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各產業的經濟發展目標

各產業的經濟發展目標

發布時間:2021-01-16 10:53:56

1. 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的區別與聯系

主導產業,顧名思義,就是在區域經濟中起主導作用的產業,它是指那些產值佔有一定比重,採用了先進技術,增長率高,產業關聯度強,對其它產業和整個區域經濟發展有較強帶動作用的產業。主導產業從量的方面看,應是在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中佔有較大比重或者將來有可能佔有較大比重的產業部門;從質的方面看,應是在整個國民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能夠對經濟增長的速度與質量產生決定性影響,其較小的發展變化足以帶動其它產業和整個國民經濟變化,從而引起經濟高漲的產業部門。支柱產業,是指那些在國民經濟或地區經濟中佔有很大比重,構成國民收入主要來源,對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增長起著舉足輕重作用的產業。這種舉足輕重的作用可能是該產業的收入占整個產業結構系統產出的比重所知;也可能是該產業的收入占整個國民收入的比重所致;還有可能是由於該產業的就業系數高,因而該產業就業人數佔比大;此外,也可能它是主要的外匯創收產業。因此,作為不同時期經濟發展階段標志的支柱產業,必定是帶動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產業或骨骼產業。 支柱產業可能是主導產業,也可能不是。支柱產業和主導產業都是政府為實現國民經濟發展目標而重點支持的產業。它們之間從動態上看,存在著發展中的替代現象,即從主導產業的發展看,一方面要強化現有支柱產業,另一方面則是要從現有主導產業中篩選出未來的支柱產業,因而可以說,主導產業是未來的、潛在的支柱產業。它們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有著極為緊密聯系的概念,如果忽視兩類產業作用的差別,容易造成制定發展戰略上的失誤。兩者的關系可從以下四個方面加以理解:
1.支柱產業著重強調產業的凈產出占國民經濟或地區經濟的比重,比重大的,則可稱為支柱產業,它是對國民經濟的發展有重要作用並能夠提供大部分國民收入的產業。主導產業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科技發展和時間推移,原先的主導產業就會被新興的主導產業所替代,但由於其在過去的大發展,很可能成為新時期的支柱產業。從產業演變的歷史看,大多數支柱產業都是由過去的主導產業演進而來的。2.支柱產業強調現在,現在比重大的產業就是支柱產業,即便其比重呈下降的趨勢,只要比重還較大,仍可稱為支柱產業。主導產業看好不久的將來,它代表著產業發展的未來趨勢,主要著眼於未來長期國民經濟增長點的培育和未來產業結構的塑造和產業發展優勢,是產業結構演變的突破口和切入點,更強調前瞻性。3.主導產業的選擇主要側重於國民經濟和產業結構的中長期目標,而支柱產業則注重近期或中期,在於培育國民經濟增長的主力產業。4.支柱產業中的傳統產業通常是前一時期的主導產業,支柱產業中的新興產業通常就是現在的主導產業;主導產業中比重大的產業是現在的支柱產業,主導產業中比重不大的產業是未來的支柱產業。

2. 平台經濟產業園的主營業務可以有哪些

平台經濟產業園的主營業務主要就是場地的租賃費用,另外一個是企業的看派開辦代辦費用

3. 城市功能定位和首都經濟發展方向及產業規劃具體什麼意思

首先要了解什麼是產業規劃內容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經濟發展水平以及面臨的發展問題等的關系。下面資料有建築評職論文發表九品論文網歸納。

產業發展與規劃內容體現創新、特色和區域一體化等理念。立足行業和區域,但又要跳出行業和區域自身的限制,從長遠來設計和確立產業發展藍圖,構建創新型的產業體系。產業規劃一般包括以下內容:產業發展現狀和特徵的分析、產業發展目標和發展定位、產業發展重點方向、產業空間引導和產業發展政策等。產業規劃一般包括以下內容:產業發展現狀和特徵的分析、產業發展目標和發展定位、產業發展重點方向、產業空間引導和產業發展政策等。

產業規劃應該是「條」「塊」結合的強指導性規劃。「條」是指從產業門類的視角,闡述地方發展什麼樣的產業以及推動這些產業發展的策略和措施。「塊」是指從土地空間的視角,剖析地方應採取什麼樣的產業布局以及基於具體地塊的開發策略和項目建議。

目前產業規劃主要有三個層次:
1、區域產業規劃:在明確區域整體戰略基礎上,對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發展布局進行整體布局和規劃,同時注重協調好土地開發、生態保護、民生問題、基礎設施建設等各方面關系。
2、專項產業規劃:在明確區域產業規劃的前提下,為主導產業、跟隨產業和支撐產業的發展進行詳細規劃,釐清產業的發展次序,解決產業聚集的關鍵問題,形成產業集群所必須的產業生態圈。
3、產業園區規劃:在明確區域產業規劃的前提下,為主導產業、跟隨產業和支撐產業的發展規劃若干專業的產業園區。

綠野咨詢產業規劃咨詢服務:

綠野咨詢產業規劃的研究體系包括:
外部環境研究、內部條件研究、理論案例研究、專題專項研究和綜合分析過程。

4. 杭州的經濟主要行業是什麼

2018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13509億元,比上年增長6.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06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457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8632億元,分別增長1.8%、5.8%和7.5%。

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5:34.6:62.9調整為2.3:33.8:63.9。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140180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為21184美元) 。

(4)各產業的經濟發展目標擴展閱讀

杭州自秦朝設縣治以來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曾是吳越國和南宋的都城。因風景秀麗,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杭州得益於京杭運河和通商口岸的便利,以及自身發達的絲綢和糧食產業,歷史上曾是重要的商業集散中心。

後來依託滬杭鐵路等鐵路線路的通車以及上海在進出口貿易方面的帶動,輕工業發展迅速。新世紀以來,隨著阿里巴巴等高科技企業的帶動,互聯網經濟成為杭州新的經濟增長點。

5. 誰知道「產業規劃的定義」

產業規劃就是對產業發展布局,產業結構調整進行整體布置和規劃,產業結構就是指三大產業結構。

我區產業規劃現狀及思考
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我區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離不開產業規劃的重要指導作用。進入「十一五」時期,我區經濟開始進入工業化中期,也是新一輪快速發展時期,但目前產業規劃的滯後制約了我區國民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突破規劃瓶頸,成為了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課題。
一、我區產業規劃現狀及問題
近年來,我區先後制定了一系列產業發展規劃,如「十五」計劃中的各產業計劃、夷陵區新型工業化規劃綱要、夷陵區三峽庫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夷陵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戰略、夷陵區綠色資源產業化開發規劃等,為指導我區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同時,我區產業規劃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影響和制約了我區經濟發展。
1、規劃工作未得到足夠重視。從近幾年全區的發展來看,我區產業規劃工作一直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大多數人在思想上認為規劃是可有可無的東西,有的產業規劃制訂也是應付上級要求,沒有認真組織實施。
2、整個國民經濟產業規劃體系還不健全。由於種種原因,我區目前許多產業規劃還是空白,各行業主管部門習慣於用年度工作計劃和文件去指導產業發展,與市場經濟和全區國民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產業規劃體系尚未建立。
3、產業規劃之間的銜接不緊密。從「十五」時期以來的我區經濟發展來看,我區經濟發展經過短暫的調整期後,又步入新一輪快速發展期,同時也是困難挑戰制約加劇期,「四大瓶頸」對加快發展制約作用日趨明顯,加快全區產業發展規劃的制訂和完善工作刻不容緩。現在我區產業規劃相互之間,產業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城鎮建設規劃、基礎設施建設規劃之間缺乏銜接與統一,有的還存在一些矛盾。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糧食生產之間、開發區發展與土地利用之間、我區產業發展方向與全市產業布局之間等都存在一些矛盾和沖突。
二、對策及建議
1、提高對產業規劃工作的重要性認識。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市場對產業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但政府的宏觀調控不能放棄。制訂產業發展規劃是政府的基本職能,也是政府各項經濟和行為的前提和依據。區委二屆三次全會已提出要著力突破「四大瓶頸」,消除加快發展的制約因素。區政府在部署「十一五」規劃編制工作中,安排了農業、工業、旅遊、物流、信息等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的編制工作。各部門正在編制相關產業「十一五」發展規劃,各行業主管部門要進一步樹立科學編制規劃,以規劃指導產業發展的現代管理理念。
2、建立健全我區產業發展規劃體系。針對我區目前產業規劃編制工作嚴重滯後於經濟社會發展形勢、體系尚未建立的現狀,當前應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結合全區「十一五」規劃編制工作,抓緊制訂和完善國民經濟各產業發展規劃,重點抓好全區「十一五」農業發展規劃、工業發展規劃、現代流通業發展規劃、房地產發展規劃等專項規劃的制訂,形成較完善的全區「十一五」國民經濟發展規劃體系。二是完善重點行業發展規劃編制工作。根據區委、區政府確定的產業發展重點和我區國民經濟實際情況,完成農業中柑桔、茶葉、畜牧三大產業發展規劃,磷礦資源綜合利用規劃的編制;完成全區旅遊總體規劃修編。為全區國民經濟發展重點行業制訂詳細的發展目標、措施及政策保障,指導行業的快速健康發展。三是迅速啟動夷陵經濟開發區發展規劃制訂工作。為了把開發區打造成名副其實的省級開發區,成為全區最具有潛力的產業發展平台和經濟龍頭,必須以科學的規劃指導其發展。要以發展目標、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布局等為重點,制訂科學的「一區五園」發展規劃,在未來5至10年把開發區建成有夷陵特色的現代化經濟技術開發區。
明確產業規劃制訂要求,強化規劃實施保障。制訂出科學的產業發展規劃,一是要加強研究,理清產業發展思路;二是發揚民主,提高社會參與度。在規劃編制的各個環節,採取多種形式,保障人民群眾了解和參與規劃編制的權利。健全規劃咨詢制度,組織專家隊伍,完善咨詢形式,形成規范的規劃決策咨詢機制。三是規范程序,依法編制規劃。國務院《規劃編制條例》出台後,各類規劃都要嚴格遵守。四是銜接協調,形成合力。各產業規劃要與相關的規劃相銜接,下一級規劃要與上一級規劃相銜接。規劃銜接要遵循下級規劃服從上級規劃,專項規劃服從總體規劃,同級規劃相互協調的原則。五是強化深度,增強可操作性。規劃必須有具體項目和指標。在加強重大問題研究、理清發展思路的同時,還要做好重大工程的篩選和指標論證工作。研究提出引導行業樹立正確發展觀、促進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指標,成為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實現手段。
目前規劃工作中普遍存在重規劃、輕實施的現象,一些規劃制訂時轟轟烈烈,制訂出台後便無聲無息,在以後的產業發展中必須嚴格按照規劃實施,在重大產業布局、發展方向、重大工程論證上政府要按照規劃切實做好指導協調工作,確保我區國民經濟又快又好發展。

6. 太原經濟圈的發展目標

充分發揮太原市中心城市的聚散作用牞提升城市綜合功能,把太原打造成為黃河中游經濟區域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物流的核心城市
太原市作為「太原經濟圈」的核心城市,其最基本功能是對所輻射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能量與要素進行高效、有序、合理的集聚與擴散,使太原市的社會經濟活動產生外部經濟效應和集聚經濟效應。也就是講,太原市應以其固有的行政資源優勢,整合圈內經濟優勢,實施經濟圈戰略,在自覺融入經濟圈的同時,增強圈內資源配置功能,重點進行產業布局規劃,經濟結構轉型,城市功能定位,實施基地化、園區化,滲透和帶動圈內經濟發展,從而成為真正具有支柱性、影響力和帶動作用的經濟強市。這也決定了太原市本身必須具有開放性、服務性和創新性。必須從強化太原市的基本功能入手,使之圈內基礎設施一體化、產業發展一體化、功能管理一體化、土地利用一體化、生態保護一體化。同時形成城市的集合,改善有利於聚散功能發揮作用的外在環境和傳導機制,加強黃河中游經濟區的聯系與協調,優化直接體現聚散功能的產業載體,有效地推動太原市經濟社會的發展,從而帶動整個經濟圈的發展。
通過城市聚散,太原市可以獲得一個更為廣闊的經濟腹地,可以和經濟圈內各市縣區形成統一完整的區域一體化市場,進而有力地推動黃河中游經濟區域快速發展。
充分發揮太原市中心城市的多中心作用,延伸多中心城市功能,把太原建設成為開放型、多功能、強輻射、高效益的現代區域多中心城市
太原市作為省會城市,不僅是全省的政治中心,而且也是全省的經濟、文化、科教、金融、信息中心。作為中西部地區的中心城市,太原又是物流中心、交通樞紐和能源新材料的供給基地。因此,太原市城市總體規劃仍需重新調整結構和形態,把單中心城市結構變為多中心城市結構,從而使城市結構、形態、功能、分區和布局更為合理,並有利於更好地利用城市空間,豐富城市方面的層次,延伸城市功能。
當然,這種聚散功能不同於以往考慮太原轄區內狹小空間地帶的集中,而是以經濟圈為空間平台,實施經濟圈一體化戰略。隨著太原市多中心的定位,將不符合城市定位的產業轉移出去,產業轉移也將由梯度轉移為主向以改變城市功能為主的產業轉移演變。太原主要發展電子信息、新材料、機械創新為主的先進製造業、現代金融業、信息服務、科技教育、文化博覽、旅遊、商貿等產業,成為吸引跨國公司和民營企業總部的中心,極大地提高服務業多功能作用,太原市必須不斷創新,通過發明新產品,建立新產業,保持國內在技術上的領先地位,積極穩妥地逐步轉移出去一部分傳統產業、能源產業。
所以在產業轉移的同時,要加大力度培育新興的支柱產業,使經濟轉移在產業升級過程中,實現平穩過渡。而轉移到圈內市縣區的產業,通過優化升級推動該地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實現經濟圈內經濟生態共贏,使太原中心城市的功能保持充分釋放。
充分發揮現代互聯網作用,建立太原城市網路,放大城市功能,把太原經濟圈建設成為層次分明、功能完善、協調發展的較發達經濟帶
城市網路是由各種不同性質和規模的大中小城市所組成的。它們之間具有地域經濟技術的聯系。太原經濟發展空間結構,就是以太原市與周邊的市縣區的聯系為紐帶,形成以太原為核心的經濟圈。因此,以太原網路為依託,完善不同級別、不同類型圈內各中小城市功能,是加快經濟圈發展的基本原則。
太原城市功能不僅反映在圈內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中具有的地位和作用,而且通過經濟圈內各成員的有機組合,共同構成具有各自優勢,相互補充,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體系及多層次、縱橫交錯的經濟圈網路體系。

7. 1978年到現在,各個時期我國經濟的增長點以及支柱產業是什麼謝謝!!

你好我是一個忠實的經濟愛好者,我來為你介紹一下
改革開放以來我過經濟高速發展,主要回原因有三個答,被稱為驅駕經濟的三架馬車:出口、投資、消費。
支柱產業:我國經濟工業佔47%,服務業佔43%,農業佔10%。所以工業是最強悍的,2010年甚至超過了美國,世界第一。工業中,鋼鐵冶煉,汽車製造,建築業,石油等都是大塊。

8. 徐州經濟的發展目標

突出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在經濟結構調整上實現更大突破。瞄準構建現代產業體系這一主攻方向,緊抓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這一核心環節,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打造徐州經濟「升級版」。
不斷增強經濟發展動力
堅持把項目建設作為增後勁調結構的有力抓手,計劃安排重大項目200項、總投資3623億元,其中當年實施180項、年度投資983.5億元。加快實施鄭徐客專、軌道交通1號線一期、觀音機場二期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加大徐工重型汽車、升華電梯製造、中能技改、雨潤物流中心、龍英紡織等重大產業項目推進力度,力爭徐宿淮鹽鐵路等20項前期推進項目取得實質性進展。堅持「四招四引」,突出抓好產業鏈招商、專題招商和以商引商,創新招商活動形式,精心組織好北京、上海、台灣、香港、新加坡、日本等系列招商活動。著力穩定外貿出口,支持企業加大國際市場開拓力度,積極推進保稅物流中心建設、申報國家級工程機械和地坪地材出口基地。堅持提升硬體和優化環境雙管齊下,加快中心商圈、新城區商圈、西部商圈、高鐵生態商務區等重點商貿板塊建設,提升特色商業街區服務功能,積極促進信息消費,從嚴打擊價格欺詐、假冒偽劣等行為,營造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打造區域消費高地。
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
立足做大做強新興產業,深入實施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三年行動計劃,抓住項目建設、培育領軍企業、突破關鍵技術、創建特色基地等關鍵環節,推動新能源、高端裝備製造和新材料等九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加快將徐州打造成為具國際競爭力的太陽能光伏產業基地、高端裝備研發和製造基地;引導各縣(市)發揮自身優勢,重點培育2-3個新興產業。立足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拉長增粗六大千億元工業產業鏈條,鼓勵企業廣泛運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的技術、工藝、設備和營銷管理方式,爭創國家級、省級兩化融合試點(示範)企業,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對接國家和省化解產能過剩方案,堅決淘汰落後產能。立足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突出抓好必康物流分撥中心、綜合物流園、鋼鐵再生利用交易中心等重點項目,健全物流配送體系,推動商貿物流業擴容提質;抓好雲龍湖5A級景區創建,規劃建設賈汪旅遊集聚區,加快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打造知名旅遊目的地城市;創新服務理念、商業模式和技術手段,大力培育電子商務、文化創意、總部經濟、現代金融等服務業態,積極發展物流快遞、工業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及家政、養老、健康等生活性服務業,促進服務業發展提速、比重提高、結構提升。
大力扶持實體經濟
堅持扶大扶優扶強,建立重點企業聯系制度和百億規模企業服務綠色通道,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實施兼並重組、向上下游輻射延伸,打造一批主業突出、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對100家成長型中小企業實施對口幫扶,在融資擔保、企業上市、教育培訓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務,引導企業建立現代管理制度,扶持中小企業加速成長。積極開展為企業「送政策、送服務」活動,全面落實「營改增」等財稅扶持優惠政策,進一步做好銀企對接,及時幫助企業解決生產經營難題。規范實施增減掛鉤和土地綜合整治工程試點,繼續加大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力度,保障項目建設和企業發展用地需求。
提高集約集聚發展水平
強化開發園區在經濟發展中的主陣地作用,加大簡政放權力度,健全開發區考核機制,提升園區綜合承載力和集聚吸納力,促進主導和新興產業向園區集中集聚。支持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創建國家級生態工業園區,打造太陽能光伏、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葯、電子信息等產業鏈。推動高新區創建科技部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扶持泉山開發區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幫助新沂開發區申報國家級開發區,指導睢寧臨空產業園、銅山利國工業園、賈汪江庄工業園申報省級開發區,支持豐縣、沛縣、邳州開發區創建創新型園區。堅持優進劣出、動態發展,推進50家省市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提檔升級,加快建設一批農業產業園區和農產品加工集中區。
加快推進縣域經濟發展壯大
堅持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互動融合,鼓勵各地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產業、加快城鎮化步伐,力爭年內縣域城鎮化水平提高2個百分點以上。扎實推進新一輪「豐縣崛起」行動計劃,賦予「突破睢寧」戰略新內涵,確保豐縣、睢寧達到省全面小康評定標准;加快促進沛北一體化,支持邳州、新沂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加強銅山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與主城區的對接,加快賈汪區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發展,促進縣域爭先進位,增強發展活力和整體實力。
加速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穩定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探索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積極穩妥推進土地流轉,新增農田託管65萬畝以上,壯大農民專業合作和家庭農場,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繼續實施「2020工程」,新增和改造升級設施農業20萬畝,新建擴建大中型畜禽規模養殖場20個。深入推進黃河故道綜合開發,切實加強9個農業示範區、呂梁風景區10個生態農場建設。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抓好農業龍頭企業培育、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農業標准化生產、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完善等環節,發展壯大果品、肉鴨、奶業、大蒜和食用菌5大主導產業。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和水利工程管理,繼續實施山區水源工程,加快水利現代化建設步伐。抓好中低產田改造和糧食高產創建,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和綜合生產能力。 徐州經濟的發展目標是到2016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萬元,經濟總量進入中國地級以上城市前25名。

9. 村裡發展經濟的突破口在哪裡,村裡應該發展哪些主導產業達到一個什麼目標

農村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來看吧!如果都是平原,只能發展農業或者養殖業,可能政府需要引導和扶持,也要解決銷路問題。
如果有什麼山水的,可以弄個休閑旅遊的地方唄……

閱讀全文

與各產業的經濟發展目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