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產業演進的理論有哪些各有什麼優缺點
產業演進就是產業在發展過程中結構和內容的不斷變化過程,是產業不斷自我更新的過程,在數量上提高了經濟規模和總量,在質量上提高了經濟效益和素質,在時間上的演進表現為產業結構的不斷合理化和高級化的過程,在空間結構上的演進,指它在空間上的橫向擴張,包括產業整體規模的不斷擴大、產業區域分布的擴張、布局優化與產業轉移。產業演進是資源配置結構轉換的過程,是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工業化實質上是產業演進的過程,既是以農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向以工業為主的產業演進的過程,也是工業內部結構演進的過程,不斷淘汰衰退產業,加強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實現主導產業的合理轉換,扶持和引導新興產業。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經驗表明,伴隨著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的發展,產業演進具有明顯的規律性,但對於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由於各自的資源構成、社會制度、傳統文化、發展的先後順序等方面存在差異,其產業演進呈現出自身明顯的特殊性。 經濟發展的實踐和理論表明,產業演進與經濟發展有著特殊的聯系,經濟發展水平與產業結構高度是同步演進的,產業結構已成為衡量國家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階段的重要標志。從深層次看,經濟發展核心是產業結構的演進與優化。產業的結構演進速度不但反映工業化的速度,而且反映生產、生活現代化的質量和水平。因此,經濟發展的基本命題是產業結構的演進,合理的產業結構對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作用。以產業結構為中心的經濟結構的演進,是現代經濟增長和發展的基本特徵和內容,產業結構的變動構成經濟增長和發展的生動的內涵,產業結構演化規律則是各國制定經濟發展戰略的依據。因此,研究產業演進機制,探索產業演進規律,理所當然地成了現代經濟發展研究領域的熱點和重點,研究產業結構演進對我國經濟發展更有實際的意義。 20世紀70年代以來,自組織理論研究開始興起並成為一門新興學科,它創造的新方法和新的科學思想,正啟迪社會學家、經濟學家去探索社會運動和經濟運動的規律。自組織理論主要包括耗散結構理論、協同學、突變論等理論。產業系統演化過程的外在表現即為產業經濟現象,產業系統的開放性、非平衡、非線性是產業經濟現象復雜性與多樣性產生的源泉。產業系統的自組織演化是一個循環往復和結構不斷進化的過程。自組織理論的產生、發展,以及它與國家創新系統理論、演化經濟學和增長經濟學理論的融合,為研究產業演進機制提供了新的更為廣闊的視野。同時,一些諸如演化經濟學、演化博奕論、實驗經濟學、混沌理論和非線性動力學等分析工具也在演化經濟模型中不斷涌現,使得研究對象的復雜性與分析工具之間有了很好的協調。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轉軌經濟大國,經濟發展與經濟結構調整存在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顯著成就,通過優先發展輕工業、擴大高檔耐用消費品進口、加強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我國的產業結構逐漸趨於協調,並向優化和升級的方向發展。我國產業結構的變化主要呈現出以下特點:①工業化進程進一步加快,第二產業的穩步增長構成了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內容;②農業的內部結構日趨合理;③輕重工業的增長日趨合理; ④第三產業發展迅速;⑤生產資源逐漸向優勢企業匯集。但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其產業結構調整更有其獨特之處。中國存在著城鄉間和工農業間的二元經濟結構。從當前來看,我國經濟生活中暴露出的突出矛盾是結構失衡,供給過剩、需求不足,產業尚待優化和升級。從深層次來看,供給過剩的本質是供給結構尤其是產業結構不合理,不能適應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化,其本質還是產業結構落後的問題。目前,國際經濟全球化趨勢日趨明顯,國際競爭日益激烈,隨著中國經濟日益融入全球經濟之中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步伐的加快,這不僅給中國帶來了發展的機遇,也使中國經濟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面對世界產業結構調整的熱潮,加速中國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將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歷史性任務」,「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我國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目前正處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型工業化進程的關鍵時期,因此,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產業結構優化,提高我國產業經濟的競爭力,對實現新型工業化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本文以馬克思經濟理論為指導,同時借鑒國內外產業經濟學及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運用微觀分析和宏觀分析相結合、規范研究和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重點研究產業演進模式與影響因素、方式等關鍵環節,並借鑒國際經驗,利用我國統計數據,對我國產業結構變化進行回顧和分析,對我國產業演進過程及規律進行探索,對我國產業結構的存在問題、比較優勢、調整方向及對策進行研究。在研究中,將基於自組織理論與方法和演化經濟學理論,通過建立非線性動力學數學模型,藉助於邏輯斯諦方程,對產業演進自組織演化機制、過程進行了探討。論文結構和主要內容為: 第1章,系統介紹國內外的研究現狀和成果,主要介紹了產業演進的基本理論,包括馬克思主義產業結構理論、西方產業演進理論和我國學者的研究,詳細分析了目前的產業演進理論的研究現狀及最新進展,從不同的研究角度對產業演進理論進行綜述。 第2章,簡要分析了世界產業演進。介紹了全球產業升級的歷史變遷,總結了當前世界產業演進的新趨勢,總結了發達國家經驗對我國產業升級的啟示。 第3章,分析了產業演進的模式,歸納了產業演進的影響因素,探討了產業演進的方式,總結了產業演進的規律,探討了產業演進判斷標准和保障體系。 第4、5章,產業演進的影響因素分析。從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消費需求、投資、對外貿易、制度、技術進步、柔性生產、產業集中度、產品差別化、進入壁壘和分工等宏觀和微觀經濟因素對產業演進的影響進行了系統詳盡的分析,歸納出各自的作用機制、動因和機理。 第6、7章,探討了當前世界產業系統的演進的方式和趨勢,詳細分析和研究了產業結構軟化、產業融合、產業生態化、經濟服務化、產業國際化、高技術產業化、產業集群、產業轉移、產業集成化的動因和演進趨勢。 第8章,論證了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度化、產業國際競爭力和產業布局的內容和分析方法。從產業結構優化、國際競爭力提高和布局優化角度分析了產業演進的判斷標准和要求。 第9章,我國產業演進的實證研究。結合我國歷年統計年鑒的數據,實證分析了我國產業演進的歷史與現狀。重點對產業結構演進的歷史進行回顧,對產業結構的現狀特徵進行描述,指出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分析,對我國三次產業的演進階段、方式、影響因素及未來發展趨勢進行探索。 論文研究產業演進的規律和特點,並對我國產業演進進行實證分析,工作是開創性的,研究的創新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運用自組織理論、非線性動力學、新貿易理論和新增長理論等基本原理研究產業演進的規律,推導出產業演進模型。在研究中,藉助於邏輯斯諦方程,對產業系統整體演化過程的數量特徵進行了分析,對產業系統演進模型進行了探討,分析了產業生命周期和產業升級過程,得出產業演進的路徑。 2、傳統的產業經濟學簡單地歸納了產業演進的基本影響因素,本文結合產業演進規律,進一步深化了產業演進的基本影響因素分析,探討了各自的作用機理和影響方式。本文專門研究了產業演進的微觀層面的企業影響因素,研究了柔性生產、市場結構、企業並購、分工和高附加值等對產業演進的影響。 3、研究了當代世界產業演進的新方式和趨勢,包括:產業集群化、產業融合化、產業生態化、高技術產業化、產業國際化、經濟服務化、產業集成化等的影響因素和演進趨勢。 4、傳統經濟增長理論僅以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來判斷產業演進的程度和效果,本文增添了產業國際競爭力提高和產業布局優化兩個判斷基準,完善了可持續發展理論下產業演進的判斷基準。 5、結合我國產業結構演進的歷史和現狀,運用歷年統計年鑒數據,對我國產業演進過程、階段、方式、影響因素及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全面和深入研究,分析產業演進存在的問題和原因,提出了產業演進的戰略措施和政策建議。
Ⅱ 簡述中國品牌的歷史演進
全球手機產業遷移路徑分析
從手機產業遷移路徑角度看,全球格局下,手機產業遷移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發達國家向中國轉移,中國已經成為手機最大生產國和消費國;第二階段為中國向印度、越南等地區轉移。從中國國內看,手機產業轉移表現出三大特徵:部分地區手機整機製造產業基本出清,部分地區逐漸崛起;廣東地區始終保持在龍頭地位;手機產業陸續向內陸轉移,重慶地區表現最為突出。
階段一:全球手機產能主要集中在中國
從全球手機行業的發展歷程看,手機市場的階段性變化受到幾個因素影響,一是通訊網路的代際發展,從1G到4G、5G,直接導致了手機市場在增量市場與存量市場之間切換;二是手機產品的變化發展,這種發展有大哥大到功能機、功能機到智能機的顛覆式變革,也有像素、屏幕優化等升級式發展。因此,手機行業在不同時期,市場增長點也不同,從最初的功能驅動型市場發展到性能驅動型市場,並進一步要發展到智能型市場。
以上數據來源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手機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
Ⅲ 新疆產業結構是怎麼演變的
新疆產業結構演進機理
新疆地區產業形成、發展及其結構演進,受到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等多方面因素影響。自然地理環境和資源稟賦條件,塑造了新疆地區產業結構的宏觀背景和發展基礎;陸疆邊境的區位條件,使得新疆地區三次產業的發展演變,與我國中東部地區存在明顯差異。另外,社會環境與地區產業政策,也顯著影響著三次產業演進方向。
自然環境和資源稟賦形成約束條件
獨特的氣候特徵使得農業始終是新疆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疆深處內陸地區,受到高山阻隔,濕潤的海洋氣流難以進入,形成了極為乾燥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光熱資源十分豐富,氣溫日較差大,適宜於棉花、甜菜、特色林果等農產品的生長。豐富的光熱資源顯著加強了植物的光合作用,特別是對棉花等喜光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具有良好的作用。氣溫日較差大,有利於瓜果等有機作物積累碳水化合物,形成較高的甜度。新疆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孕育了豐富而多樣的生物資源和農作物品種資源,葡萄、大棗、香梨、巴旦木、枸杞,以及加工番茄、哈密瓜等都具有鮮明的地區特色和競爭優勢。 新疆地區礦產資源豐富,具有良好的礦產開采和加工業基礎,為第二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資源基礎。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都是新疆地區的優勢礦產,具有較好的開發前景。
進入全面改革開放以來,第二產業在新疆經濟中的比重躍居首位,其產業優勢呈現擴大趨勢。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以及非金屬礦物製品業,都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另外,輕重失衡是長期困擾新疆工業發展的瓶頸。改革開放以來,面對國內消費品市場需求迅速擴張,輕重工業結構在1980年代曾出現了輕型化的趨勢,然而自1990年代以來,隨著工業化的進一步推進及國家投資政策的明 顯傾斜,新疆工業發展再次出現了重工業化趨勢 。 內部結構欠佳,資源開發利用低效,導致新疆地區第三產業發展緩慢,進而制約了第一、第二產業的增長。新疆第三產業在經歷了1978年和1992年兩個局部躍遷之後,近些年來發展較為平緩。從第三產業內部構成來看,傳統的批發貿易和餐飲業、運輸倉儲和郵電業占據較大份額,而金融保險業、房地產業等新興行業的增加值相對較低。作為我國面積最大的自治區和古絲綢之路的要道,新疆擁有異彩紛呈的自然旅遊資源和風格迥異的人文旅遊資源。然而,新疆豐富的旅遊資源還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利用,特別是與我國發達地區相比,旅遊業發展還處於相對落後狀態。
2.特殊區位條件制約產業發展
一方面,新疆地處歐亞大陸腹地,是我國面向中亞、西亞、南亞以及歐洲開放的橋頭堡。另一方面,新疆境內幅員遼闊,遠離內地經濟腹地,區內和區外的運輸距離較長,交通建設資金投入不足,基礎設施條件有待改善,運輸結構欠佳,造成各種工農業產品運輸成本高,降低了產品市場競爭能力,抑制了新疆資源優勢的發揮和產業結構高級化進程。
外部環境顯著影響產業結構演進過程 我國產業發展策略作為新疆產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對新疆產業結構研究過程具有一定影響。人口的快速增長和農業機械化程度的不斷加快,使得農村剩餘勞動力持續增加,而現階段的城市化水平還不足以創造相匹配的就業空間,使得第一產業產出效率低下,從就業產業結構偏離度等相關指標可以明顯發現這一情況。建國以來,我國長期實行生產資料優先增長策略,超前發展重工業,產業結構出現失調;為應對農副產品等生活資料缺乏的不利局面,做出農輕重發展序列的調整。上世紀70年代,我國迅速跨入以機械工業為代表的加工工業階段,產業結構在80年代再度出現重型化趨勢。與此同時,第三產業雖然在政策推動下,獲得躍遷式進步,但由於起點較低和制度性障礙,發展相對緩慢。2008年,新疆地區三次產業比例為16.4:49.7:33.9;重工業增加值約為輕工業增加值的11倍,結構調整仍需進一步調整。而且,這種由於歷史時期外部環境的影響,而形成的三次產業結構,對於現在和未來的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無疑是一種剛性約束和巨大挑戰。
3.產業政策是新疆地區產業結構演進的風向標
對外開放的持續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順利開展,以及沿邊開放和援疆戰略的深入進行,都對新疆產業布局和結構調整產生了重大影響。從1978年開始,新疆第三產業增速顯著提升。1992年是新疆產業結構的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產業結構處於波動狀態,尤其是第一、第二產業比重交替上升;而在1992年之後,第一產業比重迅速下降,第二產業比重躍居首位,從而形成了"二、三、一"的產業格局。在世 紀之交,國家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促進了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區域經濟發展,新疆地區的第二產業增速明顯加快。上世紀70年代末,尤其是80年代中後期,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由沿海向沿江、沿邊地區的推進,援疆政策的逐步實施,新疆地區的區位優勢得以發揮,作為泛歐經濟區、亞太經濟圈的結合部,新疆地區第三產業實現快速飛躍。
Ⅳ 如何理解產業演變規律和產業發展模式
一)專一模來式 專一模自式就是企業集中資源於某一項自身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或服務。
《孫子兵法·九地篇》說:「故為兵之事,在於順詳敵之意,並兵一向,千里殺將」,對企業而言即集中兵力,選准突破口,贏得市常然而目前中國很多中小企業仍沒有擺脫「小
Ⅳ 從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來看,區域產業結構演變的順序是:第二產業然後第一產業然後第三產業。這句話對嗎
不是,從第一到第二再到第三
Ⅵ 通信的發展歷史
1、19世紀中葉以後,隨著電報、電話的發有,電磁波的發現,人類通信領域產生了根本性的巨大變革,實現了利用金屬導線來傳遞信息,甚至通過電磁波來進行無線通信,使神話中的「順風耳」、「千里眼」變成了現實。
從此,人類的信息傳遞可以脫離常規的視聽覺方式,用電信號作為新的載體,同此帶來了一系列鐵技術革新,開始了人類通信的新時代。
2、1837年,美國人塞繆樂.莫樂斯(Samuel Morse)成功地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台電磁式電報機。他利用自己設計的電碼,可將信息轉換成一串或長或短的電脈沖傳向目的地,再轉換為原來的信息。
1844年5月24日,莫樂斯在國會大廈聯邦最高法院會議廳進行了「用莫爾斯電碼」發出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份電報,從而實現了長途電報通信。
3、1864年,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J.c.Maxwel)建立了一套電磁理論,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說明了電磁波與光具有相同的性質,兩者都是以光速傳播的。
4、1875年,蘇格蘭青年亞歷山大.貝爾(A.G.Bell)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電話機。並於1876年申請了發明專利。1878年在相距300公里的波士頓和紐約之間進行了首次長途電話實驗,並獲得了成功,後來就成立了著名的貝爾電話公司。
5、1888年,德國青年物理學家海因里斯.赫茲(H.R.Hertz)用電波環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發現了電磁波的存在,他用實驗證明了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這個實驗轟動了整個科學界,成為近代科學技術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導致了無線電的誕生和電子技術的發展。
(6)產業發展演變擴展閱讀
1、互聯移動跨時空:移動通信能力飛速發展,全國實現聯網
移動通信能力飛速發展。在1988年到1997年的十年間,我國經歷了移動通信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間移動交換機容量從不到3萬戶猛增到2585.7萬戶,10年間增長861倍。
我國選用900MHz頻段的TACS系統主要引進了摩托羅拉(A網)和愛立信(B網)的交換機、基站、控制系統等設備,1995年底,A網覆蓋的21個省市和B網覆蓋的15個省市實現自動漫遊,形成真正的全國聯網。
1994年,由電子部聯合鐵道部、電力部及廣電部組建成立中國聯通。1998年,中國電信從當時的郵電部脫離組建。1999年,網通成立。
2、布局重組謀生態:「動感地帶」推向全國,電信業重組拉開帷幕
2001年,中國移動廣東分公司在廣州和深圳兩地召開品牌推介會,「動感地帶」作為新品牌進行試驗推行。2003年,中國移動正式將「動感地帶」品牌推向全國,它成為中國移動通信史上第一個客戶品牌。
2006年8月,紐約證券交易所收市,中國移動段價以33.42美元收盤,總市值達到1325.8億美元,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電信運營公司。2007年,中國移動成功收購Paktel。
2004年1月,村通工程面向全國推行。截至2007年,六家基礎電信企業共為3759個無電話行政村新開通電話,全國行政村通電話比重達99.5%,29個省區市實現了所有行政村通電話。2007年5月,政府繼續在全國啟動自然村的村通工程,形成了行政村和自然村兩方面工程並進的局面。
2007年3月,中國移動正式啟動超過200億元的TD—SCDMA網路建設招標,多家中外企業組成的四大陣營競爭激烈。
2008年5月,電信業重組拉開帷幕。隨後,工信部等聯合發布《關於深化電信體制改革的通告》。通告稱,鼓勵中國電信收購中國聯通CDMA網,中國聯通與中國網通合並,中國衛通的基礎電信業務並入中國電信,中國鐵通並入中國移動。這次改革重組完成後發放3G牌照。
專家稱,電信重組在於打破壟斷,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移動替代固話趨勢明顯。重組後,三家運營商都擁有全業務能力,形成充分的競爭格局。
3、代際宏圖標准中:通信業增長率高,5G將帶動通信產業下一輪發展
不久前召開的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中,工信部明確了2018年多項重點工作。其中涉及強化信息通信市場監管方面,工信部相關文件透露,計劃開展VoLTE號碼攜帶技術試驗,研究制定號碼攜帶全國推廣方案。
工信部數據顯示,初步核算,2017年電信業務總量達到27557億元(按照2015年不變單價計算),比上年增長76.4%,增幅同比提高42.5個百分點;電信業務收入12620億元,比上年增長6.4%,增速同比提高1個百分點。
2018年1-2月,電信業務總量完成6853億元,同比增長117%;電信業務收入完成2168億元,同比增長4.9%。
近年來,我國通信產業發展迅速,主要經營指標向好,5G將成為下一個發展契機。2017年8月,國務院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持續釋放內需潛力的指導意見》,指出「加快第五代移動通信(5G)標准研究、技術試驗和產業推進,力爭2020年啟動商用」。
由於5G應用前景廣泛,5G戰略制高點爭奪戰已風起雲涌。
Ⅶ 如何從三次產業的演變過程,看待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1、產業結構
指各個產業部門之間以及內部的構成和相互關系。
2、產業結構轉型
指由於外內部環境發生較大變容化,產業內部資源配置不合理,導致產業發展遇到多重約束,必須通過提升產業素質,升級置換和重組產業要素,形成新的產業結構以滿足產業長遠發展的需要。
3、產業轉型升級
指產業結構高級化,即向更有利於經濟、社會發展方向發展。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是技術進步,在引進先進技術的基礎上消化吸收,並加以研究、改進和創新,建立屬於自己的技術體系。
4、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注意事項
(1)要時刻關注技術的先進性。
(2)要加大研發的投入。
(3)要做好人才建設工作。
(4)要時刻注意信息技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航空航天與空間科學技術等引領未來社會發展的重大技術的發展,並將新技術應用到新產品上。
(5)要高度重視現有產品整個產業鏈上各個關鍵技術的進展。
(6)要積極推進產學研相結合。
Ⅷ 產業融合的演進方式
世紀之交的國際經濟正發生著深刻變化,產業之間的滲透融合日益清晰地向人們展現出了未來21世紀的發展趨勢。在不同的產業領域內,產業融合以不同的方式演進,最終將促成整個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合理化,並構架出融合型的產業新體系。產業創新研究的權威弗里曼(1997)認為產業創新過程包括技術和技能創新、產品和流程創新、管理和市場創新等階段。根據弗里曼對產業創新階段的研究,陸國慶(2001)認為產業的融合和創新經過了技術融合、產品與業務融合、市場融合的階段,最後完成產業融合的整個過程。並且這幾個階段前後相互銜接,也可能是同步相互促進的。
產業融合的主要方式有三種:
一是高新技術的滲透融合。 即高新技術及其相關產業向其它產業滲透、融合,並形成新的產業。如生物晶元、納米電子、三網融合(即計算機、通訊和媒體的融合);信息技術產業以及農業高新技術化、生物和信息技術對傳統工業的改造(比如機械仿生、光機電一體化、機械電子)、電子商務、網路型金融機構等。又如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後信息和生物技術對傳統工業的滲透融合,產生了諸如機械電子、航空電子、生物電子等類型的新型產業。還如電子網路技術向傳統商業、運輸業滲透而產生的電子商務與物流業等新型產業;高新技術向汽車製造業的滲透將產生光機電一體化的新產業等等。高新技術向傳統產業不斷滲透,成為提升和引領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關鍵性因素,高新技術及產業發展有利於提升傳統產業的發展水平,加速了傳統產業的高技術化。主要體現在:促進傳統產業的高附加值化,促進傳統產業推出新品種和新的產業,促進傳統產業裝備現代化。據分析,近年來1T產業對美國經濟的貢獻率超過35% ,1999年IT使全美國製造業勞動生產力增長了6.4% 。目前,信息技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滲透到製造業的各個環節中,使製造業的產品和生產過程,以至管理方式發生了深刻的、甚至是革命性的變化。
二是產業間的延伸融合。 即通過產業間的互補和延伸,實現產業間的融合, 往往發生在高科技產業的產業鏈自然延伸的部分。這類融合通過賦予原有產業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強的競爭力,形成融合型的產業新體系。這種融合更多地表現為服務業向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延伸和滲透,如第三產業中相關的服務業正加速向第二產業的生產前期研究、生產中期設計和生產後期的信息反饋過程展開全方位的滲透,金融、法律、管理、培訓、研發、設計、客戶服務、技術創新、貯存、運輸、批發、廣告等服務在第二產業中的比重和作用日趨加大,相互之間融合成不分彼此的新型產業體系。如現代農業生產服務體系、工業中服務比例上升、工業旅遊、農業旅遊等。
三是產業內部的重組融合。 重組融合主要發生在具有緊密聯系的產業或同一產業內部不同行業之間,是指原本各自獨立的產品或服務在同一標准元件束或集合下通過重組完全結為一體的整合過程。通過重組型融合而產生的產品或服務往往是不同於原有產品或服務的新型產品或服務。例如,第一產業內部的種植業、養殖業、畜牧業等子產業之間,可以生物技術融合為基礎,通過生物鏈重新整合,形成生態農業等新型產業形態。在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重組融合更多地表現為以信息技術為紐帶的、產業鏈的上下游產業的重組融合,融合後生產的新產品表現出數字化、智能化和網路化的發展趨勢,如模糊智能洗衣機、綠色家電的出現就是重組融合的重要成果。
Ⅸ 產業結構理論的演變規律
庫茲涅茨在繼承配第和克拉克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依據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份額基準,考察了總產值變動和就業人口機構變動的規律,揭示了產業結構變動的總方向,從而進一步證明了配第—克拉克定律。他發現的這種變動規律,即產業結構的變動受人均國民收入變動的影響,被稱為庫茲涅茨人均收入影響論。
(3)主導產業擴散效應理論和經濟成長階段論
羅斯托首先提出了主導產業及其擴散理論和經濟成長階段論。他認為,無論在任何時期,甚至在一個已經成熟並繼續成長的經濟體系中,經濟增長之所以能夠保持,是因為為數不多的主導部門迅速擴大的結果,而且這種擴大又產生了對產業部門的重要作用,即產生了主導產業的擴散效應,包括回顧效應、旁側效應和前向效應。羅斯托的這些理論被稱為羅斯托主導產業擴散效應理論。他根據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發展水平,將經濟成長的過程劃分為五個階段:即傳統社會、為「起飛」創作前提的階段、「起飛」階段、向成熟挺進階段、高額大眾消費階段。後來他在《政治與成長階段》一書中又增加了一個「追求生活質量」的階段。 錢納里從經濟發展的長期過程中考察了製造業內部各產業部門的地位和作用的變動,揭示製造業內部結構轉換的原因,即產業間存在著產業關聯效應,為了解製造業內部的結構變動趨勢奠定了基礎,他通過深入考察,發現了製造發展受人均GNP、需求規模和投資率的影響大,而受工業品和初級品輸出率的影響小。他進而將製造業的發展分為三個發展時期:經濟發展初期、中年期和後期;將製造業也按三種不同的時期劃分為三種不同類型的產業。即:
1)初級產業,是指經濟發展初期對經濟發展起主要作用的製造業部門,例如食品、皮革、紡織等部門;
2)中期產業,是指經濟發展中期對經濟發展起主要作用的製造業部門,例如非金屬礦產品、橡膠製品、木材加工、石油、化工、煤炭製造等部門;
3)後期產業,指在經濟發展後期起主要作用的製造業部門,例如服裝和日用品、印刷出版、粗鋼、紙製品、金屬製品和機械製造等部門。 霍夫曼對工業化問題進行了許多富有開創性的研究,提出了被稱為「霍夫曼工業化經驗法則」的問題階段理論。他根據霍夫曼比例,即消費品工業凈產值與資本工業凈產值的比例,把工業化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消費品工業佔主導地位,霍夫曼比例為(5+/-1)。
·第二階段:資本品工業快於消費品工業的增長,消費品工業降到工業總產值的50%左右或以下,霍夫曼比例為(2.5 +/- 0.5)。
·第三階段:資本品工業繼續快速增長,並已達到和消費品工業相平衡狀態,霍夫曼比例為(1 +/- 0.5)。
·第四階段:資本品工業佔主導地位,這一階段被認為實現了工業化,霍夫曼比例為1以下。
·在實際應用中,霍夫曼比例往往用輕工業品凈產值與重工業品凈產值的比例來表示。霍夫曼的工業階段論闡述的主要是工業過程中重化工業階段的演變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