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結合實際談談如何實現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前瞻網指出:「十二五」期間是我國建設成為世界旅遊強國的關鍵時期,旅遊業作為服務業中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不僅對相關產業具有較強的帶動性,而且可以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黨的十八大強調,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深化旅遊業改革,實現旅遊業可持續發展,對於推動我國經濟加速發展、擴大就業、促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以及推進國內外交流合作具有重大意義。
實現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擴大社會就業總量的有效舉措。旅遊業具有聯動性廣、經濟性強的特點,可以對相關產業的發展起到顯著的促進作用。研究表明,旅遊業每增加1個單位效益就可以帶動其他產業增加4個單位效益。與此同時,旅遊業就業具有門檻低、覆蓋面廣、勞動密集的特點,可以有效帶動其他行業就業。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研究發現,旅遊業每增加1個就業崗位就可為其他產業帶來5個就業機會。加快發展旅遊業將會在未來緩解嚴峻的就業壓力,給我國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
實現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是促進發展方式轉變、推動低碳經濟發展的巨大助力。旅遊業相較其他產業而言,具有資源消耗低、環境成本小的優勢。加快發展旅遊業,可以實現依靠資源消耗促進經濟增長的傳統模式向低耗能、高收益的新模式轉變,達到自然文化資源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統一。同時,大力發展旅遊業,可以引領和帶動相關服務業及服務貿易的快速發展,轉變以能源密集型和污染密集型為主的貿易出口模式,發展低碳經濟,構建低碳社會。
實現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是擴大國際文化交流、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重要保障。一方面,積極接待入境旅遊,打開國門,歡迎各國朋友,通過旅遊讓其充分了解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狀況,逐漸消除他們的一些錯誤認識和偏見;另一方面,大力組織民眾出境旅遊,走出國門,通過宣傳中華文明來提升華夏文化在世界各國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塑造開放、自由、民主、富強的國家形象。
實現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轉變旅遊業發展方式,實現產業融合。轉變旅遊業發展方式,要著重將簡單粗放的發展模式向規模化、效益化進行轉變,不僅要注重硬體設施的建設,還要優化服務和提高環境質量,實現旅遊業與其他產業間的融合發展。一方面,在景點建設開發時,要充分考慮當地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對當地居民生活可能造成的影響。堅持保護為主的原則,適度、科學地開發生態旅遊資源。另一方面,應加速旅遊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合理利用農村的特色旅遊資源,依託當地生態環境,積極發展草原旅遊、湖泊旅遊、山川旅遊等,同時藉助歷史文化資源,開發一大批特色古鎮、古村,完善鄉村旅遊設施和旅遊產品,增加鄉村旅遊的吸引力,推動鄉村經濟發展;加強對旅遊工藝品、紀念品的創新設計,鼓勵旅遊用品的研發,推動旅遊裝備製造業的發展;充分藉助文化、體育、信息、交通等行業優勢,實現不同行業間的交叉互補,推動旅遊產品和行業的發展。
構建多樣化旅遊產品,實現結構創新。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於旅遊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當前旅遊產品仍然比較單一,為滿足群眾的需求,需要加大對旅遊產品多樣化的開發。旅遊產品開發要從市場需求出發,通過對當地旅遊資源的開發、建設,吸引更多的遊客參觀游覽。其一,要抓住人們對於休閑旅遊的內在需求,開發休閑旅遊產品,建設公共休閑設施,營造積極健康的休閑文化。其二,大膽創新方式方法,不斷升級旅遊產業結構,促進旅遊業持續健康發展。例如,要遵循深化旅遊業改革開放、實現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切實加強規劃工作,在編制旅遊規劃時本著高標准、高要求的原則,做到專業、個性、創意和特色;要加快發展國際旅遊,堅持入境游和出境游並重的思路,轉變旅遊市場結構,實現國內游和國際游均衡發展;要實施精品戰略計劃,加快重點景區建設步伐,將景區打造成集觀光、度假、休閑、商務等多維一體的綜合景區。
進行旅遊業管理創新,深化市場機制。旅遊管理機制創新是在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基礎上,通過升級旅遊產業結構,規范旅遊市場秩序,革新人才培養方案,創造出適合旅遊業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政府要加快職能轉變,引導企業深化改革,完善市場競爭機制,堅持公平競爭原則。企業要實行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發展,改革企業發展模式,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通過社會融資和政府支持,提高規模效益和服務質量,加強市場競爭力。通過整合中小型旅行社,建成一批集旅遊、購物、住宿、娛樂為一體的跨行業、跨地區的大型旅遊企業,使旅行社從「小、散、弱」向龍頭式的集團化方向轉變,成為推動旅遊業體制改革和管理創新的中堅力量。大力發展旅遊行業協會組織,加強行業自律、監督,規范企業行為,遵循市場秩序,並不斷鼓勵民營、私營企業的參加。
建設旅遊業保障體系,加強旅遊安全。建立旅遊業的安全保障體系,首先要完善旅遊業咨詢、信息服務和安全救援體系等旅遊管理的服務能力,實現對廣大遊客生命財產的負責。其次要建立健全旅遊保險制度,完善旅行社責任險、旅遊意外險等旅遊險種,增強旅遊保險的理賠效能,提高規避和化解風險的能力。最後,要不斷完善旅遊投訴處理機制,及時、認真聽取和處理遊客的投訴意見,切實維護旅遊者合法權益。具體而言,各地旅遊景區應完善安全規章制度,建立健全應急預案及緊急救援機制;強化對遊船、大型觀光旅遊設施、索道等的安全管理;加強景區內餐飲住宿衛生管理;大力宣傳安全防範知識,加強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識,強化應急能力,切實保障遊客的生命財產安全。(資料來源 前瞻產業研究院)
希望可以幫到你 不明的地方歡迎追問 還望採納謝謝!
2. 論文關於論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參考文獻
1、A.P.瑟爾沃(A P Thirlwall),《增長與發展》(第六版),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
2、張坤民,《可持續發展論》,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9
3、黃輝,《WTO與環保:自由貿易與環境保護的沖突與協調》,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4
4、戴星翼:《環境與發展經濟學》,立信會計出版社,1995年版。
5、曲福田:《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政策選擇》,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年版。
6、範金:《可持續發展的最優經濟增長》,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7、翟新生等:《可持續發展與自然資源消耗的成本補償---大循環成本理論具體運用的研究》,《財經研究》,1996年第12期。
8、(美)羅伯特•艾爾斯:《轉折點---增長範式的終結》,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年版。
9、(英)戴維•赫爾德等:《全球大變革---全球化時代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
10、(英)D•皮爾斯等:《世界無末日---經濟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中國財經政治出版社,1996年版。
11、(美)丹尼爾•A•科爾曼等:《生態政治---建設一個綠色社會》,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版。
3. 為什麼說可持續發展是旅遊業發展的一個永恆主題
旅遊業可持續發展強調旅遊資源開發要與保護相協調,發展速度要與發展質量相協調,發回展規模要與自然答承載能力相協調,經濟效益要與生態效益相協調,實現「生態—經濟—社會」的良性互動。只有得到精心保護,處在良性循環狀態的旅遊資源和旅遊環境才能促進人們將旅遊願望轉化為現實的旅遊需求。
作為旅遊業重要的生產力要素,景區景點則是旅遊資源和生態環境的載體。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關鍵之一是如何確保景區景點的可持續發展以及景區景點經營效益的持續獲取。
4. 旅遊學概論旅遊業為什麼要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
要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相輔相成! 我們要深刻理解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與精神實質。科學發展觀是十七大報告中的重點和亮點,而把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這是對十七大的一大貢獻,具有重要意義。我認為應從科學發展觀的新定位、來龍去脈、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以及四個實踐要求七個方面來把握其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在日常工作中,我們用科學發展觀指導旅遊產業和諧有序發展! 旅遊業是體現科學發展觀和「五個統籌」的最佳載體之一,其發展應該按照科學發展觀來指導,走一條「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的路子,以促進旅遊、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並在「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發揮獨特作用。如何實現科學的旅遊發展觀,我理解應該有以下五條准則: 第一準則:「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科學的旅遊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科學旅遊發展觀中「以人為本」的「人」主要是指旅遊者(或遊客)和社區居民。旅遊發展首先應該研究人、關注人,然後才是物質設施。旅遊開發應把「以人為本」作為第一要義,以滿足人的精神和文化需求為目標,注重人的生命質量、生活質量的提高(即要為旅遊者提供審美價值、愉悅價值、健康價值、文化價值、知識價值、精神價值、道德價值等),也要為當地人帶來相應的福利。旅遊需求是一種高級的需求,它是基礎物質需求滿足後才產生出來的。通過有效的規劃和導引,使遊人在親近自然、欣賞山水、接觸社會、感受人文、體驗風情、享受休閑、美食購物的旅遊過程與服務過程中體驗到身心愉悅!對應於科學發展觀,就是要為遊客著想,滿足遊客的需求,即看什麼、玩什麼、吃什麼、買什麼、住哪裡等。事實上,真正抓住了這些要素,也就是抓住了消費的賣點,就能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第二准則:「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價值觀應成為旅遊科學發展觀的又一指導思想,這也是中國旅遊發展創新的根本和哲學理論基礎。「天人合一」的實質,就是要求把旅遊開發建立在環境承載力之上,要與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的融合、和諧。為此,就要正確處理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在旅遊與生態環境和社會文化和諧統一的條件下開展旅遊活動,全面、協調地發展旅遊業,從而實現經濟發展目標與社會發展目標的統一;要實現旅遊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還必須對旅遊的社會文化效應予以高度重視,堅持「經濟-文化」二元統一論和「資源-市場-文化」的綜合導向;多搞「軟開發」,少搞「硬開發」,走內涵集約式發展的道路。 第三準則:「4Z主義」,即「資源、資本、制度、智慧」的結合,發揮智慧在資源、資本之間的橋梁作用,最有效地使旅遊資源資本化,同時依靠制度創新來保障和推進旅遊業的發展。旅遊是市場化程度很高的行業,這一行業的特點就是「事在人為」,企業應對市場的機制及穩定的人才團隊,是企業成功的關鍵。旅遊又是一「富民行業」,它可以通過帶動老百姓的創業、就業,致富一方百姓。 第四准則:「五種眼光」,即多學科專家、政府官員、投資者、媒體和旅遊者五種眼光的結合。專家的眼光可以保證科學的開發,避免少走彎路;政府官員的眼光可以體現出很強的現勢把握感;投資者的眼光可以更好地把握效益,把握投入產出及利潤;媒體的眼光通常對市場比較敏銳、能把握住賣點;旅遊者是最終的買單者,因此必須關注和引導旅遊者的需求。 第五准則:「規劃體驗」,也就是把消費者的消費融入情景設計中,以服務為舞台,產品為道具,環境為布景,在旅遊活動過程中,感受到美好的體驗。從設計者出發,要達到全方位的創造,使旅遊者的體驗達到全身心的感受。
5. 旅遊業可持續發展觀是什麼
旅遊業可持復續發展強調制旅遊資源開發要與保護相協調,發展速度要與發展質量相協調,發展規模要與自然承載能力相協調,經濟效益要與生態效益相協調,實現「生態—經濟—社會」的良性互動。只有得到精心保護,處在良性循環狀態的旅遊資源和旅遊環境才能促進人們將旅遊願望轉化為現實的旅遊需求。
作為旅遊業重要的生產力要素,景區景點則是旅遊資源和生態環境的載體。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關鍵之一是如何確保景區景點的可持續發展以及景區景點經營效益的持續獲取。「恢復西湖歷史水面90頃,新建、恢復景點160餘處」,短短六年,杭州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業績。
6. 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有哪些理論
隨著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逐步認識和熱切關注,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理論。專20世紀60年代以來屬,由於人口劇增、工業化的迅猛發展,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發,給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和資源帶來越來越嚴重的破壞,嚴重危害世界各國的健康、穩定發展,人類迫切需要協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人們為尋求一種新的長期發展模式進行了不懈的探索,這種模式可以達到環境和資源都能承受的程度。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向聯合國大會提交的《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正式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可持續發展是一個綜合概念,涉及經濟、社會、文化、技術及自然環境,包括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三個方面。參考《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旅遊可持續發展可以被認為是在保持和增強未來發展機會的同時滿足目前遊客和旅遊地居民當前的各種需求。旅遊可持續發展實質,即公平性、持續性和共同性,要求旅遊與自然、文化和人類生存環境形成一個整體,以協調和平衡彼此之間的關系,在全球范圍內實現經濟發展目標和社會發展目標的統一。
7. 求一篇《論述中國旅遊業實施可持續發展的緊迫性及其具體措施》的論文3000字左右
堅持可持續發展,保持優良的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是旅遊業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根基。然而,隨著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傳統旅遊發展模式中存在的資源掠奪性開發、旅遊景區粗放式管理、旅遊基礎設施過度膨脹等問題,對旅遊景區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嚴峻挑戰。那麼,如何正確處理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真正實現旅遊資源開發、生態環境保護與旅遊業發展的良性互動?河南省雲台山景區堅持可持續發展、打造旅遊精品的探索與實踐,給人們提供了有益啟示。
雲台山景區位於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境內。景區1983年開始考察論證,1985年正式開發。1989年4月,成立雲台山風景區管理局。2001年,焦作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以旅遊業為突破口,帶動第三產業全面發展,真正把旅遊業作為全市經濟結構調整的重點和新的經濟增長點」的發展戰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雲台山人把雲台山建成了全球首批世界地質公園、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首批國家自然遺產、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經過10多年鍥而不舍的艱苦創業,雲台山景區已經崛起。但是,要想保持發展的領先優勢並尋求新的突破,還需要在更高的平台上開拓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為此,2007年,修武縣委、縣政府著眼長遠,積極進行二次創業,重點處理好發展進程中的「開發與保護」、「奉獻精神與利益機制」、「市場開發與品牌打造」、「發展與富民」、「經濟效益與人本理念」這五對關系,逐步走出了一條雲台山景區可持續發展之路。目前,雲台山景區主要客源市場由過去半徑300公里區域擴展到1500公里區域,省外遊客達到90%,韓國、日本、東南亞、歐美等境外市場也已全面啟動。2009年,景區共接待境內外遊客326.55萬人次,門票收入2.54億元,分別是2000年的16.3倍和63.5倍。
以理順管理體制為基礎,確立景區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機制。旅遊業是一個關聯度比較高的產業,其發展受其他行業的制約很大,部門之間、地域之間存在的管理界限模糊、職責不清等問題往往容易產生許多扯皮現象,導致效率低下,阻礙旅遊業發展。如何解決好這些問題?體制決定機制,機制決定活力。為深化景區管理體制改革,焦作市委把雲台山景區管理局從副處級單位升格為正處級事業單位,實行「景政合一」的管理模式,以保證政令暢通,從而為景區持續、快速、健康、有序發展確立了良好機制。同時,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將雲台山國家森林公園、子房湖水庫、青龍峽景區、峰林峽全部納入雲台山景區統一管理,實現了人才、資金、資源、建設、管理上的統一調配、合理使用,使景區的競爭優勢更加突出。
以制定科學規劃為前提,確定景區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框架。要把一個擁有優美自然風光和深厚文化積淀的景區建成全國一流的景區,前提是必須制定一個適合景區可持續發展的科學規劃。為此,雲台山景區先後投入220萬元,邀請有關專家學者對景區進行科學定位,編制了景區可持續發展的開發規劃。該規劃的總體框架包括:投資1億多元修建5000個車位的大型生態停車場,購置150輛尾氣排放達到歐Ⅲ標準的豪華觀光巴士;投資6億多元拆除、改建破壞景區景觀的各類設施,合理規劃游覽線路;投資1.5億元進行數字化景區建設工程;等等。按照這一規劃,景區進行了高標準的建設。目前,所有進出景區的道路已經得到全面硬化、綠化、美化,所有人行觀光步道都以貼近生態為標准進行了鋪設,使各個景點連成一體,形成了觀光環線。事實證明,雲台山景區基礎設施、服務設施的科學規劃和建設是樹立景區良好形象的關鍵所在。
以加強領導班子建設為重點,增強景區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幹事業需要一個好的體制機制,更需要一個甘於奉獻、勇於創業的領導班子。雲台山景區以加強領導班子建設為重點,增強了景區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首先,求團結,營造領導班子民主和諧的工作氛圍。管理局狠抓完善領導班子內部工作機制這個根本,建立了一套科學的工作制度。其次,重事業,同心同德開創新局面。在景區,領導班子成員總是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無論刮風下雨、無論酷暑寒冬,領導班子成員都身先士卒,帶領職工背石沙、抬水泥,掃冰雪、清路障。這種比奉獻、求實效的務實拼搏精神,極大激發了廣大職工的工作積極性,有力增強了景區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
以樹立服務品牌為主線,提高景區可持續發展的實際水平。「金杯銀杯,不如遊客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遊客的誇獎。」雲台山景區管理局把提升軟體服務作為打造雲台山品牌的重頭戲,在景區牢固樹立「不讓一位遊客在雲台山受委屈」的優質服務理念,對全體職工進行「一切圍繞遊客,一切為了遊客」的職業精神教育,要求職工在平時的工作中注重細節,佩證上崗、文明用語,從自身的一言一行抓起,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嚴禁出現任何有損景區形象的行為。考慮到一些遊客的需要,雲台山景區在各景點入口處設置了手機「加油站」和行李寄存處等設施。同時,定期對遊客意見進行統計分析,根據遊客需求,在旅遊道路上合理設置休息點、垃圾箱,以方便遊客。可以說,雲台山景區正是以突出人性化的精細服務,贏得了廣大遊客的贊譽,提高了景區可持續發展水平。
以加強對外交流為抓手,拓展景區可持續發展的廣闊空間。近年來,雲台山世界地質公園以加強對外交流為抓手,有力地拓展了景區可持續發展的廣闊空間。2007年8月27日,雲台山景區與美國大峽谷國家公園締結為「姐妹公園」,成為我國繼黃山之後第二個與美國國家公園建立官方合作關系的景區。同時,雲台山景區還先後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高校聯合,建立雲台山教學科研基地,並在對雲台山景區進行跟蹤研究的基礎上,編寫出版了《中國旅遊發展的雲台山模式》。這些對外交流活動與科研項目的實施,拓寬了雲台山景區可持續發展的空間,增強了雲台山景區在國內外的影響力。
8. 如何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旅遊業可持續發展強抄調旅襲游資源開發要與保護相協調,發展速度要與發展質量相協調,發展規模要與自然承載能力相協調,經濟效益要與生態效益相協調,實現「生態—經濟—社會」的良性互動。只有得到精心保護,處在良性循環狀態的旅遊資源和旅遊環境才能促進人們將旅遊願望轉化為現實的旅遊需求。
作為旅遊業重要的生產力要素,景區景點則是旅遊資源和生態環境的載體。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關鍵之一是如何確保景區景點的可持續發展以及景區景點經營效益的持續獲取。「恢復西湖歷史水面90頃,新建、恢復景點160餘處」,短短六年,杭州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