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未來電影的發展趨勢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信息技術在電影生產領域中的應用,我國電影行業受到信息技術的影響逐漸開始呈現出相應的發展趨勢:首先,數字化虛擬演員成為主要發展方向。這一觀點認為在未來電影藝術創作中,演員將真正退出,電影業轉而藉助電腦合成技術完成對演員形象的構建,並進行電影創作。其次,電影院線將呈現出家庭化的發展態勢。在未來社會中,隨著電影技術的發展以及電影生產能力的提升,電影與社會大眾的生活必然會存在更為緊密的聯系,並且受到社會大眾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的影響,社區院線和家庭院線會逐漸成為電影院線發展方向,人們在家中既能夠完成對各類型電影的觀看,並且視覺和聽覺效果更好,電影的受眾群體將更為廣泛。最後,尊重觀眾的意願進行電影排片。隨著我國社會建設過程中更為重視人的主體性,在未來電影行業的發展過程中,電影排片理念也會發生一定的變化,從傳統的院線排片轉變為完全按照受眾群體的意願排片,排片設計更加人性化,能夠滿足觀眾的實際觀影需求。
❷ 中國電影發展的趨勢
中國電影應該說在2003年以後前所未有的當做一個娛樂產業來對待,在過去我們一致認為電影基本上還是一個宣傳產品,但是到2003年以後從政策上有一個最大的調整,我們已經非常明確的認為電影是一個產業,在這樣一個情況之下從國家政策的趨勢上來講有了幾個非常顯著的變化,第一個變化就是行業的開放,大家最近可以看到一系列的政策和規定,這個開放的基本順序是這樣:先開放影院、然後是制度,最後是發行。
這個順序最主要的一方面是保護電影民族工業,另外一方面不想看國外的電影集團過早的控制電影鏈條,其實發行幾乎是所有的媒介集團控制產業的一個最重要的環節,其實真正能夠控制一個產業的很可能是發行環境,我們去研究過八大公司主要就是對發行環節的控制,所以我們最後開放的是發行,第二就是從審查的角度來講逐漸的放鬆,一方面是程序上的放鬆,比如說我們的分級制一直在研究中,盡管現在還沒有推出,但只是時間的問題,不管用什麼樣的詞彙,但是分級已經勢在必行,另一方面是我們給成年人看的這部分內容很可能產生社會強烈的反向,還有就是政策上的趨勢,我們最近出現了一系列的政策調整,在生產製作方面今年一個最明顯的變化就是電影產量的大幅度提高,今年電影有可能達到200位,將達到世界電影產量的前三位,很可能是第二位,但是這200部很難說在影院里放映多少部,但是從產量上已經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還有一個趨勢就是大製作的商業電影成為主流,我們知道今年的電影狀況《手機》《2046》等等這樣一批投資大製作的成為中國電影的真正市場主流。另外還有一個趨勢的變化就是電影投資的多元化,各種資本進入中國電影以後,對中國電影整個製作經營都會帶來非常深刻的影響,而且這些資本在進行重新組合,每種組合都可能會產生一種不同的作品形態和針對不同的作品市場;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變化就是電影的投資重量在增加,特別是一些大製作的投資,應該說在中國已經創作了投資記錄,這個投資的增加其實很難程度上說明了電影回收能力的增加,這個回收能力不僅是影院的回收能力,很可能是遠遠超越影院之外的回收能力。下面就是國營電影製作機構的勢力在逐漸增加收入分化,過去的八一電影製片廠老廠,他們目前已經退出了主力軍的地位,那麼上海電影集團還在生產的第一線,絕大多數國有電影製片廠已經退出了生產的第一前線。當然中影集團成為國營機構的一個主力,前天剛剛看到中影集團先後和索尼和時代華納成立了兩個合作製作公司,那麼表明了中影集團利用自己的資源優勢進行自己新的資源整合。
大家都知道上海是中國電影的發源地,海外電影的這方面,應該說未來可能會有比較開闊的前景。另外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趨勢,就是民營電影製片廠的發展,像一些比較大型的民營社會公司都在進行橫向和縱向整合,這個整合已經完全在模仿國外的整合方式了,將來這些社會企業或者民營企業未來的成長,可以說在未來五年之內肯定會成為中國電影的真正主力,而且我們可以講現在進入電影市場票房前十名的電影絕大多數但是都是由這些民營或者社會公司生產的,或者絕大多數都是他們生產的。電影發行的趨勢,目前中國進口電影的權是由中國電影公司規定,但是國產電影是交由各種社會公司來經營,但是從這兩年的發展情況來看,民營公司控制著國產電影的主要發行權,而且發行最好的影片都幾乎是由民營或者是社會發行公司來發行的,我剛才提到一個概念:未來發行會控制一個產業。發行權利的擴張對中國電影未來會產生深刻的影響,我們講民營發行公司充當了國產影片的發行主力,這個大家都可以很清楚的看到。
另外還有一個就是營銷意識的普遍提高,現在我們電影從製作時代走進了一個營銷時代,去年在營銷方面我們可以說是花招盡出,尤其是《十面埋伏》,在中國創造的一億五千萬的票房。還有一個值得談到的就是大電影產業的形成,之所以叫大電影產業這個核心的概念就是電影是整個媒介行業的內容核心,整個媒介行業不管是明星也罷,電視也罷,所有的行業內容核心產業是電影。所以電影是推動整個媒介的特別是娛樂媒介發展的最核心的,盡管影院不是獲得利益的唯一途徑,但是影院作為一個發射平台時,我們的媒介由於得到電影的推動,得到更多觀眾的形態,這一點大家以後會理解到的,包括這兩年的影像版權交易所獲得的利益都有了一個新的高度。從電影發行的趨勢來講,我們今年的電影票房有了明顯的攀升,而且在非影院之外的收入也有明顯的增加,這些數字都可以從各種地方得到。而且我們想國產電影在整個電影票房排行前十名中,還有四五部電影佔到重要的位置,那麼我們200部電影中可能有十部電影的票房超過500萬以上,剩下的票房或者等等零,或者怎麼樣。最近這兩年各大電影院的建設非常火熱,這一方面影院很開放,另一方面影院是最有利看到的地方。
第一中國電影從整體的電影市場來講嚴重不足,十億人民幣的票房相當於美國電影的六分之一,這點來講是差距甚遠,而且200部電影幾乎有五分之三的電影是進不了電影院,要按照市場的規劃有序操作的電影很少,大部分都在沒有票房的怪圈裡面徘徊,電影的多樣化生產還不夠,中國電影觀眾的人數太少,我們每五年看一場電影,而美國人每年看六場電影,這種觀眾不平衡,造成中國人都只看盜版,不看電影,電影的法規問題非常非常多,隨著付費電視的出現,我想中國電影大產業的概念即將形成,而政府有關部門和電影創作人員對電影產業、產品的重新認識,電影一定能找到和電視差異化的東西,最重要的一點無論是從經營模式或者說從產品內容、市場針對性里講都是在和電視差異化的競爭,一定要和電視的內容、形態形成非常明顯的差異,電影產業必須要找到差異性,才可能獲得自己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所以如果中國電影的平均觀眾人次能夠達到一次一年,我們的盈利概率會超過60%以上,中國電影才會真正有希望,中國電影才會進入一個我們一直在呼籲的快速發展的新階段。
❸ 未來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趨勢如何
未來中國的電影產業會向前發展的,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崛起,文娛產業作為成長最快的一個產業,會隨之發展,各種行業標准也會隨之確立,國家政策這幾年也提出了文化輸出的口號,相信未來幾十年,中國的電影一定會走出國門,放映的世界各位的電影院的!
❹ 中國電影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1注入了真實感情的電影最能打動人
2真正盈利的就是那麼幾個公司的作品,版大公司才有大製作
3導演權化,演員化,知名導演,知名演員才更容易受到關注
4由於中國特色的審查制度,高科技電影還是不會出現
5由於沒有分級體制,很多題材都不敢涉及,尤其不允許說壞話
6功夫片,將會出現不同門派傳記;喜劇片,由於傳統戲劇的動作在消逝,所以只能用表情來表示
7為吹捧某企業家喜歡的明星,聘請知名導演演員的爛片也會多
8團隊職業化,現在的院線和發行方還是不能很好融合,各有千秋
❺ 求關於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狀況和未來趨勢的分析
粉碎四人幫後,電影事業獲得發展。1979年10月鄧小平 代表黨中央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文藝路線基本是正確的,總結了歷史的經驗教訓,糾正了過去提出的「文藝服從政治 、文藝從屬政治」的偏頗提法 ,重申執行雙百方針。1977年電影生產開始復甦,1980~1984年平均年產量達120部左右,每年觀眾人次平均在250億左右,中國電影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 。其主要特點 :①堅持和發展革命的現實主義道路,堅決執行雙百方針,題材廣泛,反映生活中各類矛盾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如《天雲山傳奇》、《喜盈門》、《人到中年》 、《高山下的花環》 、《血,總是熱的》、《傷逝》、《駱駝祥子》等影片。②尊重藝術的客觀規律,創造出各種真實生動的銀幕形象,塑造了各類不同的典型性格。如《南昌起義》、《西安事變》、《廖仲愷》等影片對革命領導人進行了多角度的刻畫,對蔣介石等歷史人物能實事求是地按照歷史本來面目表現。③在風格與樣式上趨於多樣化。由於題材領域的擴展,使藝術家們可以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特長,探索自己最適宜的風格、樣式,表現最完美的內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批中青年編導拍攝了一批有一定實驗意義的探索性影片,如《黃土地》、《青春祭》、《良家婦女》、《黑炮事件》、《獵場札撒》、《老井》、《紅高粱》、《秋菊打官司》、《香魂女》、《霸王別姬》等。在電影創作繁榮的同時,電影理論研究也空前活躍,並在相當多的創作人員中發生影響。
中國美術片從形式到內容都極富有民族風格和特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美術片是中國影片在國際上獲獎最多的一個片種。新聞紀錄片已向縱深發展,充分利用豐富的資料,系統地編輯一些重要的文獻片,並對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與重要事件進行綜合報道、專題報道;還注意表現人物和人物的精神世界,抓住真人真事中豐富的細節,以情動人。科教片也有新發展。電影廠在原有的基礎上陸續增建八一電影製片廠、兒童電影製片廠、珠江電影製片廠、西安電影製片廠、峨嵋電影製片廠、瀟湘電影製片廠、內蒙古電影製片廠、天山電影製片廠、福建電影製片廠、廣西電影製片廠、青年電影製片廠、深圳影業公司、雲南電影製片廠13個主要生產故事片的電影製片廠和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譯制廠和中國農業電影製片廠。1958年在北京建立了中國電影資料館,1989年在該館基礎上建立了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並創辦《當代電影》和《電影信息報》。電影工業和科研方面都有相當大的發展。國產電影器材已基本上可以解決放映和製片需要,還研製成功立體電影、環幕電影等 。全國放映單位已達14萬之多,比1949年增長了350倍。1960年成立中國電影工作者協會,1979年改組為中國電影家協會,頒發電影金雞獎;影協下設中國電影出版社;還編輯出版《大眾電影》,舉辦電影百花獎評選活動 。自1980年起每年由文化部(1986年起改由廣播電影電視部)對上年度的優秀影片頒發政府獎。中國電影發展的關鍵在於提高質量,開拓新的題材和體裁,繼承和發揚中國電影的優秀傳統,借鑒外國影片的經驗,創作出既有中國特色、民族風格又有國際水平的影片。
2008年共有44部影片出口到61個國家和地區,海外票房收入總計超過2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5%。其中《功夫之王》取得6.7億元、《赤壁》1.936億元、《長江7號》1.497億元。研究制訂了《廣播影視服務貿易中長期發展規劃》,積極協調商務部,對36家重點企業和39個重點項目從信用保險、資金獎勵等方面予以支持。繼續牽頭組織國內影視機構聯合參加戛納國際影視節展,重點加強海外營銷和宣傳推廣力度。2008年各影視機構僅通過參加國際影視節展,出口額已經達到近千萬美元。
對外交流合作程度不斷加深。2008年共有270部次影片參加116個國際電影節,其中有39部影片在23個國際電影節上獲得68個獎項。在日本國際電影節期間舉辦的「2008東京中國電影展」上,日本首相麻生太郎會見了中國代表團並全程觀看了中國影片《赤壁》。主辦了中國-東盟廣播電視高峰論壇,發表了推動中國與東盟廣播電視領域更深入廣泛合作的《北京聲明》。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交流合作,培訓了80多個發展中國家的300多名廣播影視從業人員。抓住奧運契機,加強了與境外主流媒體的交流合作
❻ 中國電影未來發展趨勢
首先發展主流一定是商業化發展,高投資,大製作,超強的感官沖擊.(當然精品不多回,垃圾不少)
當然並答駕齊驅的一定是小投資的草根電影,主要還是以幽默喜劇為主,寧浩的瘋狂系列就是例子.更如:<非誠><高興><即日>等作比比皆是.(當然跟風的結果,只會讓我們疲勞中更疲勞)
在長遠一些的話,略帶情色的片子也會越來越多,隨著我國跟世界接軌,不斷受到韓流,日風的影響,這一方面的發展也是必然的.(目前已有被炒某某演員在某片露某點的新聞出現於各大網站新聞中了),呵呵.
最後,說下個人觀點,中國電影還是要具備中國特色,一部外國的熊貓練工夫,不僅打動了老外,我們看著也很溫馨愉快,這就是成功之作吧.學習外來文化精華的同時,可別一味模仿,更別毀了咱上下5000年的文化啊~~~~~有朋友要問了:什麼電影是毀?我個人覺得要把咱三國拍成指環王;要把咱地道戰拍成諾曼底登陸,這就叫毀吧~~~~呵呵,純個人觀點~~~~~~~~~~~~
❼ 談談中國電影的發展趨勢,。論文的形式
這個不是一時半會能說完的中國電影也是受了西方電影的影響,英國在香港殖民把他們的影畫戲帶了過來,後來香港最早的電影是從唱戲班演變來的,慢慢的在服裝和台詞上漸漸發生變化,所以說中國電影最早的根基是從中國戲劇演化來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你看以前港台的古裝片的服裝就能看出來。而內地最早的電影也是引入的,當時引入的時候香港已經有自己的電影,但是大陸不能引進,大陸最早的電影是我們的老大哥蘇聯和阿爾巴尼亞那邊過來革命電影。但是近幾年,或者說是近10多年來,中國對外開放的力度加大,很多東西都受到西方的影響,電影也不例外,但是最根本的緣由要抓的話一時半會是說不清的,這要說到新中國成立之前,和文**革對國民內心的影響,所以就不提了,總之,問題出在創新,很多導演和編劇都是拿來主義,吸取西方的電影的手法和思路,但是卻不結合自身的條件,以至於不是不倫不類,就是完全西化,沒有了自己的特色。
你要論文我可以寫給你,幾千字上萬字都行,但是時間不允許,希望這些能幫你理出思路,祝你旗開得勝。
❽ 中國電影最近幾年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3D電影成為時尚,傳統電影反思電影的本質,微電影入主流,個人電影大盛行。電影理論大探討,電影批評大交鋒,電影學術大爭論。西部電影興起,大有壓倒東部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