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的茶產業有發展前景嗎
一、 縱觀中國茶產業的現狀
綜觀中國茶產業與市場的全局,從茶資源、茶營銷到茶品牌、茶文化等系列現狀來看。其運作與建設遠遠落後與國內外市場,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茶產業發展的障礙。面積第一、產量第二(現在是第一)、出口第三、創匯第四,品牌缺乏,這是目前中國茶業在世界茶行業界排行榜上的真實寫照。必須承認,我國是世界茶葉大國,但還不是茶葉強國。所以,未來打造和建設具中國特色的茶葉品牌企業,實施品牌戰略培育工程,是中國茶產業、茶企業走出去的方向和目標。如何讓中國茶產業擺脫傳統的粗放式生產經營模式成為當務之急。
二、目前中國茶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有名茶,無品牌。這是中國茶人心中一個永遠的痛。中國有2000個茶葉生產縣,名優茶眾多。但說的出的品牌茶卻屈指可數,就別提目前茶業界能叫得出的知名品牌抑或著名品牌了!
2.廠家多,品牌少。據統計資料顯示,中字頭下屬12家省級茶葉公司中,只有4家有注冊商標的。全國生產加工茶葉企業有6.7萬家,只有近千家茶葉有注冊商標的,能稱得上品牌的幾乎沒有。
3.資源多,整合少。在企業發展過程中,企業對資源利用,產品定性、核心價值、品牌文化、品牌戰略等都需提前進行規劃。資源過度分散最為直接影響應是造成企業有效資源、管理成本的浪費。由於中國茶葉資源分散、生產分散、出口一直以散裝為主,自然也就只能充當國外品牌茶葉的原料供應商。
4.行業混亂,競爭無序。目前整個中國茶行業內部的產品競爭由於全國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茶葉價格定位標准,故現已演變成較混亂的、激烈的「價格大戰」。部分商家甚至違背行業規則,惡意攻擊競爭對手,消費者難辨真偽,購買假冒偽劣產品比比皆是,給整個行業帶來負面影響!重要是傷害了消費者對中國名茶的信心。
5.品牌概念模糊,品牌意識淡薄。何謂品牌?何謂品牌營銷、品牌文化、品牌管理、品牌傳播、品牌危機及品牌維權等。中國大多數茶企業家均是一知半解,因此有待整個行業人員的文化素質、服務理念及品牌知識的整體提升和培育。
三、中國茶產業未來發展方向
1.要尋找茶產業發展的藍海
從營銷角度來說,傳統茶是個紅海產業,現代茶是藍海產業,充滿無限的發展空間。茶葉發展基礎在傳統,而突破在現代。目前茶產業的發展態勢良好,但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傳統茶的產業突破,核心問題在於市場運作,在於品牌建設。煙、酒、茶都是傳統的快速消費品。比較發展規模和認知度,就會發現,煙形成了國煙,酒形成了國酒,但是茶卻沒有形成國茶。雖然倡導茶為國飲,卻沒有形成讓國人都能普遍接受的、共同認知的茶葉品牌。像茅台酒、中華煙,大家都知道。但是茶葉是同宗不同命,同樣作為快消品,茶葉消費的地域性特別強。茶葉為什麼目前沒有形成全國的知名品牌?這主要是因為政府和企業的投入,以及消費者的期待沒有形成合力,最後造成資源分散。如果想做強做大,應該把各級政府的資源統一到一個平台上去,通過統一的運營渠道去做產品的市場精耕。
發展現代茶,必突破茶的沖飲方式,改變它的形態之後,給茶葉尋找新出路。一是關注相關學科的技術成果,利用最新的科研成果為茶葉服務。二是跳出茶葉研究茶葉,積極拓展茶葉的應用領域。把喝茶變為吃茶、玩茶、用茶等,將茶葉的功能性成分按抗氧化劑、抗輻射劑等進行開發,廣泛應用於日化、食品、保健品、紡織等領域。三是變「加工」茶葉為「製造」茶葉。按照「全價利用、跨界開發」的理念及目標消費群的特徵需求,進行茶產業優化突破技術研究與創新產品開發。
2、四個方面下功夫做精茶產業
浙江綠茶的同質化競爭越來越激烈,下一步浙江綠茶將在穩定面積,穩定產量,提高品質與效益的思路基礎上,以打造浙江綠茶品牌為主線,以現代園區建設為重點,進一步優化結構,提高品質,充分利用人才、技術、文化和品牌的優勢,加快浙江綠茶發展。省農業廳將實施新一輪企業規劃,培育龍井、名優綠茶、早茶、浙北茶四個特色產業帶,通過提升茶葉基地加工技術,加強現代園區建設,搭建推廣平台,推進浙江綠茶產業化和現代化,促進我省茶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把茶葉這一富民產業做強做精,可以從四個方面下功夫:一、加強產業化要素優化組合。特別是龍頭企業的培育,組織化程度的提高,主導產品的定位,這些方面要一一明確目標;二、加強目標市場體系的構建,進一步提高茶葉的附加值。拓展多渠道銷售方式,通過目標市場專賣專營、直銷體系構建等方式提高產品效益;三、加強推廣宣傳,重點打造松陽茶國家地理標志。通過地理標志的使用和管理,使松陽茶葉的市場知名度更高;四、要充分運作好中國茶商大會。中國茶商大會是最具影響力的茶葉節會,建設和打造好茶葉節會品牌。
3、茶品牌應有更多文化內涵
中國茶宣傳比較喜歡利用歷史故事,這些歷史故事看得多了就發現故事比較同質化。茶文化如果要追根溯源,我們能在歷史上找根源的只有《茶經》。陸羽為了寫《茶經》,跋山涉水走了很多省份。所以信陽毛尖等很多茶葉宣傳都是把陸羽搬出來,這就使得茶文化很深。但是,各個地方的茶文化沒有區別,這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
竹葉青第一個在中國茶市邁出了做高端奢侈品的步伐,「與己論道,巔峰已隨心」的精神境界,是5000年中國文化積淀才孕育出的文化,竹葉青把茶的極致、優雅帶給了世人。竹葉青茶葉從《道德經》里找依據,在成都和北京建造了生活體驗館,把道家文化中的「道法自然」運用到茶對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上。「平常心,竹葉青」。許多人正是被這句看似平淡的話語打動,才認識了竹葉青,並將之作為自己的生活態度恪守著。將品茶延伸為一種生活態度,重新詮釋茶文化的內涵,從清醇淡雅到平常心。成功的品牌文化,竹葉青贏得了消費者的廣泛認可。
茶葉要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以增強產業的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文化是個大概念,有精神的層面,也有物質的層面。除了向歷史追根溯源外,它還可以往生活方式上去靠。比如松陽銀猴,「千年古縣,田園松陽」就是一個很好的點,因為松陽就是松古平原最大的盆地,周邊是高山,其實是桃花源。初中課本就有桃花源的描寫,我們就可以從「田園、桃花源」這些字眼去宣傳名優茶。通過意境描述,讓人喝到松陽銀猴,就能想到桃花源。
4.未來主攻五方面
茶產業要在未來主攻五方面:一、做好品牌培育和企業培育,全面推行一縣一品,加快全市區域品牌的建設;二、要進一步提高茶產業科技水平,注重科技隊伍建設,注重對外合作,加快推進新品種、新技術、新器械、新工藝的運用,推進產業現代化;三、要加強產業營銷體系建設,做好茶葉展示展銷和推介,爭取全國主要大中城市有我們麗水茶葉的門店,國外市場有一定的影響;四、進一步做好產業延伸,用工業的理念改造傳統茶產業,引導工商資本來投資茶產業,實現茶葉從粗放產品向高端產品延伸,從粗級加工向深加工延伸,茶產業從傳統的農業產業向文化、旅遊產業延伸;五、加快推進標准化生產、茶廠的優化改造、產品的質量體系認證、行業的自律規范等,通過一系列的措施,確保茶葉的質量與安全。
② 政府在茶葉產業發展中如何作為麻煩告訴我
前不久,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科技部主任、研究員魯成銀在對鳳岡生態茶園進行了實地考查,聽取該縣茶葉產業發展情況介紹後,提出了針對性強、富有見地的建設性意見。魯成銀說,在完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職責是提供基礎設施、安全、法律等服務。在市場體制還不完善的情況下,政府的重視參與是產業形成的重要條件。如何處理好政府與企業的關系?魯成銀認為,一是要科學編制產業發展規劃,摸清資源家底。政府應組織一個強有力的工作班子,根據全縣土地含鋅硒情況及適宜茶葉生產的情況,從茶園布局、茶樹品種選擇、加工廠設置、茶文化開發、生態旅遊等方面,編制一個經專家論證的科學性、系統性、可操作性的全縣「十一五」茶產業發展詳規,指導茶葉產業發展。二是搭建宣傳平台,打造茶葉知名品牌。2005年貴州首屆茶文化節和一系列茶事活動,為打造鳳岡茶葉品牌奠定了一定的基礎,開了個好頭,但打造一個知名品牌不是一兩次活動就能做到的,要經過艱辛努力,精心策劃,這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做一個打造品牌的系統規劃,在規劃指導下有序開展工作,通過不懈努力才可能實現。三是完善產業發展政策,營造發展環境。鳳岡縣在產業發展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使茶葉產業出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但政策還有待完善。比如建立茶葉交易市場、研究制定如何鼓勵茶葉企業爭創品牌的獎勵扶助政策(獲全國馳名商標的企業獎勵多少、獲中國免檢產品稱號的企業獎勵多少等),重獎之下必有勇夫,用利益激勵發展。四是按照全縣茶葉產業發展規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要實現茶葉產業化,必須注入大量的投入,從現實的情況看,鳳岡縣的農民現金投入水平還比較低,實現茶葉產業化必須以規模性為前提,沒有大投入就難以形成產業,因此,只有引資才能實現規模投入,規模生產,才能使茶葉產業實現規模化發展。五是加強與科研院校合作,尋求技術創新支撐產業。鳳岡縣將茶葉產業作為全縣的後續支柱產業來培植,必須加強與大專科研院校合作,實現校企合作,尋求技術創新支撐,而技術與資源的「焊接手」就是人才,在加強校企合作的同時,要加強人才培訓和引進,培養和引進一個人才,有時就能形成一片產業,帶動一方發展。
③ 你覺得茶葉行業的發展前景如何
從茶類上來說,各茶類的品種對於環境都是會有一定的要求,茶葉生產區域特徵就決定了茶產區的細分。比如武夷山產岩茶,安溪產鐵觀音,西湖產龍井等。而從加工產品上來說,傳統茶葉、茶飲料、袋泡茶以及速溶茶等都會更加的專業。
④ 茶產業怎麼更好的發展
茶葉行業發展前景廣闊 提高標准化為行業發展關鍵
茶葉是中國特色農產品,在國內外具有廣泛的市場;茶葉同時也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它既是農產品,也是工業產品,不僅可以就地解決當地農民的就業問題,而且可以通過發展茶葉的加工,來增加農民收入。這幾年,南方主要產茶地區通過發展茶葉生產來提高農民收入,在一些重點產茶縣,茶葉收入佔到農民總收入的80%以上。
中國茶葉生產在品種分布上,也呈現出明顯的地域特徵。根據農業部2009-2015年全國茶葉重點區域發展規劃,中國茶葉生產劃分為長江中下游名優綠茶重點區域、東南沿海優質烏龍茶重點區域、長江中下游特色及出口綠茶重點區域、西南紅茶及特種茶重點區域四大區域。
茶葉產量增長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茶葉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干毛茶葉產量預計達258萬噸,比上年增加17萬噸。在產量增加的同時,結構不斷優化,質量效益提升,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此外,茶園面積穩中略增。預計全國茶園面積4400多萬畝,比上年增加130萬畝。其中,湖北、貴州、陝西、江西等省分別增加23.6萬畝、21.5萬畝、19.3萬畝、15萬畝。
消費量方面,2017年中國茶葉消費量約為193萬噸,消費量穩步增長,預計到2018年中國茶葉消費量將超200萬噸。
我國茶葉發展痛點分析
我國茶葉的產量在增加,品質在提升,品牌在發展,新產品研發成為熱點,茶葉深加工和茶葉衍生品等多板塊輪番發力。但是生產和消費的地域特徵都過於明顯,主要表現為公共品牌很響,企業品牌沒有跟上,「有名茶、無名牌」的短板始終困擾著茶產業的發展。
我國茶葉市場集中度很低,企業技術水平不高,研發和創新能力比較落後,市場推廣引導能力弱。」王慶表示,盡管現在每個產茶大省都有一兩個大品牌,如華祥苑、巴馬、大益、涇渭等,但整體來看茶葉品牌過多,有的一個縣甚至就有上百個品牌,不利於行業發展。
政策有序推動茶葉發展
去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做大做強茶葉等優勢特色產業,推進區域農產品(公用品牌建設,支持地方以優勢企業和行業協會為依託打造區域特色品牌,引入現代要素改造提升傳統名優品牌。
後茶葉品牌將逐漸呈現兼並態勢,要讓企業品牌能夠跟得上,鼓勵企業品牌做大。這既要靠市場,也要靠政府有序推動。
標准化是整個中國茶葉的軟肋
標准化可以解決茶葉從種植、生產、加工到銷售的一系列問題,中國茶葉產品從安全質量、等級標准、理化指標等方面都應該是一致的。中國茶要發展,將來一定是標准化基礎上的工業化模式,向中外消費者講好中國茶的故事主要靠標准,這就需要打好文化牌,特別是科技牌。
從茶葉消費角度來講,市場還不夠規范,品牌要更注重口碑。茶葉流通協會每年評選誠信企業,今年還成立了中國茶葉產業集群品牌聯盟、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品牌發展工作委員會,專門幫助會員協調解決品牌建設發展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提升茶企品牌效益、擴大茶業品牌影響力。
近年來茶葉消費市場穩步擴大,消費人群接近4.7億人,同時消費人口向低端化年輕化發展,茶葉市場前景非常廣闊。2018年作為茶葉流通協會確定的「中國品牌年」,將重點圍繞「名牌、名企、名家、名區(縣)、名店」五項重點開展工作,著力打造一批知名茶葉品牌、知名企業,促進「茗」牌向名牌轉化。
⑤ 求一份茶飲行業的發展歷史,發展現狀,現在市面上的十佳茶品品牌。
茶飲料定義
茶飲料是指用水浸泡茶葉,經抽提、過濾、澄清等工藝製成的茶湯或在茶湯中加入水、糖液、酸味劑、食用香精、果汁或植(谷)物抽提液等調制加工而成的製品。茶飲料是指以茶葉的萃取液、茶粉、濃縮液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飲料,具有茶葉的獨特風味,含有天然茶多酚、咖啡鹼等茶葉有效成分,兼有營養、保健功效,是清涼解渴的多功能飲料。
茶飲料行業發展狀況
網路指數顯示:2011-2016年茶飲料網路搜索最高的是康師傅,網路指數平均值為4006;其次為加多寶,網路指數平均值為2778。2015年12月-2016年6月茶飲料網路搜索最高的是康師傅,網路指數平均值為2981;其次為農夫山泉,網路指數平均值為2780。
中國茶飲料及其他飲料製造出口交貨情況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茶飲料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5年10月中國茶飲料及其他飲料製造出口交貨值30,167.00千元,同比下降18.3%;2015年1-10月中國茶飲料及其他飲料製造出口交貨值307,963.00千元,同比增長8.68%。
精製茶行業狀況
2015年
1-10月,精製茶行業主營收入1562億元,同比增長12.5%,同期相比增速基本持平,但是相較於上半年增速出現小幅提升;利潤總額為124億元,同比增長5.2%,延續2014年的低速增長,且相比較於2003-2013年52%的復合增長率是十分低的。
茶飲料行業潛在市場規模超400億元
隨著消費升級,消費者越來越注重飲食健康,以粉末沖調,不含奶也不含茶的初代茶飲早被淘汰。從2016年起,「新中式茶飲」崛起,從原材料上看,最突出的特點是用專業設備精箤上等茶葉,配以新鮮牛奶、奶油和水果。
2017年,我國茶葉消費群體將近5億人,主要消費人群也從「中老年男性為主」向各類人群擴散,潛在消費人群較多,增長動力十足。中國茶葉流通協會預計,未來終端消費主要模式將從茶葉連鎖店向現代茶飲店轉變。
自2011年開始,茶飲行業進入高速增長時期,2016年新開門店數量達到1.2萬家,增幅達到15%,2017年更是茶飲爆發的元年。中信證券的數據預測,新中式茶飲的潛在市場規模在400億元至500億元。
茶飲行業可復製成本更低,進入壁壘較低;新生代消費者對於茶飲的訴求更多,除了產品功能還注重社交功能。
茶飲品牌扎堆,差異化才能勝出
2015年下半年開始,飲品店關店數量逐漸增加,2017年全年飲品店新開店18萬家,關店18萬家,其中,奶茶果汁店全年開店數量達到9.6萬家,關店數量達到7.8萬家。
商場茶飲品牌扎堆,每隔幾米就有一家新的茶飲店,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不完全統計,整個商圈有將近30家茶飲店。與網紅品牌相比,大部分的茶飲店較為冷清,顧客零零散散。
在產品設計上,目前絕大多數茶飲店的產品都十分相似,幾乎每一家茶飲店都主打奶蓋茶和水果茶,同質化現象嚴重。
整個茶飲行業要想獲得長足的發展,最關鍵的是對模式的優化,特別是在供應鏈上的優化,以及對品牌的打造。擁有獨特的品牌價值以及文化的根植,才是真正具有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十佳茶品品牌:康師傅、統一、王老吉、加多寶、維他ViTa、天喔茶莊、SUNTORY三得利、農夫山泉、和其正、深暉。
⑥ 好茶倉對茶行業發展的影響
目前茶行業茶復流通渠道依舊是制傳統多層級經銷商流通制,消費者茶對茶有品類無品牌的認知依舊存在,好茶倉對減少茶流通層級,打破傳統流通渠道壁壘具有積極的行業效應,可為下游終端茶商采購降低采購成本,企業也可依託該平台渠道減少運營壓力,另外平台是要求有品牌的茶茶品才可入駐的條件,多茶品牌的培養也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⑦ 政府在茶業發展中應發揮怎樣的作用
政府在茶業發展中應發揮怎樣的作用
茶葉作為中國農業特色及文化傳承的重要經濟作物,具有極大的社會價值與經濟意義。在國家繼續加大對農業產業扶持力度的大背景下,2010年中國茶產業發展受到茶區各級地方政府的高度關注和大力推動,持續了良好的發展態勢,並在產業的深入挖掘與橫向擴展及整體競爭力提升方面獲得了長足的進步。然後茶業發展與政府之間也存在著不可避免的矛盾和沖突,政府在茶業發展中應該發揮怎樣的作用呢?
@歐陽道坤:中國茶業陷入怪圈:政府主導吧,茶產業無所適從;政府退出吧,茶企業屍橫遍野。茶葉產區的從業者一方面呼籲政府對茶產業加強管理、加大投入,另一方面批評政府對茶產業干預過多、製造亂象。
@靜清和:茶是農產品,應由市場去調整,政府或相關人員總想從中撈一把,攪亂了市場。
@youxi2011:這里有個程度問題,政府和企業都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一部分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職責以及目標是什麼。
@和德昌茶業:我覺得企業先要有自己發展的想法和遠見,達到一定髙度或遇到瓶頸時,再由政府出面幫助,這個就叫自己沒想做不起,政府不加入做不大。
⑧ 中國茶葉行業未來的前景是怎麼樣
我國是茶樹的原產地,是世界上發現和利用茶樹最早的國家。改革開放以來,版茶葉行業權得到了迅速發展,已成為主產區農村經濟的重要行業和出口創匯的優勢農業行業,備受國家重視。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茶葉行業趨於品牌整合、產業化、集約化的發展,各生產基地也正在走規模化道路,各地政府紛紛出台扶持政策調動茶農、茶商及茶企的積極性,茶葉行業表現出一種空間聚集和地方專業化的現象。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茶葉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顯示,早在2010年我國就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茶葉生產國和第二大茶葉出口國,但行業發展仍面臨諸多制約因素,全面轉型升級已是大勢所趨。
前瞻產業研究院茶葉行業研究小組分析認為,在我國茶葉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茶葉行業也面臨著較多的問題,例如我國茶葉企業雖然數量眾多,但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國際茶葉行業中的龍頭企業和全球知名品牌,尚未形成有規模的標准化、規范化茶葉生產鏈。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茶葉出口仍多為原料性產品,競爭以低層次的價格競爭為主,大多數企業缺乏自主研發能力。
總體來說,茶葉行業需求還是很不錯的,市場前景非常良好。
⑨ 茶葉質量安全對茶產業的健康發展有何作用
飲隔夜茶有利弊來。隔自夜茶因時間過久,維生素大多已喪失,且湯中蛋白質、糖類等成為細菌、黴菌繁殖的養料,故不宜飲用。但未變質的隔夜茶在醫療上自有妙用,隔夜茶中含有豐富的酸素,可阻止毛細管出血,如患口腔炎,舌痛,濕疹,牙齦出血,瘡口膿瘍等,可用隔夜茶治療。眼睛常流淚或有血絲,也可每天幾次用隔夜茶洗眼,有較好的療效,清晨刷牙前後或飯後,含漱幾口隔夜茶,更可使口氣清新,並有固齒作用。
⑩ 有茶加盟品牌在茶飲行業中發展的如何
看地區,看經營水平,不一定所有加盟的都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