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株洲的變化
改革開放30年來,株洲市改革發展進程階段性特點比較明顯,大體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階段。即從1978年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1984年十二屆三中全會。根據黨和國家的統一部署,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這一階段主要以農村和農業改革為主。1983年「南四縣」劃歸株洲市管轄後,通過6年的大力改革,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面建立,全市糧食總產量從1978年的127萬噸增長到1984年的162萬噸,年均增長4.1%;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78年的99元增加到1984的400元,年均增長26.2%。這一階段全市GDP年均增長8.7%,短短6年時間,全市GDP總量接近翻番。
第二階段為「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階段。即從1984年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到1992年黨的十四大召開。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這標志著改革的重點將由農村轉向城市和工業,全市從此掀起了一場城市和企業改革熱潮。株洲市因國有企業眾多,被國家列為「三項制度改革」試點城市,期間國民經濟得到較大地發展。雖然1988-1992年期間市場物價出現了較大波動,但全市經濟年均增幅仍然保持了7.9%,1992年經濟增幅高達16.7%,成為改革開放30年來三個增幅超過15%的年份之一。到1992年全市GDP達到74.4億元,8年時間GDP總量再次實現了翻番,與1978年相比,經濟總量翻了兩番多。
第三個階段為「初步創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階段。即從1992年黨的十四大到2000年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這一階段主要任務是初步創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通過現代企業制度的逐步建立、鼓勵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各市場經濟主體得到了迅速壯大。特別是1992年國務院批准株洲設立高新技術開發區,一場前所未有經濟建設從此拉開了序幕。從1992年到2000年的8年裡,全市GDP總量先後突破100億元、200億元大關,到2000年全市GDP達到285.4億元,為1992年的3.84倍,年均增幅為11.8%,較前兩個階段增幅提高了3-4個百分點,其中1993年增幅達到了18.3%,為改革開放30年來增幅最高的年份。
第四個階段為「完善社會主義開放型市場經濟體制」階段。即從2000年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至今。這一階段主要任務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按照黨的制定的「十五」計劃發展目標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堅持以人為本,走新型工業化和新農村建設的路子,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進入新世紀後,經濟總量一年一個台階,連續7年超過兩位數增長。2007年全市GDP總量突破700億元大關,達到751.3億元,為2000年的2.63倍,年均增幅為12.1%,為改革開放30年來增幅最快、效益最好、質量最佳的一個發展階段。
二、株洲改革開放30年取得的輝煌成就
經過30年的改革和發展,株洲市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基礎設施極大改善,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基本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對外經濟日趨活躍,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一)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綜合實力躍上新台階
1、經濟總量不斷做大。30年來,株洲經濟總量增長了54.6倍,翻了近6番,2007年全市GDP總量達到 751.3億元,年均增長10.1%,比全國和全省快2-3個百分點。從全市國民經濟運行軌跡看,四個階段分別為8.7%、7.9%、11.8%和12%,經濟增長平穩,處在一個上升的通道之中。全市人均GDP由1978年的469元增加到2007年的20387元,年均增長9.1%。在2006年全國百強城市綜合實力排名中,列第56位,躍居中部六省非省會城市之首。
2、財政收入大幅攀升。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財政收入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財政收入由1978年的2.27億元增加到2007年67.6億元,增長28.8倍,年均增長12.4%,其中,一般預算收入37.6億元,年均增長14.4%。全市財政收入結構不斷優化,實現了由「取國家之財」向取「眾人之財」的轉變。國有經濟對財政收入的的貢獻率從改革開放初期的87%,逐步調整到目前的40%,而集體經濟、私營經濟及個體經濟對財政收入的貢獻率已上升到60%。稅收占財政收入比重由1978年的58.8%提高到2007年的80%,財政收入質量得到了質的提升。2007年全市人均財政收入為177元,財政收入總量和人均財政收入指標均居全省第二。2007年全市財政支出73.7億元,為1978年的33.5倍,年均增長12.9%。目前全市用於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和教科文衛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已佔財政收入支出的60%。
3、人力資源充分利用。改革開放30年來,全市勞動就業環境得到了全面優化和創新,呈現出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就業結構趨於合理的特點。2007年末,全市從業人員達216.2萬人,比1978年增加了196.1萬人,年均增加6.8萬人;第一、二、三產業從業人員的就業結構比重從1978的58.3:24.3:17.4調整為2007年的39.3:28.9:31.8。與1978年相比,第一產業就業比重明顯下降,第二、三產業就業比重增長較大,特別是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增長速度高於第二產業的增長速度。
(二)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增長質量穩步提高
1、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全市通過確立「穩定發展第一產業、重點發展第二產業、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產業定位,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技術結構、所有制結構和城鄉結構趨於合理。三次產業比例由1978的 33.7:50:16.3調整為2007年的12.9:52.7:34.4。與1978年相比,第一產業比重下降20.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提高2.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提高18.1個百分點。非農產業佔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66.3%上升到2007年的87.1%,形成二、三產業共同拉動經濟增長的格局。
2、所有制結構發生變化。改革開放30年來,全市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認識及相關政策的制定經歷了一個從探索到完善的過程。全市非公有制經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發展。2007年,全市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為404.2億元,已佔到GDP總量的53.8%,比1978年提高了30多個百分點,其中非公工業已佔到全部工業的58.2%,非公貿易佔全部貿易81.2%,非公投資已佔到全社會投資67.5%,解決二三產業就業人員131.3萬人,佔全社會二三產業就業人員的73.1%。
3、經濟增長質量穩步提高。隨著「兩個根本轉變」、「五個統籌」和「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針政策的先後提出,全市在結構不斷優化的同時,國民經濟增長質量正逐年得到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增強,煤電運等瓶頸制約進一步緩解,現代服務業不斷得到發展,節能減排成效明顯。2007年株洲市GDP能耗為1.496噸標煤/萬元,比2005年已下降7.65%,年均下降3.75%。
(三)三次產業全面發展,社會商品極大豐富
1、農業生產穩步發展。全市農業增加值由1978年的4.55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 96.6億元,增長21.2倍,年均增長5.53 %。1994年醴陵市成為全市第一個成建制過噸糧的縣級市。1995年全市170萬畝雙季稻田平均畝產達到1024公斤,株洲成為全國第一個雙季稻畝產成建制過噸糧的地級市。特別是進入新世紀後,中央連續五年下發關於三農的1號文件,農村稅費改革全面推行,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到2007年,全市糧食產量達188.3萬噸以上,比1978年增長71.1倍,人均產量比1978年增長15.8倍;出欄生豬487.3萬頭,比1978年增長24倍,人均產量增長5.35倍。到目前為止,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達3000餘家,加工產值近60億元。農業機械總動力由1978年7.7萬千瓦增加到2007年的 190萬千瓦,增長23.7倍。
2、工業經濟快速增長。2007年,全市工業企業固定資產達到800億元,為1978年的65倍,年均增長15.5%;工業總產值由1978年的17.6億元增加至2007年的1063億元,增長60.4倍,年均增長15.2%;工業增加值由1978年的6.14億元增加至2007年的347.1億元,增長91.3倍,年均增長11%。全市有規模工業(年銷售收入過500萬元)1111家,其中產值過10億元的企業11家,產值過億元的企業92家,產值過5000萬元的企業181家。株冶集團成為全市第一家、全省第七家年產值過百億元的企業,2007年產值達到150億元,較1978年翻了近7番。全市已形成了有色金屬冶煉及加工、交通運輸設備、化學原料及製品、服裝、陶瓷、煙花和農副產品加工等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集群。2007年全市工業增值占生產總值比重為45.1%,居全省第一,工業創造的稅收佔全市稅收70%以上,工業就業人口占城市總人口40%多。近年來,通過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株洲市新型工業水平穩步提高。在2007年全省新型工業化考核評比中,株洲市榮獲全省第二名,新型工業化水平進入全省先進行列。
3、第三產業長足發展。全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從1978年的2.2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258.4億元,增長117.4倍,年均增長12.4%。其中2007年交通運輸倉儲郵電業增加值為43.1億元,年均增長11.7%;批零貿易餐飲業增加值為67.9億元,增長85倍,年均增長12.3%;金融保險業增加值為10.2億元,增長36.4倍,年均增長8.6%;房地產業增加值為24.2億元,增長268.9倍,年均增長15%。文化教育衛生體育公共服務等其它服務業也迅猛發展,各種新興服務業應運而生,2007年增加值達到113億元,增長161倍,年均增長13.3%。
(四)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城市建設日新月異
改革開放30年來,全市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72億元,其中基本建設完成投資500多億元。近年來,圍繞「雙百」城市發展目標,按照「東提西拓,合攏三角」的總體思路,大力實施城市發展帶動戰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明顯加快。2007年全市建成區面積達到87平方公里,比1978年擴大了1倍多;2007年城鎮化率為47%,比1978年提高了12個百分點。全市先後榮獲全國優秀旅遊城市、園林綠化城市、綜合治理先進城市等光榮稱號。
(五)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
2007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4503元,比1978年增長了33倍,年均增長12.9%;全市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5044元,比1978年增長了50倍,年均增長14.5%。2007年全市職工年平均工資為20797元,比1978年增長了35倍,年均增長13.1%。2007年,城鎮、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2.9%,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和42.8%。2007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7.6億元,比1978年增長133.4倍,年均增長18.3 %。2007年末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22.1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55.9平方米。2007城市居民每百戶擁有行動電話164部,家用電腦49台、照相機44部、家用轎車4台;每百戶農村居民擁有摩托車68輛、電冰箱41台、行動電話119部。改革開放短短30年,城鄉居民家庭實現了從貧困到小康的跨越。
(六)對外開放成效顯著,社會事業蓬勃發展
1、對外開放成效顯著。全市進出口總額由1978年的 0.54億美元增至2007年的10.95億美元,增長19.3倍,年均增長10.9%。2007年有自營進出口權的企業發展到180多家,出口產品主要以機電產品、有色金屬、硬質合金、陶瓷煙花和精細化工產品等高附加值的工業製成品為主,出口國家和地區擴展為包括美國、日本、歐盟、北美等在內的 20多個國家和地區。1978—2007年,全市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累計達13.2億美元,到2007年全市有外商和港澳台投資企業100餘家,注冊資本20多億元。
2、各項改革穩步推進。全市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加快以市場為取向的各項改革。累計投入30多億元,對省、市和縣屬國有企業進行改革。目前國有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及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工作全面完成。61家市屬工業企業完成改制,引進資金28億元,置換資產17億元,安置職工6萬餘人。農村稅費改革取得明顯成效,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投資、金融改革不斷深化,現代企業制度逐步形成。
3、和諧社會穩步推進。改革開放30年來,全市國民經濟的年均增長率超過10%,社會公共事業投入力度空前加大。2007年全市城區、縣市最低工資標准提高到530元/月和460元/月,城鄉低保家庭實現了應保盡保,12.7萬名離退休人員養老金足額發放。新農合覆蓋農業人口257萬人,平均參合率達87.9%。全市初中升高中學生比例為80%,農村義務教育實現了全部免收學雜費。全市擁有國家級技術(工程)中心7家,高新技術產品產值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32.4%。全市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佔全市GDP的2.7%。投資6億元的市體育中心勝利建成,有一批優秀運動員在國際、國內賽事中奪得獎牌。2007年市區空氣良好天數達到316天,湘江株洲段水質保持三類標准,提前兩年完成「十一五」下達的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的減排目標。
三、株洲改革開放30年的成功經驗與啟示
30年來,株洲經濟和社會發展變化過程骨許多經驗值得我們認真總結回顧。
一是堅持從市情出發,走特色發展之道路。立足實情,量力而行,穩定發展,這是改革開放30年來株洲經濟和社會發展最根本的經驗。株洲市歷屆班子都充分認識到株洲的工業優勢、人才優勢、區位優勢,在准確把握形勢和民意的基礎上,審時度勢,因地制宜,確定「產業興市、科教先導、城鎮帶動、文化提升」四大戰略,帶領全市人民走出了一條符合株洲實際、持續發展的發展道路。
二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走科學發展之路。改革開放以來,株州始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一切服從、服務於這個中心,堅持用「三個有利於」標准衡量一切。在新的發展階段,要繼續堅定不移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緊緊抓住「兩型社會」實驗區的歷史發展機遇,進一步深化對市情的認識,研究制定適合株州實際的經濟發展思路,堅持科學發展觀,通過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加快推進產業升級,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三是堅持改革開放,走富民強市之路。改革開放以來,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民巨大成就,城鄉人民生活顯著改善,30年來,株洲經濟總量翻了近6番,年均增長10.1%。這就充分說明:改革開放是振興株洲、發展株洲之路。改革開放不單是經濟社會的開放,更多地是思想觀念的開放。在推進跨越發展、構建和諧株洲的進程中,就必須始終堅持改革開放這一法寶。只要我們堅定不移地貫徹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敢於打破舊的,勇於接受新的,善於創造好的,加快發展和諧株洲的新視野,新理念,新舉措就會層出不窮,國民經濟就可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四是堅持以人為本,走和諧發展之路。株洲在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始終堅持關注民生、重視民生、改善民生,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使人民群眾充分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要通過大力發展「兩型產業」,改善城市基礎設施,爭取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國家交通模範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文明城市」等目標成功,讓株洲更美;繼續以「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為工作目標,加快社會建設,完善社會管理,讓株洲更和諧。
改革開放30年,是株洲輝煌的30年。隨著長株潭城市群獲批國家「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株洲將站在一個更新的、更高的平台上實現科學跨越發展。全市人民將緊緊圍繞市委提出的「保二爭一」工作目標,通過加快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市化進程,促進「兩型社會」建設,力爭到2010年,完成「四個一」目標(即市區人口達到100萬人、建成區面積100平方公里、財政收入100億元、經濟總量1000億元);到2012年,提前實現全市人均GDP比2000年翻二番目標,GDP總量達到1500億元,財政收入達到150億元;到2020年,按「兩型社會」要求,把株洲建成一個開放、文明、富裕、和諧的特大城市。
② 株洲的象徵有
交通
株洲地理位置優越,交通運輸發達,是我國南方重要的交通樞紐。株洲素有「被火車拖來的城市」之稱,京廣、浙贛、湘黔三大鐵路干線在這里交匯,與北方鐵路樞紐城市鄭州並稱"北鄭南株"。株洲火車站是全國五大客貨運輸特級站之一,平均每3分鍾接發列車一次,株洲北站是中國南方最大的貨運編組站同時也為特等站,日均辦理車17000輛,解編12000輛,株洲為鐵路雙特等站城市。同時,武廣高速鐵路在株洲設一等站。
歷史
株洲,是炎黃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中華民族的始祖、農耕文化的創始人――炎帝神農氏,就長眠在株洲境內炎陵縣鹿原坡。三國時孫權定都建業,設縣建寧,羽扇綸巾的周瑜曾在這片土地上演繹過許多動人的故事,唐代大詩人杜甫留戀湘東美麗的風景,攜家眷棲居於此,在他生命的最後兩年,老病孤舟,兩次溯湘江而南,留詩十多首;唐代奇女子、慧眼識英雄的名姬紅拂之墓在株洲境內的醴陵西山,宋代名將岳飛率軍途經茶陵時以槍尖挑禾蔸寫的「光泉」二字,赫然鐫刻在高隴石壁上;宋代大儒朱熹兩次到株洲講學,「朱亭」因他而名;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為茶陵雲陽山、靈岩寺、麻葉洞留下一篇篇日記,記下了株洲的名山勝水;明代大學士、立朝五十年的李東陽,以他為代表的「茶陵詩派」,將故鄉「茶陵」的名字,永遠鐫刻在中國文學史史冊上.
③ 湖南在全國屬於一個怎樣的地位
湖南地處中原偏南地區,除廣東外,與之接壤的省份都並不非常發達,有的還是落後省份,所以也不存在著所謂的產業承接機會。
然而湖南靠自身的實力在全國佔得了一席之地,像江南汽車、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等都是赫赫有名的汽車企業,湖南和省會長沙的經濟總量已扶搖直上。
早在抗戰時期,湖南就是一顆重要的戰略棋子,比如湘西和湖南-江西接壤地區,山高林多,非常有利於作戰,秋收起義選在湖南-江西一帶,也是出於這種考量。1965年,湖南掀起了三線建設,湘西、湘北地區迎來了軍工、航空航天、水電等現代工業的發展機會。
然而與此同時,東部沿海地區迎來了改革開放,經濟迅速騰飛,遠遠把湖南乃至整個中原地區都甩在了後面。
直到1982年,湖南提出了長株潭經濟區的概念,正式開始向抱團和城市群的方向發展。從長株潭經濟區,到1992年的「五區一廊」戰略,再到1995年「一點一線」戰略,岳陽、長沙、株洲、湘潭、郴州、常德一帶逐漸開始挑起了湖南經濟發展的大梁。
(3)株洲文化產業擴展閱讀
遠在舊石器時代湖南境地就已有古人類活動。距今1.2萬多年前人類即在此種植稻穀,距今5000年前湖南先民開始在此過定居生活。
湖南在原始社會時為三苗、百濮與揚越(百越一支)之地,據寧鄉縣、安鄉縣、津市、澧縣、道縣和平江縣等地考古挖掘出土的文物證明,湖南境內在40萬年前有舊石器時期的人類活動,早在一萬多年前就有種植稻穀,早在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湖南的先民就開始過定居生活。
④ 株洲原子文化產業有限公司怎麼樣
株洲原子復文化產業有限公司是2017-04-14在湖南制省株洲市天元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區泰山路1399號神驊龍騰國際13棟1910室。
株洲原子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30211MA4LJRDH24,企業法人羅章,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株洲原子文化產業有限公司,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株洲原子文化產業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⑤ 株洲薪火觀賞石文化產業有限公司怎麼樣
株洲來薪火觀賞石文化產業有限公自司是2016-07-22在湖南省株洲市株洲縣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株洲市淥口區淥口鎮松西子社區猛虎組。
株洲薪火觀賞石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30221MA4L5L5420,企業法人文旭高,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株洲薪火觀賞石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觀賞石、玉石博物館服務;奇石展覽交流會;木材、石材雕塑創作服務;藝術品收藏品鑒定、評估及銷售(含網上銷售);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博物館、傳習所服務;物業管理。(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株洲薪火觀賞石文化產業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⑥ 株洲湘潭哪個離長沙更近哪個發展前景更好
湖南境內湘潭市是距離長沙市最近的地級市,相距只有30多公里;而個人也認為株洲市發展前景比湘潭市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