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鎮農業產業融合發展舉措

鎮農業產業融合發展舉措

發布時間:2021-01-18 22:28:13

Ⅰ 如何實現現代農業三產融合發展

一二三產業來融合,核心是充分源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和多重價值,將農業流出到工商業和城市的就業崗位和附加價值內部化,將加工流通、休閑觀光和消費環節的收益留在本地、留給農民。

促進現代農業三產融合發展,北京中農富通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指出要以區域農業產業基礎為依託,通過合理布局,確定因地制宜的產業發展策略;以農產品加工業為引領,以資產為紐帶,以創新為動力,通過產業間相互滲透、交叉重組、前後聯動、要素聚集、機制完善和跨界配置,將農村一二三產業有機整合、緊密相連、一體推進,形成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帶動資源、要素、技術、市場需求在農村的整合集成和優化重組,最終實現產業鏈條和價值鏈條延伸、產業范圍擴大、產業功能拓展和農民就業增收渠道增加的經營方式。著力構建區域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加快形成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系統穩定、產地環境良好、產品質量安全的農業發展新格局。

Ⅱ 如何理解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方式靈活多樣,形式不拘一格,其主要方式大致有:(1)延伸農業產業鏈或發展農業循環經濟。這種方式既可能發生在企業、合作社或農戶、家庭農場等涉農產業組織內部,也可能發生在企業、合作社、農戶、家庭農場等不同產業組織之間,通過組建涉農產業聯盟或深化分工協作的方式來實現。(2)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相關產業組織通過在農村空間集聚,形成集群化、網路化發展格局。如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等。這里的農村包括縣城和小城鎮。(3)農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雖然在空間上分離,但藉助信息化等力量實現網路鏈接,如部分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的農業等。(4)通過開發、拓展和提升農業的多種功能,賦予農業的科技、文化和環境價值,提升農業或鄉村的生態休閑、旅遊觀光、文化傳承、科技教育等功能,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或創意農業,或打造富有歷史、地域和民族特色的特色景觀旅遊村鎮。(5)開發食品短鏈,用可持續的農業生產方式生產出本地化、可持續、替代性食品。與延長農業產業鏈的常規農業產業化方式不同,開發食品短鏈的方式,應注意盡可能減少中間環節,確保消費者盡可能了解食品生產和流通過程的全部信息,保障食品安全並改善消費體驗。這里的「短」,不僅包括空間距離的「短」,還包括圍繞產品的各類信息透明可見。食品短鏈的方式,重視本地食品企業與本地休閑觀光農業或鄉村旅遊的結合,重視本地食品生產企業與餐飲企業的聯系。許多地方的土特餐廳,食品原料來自本地化的傳統種養或自種自養,是典型的食品短鏈方式。

Ⅲ 如何推進農業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

賞菊花、品美食、聽音樂……近日,在江西省定南縣鵝公鎮水邦村,一場以「詩意菊花夜,浪漫音樂節」為主題的音樂盛會在百畝菊花基地上演。

近年來,農業農村部深入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從2015年開始組織實施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補助政策,到目前為止已累計安排121億元資金支持融合發展項目,農村融合發展呈現出多模式推進、多主體參與、多利益連接、多要素發力、多業態打造的新格局。專家介紹,2017年,我國的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到22萬億元,休閑農業、鄉村旅遊營業收入達到7400億元;各種創意農業、分享農業、眾籌農業、電子商務等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不斷拓展農業的多功能,讓農民分享增值收益。

Ⅳ 農業產業化和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有什麼關系

農業供給質量不高是我國農業發展的突出問題。農業供給是一個投入產出系統。農業供給質量問題,不僅表現在農產品質量安全不能很好地滿足消費者生活質量提高和健康生活的需要,而且更在於農業投入不合理和農業資源消耗過度及環境惡化等方面。要想提高農業供給質量,就必須在守住國家糧食安全底線的同時盡可能地給農業資源松綁,讓農業資源能夠休養生息。 2016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更是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2017年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進一步提出要以改革創新為根本途徑,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初步實踐表明政策效能強根據2015年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及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的要求及部署,2016年我國推進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著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效率和競爭力目標,結合農村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各地紛紛開展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踐。一年來的實踐表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明顯。通過一年來的實踐,人們逐漸認識到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刻內涵。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通過深化改革和完善政策等主要抓手,尊重市場經濟規律並最大限度地發揮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從而達到農業結構調整優化和發展方式轉變及產業升級的目的。對一年來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總結,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不能等同於體制機制的改革,又不能等同於僅僅是農產品生產數量增減的結構調整,而應該是將深化改革與結構調整二者有機結合並賦予新的意義,既有體制改革,又有機制創新;既有生產數量增減,又有經營組織結構優化和產業結構升級。農業結構調整與優化是農業發展的必然過程和結果,深化農村改革為農業結構調整培育出新動能,農業結構調整與優化對深化農村改革不斷提出新要求。一年來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踐,緩解了我國農產品供給結構性矛盾,阻止了農民增收過度下滑,為農業農村工作落實新發展理念找到了抓手。當前農產品供給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在部分大宗農產品儲備規模過大且出庫困難。通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累多年難以解決的棉花庫存大幅度下降,玉米去庫存也取得成效。我國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和90年代中後期的農業結構調整。每輪農業結構調整,農民收入增長往往極度低迷,個別年份甚至出現負增長。2016年農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雖然沒有扭轉農民收入增速回落的態勢,但是前三季度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了6.7%的增長速度,這與過去幾輪的農業結構調整明顯不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解決短期矛盾和問題,更著眼於長期累積性矛盾和難題,其深遠影響將被歷史驗證。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深刻理解著力點實踐成效堅定了2017年更好地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心與信心,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水平為突破口,全面提升消費者對國內農產品質量安全信心和購買意願,更加註重豐富農業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文化傳承和健康中國多功能,更好地適應對外開放大局的大勢,不僅更好地與工業化和城鎮化協調,而且能夠有效地抵禦國際市場的沖擊,更好地統籌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其中特別是「一帶一路」國家農業資源,確保農業更好地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確保農業不萎縮、農村不凋敝。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繼續圍繞國內農業生產與農產品物流和儲備供給體系建設著力,圍繞現代農業供給體系、經營體系和產業體系的投融資著力,圍繞農產品成本偏高競爭力偏弱著力。一要優化農業生產。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能動搖國家糧食安全底線,不能危及國家產業安全,這就需要進一步優化農產品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建設好糧食功能區和主要農產品保護區。要發揮各地由市場力量和資源稟賦決定的競爭優勢,以增強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安全信心為重點,大力發展特色優勢農產品生產,推動特色農產品優勢產區建設。二要加大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和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收儲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最低收購價政策,發揮價格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促進農業農村要素優化配置,確定合理儲備規模,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促進農產品市場穩定。三要深化涉農投融資體制機制改革,以財政支農體制改革為突破口,進一步整合涉農財政資金,盡可能減少財政對農業的直接投入,發揮財政吸引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投入「三農」領域的杠桿積極作用,切實解決農民貸款難貸款貴和農業農村發展投入不足難題,提高財政支農效能。四要緊緊依靠科技創新和深化改革,更多地依賴社會化服務發展,解決農業化肥投入物濫用和過量使用難題。發揮農業機械社會化服務作用,調整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減少無效農機購買,降低農機作業成本,促進農機替代勞動力作用。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鼓勵多種形式流轉農民承包地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引導承包地流轉價格形成,切實解決農村土地流轉成本過高難題,把農業的無效成本切實降下來。五要針對農業農村發展的突出瓶頸和限制因素,在加強農業基礎建設的同時應更好地將其與產業發展緊密關聯起來,拓展農業發展空間,提高農業附加值,協同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新生的農業經營主體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導力量,並讓普通農戶能夠分享改革發展紅利。在守住國家糧食安全底線的同時,讓農業資源能夠休養生息農業供給質量不高,是我國農業發展的突出問題。農業供給是一個投入產出系統。農業供給質量問題,不僅表現在農產品質量安全不能很好地滿足消費者生活質量提高和健康生活的需要,而且更在於農業投入不合理和農業資源消耗過度及環境惡化等方面。我國盡管已經加大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近幾年沒有再發生農產品質量安全重大惡性事件,公布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達標率近乎100%,但客觀地說,消費者對國產農產品質量安全信心並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根源在於資源約束和農業化學投入物的濫用,在於對農產品數量的過分追求。因此,要想提高農業供給質量,就必須在守住國家糧食安全底線的同時盡可能地給農業資源松綁,讓農業資源能夠休養生息。多年來,我國為了讓相對不足的農業資源養活更多的人口,為農民提供增收來源,逐漸形成了驅動農產品數量增長的政策體系和科技創新體系。為了避免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給農民造成經濟負擔,實施了農資綜合補貼政策。農業科技資源配置明顯地向高產品種選育及技術推廣傾斜。不僅如此,農產品優質優價機制沒能形成,也進一步使不計資源環境代價和消費者健康代價的片面追求數量的動力機制強化。筆者曾經在一次有幾十個農民朋友參加的座談會上提出一個問題:農業生產中施用的化肥農葯是否過多?農民朋友們幾乎異口同聲回答:過多了。筆者接著問:為什麼要施用那麼多的化肥農葯?農民朋友們反問道:不施用那麼多的化肥農葯怎麼長莊稼?難道不生產更多的農產品數量,就不能增收嗎?對這個問題的不同認識和回答,反映著人們對農業供給是保數量還是保質量及其驅動力的不同認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幾輪明顯的以政府推動為主的農業結構調整。每輪農業結構調整,都要求農民面向市場調優生產,雖然最終都解決了結構調整前的財政負擔過重、農民賣糧難和打白條等難題,但是基本上都屬於數量上的調整,並沒有有效地熨平農業生產周期性波動。提高農業供給質量,政府應扮演怎樣的角色?這不是一個輕松的話題。沒有政府推動,已經形成的以片面追求農產品數量的發展方式的慣性必將長期持續下去。過去,為了讓農民生產更多數量的農產品,不僅為農民安排了相應的技術體系和支持政策措施,而且還把農民收入多少與農民生產數量簡單地等同起來。農民生產的農產品難以實現優質優價,為了多賺錢就必須生產更多的農產品。在我國農業不得不越來越國際化的背景下,沒有政策支持,沒有政府的有效干預,農業結構調整的可能結果是農業不斷萎縮,越來越多的大豆和油菜籽將會呈現。提高農業供給質量,必須發揮政府應有的作用。但是,農業供給質量,是否就是政府說了算呢?2016年8月份,筆者在新疆調研,當時當地多數人都說農業結構調整要發展長絨棉,壓縮短絨棉生產,其依據是2015年長絨棉的籽棉市場價格每公斤超過10元,而當年短緝怠光干叱妨癸施含漸絨棉的籽棉市場價格每公斤不足6元,且長絨棉的很多品質性狀明顯地優於短絨棉。到了2016年10月份,筆者再次來到新疆調研,當地市場上短絨棉的籽棉市場價格每公斤已經超過7元,而長絨棉出現滯銷且籽棉市場價格甚至低於長絨棉。農業供給質量,已經在很大程度上由市場機制決定。主攻農業供給質量,政府的作用關鍵在於深化改革,建立機制,完善政策,培育新動能。其中,優質優價機制的建立是核心。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繼續執行,必須充分體現出優質優價,要在重金屬污染和地下水消耗過度等不適宜生產地區停止托市收購政策,實施托市收購政策除了水份和雜質外還應包括營養含量和純度等來共同決定價格。不再實施托市收購的和沒有實施托市收購的農產品,政府要積極推動品牌建設,設定嚴格的標准,並重新調整科技創新資源配置,為農業供給提供不同方向的科技支撐。

Ⅳ 如何將休閑旅遊與農業產業融合發展

1、鄉村旅遊與農業科技相融合一是展示農業新品種。充分利用生物的多樣性和人工培育的優勢,挖掘開發新穎的農作物蔬菜園藝等新品種,豐富鄉村旅遊的內涵、體現不同鄉村旅遊景點的差異性。二是展示農業生產新工藝。無土栽培、高架立體等現代園藝栽培新方法會給遊客帶來新的感受。三是展示農業新產品。農業科技使餐桌上的食品更加豐富和多彩,水果蔬菜、葯材蔬菜、野生蔬菜讓遊客大開眼界,迷你瓜、超大果、創意葫蘆等讓遊客愛不釋手,跑山雞、烏嘴鴨、藏香豬等讓遊客讒饞涎欲滴。2、鄉村旅遊與信息技術相融合移動互聯網、大數據技術是現代信息技術典型代表,為鄉村旅遊的智慧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通過與移動互聯網融合,開發微博、 、網路社區、易信等自媒體平台,可以提升鄉村旅遊信息咨詢服務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為遊客提供導游、導購(團購)、導覽、導航等智慧化服務。鄉村旅遊與信息技術的融合不僅僅是信息的推送、新的營銷推廣平台,更要創新服務、產品、市場。如通過可穿戴移動終端,將虛擬信息和現實世界的畫面相融合,打造全新的旅遊體驗。開發鄉村旅遊動漫、游戲等產品,將旅遊信息和文化嵌入到游戲中去,讓遊客玩游戲的同時,也能體驗到當地鄉村文化和歷史,從而增加遊客黏性。伴隨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基於大數據分析技術,可以精準定位鄉村旅遊消費者地域分布、消費特徵,進行精準營銷、跨界營銷。可以通過移動終端產生的大數據對鄉村旅遊進行客源分析和流量預測,幫助相關部門建立有效的預警機制,提高監控和危機管理能力。3、鄉村旅遊與鄉土文化相融合鄉村旅遊的根本在於「鄉村性」,要從旅遊要素出發,深度挖掘並融合鄉土文化、休閑文化、創意文化,突出生態、綠色、環保、休閑特色,抓住文化、資源、生態和生活差異,滿足市場需求。一是與鄉土文化有機融合。挖掘村落文化,對傳統村落保護的同時合理改造,優化布局,培育以美麗田園為代表的鄉村文化游。挖掘農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的文化內涵,形成與觀光、體驗相結合的旅遊業態。舉農味鮮明的鄉村旅遊節慶或鄉村美食節,營造出有別於城市的鄉村文化旅遊氛圍。二是與休閑文化融合。培育知識型鄉村休閑旅遊、休閑型鄉村休閑旅遊、養生型鄉村休閑旅遊,形成不同層次的鄉村休閑文化游,實現引人、怡人、動人、養人目的。三是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培育鄉村文化旅遊創意項目,如形成鄉村演藝、影視等創意案例。用創意升級鄉村旅遊產品,用創意強化鄉村旅遊營銷,用創意文化引領鄉村旅遊消費。4、鄉村旅遊與特色專業村建設相融合鄉村旅遊的發展能拉動和提升新型城鎮化、美麗鄉村的建設,而後者又能為前者的發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資源及資金積累,加快其發展。應積極推進以鄉村旅遊產業為主導的特色專業村建設,形成鄉村科技旅遊社區、鄉村景觀旅遊社區、風景名勝旅遊配套服務社區、農家樂服務群旅遊社區等,從而實現鄉村旅遊與特色專業村的融合發展。鄉村旅遊特色村應堅持產業集聚、差異化布局,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發展模式。建設中須強調城鎮特色與文化氛圍,尊重鄉村風貌、記得住「鄉愁」,打造特色、注重體驗;注重引導、強調社區參與,多模式共建;整合資源、塑造品牌;強調土地利用的適度集約,堅持保護優先、注重智慧平台構建,建設資源型鄉村旅遊小鎮、鄉村旅遊服務型小鎮,發揮其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獨特作用。5、鄉村旅遊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相融合在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鄉村旅遊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之間存在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一方面,鄉村旅遊的發展為農民提供了就業崗位,同時,旅遊市場的開發、創意產品的營銷更新了農民的市場觀念;另一方面,農民素質的提高有利於提升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進一步做大做優旅遊產業,實現良性發展。因此,有效推動兩者的融合創新,既能加快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也能促進鄉村旅遊的健康快速發展。

Ⅵ 什麼是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融合現狀及如何發展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從根本上屬於產業融合。所謂產業融合,是基於技術創新或制度創新形成的產業邊界模糊化和產業發展一體化現象。當今世界,產業融合已經成為產業發展的新趨勢,它通過產業滲透、產業交叉和產業重組等,激發產業鏈、價值鏈的分解、重構和功能升級,引發產業功能、形態、組織方式和商業模式的重大變化。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的融合滲透和交叉重組為路徑,以產業鏈延伸、產業范圍拓展和產業功能轉型為表徵,以產業發展和發展方式轉變為結果,通過形成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帶動資源、要素、技術、市場需求在農村的整合集成和優化重組,甚至農村產業空間布局的調整。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可以採取以農業為基礎,向農產品加工業、農村服務業順向融合的方式,如興辦產地加工業、建立農產品直銷店、發展農業旅遊;也可以採取依託農村服務業或農產品加工業向農業逆向融合的方式,如依託大型超市,建立農產品加工或原料基地等。無論採取哪種方式,都必須通過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在農村的融合發展,形成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在農村的共存分立,或外部的、表層的聯系,只要沒有形成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就不能稱之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如一個有農業的村莊,同時有個磚瓦廠和日用品小商店,談不上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方式靈活多樣,形式不拘一格,其主要方式大致有:(1)延伸農業產業鏈或發展農業循環經濟。這種方式既可能發生在企業、合作社或農戶、家庭農場等涉農產業組織內部,也可能發生在企業、合作社、農戶、家庭農場等不同產業組織之間,通過組建涉農產業聯盟或深化分工協作的方式來實現。(2)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相關產業組織通過在農村空間集聚,形成集群化、網路化發展格局。如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等。這里的農村包括縣城和小城鎮。(3)農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雖然在空間上分離,但藉助信息化等力量實現網路鏈接,如部分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的農業等。(4)通過開發、拓展和提升農業的多種功能,賦予農業的科技、文化和環境價值,提升農業或鄉村的生態休閑、旅遊觀光、文化傳承、科技教育等功能,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或創意農業,或打造富有歷史、地域和民族特色的特色景觀旅遊村鎮。(5)開發食品短鏈,用可持續的農業生產方式生產出本地化、可持續、替代性食品。與延長農業產業鏈的常規農業產業化方式不同,開發食品短鏈的方式,應注意盡可能減少中間環節,確保消費者盡可能了解食品生產和流通過程的全部信息,保障食品安全並改善消費體驗。這里的「短」,不僅包括空間距離的「短」,還包括圍繞產品的各類信息透明可見。食品短鏈的方式,重視本地食品企業與本地休閑觀光農業或鄉村旅遊的結合,重視本地食品生產企業與餐飲企業的聯系。許多地方的土特餐廳,食品原料來自本地化的傳統種養或自種自養,是典型的食品短鏈方式。

Ⅶ 什麼是農村三產融合發展

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是以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的融合滲透和交叉重組為路徑,以產業鏈延伸、產業范圍拓展和產業功能轉型為表徵,以產業發展和發展方式轉變為結果,通過形成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帶動資源、要素、技術、市場需求在農村的整合集成和優化重組,甚至農村產業空間布局的調整,改革傳統的農業經濟模式。

Ⅷ 農業一二三產業如何加快融合

近日,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韓俊說,當前農業農村部正以編制村莊布局規劃為重點,科學有序推進鄉村建設;以提升產業發展水平為重點,加快健全現代鄉村產業體系;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重點,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田園風光;以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為重點,強化鄉村人才支撐;以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加快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以推進鄉村善治為重點,提升鄉風文明水平。

農村一二三產業加快融合,農村新動能加快成長。上半年,農產品加工業穩中增效,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8萬億元,同比增長6.1%;實現利潤總額5000多億元,同比增長7.4%。食用類農產品加工業企業景氣指數為131.9,較去年同期提高2.5個百分點。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目前全國農村網商超過980萬家,帶動就業超過2800萬人。上半年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快速發展,共接待16億人次,實現營業收入4200億元,同比增長15%。

鄉村發展潛力逐步釋放,農村消費投資較快增長。農村消費增速快於城市,鄉村消費品零售額達到25927億元,同比增長10.5%,快於城鎮增速1.3個百分點。農業農村投資保持較快增長,全國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達到9872億元,同比增長13.5%,分別高於二、三產業9.7個、6.7個百分點,持續成為固定資產投資領域的亮點。農產品進出口平穩增長,1―5月份農產品進出口總值5645.7億元,同比增長4.1%。其中出口1993.7億元,同比增長2.5%;進口3652億元,同比增長5.1%。「一帶一路」倡議參與國家成為出口新增長點,其中對東盟農產品出口額同比增長7%。

特別讓人欣喜的是,上半年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外出務工收入繼續增加。據國家統計局統計,上半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7142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8%,與GDP增速保持一致,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1個百分點,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為2.77,比上年同期縮小0.02。其中,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總量達到1.8億人,同比增長0.8%;外出務工勞動力月均收入3661元,同比增長7.5%,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1.2個百分點。

閱讀全文

與鎮農業產業融合發展舉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