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國家注重推動文化產業競爭力的原因是什麼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建設,培育文化產業骨幹企業和戰略投資者,繁榮文化市場,增強國際競爭力。這足以證明國家對文化產業戰略性發展的重視。但是,我國對文化產業長期以來缺乏科學、統一的界定和分類標准,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狀況的認識和地區間的比較,以及文化產業政策的制定和實施。直到2004年4月1日,國家統計局才向各級統計機構下發了《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基本上統一了我國文化產業的分類及統計標准。
(1)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對社會發展和個人成長產生深刻影響.加強文化建設,有利於為社會發展提供精神支、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2)文化與經濟相互影響、相互交融.文化對經濟有重要的反作用,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加強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3)文化與政治相互影響、相互交融.加強文化建設,發展先進文化,有利於提高公民政治文化素養,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有利於維護我國文化安全.
(4)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作為發展中國家,必須把文化建設作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國家綜合國力.
(5)只有加強文化建設,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才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6)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加強文化建設,促進文化發展,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
(7)加強文化建設,發展先進文化,才能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才能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培育「四有」公民,促進社會全面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
2. 如何提高中國文化產業的競爭力
目前國內文化產業應當從碎片時代進入碎片整理時代。由於體制松綁等原因,目前國內文化產業正處在一個初級大發展的階段。這個階段的第一個表現是,進入文化產業的生產主體大幅度增加,文化產品的產量大幅度增加。比如,我們每年生產的電視、電影、動畫甚至舞台劇的數量,在全世界都是絕無僅有的。應該說,中國已經是一個文化生產上的大國,但問題是質量怎麼樣。
以發展最快的電影為例,中國盡管是世界第三大電影生產國,但去年中國電影市場只佔全球電影市場(260億美元)的2%不到,在美國市場上所佔比例不到5%。其他產量很大的文化產品也有類似的情況。
也就是說,現在中國文化產品不是總量不足,而是產品創造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不足,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資源分散,人才、資金、市場惡性競爭,效率低下。
第二個表現是文化產品的創意嚴重不足。這很大程度是因為文化企業不能有效積累資源,都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一群小公司用有限的規模和質量爭奪非常有限的市場,最終導致市場競爭力、影響力都很低下,就像碎片一樣。
所以,針對這種情況,必須進行碎片整理,也就是產業整理。有句話說,一流企業做標准,二流企業做品牌,三流企業做產品。現在中國的文化企業基本都處在做產品階段,將來,必然要走向市場集中,減少交易成本,提高議價能力,最終形成規模經濟。對此我要強調一點,規模化之後才能增加公共文化服務的能力。美國是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美國文化產業的規模化程度很高,但美國民眾並沒有因此失去享受文化公共服務的機會,就是因為規模化後的文化產業比較好管理。
怎樣進行碎片整理,由誰來做?現在政府習慣用行政資源來推動國有文化企業發展,希望它可以做大做強,但是事實上當資源不是依靠市場進行配置時,不可能形成競爭力。
其實,政府在這個問題上應該起搭建平台的作用,而不是採用行政手段。也就是說,政府可能起到的作用是建設市場准入規則。我認為目前政府在政策促進這方面做得比較充分,但在市場監管和統計方面做得不到位。
現在存在的一個問題是,政府總是用購買產品的方式,而不是投入去做市場規則的方式來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另一個重要問題是,不能使公共文化產品跟市場產品在同一個渠道里消費。比如,電視劇產品可以免費向公眾提供,但是不能進入消費領域,否則會反過來影響市場規則和市場流通規律,攪亂整個市場。
我認為,如果中國文化產業發展不往前邁一步,則危機就在面前。現在的問題不是產量低,而是競爭力不足,急需進行碎片整理的工作。
3. 在經濟開放條件下,中國如何提升文化產業競爭力
歷史上的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國家和地區在新時代被該戰略再一次在同一個空間被連接,不僅在地理空間,更在文化交流、經貿合作、人文互通等價值維度上被同一尺度構建。在這一重新構建的概念中,地理范圍空前寬;在這一重新聚合的集體中,消費主體空間廣泛,市場潛力也空前巨大。而這樣一個擁有巨大潛力的市場,需要其進入者或者符合其門檻的產品同樣擁有吸引消費者的能力,在全球經濟發展勢頭緩慢的背景下,各國都將發展方向指向尚未開發的新興市場,競爭激烈。
4. 解析:全國文化產業競爭力排名告訴我們什麼
競爭力分類的結果是:第一類地區:廣東、江蘇、北京、上海;第二類地區:山東、遼寧、福建、四川、湖南、河南、安徽、河北;其餘為第三類地區。這條資訊發生在 福建省很遺憾沒有跨入一類地區,但還是擠進第二類地區的前三名,名列全國第八。雖是海外研究機構給予的排名,但作為福建的文化創意產業研究者之一的筆者仍感到一絲欣慰。福建進入第二類區,是由四種數據構成的。第一種數據是「文化環境及實力」在全國排名居然位列第四,比綜合排列靠前,它說明,福建發展文化產業及文化創意產業文化環境和實力比較優越,我想這其中還有兩岸海峽這個文化環境的因素。兩岸之間商貿經濟合作在廣度與深度上比大多數省份都強。同樣,海峽兩岸在未來的文化產業互動及合作上的文化環境也遠比多數省份強,這為我省將來有可能晉升第一類地區打下了「環境與實力」的基礎。第二種數據是「市場需求及創新」,在全國位列第六,也高於綜合排名,反映了福建當地消費者對文化的消費力也比較強,而文化消費力是牽引文化產業發展的最核心的引擎,創新能力排名較靠前,也說明福建省在集聚創意人力、文化產業人力方面雖有不盡人意的地方,但與20多個省份相比還有值得驕傲的方面。而第三、第四數據:「關聯產業及文化資源」、「政府支持和文化供給」方面都排在第15位、第20位,狠狠地將福建在全國的綜合排名拉下到第二類地區。第三個數據表明,福建文化產業及文化創意產業在打造產業鏈方面還比較欠缺,意識不夠強,在文化資源開發方面還屬於淺層次的開發;第四數據表明,政府在扶持文化產業、文化創意產業方面,還有較大的拓展空間,還有更多的作為。
縱觀2008年-2010年全國文化產業競爭排序,筆者認為數據還告訴我們: 一、福建的「文化環境及實力」能擠上全國老四的位子不簡單,尤其「實力」,這是福建未來文化產業、文化創意產業擁有巨大潛力的要素。「實力」,我更多地理解為擁有較豐富的投資能力。大家知道,處於全國經濟較發達的東部地區,民間資本歷來比較雄厚,可惜我國是民間投資渠道相對比較狹窄的國度,股市熊市漫漫,樓市不得投資、投機,期貸風險太大,玩不起,民間資本要不在社會上放高利貸,要不躺在銀行里,以至中國百姓的儲蓄在全世界比例是最高峰的。當國家倡導繁榮文化產業時,東部地區省份的民間資本親睞文化產業、文化創意產業,這無疑對產業的發展是一種最大的福音。筆者以為,在發展文化產業中,資金、文化資源、科技、人才等要素一個也不能少,少了一個要素就無法形成有效的生產力,而在這些要素中,最重要的是資金,資金是形成最終生產力的粘合劑,沒有它粘合,其他要素只是一盤散沙。有了資金,就能開發文化資源、吸引人才,購買技術設備,就能將各種生產要素聚合成現實的的生產力。 二、福建擁有媽祖文化、閩南文化、客家文化、海洋文化等極具傳統地域的文化資源,但如果與中部省份河南,與西部陝西等省份相比,仍顯得不夠厚實。不過,這不影響福建文化產業綜合競爭力的排名排在河南、陝西前頭。這說明了什麼?說明,各省市的傳統文化資源具有各自的獨特性,但是獨特性並不意味著獨占性。豐富的地域特色文化資源不會自然而然轉化為文化產業資源,文化資源大省不等於文化產業大省、強省。加上非物質的文化資源具有共享性,你不開發,別人會開發。中國的民間人物花木蘭,中國的傳統功夫不是被美國人開發為電影和動畫電影嗎?因此,福建的文化產業從業人員,不要躺在「傳統文化資源」豐富的礦藏上做美夢,有序地開掘當地文化資源,是提升福建文化產業綜合競爭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5. 文化如何推動經濟
文化能否推動經濟?答:文化能夠推動經濟。把文化建在市場上,大力倡導先進文化,大力推進文化創新,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內容。若果能有什麼具體解析或者事例?答:文化是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當今,文化已成為推動市場發展和市場革新的內在動力,在21世紀經濟全球化浪潮中,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增長、經濟的振興,對國家或地區文化競爭力的依賴性越來越強。促進經濟的快速協調發展,不僅要進行相應的經濟體制改革,而且必須提升其文化競爭力,這是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選擇。文化對經濟發展的推動、引導和支撐作用已越來越明顯。
馬克斯.韋伯的看法是對的:「如果說我們能從經濟發展史中學到什麼,那就是文化會使局面幾乎完全不一樣。我們應從更廣泛的經濟繁榮的決定因素來理解文化的作用。」而且韋伯把東西方社會所以會走上不同發展道路的決定性因素歸結到彼此不同的傳統文化,在經濟發展中文化的作用領域為我們展開了一個新的視角。
一,提升文化競爭力是內在要求,是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必然選擇。
黨的十六大報告要求全黨同志要深刻認識文化建設的戰略意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繁榮。報告指出:「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這是對信息時代世界發展新趨勢和新特點的敏銳反映和准確把握,是對文化認識上的新概括和新表述。在當今經濟全球化浪潮中,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增長、經濟的振興,對國家或地區文化競爭力的依賴性越來越強。促進經濟的快速協調發展,不僅要進行相應的經濟體制改革,而且必須提升其文化競爭力,這是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選擇。為此,十六大報告向全黨提出了文化的戰略任務:完善文化產業政策、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所謂文化競爭力,概括地說,就是各種文化因素在推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中所產生的凝聚力、導向力、鼓舞力和推動力。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文化創新能力。同其他領域的創新相比,文化創新更具有特殊的意義。創新是文化的生命,文化產品有無競爭力,主要取決於文化創新;二是文化產業的科技含量。文化產業的興起,把科技、市場和文化結合在一起,賦予文化新的發展形態。文化產業的競爭越來越多地表現為科技實力競爭。大力發展高科技媒體及相關產業,推進文化產業與高新信息技術的聯姻,才能提升文化產業的競爭力;三是高素質的人才。無論是推動文化創新,還是應用高新技術發展文化產業,都離不開高素質的人才。因此,提升文化競爭力的根本之點在於構築發展文化產業的人才高地。
隨著科技經濟的發展,文化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經濟與文化的融合已成為當今社會發展的一種趨勢,文化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越來越高。在我國,不僅經濟發展需要文化來支撐,而且文化產業本身也已成為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文化與經濟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使文化與經濟的發展呈現出明顯的一體化趨勢。顯而易見,文化競爭力是綜合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因此,增強一個地區的競爭力,不單是要提高區域經濟的增長能力,而且應該是經濟、社會、文化和自然的協調一致的發展能力的全面提高,尤其是文化競爭力的提高。
二,知識經濟與文化產業的發展。
知識經濟是高技術與高文化相結合的經濟。當今時代,具有競爭力的商品和勞務,不僅具有高技術含量,也具有高文化含量。提高商品和勞務的文化含量同提高其技術含量同樣重要。提高商品的文化含量是創造高附加值產品的重要途徑。在提高商品和服務的文化含量中,注重弘揚民族文化,創造出具有我國獨特風格和特色的商品和服務,不僅可以增強我國的國際市場競爭力,而且可以擴大中華民族文化的世界影響力和吸引力。伴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人們在消費其他國家的商品和服務時,也就潛移默化地受到濃縮其中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等文化因素的影響,文化的主體性問題同樣將在商品和服務的貿易中突顯出來。
文化產業是當代人類社會新的社會財富的創造形態。在世界范圍內進行的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中,文化產業的比重日益增大,文化產業現已成為一些發達國家擴大對外貿易的主導型產業和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發展文化產業已成為擴大就業的重要途徑。有的人認為,「文化投資即是就業投資,因為投資與就業之間的最佳途徑就是文化。」積極採用新的科學技術成果,發展新的文化產業形態,已成為新的經濟文化增長點,高科技成果對文化產業的滲透和改造越來越明顯。向數字媒體轉移是將傳統文化資源開發為經濟資源的必要步驟,實質上是為空前規模的產業整合準備條件,具有巨大的經濟意義。
當今,跨國文化產業集團的影響日益增大,滲透力越來越強,跨國文化資本的全球流動和在資源配置分工的巨大作用,已經成為影響國際文化產業格局的變動、世界文化市場的走向、國際文化秩序和文化關系重組的重要力量。面對這種形勢,一個國家文化產業的發展和壯大,關繫到民族文化的生存和發展,關繫到國家的文化安全。中國文化是一個有鮮明特色的文化,上層建築是不斷隨時代的發展的需要而變動的,我們是有能力隨著經濟基礎的發展而產生與其相適應的上層建築的。
三,文化因素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1,文化與經濟從來密不可分。文化與經濟是人類所創造的財富中的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即文化是整體,是物質財富、經濟財富的總和,經濟只是其中之一。生產力越發達,經濟與文化的關系就越密切。從這個角度說,今後的經濟是文化經濟。經濟的競爭,歸根結底是文化的競爭。如果中華民族在文化問題上變得自覺了,對中華文化的來龍去脈搞清楚了,並且把中華傳統文化和現代化結合好,可以預見中華民族在未來的民辦經濟地位一定是舉足輕重的。從另一個角度說,只有發達的經濟而沒有先進的文化,並非真正的強大;如果只談經濟,不談文化,經濟的發展也難以持久。
2,文化滲透於經濟的全過程。從經濟活動中的人到對經濟活動的處理,從產品的設計、生產到產品的交換以及使用,無不滲透著文化,因為經濟的全過程都是人的活動。馬克思說,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過程。簡單地說,就是人主動地採取一種運動,用它來改變人和物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歸根結底也是在勞動當中產生的。而中央在決策過程和操作方法上也滲透著豐富的中華文化,在思維方式里包含了很多中華文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我們不僅看到物與物、實際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更看到了中國社會人與物、人與人的關系。單就小平同志所說的「社會主義初級階級」這幾個字,就滲透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
3,經濟全球化下的文化自覺。現在,經濟全球化和科技現代化風行世界,這既會給各國帶來快速快速發展的經濟和良好的效益,也有可能帶來文化一體化的問題。如果抹煞了民族特性,經濟肯定會萎縮。這個問題在年輕人身上表現得比較集中,一旦民族文化衰落、消亡了,民族也就名存實亡了。因此,文化自覺的問題在當代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而緊迫。
4,文化自覺之後經濟活動中的文化因素。當人們對文化有了自覺意識之後,就會注意經濟活動中的文化因素,透視它,體現它。經濟活動中的文化因素,應該包括文化的各個層次。人們通常所說的企業文化是亞文化中的一支,現在企業提倡的所謂文化,基本上只來自經濟本身,甚至是企業本身的需要。這個問題比較普遍。只有把民族文化傳統和時代環境相結合,才是骨子裡的文化
文化並不是隨經濟亦步亦趨地發展。文化有自己的獨立性,一旦形成,就有其相對穩定性。文化除受經濟的根本作用外,還受歷史積淀、傳統演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一個地區過去經濟發達,後因多種因素落後了,其文化影響力仍可能因慣性持續很長時間。一般來說,先進的文化造就發達的經濟,落後的文化只能伴隨著貧困的經濟。
經濟與文化一體化是當代社會發展的大趨勢。現代市場經濟絕不是沒有主體的單純經濟運作過程,而其主體就是具有健全的經濟理性和道德約束的人。經濟發展離不開人的文化素質的提高,一定的經濟土壤必然生長出與之相適應的文化。文化產業已經成為當代產業結構中的重要一環,雖屬第三產業,但又依託一、二產業,具有極大的經濟潛力,對於豐富文化生活、提高公民素質,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大作用。
當今世界正逐步進入文化經濟時代。在這個時代,文化與經濟已經密不可分,經濟的文化化和文化的經濟化已成為重要的全球趨勢,文化對經濟發展的推動、引導和支撐作用已越來越明顯。大到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和產業政策的制定,小到企業生產管理和名牌產品的創立,既是經濟活動也是非常復雜的文化活動,需要文化的力量和智慧。甚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產業結構特點,都凸出相當的文化背景和人文因素。在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是經濟建設課題,也是社會科學文化建設課題。沒有文化的協調發展,經濟倫理和經濟規范確立不了,經濟建設就難以搞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建立不起來。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現代市場經濟就是文化經濟,就是知識化經濟,就是文化知識作支撐的經濟。發展文化經濟,提高企業及其產品的文化含量,提升產業結構的文化層次和品位,已成為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重要途徑,成為推動經濟增長和生產力發展的內在動力。我們必須十分注重經濟增長的文化內涵,進一步發揮文化因素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發展文化產業,不斷提高產業層次和經濟發展質量,為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提供強大的文化動力。
1. 地域間的文化比較是商品生成的原因。
2. 地域文化現象異地後轉化為經濟現象,民族特徵異地後轉化為商品特徵。
3. 不論地域性或世界性,社會文化條件直接決定、作用於經濟條件。
4. 文化條件若不應用於經濟改造,文化在潛隱狀態中以內因方式的交流——兼容性運作將如竭澤而漁;反之亦然。
5. 文化在組織與社會(不論是企業、國家、國際、世界)中的價值與意義是與經濟相聯系時才出現的;反之亦然。
6. 經濟生產的無限性將阻遏文化的交流——兼容性深層次運作,對文化有病態作用;反之,文化的病態(如俗化)使市場與生產變得有限。
7. 世界市場的范圍包括文化市場與經濟市場。
8. 文化的交流、溝通、利用是經濟進步的必由之路,文化的兼容是經濟的發達之路。
9. 本體上,視時代性的歷史條件不同,經濟決定文化或文化決定經濟,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
本源上,文化決定經濟——生活總是生產的前提,文化交流總是生產與市場的前因。
10. 文化與經濟的協調程度是社會進步程度的兩個外在統一的標志,而且是古今中外評價、衡量社會成熟程度的唯一標准。
11. 文化與經濟在同一層面上構成社會結構中的「實態」框架。
12. 在以文化關系或經濟關系為標準的社會發展史中,文化與經濟的關系構成歷史的一個環節。如,(地域性)自然文化——政治文化——經濟文化——共產文化;(地域性)自然經濟——政治經濟——文化經濟——共產經濟。
13. 文化力與經濟力的合力是政治力——政治是文化與經濟的關系的辯證表現。
6. 蒙古國文化產業競爭力有哪些
蒙古國的文化產業競爭力相當薄弱,嗯,他們呢,主要是農牧業吧,還算是相對比較復雜的。
7. 如何增強文化產業競爭力
文化產業的競爭力。其實宣導很重要。
做好自己的品牌和公關傳播。
這對任何一個企業的競爭力都是有幫助的。
8. 什麼是文化競爭力 各國為什麼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
所謂文化競爭力,概抄括地說,就是各種文化因素在推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中所產生的凝聚力、導向力、鼓舞力和推動力。
文化競爭力對外是指一個國家的文化與其他文化對一個國家的影響;強勢文化不但影響一個的文化與習俗,還能影響一個國家的政治生態,例如唐朝對朝鮮,日本,越南的影響
對內體現在人們的文化意識形態上
一個國家的文化競爭力在他的公民的行為可以得到充分的再現
如果這里的人們都遵紀守法,文明禮貌,有一定的素質和能力讓自己和這個社會能夠和諧的生存和發展,使其本民族的文化氛圍得以延續和發展傳承,那將必然大大提高其競爭力度,使其在在國際上都能有說話的分量。
9. 我國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可參考的文獻有哪些
你好,可供參考的文獻列舉如下,請參考,希望對你的學習有所幫助!
1 藍慶新;鄭學黨;;中國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評價及策略研究——基於2010年橫截面數據的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2012年03期
2 張彬;杜曉燕;;美國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2年04期
3 王菲菲;趙書華;;中國文化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研究[J];商業時代;2012年07期
4 王征國;;論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建設[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1期
5 王雲暉;;文化產業發展道路上必須解決的六大問題[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02期
6 方忠;張華榮;;中韓文化創意產品貿易競爭力比較研究[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7 張陽;;The Study of the Rewriting Identity of「Otherness」 in Cartoon Figure MuLan[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2年09期
8 王琳;;文化創新:提升天津城市文化競爭力的途徑[J];城市;2008年05期
9 易旭明;金冠軍;;數字時代中國電視產業創新動力分析[J];當代財經;2011年11期
10 姜鑫;遲越;;中國文化產業資源配置的省際均衡狀態評價[J];當代經濟研究;2012年06期
11 趙書華;王華強;;中韓文化貿易發展的比較分析[J];對外經貿實務;2008年04期
12 張斌;;國際文化貿易中文化保護所面臨的局限性[J];湖北社會科學;2011年03期
13 解奧衍;張楊;;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國際文化產物貿易思考[J];法制與經濟(中旬刊);2011年03期
14 王莉;;我國對外文化貿易發展狀況及國際競爭力分析[J];廣東財經職業學院學報;2009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