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應該如何建設特色小鎮建設特色小鎮的思路是什麼
好像最近特色小鎮的相關信息裡面提到的最多的是PPP模式,建設思路我認為千言萬語可以總結成內一句話,即容「產業興鎮」,規劃特色產業帶動小鎮的發展,比有形無質地做表面文章強很多。做特色小鎮光在表面上做文章意義不大,完整的產業構成特色小鎮的支撐點。我們這最近建了個摩瑪夢想城,有吃又玩,風景好,還有拍照的影棚,這個未來的發展趨勢應該就是特色小鎮了。
㈡ 如何因地制宜建設特色小鎮
一、特色小鎮的打造原則
1、保持小鎮「特色」的鮮明性
特色小鎮的特質在於「特色」,其魅力也在於「特色」,其生命力同樣在於「特色」。因此,保持小鎮「特色」的鮮明性,是打造特色小鎮的首要原則。
1) 保持鮮明的地域特色。
崇明江、河、湖、海齊全,水資源豐富,特色小鎮的打造應體現「水鄉」的地域特色。
2) 保持鮮明的產業特色。
崇明地勢平坦,土地肥沃,農、林、漁資源豐富,特色小鎮的打造,把所在地的產業優勢糅合進去,著力培育支柱產業,或「農」,或「林」,或漁,形成自身的特色產業。
3) 保持鮮明的生態特色。
茂密的生態林、發達的生態農業基地、綠色產業體系、生態型現代化城市交通體系、低碳的生活方式,決定了特色小鎮的打造,必須符合「現代化生態島」的建設目標,保持其鮮明的生態特色。如在環境設計、建築設計、資源的利用和保護、循環經濟等都要注入「生態」理念。
4) 保持風格的獨特性。
不同區位、不同模式、不同功能的小鎮,無論是硬體設施還是軟體建設,都需與其產業特色相匹配,一鎮一風格,不重復、不趨同,確保特色的唯一性。
2、保持鄉土文化的原生性、鮮活性
鄉土文化是「小鎮文化」的內核,也是小鎮最有魅力的元素之一。只有外殼,而無鮮活鄉土文化內涵的小鎮是難有生命力的。
所謂「原生性」和「鮮活性」,是指用獨特的自然風貌、生活習俗和人的生產勞動等社會性生態元素,詮釋小鎮文化傳統。崇明可供挖掘的鄉土文化十分豐富,如紡線、織布、蒸糕、做圓子等生活文化,土布服飾展示、傳統婚慶儀式等民俗文化,推鐵環、踩高蹺等游戲文化,等等。只要善於開發、善於利用,就一定能夠讓小鎮散發誘人芳香。
3、務求與產業發展相融合
國內外許多成功經驗告訴我們,特色小鎮的打造,必須結合產業規劃統籌考慮,這樣才能有望保持小鎮持久的繁榮。目前,崇明許多小鎮功能的衰退,便是一個反面例證。
崇明生態島的功能定位,限制了不少產業的發展空間。正因為如此,選擇和培育一個適合小鎮自身發展的產業,更顯重要。一個有活力的產業,能凝聚人氣,吸引人流、物流、資金流,同時能促進就業、繁榮市場。
崇明特色小鎮的打造,必須把農業、漁業、林業、商貿業,以及飲食等各類服務業的發展結合起來全面規劃,選擇適合小鎮發展方向的產業做強做大,逐步發育成為小鎮發展的有力支撐。
4、賦予小鎮生態旅遊功能
與傳統小鎮相比,特色小鎮的一個顯著特點,在於它不是簡單地作為一種聚居形式和生活模式而存在,同時還是一種寶貴的文化旅遊資源和貿易、休閑、度假的場所。
因此,從道路、交通、環境、建築風貌,到功能布局、各類設施,從休閑、娛樂,到餐飲、商貿,在充分滿足居民物質和精神生活需求外,一切要從打造生態旅遊小鎮的思路出發,精心打造,務顯「特色」,使生態旅遊業、現代服務業,成為小鎮賴以發展的產業之一,為小鎮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經濟收入。
5、堅持把改善民生作為特色小鎮建設的落腳點和歸宿點
特色小鎮的建設,不是標新立異,不是政績工程,其根本目的是為改善民生。因此,小鎮的打造不但要體現現代化、生態化,更要體現人性化。小鎮的發展模式,不但要服務於生態島建設的大局,更要為百姓生活謀利益。
由於特色小鎮一般選擇遠離現有繁華城鎮,因此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商業設施、文化娛樂設施等,都要服從於人性化的設計。
只有把改善群眾生活作為打造特色小鎮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才能體現小鎮打造的真正價值,創造一個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化生態寶島。
二、特色小鎮的功能定位及宜建形態
功能定位特:色小鎮將適應大休閑時代的發展趨勢,按照提升崇明資源品質和旅遊品牌、培育戰略性支柱產業的內在要求,建設綜合性、多功能、多業態的小型旅遊區和生態居住區。重點發揮「三大功能」:生態居住功能,旅遊、度假功能,產業培育功能。
宜建形態:結合崇明產業分布和人口分布特點,按功能區分,崇明未來最有潛力的小鎮主流模式主要有以下兩種:民居生活—生態旅遊—產業發展「三位一體」模式和休閑、商務、度假等「驛站」模式。
前者,以獨具特色的民居、公共建築和配套特色商貿業為「殼」,以特色民俗文化、生活文化為內核,以周邊特色旅遊資源(自然資源、特色農業、特色漁業等)綜合利用為補充,以具有區域特徵的特色產業為支柱,形成生活氣息濃郁,民俗、旅遊、產業等文化相互交融的特色風格和既能自適、協調發展,又可承接規模旅遊的特色格局;
後者,以生態元素紛呈的特色建築(如古色古香的民族建築或風格別致的歐式建築)為「巢」,吸引各類符合小鎮預設功能的特色經營者(如商業、商務、運動、娛樂及度假酒店、各類館吧等經營者)和部分富裕人士「進駐」小鎮,打造成可供大眾休閑、娛樂、度假的「驛站」,以及可供商務等特別活動的「基地」。
兩種模式各有側重,但並非完全絕對,根據需要,可以適當融合。
三、特色小鎮建設的幾點建議
1、統籌思維,系統設計
特色小鎮的建設,耗時、耗力、耗錢,其建設的成敗,直接影響崇明的發展步伐和崇明幾十萬群眾的生活狀態,關系重大,必須著眼城鎮化、一體化要求,統籌思維,系統設計。
從小鎮的功能定位、分布、產業發展方向到具體的數量、規模,從特色小鎮建築風格、功能設計、配套設施到文化挖掘,「特色」打造,從築巢引風到招商引資,從規劃建設到管理服務,從小鎮與城鄉統籌發展的關繫到與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之間的關系,都要系統思考,系統設計,以充分體現服務於生態島建設和改善人民群眾生活的宗旨。
2、合理布局,試點先行
崇明三島均為東西狹長的島形特點,為避免同一「緯度」上的資源浪費和小鎮風格和功能的趨同性,宜在東西向「經度」上,依據不同地理環境,合理布點,明確重點。建議首批重點打造以下三座(類)特色小鎮。
1) 東部地區——重點打造國家級漁港小鎮
利用國家級漁港獲批的契機,率先在崇明或長興東部地區,利用海洋捕撈業的產業優勢,著力打造一座「三位一體」模式的「東方漁港」類小鎮,也為其它小鎮建設積累經驗。
小鎮設計以漁業旅遊資源開發和海產品貿易及海洋飲食文化打造為特色,以海洋捕撈和海產養殖業為產業支柱,最終形成一座自然風光旖旎、建築風格鮮明、漁家生活氣息濃厚、海產品貿易繁榮、產業支撐堅實的生態型旅遊漁港小鎮。
為增強小鎮旅遊功能,可配建獨具海洋文化內涵的「海洋漁具展覽館」、「海產品養生博覽館」等類型的特色館。在此基礎上,開發好周邊可利用森林、濕地、海產養殖、海洋垂釣、淺水泛舟等眾多頗具特色的旅遊資源,形成一個更大范圍的「漁家樂」旅遊圈。
2) 中部地區——重點打造歐式風情的「驛站小鎮」
中部地區,森林公園一帶,生態林密布,空氣純凈。農家樂、各類休閑農庄和度假小區廣播其間。然因分布過密,功能雷同,缺乏特色,而難聚人氣,資源浪費嚴重。
為帶動周邊旅遊業,促進中部「綠色生態旅遊圈」的形成。建議在森林公園一帶,重點打造一座歐式風情的「驛站小鎮」。
該地區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茂密的樹林,森林公園內高聳的歐式建築,為風情小鎮的打造創造了「先天」有利條件。
設計上,以湖、河、林為建築背景,為歐式建築為硬體建設主體,以西方「休閑文化」打造為內核,周圍配以西方特色的運動項目(如高爾夫球、足球、網球等)場地,建成一個獨具異域風情的特色小鎮。各類液體小吧(酒吧、咖啡屋、茶座等)特色度假屋(森林小屋、湖心小居等)、各地名食和特色娛樂、特色運動,是小鎮最魅力所在。
3) 西部地區——重點打造特色農業生態小鎮
現代化生態農業是崇明生態島建設的一項重要工程和重要標志。西部綠華鎮地區生態農業頗具特色,有著籌建農業類「綠色小鎮」的獨特優勢。
「綠色小鎮」,適宜採用如前所述「三位一體」打造模式。小鎮可以農產品加工、農業科技展示、綠色果蔬貿易和特產經營為特色,以農業科技園、生態農業示範區建設為產業支撐,以周邊明珠湖等旅遊景區為配套景點,打響生態綠色小鎮的品牌。
依據各地區域特點,合理布局不同功能的特色小鎮,形成互補之勢,相互牽引,必然推動全島旅遊業、服務業和相關產業鏈的蓬勃發展。
3、控制規模,集約打造
規模的大小服從於三個原則:經濟原則、需求原則、集約原則。特色小鎮的打造,不但要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還要佔用大量的土地資源,耗費極大,因此必須根據實際需要和,控制規模,避免嚴重浪費資源。
此外,由於小鎮的打造在崇明還是新生事物,市場認同需要一個過程,加上崇明三島四面臨水,交通不便,作為旅遊資源,小鎮的市場需求可能不足。加上其它不可測因素,不宜盲目追求規模。經濟型特色小鎮不但資源利用充分,而且便於管理和調整產業策略,符合集約化原則,實現效益的最大化。
4、政策護航,創新機制
特色小鎮的建設投入大,周期長,要確保特色小鎮建設的高效、有序開展,必須有政策護航,並實現機制創新。
1) 設立機構,制訂政策
特色小鎮建設涉及經濟、文化、政治、民生等大問題,必須由政府設立專門機構實施,並實行政策傾斜。人員配置、資金投入、土地徵用、安全保障等,都需要由專門結構去統籌、協調。此外,還要研究可能遇到的各類問題,制訂相關政策和標准,為小鎮建設掃除障礙和隱患。
2) 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建立建設資金保障機制
特色小鎮建設投資巨大,政府必須廣辟資金渠道,改革現有投融資體制。
建議在政府參與的基礎上,謀求戰略性合作,鼓勵國內各類企業、個人及外商,以多種方式參與特色小鎮的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建設、配套工程建設,形成特色小鎮建設合力和資金的有效保障機制。
3) 創新小鎮後期業態招商機制,確保順利「築巢引鳳」
政府須著力創新特色小鎮的商業、服務業、文化事業及符合小鎮特色發展的其他產業的招商機制和運作機制,確保築巢後「特色」的快速形成和小鎮的繁榮。
4) 創新小鎮居民招入機制
除採取宅基地置換和商品房運作方式,以吸引本地村鎮居民和其他區域部分富裕群體入「巢」之外,還可採取動員原有小鎮居民「等面積」整體置換等方式,快速聚集人氣。此外,在首先滿足本地居民入遷前提下,適當考慮放寬戶籍限制,接納外地和外籍人員入遷。部分房源打造成「特色度假屋」出租,以吸引「臨時居」。
特色小鎮規劃落地機構前瞻產業研究院指出,作為一種新舉措,特色小鎮打造的價值,需要人們要用長遠的眼光去認識,功在今朝,利在長遠。如能做到大手筆規劃,
㈢ 我國特色小鎮該如何發展
2017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要「引領特色小鎮健康發展」,如何做到,專家們認為中國特色小鎮的發展將是一個不斷探索的漸進過程,首先應強調「特色」。
除了打造特色,近年來,房地產業面臨的升級發展也成為特色小鎮建設的一個重要推手,但專家們認為,特色小鎮既不是一個單獨的旅遊園區,也不是一個單獨的產業園,更不是一個單獨的房地產項目。所有這些東西都只是特色小鎮的一個終端,是提供給投資者和消費者的終端產品,不是特色小鎮本身。特色小鎮是一個復合的整體。來源:新華社
㈣ 如何打造農業類特色小鎮:最簡單 最復雜
一、特色小鎮的打造原則
1、保持小鎮「特色」的鮮明性
特色小鎮的特質在於「特色」,其魅力也在於「特色」,其生命力同樣在於「特色」。因此,保持小鎮「特色」的鮮明性,是打造特色小鎮的首要原則。
1) 保持鮮明的地域特色。
崇明江、河、湖、海齊全,水資源豐富,特色小鎮的打造應體現「水鄉」的地域特色。
2) 保持鮮明的產業特色。
崇明地勢平坦,土地肥沃,農、林、漁資源豐富,特色小鎮的打造,把所在地的產業優勢糅合進去,著力培育支柱產業,或「農」,或「林」,或漁,形成自身的特色產業。
3) 保持鮮明的生態特色。
茂密的生態林、發達的生態農業基地、綠色產業體系、生態型現代化城市交通體系、低碳的生活方式,決定了特色小鎮的打造,必須符合「現代化生態島」的建設目標,保持其鮮明的生態特色。如在環境設計、建築設計、資源的利用和保護、循環經濟等都要注入「生態」理念。
4) 保持風格的獨特性。
不同區位、不同模式、不同功能的小鎮,無論是硬體設施還是軟體建設,都需與其產業特色相匹配,一鎮一風格,不重復、不趨同,確保特色的唯一性。
2、保持鄉土文化的原生性、鮮活性
鄉土文化是「小鎮文化」的內核,也是小鎮最有魅力的元素之一。只有外殼,而無鮮活鄉土文化內涵的小鎮是難有生命力的。
所謂「原生性」和「鮮活性」,是指用獨特的自然風貌、生活習俗和人的生產勞動等社會性生態元素,詮釋小鎮文化傳統。崇明可供挖掘的鄉土文化十分豐富,如紡線、織布、蒸糕、做圓子等生活文化,土布服飾展示、傳統婚慶儀式等民俗文化,推鐵環、踩高蹺等游戲文化,等等。只要善於開發、善於利用,就一定能夠讓小鎮散發誘人芳香。
3、務求與產業發展相融合
國內外許多成功經驗告訴我們,特色小鎮的打造,必須結合產業規劃統籌考慮,這樣才能有望保持小鎮持久的繁榮。目前,崇明許多小鎮功能的衰退,便是一個反面例證。
崇明生態島的功能定位,限制了不少產業的發展空間。正因為如此,選擇和培育一個適合小鎮自身發展的產業,更顯重要。一個有活力的產業,能凝聚人氣,吸引人流、物流、資金流,同時能促進就業、繁榮市場。
崇明特色小鎮的打造,必須把農業、漁業、林業、商貿業,以及飲食等各類服務業的發展結合起來全面規劃,選擇適合小鎮發展方向的產業做強做大,逐步發育成為小鎮發展的有力支撐。
4、賦予小鎮生態旅遊功能
與傳統小鎮相比,特色小鎮的一個顯著特點,在於它不是簡單地作為一種聚居形式和生活模式而存在,同時還是一種寶貴的文化旅遊資源和貿易、休閑、度假的場所。
因此,從道路、交通、環境、建築風貌,到功能布局、各類設施,從休閑、娛樂,到餐飲、商貿,在充分滿足居民物質和精神生活需求外,一切要從打造生態旅遊小鎮的思路出發,精心打造,務顯「特色」,使生態旅遊業、現代服務業,成為小鎮賴以發展的產業之一,為小鎮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經濟收入。
5、堅持把改善民生作為特色小鎮建設的落腳點和歸宿點
特色小鎮的建設,不是標新立異,不是政績工程,其根本目的是為改善民生。因此,小鎮的打造不但要體現現代化、生態化,更要體現人性化。小鎮的發展模式,不但要服務於生態島建設的大局,更要為百姓生活謀利益。
由於特色小鎮一般選擇遠離現有繁華城鎮,因此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商業設施、文化娛樂設施等,都要服從於人性化的設計。
只有把改善群眾生活作為打造特色小鎮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才能體現小鎮打造的真正價值,創造一個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化生態寶島。
二、特色小鎮的功能定位及宜建形態
功能定位特:色小鎮將適應大休閑時代的發展趨勢,按照提升崇明資源品質和旅遊品牌、培育戰略性支柱產業的內在要求,建設綜合性、多功能、多業態的小型旅遊區和生態居住區。重點發揮「三大功能」:生態居住功能,旅遊、度假功能,產業培育功能。
宜建形態:結合崇明產業分布和人口分布特點,按功能區分,崇明未來最有潛力的小鎮主流模式主要有以下兩種:民居生活—生態旅遊—產業發展「三位一體」模式和休閑、商務、度假等「驛站」模式。
前者,以獨具特色的民居、公共建築和配套特色商貿業為「殼」,以特色民俗文化、生活文化為內核,以周邊特色旅遊資源(自然資源、特色農業、特色漁業等)綜合利用為補充,以具有區域特徵的特色產業為支柱,形成生活氣息濃郁,民俗、旅遊、產業等文化相互交融的特色風格和既能自適、協調發展,又可承接規模旅遊的特色格局;
後者,以生態元素紛呈的特色建築(如古色古香的民族建築或風格別致的歐式建築)為「巢」,吸引各類符合小鎮預設功能的特色經營者(如商業、商務、運動、娛樂及度假酒店、各類館吧等經營者)和部分富裕人士「進駐」小鎮,打造成可供大眾休閑、娛樂、度假的「驛站」,以及可供商務等特別活動的「基地」。
兩種模式各有側重,但並非完全絕對,根據需要,可以適當融合。
三、特色小鎮建設
㈤ 特色小鎮:建設森林特色小鎮要注意哪些問題
建設森林特色小鎮一定要有地方的特色,江浙地區很多特色小鎮,有戶外運動小鎮、名宿回小鎮、答基金小鎮、文化小鎮等等,都是依託原有鎮村的特點來開發建設的,你的家鄉應該森林資源非常豐富,否則也不會策劃這樣一個主題,但是全國各地,甚至你的家鄉附近,也有很多地方森林資源也不差,如果要建好這個特色小鎮,那就要看當地政府和投資企業怎麼來策劃打造了。
前瞻產業研究院專家還指出,建設特色小鎮最終受益的群眾,特色小鎮是否成功,關鍵要看群眾的利息如何來保障,怎麼樣通過特色小鎮的建設來帶動群眾的增收致富和生活環境的改善。更重要的是,森林特色小鎮一定是生態綠色環保的,如果這樣的小鎮真的建好了,勢必會對傳統的產業帶來一些綠色轉型和升級,如果當地群眾能夠關注這個方面創業就業的機會,獲取是很好的機遇。
㈥ 為什麼要建設特色小鎮 特色小鎮建設的意義
首先,特色小鎮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重要抓手。特色小鎮因地制宜,重點培育特色產業,匯集周邊區域勞動力,是搭建城鄉發展一體化平台的有效舉措,也是滿足群眾過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迫切需要。
其次,特色小鎮是加速全國新型城鎮化進程的助推器。
我國新型城鎮化重點要突出實現人的城鎮化,強調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特色小鎮建設將通過產業聚集,以生態文明理念推動農村戶籍人口城鎮化、非戶籍常住人口市民化,科學、合理地引導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有序推動人口流動、增強城鎮人口吸納能力,形成常住居民。常住居民的各種需求,又將促進地產、金融、公共基礎服務等配套設施產業的發展,因此特色小鎮是促進就近就地城鎮化的重要載體,進而推動新型城鎮化架構的形成。
第三,特色小鎮是推動經濟社會轉型的新動力。
在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的大背景下,傳統的低成本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已很難大規模可持續發展,同時過去粗放式的生產模式造成的弊端和對社會環境的壓力開始突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迫切的需要新的增長點,提供有效供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第四,特色小鎮是提高小城鎮經濟活力的重要內容。
我國小城鎮建設普遍存在發展相對滯後、發展動力不足、產業發展薄弱、人才流失嚴重等問題,但小城鎮對我國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㈦ 如何打造生態農業特色小鎮
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確立發展綠色農業就是保護生態的觀念,加快形成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系統穩定、產地環境良好、產品質量安全的農業發展新格局。特色小城鎮的建設首先是加快新型城鎮化的有效路徑,新型城鎮化要求大中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同時也是搭建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基本平台的有效舉措,加快城鎮化特別是特色小城鎮建設步伐,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重要抓手,也是滿足群眾過上美好生化新期待的迫切需要。最後,是探索推動小城鎮建設的科學方法。中農富通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基於多年農業農村規劃設計經驗和實踐案例,認為特色小城鎮的建設需要資金引導,土地支持;科學規劃,突出特色;項目帶動,加快建設;創新體制,激發活力;夯實責任,嚴格考核五項措施並舉。從而強化示範特色、打造空間特色、凸顯地域特色、營造文化特色、夯實產業特點。最終堅持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全面落實新型城鎮化規劃。
特色小城鎮規劃設計必須要有三產融合的產業規劃思想作為支撐。應立足高起點、高標准,統籌農業、鄉村、生態、文化、景觀等各層面要素,重點以科技示範為引領,現代農業三產融合為支撐,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為特色,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打造科技示範引領、一二三產融合、產村互動一體、模式機制創新的特色小城鎮,引領示範帶本區域及周邊地區的發展。中農富通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基於多年農業農村規劃設計經驗和實踐案例,認為特色小城鎮的規劃設計,要根據區域發展的實際情況和自身核心競爭力進行規劃設計,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游則游是根本原則。對於一些距離大中城市比較近的城郊地區,具備交通方便快捷、區域旅遊要素多、民俗文化深厚、主題特色鮮明、地形地貌獨特等條件的,在規劃設計和後期建設運營上,應大力結合鄉村旅遊發展,通過鄉村旅遊帶動特色農產品銷售,解決農村就業,提供回鄉創業空間,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特色小城鎮。
㈧ 如何打造特色小鎮
1、保持小鎮「特色」的鮮明性
特色小鎮的特質在於「特色」,其魅力也在於「特色」,其生命力同樣在於「特色」。因此,保持小鎮「特色」的鮮明性,是打造特色小鎮的首要原則。
1) 保持鮮明的地域特色。
崇明江、河、湖、海齊全,水資源豐富,特色小鎮的打造應體現「水鄉」的地域特色。
2) 保持鮮明的產業特色。
崇明地勢平坦,土地肥沃,農、林、漁資源豐富,特色小鎮的打造,把所在地的產業優勢糅合進去,著力培育支柱產業,或「農」,或「林」,或漁,形成自身的特色產業。
3) 保持鮮明的生態特色。
茂密的生態林、發達的生態農業基地、綠色產業體系、生態型現代化城市交通體系、低碳的生活方式,決定了特色小鎮的打造,必須符合「現代化生態島」的建設目標,保持其鮮明的生態特色。如在環境設計、建築設計、資源的利用和保護、循環經濟等都要注入「生態」理念。
4) 保持風格的獨特性。
不同區位、不同模式、不同功能的小鎮,無論是硬體設施還是軟體建設,都需與其產業特色相匹配,一鎮一風格,不重復、不趨同,確保特色的唯一性。
2、保持鄉土文化的原生性、鮮活性
鄉土文化是「小鎮文化」的內核,也是小鎮最有魅力的元素之一。只有外殼,而無鮮活鄉土文化內涵的小鎮是難有生命力的。
所謂「原生性」和「鮮活性」,是指用獨特的自然風貌、生活習俗和人的生產勞動等社會性生態元素,詮釋小鎮文化傳統。崇明可供挖掘的鄉土文化十分豐富,如紡線、織布、蒸糕、做圓子等生活文化,土布服飾展示、傳統婚慶儀式等民俗文化,推鐵環、踩高蹺等游戲文化,等等。只要善於開發、善於利用,就一定能夠讓小鎮散發誘人芳香。
3、務求與產業發展相融合
國內外許多成功經驗告訴我們,特色小鎮的打造,必須結合產業規劃統籌考慮,這樣才能有望保持小鎮持久的繁榮。目前,崇明許多小鎮功能的衰退,便是一個反面例證。
崇明生態島的功能定位,限制了不少產業的發展空間。正因為如此,選擇和培育一個適合小鎮自身發展的產業,更顯重要。一個有活力的產業,能凝聚人氣,吸引人流、物流、資金流,同時能促進就業、繁榮市場。
崇明特色小鎮的打造,必須把農業、漁業、林業、商貿業,以及飲食等各類服務業的發展結合起來全面規劃,選擇適合小鎮發展方向的產業做強做大,逐步發育成為小鎮發展的有力支撐。
4、賦予小鎮生態旅遊功能
與傳統小鎮相比,特色小鎮的一個顯著特點,在於它不是簡單地作為一種聚居形式和生活模式而存在,同時還是一種寶貴的文化旅遊資源和貿易、休閑、度假的場所。
因此,從道路、交通、環境、建築風貌,到功能布局、各類設施,從休閑、娛樂,到餐飲、商貿,在充分滿足居民物質和精神生活需求外,一切要從打造生態旅遊小鎮的思路出發,精心打造,務顯「特色」,使生態旅遊業、現代服務業,成為小鎮賴以發展的產業之一,為小鎮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經濟收入。
4、堅持把改善民生作為特色小鎮建設的落腳點和歸宿點
特色小鎮的建設,不是標新立異,不是政績工程,其根本目的是為改善民生。因此,小鎮的打造不但要體現現代化、生態化,更要體現人性化。小鎮的發展模式,不但要服務於生態島建設的大局,更要為百姓生活謀利益。
由於特色小鎮一般選擇遠離現有繁華城鎮,因此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商業設施、文化娛樂設施等,都要服從於人性化的設計。
只有把改善群眾生活作為打造特色小鎮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才能體現小鎮打造的真正價值,創造一個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化生態寶島。
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㈨ 現在林業的規劃項目、森林城市項目、森林公園項目、特色小鎮項目。需要甲方提供什麼資料啊
需要提供說明,規劃圖,效果圖!平面設計圖。請採納!qui te a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