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宣城市產業發展

宣城市產業發展

發布時間:2021-01-16 13:16:30

① 宣城的經濟

2010年元月,國務院正式批准了包括宣城在內的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在未來的發展中,宣城緊緊圍繞「跨越崛起、富民強市」這一目標,抓住建設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和皖南國際旅遊文化示範區這一歷史性機遇,凝聚好、發揮好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整體突破,重點發力,繼續保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強勁勢頭,力爭做全省科學發展的「先遣隊」、跨越崛起的「排頭兵」。
2014年,宣城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GDP)912.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0%。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26.9億元,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477.7億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07.9億元。按年均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35527元(摺合5783美元)。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140.1億元;全年財政總收入174.9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20.2億元);全年財政支出222.5億元。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6289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11251元, 宣城市位於皖南山區與沿江平原結合地帶,地貌復雜多樣,為「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園」。復雜多樣的地貌和四季分明的自然氣候條件,孕育了豐富多樣的宣城特產。宣城市先後被國家有關機構認定為中國文房四寶之鄉、揚子鱷之鄉;所轄宣州區是宣木瓜之鄉、蜜棗之鄉、香菇之鄉、河蟹之鄉;郎溪縣是中國綠茶之鄉;廣德縣、寧國市名列中國竹子之鄉,同時廣德縣又是板栗之鄉,寧國市又是中國山核桃之鄉、中國元竹之鄉;涇縣是著名的宣紙之鄉、綠茶之鄉、木梳之鄉;績溪為中國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之鄉、蠶桑之鄉;旌德是中國靈芝之鄉、薴麻之鄉。礦產種類較多,尤其水泥用石灰石儲量大、品位高,已建成全國重要的水泥生產基地。
2014年,宣城市糧食種植面積232.3千公頃,小麥種植面積50.2千公頃,油料種植面積48.2千公頃,棉花種植面積8.8千公頃,蔬菜種植面積36.7千公頃。全年糧食總產量122.29萬噸,油料產量11.4萬噸,棉花產量0.94萬噸,煙葉產量1.85萬噸,茶葉產量3.36萬噸。全年肉類總產量22.2萬噸,蛋禽產量4.7萬噸,水產品產量11.5萬噸。
2014年,宣城市有省級龍頭企業92家,國家級龍頭企業6家,全國綠色原料標准化生產基地6個,省級農業標准化生產基地17個,省級以上標准化畜禽養殖小區36個,無公害農產品有效論證企業73家。全市現有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產品數分別為83個、99個和137個。 截至2014年末,宣城市共有各類學校805所,在校學生344120人,專任教師23448人。中職學校14所,在校學生36838人;普通中學159所,在校學生107940人;小學184所,在校學生133370人;幼兒園443所,在校兒童數65779人。
全市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初中適齡少年入學率達99.76%,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7.74%,高中毛入學率達95.02%。 宣城市有特教學校2 所,即市特殊教育中心和旌德特教學校,涇縣特教學校和郎溪特教學校在建設中。宣城市「三殘」兒童少年入學率達85%以上,建立起「三殘」兒童少年隨班就讀保障體系。
宣城市特教中心設有聽障部、智障部、聾兒語訓部及職業高中班,14 個教學班,150 名學生。張茹、李宗立在全國互動式白板教學應用比賽中榮獲一等獎,陳彥榮獲二等獎。 2012 年,宣城市擁有安徽材料工程學校、宣城市工業學校、宣城市信息工程學校、宣城市機械電子工程學校4 所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範項目建設學校;
國家級重點中職學校1 所———安徽省徽州學校;
省級示範中職學校4 所———蕪湖地區衛生學校、郎溪縣職教中心、旌德縣職教中心、宣城市江南職業技術學校, 市級示範3所———宣城市生物工程學校、宣城市廣業高級職業中學、廣德第二高級職業中學。
新增西林街道為國家級社區教育示範街道,績溪縣華陽鎮等4 個省級社區教育示範街道和郎溪縣畢橋鎮等8 個省級示範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
2014年,宣城市職業技術學院招生人數3943人,在校學生數5626人。 截至 2013 年底,宣城市共擁有高新技術企業126 家;認定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 1 家、省級創新型企業(試點 )6家;新組建省級院士工作站 1 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4家、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1 家、省級農業科技園 1 家。
2013 年宣城市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市;全市 7個縣市區均通過國家科技進步考核,其中宣州、寧國、績溪、廣德和涇縣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區)。全市共有高純高分散納米氧化鋁、高'性能淺色亞麻油酸綠色環保生產技術及產業化、超長壽命宣紙制漿新工藝的研究與應用、 高溫冶金廢液循環利用卧式耐腐泵、汽車發動機進氣系統軟管關鍵技術及應用、新型質子泵抑制劑S- 奧美拉唑及其鹽生產工藝的改進、煤燃燒建模與控制技術應用研究等7個項目獲得安徽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全市開展科技進步獎評選工作,評選出一等獎 3 項,二等獎 6項,三等獎10項,技術合作獎 1 項。截至2014年末,全市共有中國馳名商標13件、國家地理標志產品4個、安徽省著名商標166件、宣城市知名商標169件。 截至2014年末,宣城市共有衛生機構508個(不含村衛生室),其中醫院38個,衛生院8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68個,婦幼保健院(所、站)8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8個。專業衛生技術人員12267人,其中執業醫生3742人、執業助理醫生1120人,注冊護士4935人。衛生機構共有床位10579張。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86.5萬人,參合率為103.0%。
全市共有市級臨床醫學重點學科 21 個、臨床醫學重點發展學科 12 個、臨床醫學特色專科 9 個。
省級重點中醫專科 6 個和省級中醫特色專科 5 個, 1 個國家級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涇縣。 2014年在國內和省內的重大比賽中,宣城市運動健兒共獲金牌58.5枚、銀牌10枚、銅牌23枚。
2014年我市輸送30名運動員進入省體校,1名運動員入選省優秀運動隊。
全年新增一級運動員3名,二級運動員42名;新增國家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3所,命名市級體育專項特色學校18所。 2014年,宣城市地表水國省控水質監測斷面Ⅰ-Ⅲ類水質佔73.3%,其中國控斷面水質為100%,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為92.3%(其中優級為40天),全年空氣質量達標(API≤100)天數為334天。
全市共創成國家級生態鄉鎮55個、省級生態鄉鎮45個,國家級生態村6個、省級生態村124個和市級生態村515個。成功創成省級文明城市和全省首個省級生態市,獲得爭創全國文明城市提名資格。 截至2014年末,宣城市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7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7個。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6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45項。廣播電台7座,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7.7%,電視台7座,有線電視用戶38.9萬戶,其中數字電視用戶20.5萬戶,電視人口覆蓋率98.4%。
全市共有8個文化館,8所公共圖書館,11個博物館和87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實現免費開放。
全市共有國家綜合檔案館8個。

② 安徽宣城很窮嗎

不會的,2019年全市生產總值(GDP)1561.3億元,比上年增長7.8%,比全省高0.3個百分點。

宣城為長三角城市群成員,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兩翼」之一,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重要組成部分。2019年全市生產總值1561.3億元,比上年增長7.8%,比全省高0.3個百分點,經濟總量排位在全省十六個市和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中均實現前移。

2019年財政收入254.7億元,增長6.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分別增長10%和10.3%;進出口總額18.7億美元,新批外商投資企業19家,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42元,比上年增長9.6%,人均消費支出16644元,增長9.4%。

(2)宣城市產業發展擴展閱讀:

宣城市的相關情況:

1、2019年,宣績高鐵開工建設,商合杭高鐵、蕪宣機場加快推進,蕪申運河郎溪定埠港開港運營,寧宣杭高速高淳段、臨安段和溧寧高速溧陽段開工建設,臨安至績溪首條浙皖省際公交線路開通。完成市政道路項目32個,中心城區「二環」閉合,「四環八射」框架基本形成。

2、2000年撤地建市,現轄宣州區、寧國市、廣德市和郎溪縣、涇縣、績溪縣、旌德縣。全市國土面積12340平方公里,居全省第4位。

③ 安徽宣城市廣德,寧國,郎溪,涇縣,績溪,旌德,哪個縣的經濟比較好,工業比較發達

寧國還行和廣德 有點。 績溪沒有。旌德更加。郎溪幾乎。。涇縣差不多。。不過績溪是宣城最出名的。

④ 宣城市的外貿歷史和近年來的歷史決策

經濟
綜述
2018年,宣城市全年生產總值1317.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32%,比全省高0.3個百分點。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35.4億元,增長3.1%;第二產業增加值641.6億元,增長10.23%;第三產業增加值540.2億元,增長7.43%。一二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10.3:48.7:41。按照年均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突破50000元大關,達到50065元(摺合7566美元),比上年增加4598元。全年城鎮新增就業崗位6.1萬人,失業人員再就業1.2萬人,困難人員再就業1450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3.08%。全年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漲幅比上年高0.9個百分點。其中,食品煙酒價格上漲1.9%。商品零售價格上漲2.4%。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上升5.7%,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上漲3.4%。
2018年,宣城市財政總收入240.1億元,比上年增收19.8億元,增長9%,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53.1億元,比上年增收10.1億元,增長7.1%,其中稅收收入中增值稅和營業稅完成47.8億元,增長10%;企業所得稅完成6.1億元,增長28%;個人所得稅完成2.5億元,增長15.4%。宣城市財政支出289.4億元,比上年增加16億元,增長5.9%,其中,科學技術支出增長24.4%,教育支出增長4.4%,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支5.9%,醫療衛生支出增長10.1%,城鄉社區事務支出增長6.5%。宣城市民生工程投入資金74.5億元,其中財政資金51.2億元,分別增長8.4%和21%。

⑤ 宣城市發改委2016年250號文件真實嗎進展情況如何

生物製成型燃料和生物質復合氣化爐項目,根據國家發改委關於「全國生物質能開發利用工作及安排意見」中強調「生物質能源開發利用是跨部門、跨行業的新興產業,涉及能源、農業、林業、環保、科技等多個政府部門……」,因此,項目將能獲得相關部門的資金支持。 1、發展和改革局—可申請項目引導資金。 2、農業部門—可申請農業副產品產業開發資金和爐具推廣資金。 3、林業部門—可申請林業副產品、廢棄物產業開發資金生物質符合氣化爐推廣資金。 4、能源部門—可申請國家能源產品推廣補貼資金。 5、新農村建設辦—可申請新農村建設國家補貼資金。 6、經濟局(委)—可申請資源綜合利用及產業發展引導資金。 還有生態辦、扶貧開發辦、商務局、鄉鎮企業局等部門都是支持對口部門 詳情請點擊下面的參考資料:

⑥ 宣城的經濟水平怎樣

http://www.xuancheng.gov.cn/dt2111111114.asp?DocID=2111114114
宣城
人口自然增長率保持較低水平。人口抽樣調查資料顯示,2004年,全市人口出生率為9.96‰,比上年上升1個千分點;死亡率為6.23‰,上升0.36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3.74‰,上升0.65個千分點。年末全市戶籍人口273萬人,常住人口268萬人。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53元,比上年增長10.8%;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5391元,增長8.9%,其中,食品支出增長8%,衣著支出增長24.7%,交通通訊支出增長23.9%,娛樂教育文化支出增長44.6%;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46.3%,比上年下降0.4個百分點。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844元,比上年增長13.7%;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463元,增長13.4%,其中,食品支出增長15.7%,交通和通訊支出增長16.1%,居住支出增長16%;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50.9%,比上年下降1.2個百分點。

社會保障工作穩步加強。2004年全市社會保險參保人數與基金收入雙增長,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2.8萬人,基金收入同比增長23%;失業保險參保人數12.71萬人,基金收入同比增長21%;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4.12萬人,基金收入增長27%。就業再就業工作取得新成績。新增就業崗位21277個,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8829人,「4050」人員再就業1479人。社會保險制度改革有了新突破,啟動實施了省屬農墾企業參保和工傷保險工作,建立了養老保險市級調劑金制度。

社會福利事業穩步發展。年末全市有各類社會福利院床位858 張,收養各類人員683人。城鎮建立各種社區服務設施 683 處。全年銷售社會福利彩票共籌集社會福利資金295萬元。

宣城的國民經濟快速增長。初步核算,全年生產總值(GDP)235.6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4%,增幅較上年提高個2.1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0.08億元,增長6.3%;第二產業增加值101.98億元,增長14.9%;第三產業增加值83.60億元,增長8.0%。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8793元,比上年增加1240元,首次突破1000美元大關。三次產業比例為21.3∶43.3∶35.4。
市場物價持續上漲。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5.0%。其中,食品類價格上漲10.0%,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價格上漲0.6%,居住類價格上漲4.2%,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價格上漲9.6%。商品零售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3.5%。
民營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實現增加值122.31 億元,增長 10.0 %,占宣城市生產總值的51.9%。其中,第一產業 13.29億元,增長4.6 %;第二產業 62.29億元,增長12.9%;第三產業 46.73 億元,增長9.2 %。
企業景氣指數繼續看好。據全市83家企業景氣調查顯示,四季度企業景氣指數為 129.0 ,比三季度上漲14.2個百分點,其中工業景氣指數為135.8,比三季度上漲6.3個百分點。企業家信心指數為134.9 。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存在薄弱環節,抗自然災害能力仍然不強;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的基礎還不夠穩固;煤電油運依然緊張,部分行業生產盈利能力減弱;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總體偏低,收入差距較大;就業再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增大等。

⑦ 滁州市和宣城市哪個經濟水平好

滁州市總的GDP比宣城市高,但是人多,平均下來就不如後者了~

參考資料:

安徽十七市經濟實力排名(2005年)05年GDP(億)--人均GDP(元)
馬鞍山----325.00-----26000
銅陵市----182.10-----25648
合肥市----853.00-----18764
蕪湖市----400.00-----17778
淮南市----261.00-----11154
宣城市----265.00-----10076
黃山市----147.40-----10068
淮北市----200.00-----9569
蚌埠市----312.00-----8991
滁州市----328.00-----7558
池州市----110.00-----7096
安慶市----420.00-----6942
巢湖市----301.90-----6652
宿州市----313.00-----5216
亳州市----265.00-----4853
六安市----312.80-----4634
阜陽市----324.60-----3529
城市知名度排名:
1、黃山市(兩處世界文化遺產,全國十大最美山之一,中國十大名山,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際知名度高於省會合肥,安徽的發展口號為:打好黃山牌,做好徽文章)
2、合肥市(省會,在中部六省無論人口數量還是人均GDP都在末位,這兩年環境發展還好,科技,家電產業現發展很快)
3、蕪湖市(奇瑞提升了城市形像,可見品牌形像重要,另一趙薇)
4、馬鞍山(有馬鋼,一直是全國衛生城市,特別是這兩年馬鋼股市給股民的回報)
5、安慶(在清末為沿江重鎮,安徽一字來源此,又有「黃梅戲」,有大美女馬蘭)
6、淮南市(煤礦,中國資源短缺,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領導要求唱響「黃煤戲」)
7、阜陽市(知名度應排在淮南之前,因出王懷忠大大提升城市知名度,但苦了老百姓)
8、淮北市(有煤資源)
9、銅陵市(銅都,排第九有點委屈)
10、亳州市(葯材之鄉,出了曹操,華佗)
11、宣城市(宣紙,宣筆)
12、蚌埠市(80,90年代時鐵路建設還可以)
13、巢湖市(出了盧榮景)
14、池州市(沿江能沾點光)
15、六安市
16、滁州市
17、宿州市
發展潛力排名:
1、蕪湖(自主產業發展迅速,城市品牌建設有力度,積極向長三角靠攏)
2、合肥(不必多說)
3、銅陵(產業結構合理,在省規劃中有重要地位)
4、馬鞍山(現安徽人均第一,融入長三角有地理優勢)
5、黃山(安徽的門面,沒理由發展不好,與杭州相鄰)
6、淮南(資源豐富)
7、准北(同理)
8、安慶(沿江城市群規劃中有很重要地位,招商引資搞得不錯)
9、宣城市(縣域經濟發展很好,寧國、廣德就是很好例子)
10、蚌埠市(有一定的工業基礎)
11、池州市(沿江城市)
12、巢湖市(引資不錯)
13、滁州市(靠近江蘇,經濟發展有一定的地緣優勢)
14、六安市(礦資源比較豐富)
15、亳州市(只能靠葯材了)
16、宿州市(沒什麼優勢)
17、阜陽市(王懷忠的泡沫經濟將要影響阜陽人很長一段時間,加上最近穎上縣官員腐敗,只能排在安徽末位了)

⑧ 宣紙的產業發展

宣紙協會助推宣紙產業發展
2007年06月20日16時44分 來源: 宣城日報社

涇縣中國宣紙協會成立一年多來,積極履行協會的職責,開展了一系列工作,在壯大了協會自身的同時,增強了宣紙行業的凝聚力,促進了宣紙產業的發展。

2005年11月中國宣紙協會在涇成立後,在行業內部開展了宣傳和發動,在參加協會組織、履行協會章程、鞏固協會陣地等方面做了細致的工作,截至去年底共發展會員單位129戶;積極參與了縣政府組織的專題調研,提出了整合資源等10項建議,為政府決策提供了可靠依據;參與申報「非遺」工作,完成了申報書及20分鍾光碟製作,使「宣紙製作技藝」躋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創辦並發行了6期《中國宣紙》會刊,匯集宣紙史料研究等方面的文章,部分文章先後被《中國書畫報》、《人民日報》等國內十幾家媒體轉載和轉播,得到國內紙史專家、學者和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和稱贊。與此同時,協會還積極參加第二屆宣城市文房四寶旅遊文化節的各項活動,參與縣政府組織的申報「中國宣紙之鄉」榮譽稱號和「宣筆技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工作,會同市、縣質檢部門制定了《涇縣書畫紙地方標准》,從而結束了本縣書畫紙產品質量無地方行業標準的歷史。

⑨ 安徽省的城市經濟發展,主要以什麼產業為主

安徽的經濟主要還是以礦產資源為主,也就是自然資源產業,其次就是旅遊產業,省內名山聖水非常多

⑩ 安徽省宣城市涇縣什麼時候撤縣並市

我受縣政府委託,現將我縣「撤縣設市」有關工作情況匯報如下,請予審議:
為轉變我縣經濟增長方式,實現跨越式發展,加速推進我縣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增強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根據縣委、政府領導的指示,縣民政局於2月12日專程到省民政廳以及廳區劃地名處,就「撤縣設市」的工作進行了咨詢和了解,並將了解到的有關情況向縣委常委會議作了專題匯報,2月23日,縣委常委會議研究決定正式啟動我縣「撤縣設市」工作。
一、「撤縣設市」的政策、背景及形勢
為推進城鎮化建設步伐,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全面深入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完善設市標准,嚴格審批程序,對具備行政區劃條件的縣可有序改市」。國務院決定將已經凍結了16年的「撤縣設市」審批工作,解凍為有序推進「撤縣設市」。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召開了高規格的全國城鎮化工作會議,明確了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對城鎮化總體布局作了安排,提出了「兩橫三縱」的城市化戰略格局,我縣處於規劃中的「皖江城市帶」的區域之中。
從我省的情況來看,全省地級市有16個,縣級市僅6 個,其中包括原地級市巢湖市,結構極不合理。同時,與周邊省相比,縣級市數量上有明顯的差距(山東省31個縣級市、浙江省22個、江蘇省27個、河南省22個、湖北省24個),因此,省委、省政府有意借這次縣改市的契機,調整我省縣級市的布局設置結構,支持有條件的縣積極申報縣改市工作。
目前,省政府正在制定「撤縣設市」規劃,對初步符合條件的縣(區),根據相應指標和布局需要,已按先後順序排出20個「撤縣設市」名單,我縣在其列。
從各地申報的情況看,全國已有165個縣「撤縣設市」申報材料已報國務院排隊待審批,其中,我省僅有一個「潛山縣」。另有6個縣在省政府排隊等候審批(其中包括宣城市的「廣德縣」)。
二、我縣「撤縣設市」的條件
(一)經濟發展初具規模
2013年,我縣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2.2億元,三產業結構比為22.0:44.3:33.7,人均GDP達20312元人民幣,財政收入11.3億元 。
全縣35.58萬人,其中,從事非農產業人口7.2萬人,縣政府所在地涇川鎮從事非農產業人口5.4萬人,全縣從業人員24.7萬人,其中,第一產業9.3萬人,第二產業6.1萬人,第三產業9.3萬人。
全縣規模以上工業107戶,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02.38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23.6億元。
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12399萬美元。其中,出口10581萬美元。
(二)社會事業穩步發展
全縣各類學校158所,在校學生3.8萬人,建有宣城市工業學校和省級優秀民辦學校英特學校,擁有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家,科技創新企業1家,「院士工作站」、「博士後工作站」多家,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00個,其中二甲醫院2所,千人擁有醫療床位3.3張、衛生技術人員3.4人,文化、體育、廣播電視競相發展,基本滿足群眾文化生活需求,社會保障體系健全。
我縣先後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稱號,入選「中國綠色發展十強縣」,全省首家」全國有機農業(茶葉)示範基地」,省政府旅遊經濟強縣,全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全省雙擁模範縣。
(三)城區公共基礎設施較為完善
城區公共基礎設施較為完善。其中自來水普及率100﹪,道路鋪裝率100﹪,有較好的排水系統。縣城區域面積10.6平方公里。建有污水處理廠,污水日處理能力達到2萬立方米,污水處理率74﹪,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達到100﹪;城鎮人均公園綠地面積7.1平方米,城鎮綠化率達到32﹪,全境林木綠化率64.2﹪。
(四)放寬條件獨具優勢
根據咨詢的情況,目前民政部正在制定「撤縣設市」的新標准,預計今年中旬將出台。按照徵求意見中的「撤縣設市」新標准,我縣的GDP等經濟指標排名不佔優勢。但是,新標准有放寬條件。即:一是旅遊資源豐富的縣,境內有「4A」級景區兩處以上的可放寬;二是歷史上屬革命老區的可放寬。
我縣文化旅遊資源豐富,目前國家級文保單位5處,省級11處,涇縣是著名的「宣紙之鄉」,國家宣紙發源地,宣紙製作技藝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外開放景區12個,其中4A級景區5個,3A級景區5個,2013年接待旅遊501.17萬人次,實現旅遊產值16.63億元。2010-2013連續四年榮獲全市旅遊經濟發展獎。
目前,我縣已列入國務院批準的《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建設發展規劃綱要》,旅遊產業將得到更大得發展空間。
同時,我縣歷史上是新四軍軍部、中共中央東南局所在地,皖南事變發生地,屬革命老區。
三、「撤縣設市」意義
我們認為,「撤縣設市」:一是有利於我縣經濟轉型,加快我縣經濟融入長三角經濟圈,進一步擴大對外交流,改善投資環境,吸引更多的資金和資源為我縣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二是將進一步明確我縣城市功能定位,提升規劃標准,從而改善基礎設施條件,提高城市品味,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和管理格局,增強縣城的綜合承載功能。三是有利於推進農業人口向城市轉移和轉移人口的市民化,帶動二產、三產的快速發展,加快我縣經濟結構調整優化,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統籌並進。四是將進一步提升我縣的知名度,使我縣旅遊的資源優勢發揮出更大的效益優勢。五是「撤縣設市」後,將會得到中央、省政府更多的項目資金支持,並提高資金扶持標准,城市建設力度將進一步加大。六是「撤縣設市」也是縣委政府近幾屆領導班子和全體涇縣人民的迫切願望。
四、申報程序
縣人民政府組織縣民政及有關部門制定方案,然後由市至省逐級向上一級人民政府提出請示,直至國務院。國務院轉經民政部審核並徵求有關部委意見,並由民政部草擬批復稿報國務院,國務院批准後,由民政部批復於省政府。
五、計劃及目前工作開展情況
一是健全領導機構。成立由縣委書記任組長,縣四大班子分管領導任副組長,民政局、住建委、財政局、農委、國土資源局、旅遊局、黨史辦、檔案局(縣志辦)、統計局、經信委、商務局、公安局、涇川鎮等相關部門為成員的撤縣設市領導小組,定期召開工作列會,及時解決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將撤縣建市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
二是制定實施方案。明確撤縣建市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實施步驟,細化各階段具體工作任務和措施,將各階段、各環節任務分解到相關單位、落實到具體負責人。
三是抓好申報工作。成立申報材料撰寫工作小組,從基礎條件、經濟實力、旅遊資源和交通區位優勢、發展潛力和老革命區條件等方面,闡述論證開展撤縣建市工作的必要性和重大意義,積極與市政府和上級民政部門對接,加快上報撤縣建市申報材料速度。
四是廣泛宣傳發動。結合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深入基層的契機,發揮廣播、電視、網站等媒體作用,廣泛宣傳撤縣建市的重大意義,引導全縣各級黨政幹部群眾積極參與到撤縣建市工作中來,在全縣形成「人人參與、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圍和撤縣建市工作的強大合力。
六、設市建議名稱
根據《國務院地名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和我縣的實際情況,縣委常委會初步研究的意見是:暫定名為「涇縣市」。
之前,還提出了三個建議名稱,在此也一並匯報,以供參考。
1、涇州市。因甘肅省轄區內已有「涇川縣」,根據《地名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統一行政區域范圍內行政區域名稱不能重名的原則,故我縣改市名稱,不能使用「涇川市」。
「州」字與「川」相近。「州」字本意是「住到河邊」。(在河邊建築有城牆抵擋洪水的城市),和「住在水中」(在平地和窪地上建築有城牆抵擋洪水的城市)。這種河邊居住形式叫「州」,有水邊設城之意,正好與我縣城區地理地貌相近。
2、涇水市。青弋江古稱涇水,據《後漢書.明帝經》記載,「有涇水,出蕪湖,因水立名』,這也是「涇縣」地名的由來。
3、涇市。直接由縣名而來,保持延續。

閱讀全文

與宣城市產業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