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鄉鎮在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鄉鎮在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發布時間:2021-01-16 11:28:15

『壹』 如何完善鎮域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

資金籌集機制。政府的財政資金必須落實到位,並建立相應的鄉鎮發展專項基金,專項基金的數量需要根據情況逐年增加;政府應積極鼓勵各大金融機構到基層設點,並放開農村金融准入限制,使民營資本能夠投資設立小型金融機構,同時允許農民以土地承包權為質押向金融機構借款,逐步實行農村宅基地和城鎮建設用地的置換,促進農民財產性收入的增加,解決鎮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資金短缺問題。
產業發展機制。鄉鎮政府應在轄區的有利位置建立工業園區,並在土地、稅收和配套設施等方面實行優惠政策,主動到經濟發達地區招商引資或承接來自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待相關產業建立起來之後,再由市場檢驗產業本身的生存能力,對於那些能夠存活下來的產業,鄉鎮政府應繼續予以扶持,並引進上下游產業以形成一定的產業集群。
農民參與機制。確立用貨幣購買農民勞動的理念,盡可能把鎮域經濟的發展與當地農民的勞動結合起來,用貨幣購買農民參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勞動。通過增加對農民的直接補貼、完善農業科技項目等保證農民獲得穩定收入來源,使農民共享經濟發展成果,主動參與到鎮域經濟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建設中來。加強農民新型城鎮化方面的培訓,提升農民自主管理的能力。
生態維持機制。找准自身定位,發揮自身特色,圍繞高效農業和農業產業化,推動農業生產(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農產品流通(物流、倉儲、專業市場)—農業旅遊(觀光農業、體驗農業、鄉村旅遊等)—農業服務業(農業技術服務、農業勞務服務、農業機械服務、農業管理服務)的產業鏈,避免和縣域城市產業同質化,最終在保持鄉村特色風貌的基礎上走出一條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相配合的集約、節能、保護生態的新路子,真正實現鎮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鎮域平衡機制。在對鄉鎮進行合並的基礎上,對於那些落後的鄉鎮,應建立財政轉移支付的第二通道,通過設立專項資金的方式重點支持落後地區發展工業和非農產業,實現產業和經濟的起飛。要建立科技幫扶制度,利用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技術優勢,實行一對一的對口幫扶和科技特派員制度,幫助落後地區的鄉鎮提高農業種植技術和現代化程度。實行鄉鎮政府官員的異地交流制度,選拔發達地區年富力強、能力突出的官員交流到落後地區和鄉鎮,推廣經濟發展經驗。

『貳』 鄉鎮如何做好產業興旺

提出了構建農業三個體系、完善支持保護制度、健全服務體系,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三個體系就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其實,我感覺這三個體系的建立不僅僅是農業這個第一產業,還包涵了鄉村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
所以,前瞻產業研究院建議還是提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為好。鄉村主要是以發展第一產業的農業為主,但也要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和為農業需要的裝備製造業的第二產業,更要發展為農業產前、產中、產後服務和為全民服務的第三產業。

『叄』 宮里鎮的產業發展

宮里鎮黨委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緊緊圍繞市委中心工作,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立足實際,幹事創業,國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保持了快速發展的強勁勢頭。農業和農村經濟穩定發展,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形成了以蔬菜、桑蠶、食用菌、畜牧、木材加工為特色的區域經濟,建成了以柴汶河沿岸為重點的2萬畝蔬菜基地、泉里村草莓生產基地、以汶城、高泉、賀庄片為重點的蠶繭生產基地、以夏家隅、大橋村為中心的蒙館路沿線食用菌生產基地和以楊家隅、上宮隅為重點的西柳片和以高峰、大徐為重點的蘇泉片各類規模飼養小區。立足全鎮木材資源優勢,建成靈沙木業園、山東泰山染化多層板廠木材加工龍頭企業兩個,帶動發展木材加工戶24戶,全鎮林木資源達到了1.5萬畝。木材加工業成為提升全鎮農業產業化水平的支柱產業。農業標准化生產水平不斷提高,土豆、大白菜、菠菜通過了省農業廳無公害產品認證。2005年,全鎮實現農業增加值8184萬元,比2004年提高22.7%。工業經濟發展後勁強勁,民營經濟發展迅速,通過培植壯大規模企業和利稅大戶,形成了以玻璃纖維、精細化工、建築勞務為主導的工業體系。建成了以興華玻璃纖維有限公司、新泰市富裕玻纖有限公司、新泰市齊陽玻纖有限公司等重點企業為主的玻纖工業項目聚集區。主要生產(中)無鹼玻璃球、纖維紗、纖維布、短切原絲等產品。
2005年,項目建設成為全鎮經濟發展新的亮點,全鎮投資新上50萬元以上的項目11個,累計完成投資1.14億元,其中投資千萬元以上的玻璃纖維項目3個。分別是:投資2000萬元的常州群豐玻纖製品有限公司與泰安興華玻纖有限公司合資新上「45支/1-8股中鹼玻璃纖維紗」項目;投資4610萬元的新泰市宏益達玻纖有限公司「中鹼玻璃纖維粗紗」項目;投資2800萬元的「耐火材料」項目。山東泰山染料股份有限公司為國內最大的染料及中間體科研、生產基地,主導產品3.3,-二氯聯苯胺鹽酸鹽、聯大茴香氨鹽酸鹽、四氯聯苯氨均填補國內空白,替代進口並出口創匯,佔有國內50%以上市場份額並遠銷美國、西歐、日本、韓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其中3.3,-二氯聯苯胺鹽酸鹽為山東省名牌產品。
2005年,全鎮新增工業規模企業3個(新泰市鑫達石粉廠、新泰市宏益達玻纖有限公司、泰安金鼎模具有限公司)。完成民營經濟營業收入16.1億元,完成民營經濟增加值4.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9.2%、48.4%。

『肆』 蔣集鎮的產業發展

鎮黨委、政府始終堅持走以特色產業開發為支撐的小城鎮建設發展之路。開發特色產業促進農民增收,在高效種植上,抓住蔬菜生產、大麻種植兩個重點,尤其是在以蔣集蘿卜為代表的蔬菜產業上,集中精力,強力開發。專門申請了「嫩頭青」品牌,組建了蔬菜公司,成立了蔬菜生產協會。2001年蘿卜畝均增收800元右右,鎮蔬菜面積擴大到8000畝,其中蔣集蘿卜面積近5000畝。積極推廣冬暖式日光溫室生產反季節蔬菜,已在秦樓村建立了反季節蔬菜生產基地,取得了較好收益。大麻是蔣集特色產業,因其優質品質,號稱「蔣麻」,種植歷史悠久,全鎮種植面積達5000畝,大麻脫膠廠為產業開發提供了新的支撐。注重向規模要效益,發展特色養殖,堅持走「公司+農戶」的路子,固始雞、固始白鵝、長毛兔在全鎮已具規模,固始雞總量已達10萬只,掛靠縣三高集團在付集村成立了養雞協會分會。固始白鵝的飼養量達1萬只。而且繼續堅持水產開發,挖掘資源潛力,全鎮5000畝宜漁水面拍租承包,提高了養殖戶的經濟效益。為使城鎮建設迅速膨脹,堅持開發一片,建設一片,聚集一片,出台優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鼓勵私營經濟發展,吸引鎮內外商戶來鎮興業,城鎮環境的改善,有力地推動了二、三產業的迅速增長。新上投資百萬元以上企業三家,投資十萬元以上的企業兩家。

『伍』 特色小鎮開發運營中遇到什麼樣的問題

一、我國小鎮開發存在的問題

1.定位同質化現象嚴重,缺乏創意。小鎮風貌無特色,人文風情不誘人,承載能力差。

2.產業聯動不夠,難以實現持續發展;

3.沒有實現產品開發與文化創意的結合,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二、走出當前認識上的五大誤區

由於特色小鎮是一項新事物,當前各地在認識上還存在一些誤區。

誤區一:特色小鎮=特色鎮

特色小鎮不是行政區劃單元上的「鎮」,也不同於產業園區、風景區的「區」,而是位於城市周邊、相對獨立於市區,具有明確產業功能、文化功能、旅遊功能和社區功能的重要功能平台。

特色鎮是一個行政區域的概念,以某種主體功能為特色,或有產業特色,或有交通功能特色,或有人文自然風光特色等的全域范圍,由居民社區和村莊構成,按照政府組織架構體系來管理的行政區域。

誤區二:特色小鎮=新城建設

發展特色小鎮不是建新城,不能用建新城的思路和模式來規劃建設特色小鎮。

首先特色小鎮規模不大,不是追求規模效應,擴張效應,而是追求集聚效應,緊湊效應;其次特色小鎮不是土地財政的載體,而是創新創業的空間,是新產業、新動能的引擎;再次,特色小鎮追求的是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最後特色小鎮要走產城融合的發展道路。

誤區三:特色小鎮=園區建設

特色小鎮不是產業園區建設,特色小鎮離不開特色產業,但又不是單純的以工業製造業為主的園區開發。特色小鎮的產業特色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以工業4.0為引領,以2.5產業或戰略性新興產業、第三產業為主,重點在於研發設計;

二是以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為主,從加工製造向設計、品牌、展示轉變,重點在於營銷服務;

三是以休閑度假旅遊為主,滿足市民短期、重復、特色需求,重點在於休閑服務。

另外特色小鎮的社區功能是其與園區開發的重要區別。

誤區四:特色小鎮=景區開發

以旅遊功能為主導的特色小鎮可以發展成為景區,有些歷史人文古鎮,自然風光優美的小鎮也兼具特色小鎮的文旅功能。從這個角度而言,特色小鎮和景區開發有共同之處,但又不同於傳統景區開發模式。

特色小鎮在旅遊客源市場上,更強調滿足周邊大城市中高收入人群特定需求;在旅遊活動上,更強調體驗和參與;在旅遊發展目標上,更強調目的地和集散地;在旅遊功能開發上,更突出互融互動。

誤區五:特色小鎮=美麗鄉村

特色小鎮離不開鄉村本底,但與鄉村有著本質的不同,體現在一是形態不一樣,二是功能不一樣。

特色小鎮集聚了大量資本、技術、人才等各類高端要素,是既有鄉村本地特徵又融入高新技術和特色人才的區域經濟發展單元,需要探索利益主體多元、公眾參與的現代社會治理體系。

美麗鄉村更多的是強調鄉村發展的一、二、三產業融合作為產業支撐,依靠本村村民的自治管理,管理和保護好鄉村生態環境等。

相關資料:《中國特色小鎮建設戰略規劃與典型案例分析報告》

『陸』 阜余鎮的產業發展

江蘇省射陽縣阜余鎮四著並舉大力發展食用菌生產,將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一是以培訓為抓手,打造一支懂專業技術、會分析研究市場規律的食用菌生產隊伍。阜余鎮以食用菌協會牽頭,請專家講課,讓搞食用菌生產得益者作現身說法。2008年以來,舉辦專題培訓班6期,560名新手接受培訓,印發食用菌生產資料10000多份。二是以拓展市場為重點,廣開食用菌生產門路。鎮委派26名食用菌生產經紀人,通過考察論證,摸准食用菌銷售行情,使食用菌的銷售從射陽發展到鹽城,從蘇南發展到江南,食用菌生產隊伍60%在蘇、浙、滬、粵穩扎穩打,還有一批食用菌生產弄潮人西進河南、陝西、甘肅,同時也有人北上山東、河北、天津等地。據統計,2008年阜余鎮食用菌生產已發展到全國的15個省市(區)。三是以市場為風向標,提升食用菌的科技含量。以生產無公害食用菌為追求,實行科學配料,不斷提升上市食用菌的品質。在品種上,由原來單一的平菇,發展到金針菇、香菇、雞腿菇等8個品種,其中有6個品種的小包裝貼上注冊商標打進所在地超市。四是擴大食用菌生產隊伍,為農民增收搭建平台。通過一人帶一家,一家帶一鄰,一鄰帶一親,一組帶一村,一村帶一鎮的方式,擴大食用菌生產的隊伍,鎮村主動幫助從事食用菌生產的對象戶解決啟動資金、土地流轉、子女入學等現實問題。

『柒』 對鄉鎮村產業發展有什麼想法

鄉鎮如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談一點淺顯的想法與認識,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十九大報告中關於農村的一個重要課題,中央將其列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堅定實施的七大戰略之一,為今後一段時期農業農村發展指明了方向。作為鄉鎮一級,就要立足於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力促農業增效、農民致富、農村發展。一要著力完善鎮村組織。堅持將基層組織建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著重發揮好黨員固定活動日「引導教育黨員,參與事務決策,監督事務落實」的作用,建強組織陣地,強化班子建設,將農村致富能人、鄉土拔尖人才引導選拔到村級組織中,成為促進農村發展的中堅力量,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堅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同時,著力轉變鄉鎮政府職能,突出服務主題,從解決農民需求最迫切的事情入手,在做好服務過程中推動鄉鎮政府職能轉變,全力做好政務服務、農民教育等多項工作,建立制度規范、公開透明的鄉鎮機關工作運行新機制。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充分利用黨委學習會議、村組會議等平台,開展「黨員素質提升工程」活動,加強對農村有勞動能力黨員的培訓,把農村黨員培養成致富帶頭人,把農村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支持農村黨員創辦領辦致富項目,結合幫扶行動,組織黨員結對幫扶,充分發揮已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為村民提供技術、信息、項目等方面。

『捌』 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問題

[摘要]正確理解農村產業結構不同於農業結構的基本內涵,確立我國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目標及其定位原則,以及調整農業、農村工業和農村服務業內部三者之間及各行業內部關系的戰略措施,是當前農村工作急需認真研究的戰略性問題。
一、農村產業結構的基本內涵及調整的重要性
農村產業結構是一個多層次的復合系統,它是指農村地域內產業之間、產業內部各層次之問及其產業各層次內部的相互關系的結構,包括農村三次產業之間、產業內部各部門之間、部門內部各項目之間、項目中各產品之間的關系。農村產業結構與農業產業結構不是一個意義上的概念,農村產業結構強調的是產業在農村這個地域,是個區域性概念,而農業產業結構強調的是產業結構中的行業構成,從組成內容上看,農業產業主要指種植業、林業、牧業和漁業等,而農村產業由第一產業一農業、第二產業一農村工業、第三產業一農村服務業組成,因而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局限性太大,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就是對農業、農村工業和農村服務業三者之間互不協調的狀況進行改變,同時改變其各行業內部的關系。過去我們狹隘地把農村產業結構理解為以糧食種植為主的單一的農業結構,並按照這種思路發展農村經濟,導致農村產業結構極為不合理,使得農村經濟發展相對緩慢。農村產業結構的層次是在農村經濟活動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它由社會生產力水平決定,同時又受著消費需求、自然資源及勞動力、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索的影響。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使其趨於合理化、高級化是生產力發展規律和產業結構演變規律的客觀要求。合理的農村產業結構能實現各種資源的優化配置,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是增加農民收入、增強社會穩定、保證農村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源泉。農村產業結構是全國產業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的農業結構是基礎的基礎,而農村非農業的發展延長了農業產業的鏈條,溝通著全國地區產業之間的聯系(包括城鄉之間、不同地區之間)。
農村產業結構與農村經濟發展狀況和農村經濟效益之間有著內在的必然的聯系,在同樣的經濟總量基礎上,合理的產業結構能夠使各種生產要素得到比較合理的配置,從而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產業結構失調,雖然也可能在一定的時期內取得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但從整體上和長遠上看,經濟發展的質量差,效益低,後勁不足。農村產業結構合理與否,直接關繫到農村經濟發展的素質和持續發展的後勁。因此,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使整個農村社會生產基本適應社會總需求的水平,是當前農村工作急需認真研究的戰略性問題。
二、我國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目標及其定位原則
根據我國農村經濟的現實情況和長遠發展需要,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目標主要應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其一是積極增加糧食生產,保證食物供給的安全實現農產品供求總量的基本平衡;其二是提高農產品優質品種和優質產品的比重,使農產品的品種、品質結構能夠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的需要;其三是通過發展優質高效農業,促進農村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實現農業的增效與農民的增收;其四是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比較合理的區域分工和布局,形成不同地區各具特色的專業化生產格局;五是通過採用現代生產工具、技術和管理手段,在各個產業部門之間能夠合理配置與利用農村資源,科學處理經濟增長、社會穩定、技術進步、環境保護、國家安全等方面的關系,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為了達到上述目標,調整和優化我國農村產業結構,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採取因地制宜、比較優勢原則。合理的農村產業結構必須符合當地自然經濟條件特點的要求,不同地區農村產業結構能否與當地的資源、地理、生態環境、技術進步、經濟發展和市場狀況相適應是農村產業結構是否具有長期合理性的基礎。衡量農村產業結構是否優化的首要標志就是能否充分有效地發揮當地資源優勢,並使其優勢長期保持,資源永續利用。因此農村產業結構在進行調整時,要堅待因地制宜原則,以保證各種資源得到更好地利用,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經濟效益為目標,使各種不同地區的產業結構各有側重,各有特色,發展自己的優勢產業和拳頭產品。既強調發揮資源優勢,又要強調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區域優勢。
2、堅持二元導向原則。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不少地方將過去的以政策主導型急轉為現在的以市場主導型,這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其實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政策導向和市場導向同等重要,特別在目前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過渡時期,更應兼顧政策主導與市場主導作用的適宜發揮。國家為了糧食安全採取限量、限質的高價保護收購政策,在歐盟、日本等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均已採用,我國更應如此。政策導向還體現在農業投資政策、信貸政策、稅收政策等方而,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市場導向是農業商品生產的必然趨勢,也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要措施,它對商品性生產、農村工業和農村非政府性服務業的結構調整都起著導向作用。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時必須堅持以市場導向為主兼顧政策導向。
3、農村產業部門的比例協調原則。目前我國農村第二、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比較落後,第一產業發展水平也不平衡,各產業之間、各產業部門內部生產項目之間未能配套成龍,協調發展,綜合效益差。合理的農村產業結構應能做到產業部門之間和產業內部對資源利用和配置的優化組合,互相促進,以實現農村中的農、林、牧、漁、工、商、運、建、服務等各個產業全面發展,共同提高。
4、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相統一原則(綜合效益原則)。經濟效益是農民、農業、農村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農村各項新興產業的形成,農村各種基礎設施的建設農業新產品的開發等等表現為現實的經濟活動。作為一項有投入的經濟活動,必須講究投入產出比,即講究經濟效益,宏觀的與微觀的,直接的與間接的,眼前的與長遠的經濟效益都應追求。按照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要求,合理的農村產業結構應能促進各業生產經濟效益的不斷提高。而農村經濟又是個多功能的生態經濟系統,發展農業生產和農村各種產業,還必須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合理的農村產業結構必須能夠保護和促進生態平衡,實現農村自然生態良性的物質與能量循環。社會效益同樣是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不可忽略的問題,農村產業結構的基本目標是增加農民收入,滿足農民物質文化的需要。結構調整應正確處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關系,努力提高結構的社會效益,在保證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不斷提高的基礎上實現全社會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5、整體性原則。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國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必須樹立整體性觀念:一是農村產業結構,必須從全國整體性出發,實現專業化生產布局;二是農村產業的經營必須實現一體化和大市場化;三是要從整體性角度創新農村金融組織制度,建立農村戶業結構調整基金;四是要從農村產業組織整體性出發,大力發展中介組織建立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五是要站在市場經濟整體性高度,加快農地產權制度改革,構建獨立的農村產業市場化微觀主體;六是要從農村產業整體發展的角度,加快農村科技產業化發展;七是要從城鄉產業整體性、一體化角度推動鄉鎮企業和小城鎮建設相結合,加快小城鎮發展。在新的歷史時期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必須自始至終貫徹整體性原則。整體性是我國全球化背景下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的基點和歸宿。
三、目前我國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重點
1、農村產業部門結構的調整。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思路,是以解決二元結構矛盾為目標,根據市場需求、資源優勢與產業政策,對農村三次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加強帶動第一產業,優化提高第二產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促進農村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從我國目前的農村產業結構現狀看,我們應該先調整農村工業結構,其次調整和發展農村服務業,在此基礎上調整農業結構。通過農村工業結構調整,從根本是解決農副產品加工的問題,通過農村服務業的調整和發展,解決農副產品的銷售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帶動和促進農業結構調整,解決農產品相對過剩和農民增收問題。
2、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與市場需求結構的矛盾非常突出,供求機制和價格機制的作用使得農業增產目標和農民增收目標不一致,而根本的問題是農業面臨農產品的品種結構和品質結構這樣一個深層次的結構問題。當前,我國農產品供給總量相對不足的問題已經基本上得到解決,農產品品種雷同多,特色品種少,低質產品多,優質產品比率低,優質產品產出率低的矛盾日益突出,不能滿足市場對產品優質優化和多樣化的需求。因此,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的重點應放在品種結構和品質結構兩個方面。產品品種結構調整主要是調整各業生產的用地面積和投資比重,實現種植業、林果業、養殖業、水產業生產的協調發展;在品種結構調整上應該依靠科技進步實現產品品種的更新換代,提高農產品的優質品率和優質產品的產量。除此以外,還有農業區域結構調整等。
3、農村工業結構的調整。主要是針對目前農村工業結構與城市工業的重復率高,農村特色工業少,農村工業與農業的關聯度很低;企業組織結構不合理,農村工業布局結構分散,企業資產結構的不合理,農村工業企業的產品結構等問題而進行調整,包括農村企業組織結構、農村工業產品結構、農村企業產權結構、農村工業布局結構等的調整。
4、農村服務業結構的調整。我國農村服務業歷來主要重視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銷售和農業技術推廣等生產性服務,而嚴重忽視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的建立和市場信息發布等經營性服務。因此,要調整農村服務業。目前,農村服務業調整的重點,首先是改造傳統農村服務業,而改造傳統農村服務業的關鍵是要建設好為農服務的流通網路和流通設施。其次是大力發展現代農村服務業。再次是建立配套完善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
四、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措施
1、更新經營理念,調整和優化農業生產結構。第一,要以消費為主導優化農業生產結構,要調整傳統的糧食與飼料用糧的關系,改「糧食作物一經濟作物」二元種植結構為「糧食作物一經濟作物一飼料作物」的三元種植業結構;要大力發展畜牧業,重點建立畜禽商品基地、現代化養殖示範工程和畜產品加工業;發展市場前景看好的特種畜禽和蜂產業,按照國際市場的要求,提高畜產品衛生質量標准,擴大畜產品出口份額;要加快林業的發展,其調整的方向是以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為基礎,建設比較完備的林業生態體系,綜合開發利用林業資源。第二,要積極調整農業的區域結構,加強農業區域之問的分工與協作,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實行區域化、規模化開發,同時注意避免區域農業產業結構雷同,著力形成有區域特色的農業產業帶和關聯產業群。各地要科學分析本地區的資源、產品優勢,充分利用優勢條件,大力發展「新、奇、特、優、名」產品的生產,佔領國際市場制高點,提高國際市場競爭能力,將資源優勢轉化為商品優勢,進而轉化為效益優勢,通過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發展大循環全面實現農村繁榮、農民富裕、環境優化和社會進步等方面的社會經濟發展目標。第三,要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相結合,實現農業第二次飛躍。從制度經濟學看,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一種制度選擇和制度創新,是一種制度變遷。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實現農村產業一體化的一個重要途徑,具體措施是在堅持為農業生產、農民生活服務的基本原則指導下,結合具體條件採取不同的經營模式和措施,將千家萬戶農民的生產經營過程與國際、國內市場聯結起來,通過全社會的力量幫助農民盡快擺脫在市場競爭和談判中的弱勢群體地位,增強農業和農民抵禦自然和市場風險的能力,做到以農業生產的持續增長促進農村各業生產的綜合發展。它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現代組織形式,是結構調整重要的推動力,是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必經之路。第四,要充分發揮各級政府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的作用,探索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引導,農民和集體投入為主體,龍頭企業和各種金融機構投入為骨幹,外資投入為補充的多元化投入新機制。
2、多管齊下,優化農村工業結構。調整農村企業組織結構,首先要打破社區限制,以市場為導向大力促進專業化的發展,在加強城鄉工業聯系的基礎上,要使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各類企業之間,尤其是大、中、小企業之間形成合理的分工協作關系。其次要徹底克服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城鄉之間、企業之間的各種制度與觀念壁壘,在市場作用下,進行廣泛的專業化分工協作。農村工業產品升級的主要途經,一是通過技術改造,提高傳統產品的質量與性能,同時通過規模經營和品牌競爭,繼續佔領和擴大市場;二是要大力進行新產品開發,不斷開發適銷對路的名特優新產品;三是要加大科技投人,引進與培養企業所需的各類人才。改制是調整農村企業產權結構的有效措施,在大企業改制方面,主要要解決較大的資產盤子與有限的社會出資能力之間的矛盾、企業富餘人員多與社會接納能力弱之間的矛盾、鄉鎮財政收支緊張與較大企業支撐作用之間的矛盾;具體可以在認真評估企業現有資產總量的基礎上,核算出社區集體(可以量化到村民身上)、經營者、職工(包括退休職工)等各方面的貢獻,並以此為依據摺合成相應的股份,將企業改造成為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在此基礎上對改制後的企業進行規范,特別是要不斷完善公司制,改革企業的治理結構。
發展小城鎮是調整農村工業布局結構的關鍵環節。鄉鎮企業的過於分散已經成為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原因,通過發展小城鎮,可以促使鄉鎮企業從分散逐步集中,徹底改變「鄉鄉點火、村村冒煙」的分散狀況,實現連片發展。同時,小城鎮建設將為鄉鎮企業「第二次創業」,加快我國城市化進程,在城鄉之間形成統一的產業鏈條,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更大的空間。未來10年小城鎮的建設,必須與農村工業布局調整與產業結構調整結合起來,必須與城鎮建設體制的改革、創新結合起來。
3、發展現代農村服務業,完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現代農村服務業必然要求我們對傳統農村服務業進行改造。改造傳統農村服務業的關鍵是要建設好為農服務的流通網路和流通設施。建設為農服務的流通信息網路,重在抓好三件事:一是要建立內部經濟信息中心。在一定的行政區域內,若干個「龍頭」或集團公司聯合起來組成一個聯合體,建立一個經濟信息中心,以信息中心為核心,在全國各大中城市、主要銷售站建立信息站,進行信息採集、過濾、分析、綜合,形成科學抉擇,引導生產,溝通產銷。二是要完善經濟信息市場的服務體系。在建立內部經濟信息網路的同時,還要要不斷加強民間信息網路建設,完善系統化服務功能,注重信息價值和使用價值,加快經濟信息傳遞速度,提高信息的時效性、准確性,更有價值地促進農副產品的流通。三是要創造條件建設「信息高速公路」,使農副產品信息的傳遞達到快、准、全、新、特的效果。 建設為農服務的流通設施,重在四個方面:一要改善倉儲條件;二是要增加必要的加工設施;三要強化運營功能設施;四是建立多層次的專業市場。農村現代服務業必須提高服務水平和技術含量,要大力發展農村信息、金融、會計、咨詢、法律、旅遊服務等行業,帶動服務業整體水平提高。目前及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除了要大力發展農村現代信息、咨詢、法律服務業外,要重點發展農村現代金融和旅遊業。完善我國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總目標應是:建立健全農業服務組織強化服務功能,提高服務質量。具體說來,是要完善農村流通服務體系、完善農村科教服務體系、完善農村資金服務體系、完善農村法律服務體系等等。當然,完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必須規范政府服務行為。從目前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組織結構看,有政府辦的農業服務組織、農村集體服務組織、新型合作服務組織和民營服務組織等形式,其中,政府辦的農業服務組織是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中的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
4、搞好農村小城鎮建設,全面實現農村經濟現代化。發展小城鎮可以推動農村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和所有制結構調整,加快農村產業升級。鄉鎮企業相對集中是工業發展的內在規律,小城鎮是農村工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和依託。通過發展小城鎮,可以促使鄉鎮企業從分散逐步集中,形成聚集效應。第三產業的發展是以一定規模人口和集聚為基礎的,要改變農村第三產業比重過低的局面,就必須著力發展小城鎮。因此,把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與農村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有著光明的前景。加強小城鎮建設規劃,突出重點,著力推動小城鎮體系升級;圍繞發展,強化功能,著力優化小城鎮經濟結構;深化改革,創新體制,為小城鎮建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保證;強化城鎮管理,發揮城鎮建設功效。根據我國國情特點在組織農村小城鎮建設過程中要處理好工業生產與農業生產、城鎮規模與市場容量、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統一規劃與地方特色、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的關系,幫助農民逐步實現產品生產工廠化、聚落條件城鎮化、生存環境生態化和生活方式現代化,使小城鎮真正成為當地農村經濟現代化建設的中心。

『玖』 鄉鎮產業發展規劃如何寫

鎮產業發展規劃
為加快我鎮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合理配置空間資源,優化產業布局,提高產業競爭力,引導農業商業化,加速我鎮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促進我鎮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確保農民增收致富,特製定2011-2020年全鎮產業發展規劃。
一、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 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堅持全鎮農業基礎地位不動搖;堅持大力度、全方位扶持龍威、陽光等麵粉加工企業為代表的第二產業;堅持多思路、多渠道培養發展商貿流通業、文化旅遊業、生態旅遊業等第三產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完善服務體系為保障、創新機制為動力、增效增收為目標,應對市場調結構、依靠科技興產業、發揮優勢創品牌、夯實基礎增動力,加快全鎮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
(二)總體目標。通過產業布局的引導調整,實現全鎮糧食穩定增產,全鎮農產品商品率提高,農業增加值持續增長,第二產業比重明顯提高,旅遊、商貿流通等服務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迅速崛起,建立分工恰當、布局合理、特色突出、資源優勢得以充分發揮、生態環境和諧的產業支撐體系,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加快,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道路上邁出新步伐。
主要指標:至2020年,農業為主的第一產業佔比40%,全鎮糧食穩定增產,全鎮農產品商品率達提高,農業增加值持續增長,其中糧食、畜禽、蔬菜產值分別占農業總產值的50%、30%、20%;第二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0%;商貿流通、旅遊等服務業佔比30%;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000元以上。
二、產業總體布局
按照布局區域化、生產規模化的要求,因地制宜編制我區農村產業發展區域規劃:
1、商貿流通業:我鎮是河南進入河北的南大門,漳河生態園區規劃建設高速路入口,我鎮藉此可在兩小時內到達鄭州、石家莊,同時經此可轉蘭青線到達山西、陝西,向東可到山東。經講岳線往東可達山西,四省通衢,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四通發達,可借107國道、京廣線、京珠高速、中華路、講岳線為依託,爭取在五到十年時間內在講武城車站至漳河生態園區之間形成倉儲物流企業群。
2、文化旅遊業:我鎮有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可打造以前港天子冢、劉庄蘭陵王、北朝墓文化、漳河生態園三國影視城為依託的精品文化旅遊線路。
3、麵粉加工業:講武城鎮是農業大鎮,糧食主要生產小麥,玉米等。在我鎮轄區內有龍威面業、陽光面業等大型麵粉加工企業,年加工麵粉均在10萬噸以上。另有許多小型麵粉加工企業,可引導這些企業拉長產業加工鏈,向深加工發展,增加產值。
4、畜牧養殖業:目前講武城鎮轄區內有養豬場十多個,養牛場3個,養雞場十多個,主要是高錄、大冢營、朝冠、西陳、北白道幾個村。努力促使我鎮養殖企業擴規上檔。
5、糧食種植業:我鎮是農業大鎮,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糧食種植主要分布在京廣線以東的村莊。我鎮要加大優良品種的推廣,提高機械化水平,大力發展「兩高一優農業」,確保糧食增產增收。
6蔬菜種植業:我鎮緊鄰古鄴蔬菜批發市場,種植蔬菜的村主要是三高錄、小寨、東、西陳南、北白道。目前有李明生育苗基地等具有規模的瓜果、大棚蔬菜基地,產品銷往全國各地。爭取在五到十年時間內建成省級蔬菜瓜果生產基地。
7、生態旅遊業:又指觀光農業,一種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的新型生態旅遊業。具有保護環境、生態美化環境和觀光旅遊等功能的農業,是將農村的空間和農產品等農業資源作為觀光資源加以開發和充分利用,以期產生除農業生產之外新價值、與觀光相適應的一種農業形態,具有觀光、採摘、休閑、教育等功能,能提供相應觀光服務設施的單位,包括觀光、採摘、垂釣等。結合漳河生態園得相關規劃,在我鎮民有北乾渠以南大力培育出具有我鎮特色的生態旅遊業。
鎮人民政府
二〇 年 月 日

閱讀全文

與鄉鎮在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