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濰坊風箏對人們的文化生活有哪些影響
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經濟中的文化因素日益顯示出強大的生產力。文化產業發展展示地域文化多樣性,提升文化競爭力,發展當地經濟,增加居民收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❷ 為什麼濰坊的風箏最有名
山東濰坊是我國著名風箏產地,明代就已在民間出現扎制風箏的藝人。清代,隨著放風箏習俗的流行,風箏藝術亦達到鼎盛階段。道光年間,郭麟吟清明的一首竹枝詞描繪道:「一百四日小寒食,冶遊爭上白浪河,紙鳶兒子鞦韆女,亂比新來春燕多。」鄭板橋有詩曰:「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鞦韆打四圍,飛彩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
《濰縣志》也記著:「清明,小兒女作紙鴦,鞦韆之戲,紙鴦其制不一,於鶴、燕、蝶、蟬各類之外,兼作種種人物,無不惟妙惟肖,奇巧百出。清末,濰坊已形成了固定的風箏市場,全國許多地方的商賈都來濰坊購買風箏,一時間花樣翻新招主顧,雙雙蝴蝶鳶成行」,涌現出了一大批手藝高超的風箏藝人。
濰坊風箏主要有三種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簡形,其中以龍頭蜈蚣最突出。據說是受了龍骨水車的啟發而製造的。現在已發展成許多品種,小的可放在掌上,大的有幾百米長,造形、色彩也各不相同,從很簡單的白紙糊身,紅紙糊頭,不畫一筆,不染一色的蜈蚣風箏,到色彩繽紛,繪金描銀的九頭神龍風箏。從構思奇妙的二龍戲珠到三條巨龍在空中呈「y」,字形飛行的「哪吒鬧海」,真是千變萬化,「奇巧百出」。
濰坊的長串風箏除蜈蚣之外,還有各種不同的題材。如「梁山一百單八將」是把梁山的一百零八位好漢做得個個形態不同,栩栩如生,放上天去排成一隊,各持兵刃,隨風飄動,這時你也許會隱約地感到有戰鼓催陣,好像他們正要出發,去打下大宋朝庭……
1984年4月,在濰坊的北海灘上放起了一條巨型龍頭蜈蚣,頭高4米,長4米,腰節直徑1.2米,這個風箏共長320米,當時在全國是最大的了。現在濰坊已成為國際風箏節的固定舉辦地。現代風箏在繼承傳統精華的基礎上,不斷花樣翻新,贏得了「風箏藝術,濰坊第一」的美譽。
❸ 濰坊風箏的特點
濰坊風箏具有濃郁的地方生活氣息和生動的氣韻,扎制博採眾家之長,特別在風箏的造型結構和繪畫色彩上,把製作木版年畫的工藝移植到風箏上,把國畫的傳統技法,運用到風箏的繪制上,形成了造型優美、扎工精細、色彩艷麗的獨特風格,成為中國風箏的一個重要流派。
濰坊風箏的藝術造型特點和風格:選材講究、造型優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動、繪畫艷麗、品種繁多、起飛靈活。在中國的風箏家族中,濰坊風箏歷史悠久,題材豐富、廣博。以其材料的奇特選用,設計的誇張變形,畫工的年畫技法,以及放飛的巧用力學原理,構成了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獨特神韻,蜚聲古今中外。
❹ 濰坊風箏的寓意象徵
濰坊製作風箏歷史悠久,工藝精湛濰坊風箏同中國許多民間藝術形式一樣,產生於人們的娛樂活動,是寄託著人們的理想和願望,與人們的生活有密切聯系的娛樂品。風箏的造型模仿的自然事物、社會生活以及神話傳說中的形象,都寄託著「吉祥」和「吉慶」,興趣和理想。那絢麗多彩的顏色,與其說是所模仿事物的標志,毋寧說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放風箏,則是易做、經濟、老少皆宜的娛樂,健身活動。在陽光明媚的春天,人們手牽引線,或在春山,或在平原,或在白沙無際的海灘前後奔跑,臂、腿肌肉得到了鍛煉,眼睛得到調整,氣血為之暢達,這對人的生命是多麼有益啊。伴隨著風箏的興盛,濰坊風箏又成為人們經濟生活中的家庭成員,以商品的形式進入流通,糊制風箏成為一種職業,是一種重要生計。據史料記載,早在清代,濰縣城裡的風箏作坊和店鋪就有30餘家,清明時節在集市上攤的有數十戶,外地客商在這里絡繹不絕,生意十分興隆。濰坊風箏,由於當地政府的重視和人民的鍾愛,伴隨著國際濰坊風箏節的連續舉辦,已成為當代濰坊人的文化象徵物,它越洋過海。聯結起了與世界人民的友誼,也成為濰坊市經濟騰飛的巨大杠桿。濰坊風箏的製作,也走上了傳統技法與現代新科技相結合的道路,進入了風箏發展的新時期。
❺ 濰坊風箏的由來
中國風箏簡史: 風箏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民間藝術及休閑活動。一提起放風箏 不但孩童們雀躍三丈,連大人也都會興致勃勃躍躍欲試。 放風箏趣味的確不是普通人所能想像到的。前人金聖嘆曾經說 :「見人風箏斷,一樂也。」至於風箏的起源,現在已無法考證。有些 民俗學家認為,古人發明風箏主要是為了懷念世故的親友,所以在 清明節鬼門短暫開放時,將慰問故人的情意寄託在風箏上,傳送給 死去的親友。 實際上,我國最早出現的風箏是用木材作的,在文獻中「韓非 子」曾記載「哲人墨翟,費時三年,以木製木鳶,飛升天空... 」(約紀元前 300 年左右),到了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以後才有紙 風箏的出現,因此可以推斷,中國風箏已有兩千年以上歷史了。 在正史中也有關於風箏的記載,時間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 的梁武帝被候景圍困,曾放風箏向外求援,據南史卷八十「候景傳 」中所述,在梁武帝蕭衍大清三年(西元 549 年)時,候景作亂, 叛軍將武帝圍困於梁都建鄴(即今南京),內外斷絕,有人獻計制 作紙鴉,把皇帝詔令系在其中,當時太子簡文在太極殿外,乘西北 風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軍發覺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 從此也衰微滅亡。這是簡文施放風箏向外求救不幸失敗的故事。 風箏和紙鳶還是有分別的。所謂「風箏」,是指它在空中能發 生像箏弦的聲音;至於「紙鳶」,則為啞鳥,只飛不鳴。 風箏是在紙鳶背上繫上一條弓弦,或在紙鳶頭部按一個風笛, 當紙升空以後,強風通過笛,或者引起弓弦的顫動,就會奏出鳴鳴 聲音。普通紙鳶是不會發出聲音的。 五代時候,北朝的齊宣帝也用風箏載人為樂,有一次居然於出 五里多遠。「北史」中記載,齊宣帝是利用天牢里的死囚乘坐風箏 ,讓他們「以席為翅,從台飛下」,供齊宣帝娛樂。這些死囚如果 完成皇帝的心願,罪刑可以獲得赦免。 清朝的李渙曾經編過一部名曲「風箏說」,書中記載一美一丑 的姊妹詹妍、詹強和風箏的故事。兩姊妹分別在風箏上題了詩句, 然後把風箏放掉。後來,拾到斷鷂的兩位男士前去求親,終於促成 兩對美滿姻緣。這是風箏有關的一段佳話。 又從其他考據證實,約第十世紀傳至韓國再至日本,十三、四 世紀才傳至歐洲。 亞洲人做風箏的技巧,比歐洲人要高明多了。馬來西亞的風箏 是用秣草和乾蘆葦編成的,和韓國、印度的風箏類似,操縱起來很 靈活。他們可以讓風箏很正確的降落在指定地點,還有人可以讓風 箏只距地面十五公分高而風箏絕不會碰到地面。 今天台灣的風箏進步更多,民國六十一年,夏威夷舉行一次世界 風箏比賽,參加國之風箏製作技術顯然不及我國。這件事實觸動了 國內許多風箏專門才。到了民國六十四年,台灣風箏已經外銷到美 國、澳洲、日本及其他國家,一年可以賺取三萬美金的外匯。 台灣已步入工業時代一切講求速度與效率,無論市面售賣或外 銷風箏早已看不到紙製品,便宜的用塑膠制,稍貴的用尼龍布制, 僅有中、小學生工藝課仍然用紙作,因為紙較方便便宜之故。不過 香港仍然一直生產紙風箏,但風箏面已不是個別繪制而改以印刷, 雖較具工業化卻仍不失傳統特色及鄉土風味。 風箏在外國: 迎風拉線放風箏是兒童的最愛。風箏在中國已有二千年的歷史,造 型繁多。主要分為平面和立體二種。傳到世界各地後,造型變得更多樣 ,更豐富。風箏館展出了十九個國家的風箏,地方色彩非常濃厚。 風箏的故事 風箏起源於戰國時期。公輸般就是後人所說的七巧匠魯班或「魯班爺」。他製作的「鵲」或「鳶」,其原材料是極薄的木片或竹片。漢朝以後,由於紙的發明和應用,在製作風箏時,逐漸以紙代木。稱為「紙鳶」。五代時,又在紙鳶上系竹哨,風吹竹哨,聲如箏鳴 故以後稱「風箏。唐宋時期,現屬濰坊各地扎放風箏已很普遍。明清時期,濰坊的風箏達到極盛。每年清明節前後,風和日麗,家家戶戶扶老攜幼,踏青登場,竟相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送上藍天。清朝詩人鄭板橋在<<懷濰縣>> 詩中說:「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鞦韆打四圍。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生動地描寫了清明佳節濰坊風箏的情景。這種春意盎然的民間活動,既是相互觀摩、評比的機會,又是呼吸早春空氣、享受大自然的恩賜、鍛煉身體的好時光。濰坊風箏扎工精美,畫工別致,造型新穎,構圖合理。它還吸收了木版年畫的某些特點,博採京津畫技之長,線條優美,色彩鮮明,善以誇張的手法,突出主題。風格獨特,栩栩如生。最有代表性的大型龍頭蜈蚣風箏 ,長達百餘尺。放飛時先將尾聞和身聞漸次放起,靠幾十節「腰子」所產生的提升力將首部往高空。腰子的連綴是按力學原理系結,系繩之間必須有嚴格的角度和距離。「龍頭蜈蚣」扶搖藍天,氣勢千里,蔚為壯觀。嬴得國內外的普遍贊譽。自1984年第一屆濰坊國際風箏會以後。每年的四月中旬都被要舉辦一年一屆的國際風箏盛會,1988年,第五屆國際風箏會將濰坊定為「世界風箏都。現在已經成功舉辦了十九屆風箏 會,每年都要吸引來自世界的幾十個國家和地區。也為濰坊的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風箏的歷史 中國風箏有悠久的歷史,據說漢朝大將韓信曾利用風箏進行測量。梁武帝時曾利用風箏傳信,但未成功。南北朝有人背著風箏從高處跳下而沒有跌死。唐朝的張丕被圍困時曾利用風箏傳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這些說明,中國風箏的歷史至少有2000多年了。 從唐朝開始,風箏逐漸變成玩具。到了晚唐,風箏上已有用絲條或竹笛作成的響器,風吹聲鳴,因而有了「風箏」的名字。也有人說「風箏」這名字起源於五代,從李鄴用紙糊風箏,並在它上面裝竹笛開始。風箏的歷史 到了宋朝,風箏已有很大發展,品種增加,性能提高與人民生活發生了密切的聯系。如「武林;日事」中記有/少年郎競放紙鴦,以相勾引,相牽剪截,以線絕者為負/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和蘇漢臣的「百子圖」中也都有放風箏的場面。明朝畫家徐渭寫過很多與風箏有關的詩,如「柳條搓線絮搓棉,搓夠千尋放紙鴦。消得春風多少力,帶將兒輩上春天。」又如:「我亦曾經放鷂喜,今年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駐游春馬,閑看兒童斷線時。」到了清朝,玩風箏之風更盛。傳說慈禧叫大監跑到天津找「風箏魏」給他扎過一個「壽星老騎仙鶴」風箏玩。現在故宮里還藏著三隻傅儀玩過的大風箏。 風箏的歷史歡迎光臨光腦網 曹雪芹在「紅樓夢」70回中生動地描寫了大觀園中姐妹們放螃蟹、美人、大魚、編蝠、鳳凰、沙燕等各種風箏的情景。可以說,中國的玩具風箏在這時發展到了相當高的水平。風箏的歷史 從唐宋開始,中國風箏向世界流傳,先是朝鮮、日本、馬來亞等東南亞國家,然後傳到歐洲和美洲等地。在歐洲產業革命形勢的影響下,中國的玩具風箏在那裡向著飛行器發展,經過英國的凱利,澳大利亞的哈格瑞夫和德國的李林達爾等人,最後在美國由萊特兄弟造成了最早的能載人成功飛行的飛機。
❻ 濰坊風箏如何推動經濟發展
每年一度的國際風箏節,吸引國內外的客商來濰坊洽談項目,發展經濟。
❼ 濰坊風箏會何時開
2009年4月20—27日
❽ 濰坊風箏的由來
濰坊是世界抄風箏的發源地,濰坊又稱濰都,鳶都,製作風箏歷史悠久,工藝精湛。濰坊風箏是山東濰坊傳統手工藝珍品,民間傳統節日文化習俗。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現在世界上70%以上的風箏都是出口自濰坊。2006年5月,濰坊風箏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際風箏聯合會」的會議總部也設定在了濰坊。現在濰坊成為世界風箏文化交流的中心,被世界各國人民稱為風箏的故鄉。濰坊風箏同中國許多民間藝術形式一樣,產生於人們的娛樂活動,是寄託著人們的理想和願望,與人們的生活有密切聯系的娛樂品[1]。
❾ 山東濰坊風箏之都,簡稱什麼
山東濰坊的簡稱應該是「濰」。這是有根據的。從網路上查找「濰河」二字版,您能看到濰坊權母親河濰河的相關信息。了解濰河的歷史淵源。《水經》雲:「濰水出琅邪箕縣濰山」,濰河算不上是名川大河,但它在中國的文化史上卻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可見濰坊的「濰」字應該取自這里。因此,「濰」字是簡稱應該是當仁不讓的。至於濰坊是「風箏之都」又稱鳶都,也不假。但我個人認為,這僅代表濰坊的一部分文化,不能做簡稱。因為文化太多,濰坊還是「中國畫都」,楊家埠年畫也聞名遐邇。所以作為簡稱,我們如果用「鳶都」就只側重了風箏文化,舍棄了或者說沒有重視美術文化和年畫文化。因此,用文化代表作簡稱我覺得不合適。濰坊這個詞,說出來首先代表的是一個地方,是山東境內的一個正規市,既然首先代表的是一個地方,而不是某種文化。我想,用地理特點做簡稱最合適。濰水河是有典籍可依的,而且「濰坊」地名中有這個字。我覺得「濰」字,才能算濰坊的簡稱。
個人觀點,不權威,僅供參考探討。
❿ 請結合材料一材料二簡要概括濰坊風箏的三個特點不超過二十字
10.請結合「材料 1」 「材料 2」簡要 概括濰坊風箏的三個特點。不超過 20 字。
①歷史悠久;②工藝精湛;③實用性和藝術性兼具。(3分,每點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