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談談溫州面臨的社會經濟問題,選一個或數個進行闡述
一、溫州的發展現狀與主要問題
溫州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來自區域內民營經濟主體。主要發展特徵和發展經驗是,通過民營經濟主體在市場化過程中所形成的體制優勢,來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和城鎮化城市化進程,即「兩化」推「兩化」。這種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在傳統社會向工業社會的初期和中期,以及從傳統計劃經濟向初級市場經濟過渡的背景下是有效的。但在工業化中期向後期過渡,以及從初級市場經濟向現代市場經濟轉型的條件下則將面臨一些困境。溫州發展現狀於問題具體表現為:
(一)民營資本充裕和產業結構傳統的並存
(二)民間創新活躍和政府創新滯後的並存
(三)城鎮化進程較快和城市化進程緩慢的並存
(四)經濟較快發展和統籌協調嚴峻的並存
二、溫州的發展階段與發展機遇
(一)順應產品市場消費結構調整要求,抓住國際產業轉移機遇,應發揮特色資源優勢,加快構建產業新體系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
(二)順應溫州都市經濟圈戰略的要求,抓住區位格局和區位優勢轉換機遇,強化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和輻射作用,推進城市群框架拉開和加快城市化進程。
(三)順應市場經濟體制階段轉型要求,抓住經濟發展模式轉換機遇,加強政府管理體制和職能創新力度,推進現代市場經濟體制建設。
三、發展戰略與重點
溫州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思路為: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全面貫徹落實「八八戰略」和推進溫州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確立以建設大都市為核心的都市化發展戰略。以溫州都市經濟圈的城市群框架構建和城市化進程加快來拓展發展新空間,以政府體制創新和城市化對工業化帶動來構築發展新機制,以溫州都市經濟圈和港口經濟打造來推進發展新跨越。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步伐。
重點把握以下方面:拓展發展新空間;構築發展新機制拓展發展新空間;推進發展新跨越;促進和諧新水平。
四、都市經濟圈構築與空間統籌優化
堅持大溫州觀念,淡化行政區劃,強化資源組合,增強中心城市的經濟集聚功能和輻射帶動作用,構建溫州都市經濟圈,形成大溫州、大服務、大輻射的格局。加快實施城市化戰略,做強溫州都市經濟圈,發揮中心城市的龍頭帶動、輻射作用,形成以大都市為中心、中等城市為副中心、小城市(中心鎮)為骨乾的城鎮結構體系。
(一)統籌生產力布局,優化空間發展框架
(二)強化中心城市功能,增強輻射帶動作用
(三)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打造經濟樞紐型城市
五、產業發展與結構調整
實施《溫台沿海產業帶發展規劃》。加快發展臨港產業、高新技術產業、裝備製造業,提升發展傳統產業,大力發展服務業。
(一)全力發展臨港產業,打造溫州產業新體系
(二)全面提升傳統優勢和特色產業
(三)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推進產業融合互動
六、政府改革與職能創新
不斷深化溫州行政體制改革,加大政府管理體制的創新力度,切實提高各部門的執政效能。要堅持走「小政府、大服務」的管理路子,強化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管理職能,加強政府內部行政管理體系創新。積極執行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加大力度弱化各職能部門的微觀管理,強化規劃、監督、執法職能。
(一)切實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
(二)加大政府管理創新力度,加快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建設
(三)加強政府效能建設,切實提高政府執政能力 (浙江大學經濟學院課題組)
Ⅱ 當前我國或浙江產業政策的主要內容及特點
「十一五」時期浙江省產業政策的主要內容和特點分析 內容摘要:產業政策是國家根據經濟發展的要求和一定時期內產業的和變動趨勢,以市場機制的作用為基礎,對產業結構、產業組織和產業布局等進行規劃、干預和引導的一系列政策的總和。制定正確的產業政策,明確國民經濟各個領域中支持和限制的重點,是調整產業結構、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依據。本文試以我省「十一五」規劃為依據,對我省產業政策主要內容與特點作一闡述。 關鍵詞:浙江十一五產業政策主要內容特點 根據我省「十一五」規劃,我省「十一五」時期產業政策主要內容與特點是:順應集群化、信息化、國際化和生態化發展趨勢,抓住新一輪全球產業結構調整的機遇,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中心環節,推動產業結構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轉變,走出一條互動互補、集聚集約、創新創優、高質高效的產業發展之路,成為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先行區。現將有關內容分述如下: 一、加快產業優化升級。一是以自主創新推動產業升級。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是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提高國際競爭力的必由之路。按照「優農業、強工業、興三產」的總體要求,提升發展傳統產業,加快發展高技術產業、裝備製造業、臨港工業和新興產業。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的中心環節,圍繞打造先進製造業基地、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創建生態省、發展循環經濟、海洋經濟和現代服務業等戰略重點,採取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等多種自主創新形式,組織實施一批關鍵技術、共性技術及重要裝備開發項目。加快創新成果運用,逐步實現由初級簡單生產和貼牌生產為主向自主創新、自有品牌為主轉變,培育一批知名品牌、龍頭企業和優勢行業,打造品牌大省。二是加快先進製造業基地建設。圍繞環杭州灣、溫台沿海、金衢麗三大產業帶建設,加大國家、省級各類開發區(園區)的建設力度,積極引入孵化器、研發服務等各類創新創業載體,構築全國一流的產業集聚和發展平台。整合提升塊狀特色經濟,形成若干總量規模、創新能力、裝備水平、市場份額等居全國前列的製造中心和特色產業基地,培育國際性產業集群。努力在電子通信設備、生物醫葯、交通運輸設備、環保專用設備、大型石化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大企業、大集團,充分發揮對先進製造業基地建設的引領和帶動作用。三是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把發展高效生態農業作為我省現代農業建設的主攻方向,科學制定高效生態農業產業發展規劃,努力形成區域化布局、產業化經營和社會化服務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大力推進科技興農,實施「種子種苗」工程,加強資源節約、綠色安全和加工增值技術的推廣應用,探索農作制度創新,建立健全農業標准化體系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管理體系。加快優勢產業和品牌產品培育,大力發展專業大戶和專業合作社,增強農業龍頭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對農戶的帶動力。拓展農業發展空間和農產品市場。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加強糧食市場體系和儲備體系建設,確保糧食安全。 四是大力發展服務業。把服務業發展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結構調整的戰略重點,提高服務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充分發揮我省服務業的比較優勢,壯大商貿物流、金融保險、旅遊會展、文化和房地產等優勢服務業,加快培育信息、科教、中介、社區、公共服務業等新興服務業。適應先進製造業基地建設和產業升級需要,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進一步加快體制機制創新,放寬市場准入,引導各類服務業向產業化、社會化、信息化、品牌化方向發展。努力擴大服務業利用外資,加強浙港澳台服務業合作,大力發展國際服務貿易,不斷提高服務業發展整體水平。 二、統籌城鄉基礎設施的規劃和建設,強化資源要素保障。繼續推進「五大百億」工程,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結構優化、功能完善、適度超前的基礎設施體系。加強水利設施建設,加大水資源保護和合理開發力度,全面規劃和建設安全飲水、治污凈水、節約用水、科學調水等「四水工程」。加強電源與電網的配套建設,優化發展火電,積極發展核電,大力開發利用天然氣、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清潔和可再生能源,力爭實現電力供給適度超前。合理圍墾灘塗、開發低丘緩坡,積極開展土地整理,盤活土地存量,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大力發展公路、鐵路、航空、水運、管道等多種交通設施,形成以中心城市為樞紐,高速公路、電氣化鐵路、干線航道為骨架的立體化綜合交通網路。重視改善城市交通,有條件的地方積極發展軌道交通。積極推進通信、廣電、計算機三網融合,打造大容量、高速率、智能化的信息網路平台,全面推進政府、企業、社區和家庭信息化。強化沿海防颱御潮、高標准城市防洪、主要水系和流域治理、抗震及地質災害避險等重要工程建設,健全預測預防和緊急救援體系,全面提高綜合防災減災能力。 三、積極推進區域協調發展。一是形成功能布局合理的區域發展格局。按照統籌區域發展的要求,進一步明確區域發展功能定位,合理引導生產力布局和要素流向。進一步提升環杭州灣和溫台沿海產業帶發展水平,加大金衢麗產業帶建設力度,促進杭湖寧沿線經濟加快發展,積極保護和合理開發山地海洋生態區。繼續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充分發揮縣域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加強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與區域規劃、城市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的銜接,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明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的主體功能區劃,逐步形成功能定位清晰、發展導向明確、開發秩序規范、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區域開發格局。二是增強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積極推進城市化,促進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強化城市要素集聚和經濟輻射功能,充分發揮城市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龍頭帶動作用。完善省域城鎮體系規劃,繼續加快杭州、寧波、溫州三大中心城市和浙中城市群建設,積極支持區域中心城市做強做大。鼓勵大中城市通過城際快速幹道等連接周邊小城市,形成組群式城市發展格局。鼓勵更多的縣城和中心鎮發展成為功能健全的中小城市,加快培育小城鎮,使之成為連接城鄉的節點和繁榮農村、服務農業、集聚農民的重要載體。三是支持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立足優化全省區域經濟布局,著眼縮小區域間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差距,加大統籌區域發展力度,努力使欠發達地區的發展成為我省經濟新的增長點。繼續推進山海協作、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和百億幫扶致富工程,支持欠發達地區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和生態經濟,促進下山移民和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走人口內聚外遷、自我積累和借力發展相結合的道路。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健全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完善生態補償機制,不斷提高欠發達地區的發展能力,加快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山區和海島經濟社會發展。四是建設海洋經濟強省。認真貫徹落實《浙江海洋經濟強省建設規劃綱要》,以濱海城市和陸域經濟為依託,統籌陸海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加快寧波、舟山港口一體化進程,加強沿海港口建設和整合,充分發揮港口的帶動作用。加快外貿物流、戰略物資儲運基地建設和以能源、石化、鋼鐵、船舶、汽車等為主的臨港工業基地建設,積極發展海運業和海洋旅遊業。優化海洋漁業結構,加快漁民轉產轉業。深入實施「科技興海」戰略,建設海洋科技創新體系,培育海洋新興產業。加大海洋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推進「大島建、小島遷、陸島連」,加快海島水源和海水淡化工程建設。科學合理開發灘塗資源,建立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和海洋特別保護區,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 四、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一是逐步形成節約資源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以節約利用資源和提高資源利用率為重點,以發展循環經濟為基本途徑,促進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和污染物排放的不斷減量,促進形成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著力構建節約型產業結構,控制高能耗項目,禁止高污染項目,淘汰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落後生產工藝和設備,扶持發展污染小、消耗低、效益高的資源節約型產業。堅持集約、節約利用土地,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推廣高性能、低耗材、環保型的建築材料,建設節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築。開發和使用環保型運輸工具,建設綠色交通系統。大力倡導健康文明、有利於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增強全民節約和環保意識,鼓勵使用能效標識產品、節能節水認證產品和環境標志產品,消費綠色標志食品和有機標志食品,減少過度包裝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形成節約型消費模式。建設節約型政府,發揮政府在節約型社會建設中的引領、示範和表率作用。
二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發展循環經濟的地方性法規和評價體系建設,制定實施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總體規劃以及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等循環經濟專項規劃。充分發揮價格、稅收、金融、財政等經濟政策對循環經濟的引導和推動作用,完善資源價格市場形成機制和環境資源有償使用及補償機制。全面推行清潔生產,促進污染防治從末端治理轉向預防和全程監控,最大限度地減少資源消耗和廢棄物排放。積極推進廢棄物回收和循環利用,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加工和利用體系。大力實施「991」行動計劃,抓好重點領域和重點項目,形成一批示範企業、園區和城鎮。
三是加強環境治理和保護。深入實施浙江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加大對重點流域、重點區域和重點企業的環境污染整治,強化企業的環保責任,依法有序地解決突出的環境污染問題。加大八大水系及杭嘉湖、寧紹、溫黃和溫瑞平原河網等重點流域污染治理,抓好造紙、化工、建材、醫葯、皮革等重點行業的污染整治,減少農業面源污染,落實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目標,加快水污染控制設施建設,全面推進水污染防治工作。強化對大氣污染、固體物污染、噪音污染的綜合整治,加大核安全和輻射環境監管,推廣資源化、無害化的垃圾處理方式,進一步改善環境質量。積極推動重要生態功能區建設,加強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濕地保護和生態公益林建設,提高植被覆蓋率和林相質量。 四、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以省屬國有企業為重點,以產權多元化為主要內容,積極推進規范化公司制改造,全面完成新一輪國有企業改革。進一步健全國有資產監管體系,完善出資人制度,規范國有產權轉讓行為,加強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監管。大力支持和推動民營經濟新飛躍,積極引導民營企業加強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更好地發揮民營經濟在發展經濟、擴大就業、活躍市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進一步放寬市場准入,營造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鼓勵民營企業進入基礎設施、公用事業、文化產業等領域。支持民營企業通過相互參股、收購兼並、外資嫁接等多種途徑加速發展。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相互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五、健全現代市場體系。繼續鞏固和發展商品市場優勢,大力推進資本、土地、技術、人才等要素市場建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交易方式和新型流通業態,改造提升傳統商品市場,打造若干區域性、國際性貿易中心。深化金融改革,把地方性金融機構建設成為資本充足、內控嚴密、運行安全的現代金融企業。積極引進外資金融機構。繼續抓好農村信用社管理體制改革,加強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繼續做好企業上市和債券發行工作,擴大直接融資比重,增強「浙江板塊」的影響力。推進產權交易市場建設,發展風險投資和產業投資基金。發展和規范各類行業協會、中介組織。建設「信用浙江」,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健全失信懲治制度。健全產品質量監管機制,打擊制假售假、商業欺詐、偷逃騙稅和侵犯知識產權行為,整頓規范市場秩序。 六、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一是做優外貿、做強外資、做大外經,不斷提高經濟國際化水平。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優化一般貿易結構,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加快發展服務貿易。擴大資源性產品、先進技術和關鍵設備的進口,更好地發揮進口貿易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不斷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創新引資方式,擴大引資平台,繼續推進「以民引外」、「以外引外」、跨國並購、海外上市,大力引進對我省產業升級具有重大帶動作用的大項目、大企業。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動企業開展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承包海外工程,開展國際勞務合作。積極開展境外資源合作,強化我省境外重要物資保障。積極運用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發揮行業組織的自律和協調職能,應對國際貿易摩擦。擴大口岸開放,加強外貿「大通關」建設,加快推進對外投資便利化,保障境外投資的合法權益。二是加強國內經濟合作與交流。積極推進長三角經濟一體化進程,推動浙滬、浙蘇主要城市的市場互通、產業互補、設施共建、信息共享、環境共保,加強長三角金融合作。積極參與中央關於西部大開發、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和中部崛起等戰略部署的實施,繼續做好對口支援和對口幫扶工作,深化與東部沿海省市和港澳台的合作與交流。鼓勵企業在省外投資創業,建立糧食、能源、原材料和製造加工基地,充分利用省外的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發展平台,拓展發展空間,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鼓勵跳出浙江發展浙江,鼓勵浙商回鄉投資創業,積極引進國內先進企業,實現走出去和引進來的良性互動。七、建設科技強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建設科技強省的核心內容。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擴大科技交流與合作,加快建設各類科技創新平台,構築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緊密結合的開放型區域創新體系。優化整合技術創新資源,推進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的聯合攻關,努力在信息、生物、新材料、海洋、裝備製造等領域掌握一批核心技術,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強化高校和科研院所創新功能,引進大院名校共建創新載體,鼓勵大企業建立研究開發機構,繼續大力培育發展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大力發展技術市場,辦好中國浙江網上技術市場,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加強科普工作,提高全社會的科技意識和公眾的科學素養。八、促進就業。把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積極發展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和各類所有制的中小企業,增加就業總量,實現比較充分的社會就業。完善市場導向就業機制,加快建設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健全就業服務體系。加強各類職業技能培訓,全面提高勞動者的就業競爭能力。 以上是我省「十一五」時期產業政策主要內容與特點。概括起來,我省「十一五」時期產業政策的核心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優化產業結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Ⅲ 誰能發我關於溫州沿海產業帶發展模式的論文,或者給個地址也好,最好是學生的。
由於這篇文章涉及到版權問題,所以我發你郵箱了,謝謝!!給分吧。
Ⅳ 臨海歷史
【基本概況】
臨海市位於浙江東南沿海。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經濟、文化發達,至今仍保留著許多古遺址、古建築、古墓葬和大批珍貴文物,1994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臨海素有「小鄒魯」和「文化之邦」的美譽。自唐廣文博士鄭虔來台州開辦學館、啟蒙教化之後,民重耕讀,教育發達,名人輩出。在歷代科舉中,出過3位狀元,1位榜眼,1位武探花,共有進士357人,其中最盛的宋代達217人。
清光緒年間,建有中學堂2所,高等學堂6所,初等小學堂30所。歷經漫長歲月的風雨滄桑,臨海形成了名城、名人、名跡、名特「四名」之城。古城牆歷史悠久,保存完好。台州古城、譚綸畫像、戚繼光表功碑、千佛塔、桃渚城、湧泉、溪口古窯址群、鄭虔墓、翼龍化石產地保護區等被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雲峰、珊瑚岩群分別被批准為國家森林公園和多功能國家級地質公園。
臨海資源豐富,有鉛、鋅、銅、氟石、蠟石、珍珠岩、螢石、陶土、白土、墨汁土、花崗岩、玄武岩等礦藏,盛產木材、柑橘、茶葉、蠶繭、中葯等經濟作物,還有黃魚、大黃魚、墨魚、鯧魚、鰳魚、石斑魚、鰻魚、梭子蟹等海鮮產品,向稱「魚米之鄉,柑橘之縣」,列為全國林業基地縣和茶葉基地縣。工業生產逐步形成以摩托車、紐扣、化工、彩燈、眼鏡、汽車配件等為龍頭的企業集團和骨幹產業鏈。風景名勝繁多,旅遊資源開發條件優越,旅遊業發展迅速。
臨海是浙江東南沿海的一座古城新市,屬沿海經濟開放區。服裝、機電、化工、建材、輕紡、食品飲料成為主要產業,並逐步走上集約化經營軌道,規模效益開始顯現。杜橋眼鏡市場成為全國四大眼鏡市場之一。2008年實現生產總值260億元,比上一年增長10.0%;財政總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分別為30.7億元和16.1億元,增長15.2%和18.2%;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5.7億元,增長19.3%,其中工業性投資71.1億元,增長16.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20252元和8739元,增長8.6%和11.8%。
農業產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建立了38個總面積達668公頃的農業示範園區和高產示範園區,形成了以水果、蔬菜、水產、畜牧、兔業、茶葉、筍竹等七大系列為主的農業經濟產業鏈。名、優、特產項目數以百計,「臨海蟠毫」、「羊岩勾青」分別成為全國、全省名茶,有柑橘、葡萄、楊梅、枇杷、栗子等五大名果。全市1994年實現荒山綠化。總庫容2.025億立方米的牛頭山水庫通過省級驗收,正式交付使用。
內外交通方便,104國道和甬台溫高速公路縱貫全境,臨甬(臨海至寧波)、臨金(臨海至金華)兩條省道縱橫交錯,全市形成了以市區為中心的公路網,直達北京、天津、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全國20多個城市。水路運輸有紅光深水碼頭和對外開放的液化氣專用碼頭,內外輪可通過海門港連接上海、大連、香港及世界各地港口。路橋機場距臨海市區50餘公里,可謂水、陸、空交通俱備。程式控制電話裝機總容量已達10萬余門,電話普及率達到10.62%。順利通過全國第二批電氣化(縣)市和省第一批自力更生治水(縣)市建設項目驗收。
引人注目的古城牆修復工程、湧泉寺、三峰寺等旅遊景點建設基本完工,形成了臨海觀光旅遊熱線。現有大專院校1所,中小學616所,教育工作高標准地通過國家「兩基」評估驗收。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和市政公用事業目標管理上了新台階,成為「全國衛生城市」和「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縣市」。
【歷史沿革】
夏、商、周時,臨海屬甌地,春秋時屬越地,戰國時屬楚。
秦統一六國後,屬閩中郡。
西漢始元二年(前85年)置回浦縣,設縣治於章安,屬會稽郡。
東漢建武元年(25年)改稱章安縣。
三國吳大帝時建臨海縣(以臨海山得名)、臨海郡(治章安縣)。
隋開皇九年(589年)廢郡,章安、始豐、寧海、樂安並入臨海縣,屬處州。
十一年(591年)移縣治於大固山。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台州。
自唐至清,臨海歷來為台州路、台州府治所。
民國初,廢府存縣,屬會稽道。
民國16年(1927年)廢道制,先後屬第六、第七行政督察專署管轄。
1949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平接管臨海,建立縣人民政府。
1981年後,臨海縣章安區、黃岩縣洪家區與三甲區,陸續劃屬椒江市。
1986年3月,國務院批准撤銷臨海縣建制,設立臨海市,是台州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1994年,遷台州行署至椒江,設立台州市。臨海市由台州市代管。
【風土人情】
早年,在我們的古城區內,有一個「水龍會」,水龍很多,都藏在城區各處的廟里,清河廟、魚棚廟、玄帝廟、崔王廟都有,每年不管外面有沒有發生情況,都雷打不動地照例出來聚會活動一次,比試一下本領的高低,在那些藏著水龍的廟里的漆黑木柵大門上,都顯赫地寫著「太平公所」四個大字。這就是一支由強壯的年青人組成的業余的救火隊伍,義務地擔負著城區及近郊各處救火職責。水龍就是一台人工操作的抽水機,水龍頭就是一支噴水的水槍,為了給人們有常備不懈的警覺感,水龍的渾身上下都漆著火紅的顏色;除了水龍還有很多的提水桶,這提水桶與平常用的提水桶不同,一隻只半圓桶體的形狀平穩整齊地掛在牆壁上(使用時拿下使用),那渾身火紅顏色的半圓桶體的桶面上,一隻只都寫著「太平桶」三字。
水龍會每年一次聚會活動,選擇在一個空曠的場地上。各廟里的水龍全部聚集在一起,噴射用柴草高疊起來偽裝的敵情(火堆),年輕的小夥子頭戴藤帽,腳打綁腿,動作迅速爭先恐後爭著要最先噴水,水龍是雙缸體的壓力抽水機,兩邊均有粗大的壓桿,需要七八個人一起進行上下擠壓,擠壓越快,水壓越高,水壓越高才會射得有力射得遠射得准。這么多水龍,小夥子們個個奮不顧身拚命地上下擠壓,水龍噴水,在空中交織成密密的水網,蔚為壯觀,水直射到火堆上,發出嗤啦啦的響聲,博得了圍觀群眾的一陣陣歡呼。小夥子們驚人突出的表現,還會得到姑娘們的青睞和傾慕,老年人古風依舊,笑眯眯地點劃著談論著現場的情景及自己當年的風采。水龍會的活動都在八九月份的時節舉行,其實這是對水龍是否可以正常使用的一次實地檢驗及人們對水龍的實際熟練操的一次觀摩演習。早年年關前後一般是居民發生火災的多發時期,選擇這一時期進行活動,實際上就是為居民在年關時期萬一發生火災的一個事先的准備工作,常備不懈,嚴陣以待。
在早年古城內的街坊巷間的空凹處,時常會發現築有半人高的水池,上面蓋上石板以防小孩掉下去,這就是為「水龍會」。准備用的水池,叫"太平池",如果一發生情況,隨時可打開使用。
現在,「水龍會」隨著歷史時代發展已經消失了,但是它在對古城早年的消防方面的作用還是功不可沒的。
[編輯本段]【經濟概況】
臨海是中國股份合作經濟重要發源地之一,1982年該市鄉鎮組織最早實踐探索創辦股份制企業。目前,臨海經濟正迅速轉向現代工業型,處於台州市區域經濟北翼中心的地位。臨海發展環境優越,區位優勢明顯,產業政策完善,文化底蘊深厚,人文素質較高。臨海發展潛力巨大,特別是省委作出「港航強省」、打造溫台沿海產業帶的戰略部署後,臨海審時度勢,積極啟動頭門港的開發建設,這將引領我市經濟實現從內陸時代向陸海聯動時代的戰略性轉變。2008年實現生產總值260億元,比上一年增長10.0%;財政總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分別為30.7億元和16.1億元,增長15.2%和18.2%;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5.7億元,增長19.3%,其中工業性投資71.1億元,增長16.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20252元和8739元,增長8.6%和11.8%。臨海經濟開發區綜合實力躍居全省開發區第14位,東部區塊成為我市經濟的重要增長極,西部道口經濟集聚區建設穩步推進,沿靈江產業帶發展迅速。注重可持續發展,重抓招商引資工作,著力增強發展後勁,實際利用外資居台州市第一位。同時,品牌建設取得新突破,「臨亞」、「彪馬」、「盈昌」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我市成為中國唯一的優質柑橘基地重點縣(市)。
農業:臨海是浙江省小康縣市。臨海無核蜜桔生產居浙江首位,「臨海宮川」牌、「岩魚頭」牌柑桔是名牌產品。楊梅、枇杷、水蜜桃、葡萄等果品也量大質優。臨海是中國茶葉基地,古代貢品「臨海蟠毫」現為中國名茶。2001年中國農業博覽會上,臨海的羊岩勾青、臨海蟠毫、西蘭花、臨海蜜桔、聚丙烯繩索繩纜等5個農產品再次榮獲中國名牌農產品稱號。農業龍頭企業已發展到78家,其中年產值超千萬的有12家,銷售收入達4.2億元。
工業:有機械電子、建築材料、醫葯化工、工藝美術和旅遊用品等主導產業。建築材料、旅遊用品、機械電子、醫葯化工等主導產業增長速度強勁。全市銷售收入上億元的工業企業達11家。偉星集團已通過股票上市輔導期驗收,德仁竹木、華海葯業進入股票上市輔導期。臨海還擁有亞洲最大的紐扣生產基地和中國最大的眼鏡產銷地。集裝箱底板、自毀式一次性注射器等產品的生產填補國內空白,微型汽車生產填補省內空白。
建築材料:浙江德仁集團為中國復合板生產行業最大企業。
醫葯化工:浙江華海葯業集團為省級企業集團。
第三產業:臨海的第三產業以旅遊業為龍頭。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台州府城牆和桃渚古城,國家AAAA級江南長城景區,國家地質公園及眾多省級旅遊度假區。
園區建設:省級臨海經濟開發區和市級四大工業園區規劃已全面完成編制,其中沿海工業園區已列入國家級浙江省化學原料葯基地,規劃面積從4平方公里擴大到20.7平方公里。
對外經濟:偉星集團、台州立發、春和公司、德仁集團等分別在美國、中東、香港、印尼等地設立分公司或辦事處。
Ⅳ 請問台州臨海東部發展會帶動上盤鎮的經濟嗎求上盤未來發展規劃圖
改革開放的來二十多年來源,臨海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城鄉面貌大為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臨海已初步從一個落後的農業縣發展成為現代化工業城市。面對未來,臨海市委審時度勢,最近作出了加快溫台沿海產業帶臨海東部區塊建設,再造一個「臨海工業」的重要戰略決策。這是深入實施「騰飛」戰略,加快「四市」建設進程的一個重要部署,也是響應省里建設溫台沿海產業帶戰略,調整優化我市工業布局,促進產業升級的一個重大舉措,無論是對東部各鎮,還是對整個臨海,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Ⅵ 竹業發展前景與產業布局
1.竹業產業優勢和影響竹業生產和發展的因素
浙江省是竹業生產大省,竹子也是浙江重要的優勢農產品之一,現有竹林面積80萬hm2,年產竹筍70萬t,竹筍產量居全國第一。近年來,浙江竹業開發了竹炭、竹纖維等新產品。竹炭在環保、保健、醫葯、高新技術等領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在燒制竹炭過程中所獲得竹醋液,在保健、飲料、除臭,以及生產高效低毒農葯方面也有很好的前景。竹纖維無毒、無害、無污染,而且質地柔軟細膩,具有纖維長、空心、抑菌、抗皺、易洗、防霉,吸水性、可紡性、可染性好,以及抗紫外線輻射等特點,將成為一種新穎、綠色的環保型紡織原料。竹纖維的開發成功,不僅使毛竹的枝、條、桿都得到利用,還可獲得竹木糖、竹蜜、多糖、鹼木素、竹粉等產品,可進一步開發利用。
但在竹業生產中,還存在一些影響竹業生產和發展的因素,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1)竹林經營水平不平衡,品種較為單一,產量和效益有待提高。全省相當大部分仍是低產低效林,技術水平不高,所提供的竹材僅能滿足省內加工能力的1/2,大規格的竹材更是不足。
2)經營不科學,制約著竹園的持續經營。化肥農葯等農業投入品不適當的施用導致竹園富營養化、酸性化、農葯殘留和土壤理化性狀惡化,使竹林衰退、產量下降。
3)市場競爭不規范,生產組織化程度較低,無論是生產規模還是銷售規模都不大,造成「產、加」銜接不暢,流通不順,營銷成本增大。
4)竹產品精深加工不足,大多為粗加工產品,附加值低,資源消耗大。竹筍加工產品品牌意識不強,產品檔次低,市場競爭力不高。竹筍品質安全的監測檢驗體系尚未健全,產品質量安全缺乏有效監測。
2.竹業發展前景和發展方向
竹林資源有其集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於一體的優勢。隨著人們返璞歸真理念的日益強烈和國人綠色環保意識的增強,天然製品備受青睞,竹製傢具的前景不可限量。竹筍產品高纖維、低蛋白、無脂肪,含多種氨基酸及維生素,味道鮮美,風味獨特,有保健、減肥、美容等功效,在國內外被譽為「第一綠色保健食品」,出口不受配額限制,在國際市場上供不應求。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竹子將得到進一步的深度開發,竹業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浙江竹業產業的發展方向,一是要大力發展竹林基地建設,提高竹產品數量、質量,滿足加工需要;二是要狠抓技術改造,提升產品檔次,拓展產品市場空間,開發食用新產品如竹葉黃酮、竹啤、竹汁飲料等,提高竹產品增值率;三是要發展竹材加工,扶持龍頭企業,改進和提高加工、包裝技術水平,增加出口創匯;四是實施無公害標准化生產,發展保鮮加工技術,擴大上海、南京、杭州、蘇州等地的市場佔有率,並通過上海進一步開拓對外貿易渠道;五是積極發展生態旅遊,促進竹第三產業發展,提高竹業整體經濟效益。
3.竹業產業布局建議
為了將區域竹資源優勢轉化為區域竹產業經濟優勢,提升竹產業市場競爭力,根據各地竹產業發展的傳統和基礎,結合環杭州灣、溫台沿海、金衢麗三大產業帶規劃精神,全省竹產業的發展可相應建設三大產業帶。
1)環杭州灣竹產業帶:包括天目山區安吉、長興、德清、臨安、餘杭等縣(市)和四明山區的餘姚、慈溪、鄞縣、象山、寧海、紹興、嵊州、諸暨等縣(市)。鞏固和提高竹筍竹材在全國生產、加工、貿易中的領先地位,同時加強竹保健食品(鮮竹瀝、竹汁飲料、竹汁酒、竹葉黃酮等)新產品的開發,穩定和拓展觀賞竹市場,充分利用大竹海的環境和品牌著力開展竹林生態旅遊,打造世界級的竹產業發展中心。
2)金衢麗竹產業帶:包括仙霞嶺山區的衢江、江山、龍游和洞宮山區的麗水、遂昌、龍泉、慶元等縣(市)。進一步加大竹筍竹材生產、加工、貿易的規模,適當發展竹漿造紙,適度發展竹林生態旅遊,鞏固和提升竹炭、竹醋液、竹纖維等特色新產品的先發優勢,加快產業要素的集聚,建立多元經濟結構、適度規模和深度加工的竹產業體系。
3)溫台沿海竹產業帶:主要包括雁盪山區的平陽、瑞安、蒼南等縣(市)。充分發揮叢生竹的資源優勢,發展馬蹄筍、竹漿造紙等,加強竹纖維等特色新產品的開發,逐步提高科技對綠竹產業的貢獻率;爭取在馬蹄筍的保鮮儲運、叢生竹次生化合物提取等方面取得突破。
Ⅶ 2O18年7月31日,溫台沿海5天風力預報
溫台沿海海洋氣象預報:天氣: 今天陰有大雨,局部暴雨,明天陰有中雨 風: 今天東內南風7-8級陣風9級,明天旋轉風容7-8級陣風9級,夜裡12-14級 浪高: 3.5-5.5 米 浪向: 東-東南 風力趨勢預報: 09月18日 旋轉風12-14級 09月19日 旋轉風10-12級,夜裡西北風7-8級陣風9級 09月20日 偏北風7-8級陣風9級 09月21日 北到東北風6-7級陣風8級,減弱為5-6級陣風7級
Ⅷ 區域農業發展與產業區布局
從浙東南沿海區域農業資源和社會經濟特徵分析,本區港灣眾多,島嶼、港灣相互交錯,陸域地貌以濱海平原、丘陵山地階梯式向內陸延伸,同時區內擁有溫州、台州兩大中心城市,以及溫黃、溫瑞兩個沿海平原。根據《溫台沿海產業帶農業發展規劃》,本區域農業發展將以產業化、外向化、特色化和綠色化為方向,積極打造溫台地區特色優勢農業產業區,加快建設農業塊狀經濟群,形成一批在省內乃至國內市場具有較強影響力和競爭力的農業產業,逐步把本區域建成特色優勢農產品產業區、生態農業示範區和外向型農業生產區。因此,依據上述發展目標和戰略定位,結合本區域區位條件、農業資源和社會經濟條件以及農業發展方向,可以將全區域劃分為:沿海灘塗、島嶼漁旅型農業亞區、東部平原外向型農業亞區、南部平原都市型農業亞區、北部丘陵山區特色農業亞區、西南部丘陵山區生態型農業亞區(圖版Ⅹ-3)。各亞區農業發展總體定位與方向見表10-2。
表10-2 浙東南沿海城郊型、外向型農業發展區
Ⅸ 黃正強的主要事跡
溫州沿海產業帶全面啟動建設,作為「兩翼」之一的樂清市,早已未雨綢繆。近日,樂清市委書記黃正強接受了本報記者的采訪,就樂清沿海產業帶的建設提出了全面設想。
樂清是連接溫州、台州兩市的重要節點,是溫台產業帶中「對接南北、東拓西聯」的關鍵區位。無論是作為溫州全市長遠發展的定位,還是樂清自身發展的需求,樂清沿海產業帶建設都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邁出了扎扎實實的步子。
黃正強說,從去年開始,樂清就以沿海產業帶開發建設為契機,著力構築「一軸一灣四片四區」的發展新格局,即以甬台溫高速公路復線、溫州濱海大道這條快速交通線作為區域經濟的黃金發展軸,充分發揮和保護樂清灣「港、漁、景、塗」海洋資源,依託大荊、虹橋、樂成、柳象城鎮集聚片,重點開發北部山海旅遊區、樂清灣港區、樂清城市中心區、樂清經濟開發區。同時聚力建設「一基地二集群二中心」(臨港產業基地,國際性電工電器產業集群、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山海旅遊中心、生產服務中心)產業發展體系,推動產業、城市、生態融合發展,把沿海產業帶建成民營經濟創新區、臨港產業先行區、產業集群提升區、山海遊憩中心區、新型城市拓展區。
黃正強說,與溫州各地的發展情況接近,樂清臨海產業帶建設過程也不可避免面臨一系列困難和制約,如土地、勞動力等要素供給不足,環境容量約束加重,企業擴張受限,現有支柱產業素質不高等。要解決好這些問題,首先要看到自身的長處,要看到樂清在沿海產業帶建設中可供挖掘的潛力。比如在完成圍塗(海)8000多畝的基礎上,爭取到2010年再完成圍墾灘塗3.03萬畝,以此緩解建設用地的不足。再比如,樂清港口城市的建設定位,應該更加註重臨港產業的發展,形成沿海的區域經濟增長極,來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
「目前,我們正在全力投建的樂清灣港區,就是樂清沿海產業帶的重中之重。」黃正強說,該港區港口岸線34公里,水深可通過5萬噸級到10萬噸級船舶,航道長年不淤,年作業天數超過330天。111.2平方公里的陸域腹地作為依託,可重點發展港口物流、船舶修造、電力能源、新型建材、綠色化工、臨港新興等臨港產業。樂清灣港區將是溫州港最具發展潛力的港區,也是溫台沿海產業帶主要對外開放窗口和十二個重點產業功能區之一。
據介紹,該工程從2007年4月開工,截至去年底,工程四個圍區主堤壩已全部合龍,累計完成工程額4.645億元,占工程總額的73.73%。去年以來,「澳力船業」已進駐生產,「中歐船業」3至10萬噸級船舶製造項目已開工;與溫州港集團簽訂兩個5萬噸級多用途碼頭項目合作框架協議;與中國海螺集團簽訂循環經濟項目投資意向;與「珠海振戎」達成20萬立方米成品油庫項目意向;並與一些世界500強企業進行積極溝通與洽談。此外,一期船舶製造基地建設規劃已通過審查,即將啟動總投資53億元的北港區圍海、疏港大道、鐵路專用線和碼頭等四大港區基礎設施配套建設……
「樂清沿海產業帶建設,我們將緊緊抓住現有的優勢,在廣度和深度上做好文章。」黃正強說,現在的目標已經非常明確,今年和今後一個時期,就是要層層落實工作責任制,切實把沿海產業帶建設任務和責任細化到每個人,細化到每一時序,細化到每一個環節,加強領導,嚴格考核,激發黨員幹部群眾創業創新的熱情和激情。
Ⅹ 台州市黃岩區的經濟主導產業是什麼
台州市堅抄持工業立區,結合溫台沿海產業帶 建設和台州市五大主導產業 發展,實施「443」計劃,即推動機械模具、醫葯化工、塑料製品、摩托車及汽摩配等四大優勢行業升級為主導產業。 五大主導產業:指汽車摩托車、縫制設備、醫葯化工、家用電器、塑料模具五大行業。它們是台州工業經濟中的主導行業,技術含量高,產品附加值大,產業關聯性強,對全市社會經濟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五大主導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的產值佔全部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總產值的6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