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你覺得茶葉行業的發展前景如何
從茶類上來說,各茶類的品種對於環境都是會有一定的要求,茶葉生產區域特徵就決定了茶產區的細分。比如武夷山產岩茶,安溪產鐵觀音,西湖產龍井等。而從加工產品上來說,傳統茶葉、茶飲料、袋泡茶以及速溶茶等都會更加的專業。
㈡ 大武夷旅遊圈構建現代旅遊產業體系是怎麼回事
打造大武夷旅遊圈,要在增進共同價值和共同訴求的基礎上,緊緊抓住文化與生態這兩個核心要素和關鍵賣點,精心設計文化與生態相融合的大武夷旅遊圈發展路徑,增強融合發展的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
大武夷旅遊產業要著力向傳統業態和新興業態兩端發力:一方面,圍繞食宿行游購娛六大消費完善旅遊產業布局,著力提高游購娛三大非基本消費比例;另一方面,按照旅遊發展由觀光游覽向休閑度假階段轉換的發展要求,積極培育養生養老、戶外運動等新業態,構建與文化、生態相協調的現代旅遊產業體系。
突出市場主體地位必須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准確界定各類旅遊國有企業的功能,推動旅遊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打破壟斷、引入競爭,為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大武夷旅遊開發創造條件,促進「省內福建人、省外福建人、海外福建人」積極投身大武夷發展旅遊。同時,應完善要素市場,充分利用省內省外、境內境外、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完善旅遊建設用地市場、旅遊金融市場和旅遊人力資源市場。
應完善政府推進機制。政府是打造大武夷旅遊圈的主導力量,為大武夷旅遊圈的治理提供體制機制,為大武夷旅遊圈的開發提供發展戰略、發展規劃、發展政策,為旅遊企業開展投資運營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為旅遊消費者觀光游覽、休閑度假提供自 由選擇、自主消費的市場環境。要重點發揮省直部門、市政府、縣政府打造大武夷旅遊圈的積極性,打破區域分割、部門分割的利益藩籬,推進政府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著力抓好八項工作:
一是規劃。高起點、高水平、高標准編制大武夷旅遊圈總體規劃、專項規劃和項目規劃。二是投資。抓緊設立「大武夷旅遊投資基金」,吸引社會資本、民間資本參與大武夷旅遊開發。三是基礎設施。實現區域間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全面提升旅遊互聯網基礎設施。四是公共服務。完善大武夷旅遊集散體系,重點建設旅遊廁所革命工程、旅遊集散體系工程、旅遊直通車工程、旅遊營地工程和旅遊安全工程。五是市場監管。創新旅遊市場監管機制,維護旅遊消費者合法權益。六是部門協作。成立大武夷旅遊圈建設領導小組,維護大武夷旅遊圈的共同價值觀,落實大武夷旅遊圈的共同發展訴求。七是區域協作。建立大武夷旅遊圈區域協作聯席會議機制,推進區域旅遊經濟一體化。八是能力建設。打造大武夷旅遊圈,需要各級政府的系統集成,需要省、市、縣、鄉四級政府和相關行政村提供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服務,特別是縣、鄉兩級政府的服務。
㈢ 關於環境保護或者旅遊資源的社會調查日記
武夷山風景區,結束了一天的載客漂流,竹筏工彭美蘭(左)與夥伴收工歸來,絡繹不絕的遊客使這里的旅遊資源得到充分開發。各種生態旅遊項目的開發都堅持「保護第一」的原則,通過嚴格保護與管理,武夷山的森林覆蓋率達到96.3%。而閩江上游綠色保護工程、生態公益林保護工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和綠色通道工程的相繼啟動,也使武夷山的生態資源得到了可持續利用。
南平市地處福建省北部,這里森林覆蓋率達74.7%,素有「森林之窗,冠甲全閩」之譽;這里生態環境優美,是福建省重點生態文化旅遊區;這里又是福建省綠色產業發展的高地,竹木、茶果、畜牧等多種特色產業加速發展;這里更有通過國企改革後重振雄風而崛起的產業集群……
綠水青山,其實就是金山銀山。根據這些特點與優勢,南平市在新一輪的經濟發展中,在制定和實施發展規劃中,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而是注意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走具有閩北特色的生態效益型、節約型的發展之路。近年來,該市緊緊抓住生態和產業兩大體系建設,在保護資源中求發展,注意處理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資源之間的關系。
與此相適應,該市通過打造七大開發區,使之成為閩北經濟發展快車上的強力引擎。這七大園區各具特點——武夷山國家旅遊度假區的產業特色在於旅遊服務業,它為做大做強武夷山旅遊業提供產業保障;位於武夷山與建陽之間的閩北經濟技術開發區則是產業特色鮮明、綜合配套能力強的現代製造業集聚區;而南平工業園區、建甌工業園區、邵武經濟開發區等工業發展平台,也都在原有的資源和特色優勢上,加強自主創新,增加科技含量。
在「十一五」期間,南平將培育出50家以上產值超5億元的工業企業,而其高新技術產值將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的14%以上。
坐擁秀美山川的閩北人,深感當地交通的不便和物流的不暢是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因此通道建設,特別是高速公路建設在閩北發展中的作用至關重要。目前,全市有9個已建成或在建或在開展前期工作的高速公路項目,總投資達458.86億元,總里程904公里。其中福銀高速已建成通車,浦南高速即將通車,武邵高速已開工建設。今後幾年間,南平市將盯住平均每年開工建設一條高速公路的目標,基本形成連接沿海港口、連通長三角和內陸地區的現代化立體交通體系,從而為發展大市場、大流通、大貿易,把南平建成閩浙贛三省交界的物流集散中心提供交通保障,讓綠色腹地交通便捷暢通。
㈣ 武夷山的旅遊業怎樣發展起來的
振興茶產業讓大紅袍「紅」起來將山水風光和茶產業捆綁營銷,以茶促旅,以旅帶茶,武夷山茶產業紅紅火火!從傳統的茶葉到茶飲料、茶食品、茶枕等一系列高附加值產品,一個綠色、環保的茶產業集群正在形成采訪前,先坐下泡上一壺茶,聊什麼話題都伴著淡淡茶香……在茶文化藝術之鄉武夷山,采訪顯得另有一番韻味。大紅袍是武夷山一張響當當的金名片,也是我國十大名茶之一。然而3年多前,武夷山的茶產業並不那麼紅火。2006年春茶上市時,茶青一公斤只賣1.2元,一畝茶園只能采一二百公斤茶青。「當時武夷山的茶產業是分散式家庭生產,規模小,技術落後,茶農不了解市場信息。」武夷山市發改局局長林明生說。怎麼讓大紅袍真正「紅」起來,讓武夷山特有的茶葉資源成為帶動經濟發展的引擎?2006年,武夷山市下決心把茶產業作為支柱產業來抓,成立茶葉產業領導小組,設立茶業局,制定《茶產業發展三年規劃》,全面分析了全市茶產業發展的優勢和薄弱環節,從增加面積、擴大規模、提升質量、提高附加值等13個環節提出了未來3年茶產業的發展規劃。一套壯大茶產業的組合拳開始出擊———首先抓品牌,改變武夷岩茶「有名茶無名牌」的現狀。武夷山確立了主打大紅袍的品牌戰略。2007年10月8日,最後一次採制的母樹大紅袍茶葉送藏國家博物館,成為該館收藏的惟一現代茶葉,使大紅袍名氣大振。其次抓品質,建立質量監管體系。要求企業嚴格按照標准生產,建立原材料可追溯台賬,設立茶企質量檔案,產品茶上市前強制送質量監督部門檢驗合格後,才允許貼上武夷岩茶地理標志保護專用標志,同時制定扶持政策,鼓勵茶企創建綠色食品茶、有機茶基地。第三抓營銷。將武夷山的山水之美和茶韻之香有機結合起來,以茶促旅,以旅帶茶,在全國打響大紅袍品牌。今年,茶產業3年規劃結出了豐碩的果實————很多農戶式小作坊已經成長為正規企業,武夷山獲得國家QS認證的茶企業136家,擁有「武夷星」、「戲球」、「元正」等6個茶葉類省著名商標,「武夷山大紅袍」正在申報中國馳名商標。2008年,武夷山已建立4.8萬畝綠色食品岩茶基地,已有10萬余畝無公害茶園基地,涉茶產業總產值達8.05億元,茶企(農)的直接經濟效益提高了30%。現在,武夷茶更跳出大山闖入國際市場。在武夷山最大的茶葉出口企業凱捷公司,幾乎每天都有來自國外的茶商。「以前,茶農是挑著擔子來送茶,慢慢地變成開著摩托車來,後來開起了『皮卡』,現在很多坐上了小轎車。」武夷星茶葉有限公司研發中心主任劉益寧笑著說。持續升溫的茶產業不僅富了茶農,還招來了金鳳凰,越來越多看好武夷山茶產業的企業前來投資。武夷星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家。「當年到閩北山區投資設廠,大家都不看好。但是我們有信心,這么好的茶葉不可能賣不出好價錢。經過10年的發展,2008年武夷星公司銷售額達到2億元。」劉益寧說。和一般茶飲料不同的是,大紅袍罐裝茶水是不添加任何輔料的純茶飲料。武夷山友青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善明告訴記者,「這個產品成功解決了罐裝茶水保質期短的技術難題,計劃投入1.5億元建廠生產,初期規模預計年產4000萬瓶。」如今,武夷山的茶產業鏈條已經延伸至茶飲料、茶食品、茶枕等保健用品、茶味牙膏、茶工藝品、茶酒、醒酒茶等一系列高附加值產品。在仙店工業園區內,形成了一個綠色、生態、環保的茶產業集群。「下一步,我們將通過茶葉深加工企業對周邊縣市的茶葉企業發揮吸納作用,將這里打造成為高附加值茶的窪地,並進一步帶動茶機械、包裝等相關產業集群的發展。」林明生說。岩茶村裡話「鬥茶」武夷山大紅袍如雷貫耳,但是知道武夷山岩茶的人卻不多。走進種植正宗岩茶的岩茶村,處處飄盪著濃濃的茶韻。一進余盛良的家,偌大客廳里只見一張巨大的根雕茶案,案上茶壺、茶杯、茶勺、各色茶葉和茶食等一應俱全。「我給你們泡點陳年的岩茶嘗一嘗。岩茶越陳越好,去掉茶葉的火氣,更潤澤。」余盛良邊說邊煮上了水。落地玻璃窗外,一側是竿竿翠竹,一側是鬱郁蔥蔥的茶山。什麼是岩茶?「因為武夷山的茶樹是長在岩石上。」身為高級評茶師的余盛良說,「你看,那邊茶樹根部泥巴下面沒多深就是岩石,是武夷山特有的丹霞地貌,石頭經過漫長風化形成的土壤,它的PH值等特性和別處不一樣。在這樣土壤里的茶樹是長不大的,茶葉有一種特別的味道,我們稱之為『岩韻』,也就是『岩骨花香』!」余盛良家做茶的歷史相當悠久,「到我已經是第六代了。岩茶村做茶歷史更長,有800多年。宋代范仲淹寫過一首鬥茶的詩,說的就是這里鬥茶的故事。」范仲淹在《和章岷從事鬥茶歌》對武夷山岩茶的品質贊譽頗高,「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近幾年,這一民間鬥茶的習俗搞得更熱鬧了,已經成了標准化的賽事、技術交流的平台和品牌推廣的渠道。今年8月18日至22日,150多戶岩茶村的茶農帶著327個優質岩茶茶樣參賽,比去年增加了近65%。岩茶村裡,樹蔭下,數十張長條木桌擺放起來,品茶杯一字排開,分為大紅袍、肉桂、水仙和品種4個系列,評委由特邀茶葉專家評審和送樣者、市外茶商等組成。北京、上海、福州等地的茶商紛紛慕名而來。連續舉辦5屆的鬥茶賽「斗」出了經濟效益,昔日「藏在深山人未識」的岩茶不僅打開了銷路,價格更是一路走高。以前茶葉積壓賣不出去的大有人在,現在是供不應求,8月份今年的茶葉已經基本售完。現在岩茶村有一半以上茶農辦起自己的茶廠,年收入最多的茶農達到幾百萬元。今年4個系列的鬥茶狀元被福州君越茶葉有限公司以72萬元的高價收購。多次獲獎的余盛良辦起了擎天岩茶廠,也從簡單的人力勞作升級到機械化製作,現在有綜合搖青機6台、大型烘乾機1台、小型烘乾機1台、提香機2台,每年採茶季節還要聘請40多名工人。「我覺得鬥茶賽最重要的效益體現在生態上。」余盛良說,「環境對茶葉品質的影響非常大。通過麻雀、茶毛蟲等生物鏈治蟲,茶葉就能達到有機食品的標准;山上植被增加了,過強的日照就可以被樹木遮擋,保證茶樹生長的潮濕度,負氧離子含量也高了。」「為了賣出好價錢,村民們保護環境的意識越來越強了,對環境的破壞越來越少了,自覺施用有機肥,採取人工除草和生物殺蟲。武夷山的山更綠、水更清、動植物更多了。」余盛良望著「種」在屋裡、三棵碗口粗的竹子笑著說,「我蓋房子時,特意把這幾棵竹子包了進來,捨不得砍掉它們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