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 七八十年代各種品牌(例如:自行車、汽車、服裝、各個行業的都要)
汽車就是紅旗和解放,拖拉機是東方紅,
自行車就是大金鹿和飛鴿
手錶上海牌的,
化妝品霞飛,宮燈
想到了這些,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還有蝴蝶牌的縫紉機海鷗牌的照相機
⑵ 中國40年代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20世紀的代表物件(生活用品,服飾等,最好有圖片)
40年代,軍帽
50年代,毛主席紀念章
60年代紅袖箍
70年代中山裝,海軍裝,五星八角帽
80年代,燕尾式頭發,喇叭褲。雙卡錄音機PP機
90年代投影機,錄像機
20世紀,電腦
⑶ 1970,1980年代中國最時尚衣服面料
70年代最流行大眾衣服是國防綠軍裝。
秋冬裝:六五式軍裝
面料:平棉布或斜紋棉回布
春夏裝:七一式單軍答衣,面料為滌綸、錦綸、棉三元混紡布,也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的確良「。單褲藍色堅固呢(denim),就是流行幾十年的勞動布,又稱工作褲。
80年代男女著裝發生了變化。
男性夏裝最流行「的確良」(白襯衣),女性夏裝則「的確良」、「泡泡紗」(既純棉印花平紋細布)、亞麻三分天下。(三種都是當時最流行的連衣裙的主要面料)
冬裝仍是純棉布和滌綸主打。
70、80年代的幹部群體一直以軍裝和中山裝最為流行,後者又被稱為「毛裝」。
面料:70年代以純棉布及混紡毛織為主,80年代華達呢、卡其、滌綸開始增加。
⑷ 七八十年代中國服裝流行特點
七八十年代蛤蟆鏡、長頭發、大鬢角、小鬍子、花格子襯衫、大喇叭褲是典型的小回混混形象。答
七八十年代服裝樣式越來越豐富,夾克衫、西裝、運動服是主流服裝。服裝流行樣式一個接著一個,從牛仔褲到文化衫、休閑裝、健美褲(踩蹬褲)、直筒褲、老闆褲、蘿卜褲、夾克衫、蝙蝠衫、皮大衣、西裝、晚禮服、喇叭裙、一步裙、A字裙,甚至超短裙、迷你裙等紛至沓來,人們分辨著、追逐著、模仿著、新舊雜陳,花樣百出。
據說健美褲(踩蹬褲)喚醒了中國女性的審美和獨立意識,它一度泛濫於全國各個層面的女性身上,從學校的小女生到工廠的女工再到街道大媽,幾乎人人都有一條這樣的褲子。可後來再也沒人問津這種褲子。
⑸ 求1500關於中國民生百年變遷的論文(原創來)
難道你在這里提問你老師就查不到嗎
照樣查的到
看到圖片沒有
下面連接
http://www..com/s?ie=utf-8&wd=%e6%b1%821500%e5%85%b3%e4%ba%8e%e4%b8%ad%e5%9b%bd%e6%b0%91%e7%94%9f%e7%99%be%e5%b9%b4%e5%8f%98%e8%bf%81%e7%9a%84%e8%ae%ba%e6%96%87&id=1
你還是要總結你專的課本屬自己慢慢總結
老師的目的是想讓你們更加深入了解課文有自己的觀點
而不是這樣來純粹完成任務
⑹ 中國60.70.80.90年代服裝變化
50年代的人們崇尚勞動最光榮,樸素是時尚。年輕姑娘們曾一度愛上了男式背帶工裝褲和格子襯衣。1956年,三大改造開始轟轟烈烈的進行,人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的時候,流行的色彩也從藍色、灰色變得豐富多彩了。從蘇聯傳入的連衣裙「布拉吉」成為最受歡迎的服裝。布拉吉裙在中國的流行,得歸功於一位蘇聯的領導人。這位領導人來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的服裝不符合社會主義大國形象,「女性應該人人穿花衣,以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面貌」。於是,色彩鮮艷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麗的風景。 在講求勤儉的年代,美麗的服裝大多是家庭製作而來。巧手的姑娘和母親們按照畫報上的服裝裁剪式樣,自己動手,使軍裝變得合身,棉布襯衣變得漂亮。而此時的中山裝成為中國最莊重也最為普通的服裝,那時擁有一套毛料中山裝是令人羨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裝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兩支鋼筆,則是有知識、有文化的表現。後來,有人根據中山裝的特點,設計出了款式更簡潔、明快的「人民裝」、「青年裝」和「學生裝」。還有一種稍加改進的中山裝,就是將領口開大,翻領也由小變大,很受人們的歡迎。當時,共和國的領袖毛澤東就特別喜歡穿這一款式的中山裝。以後,國外有人便將這一款式的中山裝稱作「毛式中山裝」。從那時開始,中山裝的流行持續了近30年的時間。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國歷史上最艱苦的時期,由於三年自然災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減產,棉布定量為每人21尺。人們買服裝、棉布和日用紡織品都要憑布票,為了盡可能地節約,購買服裝的標準是耐磨和耐贓,灰、黑、藍色成為街頭流行色,千篇一樣、季節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裝樣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畫家曾經形象地描繪出「人人一身藍」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時,擁有一套軍裝是那個年代無數年輕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歡穿一身草綠色的軍裝,頭戴草綠色軍帽,肩挎草綠色書包。這一身在當時來說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頭的了。當然,艱苦樸素還是那時最主流的時尚。為了表現自己的艱苦樸素,有人甚至將新買的衣服在水中做舊,或者在並未被損壞的衣服上打上幾個補丁。這種今人看來相當可笑的行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時。當時的順口溜是這樣說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還有一首歌,也同樣飄盪在建國初期的大街小巷:勤儉是咱的好傳統呀,社會主義建設離不了,離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單一的年代,人們的愛美之心也依然會流露出來,一位攝影師把這種流露稱之為「擋不住的春光」,這種自然而然傳遞出的美的追求,是一個時代留在人們腦海中深深的印記。 ③改革開放以來——豐富多彩、時尚個性(板書) 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980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三個年頭。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穿著越來越豐富,色彩也從單一的藍色灰色變得五顏六色。當時上映的國產故事片《廬山戀》成為年輕人喜愛的影片。久違了的愛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穎的時裝,都令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她在影片中換了多少套衣服,成為當時年輕人討論的熱門話題。這一時期,戴太陽鏡、留長頭發、穿喇叭褲、蝙蝠衫成為時尚,很多人看不習慣,但年輕人卻從中找到個性和自我的感覺。 1981年成立的中國大陸的第一支時裝模特隊成立,盡管當時只以「服裝廣告藝術表演班」的名義招生,但令舉辦者感到意外的是前來報名的人數是預計的四倍。三年後,這支表演隊出訪歐洲,引起了轟動。西方輿論驚呼:「毛澤東的孩子們穿起了時裝!」來自中國的時裝旋風,帶給世界一個開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國女排的姑娘們在美國洛杉機奧運會上實現「三連冠」的時候,北京流行起了運動裝。色彩鮮艷的運動裝成為愛美的人們首選服裝。人們幾乎隨時隨地地穿著運動服,甚至還成為了學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廠服。 90年代,人們的生活向小康過渡,思想觀念更為開放。
⑺ 中國60.70.80.90年代服裝變化
1、60年代和70年代,國人的服裝色彩與款式十分單調,大家都是千篇一律的綠軍裝、灰色中山裝、藍色解放裝,被形容為「藍色的海洋」。
(7)80年代中國服裝產業的發展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之初,因為當時物資緊缺,商品供應匱乏。這種服飾上的統一,也倒映著當時的社會文化。當時的社會,集體主義與艱苦奮斗氛圍濃重,強調犧牲個人利益為集體服務。因此,那種標榜個性、明媚艷麗的服飾,在那個時代並不為社會主流思想所認可。
時間來到90年代,時尚風潮一夜吹起。年輕人紛紛以追求「個性」為自己的服飾指導原則。不僅服裝上有了更多「奇怪」的選擇,染發、耳釘、文身等配飾亞文化也開始興起。人們對時尚的追求越來越個性化,不再隨波逐流。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達,網路購物的便利,各種自主搭配、私人定製的服裝悄然興起。彼此不同的風格之間,也能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這是因為,更加發達的經濟讓人們擁有更多的消費選擇,更為分散的互聯網信息環境,讓人們培養出更加獨立的審美旨趣。在互相碰撞中,不同聲音之間也逐漸學會了尊重和包容。
⑻ 中國八十年代的品牌衣服有哪些
個是舶來品牌抄,如皮爾卡丹、金利來等,它們代表了時尚、高品質和高品味,占據了中國服裝市場中的高檔地位和名牌地位。另一個是部分中國本土品牌,如紅豆服裝、三槍內衣、一休童裝等起步較早的企業,抓住了機會,形成了較大的市場規模,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⑼ 八十年代前中國男性民眾的主要服裝樣式是什麼樣式
藏藍色中山裝, 。綠軍裝
⑽ 中國80年代服裝 介紹 英文的
1985年是我國服裝發展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新時期的實質性的中、外服裝文化的時尚和交流拉開了序幕,就在這一年的5月間,有三位國際級的服裝設計師先後來到我國首都北京進行時裝展覽和展示。依夫·聖·羅朗(Yves Saint Laurent)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25年個人作品回顧展",使我們看到了他25年藝術生涯中的經典之作,也讓我們探尋到世界時裝藝術的發展軌跡。聖·羅朗在他的展覽前言中這樣寫到:"中國一直吸引著我,吸引我的是中國的文化、藝術、服裝、傳奇……,我們西方的藝術受中國之賜可謂多矣,那影響是多方面的而且明顯的。沒有中國,我們的文明決不能臻於今日的境地。"聖·羅朗的語言是真誠的,這在他展出的三個系列的中國風格服裝作品中讓我們真切地看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皮爾·卡丹(Pierre Cardin)是繼1983年第一次來北京舉辦大型個人時裝作品展示之後,1985年5月又一次在北京工人體育館舉辦個人時裝作品展示會,在他百餘套別開生面的作品中,我們親眼目睹了卡丹的藝術才華和經營之道。小筱順子(Junko Koshino)也於1985年5月在北京飯店舉辦題為"依格·可希儂(JK)的時裝作品展示會",使我們對日本的經濟發展表示欽佩的同時,也對日本服裝的繁榮刮目相看。當小筱順子穿著中國服裝協會會長李昭女士贈送的旗袍,觀看了北京國有服裝企業和僅有的幾家新型服裝企業之後說:"我對中國的未來充滿了希望"。隨即她的服裝分店於1986年在前門珠市口開業了。
顯然,1985年讓我們改革開放以來北京的服裝企業和設計師受到了震驚,也拓展了藝術視野,在這種新時期的國際服裝文化的交流中得到了啟迪的同時,開始面對服裝文化的多元化發展,思考我們的服裝發展的新取向。大批的服裝企業和設計師以此為動力開始了服裝創業之路。而正當舉步為艱的服裝企業和設計師還沒有站穩腳步之時,一些國外知名服裝品牌陸續進入了中國市場,在相應的服裝文化領域搶佔了一席之地,使本來就脆弱的服裝文化和服裝市場的運行失去了章法,也使毫無准備的服裝企業和設計師亂了陣腳而無所適從,嚴酷的事實讓新興的服裝企業和設計師們清醒,服裝文化的整體上的繁榮是建立在一個綜合性、多方位的服裝發展體系之上的,它包括服裝文化、服裝理論、服裝設計、服裝工藝、服裝市場、服裝管理、服裝教育、服裝傳媒、服裝信息網路等各個層面的成熟和完善。在此之前,一般都是中山裝,元帥裝(這是最好的了)等等,而且設計師思想老化,搞出了一些在現在我們看起來很土很傻 B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