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香港電影為什麼衰落了
老導演不思轉型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香港電影進入顛峰時期。這個時期的香港電影無論從影片的數量、類型還是質量上都達到較高水準。這時的香港電影界更是能人輩出、實力當道!!!香港電影此時到達顛峰,享有「東方好萊塢」之美譽。
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香港電影一落千丈,不僅影片數量年年遞減,佳片更是屈指可數。究竟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急劇滑落?原因在哪裡,有人說是經濟問題,也有人說是後繼無人的問題,還有人說是好萊塢的沖擊的問題等。
當然,內地這幾年發展快也是值得肯定的。我們這些土老冒憋足了氣,奮力頂內地票房。呵呵,不過從最近幾部叫座不叫好的電影看我們,大家看的是熱鬧而不是按需所求的看電影。
㈡ 香港這幾年的影視發展怎麼樣
我認為內地電影與香港電影的融合與發展,共同構成中國電影的存在。兩地電影的血脈會通,成為打造中國電影文化及電影品牌、解決當下以至未來電影發展存在問題的基礎和根據。兩地電影的對話與融合,是構成中國電影合作與發展的一種可行的普遍有效方式。香港電影與內地電影在審美趣味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體現在語言、地域、趣味與價值選擇中。但是,香港電影包含著對電影活動及規律的獨特理解及視角,更包含著中國人對自身審美趣味和文化意識的概括、把握和思考。無論是相同還是相異。香港電影在一定程度上與內地電影是互補的。
最重要的一條其實就是,內地電影的發展和國外電影的大量引進。現在這個社會更加多元化,思想也更潮流和新穎,港片的審美不能代表大眾的審美了。再加上其實內地的人要比香港的人多得太多,有才的人也不會少。好的演員,好的導演慢慢被發掘出來,有更多的影片可以和香港的一爭高下,甚至會有很多超越香港電影。你們對香港電影有什麼看法嗎?
㈢ 為什麼香港之後,中國再無電影產業發達的城
香港回歸後,來電影產業也進自而北上發展,香港電影的標簽越來越沒吸引力。今天,繼香港後,再無電影文化產業大市。別說橫店,那隻是拍攝地,就是香港電影很牛的時期,很多電影也來大陸取景。別說北京、上海,它們是有很多電影公司,但是沒有自己的電影標簽。
㈣ 香港的電影產業為什麼會沒落
不是沒復落,是轉型、制合資的多了,你沒發現很多電影都有香港影視的公司嗎。你又知道多少香港電影公司?也就那麼幾家,你以為是中國,關個幾家,都沒感覺。不但沒有沒落,而且已經滲入到大陸來了。真不知道你是從那聽說的。無的放矢啊
㈤ 關於香港電影業發展歷程的問題
大概說
現在是蕭條後期 大蕭條是從2000年之後開始
歷史上最鼎盛的時候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版
號稱東權方的好萊塢 幾乎天天都有新的電影出來 和開拍
電影的發行波及全球,尤其是動作武俠電影 是輝煌中
的輝煌 也出現了大批的電影界優秀人才,可能之後的多少年
都不會有這樣的人出現了
現在的情況依然不是很好,拍片模式從港到中港合拍越來越多
基本上是開拓大陸的電影市場,香港本土的電影界還在由政府
撥款大力支助
如果要更加詳細的資料可以去書店參考相關的書籍
或者在網路中查詢
㈥ 中國香港電影在發展的初期有何特點
1、趕時間:領銜主演的明星通常身兼幾個片約,檔期有限,所以劇組人員就不內眠不休的奮容戰趕拍。
2、飛紙仔:導演開拍前只有故事大綱,開機後只能等編劇把當天要拍的劇本傳過來,當年程小東拍攝《倩女幽魂》、劉偉強拍《古惑仔》都要等徐克和文雋的「飛紙仔」。
3、第二組制度:由於香港武術指導的經驗豐富、十分專業,王晶這樣的導演經常只專注拍文戲,槍戰武打追逐撞車的場面交由動作指導全權負責,這樣,一部普通的商業片通常之用十幾天就能完成。
㈦ 上世紀的香港是如何做到電影日均產1+部的
上個世紀的香港可抄以說襲是電影製作的黃金時代,在那個時候不僅是香港電影口碑最好的時候,也是創作率最高的時候。在當時,香港一時之間電影的產出是非常高的,基本上可以達到每天一部的水平。
這是由於當時人們對於香港電影是非常期待的,這些期待以及市場的需求,才使得當時香港的電影製作人如此快速的製作出非常多的電影。並且當時的香港電影正好是達到一個頂峰的狀態,不論是在拍攝以及選取演員這些方面都非常的快速,而且當時拍攝電影的導演是非常多的,這些因素才使得在當時的香港每一天基本上都會產出一部電影。
㈧ 國內影視行業的發展令人失望,為什麼港片曾經的輝煌難以延續
很多人小時候都喜歡看港片,特別是小時候,香港電影中有很多比較有代表性特色的電影元素,就比如賭神系列,還有古惑仔系列等等這些電影,只要我們一想起來,就會想起當年那個港片,無限輝煌的歲月。但是現在港片已經不像當年那麼輝煌了,甚至可以說是沒落了,是為什麼呢?
再一個是香港電影的題材,主要還是以前的賭神系列,古惑仔系列等打打殺殺的,沒有太多的革新,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觀眾需要看到更多題材的電影,觀眾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是香港電影的一個問題。
㈨ 香港娛樂界發展史
香港娛樂界的發展史基本上就是電影界和音樂界的發展史。
1940年代,香港「大觀影片公司」美國分廠出品的《華僑之光》11是香港第一部局部彩色(三原彩色)立體電影。在同年春「南洋影片公司」主事人邵村人發起了一個名為「粵語片革新運動」,他認為若要改善香港電影必先需把影片的質素提高,並主張先從劇本著手,才能產生好電影,更羅致了各方各面的技術人員,,網路名符其實的一級演員及一群文字與電影藝術均有專業修養的青年擔任編劇,例如古龍耕、馮鳳歌等人。「南洋」在這次革新運動下創作出《千金一笑》,《怪俠一枝梅》,《望夫山》,《何日君再來》等名作。其後,香港陷入戰亂時期,「從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並炸毀了大觀電影廠和其他電影設施,1946年年初,香港電影業處於完全停頓的狀態。」12其實自1945年末已有「聯藝」,「華聲」,「聯聲」等電影公司復員,復業,但由於一些主要電影工作者如關文清,吳楚帆,白燕等還在外地,而且一些香港原有的電影製片場地如「南洋片場」,「大觀片場」等受到破壞,已經變成廢墟一片;加上一些製片器材亦缺乏,因此香港電影業直至1946年才開始正式復甦。
「港土重光後,娛樂事業日趨蓬勃,尤以電影院,觀眾更形擁擠,每逢佳片放映,老早即造滿座。」13也有言「1940年代末到1960年代中是粵語影片的盛產期。每年有200部粵語片問世,其中不少是粵劇片。」14但其實自1946年代後除了粵語片外,國語片也同時發展起來,這更是由於在內戰期間上海時局動盪,國內的著名電影人如張善琨,李祖永,朱石麟等;演員則有周旋,嚴俊和白光等紛紛南下。在此時張善琨與李祖永在香港成立了「永華影業公司」(1947-1954)並於1948年拍攝《國魂》及《清宮秘史》兩套轟動一時的著名電影。在1940年代末還有「大中華」,「長城」,「國泰」等國語電影廠出現,這些電影廠更出產了不少著名電影,如「長城」推出《一代妖姬》一片,哄動一時,成為一代名片。
踏入50年代,被喻為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15由於戰後香港社會還未完全復原,加上大量難民湧入,造成不少嚴重社會問題。而此時的粵語片為了迎合普羅大眾,為市民提供廉價娛樂,故推出不少粗糙濫造的粵話片,這些作品被稱為「七日鮮」 ,因為這些影片一個星期使能拍完。但此時亦有不少嚴肅認真之作,例如「中聯」的《家》(根據巴金的小說改編),「中聯」創業於1952年,其創辦人共有二十一位,他們全都是粵語片中的精英份子,如:吳楚帆,張活游,馬師曾,吳回,白燕,黃曼梨等。他們創立「中聯」有一個共同目標:「拋開脫離現實,內容空泛的粵劇片,生產既娛樂大眾又有教育意義的社會意識片。」16而在
「七日鮮」 影片充斥下致使香港粵語片變得低俗,為了改善香港電影這種粗製濫糙之風氣,一批有志向的電影人如:吳楚帆,吳回,秦劍,高魯泉,紅線女,李月清等一百六十四人發起了一個名為「粵語片清潔運動」(圖右)去提高影片之質素,改善香港電影之發展。
粵語片在50年代中到60年代初產量驚人,而且類型眾多,有戲曲、武俠、喜劇、文藝、倫理等,可謂百花齊放。可是隨著戰後出生的一代逐漸成長,社會日趨繁榮和西化,年青一代有較高的教育水平,以往的傳統粵語片己無法滿足他們的口味,故出現了以經紀,白領及工廠女工為題材的都市喜劇、模仿西方間諜片的偵探動作片、全盤西化的歌舞片等,更出現了陳寶珠,蕭芳芳等青春偶像片熱潮。
而同時「其實自1961年「邵氏」在清水灣的影城落成大展拳腳,開拓新院線,引進新科技……國語片的製作已非小本濫拍的粵語片所能及。」17而在60年代中最受市民歡迎的莫過於國語武俠片,1967年「邵氏」推出《龍門客棧》和《獨臂刀》轟動影壇,國語片在60年代中開始大行其道,相反由於市場之轉變,國語片之沖擊,加上1967年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啟播,電視的普及吸引了一
批觀眾,粵語片之產量開始下降。同時當時的導演因粵語片產量下降為了維持發展他拍了許多低成本的粵語色情電影,踏入七十年代李翰祥導演開始以風月題材作為出發點,拍制了不少情慾電影,色情電影之興起亦成為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電影業的一個特色。
1971年李小龍的《唐山大兄》再次把功夫片推上高峰,此時香港電影仍以國語片為主導,直至1973年才再次出現一部新的粵語片《七十二家房客》,翌年也有許冠文的《鬼馬雙星》到了1977年粵語片的產量才超過國語片,故到了1970年代中粵語片才重新興起。
10月25日,第十五屆金雞百花電影節在杭州拉開帷幕。《神話》、《千里走單騎》、《十面埋伏》、《天下無賊》、《張思德》、《功夫》、《新警察故事》、《霍元甲》等10部風格各異的影片入圍本屆百花獎。
港片首度同內地影片同台爭奪「金雞」「百花」,這是否會成為下了多屆「多黃蛋」的金雞百花電影節評獎制度的有益促進,暫且難知。不過,這次金雞百花電影節對香港電影敞開大門,或許意味著香港與內地電影已經實現了從形式上的合作,逐漸邁向真正的融合。
上世紀80年代,在《少林寺》成功敲開內地電影大門之後,港產片如潮水般涌進內地。雖然不乏武打片,但槍戰片很快成為主流,港產片的火爆場面給內地觀眾留下了太多新奇的印象。這段鼎盛時期,香港年產影片300餘部,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雖非每部影片都取得了絕佳票房收入,但是絕大部分影片最終闖進內地,並受到內地觀眾的廣泛熱捧卻是不爭的事實,一批香港影星也由此脫穎而出。
80年代香港電影在內地的走紅,主要得益於內地的文化短缺。這種短缺並非一味指內地影視作品的數量,而是內地影視作品本身質量參差不齊,經不住港片的沖擊。但是,隨著經濟的突飛猛進,內地電影逐漸站穩了腳跟,一批在國際上頗有影響力的電影也慢慢收復了市場。而另一方面,香港電影人因為對內地經濟騰飛帶來的廣闊電影商機「垂涎欲滴」,在影片中開始有意無意地添加些「內地元素」,以博取內地觀眾的好感。當內地觀眾對港產片那種打打殺殺開始感到膩煩的時候,香港電影人就不得不認真琢磨內地觀眾的口味。而這種兼顧內地觀眾「口感」的製作風格,必然導致香港本土觀眾的流失。但是,相對於內地數億觀眾的廣闊市場,誰還在乎過去的那種小打小鬧呢?
還有,面對內地影視產業的迅速崛起,香港電影被迫越來越多地起用內地明星。《無間道》里我們看到了陳道明,《寶貝計劃》里出現了陳寶國。另一方面,無論是張藝謀還是馮小剛,也努力試圖在這兩種文化之間找到某種平衡點,《十面埋伏》和《天下無賊》中就有劉德華、金城武以及劉若英。
這么看來,香港票房收入的減少,應該是兩地文化融合不可避免的結果。這同時說明,香港電影已進入「後港片時代」。在「後港片時代」,從表面看香港本土藝人數量斷檔現象相當突出,目前仍舊為成龍、劉德華等寥寥幾棵常青樹艱苦把持。但是我們似乎不必為此過分憂心,因為越來越多的香港藝人開始了他們的「北漂」生涯,投身於內地發展。梁家輝就曾出演過《太行山上》,英俊小生魏俊傑在最近的電視劇《紅色記憶》中也出演了英雄何世昌,盡管起先觀眾質疑聲不斷,但魏俊傑的出色表演最終還是為觀眾所接受。
「後港片時代」是香港電影發展史的一個標志,但絕對不是香港電影產業的末日,起碼以國內這個廣闊的電影大市場來看,香港電影與內地電影的融合是發展的必然。既然是融合,經過陣痛之後,總會回歸到一個相對的平衡狀態,而這或許應是香港本土影片的最佳狀態。再說,盡管表面看來香港本土電影似乎少了,但實則上更多的影人「北上」帶動了整個內地電影產業的進步,內地電影的「香港元素」也得以增加。
十年就會翻新人,確實,在復雜的娛樂圈,尤其是新人輩出的香港娛樂圈,TVB無線電視台和亞視ATV相互競爭,促進了香港娛樂圈的發展,港姐選舉,港男選舉,華裔小姐,亞洲小姐選舉,TVB藝員培訓班,各樣的歌唱比賽,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新人!無論是現在的巨星還是未來之星,抑或是曾經的巨星,香港娛樂圈真是歷經一切!當然在金融風暴,SARS時期的香港依舊那麼團結,不管娛樂圈發生多少事情,香港演藝協會始終都是為香港人民在服務,保證香港藝人的安全!香港回歸祖國後的更加繁榮,和內地台灣合拍片也更多!不過也有些不開心的事情,像張國榮,梅艷芳,柯受良,翁美玲,李小龍,鄧麗君,黃家駒,羅文,陳百強等巨星的離世,也讓香港娛樂圈的人都感受到生命的脆弱,應該要更加珍惜生命!