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節能減排,綠色能源」為主題的讀書報告
●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也帶來了環境保護和資源特別是能源供應的壓力。這就需要我們按照中央要求,把節能減排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來抓,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強化能源節約和高效利用,積極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 ●在我國的能源結構中加大潔凈的綠色能源的比重,有助於緩解環境污染問題。大力發展綠色能源,不僅僅是把綠色能源作為煤炭的替代物,以此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而且還有利於國家的能源安全 ●推行綠色能源機制是為了保障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機制本身必須首先是可持續的。我國的綠色能源機制可以建立在綠色能源配額基礎上,同時,為提高全社會的綠色能源生產效率,可以引入綠色證書交易市場 胡錦濤總書記近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必須以對中華民族和全人類長遠發展高度負責的精神,充分認識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全面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為我國和全球可持續發展事業進行不懈努力。並指出,要把應對氣候變化與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結合起來,以保障經濟發展為核心,以節約能源、優化能源結構、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為重點,以科技進步為支撐,努力控制和減緩溫室氣體排放,不斷提高適應氣候變化能力,不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然而,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也帶來了環境保護和資源特別是能源供應的壓力。這些問題不僅制約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使我國國家形象和能源安全面臨嚴峻挑戰。這就需要我們按照中央要求,把節能減排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來抓,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強化能源節約和高效利用,積極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由於煤炭是我國最為主要的初級能源,而煤炭利用中產生的污染也是我國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源,因此,在我國的能源結構中加大潔凈的綠色能源的比重,有助於緩解環境污染問題。事實上,大力發展綠色能源,不僅僅是把綠色能源作為煤炭的替代物,以此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而且還有利於國家的能源安全。比如發展綠色能源,特別是石油的替代能源,可以降低我國對國際石油市場的依賴。 值得指出的是,目前國際上綠色能源的生產技術尚在發展過程中,綠色能源的生產成本還相對較高,無法直接與煤炭和石油等傳統能源進行競爭,因此,許多國家都有促進綠色能源發展的政策扶持,即綠色能源發展機制。國內對綠色能源的政策支持也已經開始出現。上海於2005年推行綠色電力認購機制,使上海成為我國率先探索實施綠色能源機制的城市,也是發展中國家中第一個進行嘗試、探索綠色能源機制的城市。上海綠色電力認購機制的核心是綠色電力生產企業以較高的價格將電力上網,鼓勵包括企業和家庭在內的終端電力用戶自願認購綠色電力,支付較高的電力成本。認購不足的部分,由電力公司消化。所以,它基本上體現由政府(由國有電力公司代表)和企業及公民共同承擔綠色能源較高生產成本的思想。 推行綠色能源機制是為了保障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機制本身必須首先是可持續的。什麼是可持續的綠色能源機制?可持續的綠色能源機制應該體現公平和公正的原則,能夠調動全社會發展綠色能源的積極性,而不是僅僅依靠政府的補貼或企業和公民的社會責任心。上海目前由企業和公民認購的綠色電力數量還較少,說明我們的綠色電力認購機制在其可持續方面仍有進一步探索的巨大空間。 傳統能源生產的外部成本巨大,這些外部成本包括環境污染以及由此引起的廣大人民群眾生活質量下降和對健康的威脅,也包括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等。外部成本可能遠遠高於能源本身的價格(如果考慮這些外部成本,像火電成本就將是其市場價格的1.5至2倍)。而綠色能源不產生或者較少產生外部成本,這是其外部效應。由此,完善的綠色能源機制必須體現對綠色能源外部效應的補償,而這些補償應該來自外部成本的產生者——傳統能源的生產者,以及傳統能源外部成本的受益者——能源消費者,且傳統能源的生產或消費越多,這樣的補償義務也應該越大,這樣符合"誰受益,誰埋單"的原則。 參照國際上的成功經驗,結合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我國的綠色能源機制可以建立在綠色能源配額基礎上,即給能源生產商或消費者規定一定比例的綠色能源比例。例如,要求電廠生產的電力中,必須有1%的電力由可再生能源生產;要求一些企業消費的電力中,必須有1%是綠色電力(可先從能耗較大的企業開始)。這樣的綠色能源配額,為綠色能源市場帶來了原始的需求。同時,為提高全社會的綠色能源生產效率,可以引入綠色證書交易市場,生產或使用一定數量的綠色能源就可以獲取一張綠色證書。這樣,綠色能源生產效率較低的能源生產企業,可以通過在市場上購買一定數量的綠色證書以滿足其綠色能源配額,使其綠色能源生產義務得到履行。 在我國大力倡導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節能減排已成為重要的戰略任務。綠色能源產業的發展對節能減排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而產業發展除了需要技術的支持以外,完善的政策機制更是必不可少的。顯然,十分有必要對現有的綠色能源機制運行情況加以總結並進行深入探索,從而大力提高全社會參與的意識和能力。
2. 做節能評估報告的前景怎麼樣啊
對自己的鍛煉及知識面的積累很有作用,對自己發展好,對整個社會的發展也好的。建議從事此行業。
3.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強節能降耗,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下列
A.大力開發和利用生物質能,促進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可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有利於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故A不選;
B.利用核能、水庫、潮汐等發電,可以減少火力發電對煤等化石燃料的使用,可減少環境污染,符合低碳要求,符合國家能源安全,故B不選;
C.用電解水的方法進行獲得氫氣,消耗電能,不符合節能降耗,故C選;
D.推廣利用太陽能、風能的照明系統,可減少化石能源的消耗,有利於節能降耗,故D不選.
故選C.
4. 誰有最新的鋼鐵行業節能減排研究報告電子版
http://www..com/s?cl=3&wd=%B8%D6%CC%FA%D0%D0%D2%B5%BD%DA%C4%DC%BC%F5%C5%C5
這里有--
5. 求《2016-2020年節能減排行業發展分析與"十三五"戰略規劃研究報告》電子版
可以參考 前瞻產業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煤炭工業節能減排發展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6. 節能減排調查報告
節能減排指的是減少能源浪費和降低廢氣排放。 我國「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十一五」期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然選擇;是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維護中華民族長遠利益的必然要求。
節能減排的形勢
伴隨著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過程中,由於人類過分追求發展所帶來的滿足和發展的速度而忽視或淡薄了其所帶來的負面效應,致使在極大滿足自身物慾的同時,也給自身未來的發展埋下了諸多隱患,這些問題隨著時間
的推移暴露越來越明顯,直至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生存,如溫室效應的出現、水污染等問題。在某種程度上,這些問題都歸於人們對發展的片面理解,認為只要經濟發展了,一切問題都可以迎忍而解,忽視了環境保護。事實上,只有科學的發展才能不斷解決人類所面對的問題。這是其一。
節能減排不僅是企業生產、汽車尾氣排放等對環境污染所帶來的問題。社會的主體是人,節能減排的主體也必須是人,節能減排必須從每一個來抓起。由於個體的認識不足或者忽視,致使一個水、電等白白的浪費掉、汽車無情地冒著黑煙……。不是沒有人注意到環境的惡化,已經所帶來的危害,而是多數人認為環境污染問題離自己很遙遠,不是自己的事情,也不是浪費自己的錢財,甚至有一些人認為自己有錢,無所謂浪費。殊不知,水、電、氣這些都是人類共同的資源,現在的浪費,就給子孫後代帶來無窮隱患。因此,節能減排人人有責,需要人人參與。這是其二。
當前,實現節能減排目標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去年以來,全國上下加強了節能減排工作,國務院發布了加強節能工作的決定,制定了促進節能減排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區、各部門相繼做出了工作部署,節能減排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但是,去年全國沒有實現年初確定的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的目標,加大了「十一五」後四年節能減排工作的難度。更為嚴峻的是,今年一季度,工業特別是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增長過快,佔全國工業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近70%的電力、鋼鐵、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六大行業增長20.6%,同比加快6.6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各方面工作仍存在認識不到位、責任不明確、措施不配套、政策不完善、投入不落實、協調不得力等問題。這種狀況如不及時扭轉,不僅今年節能減排工作難以取得明顯進展,「十一五」節能減排的總體目標也將難以實現。
節能減排的意義
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各項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趨尖銳,群眾對環境污染問題反應強烈。這種狀況與經濟結構不合理、增長方式粗放直接相關。不加快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資源支撐不住,環境容納不下,社會承受不起,經濟發展難以為繼。只有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才能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同時,溫室氣體排放引起全球氣候變暖,備受國際社會廣泛關注。進一步加強節能減排工作,也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迫切需要,是我們應該承擔的責任。
節能減排的著手點
一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以專業化分工和提高社會效率為重點,積極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以滿足人們需求和方便群眾生活為中心,提升發展生活性服務業;要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傳統產業升級,提高高技術產業在工業中的比重。要積極實施「騰籠換鳥」戰略,加快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工藝、技術和設備;對不按期淘汰的企業,要依法責令其停產或予以關閉。
二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要按照循環經濟理念,加快園區生態化改造,推進生態農業園區建設,構建跨產業生態鏈,推進行業間廢物循環。要推進企業清潔生產,從源頭減少廢物的產生,實現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預防和生產全過程式控制制轉變,促進企業能源消費、工業固體廢棄物、包裝廢棄物的減量化與資源化利用,控制和減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三要強化技術創新。要組織培育科技創新型企業,提高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加強與科研院校合作,構建技術研發服務平台,著力抓好技術標准示範企業建設。要圍繞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積極開展替代技術、減量技術、再利用技術、資源化技術、系統化技術等關鍵技術研究,突破制約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瓶頸。
四要加強組織領導,健全考核機制。要成立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工作機構,研究制定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各項政策措施。要設立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專項資金,重點扶持循環經濟發展項目、節能降耗活動、減量減排技術創新補助等。要把萬元生產總值、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年度計劃;要建立健全能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保障機制,將降耗減排指標納入政府目標責任和幹部考核體系。
節能減排的措施
1.首先控制增量,調整和優化結構。要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過快增長,加快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完善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政策措施,積極推進能源結構調整,促進服務業和高技術產業加快發展。
2.加大投入,全面實施重點工程。加快實施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實施水資源節約項目。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設。推動燃煤電廠二氧化硫治理。多渠道籌措節能減排資金。
3.創新模式,加快發展循環經濟。深化循環經濟試點,推進資源綜合利用,推進垃圾資源化利用,全面推進清潔生產。
4.依靠科技,加快技術開發和推廣。加快節能減排技術研發,加快節能減排技術產業化示範和推廣,加快建立節能減排技術服務體系,推進環保產業健康發展,加強國際交流合作。
5.夯實基礎,強化節能減排管理。建立政府節能減排工作問責制,建立和完善節能減排指標體系、監測體系和考核體系。
6.健全法制,加大監督檢查執法力度。完善節能和環保標准,開展節能減排專項執法檢查。
7.完善政策,形成激勵和約束機制。積極穩妥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完善有利於節能減排的財政政策,實行有利於節能減排的稅收政策。
8.加強宣傳,提高全民節約意識。組織好每年一度的全國節能宣傳周、全國城市節水宣傳周及世界環境日、地球日、水宣傳日活動。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理念滲透在各級各類的學校教育教學中,從小培養兒童的節約意識。
9.政府帶頭,發揮節能表率作用。在節能減排工作中,中央政府將率先垂範。今年全國要推廣高效節能產品5000萬支,中央國家機關將率先更換節能燈。
節能減排和我們的生活
一些簡單易行的改變,就可以減少能源的消耗。例如,離家較近的上班族可以騎自行車上下班而不是開車;短途旅行選擇火車而不搭乘飛機;在不需要繼續充電時,隨手從插座上拔掉充電器;如果一個小時之內不使用電腦,順手關上主機和顯示器;每天洗澡時用淋浴代替盆浴,每人全年可以減少約0.1噸二氧化碳的排放……
我們還可以根據不同的環境、地點,進行適當的調整。
7. 中國建築節能年度發展研究報告 2017年的什麼時候出
我這里有一些 不知道可以幫到您嗎 ? 致從技術體繫到配套法規上沒有從根本上理順版相權關工作。現行建築節能標准只對建築總量30%以下的建築具有約束力,且標准中某些缺乏科學性的條款使標准在執行中存在漏洞;軟體的某些預測結論與標准不協調
8. 做節能評估報告需要什麼資質呢
申請備案通過單位可以做節能評估,如安徽省的文件《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暫行管理辦法》細則:
第十九條 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負責節能評估機構審核和監管。節能評估機構實行備案制,由所在市人民政府發展改革部門向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申請;具有市級發展改革管理許可權的縣,可以由縣人民政府發展改革部門直接向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申請。
第二十條 節能評估機構審核備案原則上一年兩次;已審核備案的節能評估機構實施年度驗審。節能評估機構發生重組、法人代表變更等重大事件,需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審核備案、驗審備案、重大事件備案通過的,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予以公示。
第二十一條 申請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機構備案的,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一)具有發展改革部門認定的相應專業工程咨詢資質,或依法取得的發展改革部門認可的其他相關節能咨詢資質的;
(二)注冊資本金50萬元以上,且擁有固定的辦公場所和辦公設施,具備健全的機構章程、管理制度、工作守則和質量管理體系;
(三)有10名以上(含10名)從事節能工作的專職人員,其中含中、高級專業技術職稱(電力、熱能等相關專業)的專職人數應不少於專職人員總數的50%;
(四)配備工程分析、熱能平衡分析、電能平衡分析、水平衡分析、工程概算等方面的專業技術人員及相關設備;
(五)擁有與業務相適應的技術專家或專家庫團隊;
(六)近三年開展節能相關的工程咨詢、設計工作業績總量不低於5個;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條件;
(八)申報文件。包括:書面申請報告,法人執照正本、稅務登記證、機構代碼證等復印件(加驗原件),主要專業技術人員的資格證書復印件(加驗原件)及簡歷,機構負責人的任職文件,辦公場地、工作設施、設備目錄的證明文件或清單,以及可以證明其專業水平的相關文件。
另承擔可研和設計或節能專篇、能源審計等的機構和專家,不得承擔同一項目的節能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