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促進產業機構升級的政策有哪些
你是問產業結構升級吧,如果要說具體政策那就太大了,只能告訴你些政策方向。
產業結構調整的目標是: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一、二、三產業健康協調發展,逐步形成農業為基礎、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產業結構調整要堅持以下四項原則:一是堅持市場調節和政府引導相結合;二是以自主創新提升產業技術水平;三是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四是促進產業協調健康發展。
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和重點是:一是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二是加強能源、交通、水利和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能力;三是以振興裝備製造業為重點發展先進製造業,發揮其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四是加快發展高技術產業,進一步增強高技術產業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五是提高服務業比重,優化服務業結構,促進服務業全面快速發展;六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增長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七是優化產業組織結構,調整區域產業布局;八是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促進國內產業結構升級。
② 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必須堅持以什麼為主體
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應構建市場需求科學轉型為主的模式。對於傳統產業中的眾多優勢企業內和潛力企業,應通過容技術改造,培育品牌,實現就地轉型升級,逐漸培育成高新技術企業或提升競爭力。
充分發揮政策對轉型發展的導向和引領作用,建立轉型升級的鮮明導向,綜合運用產業、財稅、環保、土地、金融、能源等政策手段,重點支持企業轉型發展,積極推動優勝劣汰。加快轉型升級的個性化政策研究,促使經濟發展的政策從「普惠制」向「特惠制」轉變。集中力量支持一批支撐產業轉型的大平台、一批對產業轉型發展具有強勁支撐作用的大企業、一批具有較強帶動力的重點企業發展。
③ 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必須堅持什麼為主體
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必需以"故事化風味主體"來進行才能感動人心觸發文化,讓產業歷久彌新
④ 加快改造傳統產業,構建以什麼為中心
以新的理念、新的模式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跑出產業轉型升級加速度。在利內用容大數據手段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發展以大數據為引領的新興產業同樣重要。按照「長期發展與短期增長兼顧、存量穩定與增量提升並重」的原則,聚焦健康醫、裝備製造、磷煤化工、鋁及鋁加工、特色食品等領域,培育新興產業、改造傳統產業。
傳統行業也稱為傳統產業,傳統行業主要指勞動力密集型的、以製造加工為主的行業。傳統產業是相對於信息產業、新材料產業等新興工業而言的,主要包括鋼鐵、煤炭、電力、建築、汽車、紡織、輕工、造船等工業。劉世錦等認為,傳統產業是以傳統技術進行生產和服務的產業,是指工業化過程中起支柱與基礎作用的產業。主要是工業,也包括傳統農業和第三產業的一部分。工業經濟時代的支柱產業是紡織、鋼鐵、機電、汽車、化工、建築等物質生產工業。
⑤ 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必須堅持什麼為向導
充分發揮政策對轉型發展的導向和引領作用,建立轉型升級的鮮明導向,綜合運用回產業、財答稅、環保、土地、金融、能源等政策手段,重點支持企業轉型發展,積極推動優勝劣汰。加快轉型升級的個性化政策研究,促使經濟發展的政策從「普惠制」向「特惠制」轉變。集中力量支持一批支撐產業轉型的大平台、一批對產業轉型發展具有強勁支撐作用的大企業、一批具有較強帶動力的重點企業發展。
⑥ 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做到那六個方面
一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瞄準國際標准提高水平。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加強水利、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電網、信息、物流等基礎設施網路建設。堅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實現供需動態平衡。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二是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路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倡導創新文化,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三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並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四是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強化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發揮優勢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創新引領率先實現東部地區優化發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雄安新區。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支持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加快邊疆發展,確保邊疆鞏固、邊境安全。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
五是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要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結構調整、戰略性重組,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有效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壟斷,防止市場壟斷,加快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放寬服務業准入限制,完善市場監管體制。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健全財政、貨幣、產業、區域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建立全面規范透明、標准科學、約束有力的預算制度,全面實施績效管理。深化稅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稅體系。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六是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拓展對外貿易,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推進貿易強國建設。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寬市場准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凡是在我國境內注冊的企業,都要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加大西部開放力度。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創新對外投資方式,促進國際產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融資、生產、服務網路,加快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⑦ 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必須堅持以 什麼為向導
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必須堅持創新驅動為導向
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製造業分工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美歐等發達經濟體為重振實體經濟,增加就業機會,紛紛推進「再工業化」,重塑製造業新優勢;新興經濟體和東盟等周邊國家則利用我國製造業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的機會,加大吸引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力度,我國製造業發展面臨兩頭受壓的困局,必須改變以往以做大規模為導向的產業政策,調整為以創新驅動為導向的產業政策,具體思路可以歸納為:「抓兩頭、放中間,調結構、促創新,搭平台、造環境,定標准、強監管」。「抓兩頭、放中間」要求產業政策轉向從產業發展生命周期角度支持處於發展階段「兩頭」的產業,即對處於孕育期和幼兒期的新興產業給予扶持,扶上馬再送一程,促進產業快速成長;對處於衰退期的傳統產業,在職工再就業培訓、轉產就業安置、設備淘汰補助等方面給予企業退出援助,盤活存量資源;而對處於「中間」即成長期和成熟期的產業,則要充分放開,讓其在市場競爭中強筋健體、自由發展。「調結構、促創新」是指產業政策的目標要從原來的「擴能增量」調整為「創新驅動、提質增效」。一方面,要推進以科技創新引領的全面創新,加快培育高端裝備製造業、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另一方面,要按照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邁進的目標,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推動傳統製造業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提升我國產業在全球產業鏈分工中的地位,促進產業結構從中低端邁向中高端水平。「搭平台、造環境」要求政府支持產業發展的著力點放在搭建發展平台、營造公平競爭環境上。「定標准、強監管」主要強調通過標准引領,規范行業發展秩序,並積極推動我國產業標准上升為國際標准,提升我國產業發展國際競爭力,努力搶佔全球產業發展制高點,逐步掌握行業話語權。
⑧ 如何加快轉型升,全面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以新的抄理念、新的模式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跑出產業轉型升級加速度。
在利用大數據手段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發展以大數據為引領的新興產業同樣重要。按照「長期發展與短期增長兼顧、存量穩定與增量提升並重」的原則,聚焦健康醫葯、裝備製造、磷煤化工、鋁及鋁加工、特色食品等領域,培育新興產業、改造傳統產業。
⑨ 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推動實體經濟和哪些方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瞄準國際標准提高水平。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
加強水利、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電網、信息、物流等基礎設施網路建設。堅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實現供需動態平衡。
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路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