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有什麼建議
新能源產業目的及影響是很好的,但是在中國目前來說走向市場還是內一些瓶頸的。一個容是是否符合大眾的經濟承受能力,一個是市場的接受程度,另外還有就是開發成本問題。 並不是一個好的產品就一定會有好的市場。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需要克服這些困難,在進入市場前也是需要做好配套設施的研發普及以及宣傳作用的。
Ⅱ 談談促進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研發的政策建議
1、設立專項資金支持整車開發,創建自主品牌。
2、開發集成模擬技術平台,建立版起新一代純電動汽車關鍵權技術體系
3、成立動力電池關鍵技術攻關聯盟,建立先進動力電池技術研發體系
4、成立驅動電機和整車控制系統聯盟,構建關鍵零部件先進技術研發體系
5、出台人才引進激勵政策,建立多方位的新能源汽車人才體系。
Ⅲ 對於促進中山市新能源產業發展有什麼好的對策建議
(1)加強組織領導。建立新能源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全面統籌協調中山市新能源產業發展工作。
(2)加大支持。設立扶持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專項資金,引導和鼓勵社會各類資金投向新能源產業,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加大金融業對新能源產業支持力度,鼓勵有條件的企業上市。
(3)吸引高級人才。發展新能源產業是一項技術含量高專業性強的工作,沒有足夠的專業人員是無法完成工作的。發揮本地院校培養人才的優勢,為新能源產業發展培育專業人才。
(4)完善產業鏈。鼓勵新能源企業通過兼並重組等方式聚集資源,鼓勵龍頭企業上市發展,扶持新能源產業做強做大,抓住當前新能源產業加速發展的時機,將發展新能源產業作為招商引資的重點,積極引進一批技術含量高、產業規模大、帶動性強的重大項目。
(5)加快產業標准化進程。鼓勵新能源龍頭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和國家、地方和行業的標准制定,幫助和指導龍頭企業、骨幹企業將自主研發的專利技術轉化為技術標准。
Ⅳ 如何推進新能源產業發展政策上如何扶持
在全球范圍內,新能源開發利用以及節能技術、節能產品和服務已經成為各國能源戰略的重版點。目前,我國在權新能源開發利用方面,太陽能、風能和氫能的利用得到較快的發展,逐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但產業的發展與政策的制度保障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相關的政策相對滯後。因此,借鑒國外的政策經驗,從國家戰略的高度不斷完善我國的新能源和節能政策應該是當務之急。結合前述對國外新能源和節能政策的分析,至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1)在強調市場力量的前提下,必須重視新能源和節能政策的制訂、修訂和實施。
(2)在新能源和節能政策制訂的具體操作中,要發揮後發優勢,使得政策對新能源和節能產業的制度保障具有前瞻性、綜合性和戰略性。
(3)建立完善的新能源和節能政策體系。國外完整的新能源和節能政策體系,確保了政策的制訂和有效實施,極大地促進了新能源和節能產業的發展。我國制訂了《1996~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綱要》等戰略規劃,2005年制訂了《可再生能源法》,但要使得這些戰略和法規得以有效地實施,必須進一步促進新能源和節能產業管理體系的發展。
Ⅳ 新能源產業的今後發展走向
新能源是目前社會中最朝陽的產業。
首先新能源作為能源的替代品,可以節約能專源,可以享受國家的高額屬補貼。
第二新能源消耗成本低,在費用上較之能源性更具有經濟性!
第三,由於環境壓力,目前國際上也大力開發新能源,可以說目前新能源產品層出不窮,一旦項目出土帶來的影響和意義重大。將會改變很多行業的現狀和問題。
最後,咱們國家最近幾年對新能源產業的扶持與重視程度不斷加大,使得現狀國能新能源產業發展越來越快。
綜上,新能源項目無論國內外來看都是相當相當朝陽的產業!
Ⅵ 新能源材料發展的建議
項目介紹:旗下6家公司,相對完整的鋰電子材料產品體系,綜合產能合計超過7000噸,居全球第一。
技術能力:已有鋰電池正極材料、電解液等完整鋰離子電池材料生產線,具備"磷酸鐵鋰"生產技術並已經實現小規模量產,有一定技術優勢。電解液主要原材料為六氟磷酸鋰,國內目前還不能生產,杉杉正積極研發。
最新進展:杉杉控股當前正在與澳大利亞礦企合作開發鎳鈷礦產資源,向鋰電池材料上游進軍。
優勢與風險:磷酸鐵鋰未量產,只是技術上跟蹤。
項目介紹:青海國安3000噸碳酸鋰產能,規劃3.5萬噸;中信國安(000839)盟固利1500噸鈷酸鋰,500噸錳酸鋰。
產業鏈意義:初級原料碳酸鋰,正極材料,正著手電筒池級碳酸鋰研發。
技術能力:採用鹵水法,只能生產工業級碳酸鋰。
最新進展:與成都開飛合資建廠,計劃於2009年底生產出電池級碳酸鋰,2010年達到5000噸。
優勢與風險:西台吉乃爾鹽湖,氯化鋰儲量為308萬噸,但含鎂量太高,提純難度很大,生產工藝尚未理順。量小,純度很低,不能達到電池的使用要求。 中國寶安(000009)
項目介紹:天驕公司三元正極材料1200噸產能,市場佔有率30-40%,2009年中150噸碳酸鐵鋰投產,另有180噸鈦酸鋰。貝特瑞新能09年碳負極材料產能是6000噸/年,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產能是1500噸/年。
產業鏈意義:鋰電池的正負極材料生產。
技術能力:磷酸鐵鋰正極材料採用固相法、火熱合成法,申請7項專利,目前掌握部分標准制定權。
最新進展:將與豐田合作開發電池級碳酸鋰。
項目介紹:與比亞迪合資金輝公司生產鋰電池隔膜。
產業鏈意義:隔膜是鋰電材料中壁壘最高的一種高附加值材料,毛利率70%以上,占鋰電池成本20-30%。
技術能力:掌握了鋰電池隔膜的生產技術。
最新進展:金輝公司增資擴建鋰離子電池隔膜項目,建成後,預計可新增鋰離子電池隔膜產能約542噸。
優勢與風險:國內隔膜的厚度、強度和孔隙率不能得到整體兼顧,國內絕大多數鋰電廠家都選用進口隔膜。 路翔股份(002192)
項目介紹:收購甘孜州融達鋰業擁有"亞洲第一鋰礦"呷基卡鋰礦134號礦脈511.4萬噸鋰礦石的開采權,也控制了地下將近3000萬噸鋰輝石礦。
產業鏈意義:上游資源,與比亞迪間接掛鉤。
技術能力:採用鋰輝石礦提取技術,技術已經有一定突破,年底出品,明年啟動電池級碳酸鋰項目。
最新進展:從業內和部分科研所獲得專業人才,正進行設備調試及竣工驗收。
優勢與風險:礦區環境惡劣,技術尚存不確定性。
項目介紹:西藏礦業(000762)主要是開采扎布耶鹽湖,用鹽湖鹵水萃取技術中提取碳酸鋰,但技術不成熟,達不到電池級標准。
最新進展:理財周報跟蹤,西藏礦業(000762)扎布耶鋰業目前實際上已經停工,原計劃2010年達產。 江蘇國泰(002091)
項目介紹:控股子公司國泰華榮化工鋰電池電解液產能2000噸和硅烷偶聯劑2000噸。
產業鏈意義:鋰離子電池中的電解液是鋰離子電池必需的關鍵材料。
技術能力:技術較好,佔有率40%,毛利30%。
最新進展:正興建2500噸/年產能,年底調試生產,2010年有望達到5000噸產能。
項目介紹:與超霸集團合資成立科霸電池,為國內唯一一家能為鎳氫動力電池提供配套原材料的企業。預計於2010年達產,達產後產能每天160萬只鎳電池。
產業鏈意義:動力電池中較為成熟,商業可行性較強,但空間不大的一種。
最新進展:目前已經產出部分汽車動力電池,正送國內部分廠商測試,即將出反饋結果。另外與甘肅金川集團合資成立金科鎳業,控制上游資源。
優勢與風險:與松下、三洋相比有差距,難以介入外資品牌汽車市場。長遠看,有被鋰電池取代的風險。 中炬高新(600872)
項目介紹:控股66%的子公司森萊公司一直致力於電動汽車動力電池的開發,2006年開發的"混合電動轎車用鎳氫動力蓄電池組的研發"項目,被國家列為"863計劃現代交通領域'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
最新進展:2009年下半年,森萊公司擬投資13.15億元,用於年產3.63億安時鎳氫動力電池總成擴產建設項目。項目達產後,可實現年投資收益率29.75%。
優勢與風險:市場還沒有完全打開。
項目介紹:控股子公司稀奧科鎳氫動力電池項目轉型生產汽車用鎳氫動力電池。
最新進展:公司對現有的生產線進行改造,以達到生產混合動力汽車用鎳氫動力電池的目標。為此,公司還專門向內蒙古稀奧科鎳氫動力電池有限公司借款用於該項改造,財務緊張。 廈門鎢業(600549)
項目介紹:混合動力汽車鎳氫電池用貯氫合金粉開發,貯氫合金粉是混合動力汽車的關鍵,而貯氫合金是鎳氫電池的負極材料,是影響其電性能的關鍵。
產業鏈意義:居於上游資源環節。
技術能力:有了一定產出,但是未通過用戶認證。
最新進展:正在與比亞迪商談簽訂技術合作協議,由雙方技術人員共同研究開發動力汽車電池貯氫合金材料。
優勢與風險:比亞迪是廈門鎢業(600549)貯氫合金粉的用戶之一,但采購量不足廈門鎢業(600549)產量的10%,廈門鎢業(600549)的市場還有待開拓。
項目介紹:新能源客車行業先行者,最早採用錳酸鋰電池。近年採用磷酸鐵鋰電池同時安凱還研製了混合動力客車和氫燃料動力客車等車型。
產業鏈意義:主要是終端整車生產環節,也涉及鋰電池材料的生產。
技術能力:當前純電動客車開發品種最齊全,技術相對最成熟。
最新進展:今年將達到批量化生產的規模;到2011年,安凱客車(000868)將建成新能源客車整車生產線。
優勢與風險:底子薄,完全依賴新能源客車,風險集中。 福田汽車(600166)
項目介紹:我國規模最大、品種最全的新能源汽車設計製造基地。擁有與世界同步的三大綠色能源技術--清潔能源、替代能源和新能源技術,已建成混合動力、純電動、氫燃料和高效節能發動機四大核心設計製造工程中心。
產業鏈意義:位於終端整車生產環節。
技術能力:技術潛力最大,依託"北京新能源汽車設計製造產業基地",可以充分利用北京市各大科研院所的最新技術。
最新進展:已經獲得北京公交集團800輛客車訂單,與台灣成運簽訂75輛車訂單,與廣州新穗巴士簽訂30輛銷售合同。
燃料電池雖然前景不錯,但目前尚處研發階段,距市場尚有一段距離,相關公司包括同濟科技(600846)、復星醫葯(600196)(600196)、上海汽車(600104)(600104)、長城電工(600192)(600192)、新大洲等。
[Cititic:城市鏡像]
Ⅶ 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就拿現在中國新能源產業中最具代表性的新能源汽車行業來說吧,如果可以解決以下6個問題,那麼新能源行業就可以徹底起飛了。
1、無法解決的里程焦慮
電池的上限決定了電動汽車的上限,無論把能耗管理系統和風阻做的多麼出色,都只能錦上添花,而一味地增大電池也並不一定能帶來良性循環,電池越大、重量越大、安全隱患也越大,同時,電動汽車的最佳續航表現是城市而非高速,一輛續航500km的電動汽車上了高速往往只能跑300多km,相比之下,燃油車要穩定且出色的多。
2、缺乏充電站
即使每300km只有1個加油站,對燃油車來說也不是大問題,而電動汽車則不然,以加油站和充電樁數量最多的美國為例,其加油站和充電樁的比例為1000:1,也就是說充電樁的數量需要提升1000倍才能達到現有加油站的數量,但這遠遠不夠,如果電動汽車和充電樁的比例無法做到1:1甚至更多,充電將會是一件很麻煩的事。
3、時間就是金錢
只需要3分鍾的加油時間,就可以為燃油車恢復100%的續航里程,而電動汽車根據快充、慢充的不同則需要2-9個小時不等,即使通過快充並只沖到80%,也需要長達45-60分鍾,電動汽車不是手機,充電的時候沒有任何作用。
4、很少有人提到電池組維護和更換的費用
確實,電動汽車幫你省下了很多油費,但這並不意味著節省的資金可以去做其他的事情,因為無論一輛電動汽車提供什麼樣的質保,電池的自然損耗都不在質保范圍,那麼當意外事故或完成1200次左右的循環時(鋰電池的理論壽命),就必須要更換電池組,以特斯拉Model 3為例,不含稅的價格為1315元/kWh,那麼假如電池組為70kWh,總共需要花費9.2萬元。
5、電動汽車也需要化石燃料
不可否認,電動汽車自身屬於「0排放」,但這只是一種「污染轉移」的手段,真正的電力產生仍然需要化石燃料,盡管水電、可再生能源發電、核電已經存在,但是只佔了極小的一部分,煤炭、石油、天然氣仍然是電力產生的必要資源,以美國等發達國家為例,大約70%的電力來源於化石燃料,這個比例在發展中國家會更高。
6、強悍的加速很有趣,但持續的高速才是實力
由於電機本身的優勢,能夠幾乎0延遲地爆發最大扭矩,所以電動汽車擁有無與倫比的「零百」加速能力,但是這會消耗巨大的電能,而持續的高速行駛也會消耗更多的電能,這就使得高速工況下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大打折扣,所以電動汽車並不適合持續的高速行駛,但這根本不是燃油車需要考慮的事情。
不得不說,第4、5兩個理由最令人無奈,燃油車經過100年不間斷的發展和技術革新,才有了今天這樣的規模,而電動汽車想要在短短的10年、20年內取代,幾乎是不可能的,除非電池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否則這個瓶頸永遠存在。
Ⅷ 談談促進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1) 堅持市場導向,加大對核心技術的研發投入
(2)制定多層次、多樣化的優惠政策
(3)區域需求引導,創新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