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國文化產業結構問題產生的原因有哪些
(1)、社會急劇轉型造成價值觀危機
改革開放30年中,我國一直處於變化最快、發展也最快的社會轉型時期,加上各種外來的文化和觀念雜亂紛呈,紛紛進入人們的生活和頭腦,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影響,以致廣泛出現道德困惑、信仰危機等問題。所有這些問題集中體現為社會核心價值觀的缺位。
在傳統社會,儒家思想是我國的統治思想,起著維護專制統治的意識形態的作用。儒家思想為我國人民設定了明確的價值取向。然而,自從19世紀在與西方國家的碰撞中連連失利以來,專制制度的積弊一再凸顯,儒家思想也一再被歸為罪魁禍首,並被我國人民棄之如敝屣。新中國成立之後,馬克思主義成為我國的官方意識形態。在建國初期,社會主義價值觀、集體主義精神深入人心。然而,文化大革命和改革開放又迅速摧毀了社會主義價值觀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時至今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共十七大上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實際上也是委婉地承認中國核心價值觀方面的問題。
目前我國處於社會轉型期,生產技術在進步,社會分工在變遷和細化,社會在運動演化,社會關系也仍然在不斷演化之中。價值觀是人們關於社會關系的是非判斷,價值觀的主要源泉就是社會關系。社會關系的不斷變化造成了目前我國的社會價值觀的不確定,導致了價社會失范狀態的存在。
(2)、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低下制約文化自信
嚴重的官員腐敗,巨大的貧富差距,落後的科學技術與教育水平,相對不足的公民自由,一再被踐踏的社會正義……我國社會存在的種種嚴重問題,無不在侵蝕我國人民的文化自信,助長崇洋媚外的心理。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新浪網在近年對2563名青年進行了網上調查。調查顯示,59.2%的青年認為自己周邊大多數國人普遍有點崇洋媚外,35.1%的青年認為「崇洋媚外的風氣存在,但不普遍」;55.6%的青年認為美國人是世界上最自信的人;76.5%的青年認為一個民族的自信心與其所屬國家的經濟實力有很大關系;在面對西方發達國家的公民時,作為中國人,48.7%的青年感覺不自信。
作為一種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現,我國相當一部分青年人中存在這樣的現象:只看外國電影和電視劇,絕不看或者很少看國產影視節目;在遇到同胞時,一旦發現對方能說英語,立刻就會肅然起敬。同樣,在學術領域,我國文化工作者也傾向於閱讀外國書籍和期刊,而很少閱讀本國學者的作品。甚至有時候,是否訂閱了一份外國權威期刊或者是否閱讀過外國著名學者的作品,被視為劃分層次的基本標准。
不難想像,很多人都鄙視他人崇洋媚外的心理。但是,真要對這種心理進行嚴肅的批判,這些人就顯得底氣不足,「英雄氣短」。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崇洋媚外的心理雖然存在某些問題,但是也具有實實在在的基礎,而這個基礎是任何客觀的考量都不能抹殺的。馬克思主義評論網上的一篇評論認為,崇洋媚外是中國人一種精神不自信的表現,這種不自信來自於自身生活的艱難處境,以及對未來的較低預期。所以,要改變中國人的這種羸弱的精神面貌,就必須保障民眾對國民財富的所有和支配、保障人民的各項民生權利,作者也說:「只要發展的成果最大限度讓民眾公平共享,國人的精神自信便會悄然回歸。」
(3)、文化管理體制改革不到位造成文化創造活力不足
2000年,我國接納了「文化產業」觀念。這一接納凸顯了現行文化體制和發展文化產業要求的不適應,《2004年中國文化產業藍皮書》總報告將這一落差概括為中國文化產業的「戰略性短缺」。為此,2003年6月,我國啟動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2006年,試點正式結束,我國文化體制改革全面推開。
不可否認,我國文化管理體制改革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是我國文化產業在這些年取得巨大發展的重要前提。但是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從文化體制改革的實踐看,文化行政管理體制上的交疊、缺位現象仍然存在,創作機制、經營機制、用人機制、分配機制等亟待改進,行業壟斷和地域壟斷也有待遏制。凡此種種,無不在繼續制約著我國人民文化創造力的提高與發揮,從而制約著我國文化產業競爭力的提高。
Ⅱ 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必須構建結構合理、門類齊全、競爭力強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必須推進文化產業結構調整
系統優化的方法要求我們著眼於事物的整體性,對文化產業綜合考慮、統籌發展;注意遵循內部結構的有序性,調整文化產業布局;注重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優化文化產業結構。 |
Ⅲ 中國文化產業組織與文化產業結構怎樣才能實現良性互動
文化產業組織與文化產業結構只有實現良好的互相融合,良好的彌補才能實現良性互動。
Ⅳ 文化產業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哪些
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方面是以創新形成更高質量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帶動新需求,另一方面是讓市場及時出清,通過杜絕低俗供給、減少低端供給、淘汰過剩供給、清理僵屍供給、盤活呆滯供給,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簡而言之,就是「良幣驅逐劣幣」。
(一)杜絕低俗供給
杜絕低俗供給,首先要警惕封建落後文化的「沉渣泛起」,警惕自身成為西方文化糟粕的俘虜;其次要從本質上解決低俗產品和服務,在受眾層面提高大眾審美水平,從文藝工作者的角度則要培育德藝雙馨的創作者,對於管理者而言則要掌握負面清單,畫出市場紅線。杜絕低俗供給,首先要提高文化審美層次,使廣大人民能夠自覺拒斥那種以丑態「愚樂」觀眾、以病態刺激觀眾、以媚態迎合觀眾的低俗娛樂。其次應建立警示名單和黑名單制度。為市場經營劃出清晰的「紅線」和「底線」,依法行政、嚴格執法,建立懲戒機制約束低俗供給。
(二)減少低端供給
當前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端存在的顯著問題,一是中低端產品生產過剩,企業產品積壓;二是高質量、高科技產品需求增加,卻生產不足。減少低端供給首先應當通過文化與科技、金融、旅遊等橫縱聯合,創新文化業態,助推產業轉型升級,建立全產業鏈的大文化發展格局。此外,還應通過強化產業融合度提高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黏度,延長文化產業的價值鏈,提高文化附加值、提升文化領域供給水平。
(三)淘汰過剩供給
要化解文化產業的過剩產能,一方面要分類、分級、分步進行分別處置,另一方面需要在處理方法上運用創新,把工作重點放在消除體制性過剩和絕對性過剩、化解結構性過剩、力避周期性過剩上。一是以創新能力消化和吸收收過剩供給,不斷提升文化產業鏈各環節的附加值,通過創新帶動的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組織結構、制度結構和布局結構的優化,推動文化產業轉型升級。二是以新增優勢文化產品和服務擠出過剩供給,強化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品創新、工藝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以新的有效供給帶動新需求。三是以創新政策打通供需通道消化過剩供給,完善文化市場准入和退出機制,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優勝劣汰,促進文化資源在全國范圍內流動。
(四)清理僵屍供給
「僵屍供給」來自於「僵屍企業」。清理僵屍供給應當從其形成的根本原因上尋找對策。一方面要通過橫向和縱向整合,打造「文化航母」;另一方面要促進民營企業、小微文化企業發展,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積蓄動能。還需要進一步推動文化企業轉型升級。適應共享經濟、長尾經濟、零成本經濟模式和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通過縱向上下游並購打通鏈條,生產高附加值的文化產品和服務。
(五)盤活呆滯供給
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形成了不少呆滯供給、呆滯資產。可以通過梳理、分類對呆滯供給的進行盤活,制定專門方案處理。一是要減少新增呆滯供給。建立文化領域負面清單制度,更新限制類新建項目和淘汰類項目,提高社會資金形成和配置效率。二是盤活存量呆滯供給。在確保文化資源保護傳承的前提下,加強文化資源梳理和合理開發利用;充分運用創意和科技手段,實現文化價值和實用價值的有機統一。
Ⅳ 文化產業如何引領結構調整
作為一個製造業高地,在製造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勞動力短缺、生產成本高漲正日益成為發展的瓶頸。靠什麼支撐後續發展,續寫崑山高速發展神話? 用崑山市委書記管愛國的話來說:轉型升級是破解發展瓶頸制約的必然選擇,是崑山發展的必由之路。但如何立足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 「做大做強源自強大製造業的生產性服務業,無疑是崑山的一張王牌。」管愛國認為,現代服務業的核心是文化產業,其中間產品和服務是最具創造性的生產要素,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抓住了以文化產業為核心的生產性服務業,就抓住了調整供給結構的突破口,就從總供給方面進一步優化了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 小橋流水的周庄吸引了眾多畫家,形成「畫家村」。 崑山以花橋國際商務城為龍頭,加快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設,大力發展以文化產業為主要內容的生產性服務業,重點突破金融服務外包、區域總部、展示銷售等領域,全力打造供應鏈管理服務中心。「全市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每年增加1-2個百分點,這些都為發展廣播影視、網路傳媒、數字動漫等都市型文化服務業提供了較好的平台。」崑山市市長路軍說道。 為此,崑山制定了《關於加快崑山市文化產業發展若干政策意見(試行)》等一系列政策。制定了文化產業10年發展規劃,確立數字印刷、創意設計、文化旅遊、網路傳媒和體育服務五大主導文化產業,以及演藝娛樂、廣播影視、數字動漫、會展廣告等7大培育和扶持產業,促進文化產業多元發展。 在財政、土地、人才等方面給予優惠,崑山構建了較為完備的文化產業政策體系。從2008年起,崑山每年設立文化產業引導資金,資助了一大批文化產業項目。去年的文化產業引導資金達1400萬元,是歷年資助力度最大的一次,共有17個項目、6家轉型升級印刷企業從中受益。 2008年以來,110個在建和竣工文化產業重點項目,總投資近120 億元,其中5000萬元以上項目25個、超億元項目9個,49個文化產業項目獲省、市文化產業引導資金3827萬元。崑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崑山軟體園被文化部、國家廣電總局命名為「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和「國家影視網路動漫實驗園」。金利科技在深交所成功上市,真彩文具、福納影視、遠洋數據邁入擬上市企業行列。 據崑山市文廣新局局長姚傳宏介紹,截至目前,崑山市共有文化企業2700多家,從業人員逾10萬人。
Ⅵ 為什麼說新媒體優化了文化產業結構簡潔點
第一個就是新媒體在文化領域的運用越來越廣泛,我們進入新的世紀以來,從中央、國務院到各級黨委政府,對新媒體的重視應該說是在不斷地加深,對文化和文化產業在新時期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也是在不斷地深化。
第二個就是新媒體在文化產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文化產業是科技應用最廣泛,科技創新最活躍的領域之一,新媒體技術在文化產業中廣泛應用,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產業的生產傳播方式的發展和創新。
第三個,就是想講一講新技術,特別是新興的文化產業發展,文化部在這方面的基本考慮。
Ⅶ 文化產業結構與文化產業組織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
產業的概念產業是社會分工現象,它作為經濟單位,介於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間,是屬於中觀經濟的范疇.它既是國民經濟的組成部分,又是同類企業的集合.但是由於產業的內容十分復雜,至今尚無統一的嚴謹的定義.因此,對產業含義進一步給以質和量的規定是有必要的w首先,產業是歷史范疇,是伴隨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的深化而產生和不斷擴展的.從社會分工來說,它是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現象.特殊分工是在一般分工基礎上發生的.其次,在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不同階段,由於社會分工的主導形式轉換和不斷地向深層發展,以致形成了具多層次的產業范疇.再次,產業作為一個經濟單位,並不是孤立存在的.產業和產業之間存在著極其復雜的直接和間接的經濟聯系,形成自變與應變之間的函數運動,使全部產業成為一個有機的系統.一個產業的存在,會成為其它產業出現和發展的條件,一個產業內部結構的變化會直接或間接引起其他產業的變化.結構的概念「結構」一詞的涵義是指某個整體的各個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狀態.它較早地被應用於自然科學中.在經濟領域,產業結構這個概念始於20世紀40年代.產業結構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考察:一是從「質」的角度動態地揭示產業間技術經濟聯系與聯系方式不斷發生變化的趨勢,揭示經濟發展過程的國民經濟各部門中,起主導或支柱地位的產業部門的不斷替代的規律及其相應的「結構」效益,從而形成狹義的產業結構理論;二是從「量」的角度靜態地研究和分析一定時期內產業間聯系與聯系方式的技術經濟數量比例關系,即產業間「投入」與「產出」的量的比例關系,從而形成產業關聯理論.廣義的產業結構理論包括狹義的產業結構理論和產業關聯理論v產業結構理論的思想淵源
Ⅷ 想要了解一下文化產業的結構
文化產業是由很多種產品構成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同時它們又是可以彼此相加形成的一種結構。在實踐中,我們不一定急於組建包羅萬象的集團,但一定要注意有多種選擇的可能性。從文化事業來說,一部分可以完全靠市場,一部分則不可以靠市場,一部分是半靠政府半靠市場。我們的任務首先要把那些不走向市場就不可以持續發展的部分拿出來推動發展。
Ⅸ 文化產業園區的結構
文化產業是由很多種產品構成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同時它們又是可以彼此相加形成的一種結構。以廣州為例,我們已經成立了報業集團,我們還將成立廣電集團、出版集團、發行集團、文娛集團。上述五個集團都是傳媒集團,如果再往前延伸,可以繼續包括科研集團、教育集團、醫療集團、旅遊集團、體育集團這類泛文化集團。在實踐中,我們不一定急於組建包羅萬象的集團,但一定要注意有多種選擇的可能性。從文化事業來說,一部分可以完全靠市場,一部分則不可以靠市場,一部分是半靠政府半靠市場。我們的任務首先要把那些不走向市場就不可以持續發展的部分拿出來推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