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三次工業革命標志及歷史意義
1、第一次工業革命
標志:蒸汽機的廣泛使用。
歷史意義:
第一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地位。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日益壯大,他們希望進一步加強自身的經濟和政治地位。
第一次工業革命要求進一步解除封建壓迫,實行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資產階級通過革命和改革,逐漸建立第一次工業革命鞏固里自己的統治。
第一次工業革命引起了社會的重大變革,是社會日益分裂成為兩大對抗階級即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無產階級辛勤勞動,直接創造財富,卻相對日益貧困,他們為了改善自己的處境,同時在和資產階級進行斗爭,工人運動興起。工業革命還促進了近代城市化的興起。
2、第二次工業革命
標志:電力的發明和廣泛應用。
歷史意義:
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資本主義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各個方面,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爭奪市場經濟和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更加激烈。
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使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世界逐漸成為一個整體。
第二次工業革命進一步增強了人們的生產能力,交通更加便利快捷,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擴大了人們的活動范圍,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3、第三次工業革命
標志: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等的發明 。
歷史意義:
第三次科技革命,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重大變化,第三次科技革命造成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下降,使得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為了適應科技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加強國家對科學領域研究的支持,大大加強了對科學技術的扶持和資金投入。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在發生了重大的變革。
第三次科技革命,對國際關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一方面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新變化;另一方面使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斗爭中具有強大的動力。同時,第三次科技革命擴大了世界范圍的貧富差距,促進了世界范圍內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
(1)19民族文化產業擴展閱讀
工業革命產生的影響
1、對環境的影響
在工業革命之後,世界上的煤炭總量以及石油,天然氣(沼氣)等飛速下降。
工業發展使二氧化碳,氟利昂,一氧化碳排放量急劇增加。
增加生產用地,使大量動物瀕臨或已經滅絕,生物鏈遭到破壞。惡性循環。
2、對世界格局的影響
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基礎;
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改變了世界的面貌,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
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猛烈沖擊著殖民地的舊制度、舊思想;
西方殖民掠奪加強,殖民地人民更加貧困,艱難,使東方從屬於西方;
英國成為「世界工廠」,掌握了世界經濟霸主地位;
標志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一次工業革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二次工業革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三次工業革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工業革命
『貳』 我是19文化產業管理考研328分,英58,政61,本科廣西財經學院,有合適的學校調劑推薦嗎謝謝
可以看看廣西大學,也是211
『叄』 誰給我講下甘肅文化和歷史以及它的們變遷
甘肅在古代那是相當牛逼的一個地方.華夏文明的真正發源地之一.唐代以前歷史名人比比皆是.更是對華夏民族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最早人文始祖伏羲甘肅天水人.女媧天水秦安人.大地灣遺址.軒轅黃帝甘肅天水清水縣人.周先祖.最早也在甘肅慶陽實現農耕文明.秦國.秦文化發源地甘肅隴南禮縣.飛將軍李廣.天下第一李姓李淵甘肅隴西郡.比比皆是.但是到了糖以後甘肅就落魄了.幾乎都後來現在沒怎麼出過人才.也許跟甘肅人口落末有關.唐代引進大量的外來民族.如最早的波斯.阿拉伯人陸續在此移居.後來形成大量的民族.生根發芽.迫使跟當時中原土著爭奪生存空間.至始很多土著往南遷移.大量當地人口凋零.給外來民族騰出更多空間.此余後的兩千年甘肅幾乎沒出什麼能人的原因.後來又因阿拉伯後裔繁衍速度之快.甘肅幾乎處於少數名字同化的邊緣.到了宋元明清時期.甘肅的土著人口大量的凋零.形成了現在一種局勢.這也是後來在外省人眼裡甘肅是一個少數民族地區的感覺.其實甘肅就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尤其是甘肅東南地區.但是因為外來民族的入侵早就退出了歷史的舞台.華夏文明就是不斷的搬遷史中發展的.漢人一心求和避讓的性格.個人打掃門前雪.的狀態下.繁衍生息.華夏 除了秦朝以外很少有大量擴張的局勢.其他朝代幾乎都是死守狀態
『肆』 法定節假日和雙休日的區別是什麼
法定節假日是帶薪休假的,是有工資的。國家規定的法定節假日不上班,是給專算工資的,如果單屬位節假日放假都不給算工資,則違反了勞動法,勞動者可以依法維權。《勞動法》第五十一條規定,勞動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喪假期間以及依法參加社會活動期間,用人單位應當依法支付工資。
『伍』 2019年第19屆電器文化節 時間
經過19年砥礪奮進,中國電器文化節暨國際電工產品博覽會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品牌知名度越來越高,在推動中國電工電氣產業進一步拓展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合作上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理由2(展會展望):
本屆文化節以「打造世界級先進電氣產業集群」為主題,設置了1800多個參展攤位,開設了高科技概念館、新產品館等特色展館,並舉辦智能製造與工業設計等多場高端論壇,活動規模空前、盛況空前,必將為廣大電工電氣行業人士提供一個更為廣闊的交流合作平台。
理由3(展會說明):
樂清市委書記林亦俊在開幕式致辭時指出,電工電氣產業是樂清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性產業,也是樂清作為改革開放先行地、民營經濟發祥地的一張金名片,進入新時代,推動千億級電氣產業集群向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邁進是樂清人民的最大願景,也是樂清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省委「『八八』戰略再深化、改革開放再出發」主題的關鍵舉措。
理由4(展會展望):
2019年,樂清將堅決扛起「走前列、作示範」的使命擔當,更加主動融入溫州新時代民營經濟「兩個健康」發展先行區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更加註重構建系統化科創平台,更加精準有力服務企業發展,為推進樂清乃至中國電工電氣產業高質量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展品范圍更多>>
泵閥、變電、變壓器、標准件、成套設備、沖壓、沖壓件、船用、彈簧、低壓電器、電工、電工器材、電纜、電力、電力電纜、電器檢測、電容、電視、電線、電信、電子元器件、墊片、發電、發電設備、防爆、防爆電器、高壓、高壓電器、廣播、廣播電視、戶外、機床、機床電器、家用、家用電器、檢測設備、建築、建築電器、接線板、絕緣、絕緣件、礦用電纜、連接器、流水線、鋁材、民用、配電、配電箱、汽車、汽車電器、塑料、五金、線路、線路板、線圈、儀表、用電、元器件、
『陸』 列舉近代列強對中國五次侵略戰爭(名稱,時間,條約及影響)
1、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1842年,《南京條約》,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6月~1842年8月)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政治上,中國喪失了大片領土的主權;清朝統治者投靠了外國侵略者,開始成為他們的附庸和工具,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經濟上,外國侵略勢力擴張到沿海各省,並伸向內地,方便了他們的傾銷商品,掠奪廉價原料和勞動力,使中國難以抵擋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的沖擊。文化上,使傳教上有了更大的自由,西方宗教勢力開始發展,並且開始干涉中國內政,配合了政治和經濟的侵略。
3、中法戰爭(1883~1885年),法國以越南為跳板發動的對華侵略戰爭。由於清政府的腐敗,以勝求和,簽訂了《中法新約》,法國打開了中國西南的門戶。
4、中日甲午戰爭,1894年,《馬關條約》,馬關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一個賣國條約。使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社會地位的基本確立。
5、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年-1901年,《辛丑條約》,清政府賠款白銀4.5億兩,以海關收作保;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清政府拆毀大沽炮台,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在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劃定北京東郊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影響: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深重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國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