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東北適合種植的草葯
我國東北中草葯產業的開發迎來市場機遇期
我國東北中草葯隨著國際中草葯市場價格的上升,逐步引起國際葯材商的關注,產業的開發迎來了市場機遇期。
東北擁有中葯材物種超過1000種,僅黑龍江省就有800多種,其中植物類818種,動物類30多種,礦物及其他類4種,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以及長白山系張廣才嶺地區。目前,東北已形成了以黃芪、刺五加、丹參、滿山紅、熊膽、苦參為主要原料的抗炎、抗毒、抗衰老等系列產品。
東北地區從事醫葯研究的單位數量也顯著增長,以黑龍江為例,全省目前共有34家,自1995年以來,黑龍江省共向國家申報臨床新葯221個,其中中葯44個。黑龍江省在申請生產的148種新葯中,有72種中葯獲國家批准生產,新葯數年遞增率為33.1%。可見,醫葯工業已成為東北部分省份的重要支柱產業,並呈逐年上升勢頭,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與此同時,產業的發展也面臨著機遇。
首先,產業發展的政策配套逐步完善。近年來,各地方紛紛制定並出台了一系列有利於中草葯發展的政策,涌現出一批國內知名的醫葯企業,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時,也提高了人們對中草葯開發的認識。一批農民也通過種植葯材而勞動致富,極大地調動了人們投身發展中草葯的積極性,今後,隨著國家重點支持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的貫徹落實,必將為中草葯及其相關產業的開發和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
其次,中葯企業加強技術改造和優化升級,並實現與國際標准接軌。同時培育了一批國內外知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質產品如哈葯集團的嚴迪、葡萄糖酸鈣、雙黃連系列產品等,其產值分別達6.7 億、6.0億和1.8億元,表現出了極高的市場佔有率。
第三,初步形成「產、學、研」結合的醫葯發展模式,進一步提高了科技創新能力,開發出一批新產品,為產業發展增添了後勁。今年,僅哈爾濱市獲得國家新葯證書就達20餘個,新葯開發工作處於全國先進行列。東北中草葯產業的發展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
——我國東北中草葯產業開發調查分析之二
部分從事中葯產業開發的業內人士指出,東北中草葯產業在面臨機遇的同時,產業開發也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
首先,必須解決基地與龍頭企業割據的局面,實現葯材種植與醫葯工業生產產業一體化運作,形成整體競爭優勢。目前,在不具備與優勢醫葯企業產業化緊密聯系的條件下,各地區、各林業局等爭相投資開辟醫葯種植區域,造成醫葯原料銷售的競爭。由於醫葯龍頭企業沒有與葯材種植基地對接,給葯材批發商等中間環節提供了豐厚的利潤空間,不僅提高了醫葯企業的生產成本,而且降低了原料葯的檔次。
據統計,全國多家葯材集散地的商販廣集哈爾濱市,收購黑龍江省地道葯材,甚至同葯農簽訂了種植收購合同,僅在尚志市韋河就有十幾個商販長期收購,雙方常因壓價或不履行合同而產生糾紛,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僅此一項,每年哈爾濱市醫葯產品的利潤被葯材中間商拿走上億元。另一方面,哈爾濱市的中葯生產企業每年還要從外地購進大量生產原料,從已調查的制葯廠家中草葯原料主要購入品種看,60%以上的品種來自外省,而這些品種在黑龍江省卻有著豐富的資源,這種現象極不正常。
第二,加強中草葯種植基地建設。目前東北大部分地區的林地和「五荒」地,都非常適合五味子、刺五加、林蛙等產品的種植和養殖,但大部分地區至今尚未進行有效的利用和開發。
第三,產品科技含量低,發展後勁不強。近年來,東北一些大型醫葯企業通過產品經營和資本運營,得到了空前發展。但是,由於過去投資體制、目前運營管理機制和企業存在深層次矛盾原因的限制,導致其產品科技含量低,只能依靠高投入、大強度的廣告,拉動產品的市場需求,影響了經濟效益的提高。
第四,缺少國際競爭的中草葯「拳頭」產品。多年來,相對西葯來說,東北中葯品種和具有地區特色的中葯工業沒有得到應有的均衡發展。因此,調整醫葯產業結構,提高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擴大企業利潤,優化產業運行質量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