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上海適合發展什麼產業為什麼
《上海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於2006年1月由上海市人民政府1號文件正式發布。規劃綱要圍繞國家戰略,立足上海實際,對上海未來15年的科技發展作了戰略部署。今天,《規劃綱要》全文向社會正式公布。整個規劃呈現四大亮點:
確立標桿:以知識競爭力為測度的區域科技創新標桿。「知識競爭力」是國際上衡量一個地區將知識資本和人力資本轉化為知識經濟產出以及社會財富的能力。將「知識競爭力」作為測度上海科技創新的標桿,為動態觀測、持續跟蹤全球主要都市(地區)競爭力的變化及差異提供了一個國際化的視角。參照「知識競爭力」這一標桿,根據自身基礎和上海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的責任與使命,上海確立了中長期科技發展的目標。
突出主線:「以應用為導向的自主創新」的發展思路。定位上,在確保一定科學發現作為必要戰略儲備的前提下,重點關注技術創新的效率和效益;路徑上,在若干優勢領域內聚焦有限目標,持續增強上海自主創新能力;抓手上,將戰略產品研發和示範工程建設作為上海科技創新的兩個重要突破口;載體上,將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產學研聯合攻關。
聚焦重點:以四大戰略需求為標志的科技引領工程。上海重點圍繞健康(Healthy)、生態(Ecological)、精品(Advanced manufacturing)和數字(Digital)上海建設的戰略需求,實施引領工程(「引領」與英文Head相對應,四個字母分別為四個上海英文名稱的第一個字母)。規劃綱要按照「11個應用方向——33個戰略產品與功能——相關關鍵技術」的脈絡部署。
突破瓶頸:以三機制一體制為重點建設科技創新體系。規劃綱要針對制約上海創新能力發揮的瓶頸,提出以「三機制」與「一體制」為核心的上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任務,即重點圍繞核心資源形成機制、企業動力激活機制、市場價值實現機制以及科技統籌管理體制的建設。
⑵ 北外灘的重大規劃
2020年,上海將成為世界級的航運中心《意見》明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功能是——能在更大范圍內配置資本、技術、信息和人力等資源,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產業鏈,從而帶動國際經濟中心的建設。與此同時,也帶動融資、結算、匯兌、保險、航運金融衍生品等金融產品及金融創新活動,通過上述金融服務和金融創新的累積、提高,能夠促進國際間資本、資金的合理有序流動。
據悉,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功能主要集中在北外灘、陸家嘴、洋山保稅港、臨港新城、外高橋保稅區等區域。其中,北外灘是上海唯一以航運服務為特色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與其他功能區進行錯位互補。至此,北外灘「世界級」規劃正式浮出水面。根據《上海市北外灘航運服務集聚區發展規劃》:北外灘的發展定位是北外灘航運服務集聚區。圍繞發展定位,確定了「一個基地、三個中心」的發展目標,即:把北外灘航運服務集聚區建設成為企業總部基地、航運要素集聚中心、國際郵輪客運中心和口岸服務中心。北外灘作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核心功能區,就是要進一步加快上海國際航運中心軟環境建設,集聚發展航運交易、海事法律、航運金融保險、航運信息等行業,要為上海現代物流業、航運業提供高層次的服務,要體現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軟實力。 一是航運歷史文化悠久。北外灘有航運淵源的歷史建築、文化資源眾多,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北外灘區域內沿黃浦江的碼頭一直是上海航運業特別是外貿進出口貨物和散貨運輸的重要操作場所,而位於北外灘的國際客運站也是當時上海唯一的國際客運碼頭。
二是航運物流企業集聚。據統計,北外灘地區集聚了2000餘家航運物流類企業,其中包括我國航運業的三大巨頭:中海集團、中遠集運和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總部。
三是航運要素集中。落戶北外灘的各類航運功能性機構和協會有上海航運交易所、上海海事局、中國船級社上海分社、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上海分會、中國交通運輸協會郵輪遊艇分會等14家。
四是具備硬體(商務環境)的支撐。北外灘作為上海市新興商務區之一,良好的商務環境正逐步受到各類企業和市場的青睞。最新數據顯示:到2010年,北外灘約有100萬平方米的高檔商業、商務樓群陸續建成投入使用。
在未來的幾年中,北外灘將按照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要求,圍繞國際航運中心軟環境建設,充分發揮北外灘的區位優勢和航運產業基礎,依託航運物流行業功能性機構和協會,重點吸引船公司尤其是世界大型班輪公司、物流企業、船代貨代企業、郵輪公司、海事法律商務會展機構等入駐,加快航運要素市場建設,大力發展航運金融與保險、仲裁公證公估、信息服務、人才培訓等航運物流服務產業,著力培育航運市場服務、進出口物流服務和國際客運服務等三大功能。 倫敦,是現在全球最知名的港口,同時也是最早的港口。從19世紀末至今,倫敦一直保持著全球頂級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
比如,倫敦匯聚了全球航運服務業。2004年倫敦航運及航運服務業帶來的利潤甚至為鹿特丹港的1.28倍。2000年倫敦航運融資放貸總額約佔世界市場份額的20%;航運保險費收入32億英鎊,約佔世界市場份額的19%;航運仲裁年案值4億美元,航運經濟交易金額340億美元,約佔世界市場份額的50%;航運就業人數達14000人。
比如,倫敦航運業的發展催生了與航運相關的金融、保險、法律、交易、中介服務、信息指數、行業組織等航運服務業。各種海事協會、保賠協會紛紛在倫敦落戶,促進了倫敦海事法律體系的完善。
再比如,倫敦高度發達的金融服務在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倫敦控制了全球船舶融資市場的18%,油輪租賃業務的50%,散貨租賃業務的40%和船舶保險業務的23%。
此外,全球67%的船東保賠協會保費基本也都集中於倫敦。倫敦能夠做到這些是因為在過去幾十年吸引了大批外資銀行並吸引了相關海運基金在倫敦上市。此外,倫敦還擁有精通業務的專業人才、靈活穩定的勞動力市場以及寬松適當的監管機制。
但是有研討報告指出:雖然國際航運服務業中倫敦仍然排名第一,但未來10—20年內倫敦將喪失其航運服務的優勢地位。而航運高端服務轉向亞洲已成為必然趨勢,而東移的目標無疑以中國為首選。主要原因有三個:首先,全球製造業和貿易的轉移使得航運重心在亞洲,而航運服務中心卻在歐洲,有「鞭長莫及」之感;其次,世界知名的國際航運中心倫敦、鹿特丹、紐約等城市的高房價、高工資不斷提高著其提供航運服務的成本;最後,2009年上海港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貨運港、世界第二大集裝箱港口,具備了發展航運高端服務的充分條件。
由此可見,倫敦國際航運服務中心正在東移亞洲,中國無疑是首選,「兩個中心」的《意見》已經明確上海的定位是國際航運中心,因此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必將在11年後凸顯,北外灘作為航運服務集聚區的功能也將在2020年得到國際認可。屆時,北外灘將吸引更多的航運業企業總部入駐。
⑶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材料一《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1999-2020年)提出,到2020年,要將上海建
(1)讀圖,結合材料,上海港泥沙淤積比較嚴重,需挖泥船經常作版業,船舶大型化,工業向郊權區搬遷是導致上海港向更深水域遷移的主要原因.
(2)上海是我國最大的工業城市,以城市為依託,通過鐵路、公路、長江與全國各地相連,經濟腹地廣;上海港地理位置優越,海運運輸量大,長距離運輸可降低成本.
故答案為:
(1)向航道更深的水域遷移.船舶大型化,吃水深度增加;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需要;上海工業企業向郊區搬遷,部分貨源地外移.
(2)通過長江航線與京滬、滬杭線聯系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貨物的運輸需求量大,上海是我國最大的工業城市;上海港是我國沿海航線的中點,貨物轉運量大;外貿貨物多以體積、重量大,或附加值較低的商品為主,長距離運輸,水運可降低成本.
⑷ 上海十三五規劃十個城市副中心有哪幾個、'
上海十三五規劃綱要中 是規劃 10個 城鎮副中心,不是城市副中心!
上海城市副中心只有4個:徐家匯、 五角場、真如 和 花木 四個城市副中心。
⑸ 上海十三五規劃十個城市副中心有哪幾個、'
上海十三五規劃綱要中
是規劃
10個
城鎮副中心,不是城市副中心!
上海城市副中心只有4個:徐家匯、
五角場、真如
和
花木
四個城市副中心。
⑹ 上海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遠景規劃
1、高新區的產業能級進一步提升。經過15年的發展,上海張江高新區「一區六園」保持了持續快速增長態勢,產業規模不斷壯大。2005年實現工業總產值2462.9億元,佔全市的15.6%,較「九五」期末增長346.3%;創匯146.3億美元,佔全市的16.1%;實現利稅273.4億元。上述指標分別較「九五」期末增長了346.3%、674.2%和436.0%。其中,高新區內經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的工業總產值由2000年的413.9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1682.2億元,增長了3.06倍;工業總收入由449.7億元增加到1912.9億元,增長了3.25倍;工業總利稅由62.6億元增長到147.3億元,增長了2.35倍;出口創匯由9.65億美元增長到128.2億美元,增長了12.28倍。在吸引外資方面,高新區也發揮了積極作用,截止2005年底,共吸引外資353.2億美元,區內共有外商投資和港澳台投資的高新技術企業138家,有外資研發機構 84家。2004年和2005年全國53個高新區綜合評比,上海高新區均名列前茅。特別是,通過實施「聚焦張江」戰略,張江核心園六年來,技工貿總收入、工業總產值、稅收總額年均增長分別高達75.58%、51.23%和59.23%。
2、若干特色產業基地初步形成。作為上海張江高新區的組成部分,各分園結合各自資源稟賦和基礎條件,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大力發展相關特色產業和主導產業,取得了較明顯成效。如張江核心園圍繞集成電路、軟體和生物醫葯三大主導產業,著力建設和打造公共服務平台,構築和完善產業創新鏈,通過技術創新區、高科技產業區、科研教育區、生活區等功能小區的建設,凸顯園區的主體功能,目前張江核心園的集成電路產業占據了國內半壁江山,成為全國最大的軟體產業基地之一,形成了國內最密集的生物醫葯研發創新基地;漕河涇園堅持引進「高科技、高附加值、高產出」項目,集聚了中外高科技企業和研發機構1200多家,形成了以信息業(包括微電子、光電子、計算機及其軟體)為主導、新材料產業不斷壯大的格局,園區單位面積產出超150億元/平方公里,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金橋園集聚了電子信息及現代家電、汽車及零部件等產業的一批大企業,形成了相對集中的主導產業;上大科技園、中紡科技園和嘉定園也結合各自實際,初步確定了主要發展產業。
3、一批高新技術企業茁壯成長。上海張江高新區充分利用上海優良的工業基礎和發展條件,加快集聚人才、資金、技術等創新資源,大力培育高新技術企業,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如,張江核心園先後建立了國家上海生物醫葯科技產業基地、國家信息產業基地、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地、國家半導體照明產業基地、國家863信息安全成果產業化(東部)基地、國家軟體產業基地等多個國家級基地,吸引集聚了集成電路、軟體和生物醫葯產業領域的大批知名企業、研發機構和高級人才,也誕生培育了一大批本土民族品牌的中小型科技企業;漕河涇園構建了從孵化器到產業化基地的多層次、接力式孵化體系,對入駐企業進行全方位孵化培育。截止2005年底,「一區六園」共有進駐企業3171家,其中經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535家。2005年區內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產值1682.2億元,較九五期末增長了306%,佔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總產值的40.1%,展訊通信、微創醫療、中信國健、萬達信息、上海貝嶺、盛大網路、攜程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較強市場競爭力的企業茁壯成長。
4、高新區的軟硬環境逐步優化。通過政策扶持、資源集聚,特別是公共服務平台建設,上海張江高新區的創新創業環境不斷優化。高新區的管理體制和管理模式也在不斷創新,如漕河涇園實行開發公司開發建設模式,較好地發揮了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張江核心園、金橋園等也打破了原有政府投資模式,實行政企分開,金橋和張江開發公司還先後上市,有效地推動了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許多政策在高新區先行先試,取得了諸多成效,並被推廣應用或上升到法律規范。如2001年市政府出台的《上海市促進張江高科技園區發展的若干規定》,對張江核心園實行政策聚焦,該政策在對入園企業規定了優惠政策之外,還對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行了積極探索。近年來,高新區還加大了創新文化建設,張江核心園舉辦了科技文化節等主題活動,積極營造「自我設計、自主經營、自由競爭」和「鼓勵成功、寬容失敗」的園區文化和創業氛圍。各分園還十分注重加強內部管理建設,金橋園、漕河涇園、中紡城園和張江核心園等園區先後通過了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
⑺ (1)作為上海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和上海中心城區的「輔城」--臨港新城,將在南匯崛起.據規劃,臨港新
(1)①297×14%≈42, 297-102-79-42=74, 74÷297≈25%, 102÷297≈34%; 79÷297≈27%;
答:臨港新城佔全區總面積的43%; (2)S=8 2 -4 2 -(2 2 -π?1 2 ), =44+π, =47.14(cm 2 ); 答:滾過的面積為47.14平方厘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