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第二產業發展與布局

第二產業發展與布局

發布時間:2021-01-19 16:04:22

『壹』 從經濟普查看二三產業布局與結構

國家統計局發布了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的主要數據。通過這次普查,摸清了我國二三產業的發展規模及布局,以及我國產業組織、產業結構、產業技術的現狀和各生產要素的構成,查實了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小微企業和高技術產業(製造業)的發展狀況。已經公布的經濟普查數據,為我們全面理解中央對中國經濟新常態的表述、分析以及適應經濟新常態的相關要求,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參考。
以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為例,原先地位作用較弱的私營企業異軍突起,表現了很強的增長勢頭。2013年末,全國共有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34.5萬個,從業人員603.3萬。其中,國有企業的法人單位數和從業人員分別為1.0萬個和55.7萬人,分別佔2.9%和9.2%;私營企業的法人單位數和從業人員分別為19.6萬個和225.3萬人,分別佔5.7%和37.3%。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中,國有企業平均每個法人單位的人員規模是55.7人,私營企業的平均規模為11.5人,從這樣的數據對比中可以體會國有企業的實力和私營企業的活力。
過去5年中國經濟變化中最值得我們關注的,不是各種「總量」的「做大」,而是產業結構的持續改進,以及這樣的持續改進對未來變化的預示。
第三產業比重的不斷提高,是產業結構優化的最大特點。2013年末在我國二三產業中,第三產業的法人單位數佔比由2008年的69.0%提高到74.7%,從業人員佔比由2008年的42.4%提高到45.9%。第三產業內部結構也在發生一些趨向於「產業升級」的變化。2013年與2008年相比,全部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中,批發和零售業的從業人員所佔比重由6.9%提高到9.3%,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從業人員所佔比重由1.2%提高到1.6%,房地產業的從業人員所佔比重由2.0%提高到2.5%,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的從業人員所佔比重由2.8%提高到3.7%,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的從業人員所佔比重由1.6%提高到2.3%。
製造業「腿長」、服務業「腿短」是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普遍存在的問題。2013年末我國二三產業全部從業人員中,第二和第三產業分別佔45.7%和54.3%。在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第三產業規模的擴大和結構的優化,是一個值得期待和給予政策關注的過程。未來第三產業的發展,既能為中國經濟發展動力和活力的釋放提供空間,也能為中國居民消費擴大和升級提供產品來源,同時還能為第二產業轉型升級和科技創新提供催化服務。

『貳』 乳製品工業產業政策的第二章 產業布局

第七條 乳製品工業布局應充分發揮奶業傳統優勢地區的資源,加快淘汰布局不合理、技術落後的產能;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特色鮮明、布局合理、協調發展的乳製品工業新格局。
第八條 東北、內蒙古產業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4省區,是全國重要的奶源基地和主要的乳製品工業基地。奶牛存欄量大,奶牛單產水平不高,飼草飼料資源豐富,分散飼養比重較大,與主銷區運距較遠。重點發展乳粉、乾酪、奶油、超高溫滅菌乳等,根據市場需要適當發展巴氏殺菌乳、酸乳等產品。嚴格控制建設同質化、低檔次的加工項目,扶持建設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項目。
第九條 華北產業區,包括河北、山西、山東、河南4省,是我國新興的奶牛優勢產區和奶源生產基地。地理位置優越,飼草飼料資源豐富,加工基礎好,是都市與基地結合型乳業產區。但奶牛品種雜,單產水平低。重點發展乳粉、乾酪、超高溫滅菌乳、巴氏殺菌乳、酸乳等,合理控制加工項目建設。
第十條 西北產業區,包括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6省區,奶牛養殖和牛奶消費歷史悠久,牛奶商品率偏低,奶牛品種雜,養殖技術落後,單產水平低。主要發展便於貯藏和長途運輸的乳粉、乾酪、奶油、乾酪素等乳製品,適度發展超高溫滅菌乳、酸乳、巴氏殺菌乳等產品,合理控制加工項目建設,鼓勵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乳製品。
第十一條 南方產業區,包括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雲南13省區,奶牛存欄較少,水牛存欄量大,奶類產量小,經濟發展程度相對較高,人口密度較大,是牛奶的主要消費地區。主要發展巴氏殺菌乳、乾酪、酸乳,適當發展煉乳、超高溫滅菌乳、乳粉等乳製品,根據奶源發展的情況和分布,合理布局乳製品加工企業。鼓勵開發水牛奶加工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乳製品。
第十二條 大城市周邊產業區,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和重慶4個直轄市,奶牛養殖現代化水平高、牛群良種化程度高,奶牛單產水平高,人口集中,消費市場大,加工能力強,是都市型乳業產區。支持乳製品加工科技的研究與產業升級,鼓勵新型乳製品的開發,主要發展巴氏殺菌乳、酸乳等低溫產品,適當發展乾酪、奶油、功能性乳製品。該區域要率先實現乳業現代化,保障城市市場供給,促進城鄉經濟和諧發展。原則上不再布局新的加工項目。

『叄』 我國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形成的歷史特點

查閱中國歷次五年計劃,分析建國以來我國產業結構和產業
布局形成的歷史特點
1949建立新中國以來,中國經濟發展走上了社會主義的道路,為了更好的發展經濟,我國制定了「五年計劃」,從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已經編制了十個「五年計劃」和兩個「五年規劃」, 今天(2015)「十二五」(2011-2015)規劃正在實施進行。在此期間,國民經濟取得了快速發展,同時我國的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打上了歷史的烙印。 產業結構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曲折和發展,我國經濟結構已由以傳統農業為主體,工業很不發達,帶有濃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的落後的國民經濟體系,變成了現代工業、農業、建築業、交通運輸和商業都得到很大發展的、獨立的社會主義國民經濟新體系。
按三種產業來看,第一產業相對低位逐漸下降,地二三產業的地位逐漸增高。從1993年到2014年,第一產業比重由46.27%下降到9.17%,第二產業由23.36%到42.64%,第三產業由30.37%到48.19%;工農業產值比重發生根本變化,工業產值由30%上升到82%,農業產值由70%下降到18%;輕重工業的關系,也由原來以輕工業為主,達到基本持平的地位, 我國已經形成了部門比較齊全,結構比較合理的工業體系。農業方面,糧食作物的單一性農業結構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農業向市場經濟迅速發展。交通運輸方面,鐵路、公路、水運、管道、航空等各項交通運輸建設得到極大進展,不僅長度有不同程度
的增長,而且運輸結構也發生重大變化。
第一產業:農業生產結構的合理調整。我國人口眾多,因此我國在決不放鬆糧食生產的前提下,積極促進農、林、牧、漁的全面發展,合理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總的來講,我國農作物單產量和總產量都有很大的提高,但糧食作物的播種面積有所下降,經濟作物面積增幅較大;畜牧業和漁業產值的增長遠高於農業總產值的增長速度,且兩者在農業總產值總的比重均有增長。可見我國在努力改變過去單純抓糧食生產的做法,使農業生產結構合理化。

『肆』 「十四五」時期,國有資本布局與產業結構將會發生什麼變化

個人曾經咨詢過中大咨詢的專家這個問題,他們表示「十四五」時期,隨著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經濟和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國有企業將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下:
第一,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要求國資國企資本布局重點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形成高質量發展態勢;
第二,全球產業格局變革,要求國有企業進一步把握「一帶一路」戰略的發展機遇,並實現內外兩個市場的均衡發展,構建全面開放的發展格局;
第三,經濟發展新舊動能轉換,要求國有企業把握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帶來的發展機遇,加快戰略新興產業培育,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第四,區域一體化步伐加快,要求國有企業從更廣闊層面深化區域合作與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激發國資國企的發展活力;
第五,國有企業改革與優化國資布局的雙重任務,要求加快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的組建與改革,為國資國企優化國資布局和產業結構調整提供有力支撐。

『伍』 產業布局的詳細介紹

新中國成立後,中央確立了把東北建設成重工業基地的重大產業決策。東北,這片白山黑水間豐饒的土地,一時間成為中國工業化進程推進最快的地區。
有分析指出,新中國選擇東北作為重工業發展基地,除了比鄰前蘇聯的政治考慮,東北原有的工業基礎、豐富的自然資源、發達的鐵路運輸以及有利的周邊貿易環境都促成了重工業中心的誕生。
更具決定性意義的是,中央政府利用集權體制的行政命令,調集全國力量支援東北建設。前蘇聯援建我國的156個項目,其中不少就建在東北,如鞍山鋼鐵公司、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哈爾濱汽輪機廠等。 直到20世紀90年代前,東北一直執中國重工業之牛耳,中國的汽車船舶製造、鋼鐵生產、工業重型裝備製造等的相當部分都在東北地區。應該說東北的確曾經有過「共和國裝備部」的輝煌。
然而,東北重工業基地的建成主要不是市場經濟自然發展的結果,不是民間資本向高效益地區流動的結果,而是不計成本的中央計劃的產物。
進入20世紀末,東北十年經濟發展陷入一種停止甚至衰退的邊緣。到1990年,黑龍江、遼寧、吉林3省工業增長率分別倒數全國第二、第四和第五,經濟效益也處於落後地位。機制僵化、資源優勢喪失、職工大面積下崗等等問題困擾著這片黑土地。這或許是當年的建設者所無法預見的。
一個經濟中心形成後,自我強化和走向衰落的兩種命運都可能存在。一旦技術和市場條件發生變化,該經濟中心走向衰弱就無可挽回。時至今日,市場導向已居主導地位,繼續靠非經濟手段支撐東北的發展,其成本也就會越來越高,不僅到頭來難以為繼,而且還會使得最終的補救成本更為高昂。
中國的工業發展,一直寄託了太多的強國夢想,而強烈「趕超意識」往往轉化成「大躍進」式的冒進行為,其突出表現為,政府以計劃代替市場,進行產業布局。這一思路從建設東北、「三線」建設,一直持續到20世紀70年代末的「洋躍進」。
隨著中蘇關系惡化,中央政府提出了所謂支援「三線」建設計劃,大量工業項目,包括重工業,由沿海向中國中西部地區大規模轉移,造成巨大的浪費。盡管內地的投資比重因此大幅度提高,但工業產值佔全國的比重並沒有相應提高。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大國,片面強調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人為縮小地區差異只能是一廂情願。
「這也是中國重工業布局中,出現點狀布局的原因。」周勤指出,「這一點在大西南、大西北,表現得很突出,產業積聚效應很差。並且政府主導一切,效率缺失,實屬必然。」
原第二汽車製造廠的選址可以詮釋這個問題。十堰,地處秦巴山區腹地,靠近神農架自然保護區。原第二汽車製造廠就是在1969年,落腳在這片長32公里、寬8.5公里的20多條山溝里。原先這里沒有機場,也不通高速公路,進出的主要交通工具是火車,坐火車由武漢至十堰最長時間需10多個小時。很顯然,任何一個面向市場的企業都不會選擇這裡布局。 隨著1978年農村經濟改革基本解決中國人吃飯後,優先開放沿海城市,加入國際大循環,顯得刻不容緩。經濟特區的設立,宣布中國開始踏實地實施非平衡發展戰略。由南到北,沿海地區次第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一直被忽視的輕工、家電等消費類工業得到了補償性高速增長。「廣貨」一時間暢銷全國,一舉把口碑很好的「上海貨」拉下馬。到了1990年代,隨著經濟的全面開放,各大區域的發展在「區域比較利益」的基礎上,呈現出多產業、多區位發展態勢。其中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等沿海地區成為中國最活躍的經濟板塊。浙江義烏的小商品、廣東順德的家電、福建晉江的鞋等等,這些扎堆出現的生產基地,真正形成了經濟學家所說的產業集群。
目前,這種產業集群正向重化工演進,新型重化工基地已經出現向東部沿海積聚的苗頭,甚至一向重工業薄弱的珠三角也表現出產業重型化的趨勢。而這一次,政府似乎刻意淡出,市場的作用已經大大加強。

『陸』 什麼是產業布局

產業布局可以通俗的理解為產業規劃

產業規劃就是對產業發展布局,產業結構調整進行整體布置和規劃,產業結構就是指三大產業結構。

我區產業規劃現狀及思考
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我區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離不開產業規劃的重要指導作用。進入「十一五」時期,我區經濟開始進入工業化中期,也是新一輪快速發展時期,但目前產業規劃的滯後制約了我區國民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突破規劃瓶頸,成為了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課題。
一、我區產業規劃現狀及問題
近年來,我區先後制定了一系列產業發展規劃,如「十五」計劃中的各產業計劃、夷陵區新型工業化規劃綱要、夷陵區三峽庫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夷陵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戰略、夷陵區綠色資源產業化開發規劃等,為指導我區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同時,我區產業規劃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影響和制約了我區經濟發展。
1、規劃工作未得到足夠重視。從近幾年全區的發展來看,我區產業規劃工作一直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大多數人在思想上認為規劃是可有可無的東西,有的產業規劃制訂也是應付上級要求,沒有認真組織實施。
2、整個國民經濟產業規劃體系還不健全。由於種種原因,我區目前許多產業規劃還是空白,各行業主管部門習慣於用年度工作計劃和文件去指導產業發展,與市場經濟和全區國民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產業規劃體系尚未建立。
3、產業規劃之間的銜接不緊密。從「十五」時期以來的我區經濟發展來看,我區經濟發展經過短暫的調整期後,又步入新一輪快速發展期,同時也是困難挑戰制約加劇期,「四大瓶頸」對加快發展制約作用日趨明顯,加快全區產業發展規劃的制訂和完善工作刻不容緩。現在我區產業規劃相互之間,產業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城鎮建設規劃、基礎設施建設規劃之間缺乏銜接與統一,有的還存在一些矛盾。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糧食生產之間、開發區發展與土地利用之間、我區產業發展方向與全市產業布局之間等都存在一些矛盾和沖突。
二、對策及建議
1、提高對產業規劃工作的重要性認識。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市場對產業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但政府的宏觀調控不能放棄。制訂產業發展規劃是政府的基本職能,也是政府各項經濟和行為的前提和依據。區委二屆三次全會已提出要著力突破「四大瓶頸」,消除加快發展的制約因素。區政府在部署「十一五」規劃編制工作中,安排了農業、工業、旅遊、物流、信息等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的編制工作。各部門正在編制相關產業「十一五」發展規劃,各行業主管部門要進一步樹立科學編制規劃,以規劃指導產業發展的現代管理理念。
2、建立健全我區產業發展規劃體系。針對我區目前產業規劃編制工作嚴重滯後於經濟社會發展形勢、體系尚未建立的現狀,當前應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結合全區「十一五」規劃編制工作,抓緊制訂和完善國民經濟各產業發展規劃,重點抓好全區「十一五」農業發展規劃、工業發展規劃、現代流通業發展規劃、房地產發展規劃等專項規劃的制訂,形成較完善的全區「十一五」國民經濟發展規劃體系。二是完善重點行業發展規劃編制工作。根據區委、區政府確定的產業發展重點和我區國民經濟實際情況,完成農業中柑桔、茶葉、畜牧三大產業發展規劃,磷礦資源綜合利用規劃的編制;完成全區旅遊總體規劃修編。為全區國民經濟發展重點行業制訂詳細的發展目標、措施及政策保障,指導行業的快速健康發展。三是迅速啟動夷陵經濟開發區發展規劃制訂工作。為了把開發區打造成名副其實的省級開發區,成為全區最具有潛力的產業發展平台和經濟龍頭,必須以科學的規劃指導其發展。要以發展目標、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布局等為重點,制訂科學的「一區五園」發展規劃,在未來5至10年把開發區建成有夷陵特色的現代化經濟技術開發區。
明確產業規劃制訂要求,強化規劃實施保障。制訂出科學的產業發展規劃,一是要加強研究,理清產業發展思路;二是發揚民主,提高社會參與度。在規劃編制的各個環節,採取多種形式,保障人民群眾了解和參與規劃編制的權利。健全規劃咨詢制度,組織專家隊伍,完善咨詢形式,形成規范的規劃決策咨詢機制。三是規范程序,依法編制規劃。國務院《規劃編制條例》出台後,各類規劃都要嚴格遵守。四是銜接協調,形成合力。各產業規劃要與相關的規劃相銜接,下一級規劃要與上一級規劃相銜接。規劃銜接要遵循下級規劃服從上級規劃,專項規劃服從總體規劃,同級規劃相互協調的原則。五是強化深度,增強可操作性。規劃必須有具體項目和指標。在加強重大問題研究、理清發展思路的同時,還要做好重大工程的篩選和指標論證工作。研究提出引導行業樹立正確發展觀、促進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指標,成為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實現手段。
目前規劃工作中普遍存在重規劃、輕實施的現象,一些規劃制訂時轟轟烈烈,制訂出台後便無聲無息,在以後的產業發展中必須嚴格按照規劃實施,在重大產業布局、發展方向、重大工程論證上政府要按照規劃切實做好指導協調工作,確保我區國民經濟又快又好發展。

『柒』 嘉定新城的產業發展與布局規劃

以嘉定新城主城區產業現狀為基礎,實現主城區由工業性城區向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為主導的綜合型城區的良性轉變。
(一)第三產業
以完善主城區服務功能為基礎,以增強主城區對周邊區域的輻射力與吸引力為目標,促進第三產業擴大領域,提升層次,完善功能。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
(二)第二產業
優化用地布局、提高土地收益,梳理整合現有工業用地,培育和發展清潔型、廣就業的都市型工業,積極推進嘉定市級工業區(南區)的建設。對規劃區內與城市功能布局不符和對環境產生較大影響的工業企業,分步驟、有計劃的進行整治。嘉定新城主城區規劃范圍內現有大部分工業用地將得到整合與梳理,集中建設市區級工業區(南區)。規劃在集中城市化地區保留都市型工業。適度發展樓宇型工業。
(三)第一產業
合理調整規劃區內農業生產布局,加快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以休閑旅遊為主的體驗農業,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捌』 如何編制產業規劃

第一部分 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
一、國際XX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
二、國內XX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
第二部分 當地產業發展現狀與基礎
一、當地產業發展概況
1、行業發展現狀
2、重點企業發展現狀
二、當地產業發展條件
1、區位條件
2、資源條件
3、產業配套條件
4、其他條件
三、當地產業發展環境現狀
1、政策環境
2、市場環境
3、融資環境
4、人才環境
四、當地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第三部分 當地產業發展思路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二、產業定位
三、發展目標
第四部分 產業發展導向和產業鏈設計
一、核心產業鏈及產品
二、配套產業鏈和產品
三、相關產業鏈與產品
第五部分 產業發展空間布局
一、產業發展的核心產業基地
二、產業發展的重要拓展區
第六部分 產業發展的政策保障
一、組織保障
二、招商引資
三、政策扶持
四、需要注意的問題
第七部分 產業發展的重大培育工程
一、產業基地的創建工程
二、龍頭企業的培育工程
三、創新能力的提升工程
四、合作平台的搭建工程
五、推廣運用的示範工程
第八部分 附錄
附錄1:當地現有企業基本狀況
附錄2:主產業鏈概述
附錄3:產業發展目錄

『玖』 竹業發展前景與產業布局

1.竹業產業優勢和影響竹業生產和發展的因素

浙江省是竹業生產大省,竹子也是浙江重要的優勢農產品之一,現有竹林面積80萬hm2,年產竹筍70萬t,竹筍產量居全國第一。近年來,浙江竹業開發了竹炭、竹纖維等新產品。竹炭在環保、保健、醫葯、高新技術等領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在燒制竹炭過程中所獲得竹醋液,在保健、飲料、除臭,以及生產高效低毒農葯方面也有很好的前景。竹纖維無毒、無害、無污染,而且質地柔軟細膩,具有纖維長、空心、抑菌、抗皺、易洗、防霉,吸水性、可紡性、可染性好,以及抗紫外線輻射等特點,將成為一種新穎、綠色的環保型紡織原料。竹纖維的開發成功,不僅使毛竹的枝、條、桿都得到利用,還可獲得竹木糖、竹蜜、多糖、鹼木素、竹粉等產品,可進一步開發利用。

但在竹業生產中,還存在一些影響竹業生產和發展的因素,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1)竹林經營水平不平衡,品種較為單一,產量和效益有待提高。全省相當大部分仍是低產低效林,技術水平不高,所提供的竹材僅能滿足省內加工能力的1/2,大規格的竹材更是不足。

2)經營不科學,制約著竹園的持續經營。化肥農葯等農業投入品不適當的施用導致竹園富營養化、酸性化、農葯殘留和土壤理化性狀惡化,使竹林衰退、產量下降。

3)市場競爭不規范,生產組織化程度較低,無論是生產規模還是銷售規模都不大,造成「產、加」銜接不暢,流通不順,營銷成本增大。

4)竹產品精深加工不足,大多為粗加工產品,附加值低,資源消耗大。竹筍加工產品品牌意識不強,產品檔次低,市場競爭力不高。竹筍品質安全的監測檢驗體系尚未健全,產品質量安全缺乏有效監測。

2.竹業發展前景和發展方向

竹林資源有其集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於一體的優勢。隨著人們返璞歸真理念的日益強烈和國人綠色環保意識的增強,天然製品備受青睞,竹製傢具的前景不可限量。竹筍產品高纖維、低蛋白、無脂肪,含多種氨基酸及維生素,味道鮮美,風味獨特,有保健、減肥、美容等功效,在國內外被譽為「第一綠色保健食品」,出口不受配額限制,在國際市場上供不應求。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竹子將得到進一步的深度開發,竹業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浙江竹業產業的發展方向,一是要大力發展竹林基地建設,提高竹產品數量、質量,滿足加工需要;二是要狠抓技術改造,提升產品檔次,拓展產品市場空間,開發食用新產品如竹葉黃酮、竹啤、竹汁飲料等,提高竹產品增值率;三是要發展竹材加工,扶持龍頭企業,改進和提高加工、包裝技術水平,增加出口創匯;四是實施無公害標准化生產,發展保鮮加工技術,擴大上海、南京、杭州、蘇州等地的市場佔有率,並通過上海進一步開拓對外貿易渠道;五是積極發展生態旅遊,促進竹第三產業發展,提高竹業整體經濟效益。

3.竹業產業布局建議

為了將區域竹資源優勢轉化為區域竹產業經濟優勢,提升竹產業市場競爭力,根據各地竹產業發展的傳統和基礎,結合環杭州灣、溫台沿海、金衢麗三大產業帶規劃精神,全省竹產業的發展可相應建設三大產業帶。

1)環杭州灣竹產業帶:包括天目山區安吉、長興、德清、臨安、餘杭等縣(市)和四明山區的餘姚、慈溪、鄞縣、象山、寧海、紹興、嵊州、諸暨等縣(市)。鞏固和提高竹筍竹材在全國生產、加工、貿易中的領先地位,同時加強竹保健食品(鮮竹瀝、竹汁飲料、竹汁酒、竹葉黃酮等)新產品的開發,穩定和拓展觀賞竹市場,充分利用大竹海的環境和品牌著力開展竹林生態旅遊,打造世界級的竹產業發展中心。

2)金衢麗竹產業帶:包括仙霞嶺山區的衢江、江山、龍游和洞宮山區的麗水、遂昌、龍泉、慶元等縣(市)。進一步加大竹筍竹材生產、加工、貿易的規模,適當發展竹漿造紙,適度發展竹林生態旅遊,鞏固和提升竹炭、竹醋液、竹纖維等特色新產品的先發優勢,加快產業要素的集聚,建立多元經濟結構、適度規模和深度加工的竹產業體系。

3)溫台沿海竹產業帶:主要包括雁盪山區的平陽、瑞安、蒼南等縣(市)。充分發揮叢生竹的資源優勢,發展馬蹄筍、竹漿造紙等,加強竹纖維等特色新產品的開發,逐步提高科技對綠竹產業的貢獻率;爭取在馬蹄筍的保鮮儲運、叢生竹次生化合物提取等方面取得突破。

閱讀全文

與第二產業發展與布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