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江蘇省有哪些主要產業
礦產資源
主要有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非金屬礦產有硫、磷、鈉鹽、水晶、蘭晶石、寶石、金剛石、高嶺土、石灰石、石英砂、大理石、陶瓷粘土等,金屬礦產有鐵、銅、鉛、鋅、銀、金等。粘土類礦產、建材類礦產、化工原料礦產、冶金輔助原料礦產和特種用途礦產是江蘇礦產資料的優勢,其中方解石、泥灰石、凹凸棒石粘土、保溫材料粘土、水泥用輝綠岩、水泥混合材料用閃長玢岩等6種礦產的保有儲藏量列全國第一位。
水產資源
江蘇東臨黃海,海岸線長1040公里,海水可養殖面積139.00千公頃。地處長江、淮、沂、沭、泗等河流下游,湖庫河塘溝密布,水域面積大,類型多,有著便利的海洋漁業和內陸漁業,水產資源豐富。內陸水面2600多萬畝,有淡水魚類140餘種,經濟魚類30-40種,主要是鯉魚、鯽魚、黃鱔等。有近海魚類150多種,其中多獲性魚類在25種以上,主要是黃鯽、銀鯧、帶魚等,除魚類外青蝦、百蝦、螃蟹等甲殼類水產品的產量也很高,內陸水域和沿海灘塗有豐富的貝類資源。水生植物資源也是江蘇水產的一大優勢,主要品種有蘆葦、蓮藕、茨菇、茭白、荸薺、菱等等。
水利與電力
江蘇地處長江、淮、沂、泗諸河下游,承接長江、淮河、沂沭三大水系15個省區200多萬平方公里的來水,解放後在歷代水利工程的基礎上,進行維護加固、新建重大水利工程,提高治淮、治太和江海河湖堤岸防洪標准,建成了一批蓄水、引水、提水、調水、排水的工程,全省已初步形成防洪、防澇、防旱、防漬、防潮綜合治理,大中小工程結合的水利網,增強了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擴大了水資源的開發利用。
電力工業有了很大發展,特別是蘇北地區。徹底改變了過去電廠基本上集中在蘇南地區的狀況,全省擁有500千瓦及以上發電裝機容量1338萬千瓦,年均遞增11%。裝機容量在全國由第七位上升到第二位。在500千瓦及以上機組中,主要是高溫高壓、超高壓、亞臨界壓力級機組,約占容量的80%左右。全省發電量達751億千瓦時,名列全國第三位。
動植物資源
省內植物資源非常豐富,約有850多種,此外尚有可開發利用的野生植物600多種。野生動物資源為數較少,鳥類主要是野雞、野鴨,沿海還有丹頂鶴、白鶴、天鵝等珍稀飛禽。
『貳』 江蘇哪裡工業最發達
江蘇的蘇州,無錫工業最為發達。
中國工業百強縣(市)排在前10的其有江蘇就佔6個。
排在第一的是無錫江陰,民營經濟發達,是中國製造業第一縣。
排在第三是蘇州張家港,第四是蘇州常熟,第七是蘇州太倉,第八是無錫宜興。
『叄』 江蘇省發展經濟重點行業是什麼行業
科技啊,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啊,現在不都是在搞科技創業園吧,這個肯定掙錢的。。。。。
『肆』 江蘇省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地質工作是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礎性工作。近年來,特別是《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頒布實施後,全省地勘單位積極適應形勢發展需要,緊緊抓住機遇,不斷深化改革,穩步發展,地勘行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發展勢頭。
一、地質勘查全行業隊伍基本情況
(一)地勘行業人員情況
截止到2006年底,全省地質勘查資質單位年末職工人數10304人(統計數據不含石油天然氣,下同),地質勘查從業人員6327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4657人,占從業人員的73.6%,工程技術人員中,高級技術人員1195人,佔25.6%,中級技術人員1697人,佔36.4%。全省地勘行業職工平均年收入3.17萬元,比2005年增加19%,離退休人員共有8831人,人均費用2.58萬元。
(二)地質勘查資質情況
除石油天然氣外,全省有48家地質勘查資質單位,核定了11個資質類別甲、乙、丙級資質甲級資質162個(2005年底為158個),其中甲級46個,佔28.4%,乙級42個,佔25.9%,丙級74個,佔45.7%;資質專業分布情況:區域地質調查5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32個、固體礦產勘查39個、液體礦產勘查12個、氣體礦產勘查2個、地球物理勘查19個、地球化學勘查8個、遙感地質勘查3個、勘查工程施工29個、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12個、選冶加工試驗1個。
二、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經濟發展狀況
(1)目前我省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國有地勘單位共41家,地質勘查從業人員6176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4534人(高級技術人員1151人,中級技術人員1657人)。全省國有地勘單位職工平均年收入3.19萬元,比2005年增加20.8%,離退休人員共有8831人,人均費用2.58萬元。
(2)在全省廣大地質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國有地勘單位各項經濟指標保持穩中有升。2006年度總資產279055萬元,比2005年增長11.68%.其中:生產性資產162400萬元,專用儀器設備42630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0,77%和9.8%;總負債152324萬元、總收入205110萬元、總支出180468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2.1%、4.3%、0.6%。
(3)2006年共爭取地質勘查費54333.6萬元,其中中央財政4262萬萬元,地方財政50071.6萬元。爭取各類地質專項撥款6892萬元,其中國家礦產資源補償費項目經費2938萬元;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經費2135萬元,省財政安排地質勘查補助項目15個,經費1819萬元。
(4)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工作的基本情況。全省商業性礦產勘查,主要是礦山生產勘探,在服務的地域和領域都比之前有所拓展,同時還在一些城市和地區開展了地熱勘查項目和地球化學找礦項目。全年投入資金約0.83億元。
(5)礦產開發情況。礦產開發實現年收入1.83億元。海外地質找礦工作起動,地質六隊在寮國華潘省取得南奧村鐵礦勘探權;江蘇地質工程公司獲得莫三比克馬尼卡、固洛兩個區塊金礦勘探權。
(6)工程勘察施工情況。全年實現工程勘察收入7.47億元。其中省內6.07億元、省外1.2億元及境外工程勘察市場2000萬元。
(7)其他產業收基本情況。主要從事服務業、貿易、加工業等其他多種經營產業,全年共完成經營收入6.21億元。比2005年增長42.6%。
三、地質勘查行業改革取得的主要經驗
(一)堅持從結構調整入手,推進地勘隊伍改革
在地勘隊伍改革中,按照產業分離和主輔分離的原則,堅持從結構調整入手,推進改革,並把隊伍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與資產結構調整結合起來。主要做法是:一是堅持產業分離,組建地質勘查隊伍,推進基礎地質施工業與建築業分開運行。二是堅持主業與輔業分離,推進地勘隊伍結構與產業結構調整,壯大主要產業,放開輔業。三是堅持從實際出發,把因自身的年齡、性別、知識、專業等實際問題而無法適應轉企的富餘人員剝離出來,納入基地管理。四是堅持優化資產結構,提高國有資產經營效益,推進地勘隊伍改革。主要是將經營性資產按產業相對集中,適度擴大規模,作為企業法人財產,負責保值和增值。將非經營性資產分別交給相關物業管理基地,並在經營開發上做文章,努力將部分非經營性資產轉化為經營性資產,提高資產運行效益。
(二)以改革為動力,發揮產業優勢,加快地勘經濟發展
在地勘隊伍改革中,堅持以改革和科技進步為動力,進一步發揮了地勘隊伍的地質勘查和工程勘查兩大產業的優勢,融入國家發展、地方經濟與礦業開發,加快了地勘經濟的發展。
(三)注重加強管理工作和穩定地勘隊伍
在地勘隊伍改革與地勘經濟發展中,堅持向管理要效益、穩定職工隊伍已成為地勘單位的共識。各基層地勘單位普遍出現了地質經濟發展速度與效益較快的雙增長態勢,地勘單位經濟實力有較大增強。各地勘單位注重加強思想政治工作,聽取職工意見,切實關心離退休職工、下崗職工和困難職工生活,因此在深化改革中保持了地勘隊伍的總體穩定。
(四)堅持以人為本,構建人才高地
「十五」期間,我省地勘單位堅持以人為本,通過制定激勵政策,採取引進、培養、造就、提升等手段,努力構築人才高地,取得較好效果。對新引進的人才在住房補貼,崗位津貼享受特殊政策。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對所有委培研究生,承擔學雜費,取得學位後還給予適當獎勵。每年開展學術交流活動,通過交流互促互進,激發科研人員學術研究熱情。2006年,省地調院經國家人事部批准,在全國省級地調院中率先設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為加強學科帶頭人隊伍建設,增強礦產資源勘查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能力,在更高層次上為全省乃至全國地質科研事業發展作出貢獻。
(五)加大裝備投入,完善規章制度
為保證高效開展地質工作,「十五」期間我省地勘單位投入大量資金,購買先進的分析儀器和技術改造實驗室,購入先進的物探儀器設備,為東部地區攻深找盲做好准備;加強內部機構調整,加大制度改革力度,建立了符合地質調查工作性質和特點的管理制度、聘用制度和靈活的分配製度;加大分配製度的改革力度,實行崗位工資、計件工資、項目工資和年薪工資等多種分配形式,使得報酬與職責、收入與成果直接掛鉤,獎優罰劣,優勝劣汰,充分調動了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
四、國有地勘單位「十一五」改革發展的設想
(一)建立和實施省級地質勘查基金
建立礦產資源勘查投入的良性循環機制,加大財政對礦產資源勘查的資金投入。以省財政預算安排、省留成的礦產資源補償費、探礦權采礦權出讓價款等收入以及其他渠道籌集的相關資金,建立省級地質勘查基金,專項用於全省重點礦種、重點成礦區帶等前期勘查。
(二)合理部署,統籌規劃江蘇地質工作
根據江蘇省的資源情況,主要安排省內緊缺和優勢礦種的工作思路,以滿足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對礦產資源增長的需求,保證可持續發展。「十一五」時期我省地質工作的主要發展目標是:地質勘查力爭提交能源礦產地2~3處,金屬礦產地5處,非金屬礦產地8處,可供利用的礦產地15處;取得境外礦產資源使用權的礦產地5~8處。為江蘇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有力的資源保障。
(三)抓住機遇,理清思路,確保地勘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堅持以改革和科技進步為動力,進一步發揮地勘隊伍的地質勘查和工程勘查兩大產業的優勢,融入國家發展、地方經濟與礦業開發,以地質科學為指導,應用多種技術方法,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吸收社會資金,挖掘省內礦產資源潛力,全方位開展地質勘查與礦業開發服務,加快地勘經濟的發展。
(四)努力拓展地質工作服務領域
轉變傳統粗放式的生產方式,用市場化理念擴大地質勘查服務的能力和范圍。我省的城市化發展速度迅速。努力統籌全省基礎地質和環境地質工作的深厚基礎和技術優勢,做好重要城市地質工作。做大做強工程勘察和施工業,擴大勘察工作的區域范圍,提高技術隊伍的整體素質,加大技術投入和先進勘查技術方法應用,為城鄉規劃和地下空間利用提供地質資料和設計依據,發揮地質調查的基礎性、前瞻性作用,服務於經濟都市群建設。
(五)積極拓展省外境外地質勘查市場
鼓勵國內有條件的企業到境外開展重要礦產資源勘查開采,通過獨資、投資參股或並購等形式,在資源富集、投資環境好的省區或國外去勘查開發國內短缺礦產資源,建立穩定的資源供應基地,緩解江蘇資源保障的壓力。積極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和單位到境外承包地質工程,勘查利用礦產資源,以獲較好的勘查效益,激發地勘單位改革的積極性。
(六)加大地質勘查力度的同時,加快礦業開發工作
除省內礦業權的市場運作之外,積極推進與省外國外的技術合作。利用國內外金融機構和戰略合作夥伴的資金,進行省外國外礦業交流合作范圍,不斷開拓礦業開發的新資源、新優勢。
五、對策建議
當前地質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地勘單位的發展尚未進入良性循環期,地勘隊伍的不穩定因素依然存在。我省地勘行業改革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主要表現為:
一是物質基礎薄弱。地勘隊伍家底薄,人均凈資產不足2萬元,與其他系統事業單位相比,差距十分明顯,且地勘經費主要用於離退休人員支出。歷史欠賬多,住房貨幣化補貼還沒有到位。
二是職工收入低。目前國家投入少,許多地方性的工資補貼、福利待遇都未能享受,嚴重影響了廣大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從事地質工作的技術人員收入與其他行業相比差距較大,人才的引進和留住人才的困難很大。人才斷層明顯,中青年技術人員缺口較大,嚴重影響了地勘隊伍的穩定和發展。
三是地勘單位的改革不到位。目前地勘單位是事業單位但沒有足夠的費用,也沒有企業單位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地勘單位的發展。
四是外部環境制約。政策落實不能完全到位、江蘇礦產資源貧乏的特點、礦業權市場不發育的現實都是制約地勘改革發展的因素。
五是地勘科技投入不足。我省地勘單位科技管理及投入需要進一步提高,野外施工技術力量較薄弱,難以滿足高質量的施工要求。部分地勘單位技術裝備落後,設備更新每年資金投入很少,目前的國家投入只能應付簡單的再生產,特別是在專業性較強的物化探設備和資金需求較大的深孔勘探設備投入上,更顯得無能為力,難以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加強地質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體制、機制、市場、投入等諸多方面的因素,特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很多。同時地質工作是一種特殊的基礎產業,加強地質工作,應充分考慮其特殊性。結合我省實際,就加強地質工作改革和發展提出以下幾方面的對策或建議:
(1)加快地質隊伍建設,建立人員精幹、結構合理、裝備精良、能承擔重大任務的地勘隊伍。面向社會公開招聘急需的高層次地質專業技術人才。制定各種優惠政策,引進畢業大學生,充實壯大地勘隊伍。建立鼓勵創新的地質人才開發機制,進一步探索建立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勘查開采項目收益分配的新機制。
(2)依靠科技,增強地質工作創新能力。充分發揮我省教育、科研優勢,優化整合地質科技資源,建立科研單位、高等院校與地勘單位聯合研究攻關的新機制。突出重點礦種、重點成礦區(帶)和重要成礦類型的地質勘查科技攻關,大力推進地質找礦基礎理論、區域成礦規律和找礦方法技術的研究,增強礦產資源勘查核心技術和關鍵裝備的應用能力,全面提高地質勘查工作的科研綜合水平。
(3)加速改革調整,為地勘工作發展提供組織保證。組建礦產(集團)公司,以資產為紐帶,實行聯合,形成規模經濟,增強市場競爭力。堅持走礦產勘查與開發一體化之路,允許國有地勘單位直接從事礦產開發,並通過法規建設和深化改革,把部分有條件的國有地勘單位,培育成集礦產勘查和開發於一體的礦業公司。
(4)多渠道增加地質勘查投入,解決資金不足的困難,適當擴大國家政策性投資額度和比重,探明更多的經濟可采資源儲量。建議盡快制訂「關於加快地質勘查、開采投融資體制改革」的具體實施辦法,鼓勵和吸納中外資金投入商業地質勘查工作,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
(5)出台地勘隊伍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指導政策,出台促進海外礦產勘查開發的具體優惠政策。建議國家建立有效的國外礦產勘查投資動態和信息的定期發布制度,提供便捷的信息查詢系統,引導國內企業更好地參與國外競爭。
(6)實施產業分離、主輔分離。按照社會協作化分工的要求,既能促進離退休服務、基地服務、社區服務進一步提高質量和水平,還能使我省地勘單位的產業結構、產業布局更加合理,資源配置更加優化,每一個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得到增強,可持續發展得到保證。
(7)繼續開展對外交流合作。堅持以科技為先導,進一步開展科技協作,提升科技創新水平,推動科學技術在地質工作中的廣泛運用,促進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與運用。
(江蘇省國土資源廳地勘處)
『伍』 江蘇省推進文旅事業發展採取的措施包括哪些
一是推動紓困惠企政策落實到位。包括抓好文旅專項扶持政策落實和開展送政策進企業活動。
二是引導和推動文旅項目建設。包括發揮產業引導資金作用和推動政銀企合作。
三是促進文旅消費擴容提質。包括激發文旅市場消費潛力、豐富特色文旅產品供給、培育發展文旅消費新模式和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
四是深化產業融合發展。包括加強文旅融合載體建設和打造數字文旅產業。
五是助力文旅市場恢復。包括加強「水韻江蘇」品牌市場推廣、策劃推介文旅精品線路、放大會展平台推廣效應、大力拓展國內旅遊市場和逐步恢復入境旅遊市場。
六是優化文旅市場環境。包括進一步提升審批效能、規範文旅市場秩序和扎實抓好安全生產專項整治。
(5)江蘇省產業的發展擴展閱讀:
《措施》提出,推動文化產業園區(基地)提檔升級,支持國家級、省級園區(基地)持續做大做強。
在實施惠民便民舉措,激發大眾消費潛力方面,《措施》提出,要推動國有景區門票降價,鼓勵旅遊景區、鄉村旅遊區實行淡旺季票價和非周末促銷價,落實特殊人群門票減免政策,舉辦文化和旅遊消費季、消費月和數字文旅消費體驗等活動。
《措施》還明確,要充分發揮文化和旅遊財政專項資金引導作用,促進文化和旅遊消費升級。要推動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到2022年,建成10個以上省級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區,2-3個國家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區。
『陸』 江蘇省的主要產業是什麼
糧食業。
2018年,糧食播種面積547.6萬公頃,比上年減少5.1萬公頃;棉花種植面積1.7萬公頃,減少0.4萬公頃;油料種植面積26.3萬公頃,減少0.5萬公頃;蔬菜種植面積142.5萬公頃,增加1.7萬公頃。全年糧食總產量3660.3萬噸,比上年增產49.5萬噸,增長1.4%。
其中,夏糧1326.4萬噸,下降0.7%;秋糧2333.9萬噸,增長2.6%。糧食畝產445.6公斤,比上年增加10.1公斤,增長2.3%。
(6)江蘇省產業的發展擴展閱讀
2018年,江蘇造林面積4.3萬公頃,比上年增長27.6%。全年豬牛羊禽肉產量321.9萬噸,比上年下降4.0%;禽蛋產量178萬噸,下降3.0%;牛奶總產量50萬噸,增長2.1%。
水產品總產量493.4萬噸(不含遠洋捕撈),下降2.1%,其中,淡水產品354.0萬噸、海水產品139.3萬噸,分別下降1.1%、4.6%。
2018年,全省高效設施農業面積佔比達19.6%,高標准農田佔比達61%,農業機械化水平達84%,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68%。
全省有效灌溉面積達418萬公頃,新增有效灌溉面積4.8萬公頃,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5.3萬公頃;新增設施農業面積3.4萬公頃。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5042萬千瓦,比上年增長1.0%。
『柒』 江蘇省整體產業分布情況
建議參考江蘇省工業十二五規劃。
《江蘇省企業技術進步「十二五專」規劃》明確了「十二五」期間四類產業在屬技術、工藝、產品方向上的發展重點,詳細介紹了18個行業71類重點發展的領域,對每個領域的重點產品、技術提出了明確導向。《江蘇省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則提出,到2015年,全省船舶製造能力保持3000萬載重噸。南通、泰州、揚州三大造船基地產業集聚度力爭超過90%。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產值力爭超過1000億元。船舶配套繼續保持全國第一。兩化融合水平達到國內領先。
供參考。
『捌』 有沒有人能分析下江蘇省各個城市的產業發展情況
蘇南的發展較早,工業也比較發達,鄉鎮企業多,從改革開放至今發展已有20多年,產業不斷地升級、變化,目前來看蘇南的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這幾個城市主要是電子產業,服裝,食品,鋼鐵,沿江重化工,汽車等為主,總得來說污染比較少,技術要求比較高,資金密集型的。蘇中地區三個城市揚州,泰州,南通主要是紡織,服裝,沿江精細化工等,屬勞動密集型企業。但也各有特色,揚州日用品比較出名,如牙刷,玩具等,泰州的醫葯船舶比較發達,南通的建築業全國出名,加之這幾年承接了上海蘇州大批的重化工鋼鐵船舶之類的企業,發展較快,快於揚州泰州。蘇北地區工業相對落後,但這些年發展也極快,支柱產業是一些傳統工業,如化工,鋼鐵之類的重型污染的企業,造紙等,同時也有服裝,醫葯,汽車等
『玖』 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的特點
【堅持一個方向】以構建技術創新的市場導向機制為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的基本方向,堅持課題來自市場需求,成果交由市場檢驗,績效通過市場評估,財政支持由市場決定,充分發揮市場對技術創新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資源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
【突出兩大功能】把服務中小企業和突破產業共性技術問題作為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的主要功能。開展合同科研、技術轉移、國際交流等專業化服務,完善技術服務體系和開放性研究平台,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面向產業轉型發展需求,創新科研組織機制,加強分工協作和統籌推進,集中突破共性、關鍵性和前瞻性技術,引領產業向高端前端攀升。
【引導三類資源】重點依託高校優勢學科與創新平台、科研院所研發力量以及海內外高層次人才等優質科教人才資源,加強產業研發力量統籌布局。創新體制機制,建立主要由市場決定技術創新項目和經費分配、評價成果的機制,引導三類資源服務中小企業和產業創新發展,使研究院成為高水平研發機構的共同體、高層次人才的集聚地和人才創業的緩沖帶。
【實施四項改革】堅決防止體制回歸,省產業技術研究院不設行政級別,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探索構建新型科研院所管理體制;改革財政科技資金的使用方式,借鑒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的項目管理經驗,推行項目經理制,由項目經理組織產業重大技術攻關,自主組建項目團隊、自主考察推薦優質項目,加強頂層設計,提高執行效率;探索「民辦公助」的社團法人管理模式,以會員制形式吸納符合條件的獨立研發機構加盟成立省產業技術研發協會,推進協會明確權責、依法自治、發揮作用,根據研究所業績給與必要的運行補貼和項目支持,進一步理順政府和社會組織的關系,激發社會組織的活力;加大知識財產權分配製度改革,健全技術創新的激勵機制,創新商業模式,大幅提高創業創新者在成果轉化收益中的分配比例,促進科技成果的資本化、產業化。
『拾』 為什麼江蘇經濟這么發達主要是靠什麼富起來的好像工業比較發達
首先是紡織服裝業也就是輕工業,然後是工業,農業,服務業
1 江蘇經濟在省級單位內裡面一般都容是三甲之列,省級行政單位只有廣東在江蘇之前。
2. 「江浙滬」其實就是根據經濟實力而來的。從清朝開始中國的稅收重心就是在江浙兩地(民國初年租界以外的閘北和南市(華界)屬江蘇省)。浙江經濟特點是民營經濟較為強悍,而江蘇則在接受外資(特別是新加坡、台灣兩地)方面處於優勢地位。蘇錫常常亦是江蘇的經濟命脈,蘇錫兩地的IT業對於國內的IT產業產生著重要的地位!
3 蘇州與無錫每天的稅收收入都在億元之上,可以說為國家的經濟建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4 江蘇的蘇州被譽為是改革開放外商投資之典範城市,市內亦有中國新加坡工業園區和國家高新區。江蘇的蘇州也是迄今為止中國內地唯一能在本市之內就能打通電子計算機上下產業鏈的城市!電子計算機內的所有部件都可以在該市內找到。同時也是台商投資密集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