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國運輸業發展的現狀
現狀分析:
(一)制度障礙尚未完全消除甩掛運輸的發展曾經受到管理制度的嚴重製約,為此,交通運輸部、國家發改委等五部委《關於促進甩掛運輸發展的通知》(交運發(2009)808號)對制約甩掛運輸發展的具體制度進行了改革。一是半掛車牌證管理問題。《通知》規定:「完善掛車證件攜帶、保管與交接管理,掛車道路運輸證和機動車行駛證應隨車流轉。」在制度上允許牽引車與半掛車自由組合(突破企業和行政區域的界限),為甩掛運輸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二是半掛車車輛檢測問題。《通知》規定:「減少掛車檢驗次數」。由於掛車行駛里程低且本身不具備動力,將半掛車的檢測制度區別於牽引車,減少掛車檢驗次數,更加符合實際情況,降低了運輸生產時間的損耗。三是海關監管問題。《通知》規定:「經海關同意,牽引車與掛車可以分離,提高牽引車周轉效率。」從而打破了原來將牽扯車、半掛車、集裝箱視為一體化組合進行監管的困境,使得牽引車在報關檢驗的等待時間里,能夠與掛車分離並獨立運轉,提高了運輸生產效率。四是通行費問題。《通知》規定:「對道路運輸經營者所擁有的汽車列車應按照一車一掛的標准征費,對超出牽引車數量的其餘掛車不再征費。」減輕了企業負擔,降低了物流成本。五是半掛車保險問題。《通知》將半掛車定位為『可移動的集裝箱』,為明確半掛車不單獨繳納保險費,不獨立承擔風險責任創造了前提條件。
但是,由於各地貫徹落實的情況不同,原有的制度障礙仍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作用,制約了甩掛運輸的發展。
(二)運輸組織化程度不高我國道路貨運業經營主體呈現明顯的「小、散、弱」特點。全國道路貨運業戶中,個體運輸業戶佔90%左右,平均擁有車輛數僅為1.5輛,10輛貨車以下的業戶比例高達91.6%,道路運輸業缺乏引領行業規模化、網路化經營的骨幹龍頭貨運企業。這種「散兵游勇」狀態不利於甩掛運輸的發展:一是使甩掛運輸無法得到充足而穩定的貨源保證。甩掛運輸最基本的條件是要保證兩頭有貨,線路流量相對平衡,如果僅憑臨時客戶,貨源無法組織,採用甩掛運輸既困難又不經濟。二是增加運輸組織的難度和復雜性。甩掛運輸經常需要不同牽引車和掛車的頻繁組合,散兵游勇的狀態會使牽引車和掛車之間的配合出現各種間歇,增加管理成本,影響整體效率。三是形成不利於甩掛運輸發展的外部環境。組織化程度過低容易引發壓低運費、超載超限等惡性競爭現象,形成不利於甩掛運輸發展的外部環境。
(三)貨運站場難以滿足需求貨運站場是甩掛運輸組織的中心,是甩掛運輸賴以生存的基礎。甩掛運輸對道路貨運站場的數量、布局和服務功能都有較高的要求,我國的貨運站場現狀難以滿足服務需要。一是貨運站場數量難以滿足甩掛運輸需要。我國現有道路貨運站場3104個,數量明顯不足。二是貨運站場布局難以滿足需要。大部分站場規劃選址不合理,遠離貨源、遠離市場,沒有很好的與周邊集疏運網路銜接,造成甩掛運輸服務供給和市場需求矛盾。二是貨運站場服務功能難以滿足需要。已有的貨運站場中,達到一級貨運站僅有234個,二級貨運站279個。貨運站場普遍存在規模偏小、設施設備簡陋等問題,無法滿足甩掛運輸的倉儲、裝卸搬運、配載、裝箱、包裝乃至汽車檢修和商檢等一系列服務,成為制約甩掛運輸發展的重要因素。
(四)信息化建設嚴重滯後目前,我國道路運輸業的信息化水平仍然較低。一是道路運輸企業信息化水平低。部分運輸企業還沒有信息管理系統,沿用黑板公告、簡報、簡訊、面對面交流等方式組織貨物運輸,這種管理水平難以滿足對甩掛運輸車輛動態調度和管理,組織貨物配載的要求。二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還有待完善。
我國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設模式和運行機制還處於探索階段,還沒有一個平台能夠整合物流供應鏈各環節的物流資源(信息、技術、物流設備等),難以滿足甩掛運輸區域整體運營的需求。三是信息系統互聯互通滯後。現有的行業、企業間信息平台沒有有效連接,難以滿足甩掛運輸快速進行電子單據、數據交換的需要,影響了甩掛運輸的整體效率。
(五)車輛配備難以滿足需求甩掛運輸對車輛配備具有較高的要求。在技術上,需要標准化的車輛配備,確保不同的牽引車和掛車之間能夠自由組合;在數量上,需要牽引車和掛車配比要達到1:3左右,從而實現「一拖」配「多掛」的運力優化。但是,我國目前的貨運車輛技術狀況普遍不佳,車型龐雜,牽引車和掛車數量明顯不足;已有的甩掛車輛標准化程度低,相互之間不能自由匹配,出現「掛不上、拖不了」的情況;運力結構不合理,牽引車和掛車比僅為1:1.12,拖掛比明顯偏低,這些因素都制約了甩掛運輸的發展。
作為一種先進的生產方式,甩掛運輸是道路貨運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對國家管理政策、企業組織化程度、貨運站場功能、信息化水平、運輸設備配備都有較高的要求,單靠普通道路貨運業主個體的力量,難以發揮甩掛運輸的整體優勢。因此,需要行業主管部門從宏觀上進行統籌調控,調動個體運輸企業的積極性,營造適應甩掛運輸發展的大環境。
㈡ 我國產業結構發展現狀
發展緩慢
㈢ 我國當前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是重視產業發展的數量,不重視質量。但這也是產業發展必然的過程。產能擴張以專頂替進屬口並考慮大量出口,一旦國內需求或者特別是國際市場出現問題就會受到重大影響。
二是產業鏈發展不成熟。上下游不配套,資源、能源控制力不夠,國際競爭力弱。
三是產業經理人、產業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
四是政策指導不深入,不夠全面。
㈣ 我國生物產業發展狀況如何
科技部社會發展司與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近日發布的《2017中國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發展報告》顯示:
㈤ 簡述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狀況
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經濟高度發展、運動理念逐漸普及、國家政策持續支持和資金日益關注,這些都為體育產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基礎。目前,我國的體育產業已經初步形成了以競賽表演和健身休閑為驅動,體育用品為支撐,體育場館、體育培訓、體育中介、體育傳媒等業態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體育與科技、文化、傳媒、健康、養老、旅遊等相關行業日益融合。根據體育行業發展報告及相關統計可以看出,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呈穩定增長趨勢。
(一)產業規模呈上升趨勢,體育消費水平上升空間巨大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取得較大成績的五年。體育產業發展乘勢而上,為國民經濟發展和全民健康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目前人均GDP已經達到了8000美元,體育產業正處於是高速發展時期。2015年中國體育產業生產總值超過1.5萬億元,體育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例為0.7%。未來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前景非常廣闊,發展潛力非常巨大。
「十三五」時期,伴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入、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不斷發展和「健康中國」戰略的逐步實施,我國體育需求將從低水平、單一化向多層次、多元化擴展,體育消費方式將從實物型消費向參與型和觀賞型消費擴展,體育產業將從追求規模向提高質量和競爭力擴展,體育產業必將迎來重大戰略機遇。《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2020年中國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3萬億元,從業人員數超過600萬人,產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1%。
(二)產業內涵豐富,產業結構將進一步改善
中國體育產業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產業領域不斷拓展,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產業的效益顯著提高,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個獨具特色的產業門類。
當前中國體育產業存在體育用品行業一枝獨秀、體育服務業佔比較小和整體產業結構分布不甚合理的現象。79%的收入來自於體育製造業,即體育服飾製造、體育用品製造等;只有約20%的收入來自於諸如賽事運營、體育培訓、轉播權等體育服務業。初期由於政策原因,體育產業市場化程度較低,賽事運營商業化程度低,導致體育服務產業在整個體育產業中佔比較少。
針對中國目前體育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指出,要進一步優化體育服務業、體育用品業及相關產業結構,著力提升體育服務業比重。大力培育健身休閑、競賽表演、場館服務、中介培訓等體育服務業,實施體育服務業精品工程,支持各地打造一大批優秀體育俱樂部、示範場館和品牌賽事。
隨著《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及後續一系列促進體育產業的改革政策的出台,體育產業將逐漸走向市場化,體育服務產業將迎來高速發展。
㈥ 我國三大產業發展現狀
工業仍然是第一產業
其次農業
然後服務業
這些年服務業發展很快 在過些年能超過農業了
㈦ 海釣的產業
海釣產業,是風靡世界的休閑漁業,即集漁業、休閑游釣、旅遊觀光為一體的產業。在內美國由海釣拉動容起來旅館、餐飲、釣魚、娛樂服務業十分興旺。而在中國,海釣產業則剛剛起步,蘊含著巨大的市場潛力。
「海釣產業究竟是一種什麼新概念?我們認為,海釣產業,就是風靡世界的休閑漁業,即集漁業、休閑游釣、旅遊觀光為一體的產業,是第一產業與第三業的有機結合。」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有9000萬人的釣魚大軍。按保守估計大部分人每年釣魚一到四次,消費約為100元,全年活動總消費達人民幣90億元。
我國海岸線綿延18000多公里,海魚品種多,常見的有70多種,但並非所有的海魚都適宜垂釣,主要對象有黃魚、鱸魚、鱈魚、海鯰、帶魚、石斑魚、鰻魚、黑鯛等。海水魚性比淡水魚類更兇猛,見餌即咬,因此比淡水釣更易收獲。且海洋面積廣大,垂釣對象有暖水性、溫水性和冷水性魚類;水體深,有上、中、下層水的魚的魚類多樣,垂釣更具刺激性和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