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鄉村振興中如何做好產業發展,助農增收,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有七條「之路」
1、必須重塑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
2、必須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3、必須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質量興農之路;
4、必須堅持人不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
5、必須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
6、必須創新鄉村治理體系,走鄉村善治之路;
7、必須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戓,走中國特色減貧之路
鄉村振興戰略目標任務
到2020年 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
到2035年 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
到2050年 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鄉村振興實施主要策略
1、打造區域鄉村振興孵化器。鄉村振興孵化器是政底、企業、農民的共識平台,是產業、產品、資源、主體的組織平台,是供需虧勱的交易平台,也是鄉村文化創意平台,更是綜合服務和孵化平台,是凝聚鄉村振興合力、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引擎。
2、建立農事服務中心。以政底為主導,以企業為主體,打造一站式、全託管生產服務中心,真正解決誰來種地、怎麼種地的問題。
3、建立加工物流產業園。組織加工、分類仏儲、智慧物流、定製交易,成為連接供需的高效樞紐。
4、實施品牌鄉村工程。統一區域品牌形象,強化品牌組織,形成品牌體系,保護知識產權,避克惡性競爭,逐步將農特產品、文化產品、旅遊產品也納入其中。
5、構建社群新零售網路。創新社群組織化方式,形成以社區為中心的新消費場景,打造生產端到消費端直接虧勱的渠道,打通農產品從鄉村到城鎮的向上通道,以及消費人群從城鎮到鄉村的向下通道。
6、大力發展田園綜合體。按照土地現狀丌變、生態風貌丌變、農民主體地位丌變的「三個丌變」方式,遵循因地制宜、共生共享、資源內生、產融聯結合這「四項原則」,導入生態農業、旅遊體驗、健康養生、文化教育、當地特色這「亐類產業」,挖掘當地資源,延伸公共服務,在美麗鄉村建設基礎上,實現農民就地城鎮化,保證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
7、
創建有靈魂的特色小鎮。以伓秀傳統文化為內核,以社夫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達到人不內心、人不人、人不自然和諧共生,形成人文生態、生產生態、生活生態、環境生態兼具,自治、法治、德治結合,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的繁榮鄉村。
8、搭建智慧鄉村和綠色金融平台。以鄉村大數據為基礎,充分利用虧聯網、物聯、區塊鏈等手段,緊緊圍繞鄉村產業和鄉村生活,實現智慧鄉村鏈接智慧城市。以普惠和公益理念創新金融服務模式,大力弘揚綠色金融、生態金融、共生金融理念,實現金融服務對鄉村產業、鄉村生活全覆蓋。
更多數據來源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年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研究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產業申報、產業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解決方案。
2. 農業辦公室系統如何助力鄉村振興,如何助力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農業辦公室是鄉村振興工作的組織領導職能部門,鄉村振興的上情下達都是農業辦公室的工作范內圍容,同時還是一個行動機構,對所轄范圍的鄉村振興產業規劃、計劃執行、落實結果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農村要美鄉村環境整治也是農業辦公室主要工作任務,結構調整區塊管理等等工作,至於農民要富,農業辦公室就要因地制宜,利用好國家惠農政策,引導農民合理生產,大力扶持發展農業1、2、3產業鏈。不知道我說的是否得當,請批評指正。
3. 鄉村振興實施中如何實現產業興旺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4. 大力發展蔬菜生產對鄉村振興的意義
的確,對於農村,就得依靠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開拓對路的產業,包括衍生產業。
而大力發展蔬菜產業,就是一條很好的途徑,既可以盤活有效且有效的資源,又可以帶動村民致富,還可以解決蔬菜供應的問題,可謂一舉多得。當然,種植蔬菜必須要找准方向,分析市場,科學種植,精準發力。
如果盲目種植,不僅不會帶來效益,而且會賠本。最近幾年好的種植大戶都賠了本,就是這個問題。所以要大力發展還必須科學發展。
5. 三次產業融合、城鄉融合發展在鄉村振興中的地位
城鄉融合發展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走鄉村振興道路,必須重塑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鄉村振興路徑的核心問題有兩個,一是「誰來振興」,二是「怎麼振興」。在「誰來振興」的問題上,鄉村振興必然要通過推動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帶動資金、技術和人才的進入,凝聚鄉村發展的合力。在「怎麼振興」的問題上,必須以城鄉二元結構變革作為主動力,推動城鄉地位平等、城鄉要素互動、城鄉空間共融。
6.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嗎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版社會主義現代權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要實現產業興旺,首先要構建鄉村產業體系,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重點是通過培育農業品牌、增強科技創新、強化城鄉融合,補齊農業發展短板,促進農村產業集聚。
7. 鄉村振興戰略具有哪些重要意義
鄉村振興戰略具有以下四點重要意義:
1、鄉村振興體現了歷史與現實的統一
不可否認,現今我國鄉村面臨著凋敝和衰落的客觀事實,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旨在以此來激發鄉村發展活力,增強鄉村吸引力,構建新時代鄉村可持續發展機制。歷史上,鄉村的富庶是我國盛世歷史的標志,在城鎮賺錢後回鄉置業曾經也是事業成功的標志。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經歷了工業化進程,鄉村為工業和城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今天重提鄉村振興是對鄉村地位和作用的肯定,也是用歷史的眼光看待鄉村的地位與作用,鄉村振興與復興也體現了我國農村在實現中國夢偉大征程中歷史與現實的統一。
2、鄉村振興是建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我國基本國情決定,即使在城鎮化成熟後,農村人口還在4億左右,因此沒有鄉村振興和現代化,就不會有國家的現代化。
當前我國鄉村一方面存在著基礎設施供給不足、生活條件落後等現象,另一方面隨著城市和經濟發展,農民逐步上樓進社區,但是城市應有的相關服務又不能完全進入,鄉村發展又失去了原有的鄉土氣息和文化。
當然我國也有一些鄉村,比如陝西咸陽袁家村、山東臨沂竹泉村等利用傳統鄉村資源,走出了一條振興之路,也說明了鄉村振興的內在潛力。
3、鄉村振興是新時代鄉村發展新動力
新世紀以來,中央加大了對農村的扶持力度,從2003年開始連續15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聚焦於農業、農村、農民(即「三農」)問題,十七大和十八大也分別提出了城鄉統籌和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思路,對推動農村發展、增加農民收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從發展動力來看,政策重點側重於城市,使用的政策手段是城市和工業對農村的反哺和扶持,把農村放在了城市的從屬地位。
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是把鄉村放在了與城市平等的地位上,立足於鄉村的產業、生態、文化等資源,注重發揮鄉村的主動性,來激發鄉村發展活力,建立更加可持續的內生增長機制。這是一種思路的根本轉變,確立了全新的城鄉關系。
4、鄉村振興明確了鄉村發展的新任務
十九大報告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發展總體要求,這五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
提高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和發展能力,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根本之策、長遠之計。實現一二三產業聯動,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助力農村高質量脫貧,助推農民致富增收。
(7)產業發展為鄉村振興助力擴展閱讀:
黨的十九大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國家戰略提到黨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上來,並對具體的振興鄉村行動明確了目標任務,提出了具體工作要求。中國過去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國,中國社會是一個鄉土社會,中國文化的本質是鄉土文化,故而,振興鄉村顯得尤為重要。
對於中國走出「中等發達國家陷阱」,堅持五大發展理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意義 人民網
8. 鄉村振興,如何做強產業
一定要結合鄉村特色推廣具有競爭力的品牌,無論是做什麼產業,一定要本著發展的理念,發揮自身的產業特色,恪守誠信,把產業做實,做遠。
9. 現代農業可以為鄉村振興提供產業支撐嗎
據報道,傳統農業粗放的生產方式被現代農業高效、低耗的生產方式所取代,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初步建立,綠色農業、循環農業、特色農業、品牌農業蓬勃發展,農業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高,為鄉村振興提供了產業支撐。
希望現代化農業可以促進鄉村經濟的發展!
10. 請結合所學,談談你對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
鄉村振興首先要解決的是農民的錢袋子問題,也就是要讓農民富裕起來。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實現鄉村產業振興,因為只有產業振興才能夠帶來農民收入的提高,增強農民消費能力。從以往的經驗看,農村產業選擇基本上離不開種養加,自從有了特色小鎮才開始擺脫種養加模式,探索休閑旅遊度假等產業模式,但是仍然沒能脫離鄉村稟賦的局限拓展更廣闊的產業空間,原因就在於鄉村缺乏吸引產業資本的投資環境,特別是產業成長所需要的後勤保障和服務體系,再加上人力資源素質較低,配套設施不健全,物流成本較高,由於農村生活質量不高,社會保障水平低,職業發展前景暗淡,使資本和人才缺乏向鄉村流動的積極性,所以投資鄉村的投入產出比較小,從而減弱了產業資本投資鄉村的沖動。正因為如此,在小城鎮和特色小鎮建設中無論是官方還是學界都在強調產業的核心地位,卻忽視了產業紮根甚至成長的基本要求和條件,進而始終沒能有效打開擺脫自然稟賦的產業空間。
其次吸引產業資本的基礎和條件就是與產業發展所需要的各項基礎設施。這些基礎設施不僅限於水電氣,還包括後勤保障和服務體系。比如產品運輸倉儲原料采購便利性等。工業生產需要大量工人還有管理人員,所以醫療服務、教育培訓等就要隨之跟進。同時還要改善人居環境。人居環境應該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條件,現在的鄉村在垃圾處理、農作物存儲、能源使用、空間布局等方面還處於相對原始的狀態。改變目前這種狀況就要對鄉村進行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鄉村規劃面積有限,多在幾平方公里的范圍之間,所以不可能像城市那樣非常明顯地劃分各種功能區的邊界,而是在較為有限的區域內容納比較齊全的所需功能,這就要依據鄉村的自然特點可以一村一規劃,也可以將毗鄰的幾個村統一進行規劃。
再次是鄉村振興的突破或者說關鍵問題是要在體制機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我國鄉村的經濟大多還是以農業為主,二三產業發展不夠充分,對鄉村企業的管理多為粗放式的,隨意性很大。特別是外來資本對當地鄉風民俗不了解,而現代企業與鄉風民俗環境下的本土企業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所以必然的帶來體制機制方面的問題。如何防止縣鄉陳舊的經濟體制向鄉村延伸,就必須對鄉村經濟體制進行預先設計。黨的十九大報告在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時指出:要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這說明中央高層對鄉村治理體制有不同於城鎮體制的考慮。從現實情況來看,鄉村振興首先要破除阻礙各路資本和技術人才向鄉村流動的體制機制,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真正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給各路資本以更大的騰挪空間。政府行政體制改革不僅僅在於商事制度改革和壓縮審批事項方面,更重要的是避免政府隨意干預企業生產經營的行為,特別是名目繁多的檢查調研等。鄉鎮機構基於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體制機制要求進行適應性合並機構,精減人員,原則上應該大幅縮減經濟管理職能,做好商事服務就行了,把更多精力用於社會管理,社會福利,環境保護等方面。而村民委員會作為村民自治組織應該在政府主導下著力探索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治理方式,合理確定自治邊界,創新自治的方式方法,使自治合理有效。以我們的理解,自治就是村民自治,而村民自治組織就是村委會,法治是國家法律法規,行事主體是政府,而德治則是農村世俗社會長期形成的鄉風民約。中國鄉村本來就是存在了幾千年的世俗化社會,現代社會由於政府過度介入破壞了世俗結構,失去了自治能力,而由政府替代,改革開放以自治為特徵的村委會由於喪失世俗基礎而變得畸形,如何恢復鄉村世俗社會自治能力是改革的關鍵。傳統是應該被遺棄的,當然也不應該不加改進的保留,而應該保留傳統世俗結構的時候,怎樣注入新的現代元素,從而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中國帝制時代並不主張皇權下移,也不主張皇權漫無邊際,皇權與世俗之間有一適當邊界,為了減少民眾負擔盡量減少財政開支人員,用示範而不是用行政去管理鄉村,這些經驗雖然是近代以前農業社會的產物,如果加以批判性利用,並不難與現代政府管理接軌。村委會與世俗社會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系,會極大減少財政開支,政府管理更加有效,減輕農民負擔,發揮鄉村宗族世俗管理的自發性自律性。其實在有些農村,除了村委會,背後的宗族世俗力量仍在發揮作用,那麼為什麼不把他們整合起來,卻讓他們對立呢。對立的結果是村委會的決定無法慣徹並得到執行,而宗族世俗力量又無法公開發揮作用,本來應該有的協同效應卻互相牽制。
第四是改善鄉村居民的生產生活環境。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國農村全面實現小康的重要舉措,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就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所以改善鄉村人居環境是應有的題中之意。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為了改善鄉村居民生活環境不斷加大對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但是在鄉村治理體系還不是很完善的情況下許多基礎設施由於缺乏管理而破舊荒廢。鄉村的基礎設施按照城市基礎設施那樣由水電氣等部門多頭管理顯然不合適,所以可以考慮在鄉村建立基礎設施運營中心,對各種基礎設施進行統一管理和運營。改善鄉村人居環境重點是生活污水垃圾處理,開發利用新能源,特別要注重採用新技術新設備,比如以家庭為單元的污水回收利用設施,根據鄉村不同條件通過桔桿無害化利用,太陽能、天然氣、沼氣等開發利用改善鄉村能源使用結構,以提升鄉村空氣質量。
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是產業振興,通過產業振興提高鄉村居民收入,有了較高的收入鄉村居民才有能力消費各種服務,支付各種基礎設施的使用費用。而完善的基礎設施及後勤保障服務體系則是承接產業資本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