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生產性服務業的優勢行業有哪些如何加大,推進發展
近日,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指導意見,這標志著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又邁出了重要一步。中國經濟和產業發展正在進入一個「新常態」時期。2013年,中國第三產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今年上半年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是46.6%,增速持續快於工業,佔GDP比重繼續提高。特別是東部沿海許多地區已經基本完成工業化,需要向後工業化階段邁進,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經濟結構。
事實上,近些年來,傳統製造業價值鏈不斷擴展和延長,其覆蓋范圍逐漸從加工製造領域延伸到了服務領域,製造和服務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製造和服務逐漸相互融合,全球生產經營活動日益被納入基於全球價值鏈的全球生產服務體系。服務在企業產值和利潤中的比重越來越高,全球產業結構呈現出「工業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型的新趨勢。
國際服務業轉移
廣度深度不斷擴展
研究表明,目前,服務中間投入占製造企業中間投入成本達到70%左右,對生產性服務的有效需求近70%來自於第二產業,特別是隨著跨國公司全球生產網路的布局,企業內分工、產品內分工的特徵更加突出,由此帶動了服務業離岸。2012年全球服務外包市場規模達到9750億美元,增長率為30%~40%。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1.65~1.8萬億美元。
生產性服務業在美國的大規模擴張是在上世紀的80~90年代。1980年以來,美國經濟中的生產性服務業增長了59%,是其整體服務業增長幅度的2倍多。2002至2011年,大約一半行業增加了對作為中間投入的生產性服務的購入,增加最多的是計算機和電子產品。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國際服務業轉移的廣度和深度都在不斷擴展。在新一輪世界性產業結構的調整步伐中,製造業與服務業的「雙轉移」趨勢日漸明顯,在跨國公司新一輪產業調整中,資本向服務業轉移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美國的「再工業化」風潮、德國的「工業4.0」和「互聯工廠」戰略,以及日韓等國製造業轉型都不是簡單的傳統製造業回歸,而是生產模式的創新、生產效率的提升與新興產業的發展。尤其是信息技術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雲計算、大數據、虛擬現實、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的突破,給信息技術應用模式帶來了一場深刻變革。3D列印、智能機器人[0.98%資金研報]、人工智慧等智能製造技術取得了積極進展。
㈡ 北京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優勢有哪些
(一)北京擁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和行業優勢
1.智力資源優勢/2.資本優勢 /3.信息資源優勢 /4.科學技術優勢 /5.旅遊資源優勢
(二)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服務性消費需求的增加有力地拉動北京現代服務業的持續發展
(三)首都功能和經濟發展的准確定位為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源動力
(四)總部經濟的發展極大地促進現代服務業基地的形成
(五)以北京、天津為核心的首都經濟圈的構建將使北京發展現代服務業的潛力得到充分的釋放
(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將進一步提升現代服務業在北京市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七)奧運經濟發展給現代服務業帶來的巨大商機
(八)CEPA和京港經濟合作帶來的機遇
(九)後WTO時期現代服務業對外資開放所帶來的市場機遇
㈢ 新疆發展第三產業的優勢區位條件是:( ) A 旅遊資源豐富 B 少數民族聚集區 這個題為什麼選A
第三產業主要指服務業,是提供服務而非實質性產品。旅遊資源豐富,旅專游業的發展帶動屬餐飲業之類的發展,像餐館服務員、導游啊都屬於從事第三產業的。
要說少數民族聚集利於第三產業發展的話,也是將其當做旅遊資源之一來看的。
㈣ 比較一下長三洲和珠三角洲的發展競爭優勢以及展望未來。
楊京英等:2005年長江和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研究
www.cnfol.com 2005年12月19日 12:5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楊京英 王強 任小燕
改革開放以來,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也是經濟最富有朝氣和活力的地區,對全國經濟的貢獻也最大,特別是跨入新世紀後,兩個三角洲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比較研究它們的經濟發展規模,探討其經濟發展的特點和原因,可以為兩個三角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出建議,為其它地區乃至全國的經濟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在全國的經濟地位舉足輕重
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簡稱長三角)是指由滬、蘇、浙三省市中16個地級以上城市組成的區域,包括上海市、江蘇省的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通、揚州和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舟山和台州市。2004年長三角的土地面積為10.96萬平方公里,人口為8212.12萬人,分別佔全國的1.1%和6.3%。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簡稱珠三角)指廣東省珠江流域的14個市、縣、區組成的區域,包括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東莞、中山等7市,以及惠州市區和惠陽、惠東、博羅三縣,肇慶市區和高要、四會兩市,其土地面積為4.15萬平方公里,人口為2451.36萬人,分別佔全國的0.4%和1.9%。
改革開放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優惠政策使長三角和珠三角逐漸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和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進入新世紀以來,長三角和珠三角經濟繼續保持著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走勢,兩個三角洲對全國經濟的貢獻份額進一步增大。
(一)兩個三角洲的經濟總量佔全國的30.8%,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是全國的3.7倍。
2004年長三角地區生產總值達28775億元,珠三角地區生產總值達13394億元。兩個三角洲地區生產總值合計達到42169億元,佔全國國內生產總值(136876億元)的30.8%,比2000年的24.9%上升了5.9個百分點。
2004年長三角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35040元,珠三角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54639元。兩個三角洲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39546元,是全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0561元)的3.7倍,而2000年兩個三角洲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21545元,是全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7086元)的3.0倍,兩個三角洲人均水平與全國的距離進一步擴大。
2000-2004年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GDP及人均GDP
地區 2000年 2004年
GDP(億元) 人均GDP(元) GDP(億元) 人均GDP(元)
長江和珠江三角洲合計 22315.8 21545 42169.4 39546
長江三角洲經濟區 15954.8 19816 28775.4 35040
上海市 4551.2 34547 7450.3 55307
南京市 1021.3 18546 1910.0 33050
蘇州市 1540.7 26692 3450.0 57992
無錫市 1200.2 27653 2350.0 52825
常州市 600.7 17635 1100.6 31665
鎮江市 452.0 16967 781.2 29235
南通市 736.4 9374 1226.1 15806
揚州市 472.1 10515 788.1 17359
泰州市 405.3 8082 705.2 14014
杭州市 1382.6 22342 2515.0 38858
寧波市 1175.8 21786 2158.0 39173
嘉興市 538.4 16279 1050.6 31506
湖州市 343.4 13445 590.7 22966
紹興市 745.0 17237 1313.9 30254
舟山市 114.9 11675 212.0 21855
台州市 675.0 12390 1173.8 21177
珠江三角洲經濟區 7360.8 31912 13394.0 54639
廣州市 2375.9 34292 4115.8 56271
深圳市 1665.5 28932 3422.8 59271
珠海市 330.3 26583 546.3 41847
佛山市 957.2 28932 1656.5 47658
江門市 567.5 14921 834.6 21872
東莞市 492.7 32477 1155.3 71997
中山市 312.8 23542 610.1 44005
惠州市區 134.4 36262 305.2 43834
惠陽市 102.1 18519 109.9 27108
惠東縣 88.5 13004 125.0 17489
博羅縣 81.8 10662 127.0 16677
肇慶市區 85.8 14413 126.7 26468
高要市 110.9 15404 163.4 22471
四會市 55.5 14089 95.5 22434
(二)兩個三角洲的經濟增長速度大大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成為拉動全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地區。
2000年至2004年,長三角和珠三角GDP增長速度均保持在兩位數以上,年平均增長分別為13.2%和13.6%,高於全國8.6%的年平均增長水平,成為全國經濟繼續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
2000-2004年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GDP增長率(單位:%)
地區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0-2004年年均增長率
長江三角洲經濟區① 11.6 11.3 12.6 14.8 15.6 13.2
上海市 10.8 10.2 10.9 11.8 13.6 11.5
南京市 12.3 11.1 12.8 15.0 17.3 13.7
蘇州市 12.6 12.3 14.5 18.0 17.6 15.0
無錫市 11.2 11.5 12.8 15.4 17.4 13.6
常州市 11.0 12.0 12.4 14.5 15.5 13.1
鎮江市 10.3 11.0 12.3 14.0 14.7 12.4
南通市 10.9 10.1 11.1 13.4 15.6 12.2
揚州市 10.5 8.1 11.1 13.4 14.7 11.5
泰州市 11.0 11.0 11.6 13.4 14.7 12.3
杭州市 12.0 12.2 13.2 15.2 15.0 13.5
寧波市 12.0 12.1 13.2 15.6 15.5 13.7
嘉興市 12.3 12.3 13.8 16.9 16.5 14.3
湖州市 12.0 11.6 12.3 15.0 15.4 13.2
紹興市 12.1 11.6 13.8 15.0 15.3 13.6
舟山市 12.0 11.8 12.6 15.5 17.0 13.8
台州市 11.9 11.9 13.9 14.9 13.6 13.2
珠江三角洲經濟區① 12.8 12.2 12.5 15.5 15.5 13.6
廣州市 13.3 12.7 13.2 15.2 15.0 13.9
深圳市 14.2 13.2 15.0 19.2 17.3 15.8
珠海市 11.8 12.1 12.3 17.5 13.8 13.5
佛山市 11.2 11.1 11.8 16.1 16.3 13.3
江門市 11.0 11.0 10.3 11.1 12.2 11.1
東莞市 17.9 18.0 18.5 19.5 19.6 18.7
中山市 11.8 16.1 16.5 18.6 18.7 16.3
惠州市區 17.5 11.7 11.1 18.1 15.5 13.7
惠陽市 9.3 13.7 12.5 25.3 18.7 15.8
惠東縣 12.4 10.9 10.0 10.3 13.0 11.3
博羅縣 10.4 11.0 10.1 11.5 14.5 11.5
肇慶市區 15.7 4.1 11.9 13.8 11.9 11.4
高要市 10.8 12.0 8.4 10.1 13.5 10.9
四會市 11.9 13.2 13.9 10.9 17.0 13.4
註:①為所屬市GDP增長率的簡單平均值。
(三)兩個三角洲的產業結構在調整中逐步優化,第三產業發展明顯高於全國。
2004年長三角三次產業的結構為4.6:55.9:39.6,珠三角三次產業的結構為3.8:53.8:42.4。
從1990年到2004年,這兩個地區的產業結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第一產業佔GDP的比重大幅下降,第三產業的比重大幅上升。長三角第一產業所佔比重下降幅度最大,從15.8%下降到4.6%,下降了11.2個百分點。長三角第三產業所佔比重上升幅度也最大,從27.2%上升到39.6%,上升了12.4個百分點。
2004年這兩個地區的第二產業比重與全國平均水平基本相同,而第一產業比重比全國約低1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比全國約高出9個百分點,其產業結構優於全國。
長三角、珠三角和全國三次產業構成比較(單位:%)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
1990年 2004年 1990年 2004年 1990年 2004年
長江三角洲 15.8 4.6 57.0 55.9 27.2 39.6
珠江三角洲 14.4 3.8 44.2 53.8 41.4 42.4
全國 27.1 15.2 41.6 52.9 31.3 31.9
(四)兩個三角洲是我國重要的國際貿易基地,兩地的進出口貿易總額佔全國的60%以上。
2004年,長三角和珠三角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7430.1億美元,佔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64.4%,比2000年的57.9%提高了6.5個百分點。其中,長三角為4012.3億美元,佔全國比重為34.8%;珠三角為3417.8億美元,佔全國比重為29.6%。
2000―2004年長江和珠江三角洲與全國進出口貿易額比較(單位:億美元)
2000年 2004年
進出口總額 出口額 進口額 進出口總額 出口額 進口額
長江和珠江三角洲合計 2744.3 1473.5 1270.8 7430.1 3905.2 3524.8
長江三角洲 1235.8 671.0 564.8 4012.3 2083.0 1929.3
珠江三角洲 1508.5 802.5 706.0 3417.8 1822.2 1595.6
全國總計 4742.9 2492.0 2250.9 11545.5 5933.2 5612.3
長三角佔全國比重(%) 26.1 26.9 25.1 34.8 35.1 34.4
珠三角佔全國比重(%) 31.8 32.2 31.4 29.6 30.7 28.4
長江和珠江三角洲佔全國的比重(%) 57.9 59.1 56.5 64.4 65.8 62.8
註:2000年珠江三角洲未包括惠州市區、惠陽市、惠東縣和博羅縣。
(五)兩個三角洲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佔全國比重為25.8%,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2004年,長三角和珠三角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18155.6億元,佔全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25.8%。其中,長三角為13650.7億元,佔全國的19.4%,珠三角為4504.9億元,佔全國的6.4%。
2001-2004年長江和珠江三角洲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年均增長22.8%,比全國年均增長20.9%高出1.9個百分點。
2000-2004年長江和珠江三角洲與全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單位:億元)
2000年 2004年 2001-2004年年平均增長率(%)
長江和珠江三角洲合計 7973.6 18155.6 22.8
長三角 5677.7 13650.7 24.5
珠三角 2295.9 4504.9 18.4
全國總計 32917.7 70477.4 20.9
長江和珠江三角洲佔全國的比重(%) 24.2 25.8
長三角佔全國的比重(%) 17.2 19.4
珠三角佔全國的比重(%) 7.0 6.4
(六)兩個三角洲吸引外商直接投資超過全國的一半。
2004年長江和珠江三角洲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達到310.0億美元,比2000年增長37.9%,佔全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51.1%。其中,長三角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比2000年增長87.4%,佔全國的比重由27.5%上升到34.6%;珠三角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比2000年下降11.3%,佔全國的比重由27.7%下降到16.5%。
2000-2004年長江和珠江三角洲與全國外商直接投資比較(單位:億美元)
2000年 2004年 2001-2003年年平均增長率(%)
長江和珠江三角洲合計 224.8 310.0 8.4
長三角 112.0 209.9 17.0
珠三角 112.8 100.1 -2.9
全國總計 407.2 606.3 10.5
長江和珠江三角洲佔全國的比重(%) 55.2 51.1
長三角佔全國的比重(%) 27.5 34.6
珠三角佔全國的比重(%) 27.7 16.5
註:長三角是上海、江蘇和浙江合計數,珠三角是廣東省合計數。
(七)地方財政實力增強,人均財政收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6倍。
2004年長三角和珠三角財政一般預算內收入達3362.0億元,佔全國財政收入的12.7%,比2000年的12.4%提高了0.3個百分點。其中,長三角一般預算內收入達2426.3億元,佔全國的9.2%;珠三角一般預算內收入達935.7億元,佔全國的3.5%。
2004年長江和珠江三角洲人均財政收入達到3153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6倍。2000-2004年長江和珠江三角洲與全國財政收入比較
2000年 2004年
長江和珠江三角洲合計(億元) 1658.1 3362.0
長三角(億元) 1059.2 2426.3
珠三角(億元) 598.9 935.7
全國總計(億元) 13395.2 26396.5
長江和珠江三角洲佔全國的比重(%) 12.4 12.7
長三角佔全國的比重(%) 7.9 9.2
珠三角佔全國的比重(%) 4.5 3.5
長江和珠江三角洲人均財政收入(元) 1601 3153
全國人均財政收入(元) 1057 2031
(八)兩個三角洲地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6 倍。
2004年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5361元,是全國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6倍。其中,長三角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3431元,是全國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4倍;珠三角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7290元,是全國的1.8倍。
2000-2004年長江和珠江三角洲與全國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較
2000年 2004年
長江和珠江三角洲(元) 10952 15361
長三角(元) 8809 13431
珠三角(元) 13094 17290
全國(元) 6280 9422
長江和珠江三角洲為全國的倍數(倍) 1.7 1.6
長三角為全國的倍數(倍) 1.4 1.4
珠三角為全國的倍數(倍) 2.1 1.8
註:珠三角僅包括以下8個城市: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東莞市、中山市、
惠州市區和肇慶市區。
二、長三角與珠三角經濟發展的比較分析
(一)從經濟規模看,長三角是珠三角的2倍,但兩地的GDP差距和人均GDP差距均在縮小。
二十一世紀以來,長三角的GDP一直是珠三角的2倍左右。2000年長三角的GDP總量比珠三角多8594.0億元,是珠三角的2.17倍;2004年長三角GDP比珠三角多15381.4億元,是珠三角的2.15倍,差距有所縮小。
2004年長三角的16個城市中,有11個城市的GDP超過1000億元,比2000年增加5個,佔66.8%。珠三角GDP超過1000億元的城市僅有4個,比2000年增加1個,佔28.6%。從城市平均總量來看,2004年長三角16個城市GDP的平均值達到1798.5億元,比2000年的平均值(997.2億元)增長80.4%,而珠三角14個縣市的GDP平均值為956.7億元,比2000年(525.8億元)增長82%。
2000-2004年,珠三角的人均GDP繼續高於長三角。2004年,珠三角人均GDP為54639元,比2000年增長71.2%;長三角人均GDP為35040元,比2000年增長76.8%。2000年珠三角人均GDP是長三角的1.61倍,到2004年珠三角是長三角的1.56倍,兩個三角洲的人均GDP差距在縮小。2004年兩個三角洲地區人均GDP超過50000元的城市共有6個,其中長江三角洲有3個,即上海、蘇州和無錫;珠江三角洲有3個,即廣州、深圳和東莞,而東莞市是兩個三角洲地區唯一的人均GDP超過60000元的城市,達到71997元,超過了世界上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
(二)長江和珠江三角洲的經濟增長速度均在兩位數以上,但是發展均衡程度有所不同。
從經濟發展速度來看,2004年兩個三角洲地區30個城市的增長速度都達到了兩位數,只是珠三角地區的GDP增長速度要略高於長三角地區。2000-2004年長三角地區GDP增長率為13.2%,珠三角地區GDP增長率為13.6%,珠三角比長三角高出0.4個百分點。在兩個三角洲,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是東莞市,達到19.6%;長三角16城市中經濟增長最快的仍然是蘇州市,為17.6%。
從發展均衡的角度來看,長三角好於珠三角。2000年長三角16個城市經濟增長速度的高低落差僅為2.1個百分點,而珠三角的14個市、縣、區中增長速度的高低落差為8.6個百分點。到2004年,長三角城市經濟增長速度的高低落差比2000年有所擴大,為4個百分點,而珠三角城市經濟增長速度的高低落差有所減小,為7.7個百分點,但珠三角的落差仍大於長三角。
(三)兩個三角洲的三次產業結構基本相同,但存在差異。
2004年長三角與珠三角地區的產業結構繼續向高度化方向發展,三次產業結構平均水平為4:55:41,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目前,兩個三角洲地區三次產業結構總體上呈"二三一"格局,第二產業在經濟發展中占據首要地位,第三產業次之,第一產業比重下降。兩個三角洲地區雖然在產業結構上基本相同,但兩個三角洲產業結構變化有兩個特點:
一是珠三角第三產業所佔比重高,但長三角第三產業發展快。2004年長三角第三產業所佔比重為39.6%,雖然低於珠三角地區的42.4%,但是長三角第三產業所佔比重在1990年僅為27.2%,明顯低於同年珠三角的41.4%。1990年到2004年長三角的第三產業所佔比重提高了12.4個百分點,遠遠高於珠三角所提高的1個百分點。
二是長三角第二產業所佔比重雖高於珠三角,但呈下降趨勢,而珠三角第二產業所佔比重有較大提高。2004年長三角第二產業所佔比重為55.9%,高於珠三角的53.8%。雖然近十年,長三角第二產業發展速度較快,表現出較強的生產製造能力,但是與1990年相比,第二產業所佔比重仍下降了1.1個百分點。與此相反,珠三角第二產業所佔比重呈上升趨勢,正在成為我國製造業發展的新基地,2004年珠三角第二產業佔比重為53.8%,比1990年的44.2%提高了9.6個百分點。
(四)長三角地區對外貿易繼續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進出口貿易首次雙雙高於珠三角地區。
近年來,長三角對外貿易快速增長,2004年長三角進出口貿易首次雙雙高於珠三角地區。
從兩個三角洲地區進出口貿易總額看,2004年長三角進出口貿易總額達4012.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0.7%,是2000年的3.25倍,其中,進口總額達1929.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3.5%,出口總額達2083.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0.7%;珠三角的進出口貿易總額為3417.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2.1%,其中,進口總額達1595.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2.6%,出口總額達1822.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1.9%。可見,從貿易增長率來看,長三角地區在進出口貿易總額、進口總額和出口總額三個方面均比珠三角高出近一倍,顯示出其在中國對外貿易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2004年長江和珠江三角洲進出口貿易比較(單位:億美元)
進出口貿易 進口 出口
總額 增長率(%) 總額 增長率(%) 總額 增長率(%)
長三角洲地區 4012.3 40.7 1929.3 43.5 2083.0 40.7
珠三角洲地區 3417.8 22.1 1595.6 22.6 1822.2 21.9
從兩個三角洲30個市的進出口貿易看,2004年進出口總額超過1000億美元的城市為上海、蘇州和深圳。從進出口貿易的增長速度看,增長最快的是舟山市,進出口貿易總額年增長率達到62.9%。惠州市區是珠三角進出口貿易增長最快的城市,2004年增長率達到39.9%。
從外貿依存度來看,珠三角地區經濟要比長三角地區更加依賴出口,對外貿易在該地區佔有更加重要的地位。2004年珠三角地區外貿依存度(出口總額/GDP)為112.6%,遠遠高於長三角的59.9%。
(五)長三角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遠遠高於珠三角,並且兩者差距在逐漸拉大。
2004年長三角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為13650.7億元,比2003年增長24.5%;珠三角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504.9億元,比2002年增長18.4%。2004年長三角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遠遠高於珠三角,是珠三角的3.03倍,2000年以來兩個地區的差距在逐漸擴大。
2000-2004年長三角和珠三角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較(單位:億元)
2000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長三角 5677.7 7900.1 10973.7 13650.7
珠三角 2464.3 3088.6 3730.5 4504.9
差距 1:0.43 1:0.39 1:0.34 1:0.33
(六)長三角地區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項目和實際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均高於珠三角地區。
2004年,外商在長三角地區的投資項目數為14310個,珠三角地區為7308個,長三角比珠三角高95.8%;在外商直接投資額方面,長三角地區為209.9億美元,珠三角地區僅為100.1億美元,長三角比珠三角高109.7%。這表明外商直接投資的方向正從珠三角地區向長三角地區轉移。
(七)長三角財政收入是珠三角的2.6倍,財政收入佔GDP比重高於珠三角。
2004年長三角財政一般預算內收入2426.3億元,比上年增長23%,是珠三角的2.6倍。其中,上海市的財政收入為1119.7億元,占長三角地區全部財政收入的46.1%,比珠三角地區的全部財政收入還多出184.1億元。長三角地區財政收入超過100億元的地區有6個,分別是上海、南京、蘇州、無錫、杭州、寧波,而珠三角地區僅有
㈤ 中國保險業前三家的優勢和劣勢
中外金融服務業發展比較研究
一、中國金融服務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金融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金融業面臨的市場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別是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以來,各級政府都把金融安全和穩健發展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採取多項管理措施,加強自身建設,防範金融風險,取得了很大進展。但是加入WTO後,外國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我國金融業各部門的壓力仍將非常大,發展現狀不容樂觀。下面我們將分別談談我國銀行業(主要是商業銀行)、保險業和證券業的發展現狀。
(一) 銀行業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市場基本上是由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所瓜分,行業壟斷程度相當高,其業務主要集中在傳統的存、貸、匯銀行業務和外匯業務等,很少經營或不經營全部的投資銀行業務,如金融租賃業務、保險業務、信託業務、財產顧問和咨詢業務和旅遊廣告業務等。這些業務范圍的限制,影響了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和金融工具創新能力,資本金嚴重不足,貸款能力出現內生性約束。由於國有銀行效益不佳,消化自身不良資產的壓力很大,也無力用經營利潤補充基金。因此,不良資產日益積累,致使部分國有銀行資產充足率根本達不到巴塞爾協議規定的8%的要求。由於商業銀行盈利能力不強,資產運用效率不高,存在大量的壞帳和呆帳。這些都將使國有商業銀行在與外資銀行的競爭中處於不利的地位。
(二)保險業
二十年多來,中國保險業以年均39.6%的增長速度迅猛發展,實現第一個保費收入達500億元用了15 年的時間,而實現第二個500億元僅用了3年時間(見圖1-1、圖1-2)。到2000年底,保費收入達1595.9億元。同時保險市場主體日趨多元化,目前,全國共有保險公司40家,一個以國有保險公司和股份制保險公司為主、中外保險公司並存、多家保險公司競爭的保險市場格局已初步形成。但中國保險業目前還存在一系列問題,如保險公司實力
差,資金運用渠道少(保險業收入仍以保費盈餘為主),效率和經營技術不高,服務水平不能適應競爭等。因此,一旦當我國保險公司與外國保險機構真正展開競爭,保險業將面臨很大沖擊。
圖1 1989—2000年我國保費收入趨勢圖
圖2 1989—2000年我國保費收入增幅趨勢圖
(三)證券業
我國證券業起步於八十年代,在1990、1991年滬深證券交易所成立後,經過曲折的歷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首先是融資能力的增強,我國證券市場融資額從1994年的99.78億元,增長到2001年的1192.22億元,占間接融資(銀行貸款)的11.45%;其次,隨著證券市場規模持續增長,股票交易額也持續增長,1993年的股票交易額為3627.2億元,2000年股票交易額達到高峰,為60826.6億元,增長了16.7倍。2001年我國上市公司數量已經達到了1154家,投資者帳戶為6639 .68萬戶。上述數據表明,我國證券市場經過10年的快速發展,已經初具規模。但由於我國證券業是在一定的保護下發展起來的,並沒有與國際市場完全接軌,因此其要進一步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國內證券機構業務范圍狹窄,品種單一,結構趨同。業務范圍僅限於國內的承銷、經紀和自營三大傳統業務,企業財務顧問業務等雖然也有,但是大多是爭取承銷項目的輔助手段,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具有很大的雷同,對金融創新的重要性仍然沒有充分的認識。
其次,融資渠道不暢,上市證券公司不多。渠道有三個方面:同業拆借、國債回購和增資擴股,且融資偏重短期資金融通,缺乏券商發展急需的長期資金融資渠道。
第三,資本運作效率差。
第四,券商的資產管理業務混亂。
第五,證券經紀業務收益下降。
這些都表明,只有二十餘年成長歷史的新中國證券業同經歷過百餘年資本市場錘煉並且實力雄厚的國外證券公司同場競技,將面臨巨大的現實壓力。
二、中外金融服務業發展比較
2001年11月,中國終於邁進了WTO的大門,中外金融機構同台競技將成為必然趨勢,我國金融業要在這一場新的角逐中佔有一席之位,必須通過比較分析彼此的優勢和劣勢,判斷自身所處的生存環境,最終提出自己的戰略方案。
(一) 銀行業
1.經營規模比較
衡量一家綜合性商業銀行的經營規模,主要有總資產、一級資本、分支機構數量、跨國經營情況等子指標。
表1 中外商業銀行經營規模比較(1999年度) 單位:億美元
總資產
一級資本
分行機構數量
跨國經營情況
工商銀行
4275.46
219.19
國內分支機構眾多
跨國經營處於初級階段
農業銀行
2442.93
162.66
國內分支機構眾多
跨國經營處於初級階段
建設銀行
2658.45
131.96
國內分支機構眾多
跨國經營處於初級階段
中國銀行
3162.14
152.70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花旗銀行
7169.37
476.99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美洲銀行
6325.74
381.76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德意志銀行
8437.61
174.18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巴克萊銀行
3988.25
140.55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資料來源:張仿龍、阮班鷹:《中外商業銀行盈利比較及入世對策》,《現代商業銀行導刊》2001年第一期;孔永、馬耕之《世界30家銀行資產負債及財務狀況概覽》,中國經濟出版社1996年版。
從表1可以看出,就總資產和一級資本來源來說,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與國際跨國商業銀行相比並不遜色,已經進入世界大銀行行列。但從分支機構數量及跨國經營情況看,除中國銀行具有眾多海內外分支機構並已初具全球性銀行的某些特徵之外,其餘三家國有商業銀行盡管分支機構總量很多,但跨國經營都還剛剛開始。因此,從經營規模指標分析,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與外國綜合性大銀行的最大差距表現在全球性分支機構布局缺陷和跨國經營滯後等方面。
2.業務功能比較
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與外資銀行在業務功能上的差異主要表現在管理當局對混業經營和分業經營的限制(見表2)。英國、日本和美國已分別於1986年、1992年和1999年修改了相關法律,最後從法律上廢除了混業經營的障礙。而我國《商業銀行法》嚴格禁止商業銀行從事證券投資等非銀行業務。
表2 中外商業銀行業務比較
商業銀行業務
投資銀行業務
保險業務
當局立法限制
工商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工商東亞
無
分業經營
農業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無
無
分業經營
建設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中金公司
無
分業經營
中國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中銀國際
無
分業經營
花旗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全面開辦投資銀行業務
有
1999年取消限制
德意志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全能銀行
有
全面混業經營
巴克萊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全面開辦投資銀行業務
有
1992年取消限制
近年來,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已經開始繞過法律限制,通過到境內外收購、合資設立投資銀行機構,開展了投資銀行業務並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國內分支機構尚不能從事證券一、二級市場業務。因此,業務功能綜合化、全能化是形成外資商業銀行強大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3.金融創新比較
金融創新包括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業務創新三大方面。由於外資大銀行身處市場經濟國家,不存在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的問題,因此,金融創新的比較僅限於業務創新。
從表3可以看出,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業務創新僅限於傳統的存貸匯業務,大部分業務創新還是借鑒國外商業銀行60—80年代的產品,而市場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的品種,如期貨、期權、利率調換、消費貸款證券化、衍生金融產品交易等在我國都還未開辦。由此可見,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在新產品領域及跨國經營方面的競爭力非常弱。
表3 中外商業銀行業務創新比較
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業務創新
外資商業銀行業務創新
綜合帳戶
銀證轉帳
浮動利率貸款
票據融資
電子銀行
循環貸款
網路結算
消費信貸
可轉讓定期存單
可轉讓支付帳戶
浮動利率票據和歐洲債券
期貨交易
電子銀行
互助基金
消費貸款證券化
利率調換交換
SWIFT交易系統
期權交易
衍生金融產品交易
4. 發展戰略比較
發展戰略是一家商業銀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舉措。外資商業銀行非常重視發展戰略,十分注意保持發展戰略的相對穩定和發展目標的一致性(見表4)。
表4 中外商業銀行發展戰略比較
中國國有商業銀行發展戰略
外資跨國大銀行發展戰略
擴張性、粗放經營、無差異營銷、政策性與盈利性並舉、資源計劃配置為主。
差異化戰略、突出重點戰略、跨國經營戰略、盈利最大化戰略、資源配置優化戰略。
5.其他競爭力項目比較
(1)在流動性方面,日本銀行業的貸存款比率為93. 73%,比我國高出9.14個百分比。美國為87.97%,與我國基本持平。從存貸款比率來看,美國銀行業的流動性並沒有比我國銀行業的平均水平高,但這並不說明在流動性方面就不如我們,因為我國四大銀行不良資產比例很高和承擔著很大一部分不一定能夠即使收回的「政策性貸款」。歐洲方面,其貸存款比率達到127.57%,大大高於我國銀行業的同期水平。
(2)在盈利能力方面,日本銀行業的資產利潤率為-1.2%,比我國四大銀行的0.09%低1.21個百分點,利潤增長率是負數,為-30.59%,而同期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是-36.26%。美國資產利潤率為1.66%,歐洲為0.63%,均高於我國。
(3)在資產質量方面,由表5可見,日本呆帳和滯帳貸款率為3.13655%和0.04385%,與我國情況差不多,而美國在這方面則相對較低。
(4)發展能力方面,日本銀行自有資本比例是比較高的,達到了11.6%,美國則為8.72%,兩者與我國國內商業銀行相比相差不大,但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並沒有正常的資本金補充機制,在這方面與美國和日本有一定差距。
表5 銀行資產質量的國際比較
項目
比率
日本
(10家合計)(%)
美國
(%)
歐洲
(%)
流動性
流動性比率
NA
NA
NA
貸存款
97.93
87.93
127.57
盈利能力
資產利潤
-1.12
1.66
0.63
資本利潤
NA
19.53
NA
利潤增長
NA
NA
-25.54
人均利潤
NA
55578US$
NA
利息回收
NA
NA
99.58
應付利息充足
NA
NA
35.6
資產質量
逾期貸款
1.0664
1.26
NA
呆滯貸款
3.13655
0.33
NA
呆帳貸款
1.04385
0.64
NA
風險資產抵補
95.9202
167.76
NA
加權風險資產抵補
73.3144
NA
NA
發展能力
資本金充足率
11.6
8.72
NA
存款增長
-5.29
7.06
-3.94
貸款增長
-2.61
8.27
15.97
(二)保險業
伴隨中國加入WTO,我國保險業將面臨一個更為開放,更為激烈的競爭環境,也將面對一批虎視眈眈的外國保險巨頭。中國保險業與國外保險業究竟存在怎樣的差距呢?下面我們將從保險業的市場規模、保險深度和密度、資產規模、市場集中率以及融資渠道五方面進行比較。
1.市場規模比較
從表6可以看出,世界保費收入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也就是說,發達國家在世界保險市場上居於主要地位。我國保險業恢復業務以來,雖然發展迅速,但總規模仍然很小。1999年保費收入僅排世界第16名,市場份額只有0.72%。
表6 1999年我國與其他主要國家保費收入比較表
國家
保費收入(百萬美元)
佔世界市場份額(%)
世界排名
美國
795188
34.22
1
日本
494885
21.29
2
英國
204893
8.82
3
德國
138829
5.97
4
法國
123113
5.3
5
義大利
66649
2.87
6
韓國
47929
2.06
7
加拿大
41882
1.8
8
澳大利亞
38712
1.67
9
荷蘭
37985
1.63
10
中國
16830
0.72
16
巴西
11203
0.48
21
印度
8391
0.36
23
資料來源:Sigma No.9,2000。
2.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的比較
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是衡量一個國家保險業發達程度的兩個重要指標。保費密度是指人均保費額的高低,保險深度是指保險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的大小。如果一國的人均保費越高,保險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越大,說明該國的保險業相對越發達。1999年,從保險密度看,我國只有13.3美元/人,列世界第73位。保險深度也只有1.63,其中產險深度為0.61,壽險深度為1.02,整體上居世界第58名,遠遠落後於英美等發達國家,甚至也落後於巴西(第51名)和印度(第52名)。從表2.2-2和2.2-3可以看出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差距。
表7 1999年我國與其他主要國家保險密度比較表
國家
瑞士
日本
英國
美國
愛爾蘭
荷蘭
芬蘭
排名
1
2
3
4
5
6
7
保險密度
4642.7
3908.9
3244.3
2921.1
2454.7
2404.7
2212.6
國家
法國
丹麥
澳大利亞
巴西
中國
印度
排名
8
9
10
50
73
79
保險密度
2080.9
2037.4
2017.3
68.6
13.3
8.5
表8 1999年我國與其他主要國家保險深度比較表
國家
南非
英國
瑞士
韓國
日本
愛爾蘭
澳大利亞
排名
1
2
3
4
5
6
7
保險深度(%)
16.54
13.35
12.84
12.84
11.17
9.83
9.82
國家
荷蘭
芬蘭
美國
巴西
印度
中國
排名
8
9
10
50
52
58
保險深度(%)
9.65
8.88
8.55
2.01
1.93
1.63
3.資產規模比較
中國人壽保險公司和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分別是我國最大的人壽保險公司和財產保險公司。但從資產總額看,這兩家公司的資產規模偏小,兩家公司的總資產才為世界第25大保險公司總資產的16.6%。從資產利潤看,中國人壽保險公司資產利潤率為0.47%,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資產利潤率為1.78%,而世界前20大保險公司中資產利潤率最低的也達到了4%的收益率。這些都表明我國保險公司經營成本較高,市場競爭力較低(見表9)。
表9 1998年全球前10大保險公司與我國保險公司資產實力比較
排名
公司(國家)
資產
增長率(%)
所有者
權益
凈利潤
資產利潤率
1
AXA(法)
449566
5
16634
52683
11.72
2
Allianz Group(德)
401406
45
26041
46805
11.66
3
Nippon Life(日)
374801
1
8501
51128
13.64
4
Zenkyoren&prefectrual Ins.Federation(日)
297477
3
3990
46154
15.52
5
Dai-ichi Mutual Life(日)
261164
4
5198
35030
13.41
6
AIG(美)
133673
17
30123
24879
10.65
7
Metropolitan Life Insurance(美)
215346
6
14367
11503
5.34
8
Sumitomo Life(日)
212200
2
4411
29320
13.82
9
Zurich Financial Services (瑞士)
205963
11
11994
25221
12.24
10
Prudential Group (英)
196536
10
5443
18782
9.56
中國人民保險公司
5806
334.9
103.3
1.78
中國人壽保險公司
11675
622.7
54.7
0.47
中國人壽+中國人保
17481
957.6
957.6
0.90
資料來源:(1)2000年1月《保險資訊》173期,本表排名以資產為基礎,並根據Dow Jones and Isis決定。
金額單位為百萬美元,匯率按1998年12月31日匯率換算。增長率按本國貨幣計算。
(2)《中國保險年鑒》1999年。
4.市場集中率比較
目前,我國只有保險公司40家,(其中國有獨資保險公司5家,股份制保險公司9家,中外合資保險公司13家,外資保險公司13家),而日本有110家,美國80年代就有5000多家保險公司,香港彈丸之地也擁有200多家保險公司。中國的保險機構數量過少,導致保險市場集中率高,壟斷經營嚴重(見表10)。
從下表可以看出保險業比較發達的國家的市場集中率一般較小。如美國1998年前五大財產保險公司所佔市場份額僅為30.16%,日本前五位壽險公司市場份額也不過是60.4%,這是因為在保險業比較發達的國家,保險市場進入壁壘較少,保險公司設立相對比較容易,所以保險公司數目較多,競爭較為激烈。使整個市場的集中率較小。而我國由於長期實行計劃
表10 1998年世界部分國家與我國保險市場集中率比較
國家
非壽險
公司數量
前五位非壽險
公司份額(%)
壽險公
司數量
前五位壽險公司
市場份額(%)
中國
12
99.8
8
99.2
日本
/
53.6
/
60.4
韓國
16
71.5
29
78.7
俄羅斯
1393
24
NA
52
巴西
113
49
103
59
美國
/
30.16
/
/
資料來源:Sigma No.4, 2000.
經濟,市場起步較晚,保險市場進入壁壘較多,使公司整體發展和競爭參與度遠遠達不到市場發展的需要,保險市場集中率居高不下。因此,我國保險業要打破壟斷,完善競爭體制勢在必行。
5.融資渠道比較
在發達國家,保險業積聚和融通資金的能力僅次於銀行業。在金融市場上,保險公司是最重要的投資主體之一(如美國保險公司投資業務量與其金融市場全部業務量的1/3以上),投資是保險公司的主要盈利來源。而中國長期以來由於受到各方面的限制,資金運用范圍十分狹窄,僅限於銀行存款、政府債券、金融債券和規定其他少數幾種資金運用方式,資金融通作用有限。目前我國保險業收入仍以保費盈餘為主,這使得國內保險業無法較快提升實力,也降低了其抵禦風險的能力。
(三)證券業
關於證券業,我們將在證券化程度(證券市場市值/GDP)、證券市場體系、投資者結構和證券公司業務等方面,通過與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主要是美國)的綜合比較,來了解中外證券業發展的情況。
1.證券化程度比較
一國證券市場市值與GDP之比反映了一國證券市場的發育程度。美國、日本、英國證券市場該比例1995年分別達到95.5%、83.5%和121.7%。我國證券市場2000年證券市場市值與GDP的比為53.79%,2001年證券市場股價大幅度下跌,比例有所下降,為45%(見表11)。
表11 證券化程度的國家比較
國家
美國(%)
日本(%)
英國(%)
中國(%)
年份
1995
1995
1995
2000
2001
證券市場市值/GDP
95.5
83.5
121.7
53.79
45
資料來源:陳曉舜《中國證券業:機遇、挑戰與對策》
從表中可以看出,與發達國家比較,我國經濟總量中證券化的比例不高,仍處於初級發展階段,但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國證券市場具有較大的增長潛力。
2.證券市場體系比較
美國證券市場體系是由紐約證券交易所、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美國證券交易所以及眾多區域證券交易所、OTC場外交易構成,形成了一個適應不同企業需求的證券融資、交易的證券市場體系。而我國現在只有功能基本雷同的深滬兩個證券交易所,基本是單一的證券市場。交易品種也只有三種:股票、債券、基金,股指期貨等金融衍生品種幾乎是空白。如圖所示,在股票、債券和基金的市值結構中,股票市值佔97%,債券市值2%,基金1%,可見債券和基金發展嚴重滯後。
圖3 我國證券市場的市值結構比例
3.投資者數量比較
據截止1998年底的美國官方資料統計,僅共同基金,美國就有4400萬家庭共7700萬人(占總人口數的30%)參與,家庭財產的25%是基金和股票。而我國證券市場開戶人口的比重只有3%,證券資產在全部金融資產中的比例僅為5%左右。
4.投資者結構比較
實踐證明,一個成熟的證券市場是由機構投資者佔主導的市場,而我國證券投資者結構中,99%為中小投資者,機構投資者比例僅為1%,所佔比例相當小。相比之下(見圖4),美國有著龐大的機構投資者,其中,尤以證券投資基金為主體。據統計,在美國股市中,由機構直接或通過共同基金持有的股票占股票總市值的53%。而1995年英國機構投資者持有的股票占上市股票總值的79.5%,日本1997年的該項數據為81%,差距明顯。
圖4 美國股市投資者結構
除此之外,據有關資料顯示,1996年2月美國共有5000多個開放式共同基金和500多個封閉式共同基金,持有基金股東有一億多人,共同基金資產總額達3.01萬億美元。另一方面,我國截止2001年5月初統計,滬深證券交易所掛牌的證券投資基金僅有33隻,而且全部屬於封閉式基金。其中最大的基金規模也只有30個億基金單位。
5.證券公司業務比較
截止2001年6月,我國登記注冊證券公司有101家,其中綜合類證券商14家,其他則屬於過渡期、正在規范或尚未規范的公司。合計注冊資本約515億元(其中,中外合資的中國國際金融公司注冊資本為一億美元),營業部總數為1923家。總體情況是券商規模較小,競爭力較低(見表12)。
表12 國內外證券公司業務比較(截止2000年)
國內證券公司(萬元)
國外證券公司(萬美元)
宏源證券
海通證券
摩根·斯坦利·添惠
美林公司
高盛公司
資產總額
509 242
3 160 000
42 679 400
40 720 000
28 976 000
凈資產
62 525
537 700
1 927 100
2 101 800
1 653 000
營業收入
35 548
/
4 541 300
2 678 700
3 300 000
凈利潤
8 177
152 000
545 600
378 400
306 700
凈資產收益率
13.085%
28.27%
28.31%
18.00%
18.55%
資料來源:陳崢嶸:「加入WTO對我國證券業的影響」,《證券投資》周刊,2001年第44期。
從表12可以看出,我國國內證券公司的資產總額、凈資產、營業收入、凈利潤、凈資產收益率均低於國外證券公司,業務競爭力低。
6.網上交易比較
網上證券交易的興起打破了傳統的證券經營模式,降低了經營成本和風險,並能夠提供快速而方便的信息服務。我國網上交易發展迅速,截止到2002年2月末,我國網上委託交易的客戶開戶數達376萬戶,今年1—2月份網上委託交易量達425億元,占滬深交易所1—2月份股票(A、B股)、基金總交易量6814.28億元(雙邊計算)的6.24%。而美國到2001年網上帳戶就已經達到2100萬戶,資產總額達到9410億美元,網上交易占交易總額的比例達到20%左右。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網上交易還有待發展。
參考文獻:
1. 世敏、戴國強:《2002年中國金融發展報告》,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年。
2.裴光:《中國保險業競爭力研究》,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年。
雪峰:《保險業如何做穩》,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年。
3.焦謹璞:《中國銀行業競爭力比較》,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年。
4.《論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綜合競爭力的構造》,《金融論壇》2001年第10期。
5.陳曉舜:《中國證券業:機遇、挑戰與對策》,《證券時報》。
6.《金融與保險》2002年第9期。
編者:黃利 林華 梁靖雯
經濟貿易學院
㈥ 新疆發展第三產業的優勢條件是什麼
主要是旅遊業帶動了住宿餐飲等等一系列的第三產業,所以新疆第三產業的優勢是西域的風景,文化,風俗等。
㈦ 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的優勢
目前,世界公認的紐約、倫敦、東京三大「全球城市」(GlobalCities)都依託灣區凸顯為世界級都會區, 利於整合區內經濟鏈條,推動全球經濟要素的流動、集聚與優化配置,主導著全球經濟發展走向。從國際經驗和當前的發展看,珠江口灣區具備一定的資源和條件。前海地區位於整個珠三角灣區的核心位置。從規劃上講,前海還位於對於整個珠三角發展具有至關重要作用的「香港——深圳——廣州」這一「脊樑」的核心位置上。因此,從戰略上講,前海這一區域是深圳未來發展最具戰略意義的空間所在。從交通網路上看,「海、陸、空、鐵」各種戰略性交通資源雲集「前海」。這里臨近香港國際機場和深圳機場兩大空港;未來,廈深鐵路和機荷高速將在前海附近跨越珠江口延伸至珠江東岸;廣深沿江高速公路、南坪快速路、濱海大道等高快速公路穿過該區域;穗莞深城際線、深港機場連接線、深圳地鐵1號線、5號線、前海樞紐站等鐵路、地鐵交通設施將這里與整個珠三角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大鏟灣、媽灣和蛇口港等港口圍繞前海密集分布,而目前已投入使用的前海物流園區,也讓前海在物流運輸上形成先天優勢。 前海地區地處粵港澳1小時生活圈的核心,地處深圳、廣州、珠海、澳門、東莞、中山等城市一小時交通圈內, 具備良好的海陸空交通資源,具備深港聯手發展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突出區位優勢。
前海地區是深圳市目前最大未開發的區域,是深港共建國際大都會的啟動區。前海地區的規劃與建設意義重大,在深圳城市轉型和產業升級的背景下,它既是體現高效率的一個試驗田,在區域合作上也具有示範意義,同時,它還能全方位體現深港合作,既是珠三角臨近香港的端點,也是香港高端服務業向內地市場拓展的起點,發揮著深圳走向世界和香港輻射內地的「雙跳板」作用。《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將前海地區的規劃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列為粵港合作的試點地區之一,為前海地區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前海將再度發揮改革先鋒、探路尖兵的作用,把握歷史機遇,在全球新一輪發展浪潮中,助力粵港澳共同塑造最具核心競爭力的國際大都市圈。
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規劃正在全面實質性推進。2010年初將完成前海地區空間布局規劃,並開展城市設計招標國際咨詢。目前正加緊基礎設施和交通的協調處理,對該地區已建成的大型公共設施的出路問題,將會向市政府提出決策建議。2010年上半年,前海地區規劃將基本完成,下半年該地區的建設有望全面啟動。
㈧ 電子商務和現代服務業的競爭優勢
一、三次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基本實現了由工農業為主向一、二、三次產業協同發展的轉變
30年來,我國堅持鞏固和加強第一產業、提高和改造第二產業、積極發展第三產業,促進了三次產業結構不斷向優化升級的方向發展。三次產業中,1979-2007年第一產業年均增長4.6%,第二產業增長11.4%,第三產業增長10.8%。從構成看,第一產業所佔比重明顯下降,第二產業所佔比重基本持平,第三產業所佔比重大幅上升。其中,第一產業所佔的比重從1978年的28.2%下降到2007年的11.3%,下降了16.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所佔比重由47.9%上升為48.6%,上升0.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所佔比重由23.9上升為40.1%,上升16.2個百分點。現代經濟的結構性特徵越來越明顯。
圖1:1978-2007年三次產業增加值比重變化情況
三次產業就業結構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伴隨著經濟結構的大調整,70%的就業人口從事農業的局面有了很大的改觀,相當比例的人口轉而從事工業和服務業。其中,第一產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由1978年的70.5%下降到2007年的40.8%,下降了29.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就業人口所佔比重由17.3%上升至26.8%,上升了9.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就業人口所佔比重由12.2%上升至32.4%,上升了20.2個百分點。
服務業的大發展,是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最鮮明的特徵。交通運輸、批零貿易、餐飲等傳統服務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為增加就業、方便群眾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1979-2007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增長了14.4倍,佔GDP的比重由5.0%上升至5.9%。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增長了12.6倍,佔GDP的比重由6.6%上升至7.3%。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增長了30.2倍,佔GDP的比重由1.2%上升至2.3%。為適應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全球化等的需要,金融保險、房地產、信息咨詢、電子商務、現代物流、旅遊等一大批現代服務業呈加速發展態勢,大大提高了服務業的整體質量和水平。1979-2007年,金融業增加值增長了30倍,在GDP中所佔比重由1.9%上升為4.4%,提高了2.5個百分點。房地產業增加值增長了22.8倍,所佔比重由2.2%上升為4.8%,提高了2.6個百分點。國際旅遊收入由2.6億美元增加到419.2億美元,增長了160倍,世界排名由1980年的34位上升至第5位。2007年國內旅遊人數和旅遊收入分別達到16.1億人次和7770.6億元,比1990年分別增長4.8倍和44.7倍。
二、農業內部結構明顯改善,基本實現了由以糧為綱的單一結構向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的轉變
改革開放前,農村實行高度集中統一的管理體制,農民無權決定種什麼、怎麼種、種多少,農業產業結構長期處於「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以糧食生產為主」的「以糧為綱」的狀況。隨著中央方針政策的調整,由「以糧為綱」轉為「決不放鬆糧食生產,積極發展多種經營」,農民根據當地實際和市場需求開展多種經營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發揮。農業總產值中,種植業比重明顯下降,林、牧、漁業比重顯著提高。種植業由1978年的80%下降為2007年的50.4%,下降了29.6個百分點。林、牧、漁業所佔比重分別由1978年的3.4%、15%和1.6%變為2007年的3.8%、33.0%和9.1%,分別提高了0.4、18和7.5個百分點。種植業內部結構調整進展明顯。在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的情況下,棉、油、糖、果、蔬菜等經濟作物生產獲得大發展。1979至2007年,棉花產量增長2.5倍,油料產量增長3.9倍,糖料產量增長4.1倍,水果產量增長26.6倍。糧食、經濟作物和其它作物種植面積比由1978年的80.4∶9.6∶10轉變為2007年的68.9∶26.65∶4.45,經濟作物種植比重明顯提高。畜產品構成中,豬肉占肉類總產量的比重由1978年的94.2%下降到2007年的62.45%;牛羊肉則上升到14.51%;禽肉等也佔到了23%。禽蛋、牛奶等的產量快速增長,在畜產品中的比重也大幅度上升。
農業生產布局調整取得重大進展,主要農產品生產向優勢產區集中的格局逐步形成。目前全國已經形成東北的大豆、玉米帶、黃淮海地區花生、小麥帶、長江流域油菜帶、新疆棉花產業帶。2007年,棉花、小麥、大豆、油菜籽、玉米產量前5位的省區①佔全國產量的比重達75.9%、73.2%、69.8%、63.7%、52.9%,分別比1981年提高18.0、17.3、11.4、3.7和4.1個百分點。
農業產業化經營得到快速發展。「公司加農戶」、訂單農業等經營形式不斷發展,涌現出一大批農產品生產和加工的骨幹龍頭企業和專業鄉、專業村,有效地提高了初級產品的附加值,延長了農業產業鏈,增加了農民收入,提高了農業的整體效益。到2007年底,全國各類農業產業化組織總數達17萬個,帶動農戶9511萬戶,佔全國農戶總數的38.4%。
三、工業經濟結構明顯升級,基本實現由技術含量低、勞動密集程度高、門類單一的結構向勞動密集、技術密集、門類齊全的發展格局轉變。
紡織機械行業的自動化技術有較明顯的提高,落後棉紡錠和毛紡錠得到大規模壓縮,棉紡織設備的大部分機器採用了變頻調速、可編程式控制制器PLC技術,基本實現了紡機產品的機電一體化。能源生產技術明顯升級。1978年國內生產的火電機組,以5萬千瓦和10萬千瓦為主,大體相當國外50年代水平。目前小火電機組基本被淘汰,耗煤低、發電效率高的單機容量30萬、60萬千瓦機組已成為我國電力工業的主力發電機組,並逐步向100萬千瓦級發展。冶金工業技術裝備水平提高。能耗高、污染嚴重的電解鋁自焙槽工藝完全被具有國際先進技術水平的大型預焙電解槽技術所取代。鋼鐵行業落後的平爐煉鋼工藝已全部淘汰,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高爐、大型轉爐、現代化連軋機組等相繼建成投產,2004年鋼鐵工業的連鑄比已提高到95.9%,比1980年的6.2%提高了近90個百分點,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銅、鉛先進熔煉生產工藝的產能達到總產能的70%左右。重大技術裝備改變了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一批重大技術裝備實現了自主創新的重大突破。大型燃氣輪機、抽水蓄能機組、直流輸電設備、超臨界火電機組、大型船用曲軸等實現國產化,年產千萬噸級的大型煉油廠設備自主化率高達90%,4萬立方米等級大型空分設備、30萬噸合成氨、52萬噸尿素成套裝置等關鍵設備全部實現自主化。五軸聯動數控機床、虛擬軸機床等一批國產高檔技術裝備逐步進入市場。
電子信息、生物工程、航空航天、醫葯製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高技術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戰略性先導產業,對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發揮著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為適應全球高新技術產業競爭發展的大局和趨勢,我國堅持體制創新與技術創新相結合,著力發展對經濟增長有突破性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有力地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2007年,全國高技術產業共有企業21517家,增加值11621億元,佔GDP的比重達到4.7%,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9.9%,分別比1995年提高3和2.9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從2000年的37億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3478.3億美元,年平均增長91.4%,佔全部出口的比重由1.5%提高到28.6%。關鍵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在航天技術、核能發電技術、高性能計算機技術、重型機械成套設備製造技術、數控機床製造技術、第三代通信技術等領域都有一系列的重大突破,逐步進入一個由大變強的歷史性階段
四、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基本實現了由單一的公有制經濟向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轉變
公有經濟的主體地位進一步鞏固,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不斷增強。1978年,工業企業所有制結構為全民所有制企業和集體所有制企業構成的單一公有制結構。其中,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數量佔24.0%,工業總產值中佔77.63%;集體所有制工業企業數量佔76.0%,工業總產值佔22.37%。隨著國有經濟布局的戰略性調整,逐步從製造業、紡織業等一般競爭性領域的退出,進一步向關系國家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一批長期虧損、資不抵債、扭虧無望的企業被關閉,公有制企業面多量廣、過於分散的狀況得到很大改觀,在工業經濟中的數量和產值比重均明顯下降。2007年,在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數量僅佔6.1%,工業總產值佔29.5%;集體企業數量佔3.9%,工業總產值佔2.5%。
㈨ 貌似長三角經濟發展不如珠三角來的有活力,那麼珠三角的優勢到底是什麼呢
粵港融合智經三段論:要素流動 整體協同 世界都會
珠三角製造業前景廣闊,服務業具諸多優勢,粵港經濟整合核心目標是打造世界級珠三角都會區
日期:[2008年10月29日] 版次:[GC03] 版名:[天天財富 特別報道] 稿源:[南方都市報]
改革開放以來粵港經濟整合的發展歷程可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產業整合階段(1978-1997),主要特徵是香港成功實現了經濟轉型,廣東珠三角地區成功實現了工業化;第二階段是經濟整合階段(1998-2003),主要特徵是粵港著力於解決各自問題,經濟合作出現疏離,但最後達成新的合作共識;第三階段是制度整合階段(2004至今),特徵是CEPA的簽署開啟粵港要素進一步自由流動的大門,制度安排為粵港整合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在整合過程中,不同的領域形成了不同的模式,比較典型的是製造業的「前店後廠」模式,服務業的CEPA模式,公共治理的「聯席會議」模式和區域發展規劃的「整體協同」模式。近30年的粵港經濟整合,已經使珠三角地區發展成為一個國際上重要的都會區,未來粵港經濟整合,其核心目標則應該是打造世界級的珠三角都會區。
「前店後廠」:從製造到服務的跳躍
目前珠三角地區在歷經30年高速發展後已經成為世界製造業基地,原來的粵港製造業「前店後廠」模式開始難以維持。目前珠三角地區希望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而香港在服務業領域具有絕對的優勢,因此需要從以前的製造業「前店後廠」發展到服務業的「前店後廠」。
運行30年的「前店後廠」模式所面臨的挑戰並不意味珠三角產業就此衰弱,相反,這大有可能是另一個階段的開始。而這個改變在2000年由廣州首先吹出集結號。2000年以來,在傳統外向型輕工業的基礎上,珠三角製造產業發生了四大變化:一是支柱產業的針對性發展,二是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三是產業綜合配套體系的逐步完善,四是專業鎮的強化升級。總的來看,珠三角的製造產業在2000年後,進入了產業結構轉型、調整和升級時期,在九大產業、高科技產業、產業配套體系的三大范疇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整體製造產業的發展前景相當明朗。
對於珠三角製造業,一般的看法是珠三角以加工貿易為主導,產業鏈和價值鏈都比較低端,產業同質化比較嚴重,技術含量和經濟附加值不足。但這些特徵並不是珠三角製造業的全部。珠三角製造業具有持續的穩定性、相對的集聚性、充分的國際性、完全的開放性、高度的競爭性、良好的有機性等特點。同時產品開始進入品牌塑造階段。從長期看,珠三角的製造業既富有活力,又具有發展前途。
珠三角的服務業高度發達,香港的服務業比重已經高達90%以上,廣東第三產業的生產總值(按當年價格計算)從1978年至2007年的年增長率高達21.7%,高於工業的20.0%增長率。珠三角都會區服務業的特點是:整體服務業呈現層級化發展;生產性和消費性服務業呈現均衡性發展;服務業與製造業呈現協同性發展;同時具有「跨境不跨區」的特徵。
珠三角都會區發展服務業具有地理優勢、體制優勢以及良好的發展基礎。同時也有如下不足:一是服務業發展的總體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與國際水平仍有較大的差距。二是服務業內部結構存在失衡的問題,且升級轉型的進程緩慢。三是市場化程度有限,市場准入門檻高,存在壟斷過度的問題。即便如此,比較長三角和珠三角的服務業總體表現,珠三角服務業的平均表現仍然優於長三角。
三個發展極與香港的三個任務
整體產業需要把握產業升級機遇,珠三角未來產業布局是構建港深、廣佛、澳珠三個產業發展極,形成三角形產業網路,進行內外兩個圈層產業拓展。珠三角都會區未來產業發展重點應該是發展服務業(包括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以高新科技為核心的新型產業;形成內部產業分工與協作。重要的是穗港互動打造珠三角產業發展新格局。在此定位下,香港的主要任務有三個:一是參與打造珠江東環線的「科技帶」、「知識帶」;二是參與打造珠江西環線的「消閑帶」、「生態帶」;三是參與打造珠三角都會區的「創意文化環」。
部分專家認為:都會圈的中心城市必須具備服務功能。如倫敦就是通過從傳統工業轉化為金融業和製造業,以後又發展為以法律服務、會計服務和商業咨詢為主的商務服務業,目前創意產業又開始為倫敦的產業注入新的發展動力;二是都會內的城市產業分工必須互補,這樣才能體現都會的優勢;三是都會內的產業選擇一方面需要市場調節,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的產業政策引導,如倫敦作為都會圈的中心城市,布雷爾政府引導的創意產業就是例證。
以內源型經濟提升創新力
由於香港和澳門現代服務業的產業路徑比較清晰,所以珠三角其他城市的產業選擇以及珠三角城市與港澳的產業合作成為受訪者關注的重點。目前珠三角地區的產業面臨嚴峻的問題,產業的升級和轉移成為急迫需要解決的問題,受訪者都圍繞該問題對粵港產業選擇和產業合作談了自己的看法:部分專家學者認為,加快粵港產業合作,是加快廣東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途徑。廣東是全國加工貿易的集聚地,全國加工貿易40%以上在廣東,廣東加工貿易佔全省進出口的60%以上,其吸納社會就業也高達1700萬人。
珠三角地區不能通過向中央要政策實現經濟和社會的轉型,唯一的選擇應是大力發展內源型、以自主創新為核心的經濟體系。自主創新需要強大的金融服務支援,特別是模組化的創新,這為風險投資企業提供了舞台。深圳現有的中小企業板與未來的創業板設立可以為企業提供良好的上市條件。珠三角目前已經擁有良好的製造業基礎,可以藉助服務業發達的香港和澳門,大力發展以網路、知識經濟為主的「新經濟」產業,並成為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示範。部分專家指出,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比較起來在經濟發展方面有一個明顯的不足,就是缺乏一個有服務集聚度很高、輻射能力很強的大城市。廣東的兩個大城市,廣州與深圳服務業的集聚和輻射能力都不夠,因此珠三角要充分利用香港服務業的規模和水準,將香港服務業的優勢和廣東製造業的優勢更緊密地結合起來,提升廣東的產業競爭力。
有專家認為,未來仍採取「廣東製造業+香港服務業」的簡單產業對接模式是不合適的。珠三角的第一、二、三產業都存在與香港產業融合與對接的可能,如利用香港資金、技術促進珠三角農產品生產、加工、出口,粵港雙方在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中的合作等。
■地理論見
粵港合作還有三道坎
●區域定位
珠三角的概念雖然在1978年就提出,但一直未有真正將整個珠三角進行認真的定位,珠三角各個城市雖然同屬廣東省,卻沒有建立更為緊密的合作關系。以前的粵港合作,最早是香港的製造業向珠三角轉移,這方面合作還是不錯的。這是前二十年的發展,但是現今的合作已經不能跟上目前的形勢。
●體制差異
香港與珠三角其他城市存在經濟運行體制上的差異,這種差異可能會對都會區內部城市的融合造成障礙。香港是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城市,在產業選擇和政策設計上完全實行市場主導,即使在比較敏感的金融領域也是非常自由,不存在管制,這樣的經濟運行機制與珠三角其他城市政府幹預經濟、金融高度管制的運行機制非常不同。經濟運行機制的不同將會造成都會內部政府合作、行政管理機制對接的錯位以及行政力量和市場力量的分離,難以發揮行政引導對整個都會內部的作用和影響。
●CEPA小門未開
CEPA在經濟運行中很難運行,建立粵港框架下的新的合作機制非常重要。根據香港工貿署的資料現實,截至2008年2月底,總共只批准1172張《香港服務提供者證明書》申請,港資投資內地服務業進展緩慢。針對這種情況,部分受訪者尖銳地指出,CEPA雖然降低了香港企業及個人進入內地服務業的門檻,但對於香港中小企業來說准入條件仍不低。特別是銀行、保險等領域門檻較高,限制了港澳企業的進入。同時CEPA審批程式復雜,審批權在北京各部門。有官員形象地指出,CEPA政策的頒布和實施是「大門開了,小門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