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前景如何
經過近四十年的精誠合作,大珠三角地區實現了長足發展,為今日的粵港澳大灣區奠定了堅實基礎。自二十世紀末「灣區經濟」概念提出以來,灣區已經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技術和體製革新的增長極。無論是從人口集聚還是城市分布來看,灣區及其直接腹地都是承載現代文明的核心區域,粵港澳大灣區為這一論斷做出了新的注腳。
通常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涵蓋十一個城市,包括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以及九個珠江三角洲的城市:深圳、東莞、惠州、廣州、佛山、肇慶、江門、中山和珠海。大灣區總面積達5.6萬平方公里,人口總數6800萬人,人口密度為988.73人/平方公里。大灣區經濟總量近2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四大灣區,僅次於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
為了實現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發展:對內,中國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強制度體系和治理現代化建設;對外,中國需要承擔更多的大國責任,應對保守主義興起和全球化收縮的趨勢,平衡國際秩序,促進世界持續和平發展,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互聯互通。粵港澳大灣區就是在中國內部經濟轉軌以及外在國際壓力驟增的背景下,獲提升為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國家策略之一。
適逢「一帶一路」倡議從理論走向實踐,這就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絕佳的歷史機遇。粵港澳大灣區有能力,更有必要主動融入國家整體發展戰略,尋求對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新平衡,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2. 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方向在哪些產業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預測了中國將來可能的六大重點產業領域。
內第一個是體現國家戰容略要求,由國家直接大量投資支撐的產業,如軍事工業,航空航天產業。
第二個是具有顯著市場和生產規模經濟優勢產業,如鋼鐵、有色、化工、汽車等產業。
第三個是以較強的生產製造能力為基礎,同時具有一定研發設計能力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如電信設備製造行業。
第四個是以勞動密集和產業配套優勢為基礎,同時具有研發設計、市場營銷、品牌等優勢的產業,主要是輕工、紡織服裝,部分電子機械等產業。
第五個是由於技術重大突破,形成新的技術平台和發展機遇的產業,如平板電視對電視行業發展帶來的沖擊和機遇。
第六個是全球范圍內打破技術瓶頸的新產業,如最近出現的新能源、環保能源產業。
3. 產業如何規劃自己的發展方向
在產業發展和規劃之中,要確定產業發展方向,明確產業發展的重點
4. 粵港澳大灣區將來會如何發展
港澳代表委員譚志源代表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區位、政策和『一國兩制』優勢。粵港澳大灣區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群和空港群,經濟活力強,開放程度高,若能統籌協調,實現區內城市分工明確、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前景不可限量。
魏明德委員說,「一帶一路」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灣區提供了疊加優勢。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對外開放的前沿,擁有僑鄉、英語、葡語三大文化紐帶,是連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重要橋梁。
5. 未來廣東的經濟將想哪個方向發展哪個行業有潛力!
汽車行業發展前景很不錯。一、未來五到十年,將是中國汽車產業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開拓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關鍵時期。單純從國內市場的激烈競爭導出對行業發展前景和利潤水平的預期則顯著低估了發展潛力; 二、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加入WTO和國內經濟增速高位運行,汽車需求一直維持相當的熱度。隨著經濟增長和國際競爭力提升,商用車穩健成長且市場競爭結構趨向合理;乘用車價格的大幅下降和人均收入提高的綜合作用,導致需求快速增長。 三、由於勞動力、資金、技術之間的比例關系明顯改善,中國具備競爭力的產業和價值鏈環節不斷擴大。對於汽車製造這樣的技術密集、資本密集並且兼具勞動密集的高端製造業,中國已經初步具備承接產業轉移並有可能實現競爭力的快速提升。
6. 灣區經濟的集聚外溢效應體現在哪些方面
所謂溢出效應(SpilloverEffect),是指一個組織在進行某項活動時,不僅內會產生活動所預期的效果,而容且會對組織之外的人或社會產生的影響。簡而言之,就是某項活動要有外部收益,而且是活動的主體得不到的收益。溢出效應分為經濟益處效應和技術溢出效應等。它在經濟學里標準的叫法應該是「外部性」,而且是「正外部性」。
7. 灣區經濟的主要特徵是
灣區經濟特抄征
海洋特徵:灣區必須具備港闊水深的優良海港,並據此形成發達的海港經濟區,因港而生、依灣而興。
創新引領:灣區經濟的起點是工業,而且是全球化時代開啟之後才有的經濟現象,引領相鄰地區的產業升級、科技創新。
高度開放:灣區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天然的開放屬性、強烈的外向型經征、多元化的人口與文明特徵。
集聚發展:灣區具備現代化的交通體系、完善的基礎設施和良好的投資環境,為產業、資本、人才集聚提供保障。
宜居宜業:灣區往往是生態環境資源卓越的宜居地帶。
8. 現在的香港是以什麼產業作為未來的發展方向。
這個問題有些大呢,亞洲四小龍現在還是香港排第一位,香港未來還是會以金融回和服務業答為未來發展方向,九七回歸後,大陸支撐香港經濟很多,因為香港還是屬於自由港,上海在未來會爭取金融中心的地位,但是硬體達到了,軟體上未必跟的上,十年肯定是達不到的,比如國家的貨幣政策沒有放開,資金進出有外匯管制,再者,國內的金融服務業方面專業人才也沒有香港的多,國內人做事的效率等方面還是會跟香港有一定距離的等等,但是香港如果不發展新的產業,今後肯定會越來越尷尬。。香港一個雞腿賣50元,問題是港人的工資高,一個小店的服務員工資是6000港幣以上,這是勞動力成本的差別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