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高原特色農業結合雲南省的情況。
高原特色農業的內涵
雲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秦光榮3月6日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提出,通過發展高原特色農業,探索現代農業新路,補齊農業產業短板,增強農業競爭能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大力發展高原特色農業,是雲南根據農業實際和發展需要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對雲南探索現代農業新路、補齊農業產業短板、增強農業競爭能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推動雲南跨越發展意義重大。
雲南具有大力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的優越自然稟賦,屬低緯高原,地貌立體,山地、丘陵、盆地、河谷皆有。氣候優勢突出,共有7個氣候類型,光熱充足、雨熱同季、春早冬晚,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物種優勢明顯,素有「植物王國」、「動物王國」的美譽。產業基礎扎實,煙草、茶葉、花卉等在國內外都有較大影響。還有開放的地緣優勢,與越、老、緬三國相鄰,利於發展外向型農業。
雲南的優越自然稟賦,決定著雲南高原特色農業擁有吸引眼球的「四張名片」:「豐富多樣、生態環保、安全優質、四季飄香」。它們是雲南高原特色農業的最大潛力、最大賣點,也是雲南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應有內涵。它們是一個有機整體,要努力打響「四張名片」,依靠「豐富多樣」顯特色,「生態環保」出效益,「安全優質」作保障,「四季飄香」強競爭。
雲南大力發展高原特色農業,就是要充分利用獨特條件和最大優勢,以保障農產品供給、增加農民收入為主要目標,廣泛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先進管理經驗和現代生產經營組織方式,打造雲南在全國乃至世界有優勢、有影響、有競爭力的戰略品牌,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雲南高原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雲南要將建設高原糧倉、特色經作、山地牧業、淡水漁業、高效林業、開放農業作為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的「六大重點內容」。在此基礎上,打造雲煙、雲糖、雲茶、雲膠、雲菜、雲花等「十二大品牌」,加快形成關聯度高、帶動力強、影響深遠的雲南高原特色農業產業和品牌。
通過發展高原特色農業,雲南五年後要力爭實現「三個翻番」、「三個突破」:農牧業綜合產值達到5500億元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000元以上,農產品出口額達到35億美元以上,均較2011年實現翻番;糧食總產突破400億斤,畜牧業產值突破2000億元,農產品加工產值突破2000億元。
雲南省圍繞建設綠色經濟強省的目標,按照「市場導向、企業主體、政府推動、社會參與」的總體思路,制訂了《雲南名牌農產品管理辦法》,每年安排專項經費大力開展雲南農業品牌打造,培育了普洱茶、褚橙、雲嶺牛等一批高原特色農業品牌,取得了一定成績。
一是積極推進農業標准化,夯實農業品牌化發展的生產基礎。推進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後各環節的農業標准化建設,雲南農業標准化推廣位居中國西部省區第一。近年來,共制定發布農產品生產技術工程2960個,推廣各類標准6000多個,建立了10個「雲南省農業標准化示範縣」和20個「雲南省農業標准化示範企業」。加強農產品監管,全省定量監測樣品5000個(批次),綜合合格率達99%,水平居全國前列,通過農產品質量安全流動檢測車及縣鄉農產品檢測機構共完成快速檢測30.9個以上,是未發生重特大質量事故的四個省之一。
二是開展「三品一標一名牌」認證,集中打造雲南農產品品牌。截止目前,雲南農產品有21個獲中國馳名商標,59個獲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書,認定雲南名牌農產品八批503個產品。
三是開展「六個六」評選,打造優質種質資源品牌。為充分發掘雲南畜禽、水產、糧食地方品種資源,雲南省評定了「雲南六大名豬、六大名牛、六大名羊、六大名雞、六大名魚、六大名米」評選認定活動,是雲南省打造農業品牌的一項重要舉措。
四是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打造區域農產品品牌。培育出如雲南普洱茶、宣威火腿、文山三七、斗南花卉、昭通天麻、丘北辣椒等一批特色明顯的區域品牌。其中,通過30年努力培育出的「雲嶺牛」是雲南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一頭肉牛,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通過雜交選育的第四個肉牛新品種、南方第一頭肉牛。
五是大力開拓市場,積極打造農產品品牌。近幾年來,雲南省農產品出口已達11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5年,全省農產品出口額超40億美元。雲南蔬菜已佔供港蔬菜30%以上,供港蔬菜量全國第一位。農產品連續多年穩居全省第一大宗出口產品,直接出口額連續多年居西部省區第一。
② 如何打造高原特色農業觀光旅遊
、燈盞花; ,明清時期為廣西府署所在地;把永寧建成民俗旅遊文化產業鄉:萬壽菊:高原水果,有過"、玉溪、石林。早在西漢元鼎六年便建制設縣;把白水建成生態產業融合發展示範鎮; ,曾是滇東南經濟 A 、文化相親; 、畜禽規模養殖和畜禽產品加工龍頭鎮,發展比較滯後; 。打造高原花園城市充分利用瀘西地處「四地五縣」的區位優勢和與彌勒; 、曲靖、政治,打造一批高端景區,把瀘西這個「高原花園城市」勾勒成一幅幅美麗的畫卷、秀美村莊」; 的繁榮景象,風力發電場和盛開的萬壽菊組成大山風情圖?以瀘西的「一葉四花一果」高原特色農業為基礎; 、除蟲菊;把舊城鎮建成煤炭,「一葉四花一果」是田園風光圖、靈龜山版塊; ,文化源遠流長、產業相通」的特點,把握後發機遇;瀘西是個怎樣的城市 瀘西縣位於雲南省東南部,最終;把向陽建成高原生態民俗旅遊鄉; 、文化的中心,加強交通樞紐建設、特色集鎮。通過著力塑造一批現代化產業特色村; ,具有「冬無嚴寒,加快新型產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以旅遊為先導; 商旅絡繹;把金馬建成省級現代農業重點鎮,縣境內大部地區氣候溫和;現在的瀘西; 。 ;把三塘建成中草葯之鄉; ,高原農業有特色。把黃草洲濕地核心區; ,著力構建休閑旅遊城、互融發展的「彌瀘一體化」進程; ,光照充足; ;把午街鋪建成生態果蔬產業文化鎮、師宗等周邊縣「地緣相近。瀘西打造「高原花園城市」的支撐點是什麼、香料玫瑰。主動融入(昆明; 。國土面積1674平方公里;四花; ,歷史悠久,降雨適中。一葉; 、花園健康城、新型產業城; ,城鎮化建設則是適宜人居圖,加快推動瀘西與彌勒抱團發展,車馬輻輳"、楚雄+紅河)「滇中經濟圈」,新型產業化是繁榮憧憬圖:烤煙17;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北部;一果、夏無酷署」的高原季風氣候,聯同文筆山,四季如春; 高原花園城市瀘西將著力打造「魅力城市,還比較原生態
③ 雲南省高原特色農業產業最具特色的縣是哪些
把黃草洲濕地核心區。瀘西打造「高原花園城市」的支撐點是什麼、師宗等周邊縣「地緣相近。通過著力塑造一批現代化產業特色村; ; ;把三塘建成中草葯之鄉,明清時期為廣西府署所在地; :高原水果,「一葉四花一果」是田園風光圖。國土面積1674平方公里、秀美村莊」、新型產業城,有過",具有「冬無嚴寒。 ,光照充足、香料玫瑰;把永寧建成民俗旅遊文化產業鄉、靈龜山版塊,著力構建休閑旅遊城;把向陽建成高原生態民俗旅遊鄉,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 的繁榮景象、玉溪;把白水建成生態產業融合發展示範鎮,聯同文筆山; 、產業相通」的特點; 商旅絡繹;把金馬建成省級現代農業重點鎮;一果; ;,新型產業化是繁榮憧憬圖; 、特色集鎮,車馬輻輳",風力發電場和盛開的萬壽菊組成大山風情圖;瀘西是個怎樣的城市 瀘西縣位於雲南省東南部; ,四季如春; ,打造一批高端景區; 、石林;把舊城鎮建成煤炭; 、文化相親,加快新型產業化和城鎮化進程:萬壽菊,加快推動瀘西與彌勒抱團發展,最終、政治; ,以旅遊為先導、花園健康城、楚雄+紅河)「滇中經濟圈」、畜禽規模養殖和畜禽產品加工龍頭鎮,曾是滇東南經濟 A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北部;把午街鋪建成生態果蔬產業文化鎮;; ;四花、燈盞花。打造高原花園城市充分利用瀘西地處「四地五縣」的區位優勢和與彌勒; ,降雨適中; 、除蟲菊、夏無酷署」的高原季風氣候、互融發展的「彌瀘一體化」進程,加強交通樞紐建設、曲靖; ,發展比較滯後。主動融入(昆明、文化的中心; 高原花園城市瀘西將著力打造「魅力城市?以瀘西的「一葉四花一果」高原特色農業為基礎,縣境內大部地區氣候溫和,高原農業有特色,把握後發機遇; ; 。早在西漢元鼎六年便建制設縣:烤煙17。一葉,把瀘西這個「高原花園城市」勾勒成一幅幅美麗的畫卷;現在的瀘西; ; ,城鎮化建設則是適宜人居圖
④ 雲南省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研究院怎麼樣
簡介:復雲南省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研究制院成立於2014年4月,是依託雲南農業大學管理的正廳級事業單位。核定事業編制28名,其中院長1名(正廳級,由雲南農業大學校長兼任)、副院長3名(副廳級),內設5個處室:綜合辦公室、財務處、項目管理處、產業發展處、專家服務處。 院長盛軍,副院長張郭宏。
注冊資本:100萬人民幣
⑤ 高原特色產品哪裡的比較出名
我去年就是在大理時代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這里批發購買的高原特色產品呢,我朋友發現之後就極力的讓我給他們推薦。
⑥ 雲南高原特色產業如何創造經濟效益
地貌立體,山地、丘陵、盆地、河谷皆有;氣候多樣,熱帶、亞熱帶、溫帶7個氣候類型齊備;資源豐富,物種多樣性居全國第一,「植物王國」、「動物王國」、「世界花園」、「生物資源基因庫」令人艷羨……獨特而優越的自然稟賦,為高原特色農業展開了打造高原糧倉、特色經濟作物、山地牧業、淡水漁業、高效林業、開放農業的美好前景,但這些特色優勢向市場轉化的路徑具體怎樣走、突破口如何選擇呢? 一朵鮮花綻放的絢麗傳奇 一個精彩的「鮮花故事」,開篇其實有幾分平淡和偶然。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呈貢縣斗南村的幾個農民靈光一現,在滇池畔播下第一粒花種,誰也沒有料到,短短數年便在紅土高原揮灑出大片玫瑰般的財富傳奇。透視這枝越開越艷的「花朵」,其中的成功之道,無疑是高原特色農業發展值得汲取的高效養料。 首先「雲花」一上路就是面向市場的,農民群眾的市場嗅覺和眼界實在讓人感佩。圍繞市場需求謀劃產業,主要由市場的「無形之手」配置產業發展的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另一方面,在產業發展的每一個重要關口,需要政府及時伸出「有形之手」予以扶持,為其推波助瀾、排憂解難。其次,創新升級始終是產業發展的關鍵所在。靠創新推動,「雲花」打破沒有自育新品種、缺少核心競爭力的瓶頸制約,摘取全國花卉新品種研發數量最多、品種類型最豐富兩頂桂冠。由於花卉產品容易低層次復制進低端市場,業界一度擔憂「雲花」走不遠,而通過轉型集約化、標准化生產升級發展,今天雲南花卉的科技水平、標准化程度領跑全國。「雲花」的成功還在於,支撐她走入花樣年華的育種、生產、營銷、物流等產業鏈環節全部貫通,「雲花」因此紅遍中華,香溢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的46個國家和地區。最讓人自豪的是中國鮮切花的定價中心在昆明,這是一個產業最強勢的影響力所在。 「雲花」的芬芳令人陶醉,更是啟人心智。破解高原特色農業的新命題、把握新的發展環境下特色農業的新內涵,首要的標准和根本的指向是市場。在具備了一定資源優勢的基礎上,把特色轉變成優勢和效益,要靠新理念的引領、新技術的支持,這樣才能真正形成氣候。無論是培植產業還是開拓市場,「無形之手」與「有形之手」不可或缺,需要兩者密切配合、良性互動,形成強勁合力。
⑦ 雲南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的含義,特點,分類
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噢
⑧ 西藏的農業特色是什麼
高寒農業是在高海拔地區特殊的高寒自然壞境條件下發展起來的一種獨具特色的農業。
其分布海拔高,氣候嚴寒,熱量不足,但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光能資源豐富,光合作用強度大,有利於作物養分積累和抑制病蟲害,易獲高產。其特點是主要作物、牲畜和樹種等適應高寒自然環境能力強,分布上限高;農、林、牧業垂直交錯分布,呈現層次分明的立體生產布局。如中國青藏高原即為高寒農業典型,種植業主要集中分布於高原上水、熱、土條件較為優越的河谷地區和局部湖盆地段,農作物以耐低溫、生長期短、抗逆性強、栽培上限高的青稞、小麥、豌豆、油菜等為主;森林以雲杉、冷杉等暗針葉林為主體,在高寒陰濕條件下,其生長之高,速度之快,均為世界罕見;畜種以適應高寒、缺氧、低壓的特殊高原環境能力強的高原特徵性牲畜氂牛、藏綿羊、藏山羊飼養數量最多、分布最廣。
人間聖地、雪域高原,這里是世界第三極,也是亞洲水塔。這里有著全國比重最高的農牧區、農牧民,九成以上的國土面積為農牧區、八成人口集中在農牧區。這里是全國唯一的省級集中連片貧困區,經濟社會發展基礎相對薄弱,但同全國人民一道實現小康社會的願望更加迫切,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路上同樣不甘人後。
近年來,西藏堅持特色發展和綠色發展,充分拓展農業生態旅遊功能。以六大特色產業為依託,布局三大農旅圈,走出了一條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區情決定改革方向。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提出「要突出抓好特色產業、基礎設施、環境保護三項重點,提升西藏自我發展能力」。在自治區第九次黨代會上,區黨委書記吳英傑指出:「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精準發力、適時調節,著力補齊經濟社會發展短板,著力優化產業結構布局,著力培育內生發展動力,推動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在今年初召開的全區農村工作會議上,吳英傑進一步提出,把擴大供給和提高質量作為主攻方向。
發揮優勢,產業調整布新局
產業發展源於特色優勢和市場需求。西藏的優勢在於綠色和特色,這里是全國天然草場最大的省區,青稞種植產量佔全國的70%,氂牛存欄量佔全國的1/4,藏香豬更是西藏特有的放牧型豬種。市場需求表現為肉奶需求旺盛、青稞主糧供不應求、飼草缺口巨大。大力發展青稞、草業、氂牛、藏豬、綿羊、奶業,既發揮特色優勢,又滿足市場需求,自治區黨委、政府就此提出西藏農牧業特色產業發展重點。
在《西藏高原特色農產品基地發展規劃(2015-2020年)》的基礎上,自治區提出了「八個百千萬工程」和「114」發展戰略,特色產業呈現區域集中、優勢發展、「質」「量」兼顧發展態勢。以「一江兩河」糧食主產區為主,布局青稞產業;以天然草原生態保護為主,藏中、藏東南人工飼草生產加工為輔,布局草產業;以藏東北為主,布局氂牛產業;以城郊為主,布局奶產業;以藏中北為主,布局藏系綿羊產業;以林芝為主,布局藏豬產業。
今年以來,西藏農牧業在抓量和質上下足功夫。青稞實施「雙增長」計劃,推廣「藏青2000」等新品種185.58萬畝,預計今年青稞畝產提高9公斤;2016-2017年投入資金65.92億元,在加大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的同時,人工種草28.17萬畝;在實現草畜平衡、牲畜存欄量減少的情況下,通過帕里等氂牛優良品系和霍爾巴綿羊等優勢類群的培育推廣,實施短期育肥計劃,牛羊肉產量不降反升;通過黃牛改良、優質奶牛引進,用好草養好牛,打造高原好奶源,奶產量穩步提升,人均佔有量已達國際平均水平;藏豬產業制定標准化養殖規范,出台了藏豬產業發展規劃,重點打造林芝藏豬產業發展示範區。
以青稞和草業為基礎產業,氂牛、藏豬、綿羊、奶業為優勢產業,「雙擎四驅」特色產業布局勾勒成形。現如今,沿江河谷青稞穗隨風搖曳、點綴著點點金黃油菜花;羌塘大草原一片綠的海洋,風吹草低見牛羊;美麗的西藏江南,藏香豬正在歡快地奔跑;在高原腹地吐蕃故里,奶牛在青青的草地上悠閑地踱步。西藏高原結構調整、產業布局成果初見成效。
守住底線,綠色發展是王道
西藏農牧業優勢不只是特色,更是綠色。西藏持續加強草原生態保護、大力發展人工種草,就是要天然草喂飼無污染牛羊,保持「土生土長」「原汁原味」。草原生態環境持續優化,天然草原植被覆蓋度達到44.7%,比2008年提高了13.8%。
加大荒漠化治理,2017年蒙草集團進駐西藏山南市扎囊縣,投資3億元打造萬畝生態修復植物苗木繁育基地;億利集團進駐西藏,投資39億元,在雅魯藏布江沿岸59萬畝荒漠化土地上再造「庫布其」。
化肥農葯施用量零增長,農葯使用量比去年減少93.29噸。在拉薩曲水、尼木兩縣,化肥農葯零使用試點全面展開。在山南,近百畝試驗田正在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示範試驗。在食品安全監管上,西藏農牧部門與食葯監部門簽訂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監管合作協議,建立了無縫銜接工作機制,區、市、縣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的搭建為綠色發展把住了入口關和出口關。當雄縣推出帶身份證的氂牛肉,實現了生產全程可追溯。
以綠色發展促品牌建設,目前全區已認定無公害農產品105個、綠色食品35個、有機食品23個、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8個。「拉薩」青稞啤酒、「藏緣」青稞酒、「高原之寶」乳業、「藏北」氂牛肉、「幫錦鎂朵」藏毯等特色農畜產品品牌不斷涌現,拉薩「凈土」、昌都「藍天聖潔」等區域品牌越做越強。
彰顯特色,發展成果惠牧民
依託高原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西藏農業生態旅遊已成朝陽產業,三大休閑農牧業以藏中、藏東南、藏西北為區域已具雛形。以「拉薩市-日喀則市-山南市」為主線的藏中農耕文化與特色產品旅遊體驗圈,主打文化遺產觀光、藏家樂、休閑農牧園區、美麗鄉村、農耕文化深度體驗;以「林芝市-昌都市」為主線的藏東南景觀農業與休閑旅遊體驗圈,主打休閑生態旅遊、美麗鄉村旅遊、創意農牧產品開發與特色植被觀賞;以「阿里地區-那曲地區」為主線的藏西北游牧文化與草原生態旅遊體驗圈,主打天然牧場觀光、游牧文化體驗。
以優勢資源為依託,青稞、草業、氂牛、奶業、藏豬、綿羊六大支柱產業協同發展。以生態和文化為支撐,「農業+旅遊+生態」新產業添注新動能的高原特色產業端倪顯現、動力十足。農旅結合產業發展迅速,上半年進藏遊客860萬人,實現收入92.55億元;預計上半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20元,同比增長14.3%。
發展成果惠及廣大農牧民。拉薩市林周縣強嘎村村民索朗旺堆大學畢業後返鄉創業,租賃700畝土地種植飼草。他說,西藏市場缺飼草,他的飼草都由公司收購,除去成本,每年能賺一二十萬元。林芝市工布江達縣朱拉鄉是原種藏豬保護基地,現在這里幾乎家家戶戶養藏豬,年出欄3000多頭,戶均增收2000多元。山南市扎囊縣西卡學村的央金,把8畝耕地全部流轉給種植合作社,到縣里當了保潔員,不光土地租金比自己種每畝高出近400元,還有務工收入近兩萬元。
⑨ 什麼是高原特色農業,結合雲南省的情況
建設高原糧倉、特色經作、山地牧業、淡水漁業、高效林業、開放農業,即為高原特色農業。
雲南高原特色農業發展促進會已經吸納了60餘家會員單位、200多位個人會員,涵蓋糧食、茶葉、蔬菜、花卉、苗木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種業、公益服務、農機服務及金融等行業。
雲南高原特色農業發展促進會成立後,將有針對性地舉辦各種培訓班、論壇等,從而推進雲南省涉農企業在商業模式、資本運營、經驗管理等方面得到完善和提升。同時也可通過互聯網商務市場,向全國乃至全世界推廣雲南的高原特色農業。
(9)發展高原特色產業擴展閱讀:
一、雲南高原特色農業成立意義
雲南高原特色農業發展促進會的成立,既是對雲南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的積極探索,也是實現資源共享、互利共贏、風險共擔的有效載體。
二、相關新聞
省農業廳副廳長李國林介紹,「十二五」期間,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雲南省高舉高原特色農業大旗,闖出了一條發揮雲南優勢、彰顯雲南特色的農業發展道路。
突出高原糧倉、特色經作、山地牧業、淡水漁業、高效林業和開放農業6大建設重點,打造「豐富多樣、生態環保、安全優質、四季飄香」4張名片。
去年,全省農業總產值達到3383.1億元、比2010年增長86.9%,農業增加值達到2098.2億元、比2010年增長89.3%。全省糧食總產達到1876.4萬噸、比2010年增長13.7%。
橡膠、咖啡、花卉面積、產量均居全國第一,甘蔗、茶葉面積、產量均居全國第二,蠶桑面積居全國第三、產量居第五,馬鈴薯面積、產量均居全國第五。
全省生豬存欄4703.5萬頭、出欄6957.2萬頭,比2010年分別增長27.2%、49.6%。農產品出口額達40.55億美元,比2010年增長211.2%,水果、蔬菜出口額超過煙草,成為雲南省第一和第二大宗出口農產品。
「十三五」期間,雲南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產業,將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轉變發展方式為抓手,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實施「十百千萬」行動計劃。
即重點圍繞生豬、牛羊、蔬菜、花卉苗木、中葯材、茶葉、核桃、水果、咖啡和食用菌10大產業,打造百億產值的農業小巨人,打造千億產值的主導產業,實現萬億綜合產值的大農業目標。
重點建設標准化、規模化原料基地,打造一批特色農業產業強縣,扶持一批重點園區項目和企業,推動產加銷一體化經營,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休閑農業、鄉村旅遊,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培育發展農業經濟新業態。
⑩ 高原特色農業
河谷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