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發展沙產業的思路

發展沙產業的思路

發布時間:2021-01-15 10:34:36

Ⅰ 沙產業的來源

沙產業、草產業理論是中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先生於20世紀80年代首先提出來的回,他預言創建答知識密集型沙產業、草產業,將是21世紀在中國出現的第六次產業革命。經過中國西部的內蒙古、甘肅、寧夏、新疆、陝西等省區的成功實踐,不僅證明了錢學森先生知識密集型沙產業、草產業理論的科學性、前瞻性、戰略性和可操作性,而且證明了發展知識密集型沙產業、草產業是推動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選擇。
中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預言:「農、林、沙、草、海」5大產業將在21世紀掀起第六次產業革命。其中,沙產業理論是專門針對廣大沙漠乾旱地區提出的。錢學森以一個科學家的創新思維,為中國西部經濟發展描繪了一幅美好藍圖。
錢學森認為,沙產業要充分利用沙漠戈壁上的日照和溫差等有利條件,推廣使用節水生產技術,搞知識密集型的現代化農業。由此可見,沙產業正是乾旱沙區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中國沙漠化防治專家劉恕認為,沙產業有四條標准,一要看太陽能的轉化效益,二要看知識密集程度,三要看是否與市場接軌,四要看是否保護環境、堅持可持續發展。

Ⅱ 沙漠產業可以提升到國家戰略吧

沙漠面積巨大,而且環境艱苦,如果要搞沙產業,投入的資金一定是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都要充分准備好。

現階段,我認為國家還不願意把這么大的投入放到沙漠去。

Ⅲ 沙漠化不斷擴大,我們該怎麼辦

趕快號召大家去制止啊。
(種樹,植被啦)都可以的啊

我們大家都應該積極參與到保護我們生活的土地行動中。
第一,建立並加強多學科的荒漠化綜合性研究。荒漠化的發生是從植被破壞產生土壤風蝕開始的,它首先表現為自然環境問題,所以,以往我們只簡單地從環境治理的角度出發,相應的研究視點及治理對策也都集中或來自於沙漠學的研究工作。其治理成效不明顯,呈現點上好轉、面上破壞以及局部改善、總體惡化的狀態,也主要是受以往認識有限的影響,採取迂迴治理的結果。隨著荒漠化問題的日益嚴重,我們已經認識到,其主要成因是由於人口壓力及其不經濟行為造成的。要解決荒漠化問題就不能僅僅局限於「種樹種草」等,而是要從解決荒漠化土地上過重的人口壓力出發。這就需要突破以往治沙技術層面的限制,從經濟學、人口學、社會學、生態學和沙漠學甚至更多的學科相結合的角度,進一步研究荒漠化治理問題。只有相關理論研究成果的不斷豐富,荒漠化治理才有可能走向更科學的治理之路。

第二,構建荒漠化地區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經濟系統。荒漠化地區通常也是弱可持續發展或不可持續發展地區,其人口壓力引起的環境惡化等一系列不良循環因素使人地關系一直處於緊張狀態。因此,荒漠化地區經常陷入「兩難」選擇,一方面,環境惡化問題是由於開發和發展不足造成的,不進行開發和發展,環境惡化問題將更加嚴重;另一方面,要解決開發和發展問題,就有可能進一步破壞環境。但不管怎樣,發展問題是根本問題,發展的同時也要兼顧環境的脆弱性問題,因而,在這種特殊的地區搞生產開發,必須構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經濟系統。構建生態經濟系統的目標是實現生態經濟平衡,使生態平衡與經濟平衡相對統一,並能在這種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中,使生態規律與經濟規律均能有效發揮作用。其功能外在表現為生產、生活和凈化的還原功能,使自然物質轉變為滿足人類需求的經濟物質,自然能量轉變為高質能量的經濟能流,經濟能流又轉變為恢復自然能量的重要因素。比如,通過產業化經營構建草原生態經濟系統等。

第三,建立以國家為主體的科學創新治理機制。由於生態工程建設具有社會公益性質,加之荒漠化地區經濟基礎薄弱,地方財政普遍困難,貧困人口比重高,國家應作為荒漠化治理的投資主體,把荒漠化治理納入其基本建設計劃之中,根據對荒漠化地區的細致調查,通過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的方式,分階段進行立項投資,並將公益性治理的運作機制轉變為利益性治理,對於治理工程建設中的產業開發項目,採取國家貼息貸款,鼓勵多種性質的投資主體積極參與,且給予投資主體一定的回報。此外,地方按一定比例配套部分資金,群眾投入有償勞動力,充分調動起荒漠化地區治沙積極性。防治荒漠化工程建設應該是結合產業開發建設以恢復和改善生態環境為主的綜合治理工程,必須改變以往「撒胡椒面」及無人監管的做法。只有盡快建立具有約束與激勵的治理機制,才能充分調動起荒漠化地區治理和監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只有盡快建立和完善具有法律性質的荒漠化治理制度,才能加大治理成效和保護治理成果,使荒漠化地區進入可持續發展軌道。

第四,突出「以人為本」的思想,著重解決荒漠化地區經濟發展問題。既然人的不經濟行為是土地荒漠化的根本成因,我們就應該轉變以往征服「自然」的傳統觀念,突出「以人為本」的思想,著重解決人的生存與發展問題。比如,通過高新技術的運用改變生產要素組合,提高荒漠化土地的糧食產量,發展沙產業;大力推廣糧草間作,發展糧食—飼料—經濟作物的三元結構種植模式;大力推動荒漠化地區的工業化,沿著產業鏈條把人口壓力從農業內部傳遞到工業和第三產業中去;在荒漠化極為嚴重的地區,適當考慮移民開發方式。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緩解土地荒漠化的壓力,取得有效治理效果。

Ⅳ 中沙基業是一家怎樣的沙產業

中沙基業是一家順應時代發展,立志從事荒漠化生態治理與開發、沙漠種植技術應用和再生資源開發、荒漠治理與研發管理於一體的綜合性機構。

Ⅳ 沙漠變綠洲的方法

植樹造林、種草、修建工程防沙水利、發展沙產業

Ⅵ 人與綠洲的發展或消亡的關系是怎樣的

西北綠洲的發展階段

自然地理因素(冰川、地表水、地下水、地質地貌、氣候等)的綜合決定了綠洲的存在與分布,這些因素可統稱為綠洲的發生因素。但綠洲進一步的發展與興衰則受「人」這一因素所制約,人類的活動決定著綠洲的發展方向。天然綠洲是在無人工干預條件下,以水為主導因素塑造成的自然生態景觀,隨氣候變異導致的河流水量劇變是綠洲興衰的關鍵。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生產活動的日趨頻繁,使乾旱區的綠洲發生了巨大變化,一些古代的天然綠洲逐漸得到改造,新的綠洲在人為作用下日益擴大。這種由人工經營和建設的生態系統,使之進入人工綠洲階段。從此,綠洲的演變除受控於自然條件外,已越來越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人類活動常占據主導或決定的地位。我國西北乾旱區綠洲的發展,大體經過了以下幾個階段。

(1)原始綠洲階段。最初發育在自然條件嚴酷的荒漠地區的綠洲都是天然綠洲。人類在這些有水、有樹、有草的地方開始聚居,遂形成一些原始部落。他們或漁獵,或耕種,有選擇地適應綠洲、利用綠洲,成為影響綠洲的因素。根據考古資料,早在新石器時代隨著原始農業的發展,綠洲地區就有人類居住並進行生產活動。這一時期的農業文化遺存,在我國西北乾旱區的新疆、甘肅河西走廊和寧夏等地發現的越來越多。新疆綠洲地處中西交通要沖,東和中原,西和中亞、歐洲都有交往聯系,民族遷徙與融合又比較頻繁,因此受東、西兩方面文化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綠洲文明。在南、北疆,新石器時代以來的文化遺址分布很廣。如哈密的七角井、三道嶺;吐魯番的阿斯塔那、雅爾湖、辛格爾;烏魯木齊南郊的柴窩堡以及南山礦區的魚兒溝、阿拉溝;塔里木盆地周邊的且末、民豐、於田、皮山、疏附、巴楚、柯坪、阿克蘇、庫車;天山北麓的木壘、吉木薩爾、奇台以及伊犁河谷等均有發現。特別是在烏魯木齊阿拉溝墓地、和靜察烏乎溝口墓地、輪台群巴克墓地以及帕米香寶寶墓地,都發現了早期鐵器。經測定,年代約在公元前10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末,比內地發現的鐵器還早,且與彩陶、銅器同出一地,看來鐵器已經在這里流行一段時間。塔里木盆地的農業發展甚早。經對孔雀河下游公共墓地出土的木質農具和小麥進行年代測定,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上述文化遺存,基本代表著新疆原始社會以來的不同歷史發展階段。

在甘肅河西內陸流域,已發現的新石器遺址近20處,未經清理的零星新石器遺物分布點數以百計。它們分屬於新石器晚期到青銅器時代文化。測定較早的時代為距今約5100~4000年,遺址分布在河流出山口附近的祁連山山前高扇面細土平原之內。這里近河靠水,汲取方便,且地勢較高,無洪水之虞。同時土壤疏鬆易播,性狀良好,運用石鋤、石鏟等農具進行播種,並就近漁獵或採集。在甘肅永昌縣和民樂縣發現的粟、小麥距今已有5000年。寧夏的暖泉遺址也有7000多年的歷史。

從總體上看,在西漢以前,綠洲雖已有人類居住,但由於人口數量很少,產品直接從大自然取得,對綠洲景觀影響不大,綠洲面貌仍處於自然狀態,並依自然規律演化。這個時期的綠洲灌溉是一種不加人工控制的自流灌溉。對綠洲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和改造作用很有限。

(2)古綠洲階段。從狩獵為主的原始農業到以灌溉為主的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人類對綠洲的影響逐步增強。在我國甘肅河西地區和新疆南北,尤其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了飲食、客店與商品交換的發展,出現了許多以進行商品交換為功能的城市或驛鎮。這時綠洲農業除了給定居的人提供衣食之外,也提供了供交換的商品糧,綠洲經濟已顯示出一定的分化性,農業、手工業、商業和服務業分離。西漢開始移民屯墾,使原有農業向前推進了一步。在甘肅河西走廊、新疆等地大規模駐軍屯戍、移民支邊,「寓兵於農」。當時,西域36國(最多時有50多國)實際就是比較大的36個綠洲。其中龜茲國(包括現今的庫車、沙雅、新和)是最大綠洲之一,有居民6970戶,人口81300人,戍兵125000人。

公元前2世紀,吐魯番盆地已經利用沖積扇邊緣溢出的泉水從事農耕。公元前60年,我國內地人民已開始移居吐魯番開墾屯耕。公元前48年,西漢開始在這里築「高昌壁」,並設置官吏,管理屯戍事宜。據《漢書&

9642;西域傳》記載:「高昌谷麥一歲兩熟」,還生產葡萄、甜瓜、桃、杏、核桃、棗等,說明當時農業及園藝生產已相當發展,對綠洲的影響已經很大。從兩漢到唐宋,吐魯番盆地一直為我國西域重要屯田中心之一。2000多年前有1萬人口的樓蘭是一個不小的「城廓」國家,漢代將軍率兵屯田,攔水修渠灌溉,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綠洲農業生產系統。輪台、渠犁,「有灌田五千頃」。沙雅縣東南考古發現漢代所修大型灌溉渠道長達百里。如此規模的灌溉農業對綠洲影響之巨大,是不言而喻的。

公元前111年,甘肅河西走廊地區先後建置了武威、酒泉、張掖、敦煌中心城市,號稱「河西四郡」,並在主要交通線上開辟了灌溉農業區,建立了35個縣。據《漢書&

9642;地理志》所載:「河西四郡有戶六萬一千餘,(人)口二十八萬余。」如果再加上屯田的士卒,估計整個河西有40萬人左右。大量勞動力的進入,加上他們帶來中原人民豐富的生產經驗和灌溉技術,大大地促進了河西綠洲的開發。西漢末年,中原大亂,河西卻是一個相對安定的地區。大量農民逃亡這里,興修水利,從事農桑,百姓安居樂業。隋唐之際,河西綠洲經濟文化進入更加發展的時期。唐代開元、天寶年間,河西走廊成了一個農桑繁盛、士民殷富的區域。《資治通鑒》提到當時「天下稱富庶者奠如隴右」。武則天時,「甘州土地肥沃,四十餘屯」,「每年收獲常不減二十餘萬(擔)」。數年豐收糧食、布匹可供駐軍數十年用。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唐王朝從河西收購了37.1萬余石糧食,占當年全國總數的32%以上。由此可見河西綠洲灌溉農業發達的一斑。

漢唐以前,綠洲用水局限在農業灌溉和生活用水兩個方面,規模不大,水資源呈現過剩狀態,綠洲處在繁榮和發展階段。盡管有的綠洲其古今位置不盡相同,但絕大部分古代綠洲被開發而成為現代大綠洲的一部分。因此,在漢唐以前,我國西北乾旱區綠洲分布的基本格局已經奠定,為後來綠洲打下基礎,並可作為綠洲興衰演替的尺度和比較標准。基於上述分析,我們把古綠洲定義為漢唐時期形成或存在過的綠洲。

(3)老綠洲階段。隨著人口與耕地的增長,綠洲面積日益擴大,水資源由過剩逐步轉入飽和,綠洲的發展也隨著進入鼎盛階段。

唐末安史之亂後,河西走廊淪為吐蕃、黨項族爭奪之地。由於這些民族主要從事畜牧業,不重視農業加之戰爭的破壞,綠洲經濟已失去了隋唐之盛況。元代「河西之地,自唐中葉以後,一淪異域,頓化為龍荒沙漠之區,無復昔之殷富繁華矣」。元朝起源於蒙古游牧民族,在統一全國之後,才逐漸重視農業生產。特別是成吉思汗西征造成民族大遷徙,使許多西亞人、中亞人甚至歐洲人進入西北乾旱區綠洲戍邊和屯墾。綠洲則成為遠征軍軍糧、軍馬、軍餉的籌集基地,農田用水和人畜用水大量增加。由於蒙元貴族隨意侵奪農田,掠奪糧食,致使河西走廊一帶的綠洲經濟一直處於不景氣的狀態。

明朝平定全國後,劃嘉峪關而治。為抵禦退回草原的蒙古勢力,洪武初年,即大規模的移民戍邊,曾將北平、山西、山東一帶的數十萬居民遷移到西北甘、寧及河西一帶屯田生產。永樂、萬曆年間,也曾移民到甘(今張掖)、涼(今武威)一帶屯墾。據統計,公元1488~1505年,涼州等十二衛有正式屯田軍隊7萬餘人,屯田面積最高時達2.6餘頃。清統一全國後,採取措施恢復河西的經濟。清王朝初年曾大量召民到河西屯種,如雍正年間,一次就召民2400餘戶去敦煌屯墾。同時,還實行了諸如改涼州戍軍為屯丁,把明藩王的土地歸民戶經營,以及免除錢糧,興修水利等措施,使河西更加繁榮起來了。據舊縣志載,清雍正三年武威已有耕地12225多頃。這一數量比現有數量152萬畝,只差30萬畝。可見在200多年前武威綠洲土地開墾的規模已是相當可觀。因而有「兵食恆足,戰守多利,斗粟尺布,人不病飢」之譽。所謂「金張掖,銀武威」的傳說,也就從那時起一直流傳到今天。

但是,綠洲的盲目發展所積累的矛盾也越來越大,預示著綠洲退縮,荒漠化發展時期的來到。

到1949年,武威綠洲所在的石羊河流域,已經形成了4個相對穩定的灌溉體系。當時,全流域有效灌溉面積為200萬畝,保灌面積有58萬畝,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加上長期以來對上游祁連山區植被的破壞,減低了涵養水源的能力,使綠洲南北用水矛盾日益加劇。北部民勤綠洲因地面水源不足,昔日「水族孳生,澤梁沮而多魚」的湖泊和水足土沃的景象已成為歷史。清代初年,民勤縣與武威縣為解決石羊河中、下游用水的矛盾,就發生多次爭訟案件,因而在《鎮番(即民勤)縣志》中,特編「水案」一章,至今仍可查到官方文獻規定民勤與武威用水比例的舊制。

(4)新綠洲階段。新中國成立以後,西北地區工業、農業、商業、國防建設、交通建設、文教衛生百業俱興。隨著東部支援邊疆建設人口的移入,尤其是商品糧基地建設和農田水利化措施,用水類型和規模有了突飛猛進的增長,綠洲水土資源的開發強度和廣度遠遠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時代。經過20世紀50年代以來大規模的開發建設,1988年與1949年相比,新疆人口增長3倍以上,綠洲耕地規模增加了2倍多;同期河西走廊人口增加1.5倍,耕地增加1倍以上;柴達木盆地增長幅度更大。

綠洲環境的惡化

綠洲的擴大一般是與人口的增長成正比關系。生活和灌溉用水的增長,興修水利是建設新綠洲的前提。人工綠洲的建立,使環境明顯改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在這里獲得了有機的統一,帶來了綠洲短時間的繁榮與發展,但是如果水資源利用不合理,綠洲的發展到了極限階段,改善的環境還可能再度惡化,成為寸草不生的荒野。

在發展綠洲經濟的時候,由於人們對乾旱區水資源的特點和運行規律認識不足,忽視利用規模必須與水資源的承載能力相適應的道理,任意改變水系,過度利用水源,尤其是上游無節制的開采地表水源,使下游水源枯竭,出現了一系列相當嚴重的區域環境惡化。

(1)人為地改變水系布局,水資源向上中游集中,下游水源斷絕,湖泊萎縮乾涸。

例如,甘肅省河西走廊地區發源於祁連山的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三大內陸水系在出山口大多修建了調蓄水庫,河水被中上游控制,下遊河床斷流,形成新的人工水系格局。黑河流域已建成百萬立方米以上的水庫30座,攔截了大量河水,致使河流尾閭湖東西居延海乾涸;疏勒河支流的黨河,因敦煌城附近水庫的修建,使下游早已斷流,終端湖泊哈拉諾爾完全乾涸;石羊河流域建成中小型水庫21座,截斷了下游水源,尾閭的青土湖、月亭湖不僅消失,而且為流沙埋沒。再以南疆塔里木河為例,最早注入羅布泊,上游築庫攔截、任意扒口利用,20世紀50年代退縮到只能注入台特馬湖,80年代就只能以人工水庫大西海子為終端了。

(2)天然綠洲衰退,出現了土地沙漠化和土壤鹽漬化過程。

地表水不能滿足灌溉需要,甚至斷絕時,人們不得不轉而挖掘地下水。大量開采地下水的結果使綠洲水資源的消耗遠大於收入,地下水位開始下降,水分條件的改變動搖了綠洲存在的基礎,生態環境出現嚴重的衰退。植被退化以致消失,土地沙漠化過程開始。所以土地沙漠化是從河流下游綠洲開始的,逐漸向中上游發展。

我國西北乾旱區以盆地地形為主,低窪閉塞,徑流不暢,蒸發強烈,上游各種灌溉工程的修建,便利了用水,大水漫灌和過量灌溉(個別地方灌水量高達每畝每一次灌600~1000立方米水),排水系統不完善,水利工程設施不配套,引起地下水位抬高到強烈蒸發的深度,土壤鹽分隨著水分蒸發向表層集中,出現土壤次生鹽漬化。土壤鹽分的積累還因為引用鹽化水灌溉和水源經過人工水庫的強烈蒸發,鹽分濃縮,以及上游灌溉洗鹽的高鹽分水摻入下游灌溉水中,使灌溉水本身的鹽分含量增高。

(3) 人工綠洲逆變,大面積棄耕撂荒。

在乾旱、多風,具有土地沙漠化的因素下,耕地一旦棄耕撂荒就意味著荒漠化過程的開始。根據資料,賀蘭山、烏稍嶺以西的乾旱內陸區,每年沙漠化面積421平方千米,其中10%是外圍沙丘移動掩埋造成的,90%是新綠洲建設對資源開發利用不當造成的。

環境退化造成嚴重社會經濟問題。由於地表淡水減少,地下水質惡化,民勤湖區的人畜飲水嚴重短缺,一度出現了人口流動。長期飲用鹹水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產發展,牲畜普遍個小體瘦,脫毛無膘,影響使役。大量打井和井渠改造,增加了生產成本,影響了農民收入的增長,出現了「高產窮鄉」(農業增產的同時,成本增加更高,使之入不敷出)。

但是,也不能說乾旱區綠洲發展已經進入不能再繼續發展的「頂極」階段。拿水資源的利用來說,目前,河西走廊水資源的總量凈利用率為55%還多,高於世界乾旱地區平均利用率。但是,如果與全面採取現代灌溉技術,水利用率高的國家(例如以色列國)相比,還有很大地差別。根據研究結果,即便就現在技術條件下,包括重復利用在內的遠景總水資源利用率可望達到67%,遠景利用凈水量為46.2億立方米,遠景灌溉面積可達到1042萬~1126萬畝。

沙漠歷來被看做是生命的禁區,黃塵滾滾,飛沙走石,滿目凄涼,一片死寂,還常常起風帶沙,肆虐人類的田野和村落。這樣的不毛之地難道於人有利嗎?沙漠其實並非生命絕跡之處,也有片片綠洲點綴其中。

由於氣候乾旱,日照豐沛,只要有水,農作物和瓜果生長極為茂盛。世界上最甜最好的瓜大多產在沙漠。美國加利福尼亞沙漠和以色列內格夫產的甜瓜是世界上最甜的。

沙漠又是蘊藏著豐富礦產的寶地。世界上主要油井幾乎都在沙漠之中,中東的石油聞名於世,撒哈拉也有不少油田,我國的塔克拉瑪干也是一個大油田。

沙漠是培育藻類的理想之地。在人口劇增的今天,糧食緊缺、耕地匱乏的態勢日趨嚴峻,藻類已被許多國家列為未來食品進行研究開發。日本科學家在科威特沙漠成功地做了實驗,僅用了2個普通游泳池大小的培育池,在半年中竟生產了37噸藍藻,並用這些藍藻提煉液製成調味劑,生產富有營養的飲料、麵包和餅干,將殘渣以一定的比例摻入飼料,喂養瘦肉型豬和產蛋雞,取得了很好的效益。日本科學家作了一個估算,從目前沙漠中對藍藻的培育來看,按世界人口50億計,需要佔用20萬平方千米的沙漠。而全球沙漠面積為3140萬平方千米,佔地球陸地面積的1/5強。這些沙漠至今大多還是不毛之地,原因在於缺乏淡水灌溉。若能發現足夠沙漠之用的淡水,或是研究出海水能灌溉生長的作物,那麼沙漠就會變成綠洲。

在人滿為患的今天,正確認識沙漠、利用開發沙漠是擺在全人類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錢學森早就提出了發展沙產業的重要性。20年來,我國在固沙造林、改造沙漠的沙產業上取得了重大的成績,這一產業在21世紀會有更大地進展。

Ⅶ 沙產業的定義

沙產來業的定義,目前尚無准確自的科學表述。一般是指利用沙地、荒漠半荒漠地區的獨特優勢進行經濟開發,由社會投資並實現自我循環的經濟運行活動。西部「不毛之地」上發展新興產業——沙產業,即利用現代化技術,包括物理、化學、生物等科學技術的全部成就,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轉化太陽能,使用節水技術,以發展知識密集型的農業型新興產業。沙產業是21世紀的新興產業,自1984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首次提出沙產業以來,經過20多年的實踐證明,這是一項前景廣闊的事業。

Ⅷ 阿拉善盟一二二三四工作思路是什麼

「一」就是堅持科學發展、富民強盟、和諧幸福這一主題。第一個「二」,就是建設生態安全和邊疆安全兩大屏障。第二個「二」,就是破解水困、行難兩大瓶頸。「三」就是統籌發展三次產業。「四」就是實施四項民生工程。
詳細請看: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16871285.html

Ⅸ 沙產業的意義

沙產業、草產業給中國傳統的生態建設方式帶來了巨大挑戰,但政府部門的現有政策措施、管理方式、思想認識滯後於實踐,存在諸多的不適應。大力發展沙產業、草產業,會使西部成為中國新的戰略能源基地、綠色生態屏障,會為未來新增人口提供生存空間。中國的綜合實力和民族凝聚力也將因此得到可靠的物質保障、生態環境保障。
一是把大力發展沙產業、草產業補寫進國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當中。國務院和國家發改委、科技部、農業部、林業局等都曾下文強調積極發展沙、草產業。甘肅省把沙產業寫進了「九五」、「十五」計劃,內蒙古連續三年把沙產業、草產業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並列入自治區「十一五」規劃。國家發改委應把「發展沙產業、草產業」明確補寫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十一五」規劃。其相關內容包括:1.研究制訂專項規劃,加強對沙產業、草產業優先發展領域、重點發展地區、重大示範項目的前期工作;2.落實優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3.加強條塊協調,形成支持合力。
二是把大力發展沙產業、草產業寫進正在規劃、起草當中的國家《西部開發促進法》,以保證西部大開發又好又快地深入進行。
三是要在今後的大部委中設立一個沙產業、草產業的專門管理機構,從促進中國建設生態小康社會建設和保護全球生態安全的角度,舉國家之力,統一規劃、協調指揮、有序推動全國沙產業、草產業的健康發展。錢學森院士1992年就建議:「今後幾年國家體制改革中,在國務院應設沙業部」。
四是在內蒙古、甘肅和其它有條件、基礎好的地區建立試點,作為我國沙產業、草產業健康發展的試驗示範基地,在資金、政策和基礎公益性項目上給予傾斜,激發企業、個人和社會組織參與沙產業、草產業項目開發的積極性。走出一條有別於以色列「貴族農業」的,中國特色的,融合知識農業、陽光產業、高新技術、系統思想、循環經濟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的新路來。千方百計實現「生態生計兼顧,治沙致富並重,綠起來、富起來結合」的雙贏目標。
五是支持、鼓勵圍繞沙產業、草產業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加強「中國沙產業、草產業網站」建設,利用國際互聯網宣傳、交流沙產業、草產業的成功經驗;完善沙產業人才隊伍的培養機制,在西部高校開辦「錢學森沙產業獎學金班」的基礎上,開設新型專業,編寫專門教材,培養沙產業、草產業人才。在宣傳十七大建設生態文明的內容中,加進科學發展沙產業、草產業的內容。

閱讀全文

與發展沙產業的思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