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產業轉型的產業轉型成功案例
滕頭案例
城市最佳實踐區是世博園區中新理念、新技術和新材料的集中示範基地,將成為體現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街區改造範例。上海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總策劃師唐子來說:「上海世博會寧波滕頭案館所展示的恰恰是世界產業轉型的一種模式。」
「城市的發展離不開農村的,滕頭正好是在城鄉結合部,它適應發達地區、大都市郊區的農村發展,因為區位優勢明顯」。大都市外圍才有可能發展休閑農業、觀光農業,在山區就要有另外的發展模式。滕頭發展的資源就是生態,故滕頭發展生態農業具有主動性,是一種較新型的新農村發展模式。
滕頭村現在發展並不是為了生產糧食了,而是發展創匯、精品、高效、生態和旅遊觀光為主的現代化農業。滕頭村全村直接從事農業勞動力總數已隆至8%,基本實現了農業現代化。
以發展出口創匯農業為例,滕頭村村與日本大和種子種苗株式會社合作,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創辦優質蔬瓜種子種苗基地,開展優良品種雜交試種,並全部出口到日本,開創了寧波市種子種苗出口之先河。另外滕頭村還有其他農業公司,種植高標准、高品質的大蔥、小辣椒等出口到日本、韓國等東南亞地區和國家。
發展精品農業,滕頭村與浙江大學植物研究所、浙江省農科院聯姻,辦創「滕頭植物組織培養中心」,通過對植物快速繁殖、轉基因導入、脫毒培養等一系列高科技農業研究、示範,培育國內外優質、名貴花卉苗木。
在發展高效農業方面,滕頭村充分發揮30多年的花卉苗木栽培技術優勢,分別在省內外租憑土地,發展花卉苗木產業。至今,全村擁有花卉苗圃基地3萬多畝,各類品種數已達1000多種。
借著現代化農業和生態資源,滕頭投入巨資實施「藍天、碧水、綠地」三大工程,搞起了觀光旅遊和體驗農業。1998年,滕頭村成為全國最早收門票的村莊之一。滕頭建成了江南情園、農家樂、農民公園、盆景園等20多處生態景觀,營造了「花香日麗四季春,碧水漣漣勝桃源」的江南田園美景。滕頭村智慧地將農業和服務業結合起來,例如,滕頭引進種植了一種體型較大的南瓜,而這種南瓜並不是用來當糧食的,而是具有多種造型,是一種藝術南瓜。除了南瓜,城市人還能在滕頭還能體驗到草莓、葡萄、黃花梨、小青瓜、水果玉米、玫瑰花等的採摘。唐子來說:「這種由農業轉型為服務業了的發展模式,也是滕頭被選進世博案例展示的原因。」
② 如何實現產業融合的轉型升級
前瞻產業研究院指出,中國農業的發展道路必須要轉型升級,而推動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就是一個有效的途徑。首先,從國際經驗來看,日本、韓國為提高農民收入和農業的競爭力,也都從完善農業產業鏈和供應鏈,發揮農業的多種功能性、發展第六產業等方面,這個第六產業實際也就是一二三產業的融合,一加二加三等於六,一乘二乘三也等於六,來尋找適應本國特點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這些國家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經驗對於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具有重要的借鑒。
其次,主要從農業發展的外部環境來看。加快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我們認為面臨一個難得的機遇,具備了向更高層次邁進的條件。「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再次,從發展階段來看。農村產業已經呈現了一個融合發展的好的勢頭,但是確實需要政府加大支持的力度。
③ 誰來促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
地方政府,地方農業主管部門,以及當地農業龍頭企業和所有農業生產者共同努力,專促進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屬。
其中地方政府和農業主管部門要積極制定合理政策,引導農業從業者進行產業轉型升級,龍頭企業要積極發揮示範帶動作用,所有農業生產者要積極配合管理,才能共同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
④ 農業的四種轉型產化分別是什麼
農業的四種轉型產化分別第一、二、三、六產業。即實現「1+2+3」等於6,「1××3」也等於6。
一二三產融合的新農業,是現代化的「第六產業」,這是現代農業的最新定位解讀,它是把傳統的一產延伸到二產特別是食品加工業,再擴張至物流配送等三產,並依靠信息公共平台第四產業和文化公共平台第五產業將一二三產融合起來形成綜合產業,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第六產業」。
發展「第六產業」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振興農業農村,改變農業發展前景,所以要堅持以農業為主體;基本做法是通過一、二、三產業的相互融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提高農民收入;基本趨勢是讓第二、第三產業附著其上,逐步使原本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變身為綜合產業。可以說,「第六產業」是發展現代農業的真諦。
「第六產業」找到了現代農業的真諦,與我國農業產業化企業的發展目的和目標不謀而合。
(4)農業產業轉型發展研究意義擴展閱讀:
農業「新六產」的形態:
1、打造終端型業態。
立足農產品的開發生產與加工增值,在農產品產加銷一體化的基礎上,構建農產品從田頭到餐桌、從初級產品到終端消費無縫對接的產業體系。以優勢特色產業為基礎,發展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商貿物流等後續產業。以農產品加工業為骨幹,向前延伸發展規模化、標准化原料基地,向後延伸發展流通業和餐飲業。以商貿物流業為引領,發展農產品訂單式種養殖基地及配套的產後加工、生產服務。
2、打造體驗型業態。
立足農業多種功能的挖掘與拓展,促進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與休閑觀光(垂釣)、農耕體驗、文化傳承、健康養老、節慶採摘、科普教育深度融合,構建集生產、生活、生態功能於一體的農業產業體系。挖掘地方特色農產品加工、傳統農耕文化,引入創意元素,發展參與式、體驗式、娛樂式創意農業。依託優勢景觀資源和鄉村文化底蘊,發展吃住游購一體化的鄉村旅遊。
3、打造循環型業態。
立足農業廢棄物和加工副產物的資源化利用,發展生態農業、綠色農業、循環農業,構建生態保護與效益並舉、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新體系。在農業各產業間,打造產業上下游有機關聯、「資源—產品—農業廢棄物—再生資源」完整的農業生物產業鏈,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
4、打造智慧型業態。
立足科技進步和模式創新,發展智慧農業、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利用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對農業生產、加工、營銷全過程進行智能化控制,發展精準農業、智慧農業。利用「大數據」和「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發展農產品電商平台。藉助創意產業的發展理念,將現代科技和人文要素融入農業生產、加工及流通領域,發展定製式創意農業。
⑤ 東北地區農業產業結構轉型有哪些政策
東北地區農業產業結構轉型的政策:
1、農業產業化與農產品轉化戰回略。
2、工答業結構升級和新型工業化。
3、裝備製造業發展與振興戰略。
4、產業鏈的構建與集群化戰略。
5、產業帶和大通道發展。
6、新型城市化與城市群發展;
7、資源型城市結構調整與產業轉型。
8、國有企業改造與制度創新,民營經濟發展及政策導向。
9、科技創新和人才開發戰略;利用外資和對外開放戰略。
⑥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什麼要轉型升級
近年來,各地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既取得了成就,也遇到不少新問題。這就需內要我們及時分析當前農業產容業化發展的形勢,拿出推進龍頭企業加快轉型升級、引領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構建的新思路,從而使我們消除顧慮、統一思想、增強信心、創新發展,推動農業產業化邁上新台階,讓更多農業企業做大做強,讓更多農民從農業產業化中得到實惠。
⑦ 農業的四種轉型產化分別是什麼意思
農業的四種轉型產化是指農業產業化的四種類型。分別是市場聯接型、龍頭企業帶動型、農科教結合型,專業協會帶動型。
1、市場聯接型。就是圍繞優勢產業的發展,健全完善市場體系,拓寬商品流通渠道,運用市場的導向作用,帶動優勢產業擴大規模,以發展與其相配套的加工、運銷業等,進而形成一體化經營局。
2、龍頭企業帶動型。以經濟實力較強的公司或企業為龍頭,圍繞一種或多種重點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聯結相關的企業和農戶,進行一體化經營。
3、農科教結合型。就是運用高新技術,對主導產業和重點產品進行開發和更新換代,推動生產、加工配套發展。
4、專業協會帶動型。就是以農民技術員、能工巧匠為骨幹,組建群眾性科技團體,經過聯辦經濟實體,開展科研的推廣和銷售服務,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實現產加銷一體化。
(7)農業產業轉型發展研究意義擴展閱讀:
農業產業化( Agriculture Instrialization)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主導產業、產品為重點,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建設、系列化加工、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種養加工、產供銷、貿工農、農工商、農科教一體化經營體系。
使農業走上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約束、自我調節的良性發展軌道的現代化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它的實質上是指對傳統農業進行技術改造,推動農業科技進步的過程。
⑧ 農業的四種轉型產化分別是分別是什麼意思
農業的四種轉型產化就是第一、二、三、六產業。
1、第一產業,是指各類職業農民和各類水生、土生等農業原始產品,如糧農、菜農、棉農、豬農、豆農、漁民、牧民、瓜農、茶農,以利用生物的自然生長和自我繁殖的特性,人為控制其生長和繁殖過程,生產出人類所需要的不必經過深度加工就可消費的產品或工業原料的一類行業。
2、第二產業是包括各類專業工人和各類工業或產品。如注塑工、操作工、壓鉚工、縫紉工、焊工。傳統產業經濟理論中對產業劃分中的一個產業部門,指以對第一產業和本產業提供的產品(原料)進行加工的產業部門。按「三次產業分類法」劃分為采礦業,製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築業。
3、第三產業即各類服務或商品。第三產業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國際組織等行業。
4、第六產業就是通過鼓勵農戶搞多種經營,即不僅種植農作物(第一產業),而且從事農產品加工(第二產業)與銷售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第三產業),以獲得更多的增值價值,為農業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開辟光明前景。
(8)農業產業轉型發展研究意義擴展閱讀: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揭示出農業現代化的根本路徑和方向是轉變生產組織方式,從產品經營走向產業化,最後把農業由第一產業變為「第六產業」。
三產融合是農業發展的一大趨勢,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已經探索出比較成熟的發展經驗,目前我國一些地區農業發展正在向這一階段靠近,這是我國邁向農業現代化、實現提質增效的新機遇。
農業「新六產」的形態:
1、打造循環型業態。
立足農業廢棄物和加工副產物的資源化利用,發展生態農業、綠色農業、循環農業,構建生態保護與效益並舉、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新體系。在農業各產業間,打造產業上下游有機關聯、「資源—產品—農業廢棄物—再生資源」完整的農業生物產業鏈,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
2、打造智慧型業態。
立足科技進步和模式創新,發展智慧農業、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利用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對農業生產、加工、營銷全過程進行智能化控制,發展精準農業、智慧農業。利用「大數據」和「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發展農產品電商平台。藉助創意產業的發展理念,將現代科技和人文要素融入農業生產、加工及流通領域,發展定製式創意農業。
⑨ 如何優化產業結構推動農業轉型升級
堅持改革創新,轉變發展理念,創新機制體制和投資方式,強化政策支持,完善現代農業內的支持容保障體系。一方面在穩定農業保障資金總量的基礎上,整合項目資金,包裝大項目,強化基礎,支持關鍵環節項目建設,提高產業發展資金的精準性。另一方面,轉變投資方式,推行「財政資本注入+社會資本融資」模式,做大產業基金,拓寬投融資渠道,引入更多社會資金支持農業發展,確保「十三五」現代農業發展目標如期實現。
⑩ 農業的四種轉型產化分別是什麼
農業的四種轉型產化分別是市場聯接型、龍頭企業帶動型、農科教結合型,專業協會帶動型。
市場聯接型:圍繞優勢產業的發展,健全完善市場體系,拓寬商品流通渠道,運用市場的導向作用,帶動優勢產業擴大規模,以及發展與其相配套的加工、運銷業等,進而形成一體化經營格局。
龍頭企業帶動型:以公司或企業集團為主導,重點圍繞一種或幾種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與生產基地和農戶實行有機聯合,進行一體化經營,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濟共同體。
農科教結合型:運用高新技術,對主導產業和重點產品進行開發和更新換代,推動生產、加工配套發展。
專業協會帶動型:以農民技術員、能工巧匠為骨幹,組建群眾性科技團體,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實現產加銷一體化。
(10)農業產業轉型發展研究意義擴展閱讀: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實現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改革開放的二十多年以來,是農民收入增長較快的時期,但近幾年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
農民增收緩慢的內在原因是:農產品產量與農村勞動力「兩個充裕」並存;農業生產勞動率和農產品轉化加工率「兩個過低」並存。
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可以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向廣度和深度進軍,有效拉長農業產業鏈條,增加農業附加值,使農業的整體效益得到顯著提高,可以促進小城鎮的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轉移農村剩餘勞力,增加農民的非農業收入。
可以通過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與農民建立利益聯結機制,使參與產業化經營的農民不但從種、養業中獲利,還可分享加工、銷售環節的利潤,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