廣體系,促進衛星導航產業的發展,促進衛星導航在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領域的廣泛應用。」冉承其說。
冉承其強調,為使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更好地為全球服務,推動世界衛星導航系統的發展,中國願與世界各衛星導航系統開展合作與交流,積極探討在導航標准制定、科學研究、應用發展、兼容與互操作和系統完好性等方面的合作。
7. 國內GPS導航重點企業有哪幾家衛星導航技術的發展趨勢
2008年被人們稱為中國的「3G元年」。眾所周知,目前在國內通信領域,最火的就是試運行的TD-SCDMA——3G標准。作為新一代的通信技術,3G帶給人們非常多的期許。3G牌照的全面發放,也成了人們共同關注的焦點。其實在國內的GPS導航領域也在經歷著一場蛻變,第三代PND類導航產品的應運而生,已經把人們帶進了全新的導航時代。
衛星導航應用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將成為「十一五」發展的亮點。在「十一五」期間,衛星導航在其它領域如航空、海路、鐵路、建築、電信、電力等方面的應用都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衛星導航技術的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是衛星導航的多系統並存,使系統可用性得以提高,應用領域將更廣闊;二是多元組合導航技術正在得到推廣應用,主要有GPS與移動通信基站定位、陀螺、航位推算技術等的組合應用;三是衛星導航與無線通信等其它高技術相結合,如GPS接收機嵌入到蜂窩電話、攜帶型PC、PDA和手錶等通信、安全和消費類電子產品中,從根本上促進了IT技術的整體發展。
中國GPS導航系統市場的發展潛力非常巨大,在未來的數年內,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車載GPS市場,2006-2009年中國汽車GPS導航系統市場年增長率將超過50%,由於導航衛星、車載導航設備商業化應用環境以及衛星導航應用標準的成熟,車載導航系統將被消費者更加廣泛地接受,產品價格也會逐步下降,市場規模將不斷擴大。
8. 簡述中國北斗發展現狀和趨勢
北斗系統已成為中國實施改革開放40年來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2018年底,專北斗系統已經面向「屬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開通服務,到2020年服務范圍將覆蓋全球,2035年前還將建設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綜合時空體系。
我國北斗導航系統發展起步較晚,近年來發展呈加快布局趨勢。北斗產業目前在國內導航市場佔比不高,但產業發展空間較大。根據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的預測,到 2020 年,中國將建成服務全球的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屆時用戶規模有望達到世界第一,年產值將超過 4000 億元,導航定位終端社會總持有量超過 10 億台。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北斗導航行業重點企業發展分析及投資前景報告》。
9. 中國衛星北斗導航產業前景如何
2018年5月23日至25日,第九屆中國衛星導航年會在哈爾濱拉開帷幕,中海達、華大北斗等一批國內企業先後發布了自主研發的北斗晶元產品。
過去數年,缺「芯」是國內衛星導航產業的痛點。如今,隨著一批自主研發的北斗晶元進入市場,我國衛星導航產業缺「芯」困局呈現「散點突破」的態勢。北斗晶元研製已實現設計與封裝,實現中國人的獨立自主。這與國內北斗企業長年堅持自主研發路線分不開。
據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近日發布的《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下稱《白皮書》),2017 年,圍繞與信息產業、汽車電子、移動通信、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產業交叉點的協同創新越來越受到關注和推崇。「北斗+」催生出越來越多的應用新模式,產業融合趨勢愈加明朗。穿戴式設備、新零售、無人駕駛、綜合安防和智慧城市建設等應用領域,市場潛力巨大。
北斗系統對待 GPS 等其它導航系統的邏輯是「兼容」和「自主可控」。一方面,北斗系統不排斥 GPS,探索與GPS等其它導航系統的兼容和互相操作,以增加定位精度和服務質量;另一方面,中國需要獨立自主掌握衛星導航技術。
一批高精度北斗晶元近日在哈爾濱的集中亮相,是我國北斗產業自主研發前進的又一步。此前的標志性事件是,2017年9月,華大北斗所研發的全球首個支持新一代北斗三號信號體制的多系統多頻高精度SoC導航定位晶元正式發布。
另一值得關注的事件是,泰斗微電子近日獲得廣東國民凱得創投領投的C+輪融資,總融資額超過1億人民幣,該企業是摩拜單車定位導航晶元的最大供應商。
晶元、板塊、核心器件的研製是上游的重要環節,也是關涉北斗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環節。僅在哈爾濱的會場上,就有中海達、北斗星通、西安希德、華大北斗等企業發布或展示自主研發的北斗晶元,華大北斗還發布了「北斗晶元開發平台」。
《白皮書》顯示,截至 2017 年底,我國衛星導航專利申請累計總量已突破 5 萬件, 首次躍居全球第一位。另據國家導航系統辦公室數據,國產北斗晶元累計銷量突破5000萬片,高精度OEM板和接收機天線已分別占國內市場份額30%和90%。
但這並不代表中國已經趕超國際強手。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當前,國產北斗晶元已實現規模化應用,工藝由0.35微米提升到28納米,最低單片價格僅6元人民幣。被視為產業鏈關鍵的設計環節,以及封裝技術,國內企業已實現完全自主化;但另一方面,集成應用能力、圍繞核心晶元的技術研發和設備製造,依然是國內北斗企業的短板。
高端晶元的製作工藝,中國很快會趕上。國內北斗晶元行業的發展,不大可能出現「卡脖子」問題。現在要解決兩個關鍵問題,一是製作晶元的光刻機技術,二是高密度、高解析度晶片的材料問題。
當前,不像國外有高通、英特爾、三星等行業巨頭,國內導航晶元研發企業呈現多而散的格局。此外,晶元行業投資大、周期長、風險高的特點也決定了很難依靠一兩家企業做大做強。
多名業內人士指出,當前國產北斗導航定位晶元產業發展模式較為封閉,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業自身資源、研發投入和人才水平等因素限制,很難以一己之力推動晶元核心技術水平的快速提升。
既然一家做不了,那就放開大家一起做。「北斗晶元開放平台」這樣的產品正體現了這樣的邏輯。
10. GPS發展趨勢
GPS的應用已十分廣泛,而且越來越廣泛,差不多涉及到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尤其是近幾年來其向消費市場的發展的強勁勢頭表時,以GPS位代表的衛星導航應用產品,由於他能很容易地提供位置、速度和時間信息,所以會很快成為現代信息社會的重要信息來源,成為信息時代的國家基礎設施之一,由於他功能強大、使用方便、價格合適,所以能很好的與其他系統結合,形成大量的新應用、新產品,迅速的進入我們日常工作、學習、生活和娛樂中,它的發展具有如下特點:
GPS應用產品產業是當前國際上八大無線產業之一;
GPS也是目前世界上發展的最快的三大信息產業之一;
GPS與GSM和CDMA的結合已成為全球通信導航界的熱點;
20世紀90年代是GPS大顯身手、壟斷全還應和形成新型國際產業的10年。21世紀頭10年在以GPS為代表的衛星導航產業中仍將由美國占據主導地位。但歐洲、日本、中國和俄羅斯會在這一巨大市場中扮演重要角色。未年10年全還應衛星導航產業發展的總趨勢預測如下:
衛星導航手段在多數國家和地區可能成為代替傳統導航、定位和定時的唯一手段。在海陸空田四大領域中,凡是需要動態或靜態定位、定姿、定時和導航信息的地方都會採用衛星導航信息。
天基衛星信息導航系統及其增加系統將成為全還應信息社會的重要基礎設施,美國GPS壟斷全還應的局面有可能被打破,未來10年可能成為GNSS的10年。
各國衛星導航系統在民用領域的相互兼容將成為國際大趨勢。
陸上車輛導航將成功驅動衛星導航產業迅猛發展的強勁動力。
民用的效益遠比軍用的大,應用面寬廣得多,真正做到製造產業化和消費大眾化,達到物盡其用;衛星導航技術與通信、遙感和大眾消費產品的相互融合將會創造出許多新產品和新服務,開拓出一個商機無限的市場。在未來五年裡,將有高達百分之八十多的車輛裝上GPS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