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海口市產業發展現狀

海口市產業發展現狀

發布時間:2021-01-13 23:22:10

⑴ 同為發展旅遊產業的三亞市和海口市,你覺得誰的實力更強

海口市的實力更強,畢竟海口的經濟總量遠超三亞市。

⑵ 《海口市關於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推進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有關措施的函>的實施意見》

做好國際旅遊島建設的用地保障
國土資源部將採取五項措施保障海南國際旅遊島重點區域、重點項目的用地需求。
一是支持海南編制實施國土規劃,統籌協調土地利用、城鄉建設、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布局等規劃,支持海南加強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建設;
二是合理保障用地指標需求。根據實際需要,優先保障國際旅遊島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民生工程、旅遊等特色優勢產業用地,保障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供地政策的重大項目必要用地;支持海南開展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定期評估和滾動修編試點,科學加強規劃管控;
三是對海南報國務院審批的重點項目用地,加快用地預審和土地徵收與農用地轉用審批。推進土地審批制度改革,對國家重點項目,除現行規定外,因季節原因有工期要求急需開工的工程,可向國土資源部申請先行用地;對突發重大災害搶險救災先行使用的臨時用地,需要轉為永久性建設用地的,使用結束後應及時補辦用地手續;
四是支持海南規范發展高爾夫旅遊項目。指導海南制定實施高爾夫球場用地審批管理措施,研究編制實施高爾夫球場建設專項規劃。支持海南按照全國高爾夫球場清理整治工作的統一要求,妥善處理高爾夫項目歷史遺留用地問題;
五是支持海南實行有利於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的供地政策。實施「大企業進入、大項目帶動、高科技支撐」戰略,對原土地使用者利用已取得的非經營性用地興辦新興產業、高科技創意產業、高附加值農產品加工、清潔能源項目等產業的,可以協議出讓、作價出資、租賃等方式供地。

積極穩妥推進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國土資源部支持海南政策創新,破解征地、集體土地流轉、旅遊用地管理以及用海用地管理銜接等方面的難題。
一是支持海南積極推進征地制度改革,按同地同價原則完善征地補償機制,將失地農民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探索留地安置,確保失地農民長遠生計有保障;
二是支持海南規范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將海南省作為土地權利立法試點,在海口、三亞、陵水等市縣開展全國農村集體土地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細化土地權利種類,明晰集體土地產權,保護權益,豐富權能,逐步實現集體土地權益;
三是支持探索新能源產業和旅遊業等用地差別化、精細化管理。對符合國際旅遊島建設發展規劃綱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及相關專項規劃的主題公園等旅遊項目用地,按建設用地、農用地或未利用地進行分類管理。對利用石漠地、沙地、石礫地等未利用地,發展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項目的,可合理確定供地方式。探索水面用地管理新模式;
四是支持海南省探索建立用海管理與用地管理相銜接的機制。依法依規開展圍填海造地,有序開發利用海洋和灘塗資源。支持海南省依法開展西沙群島和無居民海島土地確權登記與地籍管理工作。

推進節約集約用地和農村土地整治
國土資源部支持海南通過完善制度建設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通過項目支持促進土地整治。
一是支持海南省建立完善節約集約用地評價體系和考核制度。根據產業特點,依法合理確定出讓年限和土地出讓金支付方式,建立完善建設用地退出機制。支持海南做大做強省級土地儲備;
二是支持海南省繼續應用國務院有關政策,在核查確認基礎上對原閑置地加快處置。支持海口市等有條件的地方,科學規劃,開展舊城鎮、舊廠房、舊村莊(「三舊」)改造試點,優化用地布局,盤活存量土地。對海口市2010年前國務院批準的城市建設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不突破規劃確定的城市用地規模和新增建設用地規模等條件下,經批准後可對建設用地位置進行適當調整;
三是支持海南積極推進現代農業基地土地整治示範建設。支持建設海口市南渡江流域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爭取將瓊海市萬泉河流域、大廣壩灌區、紅嶺水庫灌區、南繁育制種基地等土地整治項目列入中央支持的土地整治示範建設范圍。支持海南省在嚴格控制試點范圍和周轉指標規模、切實維護農民合法權益的前提下,規范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

加強地質調查與礦產資源勘察開發利用
國土資源部將通過省部合作機制促進地質勘察、通過資金和技術支持促進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
一是建立部省地質勘查合作機制。加大中央投資力度,統一部署海南省重點成礦區帶地質找礦和地質環境調查評價工作;
二是支持海南推進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支持海南省加大礦產資源規劃實施力度,開展石碌礦區資源開發整合,對貧礦、難選冶礦的綜合利用給予資金和技術支持,支持開展綜合利用示範項目和綠色礦山建設。

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和地質環境保護
國土資源部將支持海南建立四大體系增強地質災害防治能力、通過實施省部合作項目促進地質調查評價工作。
一是提高海南地質災害防治能力。支持海南建立調查評價、監測預警、綜合治理和應急救援四大體系,加大中央資金投入,開展特大型地質災害治理項目;
二是加快實施部省合作「海南國際旅遊島地質環境保障工程」。「十二五」期間,重點完成海南區域地殼穩定性、城市地質、旅遊地質、地下水、地面沉降、海岸侵蝕等方面的調查評價,支持瓊北盆地地下水和地面沉降監測網建設等項目。

加強國土資源基礎保障和執法能力建設
重點通過加強海南國土資源管理的基礎和能力建設,提高國土資源管理和執法水平。
一是加強國土資源基礎工作。加大對海南省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的支持力度,加快實施國土資源「一張圖」工程,提升國土資源管理信息化水平;
二是支持海南提高國土資源綜合執法水平。支持海南用3年時間完成基層國土資源所硬體標准化建設;
三是建立幹部培訓和部省幹部互派交流機制,國土資源部負責指導海南省國土環境資源廳對市、縣、鄉國土資源系統幹部進行業務知識輪訓,每年接收海南省國土資源系統幹部到國土資源部掛職鍛煉;
四是建立部省聯絡協調機制。加強對海南省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指導,促進國際旅遊島建設順利推進。

⑶ 海口的農業發展狀況是怎樣的

海口市土地總面積.84平方公里,全市總人口222萬人,下轄秀英、龍華、瓊山和美蘭等四個區和桂林洋、三江農場,共有22個鎮、249個村委會、2757個村民小組,鄉村總人口74.6萬人。全市耕地總面積72.3萬畝,其中水旱田39.6萬畝。有效灌溉農田面積27.47萬畝。

(五)農產品冷藏加工產業:有農產品加工企業830多家,其中: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45家。主要以果蔬加工為主,形成了果菜產業鏈、文昌雞產業鏈、生豬產業鏈等三大產業鏈。我市還建設農產品冷藏保鮮庫36家,總庫容量6.38萬噸,為社會提供5000多個季節性的就業崗位。

(六)休閑農業產業:已建成休閑農業園區65家,其中省級休閑農業示範點24家;通過國家休閑農庄星級評定企業5家,其中五星級1家,四星級4家。休閑農業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帶動了優質土特產、農產品加工製品、手工藝術品、交通運輸、商業餐飲、文化娛樂等行業的發展,推動了我市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2016年接待旅遊體驗者約150萬人次,經營收入約1.2億元,直接從業人員3000餘人,從事與休閑農業相關的二三產業從業人員約6000人,帶動農戶4500戶,戶均年增收1.2萬元。

⑷ 海口市為什麼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海南建設的是國際旅遊島 傳統工業等產業 污染大

⑸ 海口 農業生產結構

海口市「十一五」農業發展規劃
「十五」期間,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我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的方針政策,堅持「富裕農民,服務城市」的方針,結合我市實際情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加快農副產品生產基地等配套設施的建設,大力發展城郊型、加工型、服務型、科技型、生態型農業,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為了貫徹落實中央的戰略部署,根據省、市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工作安排,切實履行的農業部門的職責,積極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大力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根據海口農業實際,特製定本規劃。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業和農村工作全局,抓住機遇,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認真落實中央、省、市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部署,在穩定糧食總產的基礎上,堅持基本穩定荔枝、瓜菜、熱作產業規模,提單產、增總產、增效益;擴大生豬、文昌雞、香蕉生產,推進標准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加快建設出口生產基地,加大農產品出口;加速農村勞動力轉移,促進打工經濟發展。以推廣科技、扶持龍頭、搞活運銷為手段,抓亮點、打品牌、上質量,提效益為重點,全面實現增產、增效、增收目標,為發展鎮域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夯實基礎。
二、農業發展定位、目標及
其保障措施
(一)優化農業結構,發展外向型特色產業,為發展鎮域經濟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夯實產業基礎
1. 大力發展畜牧業。努力實現「十一五」期間畜牧業增加值每年增長12%的目標,著力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深化無疫區建設工作,加強無疫區四大體系建設。突出抓好重大動物疫病的內防外控。加強動物防疫,落實好村級防治員配備工作,改進傳統防疫方式,提高防疫水平;加強動物檢疫和監督工作,嚴把口岸檢查監督關口杜絕疫病傳入。
(2)大力發展畜牧生產。一是重點加快發展種豬場、規模飼養場、養殖小區和大力發展畜產品加工業。要在生豬產業有一定基礎的演豐、大致坡、紅旗、舊州、甲子、長流、大坡、石山、西秀等鎮繼續擴大生產規模,在邊遠的舊州、甲子、東山等鎮發展一批規模飼養場;禽類產業要引導大致坡、紅旗、演豐、三門坡等發展文昌雞,在西秀、長流等鎮發展水禽(鴨)飼養。形成優勢產業帶。二是抓好種苗供應工作。重點指導和幫助規模種豬、種雞場恢復和發展生產,並著手發展一批種苗場。落實市政府確定的重點項目,啟動19個種豬場項目建設,構建我省最大豬苗供應基地。三是引導扶持發展龍頭企業帶動快速發展。以「公司(大飼養場)+農戶」等形式發展一批規模較大的養殖場,結合農村沼氣建設,發展一批小型養殖戶和推廣林下養雞等靈活多樣形式,發展家庭小規模養殖,並大力推廣沼氣綜合利用,發展豬—沼—果(菜、熱作、林木)等種養結合的生態型農業生產模式,以擴大畜禽生產總量和效益,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同時,協調好畜禽產品加工項目盡快上馬,以加速畜禽產業區域化和產業化進程。
2. 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充分利用省會城市的區優勢,立足服務海口、面向國內大中城市,創辦常年瓜菜基地和一批穩產高產的優質水果、畜禽生產基地。
一是著力抓好冬季瓜菜生產。每年保持13萬畝的冬種瓜菜生產規模,且力爭訂單生產達到90%以上,總產達30萬噸以上。要優化布局,重點引導南渡江沿岸各鎮發展種植。抓好「早、適、促、實、良」。(早:早計劃、早部署、早抓訂單;適:根據訂單適時下種;促:抓訂單,以銷促產;實:各區鎮實實在在將面積及各項措施落到實處;良:推廣良種良法,力爭良種覆蓋率達90%以上,塑盤育苗、薄膜(稻草)覆蓋、保水保溫等實用技術普及率達80%以上)。要創名牌促運銷。近兩年,我市永綠果菜營銷公司「永綠牌」果菜在大陸市場已有一定知名度,今後要將其作為我市無公害骨幹品牌來打造,以品牌促銷售。同時要創新營銷模式,在本市超市(或專售店)掛牌銷售我市名、優、特農產品,特別是常年瓜菜基地產品,進一步擴大知名度。
二是加快發展荔枝、香蕉產業。荔枝、香蕉是我市水果產業的品牌,要在發揮優勢,加強荔枝管理,努力提高產量的品質的同時,力爭在「十一五」期間,香蕉種植每年增加1.8畝,至2008年達到省農業廳要求的10萬畝以上目標,產量達到25萬噸以上。實現面積、總產列全省首位。要在甲子、大坡、三門坡、紅旗、雲龍、舊州等鎮,引導擴大種植,各形成萬畝以上規模,要抓好良種良苗供應。力爭年繁育良苗250萬株,保障每年增加1.5萬畝的種苗供應;要擴大香蕉下水田規模。引導農民利用半旱田、低產田、坡地種植,重點引導在六個鄉鎮相對集中發展,擴大區域種植規模;要加強示範推廣力度。創辦一批良種高產設施型標准化示範點,推廣滴灌和流水線採收等標准化生產技術,並制訂出高產標准化栽培規程;要創立生態型香蕉品牌。探索發展以沼肥綜合利用為紐帶的生態循環農業,打造生態香蕉品牌;要努力為市場營銷大戶做好協調、服務工作。培育和引進規模香蕉龍頭企業,將分散經營的農民與市場連接起來,以銷促產,提高產業化發展水平。要提高組織化程度。引導農民以自願的形式發展經濟合作組織(協會)以提高生產組織化程度。政策推動,政府給種植良種的蕉農適量種苗補貼,給新組建的經濟合作組織適量的活動經費,增強其自主、自我發展能力加快出口農業基地建設。充分利用市政府對關於發展出口農業的扶持資金,制定農業生產貸款貼息和補貼管理辦法,以貸款貼息的方式扶持龍頭企業、種養大戶,以畜禽、瓜菜、荔枝、香蕉等優勢產業和加工業為外向型農業的切入點,分別創辦出口型農產品示範基地,加強輻射帶動,推進農業產業升級,轉變農業增長方式。
3. 推進農業標准化生產發展。一是加強品牌建設,通過創辦無公害瓜果菜、畜禽標准化示範點,帶動我市無公害食用農產品發展,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二是制訂和實施農產品標准化生產技術規程,加快標准化生產推廣步伐。三是加強無公害農產品及基地的申報和認定工作,提高農產品質量水平,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提高效益。
4. 加快產業化建設步伐。一是加強農村經濟管理,深化農村改革,規范農業土地流轉,通過吸引和培育龍頭企業、推行「企業+經濟合作組織+農戶」等經營方式,促進畜禽、熱帶水果、無公害瓜菜等特色產業的發展,推動主產業的產業化經營水平。二是扶持創建瓜菜、香蕉、荔枝、生豬等幾個主產業的經濟合作組織(協會)示範點,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為鎮域經濟的發展奠定基礎。
5. 抓好項目帶動。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充分發揮省會城市的區位優勢,籌建一個集農產品交易、展銷、信息交流、冷藏保鮮為一體的多功能農業會展中心,以服務全市、帶動全省熱帶高效農業發展。
6. 組織試點示範,認真總結推廣。以落實省「實施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增收2000例示範村隊」計劃為切入點。對省政府確定的233例示範點,按照一村一品的原則,因地制宜,引導示範村發展經濟。及時總結經驗,積極探索不同地區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效途徑,培育一批做得實、學得了、推得開的新農村示範典型。
(二)加快農業科技推廣和攻關,增強農業科技支撐能力
1. 加快良種良苗引進示範推廣力度。實現瓜菜、香蕉、荔枝、水稻等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0%以上,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產量。
2. 加強農業實用技術和新型農民培訓。實施「十萬農民培訓計劃」。一是加強實用技術培訓。以廣大農民為對象,組織專家深入農村,採取舉辦培訓班、科技咨詢、發放科技資料等方式推廣農業實用技術,每年培訓農民3萬人次,每個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撐握1-2門農業實用技術,培養大批留得住、用得著的實用人才,大力提升農村勞動力素質。二是加強農業技術骨幹培訓。以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基層幹部、專業戶為主要培訓對象,培訓骨幹5000名以上,加快骨幹隊伍科技水平的更新和提高,造就一批新農村建設帶頭人。三是開展新型農民培訓。以市農民技術學校為主要培訓基地,以農村初中、高中畢業生為對象,每年培訓2000名,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3. 創新農技推廣方式。繼續抓好零距離「傳、幫、帶」工程。培養一批技雙帶戶和雙帶黨支部,提高他們的學習接受能力,自我發展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培育一批農民群眾看得見、學得著的農業技術輻射源。
4. 農業科技攻關。管好用好市政府每年安排的農業科技三項費,加強動物疫病防治、出口農產品生產及種業等的相關技術攻關,突破制約我市農業生產的技術瓶頸。
(三)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1. 抓好農產品檢測體系建設。加快市農產品檢驗檢測中心項目建設,完善市、區、鎮、生產基地檢測網路建設。強化農產品的監控檢測,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控能力。
2. 加強農資監管。堅持凈化源頭、標本兼治。大力抓好農業投入品及種子、種苗的生產和經營管理;深入開展農資打假專項整治行動,推進放心農資下鄉活動,積極探索農資產品質量監管工作經常化、制度化的有效形式。
3.加強果菜生產各環節的管理和監督。抓好生產源頭管理,強化農業生產各環節的監管,防止農葯殘留超標果菜上市銷售,使農產品農葯殘留超標保持全國36個大中城市的中上水平,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4. 加強無公害產品認證和產地認定。通過抓好無公害基地的環境監測和農業投入品的監管。「十一五」末全市認定無公害生產基地達到13萬畝,認證無公害農產品25個。
(四)開展農村勞動力培訓轉移,大力發展打工經濟
為適應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需要,增強農民進入非農產業就業的競爭力。每年完成農民工培訓1萬人,轉移就業5000以上,至2010年轉移農民工6萬人,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一是提高農民工就業技能。充分發揮市農民技術學校、龍華區就業培訓中心及其他經確認的陽光工程培訓基地的作用,擴大「陽光工程」實施范圍,加強農民工就業技能培訓,提高就業競爭力。並加大就業技能培訓力度。二是努力拓寬就業渠道。堅持「立足本省,爭取省外」的工作思路,挖掘省內外勞務市場需求,採取訂單培訓,提高轉移就業率。三是加強轉移就業管理。實行勞務培訓、輸出、市場競爭狀況等信息檔案管理,加強跟蹤服務。四是加大宣傳力度。樹立打工緻富典型,發揮帶動作用。
(五)落實生態田園工程,積極發展循環農業
落實市委市政府確定的「生態田園工程」,堅持開發節約並重原則,積極發展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農業循環經濟。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理念,以節地、節水、節肥、節種、節能和資源綜合循環利用為重點,大力推廣一批應用節約型技術,擴大秸桿還田和保護性耕作的實施范圍,鼓勵使用有機肥,推進節約型農業發展;發展以生物質資源為主的農村新能源和新材料,促進再生資源的循環利用和非再生資源的節約利用,推動生物質經濟發展。大力發展農村沼氣。按照國家大力普及農村沼氣的要求,在有條件的地方加快建設和普及戶用沼氣,「十一五」末,適宜農戶沼氣普及率達到30%,5000頭以上規模化養殖場全面建設大中型沼氣。實施以沼氣這紐帶的生態家園富民工程,通過沼氣池建設帶動農村改廚、改廁、改圈。推廣沼氣綜合利用,創建一批生態瓜果菜生產基地,發展生態農業,「十一五」末,無公害農業生產基地達到12萬畝,實現農民節支增收,凈化生活環境,保護生態平衡,以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推動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以發展農村循環經濟,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六)落實惠農補貼政策
繼續推進各項農業補貼的實施,健全對農民直接補貼的機制,增加農民的轉移性收入。抓好農機、良種補貼工作,提高農業械化和良種化水平的基礎上,認真研究和向市政府提出增加補貼品種,提高補貼標准,擴大補貼范圍的建議。

閱讀全文

與海口市產業發展現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