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美國紀錄片產業發展及現狀研究

美國紀錄片產業發展及現狀研究

發布時間:2021-01-13 15:13:03

Ⅰ 說美國動漫發展的紀錄片

美國動漫發展史

美國第一部動畫片出現於1907年,至2002年為止,經歷了個發展階段。
1907~1937年是開創階段。1907年,第一部動畫片《一張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態》由美國人布萊克頓拍攝完成,美國動畫片史正式開始。這一時期的動畫影片只有短短的5分鍾左右,用於正式電影前的加演,製作比較簡單粗糙。這個時期的動畫先驅還有溫莎·麥克凱、派特·蘇立文、弗萊舍兄弟等。麥克凱是美國商業動畫電影的奠基人,他的代表作品有《恐龍》〈露斯坦尼亞號的沉沒〉等。蘇立文刨作了美國動畫片史第一個有個性魅力的動畫人物「菲力斯貓」。弗萊舍兄弟的作品有<蓓蒂·波普〉<大力水手>等。華特·迪斯尼在20世紀20年代後期崛起,1928年他推出了第一部有聲動畫片<汽船威利號〉,1932年推出了第一部彩色動畫片《花與樹》。
1937~1949年是美國動畫片的初步發展時期。1937年,迪斯尼公司推出了《白雪公主》,片長達74分鍾,這在美國動畫片史上是個史無前例的創舉,繼而推出《木偶奇遇記》《幻想曲》《小鹿班比》等動畫長片。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迪斯尼公司停止了動畫長片的拍攝,直到40年代末期才恢復過來。查克·瓊斯創作的動畫短片如《兔八哥》《戴飛鴨》等在戰爭期間也非常受歡迎。
1950—1966年是美國動畫片第一次繁榮時期。這個時期,迪斯尼公司幾乎每年都推出一部經典動畫片,如《仙履奇緣》《愛麗斯夢遊仙境》《小姐與流氓》《睡美人》,等等。其他的動畫製作公司在迪斯尼公司的排擠之下紛紛關門停業,迪斯尼公司成為動畫電影業的霸主。
1967~1988年是美國動畫的蟄伏時期。1966年12月15日,偉大的華·迪斯尼因肺癌去世,迪斯尼公司陷入了困境,美國動畫業也進入蕭條時期。此時,電視動畫逐漸發展起來,漢納和芭芭拉是電視動畫的代表人物,他們創作了電視系列片《貓和老鼠》《辛普森一家》等。整個70年代,只有數部動畫片,質量也平平。80年代初,老一代的動畫家都到了退休的年紀,迪斯尼公司努力培養新人,處於新舊結合時期,拍出了頗有爭議的動畫電影,如 《黑神鍋傳奇》等。80年代後期,迪斯尼公司開始嘗試著利用電腦製作動畫,1986年的《妙妙探》,第一次用電腦動畫製作了倫敦鍾樓的場面。同時,公司任用了專業的企業經理人麥克·艾斯納接管了公司。
1989年,迪斯尼公司推出了《小美人魚》,獲得了極大成功,標志著美國動畫片又一次進入繁榮時期,一直持續至2002年。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品很多,如創造了票房奇跡的 《獅子王》、第一部全電腦製作的動畫片《玩具總動員》以及可以亂真的《恐龍》,等等。20世紀90年代末期,各個大製片公司紛紛涉足動畫界,使這一時期的美國動畫異彩紛呈。 據《美國動畫大網路全書》(傑夫·倫伯格著,切克馬克出版社,1999年,第2版)統計,自1911至1998年,美國共生產動畫片2286部。
動畫家主要有:溫莎.麥克凱,代表作品有《恐龍》(1914)、 《露斯坦尼亞號的沉沒》(1918);弗萊舍兄弟,代表作品有《小丑柯柯》(20世紀20年代)、《大力水手》(20世紀30年代)、《蓓蒂·波普》(20世紀40年代);華特.迪斯尼,代表作品有《米老鼠》(1928)、《唐老鴨》 (1934)和《白雪公主》(1937)、《小飛象》(1941)、《睡美人》(1959)、《幻想曲2000》等41部經典動畫片;漢納-芭芭拉,代表作品有<貓和老鼠》(1939)、《辛普森一家》(20世紀60年代)、 《傑特森一家》(20世紀60年代);凱利.艾西貝瑞,代表作品《小雞快跑》(1998)、《埃及王子》(1998)、《怪物史萊克》 (2001)、 《小馬王》(2002)等。
美國主要動畫製作公司主要有:迪斯尼公司,成立於1923年,一直由華特·迪斯尼掌門,1967年華特去世後,由他的哥哥羅伊掌管,後交給華特的女婿米勒,在80年代僱傭職業經理人艾斯納接管,使得迪斯尼公司重獲新生;華納兄弟公司,成立於20世紀20年代,20世紀30、40年代開始製作動畫短片,1962年關閉了動畫部門,直到20世紀90年代,又開始重新製作動畫片;夢工廠,成立於1994年,由原迪斯尼公司高層領導人卡贊伯格、音樂界泰斗大衛·格芬以及著名大導演斯蒂文·斯皮爾伯格共同組建,從1998年開始陸續推出非常有票房號召力的大型動畫片,欲與迪斯尼公司分庭抗禮,2001年出品的《怪物史萊克》獲奧斯卡大獎。
1967~1988年是美國動畫的蟄伏時期。1966年12月15日,偉大的華·迪斯尼因肺癌去世,迪斯尼公司陷入了困境,美國動畫業也進入蕭條時期。此時,電視動畫逐漸發展起來,漢納和芭芭拉是電視動畫的代表人物,他們創作了電視系列片《貓和老鼠》《辛普森一家》等。整個70年代,只有數部動畫片,質量也平平。80年代初,老一代的動畫家都到了退休的年紀,迪斯尼公司努力培養新人,處於新舊結合時期,拍出了頗有爭議的動畫電影,如 《黑神鍋傳奇》等。80年代後期,迪斯尼公司開始嘗試著利用電腦製作動畫,1986年的《妙妙探》,第一次用電腦動畫製作了倫敦鍾樓的場面。同時,公司任用了專業的企業經理人麥克·艾斯納接管了公司。
1989年,迪斯尼公司推出了《小美人魚》,獲得了極大成功,標志著美國動畫片又一次進入繁榮時期,一直持續至2002年。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品很多,如創造了票房奇跡的 《獅子王》、第一部全電腦製作的動畫片《玩具總動員》以及可以亂真的《恐龍》,等等。20世紀90年代末期,各個大製片公司紛紛涉足動畫界,使這一時期的美國動畫異彩紛呈。據《美國動畫大網路全書》(傑夫『倫伯格著,切克馬克出版社,1999年,第2版)統計,自1911至1998年,美國共生產動畫片2286部。
美國動畫發展史編輯本段回目錄
美國, 發展史, 動畫
文章摘要:
在美國的電影教科書中,電影製作就是工業的理論認為,觀眾只是一個消費者,而不是藝術品收藏家。因此,美國動畫電影不斷嘗試技術革命,同時正發展為一個利潤豐厚的全新產業。
在現在,美國動畫片早已風靡全球,通過對這些動畫片的細致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動畫片未來強大的生命力。
關鍵字:①美國動畫產業中的突破
②戰後美國動畫發展史
③影響美國動畫發展的人
④近期美國動畫片代表

美國兩大動畫電影公司簡介
⑥中國動畫發展方向展望
⑦美國動畫片前景
卡通,是英語"cartoon"的漢語音譯。對於這個詞的詞源,有兩種不同說法:其一是說它來自法語中的"carton"(圖畫);其二是說它源自義大利語中的"cartone"(紙板)。從卡通的詞源上,我們就能夠確切的獲知,卡通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最早起源於歐洲。而在近代歐洲,有兩個促使卡通出現的重要歷史條件:首先,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壯大了市民階層的力量,導致社會結構的重大變化。其次,自文藝復興運動以來,自由開放的藝術理念開始為社會所接受。這兩個條件的相互作用,使得傳統繪畫走下了中世紀的神壇,日益接近平民的審美趨向,給以簡御繁的卡通畫提供了產生的社會基礎。同時,作為市民階層表達自身要求的手段,卡通畫也被賦予了更為廣泛的政治內涵。而讓卡通風靡世界的卻是大洋彼岸的美國人,他們擁有無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依靠先進的技術,為一代又一代的孩子編織童年的夢。但僅僅是這些就能讓美國動畫片紅遍全世界,並且經久不衰嗎?讓我們先從美國動畫發展的歷史中開始探索。
在美國的電影教科書中,電影製作就是工業的理論認為,觀眾只是一個消費者,而不是藝術品收藏家。因此,美國動畫電影不斷嘗試技術革命,同時正發展為一個利潤豐厚的全新產業。
好萊塢在〝卡通片〞的製作上,最近幾年每年的投資都超過了20億美元。從其發展趨勢和規模上看,還引發了更大范圍、更多領域的競爭。事實上,一個動畫電影的革命正悄悄地進行著。
動畫電影在過去的年代中,投入和利潤的比例往往不成正比,失敗的風險比其他電影大得多,可是近幾年來動畫電影卻出現了飛躍的發展,它不僅在製作上的科技含量極高,而且被視為一個全新的產業,延伸到經濟領域。現在,全球最大的電影公司如迪斯尼、夢工場、華納等都已積極參加到這個領域的競爭中來。
提起迪斯尼,你會想到米老鼠、唐老鴨、白雪公主、獅子王……你會想到迪斯尼樂園,以及以這些卡通形象製作的各種玩具……是的,這才是一個完整的動畫電影的概念。實際上今天的動畫電影已經是個產業,它涉及的領域遠遠不止影院和碟片,它還包括:電視頻道的開發和使用,巨大的游戲設計部門和產業,設置特色景點,開發專題旅遊,還有音樂發行公司和各種不同類型小商品生產等等。
讓動畫電影產業蓬勃發展,既是每個大電影公司戰略上的目標,也是表明其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更重要的是它將以生產的形式,檢驗大電影企業的智慧和決策。這次迪斯尼執行總裁換人,對未來動畫電影的發展將起著劃時代的作用。
如今史詩片要做到真實和賞心悅目決非易事,且不說製作成本花費上億美元,就連影片上映後能否被觀眾認可,也是心中沒底,常常是事倍功半。去年多部史詩片的失利就是證明。
然而,動畫電影就繞過了這個棘手的問題,電腦科技的突飛猛進,使動畫片的設計和發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由此將動畫電影的製作水準提升到一個全新高度。目前正在拍攝的、表現人的雙重性的《犯罪的慾望》(A Scanner Darkly)就是反傳統的動畫片,故事講述了一個警察在偵辦案件的同時,發現自己就是那個十惡不赦的罪犯。這樣一個犯罪心理學范疇的故事,與以往動畫片的童話世界完全不同,而它一開始就建立在電腦製作技術運用的基礎上。
《機器人歷險記》2005年上了北美院線排行榜的首位,它的總票房已經超過了1.5億美元,全球發行以後很容易達到兩億以上的收入,它證明了人們對動畫電影科技手段的接受和欣賞。
今天的電腦製作的技術已經進入非常人性化的時代,當你走進影院觀賞一部動畫片的時候,你幾乎忘了它是虛擬的,因為它的精細程度遠遠超過你的想像,相反你會被那種前所未有的視覺效果震撼,在宏觀和微觀的世界中遨遊。
在美國動畫片的發展過程中,我們看到了不同國家的多種文化特徵,從格林童話改編的《白雪公主》到美國的《人猿泰山》,以及分別取材自日本和中國的《幽靈公主》和《木蘭從軍》,迪斯尼一直以一種近乎苛刻的完美製作,闡述著各國古老的神秘故事。
翻開美國動畫片的作品名單,你不難發現美洲大陸的故事很少,而來自世界各國的故事佔到其95%以上,這不是製作人的喜好問題,而是對世界文化的開發和融合的認識。美國的歷史不過200多年,缺少經典的故事,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國家,與不同地域的文化都有接觸,這使得美國動畫片能走出歐洲〝宮廷〞,向不同的風格發展。
沃爾特-迪斯尼於1928年創造了米老鼠這一經典卡通形象,製作了電影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動畫影片後,〝米老鼠和唐老鴨〞的系列動畫片,以機智詼諧的敘事風格,將不同國家的欣賞需求融合在一起,迅速在全世界掀起了熱潮。如果說早期的動畫片注重表現人類的智慧,那麼後來的動畫片就走入了對人類社會文化發展的重新評估。從近幾年膾炙人口的動畫片中,如正在我國放映的《鯊魚故事》,以及《獅子王》、《玩具總動員》、《海底總動員》、《辛巴達七海傳奇》等,我們不難發現,這些動畫電影的音樂和色彩都極具地域風格。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發行的動畫片《木蘭從軍》,影片的製作者將亞洲文化凝聚在這個故事上,使全球觀眾對中國詩歌的魅力有了更深的了解。影片以虛實結合的手法,誇張的東方式構圖和含蓄美妙的東方音樂,使中國的詩歌風韻,在西方社會中引起關注和驚嘆。
迪斯尼的動畫霸主地位日益堅固,縱貫其漫漫的成長道路,無論是劇情,聲效到動畫製作,觀眾反響 ,算不上登峰造極,但也是當時其他公司所可望不可及的!讓我們再來重溫一下迪斯尼的動畫歷程。
戰後的美國動畫界,迪斯尼公司的霸主地位仍然無人能敵。在整個五十年代,迪斯尼公司先後推出了《仙履奇緣》、《愛麗絲夢遊仙境》、《小飛俠》等童話題材作品,不但延續了迪斯尼動畫的口碑,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票房業績。不過,迪斯尼並沒有為成功而陶醉,反而不斷摸索創新。他們先後推出了全真人演出的《金銀島》,以現實社會作為動畫場景的《小姐與流氓》,以動物角色為主角的《101忠狗》,還有改編自歷史傳奇的《石中劍》等等。在1964年,迪斯尼公司推出了真人表演與動畫相結合的電影《歡樂滿人間》,一舉奪得13項奧斯卡年度最佳提名。這一切都表明,迪斯尼仍然是一家擁有良好創新能力的動畫企業。
在動畫領域取得成功的同時,沃爾特又大膽的率領他的公司進軍游樂場業。1955年,沃爾特在位於西海岸的洛杉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主題公園——迪斯尼樂園。時至今日,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迪斯尼樂園,已經成為了全世界熱愛卡通的人們心中永遠的樂土。
就在像迪斯尼這樣的老牌動畫企業堅持傳統動畫理念的同時,以UPA為代表的小型動畫企業則開始嘗試〝有限動畫〞的製作理念。他們不再追求類似迪斯尼動畫片的那種高成本、大製作的華麗場景,轉而採用低成本的製作策略,並通過故事情節的精心設計和音響效果來彌補視覺上的不足。事實證明,這種前衛的理念是有價值的。特別是在電視作為嶄新的大眾傳媒興起之後,原本在電影院中放映的動畫片,和其他類型的影片一樣受到了強大的沖擊。而憑借著〝有限動畫〞的理念,動畫片開始逐漸適應電視節目的播出要求,進而成為各大電視台爭奪收視率的王牌節目。隨著電視動畫片市場的擴大,幾乎所有的動畫公司都把主要精力轉向了電視動畫的製作,電視機里的動畫世界也因此而變得絢麗多彩。
到了二十世紀末,隨著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興起,動畫片的生產和製作面臨新的革命。迪斯尼公司再次充當了新技術的弄潮兒,推出一系列大製作的動畫巨片,包括取材於安徒生童話的《小美人魚》(1990)、根據阿拉伯古典名著改編的《一千零一夜故事》(1992)、根據莎翁名著改編的《獅子王》(1994)、反映早期北美殖民生活的《風中奇緣》(1995),以及第一部全部採用數字技術製作的動畫片《玩具總動員》等等。這些動畫大片的推出不但體現了迪斯尼駕馭新技術的能力,而且還引發了〝劇場傳統〞的回歸,人們不再守著家裡的電視機而是買票到影院里去觀看動畫片。這是電視取代電影成為最重要的動畫媒體之後從沒有過的現象。另一方面,以〝夢工廠〞為代表的業界新銳也在與迪斯尼的競爭中逐漸崛起,不斷為世界各國的卡通迷們奉上精美的〝動畫大餐〞。
在迪斯尼,夢工廠,福克斯等動畫公司令人驚嘆的成就下,隱藏在幕後默默無聞工作的製片人更是立下了汗馬功勞!對早期動畫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是美國人溫瑟·麥凱。他出生在美國的密西根州,早年曾經靠給馬戲團、通俗劇團畫海報為生,後來成為了報社記者和漫畫專欄畫家。1914年,麥凱推出了一部劇情動畫片《恐龍葛蒂》(Gertie the Dinosaur)。這部動畫片的推出,改變了此前在動畫作品中的純藝術傾向,把故事、角色和真人表演等組織成為互動式的情節,取得了相當好的效果。而憨態可掬的恐龍葛蒂,更是成為了名噪一時的卡通明星。繼《恐龍葛蒂》之後,麥凱又製作了《露斯坦尼亞號之沉沒》。這是第一部以動畫方式製作的紀錄片。
溫瑟-麥凱的成功是具有象徵意義的。他以自己作為漫畫家的修養和積累,開創了一種重視角色的塑造、故事結構和通俗趣味的新型動畫創作模式。
作為後來者的沃爾特是真正促使美國動畫業走向飛躍的人。而我們也有足夠理由認為〝沃爾特-迪斯尼是動畫史上的第一位大師〞。
1923年,年僅22歲的沃爾特-迪斯尼告別了故鄉堪薩斯,動身前往好萊塢尋求發展。那時的好萊塢是一片創業的熱土,而此時的電影仍處在默片階段,至於動畫片也只不過是擺在電影開演前的助興節目而已。在那裡,他白手起家,以僅有的3200美元注冊成立了〝迪斯尼兄弟動畫製作公司〞。在沃爾特來到好萊塢的這一年,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動畫作品——由真人和動畫人物合演的無聲動畫片《愛麗絲在卡通國》。
在好萊塢的最初幾年中,迪斯尼和他的公司漸漸的站穩了腳跟,但是在1927年沃爾特遭受了他事業上的第一個沉重的打擊。這年,他創作的第一個廣受歡迎的卡通人物〝幸運兔奧斯華〞被發行公司用欺騙的手段奪走,公司因此幾乎陷入絕境。惱火而無奈的迪斯尼踏上了返回故鄉堪薩斯的列車。然而,正是在這次返鄉的旅途中,沃爾特的頭腦中出現了一隻活潑可愛的小老鼠。後來,沃爾特的夫人給這個嶄新的卡通形象取了個響亮的名字〝Mickey Mouse〞!這就是日後享譽世界,為各個國家的兒童所喜愛的卡通明星——米老鼠。
米老鼠的出現,固然為迪斯尼公司提供了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然而,要使米奇和他的夥伴們成為人見人愛的超級明星,迪斯尼公司還必須有新穎的製作理念。而新理念的核心就是重視劇情的設計和不斷創新。
在迪斯尼之前,動畫片作為普通電影放映前的墊場節目,往往只看重視覺效果而不太注意故事情節的安排。迪斯尼的米老鼠系列則反其道而行之,在製作的初期就對作品的情節進行周密的安排,讓短短七八分鍾的小片子變得非常引人入勝,再加上製作精良的畫面,迪斯尼的動畫片一下子就甩掉了幾乎所有的競爭對手。
除了先進的創作理念,對創新的敏感是迪斯尼的另一張王牌。20年代中後期,電影告別了默片時代,有聲電影的出現引發了整個電影業的革命。沃爾特敏銳的察覺到了變革的來臨,開始嘗試製作有聲動畫片。1928年11月18日,作為電影史上的第一部音畫同步的有聲動畫片,《汽船威利號》在紐約市的殖民大戲院隆重首映,並取得成功。到了1932年,迪斯尼又推出了第一部彩色動畫片《花與樹》(Flowers and Tree)。除了預料之中的轟動之外,它也為迪斯尼贏得了奧斯卡動畫短片獎。五年後,即1937年,迪斯尼耗費數年時間精心打造的第一部全動畫卡通劇情片《白雪公主》(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上映。這是一部劃時代的動畫片,具有里程碑的意義。而且因為這部作品所取得的巨大商業成功,使得迪斯尼的製作計劃開始向長片傾斜。緊接著,在1940年裡,迪斯尼公司連續推出了《木偶奇遇記》和《幻想曲》兩部動畫長片。其中,《幻想曲》更是被視為現代動畫片的經典之作,推出伊始便獲得了廣泛贊譽。在不斷推出新作的同時,迪斯尼的卡通明星陣容也不斷擴充,除了米老鼠之外,米妮(Minnie)、布魯托(Pluto)、高菲(Goofy)和唐老鴨(Donald Duck)等新形象也陸續出現在了迪斯尼的動畫片中。伴隨著不斷涌現的優秀作品和卡通明星,迪斯尼公司終於在40年代初確立了它在卡通帝國中的霸主地位。
對於整個美國動畫業而言,迪斯尼的成功具有巨大的示範和推動作用。由於動畫市場的擴展,許多新動畫公司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成立,此時的好萊塢已經是全美、乃至全世界動畫業的中心了。凡-伯倫製片廠(Van Beuren Studio)就是這些新動畫公司中的一員,在他的旗下同樣聚集了一批優秀的青年動畫家。在30年代後期,這家公司推出了著名的系列動畫片《湯姆貓和傑瑞老鼠》(Tom and Jerry),並獲得成功。另一家有影響的動畫製作機構是華納製片公司在1934年創立的動畫部,主要作品包括:《豬豆子》(Porky and Beans)、《達菲鴨》(Daffy Duck)、《邦尼兔》(Bugs Bunny)等系列動畫片。與迪斯尼的米老鼠一樣,它們也都是盡人皆知的卡通明星。
然而,在迪斯尼輝煌的成功里,危機也在悄然孕育著。成立之初的迪斯尼公司,以藝術和創造為信條網羅了大批一流的動畫人才。但是,隨著公司的不斷發展壯大,迪斯尼的藝術風格也逐漸趨於固定,迎合觀眾和市場的需求成為了節目製作的基礎和前提。更重要的是,迪斯尼的員工越來越感到,公司的繁榮並沒有給他們帶來預期的收入增長,不滿情緒開始在迪斯尼的內部蔓延。到了四十年代初,迪斯尼公司屬下的動畫家們開始籌備成立工會,希望以此來與公司高層對抗,爭取提高報酬。可是,高層的態度似乎要比想像中的更為強硬,由此也引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口水戰〞。最終,許多公司的業務骨幹負氣出走,並合夥成立了〝美國聯合製片公司〞(United Proctions of America,簡稱UPA)。
雖然經歷了許多波折,但是沃爾特-迪斯尼和他的公司依然是那個時代無可辯駁的成功者。今天的迪斯尼已經成為了世界性的〝娛樂王國〞,這也從另一個角度上證明了沃爾特的理想和成功是超越時代的。
將近八十年的好萊塢動畫電影發展史中,美國動畫長片在選材和迎合觀眾口味方面不斷作出努力。20世紀90年代,新的動畫技術的誕生和風格不同的製作理念使得動畫電影市場異彩紛呈。
各路英雄匯集於此,刀光劍影中精彩紛呈,賞心悅目的動畫片層出不窮,這大大的福利了現代或是以前觀眾的視覺,聽覺!各大動畫公司誰主沉浮對於觀眾來說似乎以不那麼重要!無論是迪斯尼還是夢工廠,又或者是福克斯,他們的豐功偉績則在於誕生於旗下的令人記憶猶新的動畫!讓我們再次來感知一下他們這些年努力下的風風雨雨!精彩的瞬間!
故事描述在美麗的澳洲大堡礁海域中,活潑好動的小丑魚尼莫,不幸被專門收藏觀賞用魚的潛水人士捉到,被賣入悉尼一間牙科診所中,成為魚缸中眾多觀賞魚的一分子。尼莫開始必須面對一群陌生又怪異的新朋友,還得擔心如何能與父親老爸團聚;而另一方面,心急如焚的老爸決心要遠度重洋試圖找到尼莫,沿路上還遇見了熱心助人,但只有短暫記憶的帝王魚多莉。他們不畏艱險踏上了營救尼莫的驚險旅程;
這是一部製作精美,色彩艷麗,場面宏大,故事感人的電腦動畫巨片。片中電腦製作的角色和景物異常逼真。而全片的故事更是充滿了懸念,歷險,親情,友誼等諸多元素,對各個年齡層次的觀眾都有巨大的吸引力,可以說是迪士尼和皮克斯動畫有史以來最成功的電腦動畫影片。
《海底總動員》的導演是《蟲蟲特工隊》安德魯·史坦頓。史坦頓勇於挑戰自己,除了精採的故事內容之外,史坦頓還刻意挑戰所有計算機動畫師最恐懼的一件東西:水。根據《海》片的製片人之一葛翰華特斯表示:用計算機動畫「表達水面之下的活動是一項艱巨任務」。因為水是透明的,水面、潮流、折射的光線以及水裡物體的距離感都非常難以表達。因此以往幾乎沒有任何計算機動畫影片敢將故事設定在水面下發生,就算是有表現水的感覺,頂多也是下雨或是幾滴水花罷了。這次《海底總動員》特別挑戰「水」這個元素,千萬不要不信,短短的預告片當中所有的一切水面上、水面下甚至是海平面的感覺都是計算機做出來的。

Ⅱ 求解析國產紀錄片與國外紀錄片的差別或差距,希望能用具體數據來體現!越詳細越好。。。高分懸賞!~

國產紀錄片中的「大片」:《故宮》、《圓明園》、《森林之歌》、《大國崛起》
2011年,隨著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和北京高清紀實頻道的開播,中國紀錄片頻道已達7個;市場總投資約為8億元,總收入超過10億元,紀錄片行業溫度明顯提升。但與此同時,相當數量的紀錄片人仍在賠本賺吆喝,國產紀錄片的「錢途」至今還是一件讓人糾結的事。
中國紀錄片高產量、低收益
據《2011年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顯示,2011年中國紀錄片播出總量約為5.8萬小時,其中首播量約1.6萬小時。據統計,2011年中國紀錄片市場產品自製約佔48%、外購改編佔15%、國外供片數量佔37%。這意味著國內去年自製紀錄片總時長近8000小時。
面對中國紀錄片如此之高的產量,就連美國兩大老牌紀錄頻道都望塵莫及。報告顯示,美國探索頻道每年節目製作量僅800小時,美國國家地理頻道每年節目製作量更低至400小時,而央視紀錄頻道一家每年首播節目就高達2190小時,扣除約三分之一的引進節目,依然存在1460小時的節目製作量。
「中國紀錄片大都是低端製作。低端製作是自殺式的製作,所以這么多產品居然找不到多少適合紀錄片頻道播出的內容,這就是一個巨大的現實落差。」北京師范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表示,這幾年來,業界已經做了非常悲壯而且勇敢的沖鋒,但是我們的處境並不樂觀,簡單可以概括成:局部的出擊、整體的沉默、基本的市場模式還沒有形成。
事實上,高製作量和播出時長並未給中國紀錄片帶來理想的收益,特別是紀錄電影。根據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的數據,盡管2011年獲得公映許可證的紀錄電影已經由2010年的16部增至26部,其票房在130億元的電影總票房裡卻僅佔3000萬元,其中超過2700萬元還進了法國紀錄片《海洋》的腰包。2011年14部有票房數據的國產紀錄片里,獲得最高票房的《歸途列車》票房不足4萬元,其他影片區區數百元的票房更是觸目驚心,與2010年度《復興之路》200萬元和《外灘軼事》50萬元的票房成績相差甚遠。
觀眾群體需要培養,市場也是如此。目前國內一年上映的紀錄片電影僅有一二十部,根本談不上什麼規模,有的紀錄片即使幸運公映了,在影院也是「幾日游」。院線難進,紀錄電影在國內電影市場上回收成本的念想也每每淪為奢望。國產紀錄電影去年總票房只有200多萬元,沒有一部通過票房收回投資。
期待紀錄片院線的建立
難道紀錄片只有文化價值而缺乏產業價值?如何破解當前中國紀錄電影的市場困局?
據了解,去年美國有超過300部紀錄片在紐約的院線上映,票房前三名《非洲大貓》、《生來狂野》和《哈勃望遠鏡3D》,票房均超過1000萬美元。其中,有相當比例的影片是在專門的紀錄片院線放映的,但目前在國內,類似這樣的紀錄片院線還是一個空白。
中央電視台副台長、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廠長高峰表示,該廠正在籌劃紀錄片電影院線的建設。他分析說,目前在國內院線,即使是來自國外的珍貴紀錄片,也很難從商業劇情片中擠出黃金檔期,「我們建設專門的紀錄片院線,就是要盡量做到與商業電影互不幹擾。」這個計劃讓不少紀錄片人看到了一線希望。
同樣給人希望的是近來電視紀錄片的一系列利好。相比紀錄電影的慘淡收益,電視紀錄頻道似乎已經提前看到了自己的「錢途」。據了解,去年全國各個紀錄頻道的節目廣告銷售收入提升明顯,行業整體收入漲幅高達20%至30%。其中,央視紀錄頻道2012年的廣告招標已突破兩億元。有數字顯示,美國探索傳播集團2011年總收入為42.35億美元。盡管參照國外同行的成績,中國紀錄頻道仍有不小差距,不過,隨著視頻網站全面加盟紀錄片采購市場,國產紀錄片也迎來了新一輪商機。中國網路電視台、搜狐、愛奇藝等網站紛紛設立紀錄片頻道,大規模收購紀錄片,網路還嘗試與紀錄片融合,創造新樣態。賈樟柯依託網路傳播策劃《語路》系列紀錄片計劃。崔永元《我的抗戰2》不僅選擇網路首播,還與企業進行網路互動。據悉,目前網站收購紀錄片的價格也正在水漲船高。
紀錄片的「大片」帶來清新氣息
在張同道看來,中國紀錄片最近幾年在傳播方式上有一點覺醒,那就是大片的出現,「大片的出現必將給中國的紀錄片帶來清新的氣息,以《故宮》、《圓明園》、《森林之歌》、《大國崛起》為代表的一批大片,為中國紀錄片帶來的市場拉動是不可低估的,在沉睡了這么久之後,這些大片憑借自己的力度贏得了觀眾對紀錄片的重新關注。」
張同道說,2011年紀錄片市場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大片投資升溫,社會資本開始規模進入紀錄片製作,紀錄片價格從每分鍾30至50元升至100至200元,價格向價值緩緩靠攏,盡管差距依然遙遠,但行業標准正在逐步建立。
《2011年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指出,2011年中國啟動了紀錄片產業化引擎,可謂產業元年。隨著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開播以及地面紀錄頻道逐漸分化發展,社會各界對於紀錄片的認知發生變化,一些地方政府、大型企業與社會機構發現了紀錄片的力量,社會資本湧入紀錄片行業。民營傳媒機構趨於活躍,紀錄片製作量與交易量明顯提升。
也是在這一年裡,央視紀錄頻道開播並面向社會公開招標,各地紀錄片頻道購片活躍,撬動紀錄片運營機制由自產自銷向制播分離的市場機制轉化。「但要撬動我們紀錄片的市場,最核心的元素是來自於市場的投資行為。」在張同道看來,只有投資才有約束,才有期待,才規定你必須走什麼方向,也只有市場才能撬動真正的大眾影像。

Ⅲ 動漫產業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日本漫畫家:萌系當道,內涵已死
(日本漫畫家赤松健評論)
美國游戲產業人:日本動畫領先我們5年,就如我們的游戲領先日本5年一樣
(美國的漫畫雖然還不錯,不過動漫產業還是遠遠不能與日本相比的,EA發言人)
韓國人:其實日本很多動畫的創意都是我們的思密達。
(韓國動畫和我國動畫的現狀差不多,製作水平低,並且不重視)
國內XX部:大力發展低齡動畫,提高兒童娛樂水平
(國內相關部門從來就沒真正的從動畫效益或其潛在效益上考慮過動畫)

日本動畫,仔細看著,一年跟著一年,一年不如一年,就是因為現在動畫太過急功近利了,雖然日本動畫還能維持著一個強勢的階段,但是產出一部深刻的動畫的概率會逐漸趨於0,令人失望。
我會從動畫發布的Blue-ray或DVD的銷量來考慮動畫的發展。雖然銷量增加,但並不能成為否認日本動畫衰退的證據。(考慮到社會發展水平)

Ⅳ 關於美國的紀錄片和書

美國是政府資助的電台,經常拍關於美國的有教育意義的紀錄片,因為拍的太多了,PBS精選了拍過的一些搞了個大合集《PBS:美國印象》,共有幾百集PBS拍過的關於美國的紀錄片,涵蓋各個領域。我知道的是很多,但是不可能所有的紀錄片都知道,我在推薦你幾部關於美國的紀錄片:Foodinc.amongjobs,可以經常上一些美國媒體網站(有時會有媒體的一些偏見,吸取精華就行。)可以經常到一些紀錄片網站逛逛,比如紀錄片之家,紀錄片部落,奧視紀錄片,搜搜美國電台拍的紀錄片。美國比較大的媒體、電台有:npr(Nationalpublicradio),pbs(publicbroadcastingservice),natgeo(natinoalgeographic),FOXradio,這些網站逛逛也是能了解美國的,政治,經濟,娛樂,科技,教育都有。


我尤其推薦KenBurns的紀錄片,他個人對於美國歷史十分熱愛,幾乎到達了專業的程度,他拍的個個都是經典,值得一看,尤其對於我和你這種人群。

KENBURNS拍過的紀錄片有:

PBS美國國家公園全記錄AMERICA'SBESTIDEA:THENATIONALPARKS

PBSDUSTBOWL

PBSTHEWAR

PBSTHECIVILWAR

PBSTHEPROHIBITION

PBSTHECENTRALPARKFIVE

詳情參照維基網路,部分內容PBS的《美國印象》亦有收錄。

資源請到網上搜搜,美國印象資源網路能搜出來。其他的如果搜不出來我私信給你。

書的話我看的也不是太多,去年我們美國的教授給我們看的是《Theunfinishednation:》(一個建設的國家:美國簡史),AlanBrinkley編寫,被各大美國大學作為美國歷史教科書,淘寶上有電子稿賣。

另外我本人自己買了一本《美國概況:美國社會、歷史與文化》,東南大學出版社,江寧康主編。


當然看美國的文學著作也是能很好的了解美國的文化的,雖然美國的歷史不是很長,但是也涌現了很多的文學作品,比如

《麥田裡的守望者》、《白鯨記》、《瓦爾登湖》(這本是我最喜歡的作品)

掃碼有更多驚喜哦~

Ⅳ 國外關於紀錄片的真實性都做過哪些研究

內容分析法 將記錄片按照編碼表的形式羅列出來

總結其真實性 等

Ⅵ 有沒有美國或者歐美發展史 政策和經濟方面的系列片,或者歐美各大公司的發展史

書籍:《為什麼是歐洲》 《世界經濟史》 《資本戰爭》
紀錄片:《大國崛起》

Ⅶ 求反映美國近幾十年發展的紀錄片

美國歷史頻道《我們的故事》應該是關於美國的水平最好的一部 其他的還真沒見過。

Ⅷ 介紹美國的紀錄片

中文名: 歷史頻道 美國:我們的故事
英文名: History Channel America The Story Of Us
2010年4月,America: The Story of US「美國專:我們的故事」在美國的歷史頻道首映。屬這是一部12集的史詩紀錄片,收視率超過了絕大部分美國虛構電視劇。它全面使用電腦CG,把阿凡達式的視覺效果和好萊塢式的表演技巧引入紀錄片,令人目瞪口呆,忘記這是真實的歷史。
第一集的第一組鏡頭就把人牢牢吸引住了。深藍色的水底,一條大魚游過,隨後從水下看到一艘船緩緩駛來。在一個俯瞰船身的鏡頭之後,攝像機加速度向著美洲大陸飛行,鏡頭前領飛的是一隻美國兀鷹。

這部紀錄片的敘事採取了畫外音敘述,演員表演,嘉賓評論三種歷史紀錄片常用的方式,並把這三者巧妙地穿插在一起。給演員的鏡頭頻繁使用特寫,過肩,偷拍等紀實風格,與現代影像語匯契合,同時又跟歷史虛構片保持了距離。

CG在片子中運用得出神入化,鏡頭時常拉出事發地,一直拉到俯瞰地球為止。在前兩集中還多次使用了黑客帝國曾經用過的子彈時間特效,以表現軍事沖突的緊張與暴力美學。
樓主感興趣的話可以在電驢下載

Ⅸ 美國廣播電視事業發展狀況

摘要:自從廣播電視誕生以來,世界各個國家都先後發展了廣播電視產業。隨著現代通信技術、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廣播電視逐漸打破了疆域的界限,呈現出跨國傳播的新趨勢。然而受不同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每一個國家的廣電產業都有不同的特點。本文從美國廣播電視產業的發展歷程中選取幾個重要的節點進行分析,對當代廣播電視的總體格局和演變趨勢進行展望。
關鍵詞:美國;廣播電視;歷史;發展
美國是世界上廣播電視最發達的國家,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傳媒行業研究和參考的內容,其在很大程度上預示了廣播電視產業的基本走向。美國的廣播業由私人電台發展而來,可以說從創始之初就打上了商業化的烙印。
一、「三國演義」:三大廣播公司的成立
美國一些從事通訊產品的企業是美國廣播產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世界上第一個廣播電台KDKA就是西屋公司為了刺激公眾購買收音機而創辦的。美國早期的廣播電視業基本上被幾大廣播公司壟斷和瓜分,按照成立的時間,依次為全國廣播公司(1926)、哥倫比亞廣播公司(1927)和美國廣播公司(1945),美國廣播事業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三家廣播公司明爭暗鬥的「三國演義」。三大廣播公司的誕生標志著廣播成為大眾傳播媒介,20世紀30~40年代,廣播迎來了它的黃金時代。政黨競選、國際時局、戰況消息、企業廣告都靠廣播傳播,三大廣播公司形成的電台網路使廣播超過報刊覆蓋全國。廣播的內容更加豐富,囊括娛樂節目、肥皂劇、探險劇、新聞、音樂、體育報道,全家人圍坐在一起收聽廣播節目,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也成為美國夢的真實寫照。
二、風起雲涌:特殊時期的媒介功能
從1933年開始,美國經濟進入大蕭條時期。經濟危機卻給廣播業帶來了新機遇,對於處在貧困邊緣的美國人而言,廣播是主要的解脫途徑。聽聽笑聲、歌曲,是脫離現實絕望的有效方式,喜劇演員占據了廣播節目的主要地位。為了獲得美國人民對政府的支持,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利用「爐邊談話」節目,通過收音機向美國人民進行宣傳推行新政、復甦經濟,使民眾對政府恢復了信心。廣播新聞越來越多,成為廣播媒介的主角。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廣播被充分運用,有效地提高了國家士氣。戰爭使廣播發揮了重大的宣傳作用,而且也造就了一批著名記者。1935年,愛德華•默羅加入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成為一名廣播記者。1940年8月,默羅第一次對戰爭進行現場直播,他在采訪中的勇氣和創造力也為全世界新聞行業樹立了典範。
三、山呼海嘯:電視的迅猛沖擊
30年代末電視系統走向成熟,1941年NBC、CBS分別取得電視牌照,成為第一批商業電視台。二戰結束後,電視業得到了近乎山呼海嘯的發展,電影、廣播、報紙、雜志、劇院、酒吧等無不受到電視的迅猛沖擊。當時一位美國的著名作家威廉•曼徹斯特在文章中曾這樣描述一個普通的美國家庭:「現在他們並排地,而且常常並肩地坐在一起,看上幾個小時電視,連目光都很少交換。如果他們交談,也是氣鼓鼓的,為這個或那個節目的好壞而爭吵。」1963年,總統肯尼迪遇刺,電視報道成為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人們在目睹國內外一幕幕重大事件的同時,也看到電視新聞的巨大力量,三大廣播公司開始把重心轉向新聞。電視新聞設節目主持人,雖然這個設置並不罕見,但是高聲望和強能力的主持人是美國電視新聞的一大特色,其主持人是能播報的播音員、是能采會寫的記者、是有表演天賦的演員,更是具有廣博學識的學者。
四、影像世界:全天候新聞媒體的崛起
80年代之後,美國媒體的發展主要是以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為代表的全天候新聞媒體的崛起。人們身處信息時代,對於信息的需求量越來越大。CNN搶佔先機,一周7天、一天24小時地滾動播報新聞,把全世界各地的新聞源源不斷地提供給全世界受眾。CNN對於電視媒介、電視理論都有很大的影響,人們認為它重塑了新聞的概念:過去已經發生的事情,改為正在發生的事情。也有人評論CNN為了追求及時、逼真和現場感,其報道過於膚淺瑣碎,常常模糊了娛樂和新聞的界限,讓世界看上去像一場「沒玩沒了的喜劇」。其次是美國的廣播電視業和其他產業的整合,並發展為跨國、跨行業的全球化信息產業集團。基本上全球比較大型的傳媒公司的母公司都在美國,如跨國媒體企業:時代華納集團、迪士尼集團、新聞集團。媒體在資本環境中的競爭和兼並涉及范圍包括書籍、報刊、廣播、電視、電影、音樂、廣告等,幾乎涵蓋了所有的信息傳播形式,真正實現了跨媒體經營,從每一個途徑爭取受眾,實現利益的最大化,並將全球市場視為目標,形成強大的產業鏈。這也集中體現了當代電視的總體格局和演變趨勢。
五、網路時代:廣播電視的全球化浪潮
如今,在衛星傳輸和網際網路的技術支持下,廣播電視的傳輸幾乎實現了無邊界。很多國家開始重視廣播電視產業是否具備全球導向力與吸引力。CBS、FOX、CNN報道的新聞節目成為世界各國效仿的樣板,綜藝節目《美國偶像》《全美超模大賽》《荒野求生》紛紛出現各國的「本土版」,美劇《越獄》《老友記》《緋聞女孩》人們耳熟能詳。此外,MTV頻道的流行音樂、ESPN頻道的體育直播、Discovery頻道的紀錄片都具有全球影響力。就美國而言,成為世界超級大國更依賴強大的文化產業,包括好萊塢電影公司、跨國傳媒巨頭,其以英語和大眾傳媒為主要載體,主導世界的傳播意識形態,形成強大的傳播力。由於美國文化產業的強勢地位,人們常把全球化等同於美國化,當好萊塢影片在全世界的院線上映時,當美國流行的電視節目在世界各地如火如荼傳播時,人們很容易把兩者等同。雖然優勝劣汰是自然法則,但物種豐富更是精彩的源頭,因此廣播電視的全球化浪潮不是全球單一化、美國化的過程,而是尊重差異性、本土化的過程。世界各國在學習和模仿的同時也要保護本土的廣播電視產業,保持民族的獨特文化傳統,在全球化的過程中避免貼上「美國化」的標簽。

閱讀全文

與美國紀錄片產業發展及現狀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