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農業產業發展現狀與方向
農業生產發展現狀與方向分好多種,比如在農業這一塊要怎麼去搞好它?然後,引導人們的方向去弄好多膿液
② 當今中國農業的狀況
目前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
(一)從農業經營模式看
中國目前大多數地方仍然是精耕細作的小農經營模式,尤其是在一些不發達地區。這是中國上個世紀制定的政策,一直延用至今。無可否認,這種政策在制定之後很長的一段時期內,對農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特別是中國加入WTO後,這種模式因為其經營的靈活性不足和低效性已經越來越不能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經營走向困難。
這就要求農業的經營策略要全局考慮,制定合理的生產結構,並能根據市場的變化而及時改變生產的品種和數量,經得起市場的跌宕起伏。而小農經濟經營模式下經營者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根據目前市場行情來決定生產什麼,而且產品非常單一,結構很不合理。這樣可能在短期內收益會比較明顯,但是由於盲目的大量的生產,該產品的市場很快出現飽和,價格迅速下降,收獲不到好的收益後,營者們只能又再投入大量的資金去經營新的目前市場上走俏的產品,再次走上追逐—>失利—>轉營的怪圈(其實轉營也不一定就能獲得好的收益,因為農業的生產周期通常比較長,等到轉營後有產品產出是時候那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市場了)。這嚴重影響了本國農業的市場競爭力,長期還會影響生產者生產的積極性。今年廣東的出現的荔枝大豐收卻要賤賣、大量的冬瓜滯銷,增產不增收的現象很大程度上就是這種原因造成的。
(二)從生產過程看
中國目前大多數農業生產還停留在粗獷的低級階段,科技的投入很有限,導致中國農業面臨以下尷尬局面。
首先,農業產品的產量不穩定,經營者靠天吃飯。農產品的產量受天氣、氣候的影響很大,而目前經營者的技術不足以趨利避害從而達到穩產,往往就是風調雨順是年份產量好,收入相對就高,反正不然。上面提到:大年的時候所有的經營者都獲得大豐收,但是供大於求,價格上不去。小年時候收成又不好,所以,經營者辛苦一年下來,除去大量的化肥、農葯等的投入後,最終能落入經營者口袋中的錢就不多。
其次,生產率低,產品質量差,市場競爭力弱。中國目前很多地方的農業生產的機械化、自動化還很低,特別是西部一些地區那就更是如此,生產率自然就難以跟那些農業發達國家的相提並論。生產率低帶來的問題就是難以形成規模效益。還有,由於生產技術粗糙,化肥、農葯的過量使用使得我們的農產品在質量上也得不到保證,從農產品農葯超標的報道的頻率就可見一斑。在市場經濟前提下,產品性價比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該產品佔有市場份額的多少。據調查:我國果品中優質果僅占總產量的40%左右,能達到禮品果標準的產品只佔總產量的5%左右,大量為中下等果,特別是外觀更差。又據調查:進口蘋果平均到岸價格大約為3.90元/公斤,柑橘為4.00元/公斤,香蕉為1.90元/公斤,與我國同類水果批發價格水平相當,但整體質量明顯要高。價格差不多,質量比不上別人,為求得生存我們的產品必須以更低的價格才能賣出去。其實,目前市場上進口水果的零售價是同類國產水果的2倍甚至更高。
最後,就是農產品的存儲和保鮮的技術問題。這影響了我們的產品市場的開拓,銷量難上新突破。
(三)從營銷策略看
傳統的農業生產者往往只顧大量盲目的生產,而不參與生產完成後的銷售問題,造成產銷脫節。這樣生產者就不能及時的掌握市場的信息,根據市場細微的變化來制定相應的營銷策略。有時候產品的滯銷不是因為供求失衡的原因,而是營銷策略的問題。
傳統的經營者忽略的還有品牌形象是樹立。一個好的品牌形象就是一分巨大的無形資產,是銷售量的一個好的保證。然而農產品市場
上還難找到很受消費者青睞在消費者心目中有一定地位的本地農產品品牌,即使有,很有可能又出現在產品生產過程中沒有把好質量關,從而導致品牌形象的下降,自己砸自己的招牌情況。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中國農產品市場上交易多數都是初級產品,沒有注重產品的價值的進一步挖掘——缺少對產品的深加工。對產品的深加工不僅可以提升產品自身的附加值,更加可增加產品的多樣性、拓寬市場、提高市場的競爭力和適應性
三、制約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因素
(一)目前的投入保障機制與現代農業的發展不相適應
各級政府要切實把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轉向農村,國家財政新增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經費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量主要用於農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村的比重。要建立「三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固定資產投資結構和信貸投放結構,中央和縣級以上地方財政每年對農業總投入的增長幅度應當高於其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盡快形成新農村建設穩定的資金來源。
在強化農業科技創新的基礎上,按照強化公益性、放活營利性、引導非營利性的原則,加快完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積極探索農技推廣新機制,以國家農技推廣機構為主導,實行農科教、產學研、科工貿相結合,調動社會力量參與農技推廣事業,培育多元化農技推廣主體。近幾年實行的各項補貼政策,深受基層和農民歡迎,要不斷鞏固、完善和加強,逐步形成目標清晰、受益直接、類型多樣、操作簡便的農業補貼制度。要不斷鞏固、完善和加強,逐步形成目標清晰、受益直接、類型多樣、操作簡便的農業補貼制度
(二)現代農業的設施水平裝備太低
改善農業設施裝備,是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必須下決心增加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改變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落後的局面。
要把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作為現代農業建設的一件大事來抓。加快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搞好末級渠系建設,推行灌溉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擴大大型泵站技術改造實施范圍和規模。農業綜合開發要增加對中型灌區節水改造投入。加強丘陵山區抗旱水源建設,加快西南地區中小型水源工程建設。增加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補助專項資金規模。加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力度,加強中小河流治理,改善農村水環境。引導農民開展直接受益的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推廣農民用水戶參與灌溉管理的有效做法。強化和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制,切實控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規模。
(三)政府對農業的金融支持不夠健全
強化金融對農業的支持,需要進一步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和創新,加快建立健全適應「三農」特點的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體系。
應進一步降低准入條件、放寬准入范圍,積極培育多元化的新型農村金融服務主體,努力構建包括政策金融、商業金融、合作金融的種類多樣、覆蓋全面、分工明確、有序競爭、服務高效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鼓勵各類金融機構進行金融創新,為廣大農村地區客戶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由於農村金融面對的是千家萬戶,成本較高,收益較低,商業性金融在農村開展業務缺乏收益激勵。因此,國家對服務農業的金融部門應在稅收、監管標准、再貸款、信貸風險保障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四是加快發展農業政策性保險。應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范圍,提高農業保險的覆蓋面,增強農業的抗風險能力。
③ 中國農業目前種植現狀
一)主要糧食作物的產量、播種面積和單產不斷增長
「十五」時期,我國糧食生產出現較大波動。「九五」時期糧食生產連年豐收,1998年達到歷史最高點51000萬噸。隨後受糧食政策和市場價格影響,糧食播種面積大幅度調減,糧食產量連續下降,到2003年下降到43000萬噸,降到了1990年以來的最低點。2000年至2003年糧食生產連續4年產不應求。2004年以來,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的惠農政策,贏得了億萬農民的擁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高漲。2004年糧食總產量增加3875萬噸,是建國以來增產最多的一年,單產也創下歷史新高;2005、2006年糧食總產分別增產1455萬噸和1344萬噸,2007年我國糧食總產超過50000萬噸,實現了連續四年增產。
(二)種植業技術不斷提高
在農業科技創新領域,我國不斷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2006年科技進步對中國農業的產出的貢獻率已達到48%。在生物技術、高新技術、基礎研究方面均取得較大進展,植物細胞和組織培養、花葯培養、單倍體育種及其應用研究處於國際先進地位。兩系法品種間雜交水稻、雜交玉米育種以及精耕細作的多熟種植技術等方面,已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優質品種選育成效顯著, 優質化率明顯提高。目前,中國糧食作物單產已由1950年的每公傾1.16噸增加到4.40噸,提高了2.8倍。
(三)種植業產業鏈條不斷延伸
各地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物流業,引導各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將基地建設和加工項目向優勢區域轉移,在全國范圍內初步形成了一批特色鮮明的農產品加工帶(區),延伸了種植業產業鏈條,提高了產業帶建設水平和質量。
二、我國種植業生產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我國種植業在生產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仍存以下主要問題:
(一)人多地少,資源短缺,耕地面積相對減少
我國人口基數大,盡管實施計劃生育多年,但我國的人口還在繼續增加,由此造成的人均耕地面積還在減少,加上工業化、城鎮化的不斷發展,肥沃的農田也在逐年減少,人地矛盾、環境惡化、糧食供需矛盾、資源的科學有效利用與增加短期經濟效益的矛盾日益尖銳。
(二)生產成本加大,影響農民種糧積極性
2007年中央財政進一步加大了支持種植業特別是糧食生產的政策力度,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糧食直補、農資綜合直補四項補貼資金達514 億元, 比2006年增長66%。但是,同時,近年來種糧生產成本不斷上升, 種子、農葯、化肥不但價格越來越高,而且質量難以保證,進一步加大了生產成本。從而導致種糧經濟效益越來越低,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下降。
(三)優質化、專用化糧食不能滿足需求
我國小麥在總量上基本能夠滿足國內消費需求,但小麥品質結構不合理,優質小麥生產不足,普通小麥生產有餘;專用玉米品種少,專用性不強,產品成本高,加工業落後,生產與消費市場脫節。
(四)生產區域布局不合理
區域供求矛盾加大。目前,東南沿海地區基本上成為糧食調入區;西部地區需要調入糧食的地區增加;長江中下游仍是主產區之一,但調出量減少;黃淮海地區保持著商品小麥的主體供給地位,東北已成為重要的粳米、玉米商品糧源主要供應地。
糧食區域供求格局的這種變化,一方面形成主產區與主銷區的錯位分布,另一方面缺糧地區增多、缺口拉大。產銷平衡區自給能力明顯減弱,一些糧食主產省也由過去的糧食調出省變為調入省。
三、對策建議
(一)調整糧食生產能力建設布局,推進糧食產業帶的建設
要保護和提高糧食主產區生產能力,加快推進優勢糧食產業帶建設,要加強長江流域和東北地區優質水稻產業帶的建設,穩定和擴大水稻種植面積,主攻單產,改善品質,實行節水種稻。江浙一帶水稻面積已降到底線,不能再減少。對西部主要產糧區,要加大扶持力度,鼓勵發展旱作農業,發展特色糧食作物。對主銷區重點產糧區,要發揮機械化和規模經營優勢,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在主產省(區)建設500 個糧食萬畝示範片,涵蓋水稻、小麥、玉米三大作物,集成創新高產模式,示範帶動糧食生產區域平衡增產。
(二)切實加強種植業投入品監管
要完善種植業投入品管理制度,加強源頭治理,控制農業生產資料價格過快上漲,避免農民種糧成本加大趨勢,降低糧食生產成本。同時,建立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補貼基金,對糧食主產區農民購買農業生產資料給予適當的補貼。還要規范農業生產資料生產者的生產經營行為,加強農業投入品的質量監督。
(三)積極推進農田節水工作
加快農田節水技術推廣,切實提高農業用水效率,已成為當前面臨的緊迫任務。東北地區,圍繞玉米、大豆生產,重點推廣坐水種、農用保水劑、深松及保護性耕作、增施有機肥等技術;圍繞水稻生產,重點推廣「三旱」整地、淺濕灌溉技術。西北地區,圍繞玉米及小雜糧生產,重點推廣集雨水窖節灌、覆蓋集雨種植技術;圍繞小麥生產,重點推廣深松蓄水保墒技術。華北地區,圍繞冬小麥、玉米生產,重點推廣農田綜合節水技術、免耕覆蓋技術、保護性耕作技術和控制性節水灌溉技術;西南地區,圍繞小麥生產,重點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圍繞水稻生產,重點推廣生物覆蓋、淺濕灌溉、水旱輪作技術;圍繞玉米、生產,重點推廣糧肥壟作立體種植技術。東南地區,圍繞水稻生產,重點推廣水稻淺濕控制灌溉、旱育稀植拋秧等技術。
(四)提供金融貸款支持
應該加大支持和保護力度。各金融機構要高度重視三大作物的生產及其產業發展,積極支持糧食部門運用「訂單農業」和產業化運作推動糧食生產與流通的對接,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發展優質糧、專用糧,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對千家萬戶農民的小額種植業信貸投入取消抵押擔保,全程予以支持。對涉及種植業投入造成的不良貸款和呆壞帳,應放寬核銷條件,積極予以核銷。還要建立三大作物市場風險基金,深化農業保險體制改革,推行農業保險制度,提高農業和農民抵禦風險能力;政府應給予政策性保險,以及政策和財政上的支持。
④ 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現狀
現在國家對農業稅的降低,對農業有很大的幫助!
可以從這個方面入手!~~
⑤ 中國農業現狀及今後發展方向
中國現在農業基本還是不錯的,年糧食產量世界第一,在灌溉面積、單位面積施肥等指標上還是國際領先的。
中國國情就是人口太多,耕地面積保護首先是個問題,很多地方為了發展經濟把耕地轉為工業用地,這個必須得到遏制。十八億畝這條紅線可能不是很科學,但是這也是國家對於保護農業耕地一個決心。
中國農業科技還算發達,水利灌溉、化肥農葯和選種育種三個方面基本實力不錯。不過現在隨著化肥和農葯被亂用,不少土地出現肥力下降、土壤板結化。水利系統很多修建於30年前,很多年久失修。很多種子的潛力按照當前技術水平已經到了極限,很難有產量上的突破。
隨著國民經濟水平的提升,大家對於健康生態農業越發關注,中國今後的農業可能更加向著有機生態方向去走。其次隨著互聯網+概念的推廣,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也從機械化到信息化轉變。
一、 中國農業面臨的問題
首先,從農業的經營模式看
中國目前大多數地方仍然是精耕細作的小農經營模式,尤其是在一些不發達地區。這是中國上個世紀制定的政策,一直延用至今。無可否認,這種政策在制定之後很長的一段時期內,對農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特別是中國加入WTO後,這種模式因為其經營的靈活性不足和低效性已經越來越不能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經營走向困難。
市場經濟的特點是物價受價值規律的影響。這就要求農業的經營策略要全局考慮,制定合理的生產結構,並能根據市場的變化而及時改變生產的品種和數量,經得起市場的跌宕起伏。而小農經濟經營模式下經營者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根據目前市場行情來決定生產什麼,而且產品非常單一,結構很不合理。這樣可能在短期內收益會比較明顯,但是由於盲目的大量的生產,該產品的市場很快出現飽,價格迅速下降,收獲不到好的收益後經營者們只能又再投入大量的資金去經營新的目前市場上走俏的產品,再次走上追逐—>失利—>轉營的怪圈(其實轉營也不一定就能獲得好的收益,因為農業的生產周期通常比較長,等到轉營後有產品產出是時候那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市場了)。這嚴重影響了本國農業的市場競爭力,長期還會影響生產者生產的積極性。今年廣東的出現的荔枝大豐收卻要賤賣、大量的冬瓜滯銷,增產不增收的現象很大程度上就是這種原因造成的。
其次,從生產過程看
中國目前大多數農業生產還停留在粗獷的低級階段,科技的投入很有限,導致中國農業面臨以下尷尬局面。
首先,農業產品的產量不穩定,經營者靠天吃飯。農產品的產量受天氣、氣候的影響很大,而目前經營者的技術不足以趨利避害從而達到穩產,往往就是風調雨順是年份產量好,收入相對就高,反正不然。上面提到:大年的時候所有的經營者都獲得大豐收,但是供大於求,價格上不去。小年時候收成又不好,所以,經營者辛苦一年下來,除去大量的化肥、農葯等的投入後,最終能落入經營者口袋中的錢就不多。
其次,生產率低,產品質量差,市場競爭力弱。中國目前很多地方的農業生產的機械化、自動化還很低,特別是西部一些地區那就更是如此,生產率自然就難以跟那些農業發達國家的相提並論。生產率低帶來的問題就是難以形成規模效益。還有,由於生產技術粗糙,化肥、農葯的過量使用使得我們的農產品在質量上也得不到保證,從農產品農葯超標的報道的頻率就可見一斑。在市場經濟前提下,產品性價比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該產品佔有市場份額的多少。據調查:我國果品中優質果僅占總產量的40%左右,能達到禮品果標準的產品只佔總產量的5%左右,大量為中下等果,特別是外觀更差。又據調查:進口蘋果平均到岸價格大約為3.90元/公斤,柑橘為4.00元/公斤,香蕉為1.90元/公斤,與我國同類水果批發價格水平相當,但整體質量明顯要高。價格差不多,質量比不上別人,為求得生存我們的產品必須以更低的價格才能賣出去。其實,目前市場上進口水果的零售價是同類國產水果的2倍甚至更高。
最後,就是農產品的存儲和保鮮的技術問題。這影響了我們的產品市場的開拓,銷量難上新突破。
最後,從營銷策略看
傳統的農業生產者往往只顧大量盲目的生產,而不參與生產完成後的銷售問題,造成產銷脫節。這樣生產者就不能及時的掌握市場的信息,根據市場細微的變化來制定相應的營銷策略。有時候產品的滯銷不是因為供求失衡的原因,而是營銷策略的問題。
傳統的經營者忽略的還有品牌形象是樹立。一個好的品牌形象就是一分巨大的無形資產,是銷售量的一個好的保證。然而農產品市場上還難找到很受消費者青睞在消費者心目中有一定地位的本地農產品品牌,即使有,很有可能又出現在產品生產過程中沒有把好質量關,從而導致品牌形象的下降,自己砸自己的招牌情況。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中國農產品市場上交易多數都是初級產品,沒有注重產品的價值的進一步挖掘——缺少對產品的深加工。對產品的深加工不僅可以提升產品自身的附加值,更加可增加產品的多樣性、拓寬市場、提高市場的競爭力和適應性。
⑥ 中國的主要產業農業
中國農業最短的短板是什麼?
有的人說是技術、規模或者品牌。其實,中國農業最缺乏的是社會化大生產的組織與管理。
我國地理標志產品的生產者大多是該地區的農民或漁民,其生產規模較小、資金匱乏、機械化程度低導致農產品質量參差不齊,農產品價格相對低。
2017年,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六部門聯合公布《關於促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的指導意見》,就是要培育發展一批帶農作用突出、綜合競爭力強、穩定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解決中國農產品經營規模低、生產成本較高,標准化差、競爭力偏弱問題。
只有管理的加持,品質才會有保證
沒有一個地理標志產品是隨隨便便成功的,在品種技術上,絲毫不含糊,非一日之功,很難被其他品牌輕易替代。
紐西蘭奇異果
紐西蘭奇異果通過組織化統一管理,幾十年如一日,將2700個果農聯合起來,從品種選育到果園生產、包裝、冷藏,再到運輸、配售及廣告促銷等環節的配合,集中了原來每個果農單一的力量,以單一的窗口形成系統化的操作流程,成功地將奇異果銷售到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
普洱茶
普洱市在建設普洱茶品牌時,著力打造名山普洱茶品牌,發起成立了景邁山企業誠信聯盟。聯盟執行了高於國家標準的聯盟企業標准,產品農葯殘留項目由33個增加到104個,並且要求不得檢出,污染物限量項目由2個增加到8個。
管理出品牌,從此,從景邁山走出來的普洱茶第一次有標准、有標識、有監控、有檢測,可識別、可查詢、可追溯、可信任,讓消費者第一次明明白白消費高品質的景邁山古茶林普洱茶。
山東壽光
2018年7月12日,全國蔬菜質量標准中心在壽光正式成立。山東是傳統蔬菜大省,壽光是「中國蔬菜之鄉」,是全國最大的蔬菜生產和集散地,全國蔬菜質量標准中心的成立,對於加快山東乃至全國蔬菜產業提質增效,全面提升蔬菜質量標准水平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