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江蘇已命名324個「省級特色田園鄉村」,這樣命名的標準是什麼
一、培育特色產業,提高農民收入,建設活力鄉村江蘇全省已命名324個“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超額完成300個省級特色“特色田園鄉村”的目標。“省級特色田園鄉村”的標准主要是參照產業特色、生態環境、特色文化、文明家風、創新工作五個主要方面,另外還有加分項和一票否決項。
滿分20分。依託本地區的特色資源,因地制宜發展1-2個特色產業,提高競爭力;將一二三產業深入融合發展,大企業帶動中小微企業共同發展;努力吸引各類人才返鄉就業、創業;增加村集體和個人收入,努力提升本地區農產品品牌口碑。
除總分100分以外,還有20分的加分項。主要針對特色資源、優勢產品、擁有省級農產品品牌、創新效益是否顯著、綠色資源、綠色生態、傳統文化、文化古跡等方面給予加分。
但是,若存在佔用基本農田建設、違規開發建設、村莊和農業遭到污染嚴重、村民利益受到嚴重損害和財政資金違規使用五個方面的問題,給予一票否決負面清單。
⑵ 美麗鄉村建設怎麼做
美麗鄉村建設規劃要點主要有下列六點:
第一是深層次發掘資源優勢,在規劃中突顯綜合資源特色,推行鄉村旅遊的錯位發展和組團化競爭,推出一大批精品山村旅遊點,構建鄉村旅遊群落,依託於獨特的生態農業資源,建成主題風格式旅遊區。
第二是以中心村建設為重點,完善村莊合理布局規劃。結合行政村調整,確立縣域內中心村和一般村的數量、功能與定位,優化和科學安排縣域城鎮發展、村莊分布、產業平台、基礎設施、農田保護等空間布局,形成縣城、中心鎮、一般鄉鎮、中心村、一般村、特色村相結合的「重點突顯、梯次科學合理、特色鮮明、相互銜接」的村莊合理布局規劃體系。
第三是以分類推進為原則,修編村莊建設規劃。村莊建設規劃要在布局規劃的指導下,按照「全面惠及與突出重點」、「均等化與差異化」相結合的原則,在功能布局與人口容量上進行區別對待,對治理建設的內容、項目和人口容量上進行區別對待,在相關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置上進行區別對待,因村制宜地對村莊建設規劃進行深化、細化、具體化。
第四是以銜接配套為要求,修編完善其他有關規劃。一定依照銜接配套的要求,修編完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鎮體系規劃、農村社會發展規劃、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農村住房改造建設規劃等,努力實現各種規劃的無縫對接,保證村莊布局規劃與整治建設規劃可以落地、可實施。
第五是推動一系列無污染農產品、綠色有機食品、森林食品和農村食品的生產和認證。增強農產品原產地保護,培育並打響綠色品牌。做好農業的深化和外化文章,提高農產品深加工能力,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注重「示範區」建設與發展特色農業、庭院經濟、農家樂旅遊、農村文化產業和家庭物業經濟緊密結合,形成特色村域經濟發展新格局,推動農民增收和生活水平提高。
第六是通過農村新社區的規范化建設和社會保障的無縫化整合,實現城鄉社區便民服務的一體化、農村社保體系高覆蓋,為農民提供穩定有序、和諧的社會環境。
⑶ 如何推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
日前有媒體評論稱,鄉村振興戰略是一個城鄉融合、協調推進、產業融合、文化守護和改革創新的國家戰略,對於加快推進鄉村文化發展與建設具有深遠意義,應該推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
實施鄉村文化振興戰略,就是要積極培育和發展鄉村文化生產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充分挖掘自然資源的文化價值,培育有利於鄉村文化生產力要素,推動文化科技、文化企業、文化金融進入鄉村文化產業,積極構建鄉村文化市場的現代體系。
希望鄉村文化產業可以蓬勃發展!
⑷ 如何打造特色小鎮,應該規避一些不必要的坑
如何打造特色小鎮鎮,應做好以下五點:1、保持鮮明的版地域特色、權保持鮮明的產業特色、保持鮮明的生態特色、保持風格的獨特性。
2、必須把農業、漁業、林業、商貿業,以及飲食等各類服務業的發展結合起來全面規劃,選擇適合小鎮發展方向的產業做強做大,逐步發育成為小鎮發展的有力支撐。
3、鄉土文化是「小鎮文化」的內核,也是小鎮最有魅力的元素之一。只有外殼,而無鮮活鄉土文化內涵的小鎮是難有生命力的。
4、一切要從生態旅遊小鎮的思路出發,精心打造,務顯「特色」,使生態旅遊業、現代服務業,成為小鎮賴以發展的產業之一,為小鎮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經濟收入。
5、只有把改善群眾生活作為出發點和歸宿點,才能體現小鎮打造的真正價值,創造一個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化生態寶島。
⑸ 如何推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
實施鄉村文化振興戰略,就是要高度重視鄉村文明在中華文明體系中的歷史地位和時代價值,培育鄉村文化原創力。「記住鄉愁」與「實現中國夢」成為中國在守住傳統與開拓未來中展翅高飛的兩翼。
實施鄉村文化振興戰略,就是要積極培育和發展鄉村文化生產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充分挖掘自然資源的文化價值,培育有利於鄉村文化生產力要素,推動文化科技、文化企業、文化金融進入鄉村文化產業,積極構建鄉村文化市場的現代體系,利用PPP模式發展鄉村文化旅遊、特色工藝、節慶會展、表演藝術等傳統文化產業,推進鄉村文化藝術創作計劃,組織大地藝術、花田藝術等自然生態藝術展覽,積極拓展具有特色鄉土題材的影視、出版等現代文化產業,提升發展文化創意、設計服務的新興文化產業,實現遺產保護、藝術創作、傳媒推廣和功能創意的有機統合,打造鄉村特色文化產業。
⑹ 民族振興與文化重塑2000字論文
民族振興與文化重塑可以從重塑鄉村文化,中國夢進行描寫。
例文:
中國夢是個體夢與群體夢的辯證統一,國家富強與民族振興最終落腳點都是人民的幸福。只有人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民族才會振興,國家才能真正強大。
因此,重構鄉村文化生態系統的文化設計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文化設施的建立、文化資源的保護以及文化產業的發展,鄉村的規劃、建設環節都應該代表著新時代語境下現代文明的發展趨勢。
重塑鄉村文化生態應緊密結合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建設,深入挖掘鄉村特色文化符號,盤活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資源,走特色化、差異化發展之路,促進文化資源與現代消費需求有效對接,推動文化、旅遊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
可持續發展的鄉村文化生態應該是一個包括自然、社會、人類、文化、經濟等綜合的復合有機整體,鄉村文化生態規劃要將生活與生產、倫理與教育、道德與法律、民俗與文明相結合,打破鄉村和城市的二元對立,形成城鄉優勢互補和良好的互動關系,具體可以從五個方面著重推進。
一是重構以人才體系為基礎的鄉村主體。重構鄉村主體需要內外主體的共同努力,建構新型社群,通過政府以及非政府組織建立多層次文化人才隊伍。
新型的社群人員包括原住村民和新村民(鄉創人員、志願者等),將現代高效的組織模式融入以血緣為紐帶的鄉鄰關系之中,建立共生社群。應創新用人機制,在機構編制、職稱職級、福利待遇等方面向基層文化人員傾斜。
應利用公益組織、社群組織建立相關的鄉創人才基地,吸引志願者、青年駐村參與建設。重視培育提升農民文明素質和專業技能,形成良性自我發展機制。
二是合理發展鄉村特色產業。鄉村振興的核心要求是實現城鄉融合發展,讓各類生產要素與農村的土地、生態、景觀、文化等資源有效結合進而形成產業。
其中,農業是鄉村產業第一發展要務,在農業的基礎上再適當發展第三產業,尤其要做好農業、旅遊業、文創業的整合統籌。
建設和發揮好互聯網文化平台作用,開發和建設「一站式」且「互聯互通」的文化資源集成雲服務平台,加速雲計算、物聯網等先進技術在農村文化服務領域的轉化和應用,開展「菜單式」「訂單式」文化信息服務。
三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融合發展。一方面,要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發展,促進城鄉之間的文化交流。另一方面,要保護與傳承鄉村物質文化遺產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
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優先保護好歷史文化建築,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保護和激勵傳承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主要集中在手工技藝、表演藝術、口頭文學等領域,對於鄉村的文化生態系統有著不可取代的獨特地位。
四是重新構建鄉村特色教育。在教學理念上,要加強鄉土文化的教學和研究,打破城鄉統一的考試評價標准,增加實踐內容板塊。在教育對象上,要對學生加強具有鄉村特質的品質教育,同時培養開放意識、合作意識以及創新精神等現代文明素質,培養一批懂鄉村、愛鄉村、造鄉村的優秀在地人才。
在教育實施上,要培育教師的鄉土情懷,切實解決教師待遇問題,突出鄉村教師在鄉村建設中的重要力量,建設一支穩定、高素質、充滿鄉土情懷並致力於農村教育事業的教師隊伍。
五是重塑現代鄉村文化空間。重塑現代鄉村文化空間,要重新通過空間、材料和在地社區,尋求鄉村文化空間與鄉土文化的聯系,著重加強村落的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的保護性利用。
在居住空間方面,需要考慮現代生活方便,但更要遵循保護村落整體風貌,保留建築格局、外觀的舊有形式,內部條件現代化,使得民居建築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得到傳承。
在公共空間方面,中國鄉村最普遍和最重要的空間和場域主要是祠堂、禮堂和圖書館,這些應在新農村規劃建設中作為重要元素統籌考慮。
此外,鄉村文化生態系統的重構涉及多個方面,在推進實施的過程中還需處理好三組核心關系:一是外來文化與鄉村文化的關系。
要堅持村落文化的本原性與主體傳承性,避免外來文化對鄉村文化原生態的破壞。二是社會資本與原住民利益分配的關系。
要規范化協調好外部社會投資力量與原住民的利益沖突,注意協同合作、資源使用、收入分配等問題。三是當前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要注意鄉村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搞好規劃與監管,避免可能造成鄉村環境惡化的各種因素。
三是當前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要注意鄉村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搞好規劃與監管,避免可能造成鄉村環境惡化的各種因素。
重構鄉村文化生態體系是一個復雜的、有機的系統工程,需要來自鄉村內外的共同努力,要堅持系統設計、科學規范、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構建和諧、穩定、可持續發展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鄉村文化生態體系,為新時代鄉村振興持續注入更大文化動能。
(6)河南省文化產業發展特色鄉村擴展閱讀
鄉村文化的重塑
在廣大鄉村,特別是經濟落後地區,要加大對鄉村教育資金和資源的投入,改善鄉村地區的教育條件,利用現代化的教育手段,採取多樣化的教育方式,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增強其文化意識和主體意識。
由於人口流動帶來了鄉村文化建設主體的變化,所以,要根據不同群體採取不同的教育路徑。針對留守婦女,應利用農閑時間、開辦文化補習班,開展適合其參與的公共文化活動,使其在參與中提高文化水平,提升文化自覺意識。
把鄉村教育復興起來,否則未來人才就是個問題。留守兒童也好,流動兒童也好,流浪兒童也好,他們急需的就是現代教育支撐,沒有良好的教育就沒有良好的素質,沒有良好的素質就不能從事現代化的工作,沒有現代化的工作就沒有現代化的收入,由此就會進入惡性循環。
將文化自覺作為培育農民文化意識的前提,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發展趨向」。農民作為鄉村文化建設的主體,理應主動地去了解、明確自身文化形成的社會基礎,特點及未來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