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農業產業主要包括哪些內容農業產業規劃該怎麼做
農業產業以及農業產業規劃- 綠維創景 -做的比較好,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主導產業、產品為重點,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建設、系列化加工、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農工商、農科教一體化經營體系,使農業走上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約束、自我調節的良性發展軌道的現代化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它的實質上是指對傳統農業進行技術改造,推動農業科技進步的過程。這種經營模式從整體上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是加速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更多農業產業以及農業產業規劃的問題可以直接搜索 綠維創景 。
希望採納
Ⅱ 在農業旅遊產業發展模式上,國外生態農業旅遊的發展模式有哪些
在農業旅遊發展模式上,國外生態農業旅遊的發展模式:
(1)
傳統型觀光農業
(2)都市型科技觀光農業
(3)
度假型觀光農業
Ⅲ 農業產業規劃包括那些內容
農業規劃是全面的、長期的農業計劃和部署,是根據國家和地區在一定時期內內國民經濟容發展的需要,充分考慮現有生產基礎以及自然、經濟、技術條件和進一步利用改造的潛力與可能性,擬定具有一定年限的、有科學根據的農業發展設想、輪廓指標、投資安排及主要實施措施等。農業規劃屬於指導性計劃,具有綜合性、戰略性、長遠性的特點。遠景設計研究院認為農業產業規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農業生產條件及生產潛力的分析評價和前景預測;
2、農業發展方向、戰略目標、戰略重點、區域布局;
3、農業部門結構、規橫、速度及水平;
4、農業基本建設投資和戰略措施與步驟。
Ⅳ 世界上現代農業模式有哪些東方型模式的特別是什麼
世界在推抄進農業現襲代化過程中,有兩種典型的模式,一是人少地多的美國模式,二是人多地少的日本模式(包括韓國、台灣等)。
無論那種模式,農業現代化起步時期的共同特點是:
(1)人均GDP水平較高,達到10000美元以上。
(2)農業增加值的比重很小,在30%以下。
(3)農業勞動力的比重較高,在30%以上。
(4)農產品商品率低,在40%左右。
(4)農業產業發展模式有哪些擴展閱讀
現代農業的內涵分為三個領域來表述:產前領域,包括農業機械、化肥、水利、農葯、地膜等領域;產中領域,包括種植業(含種子產業)、林業、畜牧業(含飼料生產)和水產業;產後領域,包括農產品產後加工、儲藏、運輸、營銷及進出口貿易技術等。
從上述界定可以看出,現代農業不再局限於傳統的種植業、養殖業等農業部門,而是包括了生產資料工業、食品加工業等第二產業和交通運輸、技術和信息服務等第三產業的內容,原有的第一產業擴大到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
現代農業成為一個與發展農業相關、為發展農業服務的產業群體。這個圍繞著農業生產而形成的龐大的產業群,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與農業生產形成穩定的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利益共同體。
Ⅳ 創意農業發展的模式有哪些
創意農業的發展,是基於不同的鄉村農業資源及社會環境,有著不同的發展模式,我們遠景設計研究院研讀國內外創意農業的發展案例,梳理出創意農業有五大發展模式:
(一)理念主導型模式
理念主導型模式最大的特徵,在於依託創意理念,結合時代發展潮流與時尚元素,賦予農業與鄉村時代特色鮮明的發展主題。
理念主導型模式需要及時把握社會流行元素,如對「樂活生活」、「第三空間」、「旅居時代」、「生態社區」、「綠立方」、「低碳時代」等新的生活、生態理念的吸納與實踐,進而發揮區域示範作用。
該模式同時要求項目區具有相關農業品牌基礎、理念文化基礎;區位上,多位於大都市郊區,這樣才能既有文化底蘊,又有市場基礎。
(二)文化創意型模式
該模式要求項目區具有一項或者多項突出的農業文明與民俗文化的積淀。以傳統民俗文化為基礎,抽提核心元素,對接社會發展趨勢,針對區域市場需求,依託休閑旅遊,開發以民俗文化休閑為發展形式的創意農業發展模式。
許多地區擁有豐富的民俗文化傳統,可選擇創意開發的點較為多樣,但並不是所有的都適合。只有符合時代潮流、緊扣時代理念與消費需求的文化元素,才是較佳的資源。對於資源,也並非一味地復古、模仿,而應秉持「創造未來遺產」的理念,進行優化改進,實現創新傳承的目標。
文化創意型適用於具有突出文化傳統的鄉村地區,區位上,則不受太多局限,多為原生的鄉村文化傳承地或農業科技示範地。
(三)產品導向型模式
該模式重點落腳於特色農產品的創意開發。通過產品設計與營銷上的創意,保留農產品自然、生態的優良品質,融入文化創意元素,對接時下流行的健康、品質的消費潮流,將原有的農副產品進行品質與品牌的雙重提升,賦予農產品新時代的榮譽標簽,並與鄉土地理掛鉤,形成「特色產地的特色產品」固化品牌,實現創意農業的效益最大化。
產品導向型要求應具備區域農產品的資源優勢,或者規模優勢、先發優勢、品牌優勢,區位上,多位於近郊區。
(四)市場拓展型模式
市場導向型創意農業由旺盛的市場需求而促進發展。這類創意農業對傳統農業基礎沒有必須的要求,更多受區域市場的引導,把握市場動向,發展特定的受市場熱捧的鄉村農產品或相關鄉村休閑活動。市場拓展型模式擺脫了資源消耗型的價格戰「紅海戰略」,拓展消費者剩餘增加的休閑市場空間,從而實現農民與消費者共贏的「藍海戰略」。
這類發展模式市場指向性明確,創意點突出,多位於大城市郊區。
(五)產業融合型模式
產業導向型模式充分利用鄉村既有的農業產業基礎,延伸發展,選擇第二、第三產業中的適宜實體,提升原有農產業的層次,延長原有農業產業鏈條,實現產業的進化與創意發展。
這類模式,突出第二產業中的生態加工,及第三產業中的休閑度假產業,進而形成集創意農業種植、生態加工銷售、休閑旅遊等功能於一體的產業型發展模式。
產業導向型模式要求具備一定的產業基礎,及較好的產業延伸突破口;同時,要求區域交通便利,可進入性強。新都區龍橋鎮童裝產業園區規劃
這5大模式就是我們「遠景設計研究院-四零零-零二三-二二零六」根據我們遠景自身所總結出來的,這些方面也同時存在一些問題。
這些方面都是隨時在變化的。歡迎大家補充。
Ⅵ 農業產業規劃包括哪些方面
農產品產業體系。包括糧食、棉花、油料、畜牧、水產、蔬菜、水果等各個產業,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
二是多功能產業體系。包括生態保護、休閑觀光、文化傳承、生物能源等密切相關的循環農業、特色產業、生物能源產業、鄉村旅遊業和農村二、三產業等,以充分發揮農業多種功能,增進經濟社會效益。
三是現代農業支撐產業體系。包括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農產品加工、市場流通、信息咨詢等為農服務的相關產業,以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提高農業抗風險能力、國際競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
Ⅶ 什麼是農業產業化
農業產業化(
Agriculture
Instrialization)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主導產業、產品為重點,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建設、系列化加工、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農工商、農科教一體化經營體系,使農業走上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約束、自我調節的良性發展軌道的現代化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它的實質上是指對傳統農業進行技術改造,推動農業科技進步的過程。這種經營模式從整體上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是加速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
農業產業化的基本思路是:確定主導產業,實行區域布局,依靠龍頭帶動,發展規模經營,實行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動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組織形式。它的基本類型主要有:市場連接型、龍頭企業帶動型、農科教結合型、專業協會帶動型。
農業產業化的基本特徵主要有面向國內外大市場,立足本地優勢,依靠科技的進步,形成規模經營。實行專業化分工,貿工農、產供銷密切配合,充分發揮「龍頭」企業開拓市場、引導生產深化加工、配套服務功能的作用,並且採取現代企業的管理方式。
它的目的之一是使農民真正得利。實行產加銷一體化,使農民不僅獲得生產環節的效益,而且能分享加工、流通環節的利潤,從而使農民富裕起來。實行農業產業化還會使土地產出率和農產品轉化為商品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得到較大幅度的提高,農產品的生產與市場流通有效地結合起來,以「龍頭」企業來內聯千家萬戶,外聯兩個市場,從而引導、帶動、輻射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並且建設一批主導產品、「龍頭企業」、服務組織、商品基地。
Ⅷ 創意農業有哪五大發展模式
創意農業的發展,基於不同的鄉村農業資源及社會環境,有著不同的發展模式,研讀國內外創意農業的發展案例,遠景設計院梳理出創意農業有五大發展模式:
(一)理念主導型模式
理念主導型模式最大的特徵,在於依託創意理念,結合時代發展潮流與時尚元素,賦予農業與鄉村時代特色鮮明的發展主題。
(二)文化創意型模式
該模式要求項目區具有一項或者多項突出的農業文明與民俗文化的積淀。以傳統民俗文化為基礎,抽提核心元素,對接社會發展趨勢,針對區域市場需求,依託休閑旅遊,開發以民俗文化休閑為發展形式的創意農業發展模式。
(三)產品導向型模式
該模式重點落腳於特色農產品的創意開發。通過產品設計與營銷上的創意,保留農產品自然、生態的優良品質,融入文化創意元素,對接時下流行的健康、品質的消費潮流,將原有的農副產品進行品質與品牌的雙重提升,賦予農產品新時代的榮譽標簽,並與鄉土地理掛鉤,形成「特色產地的特色產品」固化品牌,實現創意農業的效益最大化。
(四)市場拓展型模式
市場導向型創意農業由旺盛的市場需求而促進發展。這類創意農業對傳統農業基礎沒有必須的要求,更多受區域市場的引導,把握市場動向,發展特定的受市場熱捧的鄉村農產品或相關鄉村休閑活動。市場拓展型模式擺脫了資源消耗型的價格戰「紅海戰略」,拓展消費者剩餘增加的休閑市場空間,從而實現農民與消費者共贏的「藍海戰略」。
(五)產業融合型模式
產業導向型模式充分利用鄉村既有的農業產業基礎,延伸發展,選擇第二、第三產業中的適宜實體,提升原有農產業的層次,延長原有農業產業鏈條,實現產業的進化與創意發展。
Ⅸ 農業的四種轉型產化分別是什麼
農業的四種轉型產化分別第一、二、三、六產業。即實現「1+2+3」等於6,「1××3」也等於6。
一二三產融合的新農業,是現代化的「第六產業」,這是現代農業的最新定位解讀,它是把傳統的一產延伸到二產特別是食品加工業,再擴張至物流配送等三產,並依靠信息公共平台第四產業和文化公共平台第五產業將一二三產融合起來形成綜合產業,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第六產業」。
發展「第六產業」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振興農業農村,改變農業發展前景,所以要堅持以農業為主體;基本做法是通過一、二、三產業的相互融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提高農民收入;基本趨勢是讓第二、第三產業附著其上,逐步使原本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變身為綜合產業。可以說,「第六產業」是發展現代農業的真諦。
「第六產業」找到了現代農業的真諦,與我國農業產業化企業的發展目的和目標不謀而合。
(9)農業產業發展模式有哪些擴展閱讀:
農業「新六產」的形態:
1、打造終端型業態。
立足農產品的開發生產與加工增值,在農產品產加銷一體化的基礎上,構建農產品從田頭到餐桌、從初級產品到終端消費無縫對接的產業體系。以優勢特色產業為基礎,發展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商貿物流等後續產業。以農產品加工業為骨幹,向前延伸發展規模化、標准化原料基地,向後延伸發展流通業和餐飲業。以商貿物流業為引領,發展農產品訂單式種養殖基地及配套的產後加工、生產服務。
2、打造體驗型業態。
立足農業多種功能的挖掘與拓展,促進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與休閑觀光(垂釣)、農耕體驗、文化傳承、健康養老、節慶採摘、科普教育深度融合,構建集生產、生活、生態功能於一體的農業產業體系。挖掘地方特色農產品加工、傳統農耕文化,引入創意元素,發展參與式、體驗式、娛樂式創意農業。依託優勢景觀資源和鄉村文化底蘊,發展吃住游購一體化的鄉村旅遊。
3、打造循環型業態。
立足農業廢棄物和加工副產物的資源化利用,發展生態農業、綠色農業、循環農業,構建生態保護與效益並舉、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新體系。在農業各產業間,打造產業上下游有機關聯、「資源—產品—農業廢棄物—再生資源」完整的農業生物產業鏈,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
4、打造智慧型業態。
立足科技進步和模式創新,發展智慧農業、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利用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對農業生產、加工、營銷全過程進行智能化控制,發展精準農業、智慧農業。利用「大數據」和「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發展農產品電商平台。藉助創意產業的發展理念,將現代科技和人文要素融入農業生產、加工及流通領域,發展定製式創意農業。
Ⅹ 發展綠色休閑農業的產業定位及開發模式有哪些
中國休閑農業發展的模式多種多樣,主要包括連片開發模式、「農家樂」模式、農民與市民合作模式等。
(1)連片開發模式
以政府投入為主建設基礎設施,帶動農民集中連片開發現代觀光農業。政府投入主要用於基礎設施,通過水、電、氣、路、衛生等基礎設施的配套和完善,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結合當地優勢開發各種農業休閑觀光項目,供城市居民到農業觀光園區參觀、休閑與娛樂。該模式依託自然優美的鄉野風景、舒適怡人的清新氣候、獨特的地熱溫泉、環保生態的綠色空間,結合周圍的田園景觀和民俗文化,興建一些休閑、娛樂設施,為遊客提供休憩、度假、娛樂、餐飲、健身等服務。主要類型包括休閑度假村、體閑農庄、鄉村酒店。該模式在全國各地尤為常見。如上海市郊區、北京市郊區、南京市郊區基本上都在採用該開發模式。
(2)「農家樂」模式
「農家樂」模式是指農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產的農產品及周圍的田園風光、自然景觀,以低廉的價格吸引遊客前來吃、住、玩、游、娛、購等旅遊活動。主要類型有農業觀光農家樂、民俗文化農家樂、民居型農家樂、體閑娛樂農家樂、食宿接待農家樂、農事參與農家樂。如成都近郊郫縣友愛鎮農科村就是該經營模式的典型代表。該村原有農戶310戶,總人口650人,總耕地面積45hm2,在農業觀光旅遊發展鼎盛時期,村旅遊接待點共128個,年均接待遊客量達50萬次以上,旅遊年經營收入達2000餘萬元l3_3。
「農家樂」模式主要提供餐飲服務,在浙江紹興縣,以娛樂(如垂釣)、農家特色餐為主的休閑農庄,占調查總數的41.3%。
(3)農民與市民合作模式
在農民承包地合理流轉集中後,建立休閑農園,以「認種」方式讓城市居民委託農民代種或親自種植花草、蔬菜、果樹或經營家庭農藝,使消費者共同參與農業投資、生產、管理和營銷等各環節,與農民結成緊密聯結關系,體驗和參與農業經營和農事活動。該模式最早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的蘇州未來農林大世界,當時稱為「市民農園」,將土地分割為50m2一塊,向城市居民招租;後來在不同地區演變成多種類型的經營方式,如市民種植紀念樹、紀念林、市民租賃農舍經營農家樂等。根據2006年最新調查,在蘇州旺山休閑農庄,農戶將自家住宅的一樓租給城市人來經營餐飲農家樂,租金年收入能達到5萬元。
(4)產業帶動模式
休閑農園首先生產特色農產品,形成自己的品牌。然後通過休閑農業這個平台,吸引城市消費者來購買,從而拉動產業的發展。在這類園區,遊客除了餐飲旅遊,還帶回土特產品。如浙江稽東鎮的山娃子農庄,100元門票,除50元中餐費,遊客在離開農庄時還可帶回價值50元的一隻土雞和特色高山蔬菜。園區經營者在該基礎上,注冊自己的品牌,在自己的種養基地自種蔬菜,自養家禽,並在城裡設定銷點,或與一些企事業單位掛鉤,直銷時鮮產品。該模式深受城市民的歡迎。在浙江紹興縣的調查中,採用該模式的園區占總數的37%。
(5)村鎮旅遊模式
許多地區在建設新農村的新形勢下,將休閑農業開發與小城鎮建設結合在一起。以古村鎮宅院建築和新農村格局為旅遊吸引物,開發觀光旅遊。主要類型有占民居和占宅院型、民族村寨型、占鎮建築型、新村風貌型。如濟南市先後重點建設了l3處中心鎮和30個重點鎮,充分利用小城鎮周圍的風景名勝和人文景觀,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其中歷城區仲宮鎮、柳埠鎮等一批近郊小城鎮,已成為城市居民觀光、娛樂、度假的休閑農業基地。又如南京市金桂園農庄開發公司,也正在南京郊區橋林鎮結合新農村建設而發展休閑農業。他們試圖先將農村居民遷移到集中居住點,以提高農民生活品質和衛生條件,然後利用空出的宅基地開發休閑農庄和庭園經濟,發展休閑農業。
(6)休閑農場或觀光農園模式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已不滿足於簡單的逛公園休閑方式,而是尋求一些回歸自然、返樸歸真的生活方式。利用節假日到郊區去體驗現代農業的風貌、參與農業勞作和進行垂釣、休閑娛樂等現實需求,對農業觀光和休閑的社會需求日益上升,使我國眾多農業科技園區由單一的生產示範功能,逐漸轉變為兼有休閑和觀光等多項功能的農業園區。主要類型有田園農業型、園林觀光型、農業科技型、務農體驗型。如北戴河「集發農業觀光園」、北京「朝來農藝園」、上海「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蘇州「未來園林大世界」、珠海農科中心示範基地等,也都吸收了國外休閑農場或觀光農園的很多經驗和設計理念。
(7)科普教育模式
利用農業觀光園、農業科技生態園、農業產品展覽館、農業博覽園或博物館,為遊客提供了解農業歷史、學習農業技術、增長農業知識的教育活動。農業園主要類型有農業科技教育基地、觀光體閑教育、少兒教育農業基地、農業博覽園。如農業科技園區作為聯結科教單位科研成果與生產實際的重要紐帶,為農業科技成果的展示和產業孵化提供了實現的舞台。目前我國的一些大學或科教單位建立的農業高新技術園區,與國外的農業科技園區模式極為相似,園區的建立為科教單位和入園企業科技產業的「孵化」和「後熟」,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平台,大大促進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輻射推廣。
(8)民俗風情旅遊模式
民俗風情旅遊模式即以農村風土人情、民俗文化為旅遊吸引物,充分突出農耕文化、鄉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開發農耕展示、民間技藝、時令民俗、節慶活動、民間歌舞等休閑旅遊活動,增加鄉村旅遊的文化內涵。主要類型有農耕文化型、民俗文化型、鄉土文化型、民族文化型。
(9)休閑度假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