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經濟學 外部性
這里謝寫寫,說實在您的懸賞分,寫的出來的基本不在乎的
我給你粗略的弄個提綱,你自己去找內容吧
就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來解釋你的問題
主觀方面:
1、歷史,歐洲工業革命就那麼過來你,中國、包括任何大國都無法避免走這條路
2、經濟,生產力發展,經濟發展有個過程,有個環節,在科技的進步無法滿足他的要求之前,經濟發展無法脫離外部不經濟
客觀方面:
1、就業壓力:沒有那麼多外部不經濟的存在,社會就業壓力是怎麼樣的,你可以隨便去想像下
2、生產技術力量:跟宏觀條件一樣,國內生產技術水平決定了外部不經濟存在的必然性
3、產業發展:任何一個產業的發展,都無法脫離其被替代產業的沒落,例如手機和BB機,中間互相膠著過程狀態是無法避免的,那麼,從發展眼光來看,BB機產業的外部不經濟在某一段時間內也將是無法避免的
等等等等
發散的去考慮下吧,很多的
這里幫你都羅列出來,我想是不現實的
B. 如何認識當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困境與挑戰
1、人口問題突出。首先,龐大的人口規模對資源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加劇了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其次,人口老年化問題嚴峻,青少年人口比重嚴重偏低。使得我國老年撫養系數快速上升、社會保障壓力加劇、老年醫療和養老等問題突出。
2、資源形勢十分嚴峻。我國雖然地大物博,但由於人口多,自然資源人均佔有量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我國土地資源的特點是「一多三少」,即絕對數量多、人均佔有量少、高質量耕地少、可開發後備資源少。而且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工礦、交通和城市建設用地不斷增加,人均耕地面積不斷減少。
我國礦產資源比較豐富,但人均佔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大型和超大型礦床比重較小,貧礦、難選礦和共伴生礦多,尤其是鐵、銅、鋁土、鉛、鋅和金等多為貧礦,難選比重大,開采成本普遍比較高,實際可供利用的資源比例較低。
我國是水資源緊缺的國家,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在我國600多個城市中,400多個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問題,其中缺水比較嚴重的城市達110個,全國城市缺水總量為60億立方米。資源的有限性和人們需求無限性之間的矛盾,成為我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瓶頸。
3、環境日益惡化
我國在獲得巨大經濟發展的背後,卻付出了更大的資源成本、環境成本和生態成本。我國的經濟發展是以大量消耗甚至破壞自然資源為代價的。改革開放後,我國生態退化的局面不但沒有得到扭轉反而更加嚴重,如果繼續實行目前的經濟發展模式,問題只會變得更加嚴重。
(2)產業發展外部性擴展閱讀:
現階段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實現途徑
1.大力宣傳教育、培育生態文化,在全社會樹立和弘揚生態文明理念。生態文明是個龐大的全民工程、社會工程,更需要全民的文明行動。環境和生態由無數小分子構成,不光是政府、企業、投資商的事,更是每一位公民的事。
2.從制度設計和體制機制上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一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推進節能減排。首先要重視和運用市場機制促進節能減排。要嚴格市場主體責任與權益。生態環境治理必須下狠手、下猛葯,企業要把環境資源成本納入成本體系,公眾要有監督意識和反映的渠道。
3.加強社會建設,充分引導、動員、利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之中。建設生態文明需要建立廣泛的社會參與體系,動員社會各界積極投入到生態文明建設中來,在全社會形成關心、支持、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氛圍,使全社會廣泛參與成為一項實踐生態文明的自覺行動。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當前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挑戰及實現途徑
C. 什麼是產業發展的外在性
外在性因素吧
產業發展的外在性影響因素 是這個吧
是指可能影響產業發展的外部因素 比如政治因素 戰爭因素等
D. 生態系統 可持續性
可持續發展認為發展與環境保護相互聯系,構成一個有機整體。《里約宣言》
指出「為了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應是發展進程的一個整體部份,不能脫離這一
進程來考慮」。可持續發展非常重視環境保護,把環境保護作為它積極追求實現
的最基本目的之一,環境保護是區分可持續發展與傳統發展的分水嶺和試金石。
一、可持續發展突出強調的是發展,發展是人類共同的和普遍的權利。
發達國家也好,發展中國家也好都應享有平等的,不容剝奪的發展權,對於
發展中國家,發展更為重要。事實說明,發展中國家正經受來自貧窮和生態惡化
的雙重壓力,貧窮導致生態惡化,生態惡化又加劇了貧窮。因此,可持續發展對
於發展中國家來說,發展是第一位的,只有發展才能解決貧富懸殊,人口猛增和
生態危機提供必要的技術和資金,最終走向現代化和文明。
二、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緊密相聯。可持續發展把環境建設做為實現發展
的重要內容,因為環境建設不僅可以為發展創造出許多直接或間接的經濟效益,
而且可為發展保駕護航,向發展提供適宜的環境與資源;可持續發展把環境保護
作為衡量發展質量、發展水平和發展程度的客觀標准之一,因為現代的發展與現
實越來越依靠環境與資源的支撐,人們在沒有充分認識可持續發展之前,隨傳統
發展,環境與資源正在急劇的衰退,能為發展提供的支撐越來越有限了,越是高
速發展,環境與資源越顯得重要;環境保護可以保證可持續發展最終目的實現,
因為現代的發展早已不是僅僅滿於物質和精神消費,同時把為建設舒適、安全、
清潔、優美的環境作為實現的重要目標進行不懈努力。
三、可持續發展認為,在環境保護方面,每個人都享有正當的環境權利。環
境權利和義務是相對的,對別人是一種權利,對自己則是一種義務,人們的環境
權利和環境義務是平等的和統一的。這種權利應當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維護。
四、可持續發展要求人們放棄傳統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就是要及時堅
決地改變傳統發展的模式——即首先減少進而消除不能使發展持續的生產方式
和消費方式。它一方面要求人們在生產時要盡可能地少投入,多產出;另一方面
又要求人們在消費時盡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因此,我們必須糾正過去那種單
純靠增強投入,加大消耗實現發展和以犧牲環境來增加產出的錯誤作法,從而使
發展更少地依賴有限的資源,更多地與環境容量有機的協調。
五、可持續發展要求加快環境保護新技術的研製和普及
解決環境危機、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以及消費方式,根本出路在發展科
學技術。只有大量地使用先進科技才能使單位生產量的能耗、物耗大幅度下降,
才能實現少投入,多產出的發展模式,減少對資源、能源的依賴性、減輕環境的
污染負荷。
六、可持續發展還要求普遍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前提,
是人們必須改變對自然的傳統態度——即從功利主義觀點出發,為我所用,只要
對人類是需要的,就可以隨意開發使用。而應樹立起一種全新的現代文明觀念,
即用生態的觀點重新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把人類僅僅當作自然界大家庭中一個
普通的成員,從而真正建立起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嶄新觀念,這僅依靠個別人不
行、少數人也不行,只有使之成為公眾的自覺行為,因此,要使環境教育適合可
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